电视访谈节目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Libra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电视访谈节目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电视访谈节目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电视访谈节目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电视访谈节目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电视谈话类节目根据内容来分,有严肃、娱乐类等形式,也可以细分为人物性的、事件性的、话题性的、情感性的等几类,有时界限也不明确。在传播形式既定的基础上,要在传播内容、传播角度、节目流程等方面体现不同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策划人员的策划水平上。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是一种丰富、复杂、综合性的活动。一个合格的电视策划人应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素养、敏锐的判断力、较强的组织运作整合能力的人。
摘要:根据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这一观点,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理论”(the theory of adaptation),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的一致性。本文把访谈节目中称赞语的使用过程看作是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主要是顺应称赞对象、顺应交际语境、顺应社会文化。
关键词:访谈节目 语用策略 顺应性 称赞语
一、顺应称赞对象
在运用称赞语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称赞者应该注意被称赞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和与被称赞者的关系等,选择称赞语时要顺应这些因素,作出恰如其分的选择。
1、顺应被称赞者的年龄
面对被称赞者时,称赞者应该注意被称赞者的年龄。中国文化讲究尊老爱幼,对高年龄层的人发出称赞,要体现尊重与礼貌,多遵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尽量不要发出威胁被称赞者面子行为的称赞语。
与低年龄层的人进行言语交际时,称赞发出语的社会功能以安慰鼓励类为主,称赞话题多围绕能力成绩、人品性格和个性心态。
2、顺应被称赞者的性别
男女本身身处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圈,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都有较大差异,男女交流时会体现出各自性别所特有的行为与认知。女性在会话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更加积极的维护会话的良性互动,相比男性,更注重维护交际中语言形式层面的礼貌,也比男性更遵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也更注意避免威胁对方的面子行为。相比女性,男性却更加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加积极的维护自己的权威性。与女性更注重维护语言层面的礼貌相比,男性更倾向于内容层面的礼貌,男性也较多的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也较多的发生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
3、顺应被称赞者的社会地位
在面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时,被称赞者也要顺应它们的社会地位进行称赞。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采用礼貌程度较高的称赞语,表示尊敬;对社会地位相等会较低的人,采用礼貌程度较低的称赞语,以示亲近。
4、顺应被称赞者的职业
职业不同的人语言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大多数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职业习惯带到生活中来不无关系,所以我们在言语交际中要顺应被称赞者的职业。
5、顺应被称赞者的文化水平
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进行言语交际时,也应该有所注意,对低文化水平的人进行称赞时,不要采取晦涩难懂或引用诗词典故类等文绉绉的称赞语,最好使用平实易懂的称赞语进行称赞。而且对低文化水平的人进行称赞时要更加真诚和口语化。进行称赞应答时也不要用虚伪客套累的话语来应答。
6、顺应与被称赞者的关系
在与关系陌生者会话时,需要采用礼貌程度高的称赞语,以利于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与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会话时,可采用礼貌程度较低的称赞语,以示随和亲切,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关系。
总之,我们在使用称赞语时,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更要顺应被称赞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水平,还有与被称赞者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言语交际的得体性和一致性,否则,会出现语用失误。
二、顺应交际语境
交际语境包括交际的上下文语境和交际场合,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言语交际的上下文语境和交际场合,这在称赞语中也不例外,不论是称赞发出语还是称赞应答语都应该顺应焦急的上下文语境和交际场合。
1、顺应交际的上下文语境
称赞发出语应该顺应上下文语境,不可以盲目和随意地称赞,这样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使人觉得是为称赞而称赞,有恭维之嫌。比如说电视访谈节目中经常出现的评价性称赞就很好的诠释了称赞发出语顺应上文语境的情况。这类称赞更是真实自然,对顺应上文语境所发出的称赞更易被接受。
2、顺应交际的场合
称赞发出语除了顺应上下文语境外,还应该顺应交际场合,比如越正式和严肃的场合称赞语越少,越轻松随意的场合称赞语越多。比如:《杨澜访谈录》的定位是高端人物的访谈,这决定了它的交际场合不是轻松和随意的,而是比较正式和严肃的,节目语言追求确切性和真实性,这也决定了节目中较少发出称赞语,为数不多的称赞语以评价性的称赞语为主,采用评价性的称赞语顺应了这种交际场合,主持人把点评和称赞结合在一起,不会显得突兀与不协调。
《鲁豫有约》现在走的是亲民路线,交际场合比较轻松和随意,主持人话语更偏向日常口语,较少经过深思熟虑和推敲,经常出现“据说”、“听说”“听别人说”这类不够确切的字眼,所以《鲁豫有约》中的称赞语出现频率比较高,并且为了显得随和自然、不留痕迹,节目中的称赞语多为以隐性称赞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言语交际必须顺应交际场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来决定是否运用和如何运用称赞语。
