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仁波齐导游词
“一口空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西藏冈仁波齐导游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西藏冈仁波齐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1:西藏冈仁波齐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阿里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冈仁波齐峰(Kangrinboqe)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656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南侧断层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盖,分布着28条现代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
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梵语称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苯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也是密勒日巴战胜苯教徒的地方。常年在此处转山的国内外信徒不断 。
冈仁波齐峰(Kangrinboqe)通称雪灵山,在普兰县圣湖玛旁雍错以北,是冈底斯山的主 峰,海拔6656米;藏语意为“神灵之山”,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这个冈底斯圣山是八千万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极乐世界之地,曾诞生八千万贤能并传播佛法的圣地,是赡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长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乡。
在玛旁雍错之北,峰顶四季冰雪覆盖,山峰四壁对称,呈圆冠金字塔状,峰上空常常白云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转山一圈距离为51公里,周围有八座寺庙。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该峰四壁分布极为鲜明对称,形似圆冠金字塔(藏民称像“石磨的把手”),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神山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长年没雪,即使被白雪覆盖,太阳一出,随即融化,与大自然常规刚好相反。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冈仁波齐峰屹立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绵延于中、印、尼三国边境,素有“阿里之巅”的誉称。
冈仁波齐峰环绕一周51公里,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称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
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冈仁波齐峰屹立在普兰县境内,距狮泉河镇200多公里,距普兰县约100多公里,绵延于中、印、尼三国边境,海拔6656米,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孕育了250多条冰川,带来了大量水源,是恒河、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西藏最有名的神山,它山形如橄榄,直插云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如同八瓣莲花四面环绕,山身如同水晶砌成。东边的万宝山,传说是释迦牟尼脚踏过的山,西边是度母山,南边是智慧女神峰,北边是护法神大山。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内地、印度和尼泊尔的信徒前来朝拜转山。冈仁波齐还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原始苯教等教的朝圣中心,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称。如在藏历马年来神山,被当为人生之大幸事。
冈仁波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在玛旁雍错之北,峰顶四季冰雪覆盖,山峰四壁对称,呈圆冠金字塔状,峰顶上空常常白云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转山一圈距离为53公里,周围有八座寺庙。
冈仁波齐峰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Mt.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在冈仁波齐峰可以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峰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
每年6月至11月,印度香客都前往西藏西南地区的开拉斯山和蔓萨罗瓦尔湖朝圣印度教湿婆神。曾经,中国只在西藏与印度北安恰尔邦的里普列克山口向印度香客开放朝圣线路。经过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的友好磋商,中国于6月22日起对印度香客开放西藏自治区与印度锡金邦边界的乃堆拉口岸,印度香客赴西藏朝圣的新路线将正式启用。中国开放乃堆拉口岸后,印度香客可乘坐汽车途经西藏高速公路抵达山下,随后用较短时间爬上山峰,朝圣之路将缩短到8至10天左右,节省了一多半时间。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圣。带着强烈而巨大的心愿,沿着一条相对固定、充满神迹启示的圣路,向一个公认的圣地进发,这便是朝圣之举。朝圣由来已久。在自然环境险绝卓著的西藏,朝圣尤其显得精诚执着。
笃信佛教的藏族人坚信: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因此,总是有数不尽的藏族人,以独有的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圣地跋涉。没有血肉之躯,便无朝圣之举,没有风尘仆仆,便无朝圣之途,不历经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的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朝圣对于一个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时间去认真对待的神圣之举。甚至可以这样说:超出“苦行”意义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将个体生命之旅推向极致的唯一途径!
