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2023-08-11 08:08: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俄罗斯的小蓝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篇1: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长恨歌》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用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淋漓尽致的描写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无尽思念,写出了人物的悲欢离合。

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笔者此前同样接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透露出来的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的主题鲜明强烈,批判性的思维居多,现再次品读,分析作者情节安排,对诗中重笔着色的杨玉环的形象又有了一些感性的新的看法。

一些史书或影视剧中,关于杨贵妃的形象,描写的很复杂,大都以负面刻画居多。她出身不高,能歌善舞,美艳聪慧,至于她和李隆基的爱情,也表现的并没有那么专一,是一美色误国的“红颜祸水”。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了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写尽了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苦苦思念,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说,白居易对杨玉环流露出一丝同情的态度。《长恨歌传》(陈鸿)中,谈到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暇日相携游仙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感其事”而作,用浓重的笔墨润色“李、杨” 的爱情,供后人评阅并彰闻于世。

整四段的详述,都在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杨玉环”展开,细细读来,一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美丽得宠的杨玉环

“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可算是写尽杨玉环美貌的名句,只是微微一笑的回眸,便妩媚至极,艳压群芳,“后宫佳丽三千”都失去光彩,“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皮肤滑腻,“云鬓花颜金步摇”展现的`如鲜花般的面容,配以鬓边步摇一步一摇的姿态,更是给杨贵妃增添了诸多美的魅力。“缓歌曼舞凝丝竹”更是突出了杨玉环翩翩起舞时如仙般的动作与情态,以致“尽日君王看不足”。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充分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难以舍弃而终日相随,以致“不早朝”,也正因为唐玄宗对她的重爱,“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正所谓“爱屋及乌”,为取悦爱妃则投其所好。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家族尽沾恩泽,其父杨玄琰由济阴太守成为兵部尚书,其母杨李氏被封陇西郡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分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甚至远房兄弟杨钊那一吃喝玩乐之徒被赐名“国忠”,后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如此,天下人竟有“不重生男中生女”的思想。

二、多才多艺的杨玉环

诗中描绘的的杨玉环是多才多艺的。在笔者看来,她“承欢侍宴无闲暇”,不仅仅因是为杨玉环的美貌,很大程度是因为李、杨有共同的爱好―音乐和舞蹈。

历史上的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乐的皇帝,是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曾与乐工一同改编《霓裳羽衣曲》,还以吹奏玉笛而著名。杨玉环也是能歌善舞的才人。新旧《唐书》中记载了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杨太真外传》中说“妃善击罄,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伎莫能及之。” 张璋《唐五代词》中收录了杨玉环所作词《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全唐诗》中更加完整的记有“题赠张云容舞”的标注。张云容乃杨玉环侍女,善舞,由擅《霓裳羽衣舞》,杨玉环写此词赞美她曼妙的舞姿:“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贵妃的美色才气加上两人的共同爱好,才谱就了两人的爱情。“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正是两人沉醉于共同爱好的音乐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痴情的杨玉环

马嵬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心爱的妃子“宛转蛾眉马前死”,而“君王掩面救不得”。贵妃死后场景更是凄惨,任凭“花钿委地”而“无人收”。整首词写到这里,倒是写出了杨玉环为心爱之人甘愿就死,“宛转”二字写出她死的那样从容,让人不由扼腕叹息,心生怜悯。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杨玉环死后,白居易将她羽化成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此,杨玉环虽在人世之外,但仍然牵挂着李隆基,以致当她听到“汉天子使至”时,“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急切的揽衣、推枕、虽云鬓半偏、花冠不整,也急于起身,这一系列连贯利落的动作,与她之前“侍儿扶起娇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表现她渴望得到自己爱人消息的那种激动、欣喜的迫切心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见到信使,引发了她空寂已久的感情,这泪水是她对唐玄宗始终不曾忘怀的思念,回忆当年的恩爱岁月,如今却生死两茫茫,不复再见,“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整日望凡尘,希望能看到自己所爱的人,但却只见漫天尘雾,只剩自己一人空度岁月。于是,“钿合金钗寄将去”,愿李隆基睹物思人,勿忘佳人,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差使者带回二人七月七日夜半无人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定天上人间永做夫妻的信念,给人留下了缠绵的余韵,或是心痛,或是惋惜,或是悲哀。

杨玉环虽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没能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唐玄宗虽“不爱江山爱美人”,但马嵬事变发生后,他也无法挽救他最爱的妃子而“血泪相和流”,白居易以时间为主线,多层次,多侧面精雕细琢了杨玉环这一形象:美丽、多情,她享受爱情,她追忆爱情;这一形象可触、可摸、可感、可信,极具立体感,一篇长诗读来意犹未尽,沉浸其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长恨歌》,不同的“杨玉环”。

