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

《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

2023-07-25 08:45: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inytinyk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

篇1:《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

《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

【预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个性及创作风格;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2.疏通文本字词并整理积累。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称之为“诗仙”,陇西成纪人。主要作品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又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天宝初年,由人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这是李白一生最得意的时期。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赐金放还,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有杜甫诗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赵翼诗评“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啄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2.关于乐府《蜀道难》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因为加人了新的创造,也还可以驰骋才华,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

3.关于《蜀道难》的`写作目的

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前人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寓意。唐代孟柒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人蜀的诗歌,写于长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人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

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像,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 鱼凫 秦塞 萦绕 ......

石栈 猿猱 参宿 峥嵘 ......

抚膺 巉岩 飞湍 咨嗟 .....

喧豗 砯崖 崔嵬 吮血 ......

2.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

开国何茫然: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通人烟, ....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 巅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 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篇2:如何写预习笔记

一、先做好记号,留待上课时去解决

做课前预习,我一般分为3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大致了解教材的内容;第二步,对本节后面的练习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序;第三步,尝试解答这些练习题。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我会停下来想一想,分析下原因,或重新预习一遍,再尝试解答。实在做不出来的,我就先做好记号,留待上课时去解决。这种方法很有效的,做一道题抵得上做十道题。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1.思考预习法。就是指一边读一边想,或读完一课教材后想想。”一边读一边想”是指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资料和参考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发掘新旧教材的联系,尽量读懂新教材中的每一个新概念。“读完后想一想”就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上书本,再回过头来想想,哪些弄懂了,哪些不眀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还有疑点,等等。如果有遗忘或想不清楚的地方,再找出有关内容弄清楚,最后做到前后贯穿,连成一片,对通篇课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鸟瞰预习法。就是从整体上粗略地预习,对所芓知识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鸟瞰法预习主要是看标题,读目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的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它比大小标题具体得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论述的中心思想,因此利用鸟瞰法预习非常有效。

课本上的目录一般只列出每课的名称,比较粗略,所以我们预习时不妨将每课中的小标题抄下,编成“补充目录”,这样有利于充分把握学习内容的层次。

三、抄写小标题,名师点评。

教材中任何一个章节都有其重点或者关键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找准预习的重点,过滤掉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但是,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不分主次与轻重,只要是书本上有的内容就通通死记硬背,结果看似都记了,但又都没记牢,工夫白费了。

四、找准预习的重点是关键

其实,预习的重点就是通过阅读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挑出来,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必然能提高预习效果和听课效率。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陈延威同学以预习语文为例,介绍了一种大浪

淘沙式的预习方法——三遍过滤法。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准备词典一本,然后进行第一遍粗淘。第一遍,要求不高,只需淘去生词,把课文读通。在阅读时,遇到生词或生僻的字就翻阅词典,除弄清词义、会读会写之外,还要思考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最后用这个词造句,就能将这个词彻底弄懂了。

2.第二遍,要求读懂课文,弄清它的脉络。首先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出大致意思。然后找出一些自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加以体会,用老师平时分析词句的模式简析一遍,看看到底好在哪里。对于一些自己弄不清的词句,就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最后还要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的课文多了,自己构思作文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第三遍,要精心筛选,去粗求精。先自己体会作者写某篇文章的用意,然后参考一些资料,弄漬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要反映或揭露或抨击或赞美的某些东西,概括文章中心。再从文中找出些细节描写,根据文章中心,想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这是整体理解的一步,综合能力运用的步。如果你能轻松越过,那对其他文章的理解就能驾轻就熟了。

同学们在预习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意区分优势科目和弱势科目。尤其要加强弱科的预习,对自己觉得较差的一科或几科,要多用点时间,搞得精细些,且养成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这样就会使预习、听课、复习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升弱科成绩。

五、攻克弱科靠预习,名师点评。

篇3:《蜀道难》备课笔记

关于《蜀道难》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篇4:语文《蜀道难》备课笔记

语文《蜀道难》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蜀道难》备课笔记。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蜀道难》备课笔记》。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篇5:高中怎么预习

(1)读

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代,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可能涉及到旧课知识。

这里首先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要进行预习,必须学会读书。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学习,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要求。课前预读对阅读的理解层次要求不高,如果将读书划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三个层次的话,那么课前预读只要求达到由粗读到细读的层次。

粗读,即用较快的速度概览全篇课代,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新课有一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并对课代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细读,也就是仔细地阅读。细读中应弄清课代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要求能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代。

粗读课代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感觉,这证明对课代内容的思考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指向,它会驱使自己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这时应回过头来从本节课代的开头分节细读。在细读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常常需要“咬代嚼字”似的阅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最关键的字、词、句的特定含义。

预习前最好能草拟预读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理解课代。预习提纲可根据与现行教材配套发行的各学科教学目标手册去拟定。手册中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且已划分出能力的达标层次。因此预读提纲不一定专门去写,可直接在手册上勾画或作些说明即可,只是要求心中必须有目标,有预习提纲。像这样一种有目标导向的预读课代比完全盲目地去阅读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是教师安排的课堂预习,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新课知识点演变成一个个阅读思考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课知识导学系列,将学生的预习阅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巩固训练熔为一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刚开始进行课前预习的同学,最好能配合使用这种预读提纲和思考题,这样可使自己较快上路,并能提高自己对预习的信心。

(2)画

画,即阅读时对课代中有关概念、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必要时还需要准备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小看这阅读中的圈圈画画,它留下来的往往是阅读者随课代内容而展开的思维痕迹。

