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

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

2022-08-12 08:37: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啊啊啊啊啊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

篇1: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

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舒适护理

骨折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是非常大的,为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患者伤口感染。同时保持患者病房干净、整洁,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其次,针对骨折常见疼痛做好预处理准备,并明确各类疼痛的处理方法,不得盲目使用镇痛药。当患者出现疼痛时要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讲述,了解疼痛的病因,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肿胀、疼痛。

1.2评价标准

护理结束后,以患者的满意度为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分级别。

1.3统计学分析

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所使用的是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了96%,而在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出现疼痛加剧,2例患者的抑郁程度加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只有74.7%,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病症,造成四肢骨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来看,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四肢骨折病症越来越多,给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当前人们对骨折知识的`认识不足,进而影响到了骨折患者的治疗。

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有着重要作用。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进行优质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锻炼。舒适护理等有效措施,不仅消除了患者的心率顾虑,提高了患者对骨折患者的认识,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此次研究结结果显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6%,而对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只有74.7%,患者的满意度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此,对四肢骨折画着进行优质护理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健康,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存质量,并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篇2:四肢骨折应该如何急救?

当骨折发生的时候一定要迅速地使用夹板来固定受伤的部位,如果不固定的话就很容易会让骨折的部位乱动,在骨折后一定要用夹板和绷带来固定每隔30分钟左右将手指插入查看,确认夹板是否松紧适当,那么当我们的四肢出现骨折的时候除了以上的方法是否还有其他的急救方法呢?

.固定方法可以用木板附在患肢一侧,在木板和肢体之间垫上棉花或毛巾等松软物品,再用带子绑好。松紧要适度。木板要长出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做超过关节固定,这样才能彻底固定患肢。如果家中没有木板可用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代替。

皮肤有破口的开放性骨折,由于出血严重,可用干净消毒纱布压迫,在纱布外面再用夹板。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并在止血带上标明止血的时间。

注意事项

当遇到强大外力撞击时,身体可能发生骨折,而且最易骨折的多为四肢的某一部分,当摔倒或受其它外伤以后,四肢的某个部位疼痛剧烈、发生畸形或活动受限,就要想到可能是发生了骨折。尤其是老年人,四肢受外伤更容易发生骨折。家里万一出现了骨折病人,应做紧急处理,然后

急救措施

1.骨折发生后,应当迅速使用夹板固定患处。如果不固定,让骨折部位乱动,有可能操作神经血管,造成麻痹。但是,骨折时,由于局部有内出血而不断肿胀,所以不应固定过紧,不然会压迫血管引起淤血。

2.固定方法可以用木板附在患肢一侧,在木板和肢体之间垫上棉花或毛巾等松软物品,再用带子绑好。松紧要适度。木板要长出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做超过关节固定,这样才能彻底固定患肢。如果家中没有木板可用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代替。

3.皮肤有破口的开放性骨折,由于出血严重,可用干净消毒纱布压迫,在纱布外面再用夹板。压迫止不住血时,可用止血带,并在止血带上标明止血的时间。

大腿骨折的时候日出血量可以高达1000毫升,相当于人体总血量的1/4,所以包扎固定得过紧也有可能会引起神经麻痹,从而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3:外科骨折患者压疮护理对策论文

外科骨折患者压疮护理对策论文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发生的部位为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现将笔者对75例骨科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压疮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压疮形成的原因

(1)骶尾部的生理结构是导致压疮发生的直接原因。(2)病员自身条件是导致压疮的'客观原因,患者高龄、瘦弱、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3)潮湿是造成压疮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潮湿或尿液刺激,会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肤水肿,抵抗力下降,使有害物质易于通过且利于细菌繁殖,使皮肤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4)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时,衬垫不当,松紧不适,使局部血运不良形成压疮。

2 压疮的护理对策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病员皮肤清洁,做到勤擦洗、勤更换,勤翻身、勤按摩,勤检查,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尿液、潮湿刺激,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便盆,避免生拉硬拽。

