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阅读及赏析
“冷月追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红梅阅读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红梅阅读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红梅阅读及赏析
红梅阅读及赏析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写了一首咏红梅诗,找苏轼看: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笑书: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C.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D.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参考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中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错误,该诗取材于北京卷石曼卿写了一首咏红梅诗,找苏轼看: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笑: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里的.格,指内在精神,批评石延年只看梅花外形,看不到内在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是一首描写春梅的诗。第一句写梅花开得迟像贪睡一般;第二句写梅花开迟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的花貌不合时宜;第三句写梅花有桃花和杏花的颜色;第四句写除却那些之外梅花还有一些霜雪之意。
篇2:苏轼《红梅》赏析
苏轼《红梅》赏析
【其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其三】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译文:
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
现在显露出来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篇3:定** 红梅 赏析
《定**·红梅》此词是作者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创作,表达了自己心中不屈服于命运的决心。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原文】
篇4:定** 红梅 赏析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红:淡红。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红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翻译】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篇5:红梅阅读答案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
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蛋糕去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做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待“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文章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8.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9.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B(“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错,是女儿不愿破坏父母间的温馨交谈。)
7.C(“主要以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通篇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父母形象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女儿有少量心理描写,但全文人物都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8.①第一次,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1分)②第二次,引发女儿对物是人非的伤感。(1分)③结构上首尾呼应,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美好艳丽的红梅又与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回忆相互映衬,虽然岁月已逝,但家庭的温暖记忆长存。(2分)
9.①语言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巧用细节描写。如“女儿忐忑不安”“女儿欲言又止”,巧妙展示女儿的心理状态。②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如“瞧你”“对嘛!”语言精准传达了人物的情绪。③语言优美,用词文雅。如“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画面具有古诗般的意境美。④具有明显、浓郁的抒情性。如父亲认为母亲常忘事后提醒女儿“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把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之情写得鲜活生动。(每点3分,任意答2点6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篇6:红梅阅读答案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 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家庭氛围的特点。(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生活平凡琐碎、互相关心、对于生命老去的淡淡的忧伤
【解题思路】家庭氛围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去世的父亲、健忘的母亲和安静的女儿,主要事件是点心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答案】 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解题思路】两个句子都是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什么,而是为老太太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14)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物象的作用。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第一次,由红梅哪支先开花的争论,引发父亲对人生命短暂的感慨,并为下文买点心争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是为了证实父亲的感慨,并写出女儿对红梅依旧,父亲不在的感伤“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题思路】体会重要物象作用,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物象,可能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品叙述舒缓”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答案】 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表达对这种美好的生活点滴的追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角度独特,描写了令人厌烦的生活场景,与生编硬造的“工业品”小说不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B.本文语言质朴,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人物塑造以心理为主,通过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C.从艺术手法上看,开头就有景物描写,结尾点名是女儿的在回忆和追念,手法新颖,别具匠心。
D.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的家庭日常生活,告诉我们岁月使青春红颜变得白发苍苍,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
E.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没有刻意渲染,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傲雪红梅一样的浓浓深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CE
[解析] 答C项3分;答E项2分;解析:A项,“令人厌烦”不符合文章内容;B项,“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D项,“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错误。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其次要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最后还要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把握情节时,要随时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时要认真分析选项,切忌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篇7:红梅阅读答案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5.苏轼曾作诗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请说出苏轼赞扬林逋《梅花》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对此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4.C