篇2: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笔者此前同样接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透露出来的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的主题鲜明强烈,批判性的思维居多,现再次品读,分析作者情节安排,对诗中重笔着色的杨玉环的形象又有了一些感性的新的看法。

一些史书或影视剧中,关于杨贵妃的形象,描写的很复杂,大都以负面刻画居多。她出身不高,能歌善舞,美艳聪慧,至于她和李隆基的爱情,也表现的并没有那么专一,是一美色误国的“红颜祸水”。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了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写尽了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苦苦思念,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说,白居易对杨玉环流露出一丝同情的态度。《长恨歌传》(陈鸿)中,谈到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暇日相携游仙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感其事”而作,用浓重的笔墨润色“李、杨” 的爱情,供后人评阅并彰闻于世。

整四段的详述,都在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杨玉环”展开,细细读来,一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美丽得宠的杨玉环

“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可算是写尽杨玉环美貌的名句,只是微微一笑的回眸,便妩媚至极,艳压群芳,“后宫佳丽三千”都失去光彩,“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皮肤滑腻,“云鬓花颜金步摇”展现的如鲜花般的面容,配以鬓边步摇一步一摇的姿态,更是给杨贵妃增添了诸多美的魅力。“缓歌曼舞凝丝竹”更是突出了杨玉环翩翩起舞时如仙般的动作与情态,以致“尽日君王看不足”。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充分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难以舍弃而终日相随,以致“不早朝”,也正因为唐玄宗对她的重爱,“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正所谓“爱屋及乌”,为取悦爱妃则投其所好。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家族尽沾恩泽,其父杨玄琰由济阴太守成为兵部尚书,其母杨李氏被封陇西郡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分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甚至远房兄弟杨钊那一吃喝玩乐之徒被赐名“国忠”,后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如此,天下人竟有“不重生男中生女”的思想。

二、多才多艺的杨玉环

诗中描绘的的杨玉环是多才多艺的。在笔者看来,她“承欢侍宴无闲暇”,不仅仅因是为杨玉环的美貌,很大程度是因为李、杨有共同的爱好―音乐和舞蹈。

历史上的`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乐的皇帝,是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曾与乐工一同改编《霓裳羽衣曲》,还以吹奏玉笛而著名。杨玉环也是能歌善舞的才人。新旧《唐书》中记载了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杨太真外传》中说“妃善击罄,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伎莫能及之。” 张璋《唐五代词》中收录了杨玉环所作词《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全唐诗》中更加完整的记有“题赠张云容舞”的标注。张云容乃杨玉环侍女,善舞,由擅《霓裳羽衣舞》,杨玉环写此词赞美她曼妙的舞姿:“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贵妃的美色才气加上两人的共同爱好,才谱就了两人的爱情。“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正是两人沉醉于共同爱好的音乐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痴情的杨玉环

马嵬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心爱的妃子“宛转蛾眉马前死”,而“君王掩面救不得”。贵妃死后场景更是凄惨,任凭“花钿委地”而“无人收”。整首词写到这里,倒是写出了杨玉环为心爱之人甘愿就死,“宛转”二字写出她死的那样从容,让人不由扼腕叹息,心生怜悯。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杨玉环死后,白居易将她羽化成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此,杨玉环虽在人世之外,但仍然牵挂着李隆基,以致当她听到“汉天子使至”时,“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急切的揽衣、推枕、虽云鬓半偏、花冠不整,也急于起身,这一系列连贯利落的动作,与她之前“侍儿扶起娇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表现她渴望得到自己爱人消息的那种激动、欣喜的迫切心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见到信使,引发了她空寂已久的感情,这泪水是她对唐玄宗始终不曾忘怀的思念,回忆当年的恩爱岁月,如今却生死两茫茫,不复再见,“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整日望凡尘,希望能看到自己所爱的人,但却只见漫天尘雾,只剩自己一人空度岁月。于是,“钿合金钗寄将去”,愿李隆基睹物思人,勿忘佳人,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差使者带回二人七月七日夜半无人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定天上人间永做夫妻的信念,给人留下了缠绵的余韵,或是心痛,或是惋惜,或是悲哀。

杨玉环虽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没能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唐玄宗虽“不爱江山爱美人”,但马嵬事变发生后,他也无法挽救他最爱的妃子而“血泪相和流”,白居易以时间为主线,多层次,多侧面精雕细琢了杨玉环这一形象:美丽、多情,她享受爱情,她追忆爱情;这一形象可触、可摸、可感、可信,极具立体感,一篇长诗读来意犹未尽,沉浸其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长恨歌》,不同的“杨玉环”。

