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年散文
“junsh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忙年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忙年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忙年散文
忙年散文
春节渐渐临近,老街上的集市,比平时热闹了许多。熙攘的人流,灌满整条大街。此起彼伏的叫卖,形色不同的商品,更增添了集市的喧闹。四乡的农民把积攒了许久的收成,铺排成了大集上琳琅满目的山货摊子,商家店铺也囤足了各自的商品。
在我所居小区的旁边,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街,自古就商贾云集、摊铺林立。每逢阴历三、八日便是大集,隔五日逢一集,一直亘古不变,延续至今。
家乡人把腊月里准备过春节的一切活动,习惯称作“忙年”。而忙年前的各种置办采购的主要形式和去所,便是赶大集。一进入腊月,年味便渐渐浓郁起来。人们开始采购年货,添置新衣,打扫庭院,备吃备喝,着手预备着过年的各种事项。
尤其是过了腊月十五,人的心思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家里缺少的要忙着置办,床单被褥要拆洗规整,房屋家舍要打扫干净,孩子的新衣更要悉心选购,如此等等,忙的不亦乐乎。
在人们的心中,年节前的准备是大事,虽然日子富裕了许多,但是平素里的积攒还是会等着过年的时候尽情地享用。这便是过年最突出的意义,一年的辛劳倦顿,总会等到这个时候去铺展大方,扬撒激情。于是,家家都变得不再吝啬,较之平常,一夜之间变得慷慨激昂了许多。毕竟物资的筹备和富足是过个好年必不可少的基础。
临近年节,家人开始盼着远出的亲人按时回家,总之这时候人的心里多多少少都添了些急切,大人小孩都开始板着指头数着距离过年的天数,各种形式的准备也逐渐提上日程。
腊月下旬,年的气氛和人的期盼,更是淋漓尽致地集中体现于一个“忙”字。平时原本热闹的大集,恍若一夜之间扩容了数倍。几里路出去,没有一块闲置的空地,尽是摊子挨着摊子,商品摞着商品。
一般在这个时候,人们对阳历日子好像都不曾记得,一提阴历时间却熟记于心。这样的习惯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之后。元宵节看完花灯,心才算真正静下来,记日子才开始慢慢归拢到阳历上去。
而集市上交易的双方都皆是买者还价的力度小了不少,卖者要价的底气也壮了许多。越临近过年,集市上的买卖有时近乎是一种传递的过程,只要价格合适,买主自然是顺利地掏出钱来,不再像往日那样挑肥拣瘦,讨价还价,买卖自然也就容易成交。商贩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卯足了劲头,望着数倍于平时的商货“吞吐”,他们自然也在享受这期盼已久的旺好行市。
这种态势会在小年(腊月二十三)之后越演越烈,到除夕的上午达到极致,摊点商铺都也似乎忘了规矩,把摊子摆在当街,极力地尽揽生意。直到除夕下午的两三点之后,人们开始上坟祭祖,回家准备年夜饭, 街道集市持续的喧闹会很快消失,像退了潮的海滩一般,寂静消停。
我曾特别享受除夕下午的那种安静,有时甚会徜徉寂静的街上,享受一番这种别样的感受。因为全年唯独是在这一刻有如此的光景。大白天,街道上的人车却极少见,店铺也都紧闭了门。街道两旁是满目杂乱的弃物和垃圾。唯有紧凑的鞭炮声和玩耍的孩子们才能让你缓解目睹这一切的感觉,有了浓浓的年味。
其实,所谓的“忙”,就是人们临近年节时候的一种心情。如今的日子,谁家还能为吃穿发愁,市面上的物资也不是过去匮乏的年代。曾经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享用的一切,如今寻常往日都已不是稀奇的东西。
北方的年节一般正值寒九,天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有的年份还会欣喜地迎来一场雪,更会平添年节的气氛。
小时过年是在一处十几户人家聚居的大杂院。气候一般都是极冷的'天气,那时候没有冰箱,食物一般都置于院中背阴处,盖上我们当地盛产的陶盆,结实且密闭严实,以防沾染灰尘或被老鼠偷吃。这天然的冰箱使得食物能得到很好的储存。于是家家都要想方设法做一些“年下菜”来款待年节时走亲访友的客人。
家乡博山是远近闻名的烹饪之乡,自然春节间的菜肴也是不可马马虎虎。家家户户都会精心烹制,细心准备,多少做些菜肴。特别是除了备一些炸制的半成品食物以外,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菜肴“博山酥锅”是家家必备的一道“年下菜”。
“博山酥锅”在我们当地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有一位乡绅春节期间要大宴宾朋,其妻苏氏是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妇,掌灶做饭,煎炒烹炸样样得心应手。话说这日苏氏提前备好了肉鱼蛋菜, 准备着明日傍晚宾朋一到,便可大展身手,做一桌上好的宴席款待客人。或许是连日来苏氏过于劳累,没料想翌日苏氏一睁眼日头已高。这下可急坏了苏氏,晚宴要等着宴客,还有好多菜肴需要提前准备。毕竟古时候不像当今,高压锅电饭煲一应俱全,很多菜肴要用长时间煨煮才能做熟。但苏氏毕竟是位能人,关键时候彰显了她的智慧。于是她便集中生智,找来一口大砂锅,把该煮制的猪牛肉、蹄髈、海鱼全部入锅,又配上白菜、海带、莲藕,加上油盐酱醋糖各色调料,一锅煮制。几个时辰下来,一锅菜弥香酥烂,大功告成。
