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2023-07-07 07:47: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光说不练假把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篇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改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母婴的预后及影响母婴预后的因素.以同期170例非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现察组剖宫产率、围产儿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早产儿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定期产前检查,适时住院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 者:林珊 陈丽梅  作者单位:林珊(东莞卫生学校,广东,东莞,523000)

陈丽梅(莞城医院,广东,东莞,5230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5(9) 分类号:B714.24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孕产妇   围产儿   妊娠结局  

篇2:妊娠期高血压患者NK细胞变化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自然杀伤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型凝集素样受体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eating per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发病率我国为9.4%,国外报道7%~12%。

主要表现为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在分娩后即随之消失[1]。

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我国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随着分子免疫领域的飞速发展,妊娠期高血压免疫学病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也日趋深入。

目前研究认为基因遗传因素使易感性增加的基础上发生的母胎免疫平衡失调,胎盘屏障作用免疫抑制反应减弱,Th1/Th2平衡紊乱,补体系统的活化,胎盘滋养层细胞过度凋亡等免疫因素是妊高征的主要机制。

而NK细胞作为正常妊娠母胎界面免疫调控的主导细胞,能调节滋养细胞浸润,协助滋养细胞重塑子宫螺旋动脉,在妊娠期间机体免疫平衡状态的维持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故而对妊高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NK细胞将是一个切入点。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在妊高征患者中的NK细胞的亚群、表型、活性有明显的变化。

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发现,为对妊高征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NK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造血干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达众多表面分子,如CD56,CD16,CD57和CD161等。

通常将CD56+CD16+CD3-TCR-BCR的淋巴样细胞认为是NK细胞。

其中CD16是NK细胞细胞毒效应的标志, CD16+细胞可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启动NK细胞的杀伤功能[2]。

妊娠后子宫蜕膜组织中出现大量CD56+NK细胞,又称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细胞),约占蜕膜淋巴细胞的70%~80%,,Ashkar[3]等对小鼠的研究发现,uNK细胞可能参与了胚胎的植入和母胎界面免疫平衡的维持。

正常妊娠时,外周NK细胞及子宫蜕膜中NK细胞对胚胎及胎儿的作用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倾向于使子宫免疫微环境有利于胚胎及胎儿免疫营养作用,任何因素破坏了这种平衡,均可激发这些NK细胞免疫杀伤作用,从而影响胎盘发育和功能成熟,致使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1 妊高征中NK细胞亚群的变化

NK细胞的杀伤功能正常非孕妇女外周血, NK细胞约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15%,主要可分为三个亚群[4]:CD56+CD16-亚群、CD56+CD16+亚群、CD56-CD16+亚群。

以CD56+CD16+亚群为主,约占外周血NK细胞的59%,其中CD56+CD16-亚群的杀伤活性最弱,CD56+CD16+亚群稍强,而CD56-CD16+亚群最强,外周血NK细胞处于一种具有中度杀伤活性的状态[5]。

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NK细胞亦分为三群,以CD56+CD16-亚群为主,约占外周血NK细胞的67%。

由于该群NK细胞活性最弱,所以正常妊娠状态下外周血NK细胞处于一种弱的杀伤活性状态,是母体对胎儿这个伴同种移植物的重要机制之一[6]。

妊高征患者外周血NK细胞以CD56+CD16+亚群为主,而且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相应亚群。

说明妊高征情况下,外周血NK细胞处于一种相对强的杀伤性状态[7]。

孕期uN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仅能调节滋养细胞的侵蚀和子宫螺旋小动脉的重铸,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以及生物学功能的相互影响形成细胞因子网络,从而调节母胎界面的免疫功能。

同时有研究[8]发现妊高征患者蜕膜中CD56+CD16+uNK细胞比例升高,而CD56+CD16-uNK细胞比例下降,可能是CD56+CD16+NK细胞升高,增强了uNK细胞对滋养层细胞的杀伤活性,而CD56+CD16-uNK细胞下降,导致LIF和CSF-1分泌减少,而产生过多TNF-α等Th1型细胞因子,破坏母胎界面Th1/Th2平衡,导致妊娠期高血压及其它妊娠病理的发生。

2 细胞表型的变化

NK细胞不同于T、B淋巴细胞,它不表达抗原特异性受体,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于NK细胞能够表达多种能与MHC或非MHC配体结合的受体,传递抑制或激活信号,调节NK细胞的活性。

