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分析论文
“Chevali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分析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分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分析论文
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分析论文
摘 要: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室自7月~7月收治的31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中男19492例,女11712例;患者平均年龄(50.78.9)岁。 1.2方法 本院急诊科分为急诊科、急诊内科、骨科、心内科、胸外科、烧伤科、整形科、神经内科、
关键词:急诊抢救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室自207月~207月收治的31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中男19492例,女11712例;患者平均年龄(50.7±8.9)岁。
1.2方法
本院急诊科分为急诊科、急诊内科、骨科、心内科、胸外科、烧伤科、整形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患者入院时由护士了解患者入院因素,给予分诊,由各科医生按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数(ESI)进行5级分诊,对患者病情给予确认是否需急诊,并给予患者诊治、抢救及分流情况进行录入,记录资料包括患者的自然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人等)、就诊情况(就诊时间、就诊方式、初步诊断、主诊科室、分流去向等)。利用登记数据库对全部患者构成及分流情况进行分析。
2结果
全部患者从抢救室分流所需时间约为3~21h,平均时长(10.1±1.2)h。对全部患者构成进行分析发现,骨科与急诊内科、烧伤科急诊科患者数量较多,详见表1。根据患者病情,全部患者中直接住院35.4%、自动出院11.5%,是分流时间最长的两种状况。本组研究中,急诊室工作日平均接受危重症患者(35.2±11.8)例,平均分流时间(9.1±1.1)h,周末接收(43.1±10.8)例,平均分流时间(12.4±1.3)h。日接受急诊患者高峰时间为13:00~17:00,每日约一半患者为此时入院,低谷时间为0:00~7:00。
3讨论
急诊室工作需争分夺秒,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部分医院急诊室过度拥挤,严重影响急诊抢救效率。造成急诊室过度拥挤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患者未得到及时分流。本组研究中,针对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室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分流特点进行分析。观察发现,全部急诊患者平均分流时间与国外普遍接受的平均滞留时间6h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表明该院患者分流情况不够理想。研究指出[3],影响患者分流的因素与主诊科室、去向、病情危重程度、时间段有较大的关系,观察发现,该院入院患者中骨科与急诊内科、烧伤科占比最高,其次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此在急诊室ICU床位设置上,应在上述科室适当增加床位,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收住院,并得到进一步治疗。对患者分流情况及其平均分流时间进行分析发现,直接住院与自动出院患者的平均分流时间最长,其中直接住院患者的'占比较高,因此医院应对急诊入院手术的流程进行有效改进,并提供相应的资源,确保患者入院后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同时,在对急诊入院患者日平均入院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下午13:00~17:00是急诊接诊的高峰期,而凌晨0:00~7:00是低谷期,在对工作日与周末日接收急诊数量与平均分流时进行分析发现,工作日患者相对较少,分流时间较短,而周末接收患者较多,且分流所需时间较长于急诊高峰期增加医护人员数量,而急诊低谷期可给予适当减少,以提高人员的合理分配,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并加派医护人员到急诊数量较多的科室。本组抢救患者死亡率为4.6%,略低于文献报道[4]的23.0%~28.7%,表明在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研究中发现,仍有11.5%的患者自动出院,分析其出院因素多为预后不佳、家庭经济因素、专科病室无床、家庭照顾不便、风俗等因素影响,研究指出,此类患者最终预后多不佳,因此如果有足够的医院保障,其中部分患者可能获得较好的救治,因此发动社会力量,是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抢救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篇2: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论文
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论文
妇产科相对于其他科室更容易发生感染,需引起足够重视,制定有效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妇产科患者由于受住院时间、年龄和留置管的影响,住院期间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感染。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感染,极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针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40例妇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013年4~9月间该院收治的420例患者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控制管理措施。患者年龄19~67岁,平均(42.7±1.9)岁。其中妇科215例,产科205例。2013年10月~2014年4月医院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对收治的420例患者进行感染防护。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43.5±1.8)岁。其中妇科211例,产科209例。所有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且无精神性疾病。纳入研究时,经检查均未发生感染情况,且两组患者年龄、病情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分别对840例患者进行调查,并对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检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时间等进行检查。科室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患者基本信息和感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2];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年龄等分别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确定感染发生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针对感染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防控措施前后两组发生感染情况比较
实施防控措施前共有18人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29%。实施后有7人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P<0.05)。
2.2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从感染部位看,主要为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率分别为1.67%、1.19%、1.90%和、1.19%。其中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切口感染。
2.3不同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结果显示,妇产科住院患者主要的感染因素与年龄、住院时间和术后留置管有关。
3讨论
3.1妇产科患者住院感染因素分析
3.1.1年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妇科患者随年龄增大,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产科患者年龄在22~39岁,此间感染发生概率受年龄影响较小。与年龄增长,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应降低,对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变弱有关。再加上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多种并发症,使得自身体质变得相对较弱。研究发现。妇科患者>35岁,感染发生率为4.03%。患者≤35岁,则感染率为7.69%。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相差较大(P<0.05)。3.1.2住院时间因素研究发现,住院时间长短对患者感染的影响较为明显。妇科患者住院时间≤8天时,感染率为3.91%。当>8天时,感染率则为8.05%。住院时间越久感染率越高,差异显著(P<0.05)。原因在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可能接触的易感染物质和人群越多,故感染的概率越大,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还会造成交叉感染。病房虽每天都进行定期消毒杀菌、清洁工作,但探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进出势必给患者带来细菌,造成感染。
3.1.3感染部位因素研究显示,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切口和泌尿道,这些部位是妇产科住院患者最易引起感染的部位。造成感染的原因:①呼吸道感染: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如果护理不及时或护理不到位极易受到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病房杀菌不彻底会造成细菌积累,患者经过呼吸道吸入而引起呼吸道感染。②切口感染:手术过程中对切口处理不到位,对细菌处理不彻底容易造成切口感染。患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术后不洗澡,切口长时间得不到清洗造成细菌堆积,引起切口感染。③泌尿道感染:治疗期间不注重良好生活方式培养,未搞好自身卫生。本文研究显示,泌尿道感染5例,感染率为1.19%。
3.2妇产科患者感染防控管理措施
3.2.1加大妇产科感染防控力度妇产科住院患者感染应引起医院高度重视,多方面加强对感染工作的防控和管理力度,完善感染管理制度,规范每项操作流程;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期间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消毒。定期为病房进行消毒,保证患者所处环境的洁净、卫生、无菌。加强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熟练掌握感染管理流程和各项操作步骤,做到有序完成每一项操作,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建立感染防控管理小组,对感染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3.2.1加强易感染部位的防控工作针对容易引起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切口、泌尿道等,采取措施减少感染。对患者所处环境进行及时、彻底的消毒,保证环境无菌、整洁。限制探视人数,并对探视人员进行探视指导。探视前后对手部进行清洗,并定期对病房消毒。督促患者清洗身体;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开窗通风。
【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7.患者给医院感谢信
10.患者的知情权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