15.①赞扬林逋《梅花》诗的理由:写梅花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中,C项,“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理解有误,“尚余孤瘦雪霜姿”中“霜雪姿”指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这样看来诗句没有透露出无奈之情。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诗句意义内涵的辨析把握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决非桃李诗”的含义,是指林逋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外形上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没有表现红梅的精神品格。答题时要求考生能围绕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注意层次清晰、要有逻辑性。
参考译文
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现在显露出来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篇8:红梅阅读答案
吴潜①
试马东风,且来问,南枝②消息。正小墅、几株斜倚,数花轻拆。自有山中幽态度,谁知世上真颜色。叹君家、五岭我双溪,俱成客。
长塞管,孤城笛。天未晓,人犹寂。有几多心事,露清月白。好把寒英③都放了,莫教春讯能占得。问竹篱、茅舍景如何,惟渠④识。
注:①吴潜: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安徽人,曾任宰相,积极抗元,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被贬广东。
②南枝:代指梅花。 ③寒英:指梅花。 ④渠:南方方言,他。
8.词中两处写到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 6分,两问内容说明2分,一问1分;效果3分,其中结构效果1分,情感效果1分,艺术效果1分。意思相近即可。前面括号的答题角度答不出不扣分。
9. 5分考点: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6分,每方面2分。意思相近即可。学生先答情感再分析也可以,若笼统地答作者借梅抒情(借梅喻人、自况、托梅言志),表现了自己思乡的孤寂给1分。
考点: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篇9: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红梅
[宋代]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写出了红梅独特的姿态和个性。
诗的起笔手法就与众不同。诗人并不急于点题,而是把所要写的红梅置之一边,先请桃李登场。这样做的用意是很明白的,孤立地描写红梅,读者不易领会,必须有参照物。请出桃李作参照,桃红李白,尽人皆知。桃李既有妒梅之心,说明红梅兼有桃的“红”和李的“白”,实则不红也不白,而是在红白之间。这样一来,虽未言及红梅,而红梅已在句中了。
劝告“桃李莫相妒”,得有充足的根据。这一点诗人已经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了。第二句就用哲理来说服。“天资元不同”,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天资”。红梅就是红梅,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李,互不相干,有什么可妒忌的'呢。这句从容道来,仍不让红梅亮相。
后二句是诗的重心所在,是骨子。诗人终于将自己思维中塑成的红梅的美奉献给了读者。红梅从它的大家族中分离出来,但它“犹余雪霜态”,梅所固有的傲霜凌雪不畏严寒的品性没有变,而且不是“十分红”。大自然赐予它粉红的花色,又使它优于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变得更加妖娆多姿了。红梅既有高洁的内在美,也有娇艳的外表美,难怪桃李等异族姐妹要嫉妒它了。至此,红梅的形象已玉立于读者心中。“未肯十分红”回应第一句,也是劝告“莫相妒”的理由之一。
这首小诗活泼而有趣。全诗四句都好像是红梅向桃李作解释;花草本为无情之物,但诗中的桃李会“相妒”,红梅也“不肯”红得过分,免得引起“与桃争艳”的嫌疑,增强桃李的妒心,都被人格化为有情之灵了。操守高洁而谦虚和逊的红梅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红梅独特的姿态和个性。
诗的起笔手法就与众不同。诗人并不急于点题,而是把所要写的红梅置之一边,先请桃李登场。这样做的用意是很明白的,孤立地描写红梅,读者不易领会,必须有参照物。请出桃李作参照,桃红李白,尽人皆知。桃李既有妒梅之心,说明红梅兼有桃的“红”和李的“白”,实则不红也不白,而是在红白之间。这样一来,虽未言及红梅,而红梅已在句中了。
劝告“桃李莫相妒”,得有充足的根据。这一点诗人已经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了。第二句就用哲理来说服。“天资元不同”,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天资”。红梅就是红梅,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李,互不相干,有什么可妒忌的呢。这句从容道来,仍不让红梅亮相。
后二句是诗的重心所在,是骨子。诗人终于将自己思维中塑成的红梅的美奉献给了读者。红梅从它的大家族中分离出来,但它“犹余雪霜态”,梅所固有的傲霜凌雪不畏严寒的品性没有变,而且不是“十分红”。大自然赐予它粉红的花色,又使它优于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变得更加妖娆多姿了。红梅既有高洁的内在美,也有娇艳的外表美,难怪桃李等异族姐妹要嫉妒它了。至此,红梅的形象已玉立于读者心中。“未肯十分红”回应第一句,也是劝告“莫相妒”的理由之一。
这首小诗活泼而有趣。全诗四句都好像是红梅向桃李作解释;花草本为无情之物,但诗中的桃李会“相妒”,红梅也“不肯”红得过分,免得引起“与桃争艳”的嫌疑,增强桃李的妒心,都被人格化为有情之灵了。操守高洁而谦虚和逊的红梅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
篇10: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红梅三首。其一
[宋代]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它担心自己冰洁的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所以故意妆扮出浅粉般的桃杏颜色,但梅枝还是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它的颜色好似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注释
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
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
故:故意。作,做作,这里当妆扮讲。
小红”:即浅红。
尚余,“尚“,还是。余,剩余,这里作显示,显露,保持之意。
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无叶子而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
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这里指梅花的红色。
无端:无来由。玉肌:玉容。
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
梅格:梅花的品格。
在:所在。
更:岂能。
赏析: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红梅傲然挺立的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迟开的原因。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因为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地独自开放,这都是因为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会不合时宜的缘故啊。
颔联则是说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所以,一个“故”字,表明红梅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在内,是为了和谐入俗的缘故。然而红梅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梅花毕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虽然故意妆扮出了一点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
颈联对红梅的内心世界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梅花外表上虽然呈现出了粉红的桃杏色,但那不过是它刚喝过酒,是“酒晕”浮上了“玉肌”的缘故。因为梅花的内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质是高洁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己经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来的一点点浅红的桃杏色,那只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罢了。
尾联中“绿叶与青枝”: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苏轼的意思是批评石曼卿的《红梅》诗,只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上来,分辨红梅与桃,杏的区别,确实太简单、太乏味了。这是专求形似,而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所在,所以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究体”。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来品评。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能够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红梅阅读及赏析】相关文章:
2.红梅 其四,红梅 其四王冕,红梅 其四的意思,红梅 其四赏析
4.红梅 十六,红梅 十六王冕,红梅 十六的意思,红梅 十六赏析
5.红梅 十一,红梅 十一王冕,红梅 十一的意思,红梅 十一赏析
10.雪中红梅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