NK细胞含有刺激性和抑制性两种受体, 抑制性受体又可分为两类,即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C型凝集素样受体[9],其中前者包括Ly49、CD94/NKG2和NKG2D,后者包括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和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IR),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的变化将使其活性升高,而致母胎免疫失衡,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1. CD94/NKG2A

CD94/NKG2A是HLA-E较特异性的配体,HLA-G结合HLA-E可直接或间接与uNK细胞表面CD94等的多种抑制性受体结合,直接抑制u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并可调节其细胞因子分泌[10]。

篇3: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临床

瘢痕子宫产生的常见原因有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畸形矫治术等,其中以剖宫产术最为常见。

近年来,由于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术式的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务人员为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问题成为产科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对我院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时所产生的问题做一分析,旨在倡导医务人员严把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月至10月期间共收治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512例,其中孕早期7例(孕周<10周,距上次剖宫产时间<1 年者5 例),全部因实行人流时发生子宫穿孔入院;孕中期行引产术入院76例,其中2例因子宫破裂行子宫切除术,4例因试产失败行小剖宫产术,10例因合并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行小剖宫产术,60例引产顺利经阴道分娩。

其余429例均为足月分娩的患者,其中11例发生子宫破裂(阴道分娩过程中子宫破裂2例,剖宫产中发现不完全性子宫破裂9例),286例行二次剖宫产(214例为患者入院后坚决要求手术,72例为经阴道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术),32例经阴道顺利分娩。

1.2 处理

1.2.1 孕早期发生子宫穿孔的7例患者中,5例因穿孔小,无脏器损伤及活动性内出血,注射子宫收缩剂保守治疗,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另2例因有活动性内出血行子宫修补术,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孕中期行引产术的患者中,2例因子宫破裂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均由基层医院使用米索前列醇所致,来我院后经输液、输血,抢救休克,急诊手术切除子宫后挽救了生命;4例在经阴道试产的过程中可疑先兆子宫破裂而行小剖宫产术,术中均见子宫肌层部分破裂,行修补术后保留子宫;7例合并前置胎盘及3例胎盘早剥的患者均主动要求行小剖宫术;60例引产患者均采用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100 mg,并口服米非司酮促进宫颈成熟[1],同时密切关注产程进展,60例患者均引产成功。

1.2.3 429例足月分娩的患者中,2例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子宫破裂的患者紧急输液、输血,抗休克抢救,并行子宫切除术;9例剖宫产术中发现的不全子宫破裂均实行了修补术保留子宫,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214例患者及家属因担心子宫破裂、试产失败以及惧怕疼痛等原因,拒绝试产,直接选择剖宫产,术中见患者腹腔中均有不同程度粘连,术中出血量为300~800 mL,术后均给予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促进宫缩。

72例经阴道试产的患者在试产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持续性枕横位等情况,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术;其余32例均经阴道顺利分娩,符合以下条件:(1) 前次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口者,术中无切口撕裂,且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超声提示子宫下段前壁完好无损,瘢痕厚度达0.3~0. 4 cm 以上。

(2) 距前次剖宫产时间超过2 年。

(3) 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4) 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复存在。

(5) 宫颈成熟好,无头盆不称。

2 讨论

2.1 有剖宫产史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需早孕终止妊娠时,由于子宫瘢痕缺乏弹性,特别是一年内有剖宫产史者,可能有瘢痕愈合不佳,当操作不当易发生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故在操作时除了按常规、有步骤地轻柔操作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可口服米非司酮促进宫颈成熟。

(2)术中操作要轻巧、细致、小心,进入宫腔的器械其方向必须与子宫纵轴方向一致,钳夹胚胎组织前先用探针探测宫腔深度,严禁强行推入和拉出等粗暴操作。

(3)吸宫时正确掌握和调整负压,以400 mmHg的负压行吸宫术,遇到瘢痕处略降低负压,将胚胎组织吸净,子宫收缩后换小口径管再吸,而且负压降到300 mmHg以下。

尽量在宫腔内一次吸完,切忌反复、多次进出宫腔,以免引起瘢痕处穿孔或宫颈管损伤。

2.2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有资料显示,有1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发生率<1 %,且大多数发生在分娩过程中,但其发生风险是有1次阴道分娩史的孕妇的37.4倍[2]。

本文中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2.62 %。

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也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瘢痕子宫患者由于瘢痕部位多为纤维结缔组织,平滑肌纤维变性,肌肉组织明显失去弹性而增加子宫破裂发生的几率。