到了傍晚,苏氏将一锅煮就的各式肉菜分切装盘,很快数道鲜美可口的菜肴便上了桌。由于煮制火候得当,配料仔细讲究,这一锅煮熟的菜肴却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众人品罢齐赞苏氏手艺超凡,从没有吃到过如此美味可口的菜肴。众人便打探苏氏是如何制作出这样一桌美味的,苏氏便原本地教给众人的制作方法。众人回家后便效仿苏氏工艺,这道菜品也就在民间慢慢传播开来。
由于此菜是苏氏发明,菜品是用大砂锅一锅煮制,既酥烂可口,又鲜香醇厚,众人便借苏氏之姓的谐音,冠名“酥(苏)锅”。于是,一道相传至今的经典菜肴“博山酥锅”就如此这般诞生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如今已经无从考证它的真实。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事。因为这道传统美食,集中体现了家乡人的烹调智慧,它已不仅仅是一道菜肴,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依然真切地形成了一份历久的民俗,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当家菜品,也由此形成了家乡独有的一张美食名片。单就这一点而言,“博山酥锅”已经远远超出饮食的范畴,杳然跃升到文化的境界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些美丽的传说赋予了各地不同风情的文化内涵,悠久而名扬,博大而精深。
除此之外,忙年间,家家还要煮上一锅肉冻,备下各式可以待客的冷菜拼盘。总之,在春节期间,人们可以挑灯夜战地去制作这些菜肴,忙的是一份心情,图的是一种气氛。唯有如此,才觉得这个年过的才有意义。
过去,从大年初一到初六,甚至正月十五之前,街市的商家大都“歇了年”,购物极不方便,才有了家家户户年前集中采购,集中制作,储备一些食物的习惯。现如今,超市商店年节里也会照常营业,自然在食物的准备上省却了许多。
而进入腊月的这种忙碌,依旧牢牢地印刻于人们的心里。不管怎样,都要想办法去忙活一阵,这大抵是人们迎接春节时一种心情的集中释放。或许唯有此,人们才觉得是在犒劳一年来忙忙碌碌的自己。唯有此,一年的辛苦才能体现出价值。
我们的祖先有着先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节日创造智慧,创造了春节这样一个天地人无限和美的了不起的节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殊的春节文化。也给世代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回归一年期盼,释放一年压力,憧憬来年光景的时光,而且这个时间会在进入腊月十五至正月十五集中展现,足足月余之久。
如今物质上的过年,已经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进入腊月,人们忙年的习惯和盼年的心情一直不曾更改过,以平常日子里决然没有的心气和情怀,充实地过着这段日子。并能把一切不快和纠结,一切忙碌和劳琐都齐整自然地放下,尽情地享受着亲友相逢、赏花看景、酒肉穿肠的极致快乐,悠然饴心,酣畅愉悦。
想想我们奔波的日子,看看我们忙碌的身影。一年中,难得有这样一段时光,幸运有这样一个节日,才能让我们真正的忘却苦我,还原本性,回归天然。也唯有春节里,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快乐挤满时光、惬意斥满身心的那份幸福。
所以“忙年’时候的忙才是真正的为生活而忙,为快乐而忙,为享受而忙。这样的忙没有烦恼,尽是无尽的期盼;这样的忙没有算计,尽是高调的向往;这种忙,比平时任何形式的忙都来的实在,显得痛快。
这大概就是过大年忙春节的最大价值。
篇2:忙年散文
筹划了好几年,终于拿到了回乡的火车票,心里顿时没了野草般的烦躁,却又如点燃了束束烟花,缤纷地绽放在嘴角、眉梢。身子随着普快硬座在摇晃,思绪早已加入高铁的狂飙。
近了!连绵的群山环拱侍立,不顾;挺拔的树林夹道欢迎,不管,目光只顺着水泥路的蜿蜒向前,再向前!蓦地,村头几个熟悉的伫立点亮了双眼,紧走几步,抛下行囊,俯身抱起一串咯咯的欢笑,狠狠亲亲花朵般的小脸。
深吸一口家乡的甘甜,点头问候白云蓝天。山村斜倚青松卧,农家轻披雪被眠。
灶间劈柴柈子的火红沸腾了满锅的香鲜,老屋里盛不下的欢声笑语惊飞了群群麻雀,扑楞楞地掠过房顶袅袅的.炊烟。梦中心心念念的家的饭菜怎能吃够、吃全?太阳升起在饺子锅里,终于醉落在酒碗。
鸡回窝,狗不叫。月亮爬上榆树梢,将树影的斑驳印成阶下交错纵横的海藻,又慢慢地挪向村头大杨树上的喜鹊窝,放任土炕上的鼾声时低时高。
蒙蒙亮里的咯咯络络响在耳旁。父亲的烟袋明明灭灭,映亮了几十年的土坯墙,映亮了额头那几道用一辈子写成的诗行。母亲正在用絮叨编织着一张大网,所有的亲情都被罩住却个个心情舒畅。
东悠悠,西转转。河还是过去的河,山还是过去的山。只是在儿时的玩伴身上照出了时光的荏苒,孩子的称呼也让人无奈地接受了角色的转变。
日子突然不再不咸不淡。几声鞭炮鸣,几声杀猪叫,几声爆玉米花的钝响都让人心颤。生活似乎被撒上了一捏味精,扬上了一把咸盐,添加的作料调和成越来越浓的年味在空气中弥漫。
赶集起了个大早,等东一把西一把地收拾停当,出门时已是太阳明晃晃。背包的,牵驴的,挑挑的,开车的,前呼后应,迤缕成行,像春日融化的小溪,从各个山沟的犄角旮旯向外潺潺流淌,汇入公路的干流,再奔向集市的海洋。摊位上乡音的喧哗,各色小吃的热香,红男绿女的熙熙攘攘,搅拌成一出大戏的开场,让数九天的寒冷无处可藏。买完衣食买烟花,每个人都将平时的吝啬丢在一旁。步迟囊尽,还在随着人流飘荡,不知不觉已是后半晌。
到了家才发现,还是遗漏了最重要的物件。缺少了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福字,红红的挂钱,怎么去迎接红红火火的大年?