2.2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对长期卧床患者,我院用气垫床,并制作1m×1m糜子垫,糜子性味甘,平,微寒,无毒。不用加工,洗干净晾干装入棉布中即可,放于气垫床之上,置于患者的受压部位,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

2.3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有效指导患者及陪护人员增强主观能动性,加强健康宣教,做到与患者主动配合,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其抵抗力和组织的修复能力。

2.4 高危人群护理 对女性消瘦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人群,好发部位重点检查,重点指导,严格交接班制度。

2.5 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对Ⅰ、Ⅱ期压疮,及时除去病因,增加翻身次数,防止局部继续受压、防受潮,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用0.5%碘伏浸透小纱布贴敷创面再加纱布覆盖包扎,每天3~4次。对Ⅱ期压疮,有水疱者,先用注射器抽出疱液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0.5%碘伏消毒压疮周围,用消毒棉签将磺胺蛋清糊均匀涂于疮面,范围直径大于疮面1cm,不包扎,每天换药1次。Ⅲ期压疮,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创面,使新鲜创面暴露,再用碘伏消毒,加强换药,促进伤口愈合。

篇4: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方式研究论文

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方式研究论文

脊柱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骨折的5%~6%,多由外力所致,如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或交通撞伤等,一般病势危急、病情复杂,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畸形、马尾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1-2]。针对脊柱骨折,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内固定手术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3]。手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所以如何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也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对我院164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月-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2.5)岁。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颈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4例。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5±2.4)岁。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颈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安排检查、发放药物、输液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2.1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备皮、备血、血常规检查、静脉滴注抗生素、灌肠等,对手术区域清洁、消毒,并做好无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且保持语气亲切和蔼、举止大方得体,向患者讲述医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治疗成就,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从而主动与护理、手术治疗工作相配合;采用宣传册、宣传栏、黑板报、观看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情,配合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出院。

1.2.2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全麻诱导、全麻苏醒和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处理;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大,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变化,必要时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一般取俯卧位,需要翻身时应直线翻身,以免扭转颈椎、损伤脊髓、颈椎等;全面检查电刀负极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触部位,以免电击烧伤。

1.2.3术后护理术后仍应定期监测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电、血压、脉搏、意识等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通畅,不可以出现扭曲、压折现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据此进行患者预后评估,并制订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方案。

1.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肌肉按摩、活动关节等,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酌情增加训练范围和强度,要求患者能独自进行整个锻炼流程。叮嘱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远离安全隐患;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5%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5.37%低于干预组的9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个部分,当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时可引起节段骨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脊椎骨折一般病情危重,只有患者各项生命指数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故临床治疗时,一般先对合并症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进行处理,再行手术[4]。目前仍以内固定手术为主。脊柱骨折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5]。因此,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折患者一般康复期较长,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家属在这段时间内注意膳食营养,以富含钙、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排骨、瘦肉、瓜果蔬菜等,确保患者康复期间营养供应。此外,患者出院后仍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患者创口愈合情况以及四肢、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多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其他需求,了解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工作中的短板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加强人文关怀,将患者的感受放在工作首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涂成华.40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10(12):232-233.

[2]魏艳,许晶晶,牛鑫.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4):56-57.

[3]周翠云.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药物经济学,,1(1):374-375.

[4]胡伟,马瑞.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要点研究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5(102):346.

[5]王如彪,张宏斌,刘云华,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2(1):47-48.

