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

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

2023-12-18 08:03: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ova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希望大家喜欢!

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

篇1: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

冬至的礼仪知识

夜至長而晝至短。麋角解,熊深眠。一陽生,水泉動。萬物白茫,霜雪漆地。此時,一爐炭火,照印紅顏;滿室蒸騰,香溢千戶。北吃餃子,南食湯團。寒中取暖,懶懶閒話今年往事。寒暄一壺茶,席間萬壺酒。正是可長歌,可醉飲,惟不可離去也。冬至日,圍爐話新年。

農曆十一月十二日。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各地吃什么美食

北方的饺子

从古至今,不论贫富,北方人都保留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民谣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见,在寒天冻地的冬至节,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定会让人从嘴里暖到心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密切相关。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曾经免费医治好了乡亲们的冻耳病,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这样的食物,以谢张仲景治病施药之恩。

滕州的羊肉汤

众所周知,羊肉滋补、驱寒、暖胃。喝羊肉汤这一习俗,自汉代沿袭下来,至今在山东滕州地区盛行。汉高祖时,有一年的冬至节奇冷,天寒地冻,天子尚难以忍受,何况平民百姓?为讨好皇帝,樊哙煮了一锅羊肉汤,热气腾腾,味道鲜美,奉与皇帝。羊肉汤下肚,暖心又暖胃,吃得皇帝大汗淋漓,欢畅无比。皇帝感念百姓冷暖,便将羊肉汤赏与平民。从此,冬至节人们都要吃上一锅羊肉汤,驱除体内的寒气,为身体补充营养。

江南的糯米饭

江南盛产糯米,旧时过节,人们少不了吃上一顿花样翻新的糯米饭。因此,冬至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糯米红豆饭,便是江南人的习俗。据说,吃红豆饭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地区的糯糕

在冬至节,台湾地区的人们讲究吃糯糕,是为祭祖。糯糕是将糯米粉捏成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蒸熟而成。祭祀时,长幼有序,虔诚无比,以示对老祖宗的敬重。台湾地区的人们借着这个冬至祭祀节,大摆宴席,联络同宗同族的亲人,增进彼此情感,不忘本、不疏远亲人,真切地展示了台湾地区的人们重情重义的一面。

台州的擂圆

台州人冬至吃擂圆也与祭祀有关,同时象征团圆吉祥之意。何为擂圆?将糯米粉加温水捏成圆形、煮熟,之后放在炒熟的黄豆粉上滚(此为“擂”), 擂圆便做成了。除了擂圆,还有一桌好饭菜。先祭祖,再食之。

苏州的酒酿

酒酿是苏州人家家都会做的一种甜米酒,加入桂花酿造,入口甜美,香气宜人。冬至时节喝酒酿,也是姑苏人的一大习俗。酒可为身体驱寒,再配以各种卤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除了吃喝,便是谈生活、话人生,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江西的麻糍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且软韧、微冰,食后耐饥。

重庆的火锅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冬至时节吃火锅,起源于明清,沿袭至今。重庆火锅呈现出的是和谐与淋漓酣畅相融合的场景和心理感受,从而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各地的冬至美食虽然不同,却皆是以健康养生为出发点,驱除寒冷,保持身心的温暖与健康。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与文化,但都是以感恩之心回馈先祖、回报生活,并在寒冷的冬季营造温暖。

女性冬至养生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那么,冬季女性该如何养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2、坚持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4、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篇2:冬至的养生原则及礼仪知识

冬至养生的常识诀窍

一、冬至吃汤圆御寒

汤圆是御寒滋补之物 适合冬天食用。

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另外,它还能够缓解气虚所导致的盗汗、妊娠后腰腹坠胀、劳动损伤后气短乏力等症状。中医历来将汤圆视为补虚、调血、健脾、开胃之物。

而内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营养丰富。

现代医药学研究结果表明,汤圆中的黑芝麻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维生素E非常丰富,可延缓衰老,有润五脏,强筋骨、益气力等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滋补肝肾,润养脾肺,对掉发白发有食疗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的作用。核桃性温、味甘,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

二、冬至养生吃坚果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盛极而衰”,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各色各样的坚果却开始“争奇斗艳”,成为我们的过冬好伙伴。的确,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其他季节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则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坚果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适量食用坚果,称得上是冬至养生的窍门。