三、顺应社会文化
“称赞语是一种文化现象,该表层下是一些文化原则或规约(norms),而最底层的是深层的文化心理”。文化对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称赞的话题分布和称赞的内容形式两个方面。本文认为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话题集中分布在能力成绩和人品性格这两大方面。因为中国自古就重视个人的能力和人品,认为个人的能力和人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而对外在形式的身形外貌和所有物并不太重视。就称赞的内容形式而言,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内容形式较为完整具体且较长,这是由汉文化中诚恳待人的要求所决定的,称赞的内容越具体,形式越完整就越能显示出称赞者的真诚。
四、小结
总之,首先,我们在使用称赞语时,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更要顺应被称赞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水平,还有与被称赞者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言语交际的得体性和一致性,否则,不仅不会使称赞语发挥其社会交往中“润滑剂”的作用,反而会阻碍交际。其次,言语交际必须顺应交际场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来决定是否运用和如何运用称赞语。最后,运用称赞语必须要顺应称赞语所在的社会文化,这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然,汉语称赞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在言语交际中也应该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
如果在称赞语的使用过程中不遵从顺应性原则,就会导致言语交际中断或失败,这也是称赞语语用失误的而根本原因。所以在称赞语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到顺应称赞对象、顺应交际语境、顺应社会文化这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李俊儒.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国外外语教学,(4)
[3]张亭亭.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赞语的性别差异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2007
篇2:称赞语的语用内涵及表现形式
称赞语的语用内涵及表现形式
称赞言语行为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从功能上讲,它能够推进交流,协调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称赞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称赞和隐性称赞.本文通过对英汉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来分析其语用内涵.
作 者:邓鹏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4(6) 分类号:H31 关键词:语用内涵 显性称赞 隐性称赞篇3:毕业论文:汉英称赞语比较研究
毕业论文:汉英称赞语比较研究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摘 要:基于从原声电影中搜集到的语料,笔者对英汉称赞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英汉称赞语在功能、类型、结构上具有相似性,而在称赞话题和回答方式上有差异,并进1步归结出汉英的某些文化心理。
关键词:称赞语 称赞话题 回答方式 文化心理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from at primary sound film collect to some examples,I to the English-Chinese to compliment for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going on. It is similar on the function , type , structure to draw the English-Chinese language of compliment for, answer way have difference , sum up appear Chinese-English some culture psychology further in topic of praising for
Key words: compliment compliment the topic
answer the way culture psychology
篇4:语用模糊策略的语境顺应性
语用模糊策略的语境顺应性
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模糊策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作为语用策略的语用模糊研究较少.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人们在言语行为中选择使用模糊语言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作 者:李元胜 LI Yuan-sheng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6(2) 分类号:H030 关键词:模糊 语用策略 语言选择 顺应论篇5:称呼语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称呼语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虽受到社会规约的限定,其实际使用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会根据实际的.交际情境做出灵活的变化来顺应变化的语境,即称呼语的转换.称呼语转换是说话者对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的顺应,是各种语境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 者:高先丽 靳琰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H136 关键词:称呼语转换 顺应论 顺应性篇6: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
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
本文通过对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从语境认知、语用功能对比和文化习得角度研究和探讨提高语用能力策略问题.
