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典故:目连救母
“She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元节的典故:目连救母,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中元节的典故:目连救母,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中元节的典故:目连救母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妈妈而出家修行,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
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
目连於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看著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堪,便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在七月十五日当天,为各地的出家人准备百味五果,供养他们。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篇2:目连救母的故事
唐朝时候,在南京秣陵关乡里,有一对伴侣,男的叫傅崇献,女的叫强氏,伴侣俩老诚实实地耕田过日子。但是到了中年了,还没得个儿女。强氏为了求菩萨保佑她能生个一男半女的,就诚心诚意吃斋念经。她一天三遍香,从来不停,荤腥不进屋,常年吃大斋。
这年秋季,他家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怪呢,栽下去的种子都不出芽,独独只有地当中出了一个大棵子。没措施,伴侣俩就认住这一棵上水浇粪。忙得不歇。没多时,这棵子慢慢地结成了个大萝卜有升箩那么壮。强氏不由得咬了一口,哪晓得一进嘴呀,这萝卜是又甜又鲜,又嫩又脆,越吃越想吃,就这么“骨吡,骨吡”地吃光了。
真怪,强氏自从吃了这萝卜,就有了身孕。伴侣俩欢畅得不得了,只盼着早点抱儿子。到了临生养时,强氏迷含糊糊看到一朵莲花,飘飘荡荡地进了她的纱帐,顿时就生了一个又红又目标胖男娃。这样吧,就给这娃儿取名叫目连哎,这奶名么,就叫萝卜。
目连长到七岁,已经记事了。这年秣陵发洪流,房田都淹了,在忙乱中,目连被水给冲走了。他父亲东找西找,也没找到。他爹急得疯掉了,他娘哭得死去活来,心想我平生一世吃斋念经,做了几许好事,谁知到头来,连个独养儿子也保不住,我天天烧清香,敬菩萨,有什么用呢?她一气之下,把佛堂统统砸掉,从此不再吃斋拜佛,索性杀生开荤了。
强氏拿什么开荤呢?她家养了一条黑狗,就把这条黑狗杀了开荤。后来她越吃越讲究,越吃心越狠,手段也越辣。一天她忽然想“渍羊”,就把羊赶进一条小巷子,巷子两端都点上火,吓得羊两端往返奔驰。然后她再放上一个盆子,盆里放了酱油、料酒、生姜、葱花。羊给两端火烤得又热又渴,就到盆里喝酱油,喝了再跑,跑了再喝,等到酱油喝完了,羊的汗也流完了。她就把“渍羊”杀杀烧了吃。今后还吃过“吊羊打鼓”、“”埋鹅掌“什么的,真是伤天害理啊!
哪晓得强氏开荤杀了黑狗,冒犯了家神。家神带了黑狗的魂灵,到阎王眼前把强氏告了。阎壬派判官和小表到傅家缉捕强氏,把她打进十八层地狱受苦。
目连随水浪飘泊,漂到一个地方被姓张的人家救了起来。张家见目连长得眉清目秀,就收养下来,一直养到十八岁。张家有个姑娘,就想把女儿嫁给他,招目连为婿。目连心想,这么多年,也不晓得自己生身父亲在哪块,眼下这婚姻大事,不能随口承诺,一定要找到爹妈磋商才行。张家见目连一片孝心,说得也在理,就同意他找到爹妈再说。
目连回忆小时候家乡村庄的容貌,东摸西问,总算找到了家乡。没料到一到家,他爹疯了,认不得他,娘也死了,他伤心得大哭了三天。他一边哭,一边想:我要是能到阴间去找我娘就好了。他东跑西转,也没找到去阴间的路。
一天,他找到了一座城隍庙,就住了下来。睡到夜里,他的灵魂悠悠荡荡地到了阴间。只听见阴山上有很多鬼在嚎叫哭喊。他想在鬼群中见到他娘,但是怎么找也没瞥见。他一觉醒来,就把去阴间的事告诉了庙里的老僧人。老僧人说:”你下回去的时候,带篮子饭去,鬼见到饭,就会到你眼前来,当时,你就可以看哪个鬼是你娘了。“目连照老僧人说的,带了一篮子白米饭到了阴间。刚到阴山,一群饿鬼一齐拥上来,把一篮子饭全抢去了。一连几回,米饭送了不少,还没有见到亲娘。他又向老僧人诉苦,老僧人一想说:”这样吧,你这回去,带二篮子乌饭去,鬼见黑饭是不吃的。”目连就找来了乌桕叶捣出黑汁,和饭一齐煮烧,白米饭一下变成乌黑乌黑的。目连又把乌饭带到阴间去,果然不假,饿鬼见是乌饭就不抢了。在阴山下,目连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亲娘。直到此刻,人间间另有吃乌饭免劫难的民俗哎。
目连见到亲娘,母子俩抱头痛哭,哭的是阴阳隔世,不能恒久在一块哎,目连只有三天五夜地去看一趟娘。后来,他看到阴司里经常拷打他娘,急了,想想他娘是为了自已才受这么大苦的,就到各地寺庙,拜鬼求神,叩首祈祷,一心想救他母亲回到阳间来。
地藏王菩萨见目连有这么大孝心,就大发慈悲,把禅杖借给他,这禅杖能打开地狱牢门,只要轻轻一敲,地牢门就会自己开开。哪晓得目连救母心急,他用劲把禅杖向地下一骂,“乖乖,不得了!”九泉门被笃开了。目连虽救出了母亲,可因为牢门大开,把十万八千个嚎丧鬼也放出来了。这下可气坏了阎王爷,他要找地藏王算账。地藏王一听也火了,就来找目连。
