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
“梵蒂冈袋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初二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二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欢迎阅读分享。
篇1:初二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
初二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归纳
01、中国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0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0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0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0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06、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0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0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09、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0、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18、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0、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脉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21、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2、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梯田)。 海拔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纬度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面积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4、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5、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27、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8、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29、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干湿地区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5、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36、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37、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38、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4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43、我国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众多,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45、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6、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只占2.5%
48、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49、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51、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52、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农业,工业,家庭的节水方法)
53、在各种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54、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5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5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5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5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5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6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6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6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6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6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65、●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岭-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01)1月份0℃等温线 (02)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03)年降水量800 mm等降水量线 (0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05)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06)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篇2: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
一、海洋与陆地
1、地球表面海洋占71 ﹪,陆地占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四大洋面积比较: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3、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4、大陆飘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
5、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
二、气候
1、天气的描述如:明天大风降温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气候的描述如:昆明四季如春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3、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4、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5、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三、人口与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 北美洲东部
4、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
5、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6、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7、三大宗教: ____、伊斯兰教、佛教:
8、亚洲的日本是发达国家
9、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纽约。
篇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
一、抓基础,捋脉络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考试复习时,要“抓基础,捋脉络”。所谓的“抓基础”就是要抓住书本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谓的“捋脉络”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的脉络体系。对于脉络的建立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法则或者一定的思维习惯加以开展。如复习经线纬线、我国的主要山脉时,将知识列表对比或形成网络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这种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将较分散的知识整理集中,把容易记混淆的知识归类比较,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同时能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通常,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建立属于自己学习习惯的知识脉络体系。
二、会看图,能联想
所谓会看图就是我们要通过看地图学会地理知识的复习。原因就在于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少一个工具,更是地理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之一。梳理初中地理考试的题型分布,我们发现考试中往往“图”的考察内容比例呈现逐年递增之势,故而读图能力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地理考试成绩。所以,复习过程中强化要强化地图的利用,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能联想是指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要能够联想到其他的知识。例如,复习亚洲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就要同时想起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复习必定是高效的。
三、关热点,思焦点
通过对会考、中考地理考试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考试中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比例,在考试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其主要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加以观察并且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关注社会上的热点或者焦点,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载体加以关注,例如什么重大的体育赛事、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的相关地理位情况要加以掌握与分析。热点与焦点事件的背后都会存在着一些隐性的知识,如何通过地理学习的角度加以评介,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必须给以重视的内容。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注重此方面的引导。
篇4: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
一、做到中考说明与“大纲”的统一
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篇5: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一
一、海洋与陆地
1、地球表面海洋占71 ﹪,陆地占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四大洋面积比较: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3、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4、大陆飘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
5、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
二、气候
1、天气的描述如:明天大风降温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气候的描述如:昆明四季如春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3、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4、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5、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三、人口与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 北美洲东部
4、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
5、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6、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7、三大宗教: ____、伊斯兰教、佛教:
8、亚洲的日本是发达国家
9、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纽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建议
一、抓基础,捋脉络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考试复习时,要“抓基础,捋脉络”。所谓的“抓基础”就是要抓住书本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谓的“捋脉络”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的脉络体系。对于脉络的建立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法则或者一定的思维习惯加以开展。如复习经线纬线、我国的主要山脉时,将知识列表对比或形成网络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这种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将较分散的知识整理集中,把容易记混淆的知识归类比较,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同时能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通常,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建立属于自己学习习惯的知识脉络体系。
二、会看图,能联想
所谓会看图就是我们要通过看地图学会地理知识的复习。原因就在于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少一个工具,更是地理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之一。梳理初中地理考试的题型分布,我们发现考试中往往“图”的考察内容比例呈现逐年递增之势,故而读图能力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地理考试成绩。所以,复习过程中强化要强化地图的利用,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能联想是指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要能够联想到其他的知识。例如,复习亚洲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就要同时想起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复习必定是高效的。
三、关热点,思焦点
通过对会考、中考地理考试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考试中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比例,在考试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其主要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加以观察并且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关注社会上的热点或者焦点,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载体加以关注,例如什么重大的体育赛事、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的相关地理位情况要加以掌握与分析。热点与焦点事件的背后都会存在着一些隐性的知识,如何通过地理学习的角度加以评介,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必须给以重视的内容。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注重此方面的引导。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策略
一、做到中考说明与“大纲”的统一
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初二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10.初二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