2.3 瘢痕子宫增加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发生率。

前置胎盘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24 %~1.57 %,胎盘早剥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46 %~2.1 %[3],考虑原因是瘢痕妨碍胎盘在妊娠晚期向上迁移而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生率,瘢痕部位血运差而易发生胎盘早剥。

2.4 宫缩乏力在阴道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原因中占首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试产中可否应用催产素尚有争议,以往认为,瘢痕子宫禁用或慎用催产素;有报道已证实催产素在瘢痕子宫催产和引产中是安全的且能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篇4: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68例患者均为2月至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其中有41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56.8±3.4)岁,其病程为1~,平均病程为(9.8±1.2)年。其中有37例患者的学历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有31例患者的学历为初中及初中以上。将本研究中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为参照组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生活护理、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在患者就诊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与高血压有关的知识,并为其发放高血压知识宣传手册。在卫生院的院内及走廊等醒目处张贴高血压知识宣传海报。定期在卫生院内组织高血压患者进行集体健康知识讲座。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指导其定期检测血压。嘱患者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将每日钠盐的摄入量控制在6g以内),并多吃富含钙质的饮食。嘱患者坚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并在将血压降至正常的范围内以后仍需坚持服药。向患者介绍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嘱其不能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量。告知患者应坚持进行散步、慢跑等适宜的体育锻炼,并应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应将运动的频率控制在每周3~5次左右,将每次运动的时间控制在45~50min之间。对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血压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8.0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血压情况的比较

接受护理和健康教育后在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的比较

在参照组患者中,有21例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为61.76%。在观察组患者中,有32例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为94.12%。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此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可受到严重的影响。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宣传疾病相关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护理方式,其内容应与患者的实际病情密切相关。在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为其建立个人血压记录档案,并从饮食、用药、运动等方面对其进行持续的宣教,以更有效地控制其血压,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加强其对此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其血压的控制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吴萍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磨头医院

篇5:妊娠期高血压加强优质护理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妊娠期高血压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头疼、水肿以及高血压,作为产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存质量[1]。本文观察加强优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母婴结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月~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抽号方式分为常规组与优质组,各40例。常规组平均孕周(33.18±3.75)周,平均年龄(25.84±2.06)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优质组平均孕周(33.35±3.56)周,平均年龄(25.46±2.51)岁,初产妇29例,经产妇11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孕周、平均年龄、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医护人员加强巡病房频率,给予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定期测定患者的血压,并记录,如若发生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

优质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如下。

(1)心理疏导。患者在确诊后,由于考虑腹中胎儿以及自身健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并表现出明显的忧虑与惶恐,不利于临床治疗的开展。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介绍自己信息,赢取患者的信任,有效掌握患者的心态,并通过鼓励患者以及告知治愈案例,引导患者转变消极思维,主动配合治疗[2]。

(2)健康教育认知。患者由于对疾病以及治疗认知的不全面,会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所怀疑,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治疗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定期开办讲座,为患者讲解妊娠期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主要治疗方案,可以通过互动加深患者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让其知道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应对突发状况[3]。

(3)用药指导。患者存在特殊性,所以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时,应更为谨慎,调配好药物使用剂量,并通过恰当的使用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明确药物的出入情况,并记录。

(4)日常干预。日常干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与运动,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但也需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因此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富含高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食物[4]。另外,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有氧运动,为分娩提前做好准备。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母婴结局,其中产妇不良结局有剖宫产、胎盘早剥、子痫以及产后出血;婴儿不良结局有早产、宫内发育不良以及新生儿窒息[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不良结局对比

优质组不良结局率为7.5%,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婴儿不良结局对比

优质组婴儿不良结局率为1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母婴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从治疗疾病的角度予以干预,由于护理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降低不良母婴结局率,护理效果不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加强优质护理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主要内容有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认知、用药指导以及日常干预。心理疏导,排解患者过度焦虑的心理,转变其消极思维,引导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认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基础知识以及治疗方案,及时对异常状态进行处理;用药指导,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稳定母婴生命体征;日常干预,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促使患者为分娩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不良母婴结局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晓莉.妊娠高血压加强优质护理对母婴结局影响探讨[J].医学信息,,28(8):311.

[2] 陈海霞,彭家芳.妊娠高血压加强优质护理对母婴结局影响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18(23):216.

[3] 周伟莲.优质护理服务对妊娠高血压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过程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2):233-234.