篇3:《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艺术典型。

从外表看,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倾城倾国”之美女,在白居易笔下更无例外。“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全身角度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的美丽的姿质光彩照人,令人称羡,就是她自己也“难自弃”。不少人认为“难自弃”乃画龙点睛之笔,成功地发掘了杨玉环“恃色而骄的心理”。但我以为不甘心埋没自弃“天生丽质”也不为过,有谁愿在自己本来很漂亮的脸蛋上涂沫脏物而使之变丑呢?其实,从诗语上也看不出“恃色而骄”的心理。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宜受历史真人的局限,因为他已经是在作家、诗人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前句写她回头微微一笑,便生出百般妩媚。眸能传情,令人心动;后句用衬托手法极写她的美貌压倒群芳,绝世超群。历来“重色”求“倾国”的唐玄宗选杨为妃就顺理成章了。“温泉水滑洗凝脂”写她皮肤洁白细嫩,滑腻可感。“云鬓花颜金步摇”写她有乌云般的头发,鲜花般的容貌,鬓边戴着金的首饰一步一摇,雍容华美,楚楚动人。唐玄宗让她“侍宴”、“侍夜” 是自然的事了。“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杨玉环在玉楼酒宴之后。醉态更加娇艳动人,可说是无时无刻都让唐玄宗心醉。于是出现“君王不早朝”、“三干宠爱在一身”,乃至“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权倾天下的结果,造成“安史之乱”。对此,有人谴责杨玉环“以色邀宠”、“恃色争宠”等等。笔者认为似有不妥。责任不在杨玉环,而在于唐玄宗沉缅女色,滥赐恩宠,“爱屋及乌”罢了。掩卷而思,一个你曾见过的最美的美人就活脱脱站在你面前,让你唏嘘不止。她死后成仙。美貌不减当年。“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写她长袖飘扬,风姿绰约,犹如当年跳霓裳羽衣舞时一样美丽。“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她的美丽好像春天带着雨滴的白色的梨花,美中透着悲凉,但依旧“含情凝睇”眉目传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的杨玉环,都是外表美的极致。

杨玉环对唐玄宗的爱情忠贞不渝,心灵美极。“侍浴”、“侍夜”、“侍宴”等是她生前对唐玄宗爱的奉献,临死时对唐玄宗仍是情意缠绵,不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诗人写道: “宛转蛾眉马前死。”她死后成仙,凡心不改,仍惦记着长安。身居仙境,听到汉朝使者到来,她“九华帐里梦魂惊”,心情如此激动,充分表现了她虽处人世之外的仙境,但心仍与李隆基连在一起。“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细致地刻画了她无比激动的心绪。一听到天子使者来了,迅速地揽衣、起床,云鬓半偏,来不及整妆就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杨玉环一连串的动作是何等的利索,她再也不是当年“侍儿扶起娇无力”的贵妃了,这表现出她想得知心上人的消息的`急切心情。看到汉使,通过对往事的回顾,使她更加情深意重:“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自从那一次和君王分别,生和死两下茫茫,不能见面也难通音讯。从前在宫中与君王的种种恩爱,到如今早已经――断绝,我独自在蓬莱宫中,度着悠长的岁月。杨玉环与唐玄宗的无限思念之情可想而知。为表心迹,“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她只有将过去的旧物寄去来表达自己的一往深情。使者就要离开了,她重申当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中发出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些不能不使人感到杨玉环是一个美丽善良,对爱情极为真挚忠诚的女性形象,已不再是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妃子了。

从以上分析可知,白居易既写出了杨玉环外表的美丽,又显示了她内心世界之美。她不愧为一个令人艳羡的玉美人,爱情专一的楷模!

篇4:《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杨玉环爱情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杨玉环爱情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长恨歌》的争议虽然众说不一,但对“李、杨爱情”的事实似乎多有默认。

每次我在讲课或者备课时翻开白居易的《长恨歌》,都不免为其主题思想的研究所困扰。长期以来的有关争鸣,无论是讽谕君主说,还是爱情悲剧说,或是双重主题说,似乎都以承认并接受“李、杨爱情”的既成事实为前提,而后阐发见解。

