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2023-05-21 08:24: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凌晨25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篇1: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上下凡五千余言,充满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1],如“大小”、“有无”、“祸福”、“贵贱”、“上下”、“难易”、“利害”、“强弱”等等,皆是其真实的思想精髓所在。尤其是老子的“有”与“无”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论”[2] 特征。虽然有人会说,这是拿西方哲学的套路来束缚古人思想的魅力,会造成哲学的混乱,但是笔者认为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来发掘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为后世所用,善莫大焉。

【关键词】:二元论   无为   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正文】

老子在其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曰“道”,二曰“无”,这在中国哲学史上都还是第一次。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3],庄子也是用“无”“太一”(即“道”)来总括老子的哲学。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这二者入手。又因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开“道”,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

什么是“道”呢?

老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是先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则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那里,“道”具体有三种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4]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德经》做的注中说:

“所谓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5] “道”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它作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什么是“无”呢?

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 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6]在老子那里,“无” 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

什么是“有”呢?

《说文解字》中“有”的解释为: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也。[7]“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8]在老子那里,“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有,是实实在在的。

老子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其意思是说,“有”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任继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书的前言中说,“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9] 二者均为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无”常用来指称最高本体“道”的特性, 这也是《道德经》中最常见的用法。[10] 如《道德经》三十二章说: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之能臣也”。三十七章说: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总的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为最高的原则,而“无”总是被看作是次等的、派生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有”高于“无” 、优于“无” [11]。而在老子《道德经》里,“有”与“无”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明确提出有无相生,认为“有”与“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有生于无,[12]所有的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13] 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并非一时之功,就老子“有”“无”关系的前后变化亦可拆穿“老子一夜便作《道德经》之传说。

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 显然与第1 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第1 章的“ 无” 、“ 有” 是“ 同出而异名” 地指称道的。[14]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

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

“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

(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如其后几对关系一样,“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相生相随,相互生成的,相互对立而生的,“有”可以生成无,“无”也可以产生“有”,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二者的相互生成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循环的过程。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句则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然而,何为母也?《说文解字》中关于“母”的解释是:依《礼记》释文补,其意禁止其言曰母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婚礼,夙夜母违命,古文母通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母也,凡母之属皆从母。[15] 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所谓“母”者,河上公注:“母,本也。”[16]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魏朝王弼注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17] 因而,“始”与“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魏朝王弼注曰: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18] 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19]“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无”与“有”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有”与“无”是相互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无相生”从相反相成这一观点,间接地呈现出老子的整体观与和谐观。[20]

下面,我们将进入“有生于无”这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有”和“无”的关系。

(二)第一阶段——有生于无

老子在其《道德经》的后半部分中直接了当地说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21]天地万物都是从有形之物开始的,有形之物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并被人所感知的凭借和载体(如人的身体是有形之物,属于“有”的范畴),而有形之物是从无形之物中产生出来的,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所在,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如灵魂是无形之物,属于“无”的范畴)。灵魂要依靠身体,然而身体有了灵魂才变得有意义。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形势与内容(质料)相比,形势更为重要,形式是决定某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根据。[22] 有形之物即是内容(质料),无形之物即是形式,没有内容(质料)的形式,就如没有身体的灵魂,无所依托;没有形式的内容(质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为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因而,在这一阶段,“无”是高于“有”的,“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引用《哲学大辞典》中的说法,老子认为,“无(名)”比“有(名)”更能反映“道”的性质。[23]

“无”作为老子哲学最根本的范畴,其最明显之处则在于老子对“无为”的极大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无抑有的(这和西方哲学中的崇有抑无的观念恰好相反),从老子对“无为”与“有为”的态度上 即可窥其一斑。

下面,我们转入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讨论中,从侧面来对老子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崇无抑有”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说明。