篇6:妊娠糖尿病规范化治疗与妊娠结局的临床探讨论文

方法:

妇产科确诊的2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治疗组,对其采取规范化治疗(饮食调理法、运动治疗法和药物治疗);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患者各项血糖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p=“”>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可以使妊娠结局得以改善。

【关键词】

规范化治疗;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母儿并发症息息相关,并对妊娠结局有很重要的影响[1]。妊娠糖尿病会使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因此,治疗方法和对患者治疗后血糖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做到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控制母婴并发症的发病率,避免孕妇出现低血糖。本文选取了200例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的治疗,发现可以改善妊娠结局,现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妇产科确诊的2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治疗组,年龄22~42岁,初产妇114例,经产妇86例;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2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42岁,初产妇110例,经产妇9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次、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宣传教育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定期宣教糖尿病对母亲和孩子的危害,使孕妇认识到良好的控制血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使孕妇积极配合治疗,积极面对,争取达到理想的预后效果。

1.2.2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期间在保证孕妇和胎儿足够的营养和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要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又要使孕妇血糖趋近正常范围,减少因血糖过高而产生的危害。计算每日热量总摄入量,依据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配餐。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建议进餐4~6次/d,补充适量的叶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如果2周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考虑转用其他方法[2]。

1.2.3运动疗法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调整适宜的运动量,如缓步行走或同等量的运动,锻炼3~4次/周,15~30min/次。孕妇同样可以选择上臂运动,既安全又适合。同时要做到避免胎儿宫内窘迫、发育迟缓、避免宫缩。运动方式可根据孕妇的'爱好选择(如行走、骑车、跳慢舞、弹琴等)[3]。

1.2.4药物治疗如果孕妇经过前两种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则要考虑短效胰岛素治疗,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治疗期间要避免过度降低血糖浓度,以避免过度降低胎儿胰岛素水平,导致孕妇出现临床或亚临床性低血糖,一般相应控制血糖水平下降15%~30%即可[4-6]。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空腹血糖为(8.87±2.98)mmol/L,餐后2h血糖为(9.25±3.58)mmol/L,餐后最高血糖为(14.8±3.99)mmol/L;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性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为(4.88±0.70)mmol/L,餐后2h血糖为(7.11±1.24)mmol/L,餐后最高血糖为(10.05±1.55)mmol/L。治疗后与治疗前患者各项血糖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治疗组羊水过多18例(9%),剖宫产64例(32%),胎膜早破24例(12%),妊高症20例(10%),巨大胎儿14例(7%);对照组羊水过多16例(8%),剖宫产76例(38%),胎膜早破22例(11%),妊高症18例(9%),巨大胎儿10例(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原因是由于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量不足,造成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系列表现,会继发多种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中晚期的常见病。由于妊娠中期,孕妇体内会分泌多种抗胰岛素样物质,并且,此时孕妇机体自身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为了维持正常糖代谢,孕妇对于胰岛素的需求量与孕周成正比,而孕妇在胰岛素分泌受限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胰岛素的含量,则会导致孕妇的血糖异常升高,直接结果就是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的并发症会随着妊娠周数增加而升高,如妊高症、羊水过多、胎儿窘迫、巨大胎儿等,大大增加了新生儿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实践证明,在妊娠早期,普及对孕妇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并对筛查出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规范化、系统化、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会显著减少母婴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造成的伤害,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妊娠糖尿病可继发高危妊娠,严重威胁母婴健康[7]。可见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妊娠结局有很大的影响,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很有必要。通过宣讲相关知识,做好饮食护理,坚持合理运动,必要时给予一定量的药物等规范化治疗,监测并控制血糖,能够极大减少母婴并发症,取得母婴良好的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规范化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患者血糖,可明显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黄晓萍,杨涛,蔡娅,等.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自护能力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66-568.

[2]郝素青,杜长青,晁雅玲,等.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3):2137-2138.

[3]于健,林枫,周素娴,等.妊娠糖尿病患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的初步探讨.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3):137-138.

[4]徐蓉,华刚,邵顺芳,等.妊娠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4):452-454.

[5]张秀兰,陈环,翁俊英.规范治疗妊娠糖尿病效果观察.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52-5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相关文章:

1.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策略分析

2.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计划

3.重大疾病保险案例分析

4.焦虑症患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5.临床路径总结分析

6.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0 例患者的护理体会

7.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论文

8.临床医学生信息学教育分析论文

9.?;分析临床执业医师的复习方法

10.红楼梦中王夫人的人物分析及结局

下载word文档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