篇5: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人体进入老年后通常会因生理功能发生功能性衰减而导致老年病多发,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现代医疗护理观念下,针对老年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实施有效心理护理,能够缓解和疏导患者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对于促进老年病患者的疾病康复效果,优化其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功能。探究科学的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策略,是保障老年病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在此结合老年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实践简要阐述一下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心理护理的内涵特征。

心理护理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通过加强交流和行为影响等各种护理方式途径,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缓解精神压力,使患者达到最佳身心状态的护理行为。心理护理强调护理实践的全程服务,通过护理人员温和可亲的言谈举止及娴熟的技术操作建构良好的护患关系,采用专业性暗示、引导、解释等语言行为,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调控或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疾病患者,其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不同,针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性化不良心理问题,需采取因人而异的对策解除患者心理负担;针对手术患者、精神患者等心理共性问题和潜在问题应进行预防性干预,增强患者身心康复效果。

2.老年性疾病给老年病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

人体活动是通过身体各种组织结构共同协调完成的,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需依靠人体疾病防御性能来保障。人体进入老年阶段后其身体器官组织逐渐发生老化,生理适应性和疾病抵抗力相对衰退,造成老年性疾病发病概率增高。

2.1常见性老年病通俗的说,老年病是指老年人易患的相关疾病,它是在老年人身体脏器老化过程中,发生功能性衰变和障碍所导致的相关疾病,诸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脑动脉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脑心血管疾病,这类与机体衰老退化和性变相关的疾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多;有些在中老年期均可发生的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关节炎、脑出血、骨质疏松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颈椎病、心肌梗死等等常见性疾病,通常与老年人的病理性变化、长期过度劳损导致体质下降有关;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像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的肺炎、胃肠炎、肾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在老年期内发生后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病状后果,引起并发症或癌变。调查发现,我国老年人易患的老年病多为癌症、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胆囊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其中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往往会造成老年患者突发死亡。很多老年病患者通常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病史长病况复杂、治疗效果非常慢。

2.2老年病给患者造成的心理问题临床护理中发现,很多老年病患者由于疾病特别是长期迁延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常导致患者在饱受生理病疼折磨外,还存在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

①自责忧郁心理:有些心脑脏器功能下降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的老年病患者常因家庭负担及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容易产生自责自备的负罪心理反应,偏执的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和亲人的生活累赘,精神恍惚、意志消沉、暗自神伤、忧郁自责的低落情绪严重,对疾病康复治疗失去信心,缺乏生活热情,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不良心理,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

②恐惧焦虑心理: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减,很多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老年病往往会造成患者突发性死亡,给很多老年病患者造成求生本能的巨大恐惧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手术期间的老年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加上患病后的病痛折磨、饮食睡眠等生活规律被打乱,导致患者精神心理上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对手术深感恐惧。

③敏感猜忌心理:很多老年患者资历较深,性格倔强固执,具有较高的价值成就感,习惯了周围人员的恭维顺从,在患病时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和矛盾,自尊心愈加敏感和强烈,对于护理容易形成较强的对立情绪。有些生性敏感多疑的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症状常常过于猜忌推测,甚至无故怀疑医护人员及家人刻意隐瞒病情,心理负担加重,影响了病情治疗效果。

④孤独压抑心理:很多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的老年病患者,由于缺乏言语交流和心理沟通,长时间自我压抑,自我调节能力弱,性格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有些性格比较暴躁的老年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失落感强,容易产生激动情绪、逆反挑剔心理严重,性格容易发生改变,自我控制力和顺从性较较差,偏执易怒,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异常。

⑤消极依赖心理:很多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或丧失通常需要别人进行协助和照顾,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的惰性心理,对于外界事物的兴趣感表现淡漠,心理懒散消极,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独立生活信心丧失,还有些老年患者由于心理自私狭隘,安于享受别人照顾,往往在病情好转或痊愈时仍然小病大养,不愿独立自理,依赖心理过于严重化。

3.加强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体会。

根据老年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来看,加强老年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结合以往长期的护理实践,现将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的策略总结如下。