作 者:鲍文 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浙江,台州,318000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5(11) 分类号:H03 关键词:语用失误 策略 语境认知 语用功能 文化习得篇7:访谈的策略研究论文
访谈的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了解;换位;发问;调整。
[论文内容摘要]在电视访谈类节目中,并不是每一个访谈对象的思路都能与节目的预想相吻合,同时,作为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对象也要有不同的谈话方式和策略。作为对话的组织者,需要主持人有灵活的提问技巧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本文中作者将对近些年人们较为熟悉的电视访谈实例进行解读,力图发现有效的访谈路径。
访谈类节目现场是动态的,不可能完全依赖于事前的准备。我们强调主持人沟通技巧或交流艺术性的意义和动力也正是由此产生。那么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在访谈节目中推进谈话?
一、深入了解,换位思考
明确谈话意图,逐渐形成问题,是主持人为形成有效交流在节目现场所做的工作。而对话的进展建立在与访谈对象接触且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熟悉对象,了解对象,主持人才能有的放矢,与对象产生默契的交流。因此,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内容梳理方面,主持人一般会面对两种素材,即已掌握的各种资料和观察到的现场情况。笔者认为,通常,与访谈对象面对面的交流更可能决定你想什么、问什么。从节目现场提取话语要素往往是更有效的“谈资”。
z:我们经常看影视作品,排爆常常都是在马上要变成都是零之前一两秒钟,及时地把它剪断,实际工作是这样的吗?
f:当然电影里面有夸张的成分,实际当中也有,但是不会那么紧迫。
z:你碰上最紧迫的是怎么样的情况?
f:最紧迫的是这个表正在走。
z:听着它在“哒哒哒”走,当时是距离爆炸还有多少时间呢?
f:还有一个多小时吧。因为机械定时表一般来讲最多的定时是十二小时,马蹄表跑一圈十二小时,最多十二小时,我看到的现场,按那个时针来看应该是不到一个小时时间。
z:就那一次碰到这种情况,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f:首先要把它转移走,不可能在这个现场进行操作,因为我们要根据现场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地区分,如果周围环境是大型商场、公共场所,人特别多,不可能在现场进行开展操作,一旦发生爆炸,这种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段对话中,主持人以电影场景为参照,引出了嘉宾的实际行为和继续的追问――“你碰上最紧迫的是怎么样的情况?”进而用拟声词来突出时间的紧迫,从而使现场营造出一个排爆的情境――当时还有一小时的.时间,在短暂的时间里“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我们从这样的谈话中明白了现实中并不像电影那般,而是通过交流过程中现实的还原让主持人更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个工作的危险,在之后的对话中,设身处地替访谈对象着想,推动了节目进程。
二、恰当铺垫,准确发问
虽然预先做了节目策划,但是一旦进入对话,就不可避免的有了即兴的色彩。所以,能够在瞬间去注意自己所提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好的访谈者,一定有自己好的谈话策略。
1.根据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提问方式。(1)对于不同表达能力的对象:遇到少年儿童等表达能力较弱的对象,主持人不妨多用闭合式问题对其进行引导,如:
z:最开始好多叔叔阿姨看到你们这个乐队的名字,这个乐队厉害20088,这个乐队的名字是这个意思吗?郭新月?
f:不是。
z:什么意思?
f:20088乐队2008年是奥运会,正好我们八岁了,后面这个八8代表我们八岁了。
z:你们四个人到那年都八岁?
f:对。
z:全是2000年生的?
f:对。
z:月份上不一样吧?谁最小?谁最大?
f:我最小。他最大。
这里,面对在中国范围内年龄最小的“20088乐队”,记者多用简单的句式和语料,日常的口吻,封闭式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设置有利于对象回答,得到的答案也比较有针对性。
与上例不同,在与一个主动向媒体爆料旅游黑幕的导游时,主持人提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下:
z:……他们到底怎么赚钱,能不能告诉我?
z:你说说购物。
笔者认为,揭露事实的主动性和作为一名导游善于表达的素质促成了这一点――他需要足够大的表达空间,也希望能在此空间充分表达。记者的开放式问题是明智的选择。它为对方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2)对于不同身份的对象:通常,与专家访谈会使用一些严谨规范的句式和更正式的措辞,如:
z:听说这黑土的形成非常慢,一厘米要两百到四百年,那为什么现在它一厘米的流失却只要一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因素会导致这么快的流失?