杏仁:它富含锌、镁、钾、铁等矿物质,其钙含量更是所有坚果之冠,氨基酸种类也非常齐全。从药用讲,杏仁是一味常用的古老中药,有止咳化痰、润肠通便的作用,《本草纲目》认为其有“润肺,消积食,散滞气”三大功效,对五脏都有好处。经常食用还有养颜益寿、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脑血管的功效。吃杏仁不挑“人”,每天20克左右为宜,但要注意腹泻的时候最好避免食用。

核桃: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以及B族维生素和和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有防止细胞老化、健脑、增强记忆力及延缓衰老的作用。中医认为核桃仁味性甘温,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无论生食、炒食,还是配制糕点、糖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食用时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栗子:栗子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是一种“味美价廉”的滋补良药。与其他坚果不同,它的碳水化合物比其他坚果多3~4倍,蛋白质和脂肪相对较少,还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栗子味甘、性温,有补肾壮腰、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无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一次不可食用太多,每天30克左右为宜,肥胖、血脂高的人不宜多吃。

榛子:榛子有着独特的保健功效,它钠含量低,但矿物质含量高,是人体所需钙、镁、磷和钾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每天吃30克左右,对平衡血压、降低胆固醇,以及骨骼生长有积极作用。中医认为,榛子性平,味甘,入脾、胃经,有调中,开胃,滋养气血,明目的作用,尤其适合食欲不好、乏力、形体消瘦、病后体虚、视物不明的人。老人和儿童常食榛子,还有助于保护神经系统。

花生:花生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每100克花生可提供身体每日所需的一半以上蛋白质,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镁、铁、锌等营养物质。《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经常食用有养血补血、补脾润肺、滋润肌肤的效果,对心脑血管也有益。需要注意的是,花生最好连皮(即红衣)一起食用,可增强养血止血的效果,每次食用20~30克左右为宜,跌打瘀肿、消化功能不好、做过胆囊切除手术或有严重胆病的人不宜多吃。

冬至的礼仪知识

夜至長而晝至短。麋角解,熊深眠。一陽生,水泉動。萬物白茫,霜雪漆地。此時,一爐炭火,照印紅顏;滿室蒸騰,香溢千戶。北吃餃子,南食湯團。寒中取暖,懶懶閒話今年往事。寒暄一壺茶,席間萬壺酒。正是可長歌,可醉飲,惟不可離去也。冬至日,圍爐話新年。

農曆十一月十二日。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过后养生原则

食补温肾

冬季食补最主要的是补肾精,因为肾属冬天,冬季里是补肾的最好季节,而冬至是最重要的补肾节点,如果这个时候肾精亏虚,来年真的会感到虚。

利用冬至之后的养生时机吃些补肾壮阳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海参等黑色食物以及羊肉、核桃、板栗等,对虚寒者尤其有益。还可食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水果,如榴莲、芒果、荔枝、桂圆等南方水果,覆盆子、桑椹子是补肾的黄金搭配,阴阳互补。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海参,效果也是挺好的。

药补要对症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冬季进补用膏方,觉得省事,不用每天操心吃什么,其实专家们并不建议大家盲目吃膏方。膏方主要适用于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低下者,一般的白领人群不需要补膏方,只要多运动,饮食均衡就好。而且膏方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辩证开药,不是直接去药店买来什么补血的阿胶膏方都能吃得,有的人不对症可能越吃越坏。

防低温损伤

冬至之后,气温进一步下降,体弱的老人往往因低体温而出现各种疾病。所以老年人在冬季做好保健,应对寒冷,保持正常体温显得很重要,但是要预防它必须做到适时增加衣服,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流袭来,气温骤降时。在饮食上应当多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

定时起居

冬至之后,白天时间缩短,睡眠时间也需要根据季节调整,最好是早睡晚起,等到天亮再起床,尤其是老年人,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尤其要做到缓慢起床,不能醒来立马起床,可能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老年人可以在早上9-10点出来运动,或者下午3-5点运动都可以,不用非要早起运动。

多做运动

喜欢晨练的老人们也不需要那么早起床,最好太阳出来再去锻炼,这样阳气升发,还可以晒太阳补阳,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出现心血管意外。除此之外,年轻人更要多运动,因为长期在办公室坐着,很少晒到太阳,身体内血液不畅通,更容易生病,多运动还能有利于增加免疫力,减少感冒。

快乐情绪

冬季养生中情绪养生是必不可少的,有个好心情,就是一剂很好的养生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都暖洋洋的,而且身体的气血也会通畅,不会气郁气结,少生很多病。