3.1强化服务理念,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由于老年病患者生理性反应和心理问题的落差性,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尊重老年病患者的人格尊严,正确对待和处理患者出现的固执、冷漠、挑剔、暴躁甚至无端谩骂和侮辱医护人员等不良心理状态下的过激行为,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巧,及时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心理个性特点,帮助老年病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治疗康复的信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2加强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精神压力人体在患病后因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降低倾向,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对于性格孤傲、敏感偏激、自尊心强、猜忌易怒的老年病患者,特别是病情严重需要手术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不同的的病情反应,在充分尊重患者尊严的基础上,采取鼓励赞扬、娱乐谈心、读书看报、听音乐等丰富多样,灵活机动的有效策略加强心理沟通,帮助患者排忧解难,转移思想压力,激发老年人的积极、乐观、热情、好奇的生活心态。

3.3优化护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引导良好的护理环境对于帮助老年病患者舒缓心理压力有着较好的效果,护理过程中应注重改善和优化患者的生活环境,在加强生活环境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创造清静幽雅、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保障患者心情舒畅。针对心理抑郁悲观压抑的老年病患者,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鼓励患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保持热爱生活的健康心态,增强患者信任依赖感,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3.4创新服务形式,注重全程适时护理医护人员良好的护理服务是提高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应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不同的个人性格及生活习惯,创新护理服务措施和形式,及时准确的掌握和揣测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合理把握交往分寸和技巧,在生活上给予热情关怀和细致照顾,以热情友善、温和亲切的言语态度及激励行为,适当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对于身患绝症的老人更应尽心尽责的照顾和护理,开导、感染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3.5加强康复指导,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老年病患者的病情,采用耐心讲解、个人交流、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指导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相关病情的治疗康复与饮食保健知识,做好患者的安全用药护理,督促患者遵照医嘱按时用药,加强病情巡视和实时服务,针对病情较轻的老年患者,要动员其适当户外活动和散心,鼓励老年人酌情进行适合性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休息睡眠时间,适当调节生活情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提高生活质量。

4.结语。

总之,人体进入老年后发病机率通常较高,很多老年病患者对待疾病的心态存在多种不良心理反应和障碍,加强老年病患者心理护理对其身心康复效果明显,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语言行为、护理环境、护理方式等因素,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康复状态和效果。

篇6: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摘要:

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关键字: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篇7:高血压患者护理论文

论老年高血压病的护理

【摘要】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老年高血压就是年龄超过60岁达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即为老年高血压;其特点是血压波动大且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因此在护理方面必有其特异之处,重视老年高血压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老年高血压在护理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年轻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因此,要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加强老年高血压护理至关重要,重视对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笔者在常年的护理工作中总结的个人经验,望批评指正。

一 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如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许多科学研究将高血压的心理反应特点归纳为6种类型:

恐惧型、忧郁型、焦虑型、乐观型、急躁型以及麻痹型,针对这六种类型应该注意采取得当适宜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庭成员应该充分认识此症的特征。

首先,护理人员要意识到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较好的治疗作用,注意调节患者心理平衡,时刻安抚患者,态度要热情亲和,耐心向患者以及其家人解释病情变化,

使病人得到安慰和寄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进行心理咨询,时刻进行心理疏导,取得患者信任,解脱心理压力,以取得满意疗效;做好信息反馈,掌握心理状态,情绪变化,

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避免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病人的病情突然恶化;提高药物的心理效应,给药是护理工作内容之一,在给患者送药时,要轻巧柔和,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

要耐心倾听说话困难的患者,尽量按病人要求操作,使患者治疗能有效配合。

其次,患者家属应该积极帮助患者就医,体贴照顾好患者,减少其精神上的压力;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及清洁,减少影响患者情绪激动的因素,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家属应该经常解释、说服、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

二 生活干预,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

首先,饮食指导。

高脂饮食对血压有重大的影响,有些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高血脂症。

总外周阻力的增加是高血压的主要病理特征,血液粘度则是外周阻力的决定因素之一,高血脂症的发生增加血液粘度,导致外周阻力的增加。

从这一角度来看,高血脂症则可能是高血压的病因之一。

因此,患者应该控制胆固醇以及高脂肪食品;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都已证实: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摄盐量多的地区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高。