那什么又是“无为”呢?在谈论“无为”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

“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母猴也,引伸遂为凡有所变化曰为。[24] 就是说,“为”是引起事物变化的行为。任继愈先生说,“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 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 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25]因而,“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不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而且还是指导政治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辞海》中关于“无为”的解释是: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要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老子的“无为”是从“道”出发的,因而与其后的孔子的“无为而治”大不同矣。[26]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合乎“道”的,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老子的“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还要在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对于能够提升人类福祉的事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无为”不是毫无作为,它强调的是要有作为,但是统治者的作为不能超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还是要从“道”出发,在“道”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如果人的行为是出于“无为”,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只有统治者按照自然规律地有所作为,才能治理天下。即是倡导“无为而治”[27],就是要让按照自身的规定性而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妄加干涉。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 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28] 老子教导我们应以自然无为为本而不妄为。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拥有“上德”的人,即思想崇高者(圣人),常常是“无为”,是无所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

又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道常常是“无为”的,它总是顺应自然,而天地万物无不由“为”生成。正因为顺应自然,虚静恬淡,道的“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生出天地万物。不仅天道是如此的,而且人事也是如此。[29] 因此,老子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魏朝王弼注曰;此四者(指“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崇本以息末也[30] 。

仅就“无为”来说,“统治者”做到“无为”,民众则可以得到教化。老子建议统治者要顺从民意,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弃民意于不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六十四章)

在此,“无为”与“无执”并举,而劳思光先生认为“无为”所包含的意义更广,应包括“无执”,自觉心驻于无为,遂无所执,无所求。[31] 要想成为圣人,就要通过不断地改正自身,以身作则,“正己而物自正”,这样做了,虽不主动去取得天下,天下也是莫之能属,天下将自归于为“无为”者。

总而言之,从“无为”这一哲学范畴中,更能清晰地窥视老子在此阶段对“无”这一哲学最高原则的推崇。

在这一阶段,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无”与“有”的关系是“无”高于“有”,“有”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上升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本源,“无为”也成为了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规则与做事规范。如果说,从第一个阶段来看,“无”与“有”有些许相似性,例如复旦大学的聂中庆认为道是“无”“有”的统一体, 两者同处于一个哲学层面, 也就是从宇宙之本原、本体之形上层面诠释“道”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 “无”即是“有”; “有”也即是“无”, 两者“异名同谓”, [32] 而在这第二阶段,“无”与“有”则是有根本不同之处的,因此聂老师的办法过于偏激,不足取也。

【结论】

综上所述,从“有”与“无”的关系即可看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第一阶段(“有无相生”),“有”与“无”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与“无”相互形成,相辅相成。在第二阶段(“有生于无”), “有”是从属于、根源于“无”,“有”从“无”中生成,“无”优于“有”,高于“有”,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传统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

“有”与“无”的关系的变化发展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哲学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老子为我们铺就的阳关道路上不断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书籍类:

①.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月

②.任继愈.《老子绎读》[M]. 第一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2月

③.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 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月

④.(宋)范应元(著)黄曙辉(校)《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

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月

⑤.张世英.《哲学导论》(修订版)[M]. 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月

⑥.(美国)S.E.Stumpf ,J.Fieser(著)匡宏,邓晓芒(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M].第一版.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月

篇2: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上下凡五千余言,充满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如“大小”、“有无”、“祸福”、“贵贱”、“上下”、“难易”、“利害”、“强弱”等等,皆是其真实的思想精髓所在。尤其是老子的“有”与“无”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论” 特征。虽然有人会说,这是拿西方哲学的套路来束缚古人思想的魅力,会造成哲学的混乱,但是笔者认为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来发掘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为后世所用,善莫大焉。

【关键词】:二元论 无为 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正文】

老子在其传世着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曰“道”,二曰“无”,这在中国哲学史上都还是第一次。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庄子也是用“无”“太一”(即“道”)来总括老子的哲学。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这二者入手。又因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开“道”,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

什么是“道”呢?

老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是先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则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那里,“道”具体有三种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德经》做的注中说:

“所谓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道”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它作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什么是“无”呢?