尽管有诸多评论对《长恨歌》中的李、杨情事议论纷纷,但大体上均承袭了“李、杨爱情+悲剧”的模式来定格诠释。甚至将此比作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或比作与常人别为二致的真挚爱情而加以称颂的议论也不少,当然此类见解的探讨不排除受诗人情感因素的影响。然而我却对此颇存质疑。因为在李、杨的情事中,所谓的.“爱情”具有非常明显的单边优势和强权色彩。作为唐玄宗李隆基,“后宫佳丽三千人”,他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爱,随心所欲地求,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依仗皇权不择手段地执意将被自己看上眼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强行占为己有。为了遮人耳目,掩饰自己的丑行,还不惜自欺欺人地让这个曾是儿媳的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然后再迎娶回宫。“爱情”在他的一方,实在是太自由太偏宠也太霸道了;而作为对应方的杨玉环,则完全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惟有殉道般地专一侍奉并献媚于自己的公公——当朝皇帝李隆基这一条路可走,此外别无他途。在这种扭曲得变了型的“爱情”演绎中,最终衍生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与当今社会的“养小蜜”等畸形的丑陋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这也算得“爱情”,甚至还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真实美好的情感可言?所以在我看来,李、杨之间的关系,至多只能算作皇权威慑下的姻缘交易。这与古往今来的婚姻关系中为利所诱,或者为权所倾、为权所屈等不健康、不合理的逼迫无奈的婚姻现实同出一辄。它在本质上与朴素的自由恋爱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尊重或者完全剥夺了女性的自主权、选择权和人格的尊严。这种婚姻乃至情感关系的维系,从来都是以牺牲女性的情感自由和人权自由为代价的。《长恨歌》亦不例外,“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娇侍夜”、“醉和春”,以及“仙乐飘飘”、“缓歌慢舞”,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尽日君王看不足”的荒淫和享乐而已。一当“渔阳鼙鼓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的叛乱爆发,便惊吓得只好“千乘万骑西南行”。不料兵至马嵬驿“六军不发”“行复止”,猝然间忽生兵变,唐玄宗李隆基的性命也由此受到威胁。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以牺牲杨家兄妹的生命作为交换。难道说这样的“深挚情感”也配博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赞赏和称颂么?

如果说《长恨歌》在描写李、杨的情事关系中确实注入了“爱情”的成分,那也只不过是在杨贵妃被赐死后,李隆基面对“夕殿荧飞”、“孤灯挑尽”这样凄凉的感触中所生发的一种单相思。且不论这种寂寞中的单相思是诗人在想象中赋予唐明皇的,还是唐明皇在落寞孤寂的“西宫南内”对以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追思,总而言之,如果把这种依仗皇权满足欲、临危即弃而后导致的单相思也等同于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操,或者比作与普通人民相一致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并且还要加以赞赏和传诵,岂不是对“真、善、美”的玷污和亵渎?

当然《长恨歌》是文学作品而非历史实录,但作为《长恨歌》的作品欣赏却不能简单地与其他普通的文学作品等量齐观,因为它毕竟是以人所共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取材加工的,在《长恨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是普通人民的朴素爱情,而是封建帝王的欲和情思,所以就更不应该撇开历史事件的真伪性辨析而孤立地就诗人表达出来的情感意识来简单地判断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否则岂不是掩耳盗铃?因为诗中有许多情节所反映出来的,当属于白居易自己的情感判断、同情理解和浪漫想象,而并非或者未必符合历史人物的真正情感。所以在我看来,《长恨歌》遗留给后人的确实只有长恨!

拓展: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5: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刚入宫时就已倾城的美貌征服了皇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如玉的肌肤,皇帝专设御用温泉赐浴;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贵妃死后,皇帝思念的垂泪,如芙蓉般清新美丽的容颜;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贵妃与皇帝在梦中相见,那垂泪的面庞,就像一枝春雨润过的梨花,让人怜又带着脱俗的美丽。

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篇6: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

《长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吸引着读者,这跟诗作的巧妙构思不无关系。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为了提示原因,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关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极度的多情,正好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明皇的贪恋女色、多情,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国家的灾难,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了更好地表现李、杨的爱情悲剧,作者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即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

在内容上,《长恨歌》的前一部分基本写实,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大体上反映了有着五十年太平天下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纵情欢娱,酿成了安史之乱。如“重色思倾国”、“缓歌慢舞”、“从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弟兄皆列士”、“渔阳鼙鼓动地来”、“宛转蛾眉马前死”等。同时极力铺张描绘,再现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她貌美、娇柔、“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以致“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洲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等。然而乐极生悲,“宛转蛾眉马前死”。悲剧发生后,作者主要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对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如避难返京后,唐明皇仍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于是作者就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虚构来表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为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翡翠衾寒谁与共?”。这些想象和虚构的情节,细致逼真地刻画了唐明皇这一钟情帝王形象:昔日,与杨贵妃在宫中看花赏草,如今,草木依旧,芙蓉花也开得正旺,可是人世沧桑,赏花人却不完全相同了。世事难料,时过境迁,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儿臣李亨私自称帝,李隆基成了太上皇。皇权的争斗,信任的危机,使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在肃宗和李辅国的威逼下,李隆基从兴庆宫搬到了太极宫。这时的李隆基深处逆境,郁郁寡欢,心情不好,连饭也吃不进。憔悴不堪,形同槁木的太上皇李隆基更感寂寞、孤独,越发思念杨贵妃,天天为之叹息,时时为之垂泪,以致长夜不眠,独傍孤灯,焦急地等待着杨贵妃的突然出现。不仅如此,诗人还虚构了一个海上仙山的奇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死后的杨贵妃,仍是那样“雪肤花貌”,美丽绝伦!作者虚构的'杨贵妃独居蓬岛仙山的故事,补足了对悲剧女主人公的描写。仙境中的太真仙子“闻道汉家天子使”,先是“九华帐里梦魂惊”,次是“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这些诗句依次写出了杨贵妃闻讯之后,先是吃惊,后又半信半疑,最后则急欲与使者想见的整个心理过程。她不知是高兴还是伤心,到得使者跟前,已面色惨淡,泪痕满面。她想念宫中,她不怪“三郎”赐她命归马嵬坡。她想念人间,想念宠爱她的那个皇帝。