目连救出母亲,母子团圆,正在兴奋哩!地藏王找来了,怪他闯了大祸,命他转世投胎,制伏收回十万八千个嚎丧鬼。目连没办法,只得转世。
目连转世投胎,就是后来的黄巢。黄巢曾经一仗杀死十万八千人,那就是传说中的“黄巢杀人十万八,在数在劫命难逃。”也就是目连救母引起来的。
篇3:目连救母读后感
目连是一个从小很善良、聪明的小和尚。他因帮老和尚买饼干,受到母亲的责骂,他决定出去找老和尚,结果去了一个寺庙听佛祖讲“四思”中的一思---孝道。听完之后就回去找父母,才知道母亲已去世。他突然遇到了佛祖,跟他说母亲去世了,就用神通眼看到了母亲在地狱受苦,怎么办?佛祖就说:“七月十五日,你准备各种食物供给家人,这样不但能救你母亲,还能帮助别人父母幸福快乐。”目连听了也这样做了…….
这个过程渐渐演变成了中元节的习俗,又称盂兰盆节,是用来纪念已故亲人的节日,这还告诉我们:要对活着的亲人去孝敬,当人已经去世了,再想孝敬他们就晚了。
然而,现在人们大多用烧纸来祭祀,这样很不环保。因此,我们应该用更文明的方式来祭祀我们的已故亲人。
篇4:目连救母读后感
看了《目连救母》这个故事我的感触还是挺深的。故事主人公是目连,主要讲了他在儿时遇见了一位老和尚,直到长大后还一直纪念他。小时候他总是给予和尚们钱与食物,却不被妈妈赞同。长大的目连在一次佛祖的讲道中想起自己的母亲,于是匆匆回家尽子女的孝道。可是母亲已过世了,他十分思念。佛祖指点目连他可以看见别人所看不见得东西,目连看见了自己母亲过得并不好,想救母亲。他通过佛祖的指示做了,让母亲脱离了苦难。
首先,在小时候目连是受到母亲的责骂连连,他从不顶撞,很怕惹了她生气。目连的懂事是可贵的。长大了,当他在庙里听讲道,“四恩”中的第一恩,也就是“孝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他想马上回家,去为母亲尽孝道。目连他知道母亲去世了,心理可以说算是五味杂陈。目连看到了母亲在地狱里挨饿受苦,很想帮助她,无论要多艰难,目连都会去做。爱母亲的目连很懂事,我们也要像目连一样的孩子,好好听父母的话,让母亲少操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知感恩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篇5:目连救母读后感
这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殊为不易,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据文献记载,目连戏在宋朝时便有演唱的,而且越唱越盛。《东京梦华录》记述:“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即要七日方演完这出戏。明、清两代不仅仍演唱此戏,还增加了些人物,节外又生枝,戏文、曲牌、唱腔都更多而且复杂了。官家还通常为“还愿”而命梨园上演此戏。
民间演唱目连戏,由来久且场面大。搭上戏台,上场者几十人,跌打相扑,也要闹上几天几夜。这出戏似与民俗中的祭祀还愿有关联,渐渐地演成了鬼戏,天神地只、牛头马面、夜叉罗刹,锯磨刀山鼎镬不一而足。记载最着名的是鲁迅先生的《无常》和《女吊》。钟敬文先生曾调查过浙江地区的民间戏曲,认为目连戏是为了追悼和超度横死的人而演的,也有的地方演此戏是为了防止瘟疫、驱除鬼邪。武打加鬼神,老百姓看的就是热闹。
也正由于这数百年间唱神做鬼的闹剧频繁演出,佛教教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得以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善良百姓,目连因而成为旧时中国孝子的楷模。佛教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思想,戒贪婪、戒杀生,积德行善的思想通过目连救母的故事更扩大了其影响。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故事叙述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目连’原名为‘大目犍连’(Maha^-mo-ggalla^na),‘目连’为其略称。
篇6:目连救母读后感
《盂兰盆经》为西晋·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此经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于本经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国人重视。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戊午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到唐代,盂兰盆会便广泛地在民间流行。直至今日,盂兰盆会已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随着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便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代表这种流行的,便是变相(佛经故事图画)和变文的流行。