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 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在老子那里,“无” 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

什么是“有”呢?

《说文解字》中“有”的解释为: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也。“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在老子那里,“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有,是实实在在的。

老子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其意思是说,“有”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任继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书的前言中说,“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二者均为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无”常用来指称最高本体“道”的特性, 这也是《道德经》中最常见的用法。 如《道德经》三十二章说: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之能臣也”.三十七章说: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总的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为最高的原则,而“无”总是被看作是次等的、派生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有”高于“无” 、优于“无” .而在老子《道德经》里,“有”与“无”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明确提出有无相生,认为“有”与“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有生于无,所有的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 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并非一时之功,就老子“有”“无”关系的前后变化亦可拆穿“老子一夜便作《道德经》之传说。

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 显然与第1 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第1 章的” 无“ 、” 有“ 是” 同出而异名“ 地指称道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

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

”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

(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如其后几对关系一样,”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相生相随,相互生成的,相互对立而生的,”有“可以生成无,”无“也可以产生”有“,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二者的相互生成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循环的过程。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句则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然而,何为母也?《说文解字》中关于”母“的解释是:依《礼记》释文补,其意禁止其言曰母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婚礼,夙夜母违命,古文母通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母也,凡母之属皆从母。 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所谓”母“者,河上公注:”母,本也。“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魏朝王弼注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因而,”始“与”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魏朝王弼注曰: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无”与“有”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有”与“无”是相互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无相生”从相反相成这一观点,间接地呈现出老子的整体观与和谐观。

下面,我们将进入“有生于无”这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有”和“无”的关系。

(二)第一阶段——有生于无

老子在其《道德经》的后半部分中直接了当地说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天地万物都是从有形之物开始的,有形之物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并被人所感知的凭借和载体(如人的身体是有形之物,属于“有”的范畴),而有形之物是从无形之物中产生出来的,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所在,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如灵魂是无形之物,属于“无”的范畴)。灵魂要依靠身体,然而身体有了灵魂才变得有意义。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形势与内容(质料)相比,形势更为重要,形式是决定某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根据。 有形之物即是内容(质料),无形之物即是形式,没有内容(质料)的形式,就如没有身体的灵魂,无所依托;没有形式的内容(质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则是“有”的本源,“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为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因而,在这一阶段,“无”是高于“有”的,“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引用《哲学大辞典》中的说法,老子认为,“无(名)”比“有(名)”更能反映“道”的性质。

“无”作为老子哲学最根本的范畴,其最明显之处则在于老子对“无为”的极大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无抑有的(这和西方哲学中的崇有抑无的观念恰好相反),从老子对“无为”与“有为”的态度上 即可窥其一斑。

下面,我们转入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讨论中,从侧面来对老子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崇无抑有”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说明。

那什么又是“无为”呢?在谈论“无为”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

“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母猴也,引伸遂为凡有所变化曰为。 就是说,“为”是引起事物变化的行为。任继愈先生说,“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 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 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因而,“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不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而且还是指导政治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辞海》中关于“无为”的解释是: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要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老子的“无为”是从“道”出发的,因而与其后的孔子的“无为而治”大不同矣。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合乎“道”的,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老子的“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还要在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对于能够提升人类福祉的事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无为”不是毫无作为,它强调的是要有作为,但是统治者的作为不能超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还是要从“道”出发,在“道”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如果人的行为是出于“无为”,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只有统治者按照自然规律地有所作为,才能治理天下。即是倡导“无为而治”,就是要让按照自身的规定性而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妄加干涉。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 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 老子教导我们应以自然无为为本而不妄为。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拥有“上德”的人,即思想崇高者(圣人),常常是“无为”,是无所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

又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道常常是“无为”的,它总是顺应自然,而天地万物无不由“为”生成。正因为顺应自然,虚静恬淡,道的“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生出天地万物。不仅天道是如此的,而且人事也是如此。 因此,老子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魏朝王弼注曰;此四者(指“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崇本以息末也 .