篇3:冬至礼仪基本知识

冬至礼仪知识

夜至長而晝至短。麋角解,熊深眠。一陽生,水泉動。萬物白茫,霜雪漆地。此時,一爐炭火,照印紅顏;滿室蒸騰,香溢千戶。北吃餃子,南食湯團。寒中取暖,懶懶閒話今年往事。寒暄一壺茶,席間萬壺酒。正是可長歌,可醉飲,惟不可離去也。冬至日,圍爐話新年。

農曆十一月十二日。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各地吃什么美食

北方的饺子

从古至今,不论贫富,北方人都保留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民谣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见,在寒天冻地的冬至节,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定会让人从嘴里暖到心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密切相关。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曾经免费医治好了乡亲们的冻耳病,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这样的食物,以谢张仲景治病施药之恩。

滕州的羊肉汤

众所周知,羊肉滋补、驱寒、暖胃。喝羊肉汤这一习俗,自汉代沿袭下来,至今在山东滕州地区盛行。汉高祖时,有一年的冬至节奇冷,天寒地冻,天子尚难以忍受,何况平民百姓?为讨好皇帝,樊哙煮了一锅羊肉汤,热气腾腾,味道鲜美,奉与皇帝。羊肉汤下肚,暖心又暖胃,吃得皇帝大汗淋漓,欢畅无比。皇帝感念百姓冷暖,便将羊肉汤赏与平民。从此,冬至节人们都要吃上一锅羊肉汤,驱除体内的寒气,为身体补充营养。

江南的糯米饭

江南盛产糯米,旧时过节,人们少不了吃上一顿花样翻新的糯米饭。因此,冬至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糯米红豆饭,便是江南人的习俗。据说,吃红豆饭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地区的糯糕

在冬至节,台湾地区的人们讲究吃糯糕,是为祭祖。糯糕是将糯米粉捏成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蒸熟而成。祭祀时,长幼有序,虔诚无比,以示对老祖宗的敬重。台湾地区的人们借着这个冬至祭祀节,大摆宴席,联络同宗同族的亲人,增进彼此情感,不忘本、不疏远亲人,真切地展示了台湾地区的人们重情重义的一面。

台州的擂圆

台州人冬至吃擂圆也与祭祀有关,同时象征团圆吉祥之意。何为擂圆?将糯米粉加温水捏成圆形、煮熟,之后放在炒熟的黄豆粉上滚(此为“擂”), 擂圆便做成了。除了擂圆,还有一桌好饭菜。先祭祖,再食之。

苏州的酒酿

酒酿是苏州人家家都会做的一种甜米酒,加入桂花酿造,入口甜美,香气宜人。冬至时节喝酒酿,也是姑苏人的一大习俗。酒可为身体驱寒,再配以各种卤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除了吃喝,便是谈生活、话人生,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江西的麻糍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且软韧、微冰,食后耐饥。

重庆的火锅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冬至时节吃火锅,起源于明清,沿袭至今。重庆火锅呈现出的是和谐与淋漓酣畅相融合的场景和心理感受,从而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各地的冬至美食虽然不同,却皆是以健康养生为出发点,驱除寒冷,保持身心的温暖与健康。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与文化,但都是以感

各地的冬至节谚语

【湖南冬至谚语】???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山东冬至谚语】???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无雨一冬晴。???【山西冬至谚语】???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湖北冬至谚语】???晴冬至,年必雨。???冬至有霜年有雪。???【广西冬至谚语】???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陕西冬至谚语】???冬至有雪,九九有雪。???【浙江冬至谚语】???一年雨水看冬至。???冬至有霜,腊雪有望。???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阴过冬至晴过年。???【黑龙江冬至谚语】???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江西冬至谚语】???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广东冬至谚语】???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西藏冬至谚语】???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辽宁冬至谚语】???冬至晴,春节阴。恩之心回馈先祖、回报生活,并在寒冷的冬季营造温暖。

【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相关文章:

1.冬至礼仪基本知识

2.插花的介绍及礼仪插花的知识

3.职场着装礼仪知识及要点

4.传统节日冬至小知识

5.餐桌礼仪知识

6.服饰礼仪知识

7.礼仪知识问答题

8.男生礼仪知识

9.古代礼仪知识

10.家庭礼仪知识

下载word文档
《冬至的礼仪知识及美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