唐人画目连变相者不只一家;而在变文方面,敦煌发现的目连救母变文就有十六则。称为《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犍连变文》或《大目连缘起》、《大目连变文》等。其中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编号S。2614的《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首尾完整,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这些变文是唐人所作,是历代目连戏曲中时代最早的,但这时的故事已有一些演变,添加了许多情节和描述。先是目连遍历地狱寻母不获,后凭借佛陀的锡杖才得入阿鼻地狱见母。然后又承佛陀亲临地狱,放光动地,大破地狱,于是目连母转成饿鬼。目连又依佛喻广造盂兰盆,出其母于饿鬼道而成为黑狗。目连引黑狗七日七夜诵经忏悔,才又得转人身。于是目连乃劝其母求生西方佛国。
在这个引申的故事里,佛陀的威神之力被极力强调,这是与原经不同的。此外,变文中让目连之母历经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对三恶道中的种种苦处极尽描绘之能事。这也是变文的一大特色。
宋真宗时(998(戊戌年)~1022(壬戌年))曾明令禁止讲唱变文。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现在可知的资料有元末明初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郑之珍有《目连救母行孝戏文》三卷(一百出),为元明最弘伟的传奇之一;清人又扩大而成为十本的《劝善金科》。
总的来说,目连救母的故事一再成为俗文学的题材。它所强调的佛力救度和对地狱、饿鬼、畜生道的惨状的描述,也表达了民间信仰对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风貌。
篇7:沉香救母的历史典故
沉香救母的历史典故
【故事一】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华岳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这天,她正在庙中吟歌曼舞,消磨时光,突然发现一个书生跨进了庙门。她急忙登上莲花宝座,化为一尊塑像。走进大殿的刘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俊丽、温柔、安闲,刘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可惜这只是一尊没有情感知觉的雕像。刘向怀着深深的遗憾,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娘的爱慕之情。
三娘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百感交集。面前这个书生多么英俊倜傥,文采斐然,他对自己满怀深情,而自己又何尝不被他深深吸引,又何尝不爱恋他呢?可是,一个是上界仙女,一个是下方凡人,又哪能缔结姻缘呢?目送怅怅离去又依依不舍的刘向,三娘再也不能平静了。她沉吟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向结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向,向他道出了真情,从而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伉俪,恩爱无比。刘向考期将临,三娘已有孕在身,依依惜别之时,刘向赠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二人十里相送,难舍难分。
刘向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华岳三娘却遭难了。原来,这时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在天宫大办蟠桃会,各路神仙均来赴会祝寿,可是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真情被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娘一身正气,毫不畏惧,况且她随身还有一件王母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娘的镇山之宝,无论哪路妖魔,哪方神仙,只要宝莲灯大放异彩,都会被震慑称服,束手就擒的。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自己的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际,偷盗而出。这样,可怜的三娘就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暗无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向身边。