仅就“无为”来说,“统治者”做到“无为”,民众则可以得到教化。老子建议统治者要顺从民意,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弃民意于不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六十四章)

在此,“无为”与“无执”并举,而劳思光先生认为“无为”所包含的意义更广,应包括“无执”,自觉心驻于无为,遂无所执,无所求。 要想成为圣人,就要通过不断地改正自身,以身作则,“正己而物自正”,这样做了,虽不主动去取得天下,天下也是莫之能属,天下将自归于为“无为”者。

总而言之,从“无为”这一哲学范畴中,更能清晰地窥视老子在此阶段对“无”这一哲学最高原则的推崇。

在这一阶段,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无”与“有”的关系是“无”高于“有”,“有”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上升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本源,“无为”也成为了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规则与做事规范。如果说,从第一个阶段来看,“无”与“有”有些许相似性,例如复旦大学的聂中庆认为道是“无”“有”的统一体, 两者同处于一个哲学层面, 也就是从宇宙之本原、本体之形上层面诠释“道”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 “无”即是“有”; “有”也即是“无”, 两者“异名同谓”, 而在这第二阶段,“无”与“有”则是有根本不同之处的,因此聂老师的办法过于偏激,不足取也。

【结论】

综上所述,从“有”与“无”的关系即可看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第一阶段(“有无相生”),“有”与“无”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与“无”相互形成,相辅相成。在第二阶段(“有生于无”), “有”是从属于、根源于“无”,“有”从“无”中生成,“无”优于“有”,高于“有”,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传统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

“有”与“无”的关系的变化发展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哲学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老子为我们铺就的阳关道路上不断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书籍类:

①。老子(着)(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月

②。任继愈。《老子绎读》. 第一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月

③。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 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月

④。范应元(着)黄曙辉(校)《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3月

⑤。张世英。《哲学导论》(修订版). 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6月

⑥。(美国)S.E.Stumpf ,J.Fieser(着)匡宏,邓晓芒(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第一版。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月

⑦。《辞海》. 197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⑧。许慎(撰)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

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8月

⑩。《哲学大辞典》. 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5月

⑾。庄子(着)方勇(注译)《庄子》.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

论文类:

①。 任继愈。《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2期

②。 滕复。《黄老哲学对老子“道”的改造和发展》.《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③。 赵文娟。《老子哲学中的“无”》. 《求索》,年第2期

④。 陈鼓应。《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

⑤。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 .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七辑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⑥。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中国哲学史》,第1期

⑦。 胡茜。《“无为”并非“不为” ——为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辩护》.《法制与社会》第7期

⑧。 赵艳婷《天道无为 人道无为》.《中国共产党太原市委党校学报》,年第2期

⑨。 王光辉《“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老子无为思想新探》.

《人文杂志》,年第3期

⑩。 聂中庆。《辨“有生于无”》 .《求是学刊》,第6期

任继愈先生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文中说,老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现在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至于老子的哲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则是没有争论的。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阶级矛盾在哲学思想上深刻地反映,它系统地揭示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各个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所谓“二元论”即是指存在两种独立的、不可通约的实体,如心与身、观念的精神世界和可见的物质世界,或者善与恶的力量。与一元论和多元论相对。(见《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第457页)“二元论”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被提出也是晚近的事,最典型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思维与广延”.

参见孙通海(译注)《庄子》一书第377页

参见滕复着的《黄老哲学对老子“道”的改造和发展》,在他看来,就世界本原层次来说,“道”是指物质世界的开端,万物产生的根源和始基;在世界存在层次来看,“道”是世界存在自身;就事物的发展规律层次来看,老子的“道”是指世界生化的内在秩序和必然联系。

见魏朝王弼所着《老子道德经注》一书第202页。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说:“视

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见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第315页