相比之下,与非专业工作者或普通的当事人交流谈话时,则更趋向于选择口语化的措辞和结构简单的句子。如面对一位村民时,主持人问了下面的问题:
z:都说你们东北这个地方的地非常肥,这个地插一根筷子都可以发芽(是吗)?
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当遇到一些身份特殊的采访对象时,主持人更得注意措辞,例如:
z:你那时候拿过别人家东西吗?
f:没有去登封之前,在家里没有拿过东西。
访谈对象是一个年纪很小的小偷。面对这样的孩子,主持人有意用了“拿”,而没用“偷”。这样的调整并不妨碍观众的判断――我们当然知道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偷窃。但是,这里面的让步意味,这种恰当的承接提问照顾到了访谈对象的心理。在同类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策略。
2.根据所谈内容,在提问中穿插叙述和议论,帮助理顺逻辑,增值信息。例如:
z:很难想象一个内心这么煎熬的一个人,能那么顺利地考上研究生。足见她天资非常好,非常会读书,非常会考试。按说她考上研究生以后,药物又能帮她稳定病情,她就应该很顺了?
z:你女儿沉浸在幸福当中,我们好像都能看到她的样子,这时候你感觉到,你们俩关于生死的谈话已经离得很遥远了?
主持人在问题前的一些评价性内容,实际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些铺垫让之后的疑问有了由头。如“天资聪慧、顺利通过考试、有药物辅助”让人疑惑“为什么仍受煎熬”(隐含的问题)。而“幸福”则让人不禁想问“死亡是否变得遥远”。
3.有效提问。
(1)逻辑严谨。主持人的提问应内容明确,指向单一。这样的问题对访谈对象的回答形成了引导和限制。在此基础上,访谈对象的回答才可能切题,而且主题单一明确。
(2)问题简明。一次提问避免多个疑问内容。有时主持人为了方便访谈对象思考,一次发问设有多个问题。事实证明,这样并不利于思考,嘉宾往往也只回答了其中一个问题。而且,铺垫不能太多。
(3)策略灵活。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访谈对象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主持人常常遇到不配合的对话者,他们处于各种原因试图掩盖真相。类似情况下,就需要主持人有灵活的提问技巧。
三、把握细节,调整角度
1.一些专题性访谈节目,节目所关注的事件和话题可能正在进行当中,尚无结论。这时,前期策划固然重要,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所以主持人除了做案头准备外,还应有临时调整策划案的心态准备。
2.调整话题。当谈话遇到对峙场面时,应调整话题角度。
z:你为什么让他向你道歉?
f:因为他太过于自信。
z:可是每个孩子都很反感命令式的口吻啊?
f:我是命令吗?我是跟他沟通。
z:你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什么?
f:让他明白应该尊重父母才是尊重你自己。
在上面的对话中,访谈对象否定了主持人的预设问题――他不认为对孩子用了命令的口吻,并认为是一种沟通行为。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并没有在这上面辩解,而是转换话题,追问访谈对象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我们在访谈的时候常遇到同类情况,即对某些事情的理解,主持人和访谈对象不太一致。这时,主持人应以总的谈话目的为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就不必计较。
(注:文中主持人统标为“z”,访谈对象在文中标为“f”)
参考文献:
1.张洁、吴征:《调查〈新闻调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吴郁:《主持人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电视访谈节目称赞语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相关文章:
1.访谈节目开场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