反之,则少。

摄盐过多导致血压升高主要见于对盐敏感的人群中,因此,应该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应该低于6 g,证足够的钾、钙摄入,多补充维生素食品。

多吃一些保护血管和降压作用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主食不单一,如:豆类、玉米、胡萝卜、大蒜、海蛰、橘子、苹果等。

其次,戒烟限酒。

饮酒多少与血压有一定的关系,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表明,男性持续饮酒4 a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高40%,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不饮者的1.24倍。

这是因为乙醇可以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增加交感张力,促使加压素及其他缩血管物质的.释放,从而引起高血压。

乙醇还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栓形成,长期饮酒还使热量摄入增加,引起超重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吸烟对血压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烟雾中尼古丁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负担,因为尼古丁会刺激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等血管收缩物质,使血压升高,加重血管壁的缺氧,导致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形成。

因此,对烟酒嗜好者,要劝解他们戒烟戒酒,告诫他们烟酒对心血管疾病危害,比如烟酒可以使血管痉挛,冠状动脉血流进一步减少,心肌供血不足,可以引起心绞痛等。

不要让患者喝浓茶,咖啡更是禁止。

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要帮助其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第三,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老年患者与青年人不同,他们的生理功能有了不同程度改变,对疾病的抵抗力、防疫机能都相应下降,因此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他们每日应该保持6小时睡眠和1―2小时午睡,并且要提高睡眠的质量,消除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如:声音、强光、温度等。

第四,运动对高血压有很大的影响。

适当运动,如慢跑、气功、打太极拳等可以消除交感神经内紧张,对降低血压,改善症状,减少药物用量有一定的效果,持之以恒,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加之合理的膳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体重,减肥与增加体力活动己被证实能够有效降低血压。

因此,老年人应根据个人情况规划自己每天的活动量,建议进行有氧代谢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球类、健身操等。

三 用药指导

老年人对降压药物较敏感而耐受性较差,用降压药要缓慢,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依据病情采用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剂型,如长效剂、控释剂或缓释剂;护理人员务必严格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并学会处理出现毒副作用的应急方法,使血压缓慢而逐步降到适当水平。

在用药期间应该保持动作的缓慢,特别要注意晚间排尿时不要动作幅度过大过猛,以免血压突降而导致眩晕或晕厥。

四 指导测量血压

要做好高血压患者各时间段的血压监测,以便更科学地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国内有研究证明: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4∶00开始上升,在7∶00左右达高峰:第2个高峰时间是在16∶00~18∶00,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这2个时间段的血压测量。

血压的位置很重要,高度应该是在肘关节上一寸的地方,松紧适中。

应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以利于患者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测,时刻掌握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适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琳,朱建萍,徐军.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第18期

[2] 金献萍.老年人高血压病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第3期

[3] 郭俊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第5期

[4] 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护理[J].国疗养医学,204月第2期

[5] 万双青,杨小新.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及护理[J]淮海医药, 月第5期

篇8:高血压患者护理论文

浅谈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护理

【摘要】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

对于此类患者,除了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疗外,还需要在掌握患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文章结合实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护理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心脏病;护理;健康教育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指高血压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病变,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使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因代偿逐渐肥厚和扩张而形成的器质性心脏病变。

高血压性心脏病一般出现在高血压病起病数年至十余年后,根据心功能变化情况可分为心功能代偿期和心功能失代偿期。

在心功能代偿期,病人无自觉症状;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则逐渐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开始时仅在劳累、饱食或说话过多时出现心悸、气急、咳嗽,以后症状逐渐加重,病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如何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合理治疗及生活方式指导,以便使病人的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并尽力避免高血压病进展和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则是当前优质降压的新课题。

下面结合实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护理加以探讨。

篇9: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

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总结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肱骨骨干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治疗过程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结论 心理辅导、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一般护理、正确的功能锻炼、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合理的体位、加强皮肤切口的护理以及合理的营养支持都为骨折的顺利愈合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护理;功能锻炼