过去,她和皇上恩恩爱爱,日夜厮守,如今却阴阳两隔。“昭阳殿里恩爱绝”,怎不“玉容寂寞泪阑干”?虽身处仙宫,但“蓬莱宫中日月长”,时光难耐,孤独寂寞,幽怨之情,跃然纸上。她盼望再回到皇帝的身边去。因此,她要“钿合金钗寄将去”,相信“天上人间会相见”,并表示不忘长生殿里的密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的艺术才能,也不能不为太真仙子的相思之情所感动。这是坚贞不渝的爱情,是值得歌颂的。当然,诗作除在全文的结构表现上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还在某一段落或场景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使得全文浑然一体。如在幻想的神仙世界里的描写中,作者依然用写实的笔墨对环境、场景和人物进行具体描绘:“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宛然人间情态;惊醒之后,她披上衣衫推开玉枕,起身急步徘徊,重重珠帘和屏风打开了,招呼那使者快进来。而对杨玉环的赠物寄词的描写,则更是把杨贵妃生生死死做唐明皇的妻子的心态与神情写活了,进一步把对于永相睽隔的爱情——“长恨“的主旨推向高潮。整首诗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整体上来看,层次分明,一气贯注,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事件的详略、层次的过渡又各尽腾挪变化之妙。《长恨歌》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后两句都暗摄下部分内容。如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自然过渡到安史之乱,玄宗幸蜀;由“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自然过渡到东归改葬及回京后的刻骨思念;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自然过渡到道士招魂的浪漫主义描写,等等。

如此类的转折衔接,诗人都处理得十分自然贴切、精炼生动。既保持了故事发展的层次和连接,又保持诗歌体裁所要求的凝炼、含蓄和抒情色彩,充分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从小处着眼,《长恨歌》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间,使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如《长恨歌》第一段不断描写杨贵妃如何以色专宠,但读来并不觉得重复,原因就是他在描写几句之后就会出现一两句警句,如“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如写东归长安后,有“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初看好象又转到对景物的铺陈上,但马上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二句加以兜转,使其又回到相思的主题上,极为顿挫有致。这首诗前面写实,后面却飞渡到浪漫主义的奇特幻想。

而这一飞渡,衔接得天衣无缝。通过这一浪漫主义的幻想,把女主人公完全净化成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形象,增加了她凄婉哀艳的感人色彩。

篇7: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的形象创造与特征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的形象创造与特征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表达了“长恨”的主题。全诗主要塑造了唐玄宗也杨贵妃两位人物的形象。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在诗中,对杨贵妃的描述多聚集在她的美貌,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等。“粉黛”指的是

用很浓艳的方法化妆,然而杨贵妃打败“六宫粉黛”不是浓妆,而是“回眸一笑”,这般超凡脱俗的美。而唐玄宗在诗中主要扮演的是一个哀叹爱人离去的情圣形象,这点在全诗的笔墨结构安排中便不难发现。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正是应了那句话“温柔乡,即英雄冢”。 据史料记载,开元后期宫廷参与娱乐与表演的人数多达上万人,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时的科举制度却逐渐荒废。诗人杜牧曾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贵妃乃万千宠爱于一身。唐玄宗沉迷于贵妃而荒废了国务,这和杨贵妃的强大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但是撇开这一点,如果唐玄宗没有遇上杨贵妃,还是否会有后来的误国遭遇呢?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的头一句就已经点明了杨贵妃并非唐玄宗生命里的一个偶得性事件,是他“多年”寻访的结果,她只能说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的一个“合适”的人选而已。

历史上是否也如此呢?那个时期宫廷内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职位,称为“花鸟使”。根据《新唐书·吕向传》的记载:“玄宗开元十年(722),召入翰林。„„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实际上花鸟使就是唐代专为皇帝挑选妃嫔宫女的使者。可见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并非遇到杨贵妃之后的突然想法,历史上也有颇多唐玄宗好色的记载。而“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说的是贵妃受宠后,杨氏一门可谓是鸡犬升天,尤其是重用了历史上著名的奸相杨国忠,把持超载、势焰熏天,可以说安史之乱也有他的诸多“功劳”。