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 1981年10月第一版146页

见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第315页

见于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一书前言第6页

见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赵文娟的《老子哲学中的“无”》

此说见于张世英先生所着的《哲学导论》第95页与第101页

在《老子道德经注》一书中(第113页),魏朝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

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宋朝范应元在其《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第73-74页)将此句解释为“万物生于有

形,而有形生于无形。大道无形,动则生物……惟知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罔察

根本,弗洞变化,焉能虚通而得老氏长生之道哉?”在此,范应元先生将“有”“无”理

解为有形与无形,“大道”是无形的,只有通晓了老子的“有生于无”,才能体察道之根

本所在,洞穿万物之变化。

出自陈鼓应先生着的《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一文。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前人的观点,而是提出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出自《说文解字》第626页下

出自《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正文第二页。

参见老子(着)(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第143页。对于王弼所着内容中的“舍”字,楼宇烈先生校释曰:“舍”通“舍”,弃也。

参见老子(着)(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 第一版。北京:中

华书局,2011年 1月,第29页

出自陈鼓应先生的《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

同上

参见老子(着)(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13页

(美国)S.E.Stumpf ,J.Fieser(着)匡宏,邓晓芒(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第一版。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2月,第73页

见于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第42页。

参见许慎(撰)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 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第419页

见于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见于《辞海》第113页

见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胡茜的《“无为”并非“不为” ——为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辩护》

见于王光辉所着《“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老子无为思想新探》

见于赵艳婷所着的《天道无为 人道无为》

参见老子(着)(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54页

见于劳思光先生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179页

篇3: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摘要:道是宇宙发展规律,是万物之母,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天、地、人都必须遵从道,而道却由其内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推动它独立自在地存在着、发展着.中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明确地显示出无为与无不为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统一性与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农民盼望免除苛政的愿望,具有进步性.中的为人之道处处显示出辩证思想的光辉,这一思想对如何为人的种种要求,至今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中有一系列的.辩证命题.中的辩证推理证明,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今所讲的推理形式中的一些最主要的推理形式.中的辩证思维仍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萌芽时期. 作者: 马佩 Author: MA Pei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期 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11, 51(1) 分类号: B811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道    辩证思想    辩证思维    机标分类号: N03 H15 机标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辩证思想    思维形式    推理形式    辩证思维    无为而无不为    治国之道    相互转化    先秦时期    无为而治    为人之道    推理证明    萌芽时期    劳动人民    教育意义    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    对立概念    辩证命题 基金项目:

篇4: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

篇5:老子思想与绿色文明

老子思想与绿色文明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形成、自然演变、自然消长的,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而达到“无不治”. 新世纪的`以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为目的绿色文明,可以说,是在某种意义上向老子所构想的社会模式的回归.世界终将实现大和时代的“无为而治”.

作 者:郭因  作者单位: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1 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4(5) 分类号:B2 关键词:老子   无为   道法自然   绿色文明  

篇6:老子行政管理思想

《老子》作为先秦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专家、学者纷纷对《老子》进行研究,主要侧重于哲学、伦理及政治思想等方面,行政管理方面较少。

事实上,《老子》五千言中蕴含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理念和主张,如“无为而治”、“治人事天,莫若啬”以及“轻诺必寡信”等等。这些行政管理理念和主张对于现代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做更多的思考。

一、“无为而治”的行政管理方式

“无为而治”可以称得上是老子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无为”实际上指的是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做,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境界。

“无为”对现代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者而言,有着行政领导方法的要求。

“无为”告诉领导者们要善于抓关键和重点,做好方向上的指引和工作中协调,使行政管理对象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展其长。具体来说,就是行政领导者们在看似清闲和游刃有余中,恰到好处地发挥行政机构和人员作用,井井有条,取得佳绩,就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相反,如果行政领导者事必躬亲,什么事都要管,容易顾此失彼,贻误全局,得不偿失。

另外,行政领导者事事过问,会使员工束手束脚,产生依赖性,从而失去工作责任感和活力,无法很好地发挥行政机构的作用,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行政机构丧失斗志甚至瘫痪。