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髁上与胸大肌止点之间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6%,多见于青壮年。下面将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分析汇报如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大多数发生于30岁以下的青年。直接暴力引起者多在肱骨中上段,成横断骨折或粉碎骨折。间接暴力引起多发生在肱骨的中下部。如跌倒时肘部着地,多为斜形或螺旋骨折。由投手榴弹、棒球、掰手腕等旋转暴力引起者也可为螺旋骨折。

二、临床表现

上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移位明显时多有畸形,患者常用健手托扶患肢,贴紧胸廓,以减少患肢摆动引起的疼痛。局部压痛,可发现假关节活动及骨擦感。肱骨干中下1/3段骨折时,常合并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腕,伸拇指及伸掌指关节的功能丧失,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三、术前护理

3.1心理护理

肱骨干骨折,特别是伴有桡神经损伤时,患肢伸腕、伸指功能障碍,皮肤感觉减退,患者心理压力大,易产生悲观情绪。应向患者介绍神经损伤修复的特殊性,告知骨折端将按1mm/d的速度由近端向远端生长,治疗周期长,短期内症状改善不明显,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关注患者感觉和运动恢复的`微小变化,并以此激励患者,使其看到希望。

3.2饮食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以利于骨折愈合。

3.3皮肤护理

桡神经损伤后,引起支配区域皮肤营养改变,使皮肤萎缩干燥,弹性下降,容易受伤,而且损伤后伤口易形成溃疡。预防:①每日用温水擦洗患肢,保持清洁,促进血液循环;②定时变换体位,避免皮肤受压引起压疮;③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3.4观察病情

夹板或石膏固定者,观察伤口及患肢的血运情况,如出现患肢青紫、肿胀、剧痛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伴有桡神经损伤者,应观察其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检查汗腺功能,可了解自主神经恢复情况;如骨折后远端皮肤苍白、皮温低,且摸不到动脉搏动,在排除夹板、石膏固定过紧的因素外,应考虑有肱动脉损伤的可能;如前臂肿胀严重,皮肤发绀、湿冷,则可能有肱静脉损伤。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5功能锻炼

3.5.1早、中期

肱骨干上1/3段骨折,骨折远端向外上移位。第8日站立位,上身向健侧侧屈并前倾30o,患肢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支持下,自由下垂10~20秒,做5~10次;第15日增加肩前后摆动8~20次,做伸肘的静力性收缩练习5~10次,抗阻肌力练习,指屈伸、握拳和腕屈伸练习,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肱骨干中1/3段骨折,骨折远端向上、向内移位。第8日站立位上身向患侧侧屈并前倾约30o,患肢在三角巾或吊带支持下,自由下垂10~20秒,做5~10次;第15日增加肩前后摆动练习,做屈伸肘的静力性收缩练习5~10次。

3.5.2晚期

去除固定后第1周可进行肩摆动练习,站立位上身向患侧侧屈并略前倾,患肢做前后、左右摆动,垂直轴做绕环运动;第2周用体操棒协助进行肩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练习,并做手爬墙练习,用拉橡皮带做肩屈、伸、内收、外展及肘屈等练习,以充分恢复肩带肌力。

篇10: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实践论文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实践论文

0 引言

骨折是指骨头或骨头的结构完全或部分断裂, 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大多是因为受到外力伤害而导致的骨断裂。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休克、发热、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情况 ,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带来较大的影响。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但同时, 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更快更好的痊愈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团。在本次的讨论中,笔者即对临床护理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 巧年4 月至2 016 年4月收治的4D 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干预; 再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4D 例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23 例, 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龄最小的2 0 岁, 年龄最大的58 岁,平均年龄( 3.5 3士.2 6 )岁; 病程h3 口d0,平均病程( .2 3士.0 4 ) do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 例, 女性患者18 例; 患者年龄最小的19 岁, 年龄最大的60 岁,平均年龄( 3.5 9士.2 4 ) 岁; 病程h5 田d ,平均病程( .2 2士.0 5 )do 选取的患者中, 股骨骨折3 0 例, 髓骨骨折20 例, 胸腰椎骨折巧例, 四肢骨折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 0.05 )。