圈点画线虽然并无统一的规定,但多数人却有一些习惯性的标记方法。如用圆点(·)或圆圈(o)表示重要精彩的语句;用双圆号(oo)表示一段精彩内容或语句的结束;用几个并列三角形(△△△)表示课代中几个并列的观点或事务;用惊叹号(!)表示自己非常欣赏的语句;用问号(?)表示对课代中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加重点(………)表示段落中关键性的字;用单直线(_)、双直线(=)和三直线(≡)表示课代中重要程度不同的概念或定义。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不同颜色代笔不同的见解和意义,能使理解步步深入。但要注意:有所不画,才能有所画。阅读中也不要到处去勾画,勾画的太多反而有碍于重点的突出。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有一套自定的习惯记号,每种记号很自然地表达了他所要表达的意义,既简便明确,又节省了书写的地方。

但有时单靠符合是不能完全表达其意义的,这时就需要眉批,一般在书的天头、地脚、段尾或篇末的空白处都可以随读随写。内容诸如段落 篇章的简单提要,阅读中的个人见解,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以及对课代中的问题质疑,等等。

阅读中不要急于加批语,一知半解,支离破碎,没有领会课代精神实质的批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造成误批。眉批的语言应简短精炼,力求抓住要害,不要期望把一切问题都写透,也无需对个人见解加以发挥,更深入的工作应放在写预习笔记中去完成。

篇6:高中怎么预习

一、预习的三个阶段

有些同学可能到高中以后,还不知道什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预习”。预习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很多同学都停留在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能够查阅和补习相关旧知识;

第三阶段:在阅读新教材的过程中,能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加以注明,带着问题去听课。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自己通过预习所得到的疑惑和问题,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能做到第三阶段的同学,才算真正有效地完成了预习工作。

二、有侧重预习,别贪多

部分同学求知欲很强,希望通过暑假的两个月时间,尽可能多地提前预习新课程的内容。“急于求成”是预习的大忌,漫无目的的预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实际起到的效果也非常弱。

对于不少同学而言,要想快速抓住学科重点,难度会偏大。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各门学科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地来切入预习。暑假辅导预习新课以各学科基础知识为主,精编讲义,精选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解题思维和常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三、在预习中培养联想的习惯

要在预习中学会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不容易,这需要同学们对旧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

尤其是进入中学之后,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往往以前学习的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预习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开始看新知识的具体内容,而要先看看新内容能让你想到什么,尽可能去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例如:如初中数学中,看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可以先思考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同时,结合一些常识和推理性思维,思考运用旧知识研究新知识的可能性。暑假辅导应在新知识点讲解基础上,根据学生接受水平,不同程度地融入衔接拓展的知识,自然而然培养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思维习惯。在这个例子中,你完全可以想象,如何把一元二次方程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表示,然后让知识进入你学过的体系中去。这样,当你再去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等知识时就会很喜悦,很有成就感,同时,知识也会变得很亲切。

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需要巩固的旧知识点、自己无法理解需要在听课过程中着重解决的问题等。飞越暑假班通过预习新课内容,结合例题讲解,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年级各学科重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篇7:《蜀道难》高中教案

《蜀道难》高中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篇8:蜀道难高中教案

蜀道难高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概览

1、知识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能力目标

(1)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聚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语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三)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蚕丛及鱼凫:杨雄《蜀王本经》:“蜀王之先,名蚕虫、鱼凫……”蚕虫、鱼凫是蜀国的先王。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天梯石栈:天梯,指高险的道路;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道。比喻道路艰险。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2、简析全诗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三个层次:①开头——“天梯石栈相钩连”,从历史上秦蜀相阻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度越之难。③“连峰去天不盈尺”——末。从未来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4、“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5、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6、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

篇9:批注笔记预习法

批注笔记预习法

课前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做批注写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做笔记、评注、做记号等方法,集中注意力,养成边读边思边记的习惯。

一:边阅读边标注

边读边用笔记在课本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重点句子;用着重号“......”注明关键词用语;用波浪线划出重典语句或中心句;用☆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内容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二:数字化标注法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具体做法是把课本中的重点内容、重点字、词句标识出来,然后用数字加以注明1、2、3、4等等,经过数字化的'归纳,同学们可以清楚的记住这一课中有几个需要要我的关键词,这一个知识点下有几个层次的内容,从而使知识更加条理化,使预习更有效果。

三:写预习笔记

在预习的过程中,把预习的重点、要点和知识结构记录在笔记本上。比如,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关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都可以整理出来写在笔记本上。

篇10:高中怎样预习

高中预习的十个方法

(1)要分类预习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就是用较长、较多的时间预习—章或多章的内容;学期预习,就是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

(2)选择好预习时间

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

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

(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预习笔记有两种:—种是记在书上,另—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

预习中,—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

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它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

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

预习时,不能千篇—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理科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预习的重点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关于文理科预习侧重点

文科:对于文科生,预习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搞清楚问题的实质,文科性质比较高的科目(需要大量记忆背诵的科目)要通过看书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概要和观点等实质性问题。英语科目除了看之外还要听配套的朗读磁带,并朗读课文,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理科:作为高中理科生,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而锻炼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预习将要学习的功课。预习时重点通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在书上。不一定要把所有内容完全弄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对于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在纸上列一个图表,分层次地将这章的知识点列举出来,这不仅可以在听课时头脑清晰,还会降低复习时的难度,一举两得。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相关文章:

1.《蜀道难》备课笔记

2.写预习笔记的方法

3.备课笔记范文高中

4.高中《蜀道难》训练习题及答案

5.预习

6.蜀道难 译文

7.蜀道难 教案

8.《蜀道难》艺术风格

9.蜀道难翻译

10.蜀道难李白

下载word文档
《《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