作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峰,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书》、《冈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从这些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峰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左右。冈仁波齐峰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每年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们,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不断得以体现并加深。
冈底斯山脉地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这些河流与冈仁波齐峰有着神圣的关连。据苯教经典描述:从冈仁波齐而下的一条河,注入玛旁雍错--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北、南、东、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之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如良驹一般强壮;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河之水的人们壮如大象。
相传,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与纳若本琼于冈仁波齐峰斗法时的若干遗迹仍有存留。在这些地方转一转并祈祷一番是后世朝圣者不可或缺的功课。
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转山道分两条:外线是以冈仁波齐为核心的大环山线路,内线是以冈仁波齐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外线总长53公里,徒步需3天功夫,磕长头则需15-20天。转山人一般都是在转足13圈外线之后再转内线。每逢藏历马年,转山的朝圣者最多。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藏族传统生肖观受汉族相应观点影响较多,其生肖属相大小的具体排列也和汉族相一致,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也有作乌鸦的)、狗、猪。(藏历结合阴阳及五行等学说,在具体年代节气等方面和汉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区别)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雍仲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本教祖师敦巴辛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曾亲自下令,让以纳粹“冲锋队”成员海因里希·哈勒为首的5名党卫军分子和纳粹分子秘密前往西藏,去寻找一个名为沙姆巴拉的神秘地方,而沙姆巴拉推测就是在冈仁波齐。据传说,那里隐藏着地球轴心,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教主义者,希姆莱顽固地坚信,如果把世界轴心转到相反的方向,就可以使时光倒流,让纳粹德国回到不可一世的1939年,还可以改正所犯的一切错误,重新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
而根据有关沙姆巴拉的传说,地球轴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根本无法靠近。正因为如此,沙姆巴拉在神话中才被认为是控制全世界的中心。谁接触过它,谁就不仅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还将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获得生物保护场。不仅如此,还有传说称,沙姆巴拉的能量可令人长生不死。对此深信不疑的希姆莱甚至计划在找到传说中的世界轴心后,向西藏空投几千名空降兵,以组建一支不可战胜的“不死军团”。
篇2:西藏冈仁波齐导游词
神山冈仁波齐峰通称雪灵山。在普兰县圣湖玛旁雍错以北。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56米。藏语意为“神灵之山”,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在玛旁雍错之北,峰顶四季冰雪覆盖,山峰四壁对称,呈圆冠金字塔关,峰上空常是白云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转山一圈距离为51公里,周围有八座寺庙。
阿里地区的四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就从冈仁波奇四方流下,同时,各教派认为他们的神都与这座山峰有着联系。在佛教中,它是由金、银、琉璃和玻璃四宝构成,由七金山七香海及十二部洲所围成的“须弥山”,象征着整个佛教宇宙的中心;在藏族苯教中,它是三百六十位神灵居住之山,祖师辛绕米沃且从天而降时,便落在此山巅,在印度教中,它是“凯拉斯”,是“湿婆的天堂”。多种教派共同奉冈仁波齐峰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来朝拜。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的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了却了宿愿,尤以马年为盛。
冈仁波齐峰遗留下的胜迹不胜枚举,是众教心中的圣地。
交通:从南面而来-唯一方式是找便车,一程一程的推进;北面-主要乘来往狮泉河的货车,距离330公里,车程一天半,收费约50-80元。
注:车辆如果不进大金的话,便要在大金以南7公里处的巴噶检查站下车,再徒步到大金住宿。
住宿:冈底斯宾馆,收费60元,存放行李每天10元,自带帐篷的话,可以和宾馆商量,把帐篷搭在宾馆的院里(外面是不许搭建的),也要交钱,按人算,每人15-20元,但比较机动。大金宾馆:与冈底斯宾馆同价;晚上自设发电机供电。另外可在周围的帐篷菜馆打听住宿,一般每床20元,最好也在同一家内喝茶、吃饭,可向店主购买菜和食品,错用炉火,自己动手加工。
注:两店对外国游客收费较高,同一床位收50-100元,两间旅店都不设食堂。周围还有汉式菜馆,但价格偏高。大金宾馆背后有一家山东水饺店,味道和价格都还不错。水饺店对面的阿里高原茶馆,甜茶味道还行。转山前喝些甜茶,也是补充能量的好办法。