当唐玄宗面对“六军不发无奈何”的紧迫形势时,他是作何选择的呢? 虽然诗歌的前半部一直在描述唐玄宗是如何的恩泽杨贵妃,他们的爱情是如何的美好,但是到了紧要关头,虽有这万千的宠爱还是免不了 “宛转蛾眉马前死”。估计到了这时候唐玄宗才意识到这几年的醉生梦死的日子终于到头了。可以说诗歌到这里就开始另一部分的叙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后文又浓重的笔墨和带有想象与虚构的手法展现了这个情圣帝王的凄惨晚年,爱人已死,唯有悔恨相伴终身。有人统计,《长恨歌》中,只有十行写爱情的快乐,有八十多行,即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失去所爱的感伤情绪。因此,可以说,诗作文本是对帝王至情至爱悲剧的伤感咏叹。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白居易给出的更多的是人文关怀,这样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帝王,其本质的存在应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在状态,然而帝王的身份使自己在“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处境中却寻找不到真正的“情爱”,好不容易求得的杨家女,也因为自己是帝王,而迫于“六军不发”,无可奈何地“宛转蛾眉马前死”。皇帝也因之失去了“倾国”的心上人。这样一来,在痛心地“回看血泪相和流”之后,剩下的只有“朝朝暮暮”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叙说帝王寻求真挚情爱而不得的惨痛经历,将帝王人性向平民化还原,从而达到本真自我的澄明之境。”(1)4唐玄宗的诉求是以希望的形式开始,以对美好未来的设计为中间手段,从而使帝王从当下迁至“将来”,以摆脱帝王生活对人之感情的异化,回到本真的自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美好情爱的理想寄托,乃是对帝王生活终极关怀的最高目标。

诗文的后半部分讲了玄宗借助“方士”还魂的方法得以与杨贵妃重遇的故事。诗中的“方士”指的就是我们平时所知的道士。“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我们能想象到大家为了君王夜不能寐而焦急,于是纷纷去寻访道士为玄宗解愁的场景。 “忽闻海上有仙山”,这些努力终于得到成效,在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贵妃的踪影得以相见“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开元二十九年,志得意满的玄宗开始厌倦政事,此时他开始迷恋道教,中国的道教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其实,唐玄宗在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曾与许多僧道人物有过交往。后来,在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的时候,这些人给了他不少的帮助。即位后,玄宗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思想,而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玄宗崇尚节俭重合在一起。玄宗曾经亲自为道家名著《道德经》做注释,道举也成为科举中的一科。道家思想作为对国家统治的辅助工具,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但是慢慢的这种作用发生了变化,玄宗开始宠溺与仙道之术,一些奸佞之人极力讨好他,并因此得到任用。最后,在一片崇道求仙生中,安史之乱爆发了。然而此时的玄宗仍对道教深信不疑,战乱平息后,回到长安,仍炼丹服药。《长恨歌》中的这一段描写极好的折射了玄宗崇道求仙的历史事实。

篇8: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温庭筠的词中女主人公或表达对爱人的恋慕与期待,或抒发对恋人牵肠挂肚的思念与寄托,或哀叹自身孤独无依的寂寞与伤感。

温庭筠是花间词的代表人物。他常站在女性的角度,模拟她们的声口,描写塑造了许多天生丽质、娇艳绝伦却结着愁怨的女子。词中女主人公或表达对爱人的恋慕与期待,或抒发对恋人牵肠挂肚的思念与寄托,或控诉自己被无情抛弃的愤怒与无奈,或哀叹自身孤独无依的寂寞与伤感。正是这些丰富的女性形象,使得温词形成了含蓄幽深、柔婉绮丽的风格。品味研读温词,离不开对词中的女性形象的把握与分析。

一、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原因

对混乱政局的失望以及仕途的失意,是晚唐一些文人转向歌席酒筵描写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温庭筠也不例外。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如此有才之人,却数举不第。后来又因“扰乱科场”、讥刺权贵,招忌被贬。遂绝了心思,不再涉足名场。无奈的心情使他流连于歌馆青楼,借以发泄自身的不满与愤懑,同时获得心灵的慰藉。所以“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用他那诗人的心去感知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女性,便更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之感。因此也便有了香艳中透着哀愁的闺音。

温庭筠被称作“男子作闺音”第一人。有人说“无论文人怎样肆力去体会女子的心情,总不如妇女自己了解的真切;无论文人怎样描写闺怨的传神,总不如妇女自己表现的恰称。”[1]如果单从表现真实的角度来讲,男作家或许表现不够完整多元。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受压迫深、受教育少,所以女性很少能用文学来表现自己。而男性文人却有机会接触、观察、欣赏和描写女性。男子对女性又往往具有审美的态度和情感。所以男性笔下的女性也能被描绘得真实细腻。温庭筠具有文学音乐上的才情,且因其长期寄迹青楼,有着大量接近女性的生活经历,所以他在抒发女性情感、刻画女性心理方面更为深婉和细腻。