1.2 方法。

①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按照医嘱为患者派送所需药物、静脉注射、病况检查等基本护理, 关注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 并为患者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

②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首先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接触后, 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尤其是心理信息和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 然后, 在进行护理期间, 对患者进行适宜的心理鼓励和指导, 留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心理上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对病情的紧张、忧虑;同时, 对患者进行认知疗法。尽量让患者把自己对事物和个人的看法说出来, 从患者的表述中观察患者的态度, 转变患者的消极情绪, 为患者建立全新的自我认知,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应对病情; 最后, 在日常生活中带动患者多做放松心情的练习和运动, 比如深呼吸练习、意识性呼吸练习、叹气练习等等,并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还有, 如果患者表现出疼痛难以耐受的情况, 要及时使用药物来对其进行缓解,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脸色等, 做好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 A s 评分法) 来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为O 分, 其中:0 分, 无痛;1 田分, 有轻微疼痛; 4 王分, 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7 口O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

②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取平均值来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的研究中, 相关的统计结果均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并且将数据输入到SP S 1.9 0 软件中去, 其中, 计量资料以`牙士s ) 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丁值检验, 计数的资料则以( % ) 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然后再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卡方值检验。在两组间进行对比, 对比的值用尸来表示, 当六0.05 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比较。

在进行护理干预前,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无明显的差异( >P .0 05 ) ,而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骨折等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关于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 在本次的讨论中, 笔者对我院80 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实验观察, 分别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和常规护理措施。根据最终观察的结果,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患者, 康复的情况更佳理想, 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较低, 并且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要更短, 护理的效果理想。综上所述, 对骨折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来进行干预, 能够帮助减少患者的疼痛情况, 并且患者康复的情况也更理想,护理的效果较好, 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篇11: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的护理。方法:分析24例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术后实施整体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胸腰椎骨折截瘫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胸腰椎各种合并截瘫患者进行精心的整体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护理,截瘫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患者丧失了自主的活动能力,并发症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积极治疗,结合整体护理措施,往往能取得较满意效果[1]。自2012年3月-2014年9月,共收治24例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患者,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7-60岁,其中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12例,椎体粉碎性骨折7例,椎体骨折5例,完全性截瘫2例,不完全性截瘫22例。

二、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始终,截瘫使患者心理造成严重的挫伤,加之昂贵的医药费,对预后及生活的担忧,患者大都有焦虑、恐惧心理[2]。护理人员应从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尽量让其宣泄和倾诉内心的感受和不满,来保持其心理平衡,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并通过其家属的关怀及安慰进一步予心理支持[3]。护理人员应安慰开导患者,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以良好的行为语言和职业道德服务于患者,使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内心障碍。

2.2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截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体位变动少,极易发生压疮。要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外,还应帮助患者勤翻身,每2h翻身1次,翻身时要保持脊柱中立位,防止脊柱扭曲。可在床尾建立翻身卡,使用气垫床,另外要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病情允许情况下,嘱患者进食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尽可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以补充体内消耗的能量,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2.3肺部感染的护理 截瘫病人长期卧床,体位变动少,膈肌活动量小,使呼吸不畅,分泌物在肺内沉积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坠积性肺炎[4]。护理操作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因受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要鼓励病人咳嗽,咳痰,翻身时用手叩击背部。如患者痰液粘稠应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同时应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1.骨科患者预见性护理研究论文

2.偏头痛患者中护理干预论文

3.血液患者心理护理

4.肝癌患者护理体会

5.胫腓骨骨折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6.颅脑外伤患者优质护理的应用论文

7.患者腹痛护理记录范文

8.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体会

9.患者的知情权论文

10.计划生育住院患者的舒适护理

下载word文档
《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