沉香长大了,渐渐懂事了,知道了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亲三娘。他把想法对父亲说了,无奈刘向也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叹气摇头。于是沉香便独自离家,去找母亲。他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母亲在哪里呢?这个只有八岁的孩子,不知所措,放声大哭起来。凄厉痛苦的哭喊声,在空谷回荡,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问明情由,深为善良的三娘和受苦的孩子鸣不平,可是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将沉香带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点下,刻苦认真的学习,渐渐学会了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三变。十六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母。大仙称他有志气,并赠给他一柄萱花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娘亲,声声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娘耳中。三娘不由心情激荡,百感在心。她知儿子已长大成人,一片孝心来救自己,激动不已,就将沉香唤到洞前。三娘自知哥哥二郎神神通广大,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败在他手中;沉香又年幼,况且二郎神还盗去了宝莲灯,儿子哪能是他对手呢?所以,三娘叫沉香去向舅舅求情。
沉香飞身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觉得二郎神欺人太甚,便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云里雾里,刀来斧往,山里水里,变龙变鱼;从天上杀到地上,再从人间杀回天宫;直杀得山摇地动,江翻海捣,天昏地暗。这件事惊动了太白金星,派了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仙姑在云端里看了一阵,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一个孩子,太无情无义了。于是相互使了眼色,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沉香越斗越勇,越战战神,二郎神再也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故事二】
在一个豪华的宫殿里,住着美丽无比的女仙:名字叫三圣母,她很善良。有一次,在一个考状元的地方,三圣母看见一位书生长得英俊潇洒,她的侍女故意把书生推倒,三圣母看见书生摔倒在地,连忙上前把他扶起来,还亲切的问了他的名字,原来,这位书生叫刘彦昌,没考上状元。三圣母请刘彦昌到宫殿里喝茶吃饭,后来他们就结婚了。
过了好多天,她们生了一个胖娃娃,取名叫沉香。二郎神看到这个情景,雷霆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刘彦昌。三圣母知道这个事情,连忙叫刘彦昌逃到一个小镇上教书。天兵天将到了三圣母家,四处寻找刘彦昌,但是一点消息也没有。二郎神很生气,就把他的妹妹压到华山底下。
沉香慢慢的长大了。有一次他好奇的问父亲:“为什么别人有妈妈,我没有妈妈?”爸爸告诉了他,“几年前,我和你母亲结婚了,却得罪了你的舅舅,舅舅把你妈妈压到华山底下已经七年了。”沉香说:“好坏的舅舅啊,竟然把妈妈压到华山底下,真可恶,我一定要把她救出来。”爸爸告诉他:“你别以为你舅舅是很好对付的,你看那个华山离我们很近,其实远得很呢!”沉香说:“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把妈妈救出来。”于是,沉香告别父亲,背着包裹去救母亲了。
后来,他拜一个大仙为师,就勤学苦练本领了。大仙告诉他:“只有孙悟空才能帮助你。”路上,他看到一只小猴子,就把他当作朋友。他俩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在一个岩洞里,找到了孙悟空。他高兴的说:“师父,我总算找到您了,你可以教给我本领吗?”孙悟空说:“阿弥陀佛,我陪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成为佛了,绝不可以收你为徒。”他伤心地到悬崖上,拿着宝莲灯说:“妈妈,我不行了,你帮帮我吧!”忽然,他看见流星,原来是妈妈化身,说:“孩子,没有人能代替你,一切都要靠自己,懂吗?”
最后,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下,在大家、小白龙的帮助下,拿到了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妈妈,打败舅舅,和家人团聚了。
【中元节的典故:目连救母】相关文章:
1.目连救母的故事
2.沉香救母读后感
5.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