二、女性形象分析

温庭筠的花间词中着力描绘了三种的女性形象。这三种女性形象各有其特点,而她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美丽动人却又悲伤忧愁,是“美与愁的结合体”。姣好的容颜和丰富的敏感心理都在朦胧中更为深邃。都显出了其悲情的人生命运,有一种静默的悲美。下面简单介绍:

1.歌妓舞女的形象

温庭筠常寄迹青楼楚馆,与很多歌妓舞女交结。在其诗歌创作中就有所反映:“自恨青楼无近信,不将心事许卿卿。”暗引出他怀念旧情的怅惘情绪。常在青楼厮混,也给人以“狂游狎邪”、放浪轻薄的印象。其实唐代的妓无论是官妓、家妓、私妓,都有着较好的音乐、舞蹈和文学修养,能歌善舞又能言善辩,聪慧幽默,颇能博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音乐文化的空前繁盛,使得诗人词客与歌妓舞女之间发生了自然密切的关系,甚至相互爱恋。蓄养妓乐,乃是唐代的一种普遍风气。像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等文豪也都有过家妓。温庭筠常厮混青楼,接近这些女性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情感。词中常描绘青楼女子:“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南歌子》),尽管她们有着华美的服饰、美丽的容颜,表面光鲜亮丽,但终究掩饰不了孤独寂寞的心境。温庭筠也并非很多人所说的狎邪、淫猥之徒,他对女性是同情、尊重、爱怜的。他常常会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同她们联系起来,引为同类,觅作知音,反映歌妓舞女强颜欢笑背后所潜藏的辛酸与苦楚。“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菩萨蛮》)充分抒写了歌妓的寂寞相思之情,“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菩萨蛮》)表现女子伤心无奈,无精打采心灰意懒的心绪。

2.宫女形象

在封建社会中,宫女注定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她们虽衣食无忧、深居皇宫、生活在“金缕毵毵碧瓦沟”(《杨柳枝》其四)之中,可以“凤凰窗映绣芙蓉”(《杨柳枝》其七),被很多人所艳羡,但她们的命运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们在等待皇帝的临幸,希冀成为备受宠爱的'佳丽。即便有朝一日得宠,也终究会被抛弃,在等待中葬送了青春年华,最终人老珠黄。“曾为无双今两身”(《照影曲》)为宫女抒发的美人迟暮之感,“半拂栏杆半入楼”(《杨柳枝》)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宫女们在宫中下雨时,无奈寂寞的情态,宛若一幅风俗画,充分描绘出了宫中生活的无趣与孤独。而“竟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清平乐》)刻画了一个求君恩心切的宫女的形象,足见其悲剧意味。温庭筠对宫女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用多彩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个身处深宫的幽怨暗恨的宫女形象。

3.思妇的形象

丈夫出征打仗或戍守边关,妻子只能独守空房。她们日夜都在担心着对方的安危,盼着远在边关的心爱之人能早日归来。思念无时无刻不牵扯着她们的情怀,让她们肝肠寸断,词人笔下的思妇也具有很强的悲剧色彩。“断肠塞门消息,雁来稀。”(《定西番》)表达了妻子苦苦等待丈夫音信,思念肝肠寸断,却终究无果的无奈与悲哀。“凭绣栏,解罗帏。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尽也。雨霏霏。”(《遐方怨》)写深闺中的思妇,等也等不到郎君的书信,一年又一年,不知出征的马儿何时能够回归,战争何时才能停止,带回她边疆的丈夫。温庭筠笔下众多思妇的形象不是单调单一的,他笔下被相思之苦所害的女性,有的终日怅惘,有的整夜未眠,有的魂牵梦绕,有的枕上闲忆。形象千姿百态,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愁容满面发未梳,素颜眉头蹙的生活摆在了读者眼前。

结语

温词中描绘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花间集》中的女子的确如花一样的美丽,但是命运却是悲戚坎坷。女性的塑造和题材的应用,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引,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篇9:《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非常悲惨。《诗经》中的弃妇诗既表现了弃妇软弱、无奈、听天由命的一面,又表现了她们的自信自强、勤劳善良。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关键词: 善良温顺;默然从之;哀伤怨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诗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一、弃妇诗的判别:

要判别何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弃妇诗是书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的感受的诗。这个定义要求弃妇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这两个条件排除了描写婚前情郎变心离开女子和婚后妻子被丈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这两种情形的.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表1列出了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的著作中对这11首诗的性质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