转山(需时三天):转山必须带自己的食物,建议带即食面、香肠及朱古力,大金的干粮补给欠佳,最好在狮泉河或拉孜以前购买,饮用水则以净水丸或净水器“提炼”;山上可供住宿的寺庙,也都提供热水和被铺。转山前应把没用而笨重的行李存放旅店,否则因负荷过重引至体力透支,在高山上会造成危险的后果。两间旅店门口每天清晨都有好些背夫等生意,一天收费60元,价格一定要谈清楚,先跟挑夫说清楚是按照天数来算,以防有的背夫半路撂挑子。
沿途基本上都是沿着洒谷前行,河水非常干净,考虑到天气变化遇到下雨之类的问题,最好准备净水药片,水很冰凉,因此要次最好只喝一口,防止途中胃部着凉。在大金要留意自己的身体善,对转山一定要量力而为。要注意防止感冒。带上足够的长用药,感冒冲剂每天都喝。
山路都很明显,但第一天入住的寺庙,由于距离小路200米远,要避免出错,离开入口“溪流与小桥”交汇处时,不妨过桥沿河西边走。整段山路介于海拔4,600-5,700米之间,第一天上路,会觉得比较辛苦,尤其下午山路逐渐倾斜,令人倍感气促。第二天的难度更大,一开始的山路倾斜度颇大,过完天葬场后坡度稍减,但随后上山的路,是全段最辛苦的部分,抵达这山口的玛尼堆时,待呼吸稍为顺畅后,不妨多拍些照片,因为这里就是整段远足路程的最高点了,神山冈仁波齐峰就在西边不远处。过了玛尼堆开始下山,到河谷后,路已变得很平坦,这时周围的河川风貌,又是另外一番景致。经过前两天的艰辛,第三天只是6公里平路,一般带导游的包车,都会在出口收费站接人,不然,要再走3公里才返回大金。
第一天(26公里约10小时):大金往西行→5公里→入口(这里的竖旗澌场竖立了一柱20米高的风念经)→6公里→河边(河对岸山坡的寺庙可供住宿)→15公里→庙(住宿)
第二天(22公里约8小时):庙→4公里→葬场→4→山坳玛尼堆(海拔5,700米)→4公里→河边→10公里→庙(住宿)
第三天(9公里约5小时):庙→6公里→出口收费站→3公里→大金。
篇3:冈仁波齐观后感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篇4:冈仁波齐观后感
电影院的灯光亮起时,我的第一感觉是终于结束了。旁边的女士伸了个懒腰,说道,都要睡着了。果然,一个人来看是明智的,这实在不是一部耐看的电影。
不过一些文青自称看了两遍,豆瓣评分也是很高。它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吧。
我以为它的可取之处就是它是一部展示精神层面的作品。哪怕它所展示的这种精神是海市蜃楼,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海市蜃楼是无比美丽、充满吸引力的。并且,很久了,人们在充满尘埃的土地上迷茫的生活,从来无暇仰望天空,忘记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属于精神的幸福感。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价值所在的地方吧。让我们望洋兴叹,向朝菌描述了晦朔,向蟪蛄介绍了春秋,向井蛙展现了大海。我亦不是有信仰的人,但我尊重所有的信仰、所有的善良。那默默的承受着人生的。
篇5:《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篇6:《冈仁波齐》观后感
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篇7:《冈仁波齐》观后感
这两日,朋友圈被《冈仁波齐》刷屏,看过的、没看过的都被催人泪下的影评感动着、鼓舞着,看过的借着影评再回味对比一下所述与内容是否吻合,再补充一下自己不知道的拍摄幕后和没有看到的深度与广度,没看过的计划着拖家带口的去看。
前两天我也去看了,过程中几次被画面击穿泪腺,被他们的虔诚、被他们的平静。。。。。。但是流再多泪,别人的故事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怎样让这种震撼通过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发酵成养分、成为向前的动力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如果不能将其中的能量拿来为自己所悟、所有、所用,几天以后热度平息,一切又回复到从前的样子,油是油水是水,依然过着从前惯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场热闹,而是到别人的灵魂里看见自己,观后感也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下问自己会怎么样?用以照鉴自己并修正自己。
我看书和看电影听故事总是喜欢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问自己,如果那个当下是我,我该怎么选择?
我把这段两千多公里距离,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长做自己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以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行动面对在路上的每一个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从他们身上让我领悟到,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碍时时以轻松愉快平静的态度去面对,不用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结果不必问,就是在一抔黄土下终将化作一缕云烟,而经历过程才是此生最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个结果狂奔,过程中遇见花香停下来闻一闻,遇见有缘停下来喝杯茶,遇见山就翻越,遇见水就趟过,只是始终选择迈开脚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负就对了!最终抵达心中向往的归宿——神山。
篇8:《冈仁波齐》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指神圣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叔叔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许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之中。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妇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残废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拉萨不但有2000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西藏冈仁波齐导游词】相关文章:
3.冈仁波齐观后感1
9.西藏经典导游词
10.西藏然乌湖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