“无为而治”还要求行政机关在治理国家与企业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不扰民,要尽最大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平安幸福、和谐美满的日子。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照行政管理之“道”--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进行,不恣意妄为,不强加干预。但同时也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客观行政管理政策、法则的正确制定这个前提,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行政管理的最佳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第二十五章)老子把人看得如同道、天、地一样之伟大,不难看出,他具有浓厚的.“以人为本”行政管理思维。

进而老子认为行政管理者要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言。”(第四十九章)即行政管理者对于百姓要以百姓的心为心,社会地位高的人,要善待他;社会地位低的人,要同样善待他,不因百姓的地位、背景、长相等方面的差异和自己的喜恶而有所不同。

只有无条件地善待关爱每一个“人”,才能使人人都产生被尊重感,并将这种人本思想不断扩散和传递,使整个行政机构内的所有人的集体向心力更强、凝聚力更牢固,这样行政机构的目标更容易实现,进而促进整个机构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三、“勤俭厚德”的行政管理素养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从字面意思上看,老子在这里认为治人与事天都要朴素、节俭,因为欲望太多,过度奢靡必然会带来灾祸,甚至覆灭。

从行政管理学角度看,他提出的俭啬其实追求的就是人的一种内在修养,在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实世界里,行政管理者要始终保持一种平淡沉稳、从容自若的心态,要始终执着于内心品德的纯洁与高尚,这样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产生坏的结果,这也是老子辨证思想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老子还向人们表达了“重积德”是万物可以长久的根本,行政管理者尤其要“重积德”,惟有如此,才能使自己长久保有自己的位置,否则很容易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竞争中被淘汰。

四、“矛盾转化”的行政管理辩证态度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这里“反”的范畴则含有“相反相成”和“返本复初”两方面含义,是矛盾对立斗争的体现,而对立斗争是“道”的动力,是客观规律,这是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概括。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了祸福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这要求现在的行政管理者要学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里老子强调要重视量的积累,质变总是由量变引起,它一方面鼓励行政管理者要勇于尝试,科学实践,不能光空喊口号,成功源于不断的积累;另一方面他还告诫人们要注意“坏”的点滴的积累,许多祸患都是从小“恶”开始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十分深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协调人与人、人与行政机构、行政机构与行政机构、行政机构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之,《老子》行政管理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既使在行政管理高度发达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依然十分明显,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李艳中.老子“行政管理”思想扬弃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6

[2]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篇7:老子行政管理思想

摘要:《老子》虽非行政管理学方面的专著,但书中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思想却较为丰富。本文着重探讨老子所主张“无为而治”的行政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维,“勤俭厚德”的行政管理素养等行政管理思想。

学习和探究老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对于搞好行政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也为现代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篇8:《老子》技术思想初探

《老子》技术思想初探

老子的技术思想在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此为题,讨论了<老子>中有关机械工程技术的内容及其技术思想.

作 者:刘克明 杨叔子 左红珊 Liu Keming Yang Shuzhi Zuo Hongsha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汉,430074 刊 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老子   技术思想  

篇9:老子与柏拉图的王思想比较

老子与柏拉图的王思想比较

通过老子与柏拉图“王”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虽然二人都把“王”归因于抽象的道或理,但“王”仍有明显的区别:老子的“圣王”立足于现实世界,与天地宇宙共融相通,具有“朴”道的德性,其治国方法是“无为”,即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去实现社会的复古;柏拉图的“哲学王”则立足于理念世界,在二元对立中确立王的神性,凭借正义(有为)以图建立等级分明的理想国.

作 者:吴爱邦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4 “”(3)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道   理念   无为   正义   圣王   哲学王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相关文章:

1.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2.无--自由的哲学之维--老子无的思想研究

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老子道家思想

4.辩证思想的议论文范文

5.老子哲学之官德思想

6.《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7.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8.老子的故事与传说

9.《孔子与老子》优秀说课稿

10.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浅谈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