大路》、《小雅・白华》5首诗,大家都认为是弃妇诗。对于《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大家倾向较一致,前两首女主人公婚后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后面一首描写女子被调戏之后的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所以不是弃妇诗。对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大家出现异议,笔者觉得是因为诗中行文的口吻没有弃妇诗中应该有的女子委婉哀怨,带有阴柔感觉的特征,而是直接斥责对方,因此不像描写弃妇,故而认为这两首诗不是弃妇诗。对于《召南・江有汜》,分歧也较大,但就本文给弃妇诗的定义,此诗即使是描写女子被弃,也是抒发女子见到心上人变心娶了其他女子而没有娶自己的悲怒之情。因此不能算作弃妇诗。

因此,笔者归纳的弃妇诗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然而,《小雅・白华》是申后被黜废后所作的怨愤之辞,申后被废当属弃妇,但因其地位高贵,对分析弃妇形象没有普遍意义,故本文不作分析。

二、弃妇的形象分析:

(一)《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法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信自强也知天安命。“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情,“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但她对于被丈夫抛弃,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女主人公自知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和可能,只能独自伤心悔恨当初嫁错郎(躬自悼矣),既然如此就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于自己的不幸只能默然从之。

(二)《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渑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为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其b。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A,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灿欣#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I。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等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女主人公是温柔多情的。这首先表现在她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上,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I。”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虽然留念旧情,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必定恼怒丈夫的绝情,然而,她并没有斥责丈夫,也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

勤劳善良、温柔多情、自信自强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仍希望丈夫来送行,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 这篇作品把女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坚毅耐劳、温柔多情的动人形象。

(三)《王风・中谷有》

中谷有,缕涓梢印S信仳离,其叹矣。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缕湫抟印S信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缕涫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这是一首哀悯弃妇的诗。诗人满怀同情地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形象,遇人不淑的女主人公遭弃后,“其叹矣,条其啸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初则慨然叹息,继而条然悲啸,终则啜然而泣,塑造了一个在人后独自哀伤、怨责、自悔不已的弃妇形象,同时也反衬出女主人公之所以痛之深,原因必在于爱之切。

(四)《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无我恶兮,不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丑兮,不?好也!

此诗既没有弃妇对往事的追忆、追悔,也没有诉说满腹的辛酸委屈,也没有对负心郎的痛切谴责,而是截取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场景,被弃的女子跟在负心郎的后面,拉他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不要厌弃自己。这些言行鲜明地呈现出女主人公的执着、痴情与凄苦。女子“执祛”、“执手”的动作及哀告之语,都生动地刻画出了女子孤苦无助的情态,令人同情。而“无我恶兮,无我丑兮”的屈卑,间接地表现了女子自信不足。

三、弃妇诗多层面分析:

(一)遭弃因素(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女子色衰成为丈夫遗弃妻子的主要因素,而环境的变化――生活好转,更加促使男子的内心发生变化――“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但这只是从诗中字面上分析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有关因素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背景。在那个封建宗教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子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因此,在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地位与整个社会的风俗是出现弃妇的根源。

(二)被弃后的态度(见表2)

这四个弃妇面对抛弃表现出不同态度,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与《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比,更加自信自强一些。她不但认为自己很美丽,而且还有一定的谋生能力,这就是她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资本,所以全诗怨而不怒,怨中有望。而《卫风・氓》的女主人公自认已经年老色衰,不再可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所以,只能沉痛自悔,不存幻想。

(三)被弃后的生活

在《诗经》弃妇诗的作品中没有对弃妇被弃后生活的直接描写,在那个历史时期,妇女被弃后一般只能回到娘家度日,而在娘家女子不但不被理解,还会遭到兄弟们的讥笑(兄弟不知,A其笑矣),在生活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好脸色看,弃妇在娘家的生活也就十分窘迫,所以,自食其力是弃妇的惟一选择,像《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那样自己养活自己。

(四)上古时代已婚女子的整体风貌

通过对弃妇形象的分析,我们对上古时代已婚女子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德都可窥见一斑。

1、吃苦耐劳。如《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2、温顺多情。如《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自我肯定。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泾以渭浊,其b”。

4、感情专一,留恋旧情。如《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5、软弱认命。如《卫风・氓》“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文献:

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斌杰:《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斌杰:《诗经全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余冠英:《诗经与楚辞精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

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沈泽宜:《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相关文章:

1.小学古诗词中儿童形象的分析

2.《长恨歌》的层次分析

3.《长恨歌》中的华清池

4.《诗经》中女性形象

5.杨玉环简介

6.李白 杨玉环

7.维多利亚数学课程特点分析

8.杜牧写作特点分析

9.求职信的特点分析

10.《乡愁》艺术特点分析

下载word文档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