篇3:忙年散文
年仿佛有种神奇的力量,它即将来临的时候,人们心中都涌起一种神圣的心情。
它仿佛一种涤荡心灵的神秘效应,临近它,关系淡漠的两个人开始热情打招呼,相互嘱咐;心中的块垒冰雪消融,人与人之间抛弃前嫌,互道平安吉祥。父亲在小村落里算是一位博闻强识的读书人,年关将近,他摊开笔墨,挥就对联。邻居们听说父亲在家写对联,纷纷买来红纸,请父亲帮他们写对联,以前不太热乎的邻居,此刻也客气起来,以前对父亲多有抵牾的人,此时一笑泯恩仇。父亲欣然为之,看着家家贴着自己的墨宝自然心生快慰。可惜父亲仙逝的早,有一年,对门人家买来对联,看都不看就贴在大门上,引起路人大笑。原来,他家大门对子上联是:“迎新春事事如意”,下联是:“迎新春事事如意”。真是天下第一工整的对联!商家给对联时搞错了。
农村人在一起说话时,仔细听往往有许多笑话。记得有一年,我家杀一头体肥膘胖的黑猪,隔壁邻居大嫂婶娘争先恐后地来买猪肉,她们围在杀猪佬身边叽叽喳喳。
“把我(要的肉)剁了!”
“把我(要的'肉)先剁!”
杀猪佬是个却把鬼,问道:“剁哪里?”
“我的,剁腿!”
“我的,剁腰!”
杀猪佬顺着女人的话,提刀摸到女人的大腿,一本正经地问道“剁大腿啊?”
“你这个要死的!我说的是给我剁腿子肉喔!”
“你也不说清着!”杀猪佬佯装傻不愣登的,引起一场欢快地哄笑。
我小时候,隔壁的大娘
对我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她说她娘家有一个懒汉,独自住在山腰上,有一年腊月二十九,寒气袭人,天没黑他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他在家做年夜饭,忙的不亦乐乎。晚上在冷寂的夜色里一人放鞭。吃晚饭,下到村庄到各家各户拜年。哪知,到第一家就闹出笑话。原来,那年是腊月二十九过大年,他把年过到年外了。
过年有个重要的风俗。就是大门对联一贴,要债的人望见对联,就要休开尊口。有一年,我村里有一个打了一年瓦工,只得一半工资。他找老板要钱,好不容易在腊月三十上午,看见他家大门大开,兴冲冲地上门要钱,那知那个老板心黑而且坏,早早地贴了对联。瓦工顾不得许多,冒冒失失地要钱,嚷嚷着“:不给钱,就在你家过年!”。那老板说道:“你没看见我家贴了对子吗?”
“:我管不了许多,一直找不到你人影,我没办法!”
“:你坏了老子家的财运,老子就是不给怎么着。”老板说完,喊来弟兄几个将瓦工一顿毒打。瓦工打趴在地,被妻子搀扶着回家,回到家请族里人申冤出气。大家都说“:人家贴了对子,谁叫你还去要钱?”
于是,他也语塞了。
但有强势的人,偏偏等着人家大门对子贴上了讨债,让他下不了台,来年遇霉运。
村里有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经常去肉摊赊账,说好过年结清。杀猪佬等到三十等没有等到她送钱来,气呼呼地跑到她家要钱,见对联刚贴,也不顾及恶狠狠地要钱。第二年,女人家真遭霉运,时运不济,离了婚。
说过年,有说不尽的话题,有说尽的有趣的回忆。
篇4:忙年散文
凛冽的西北风不再那样刺骨,飞舞的雪花收敛了羽翼,板着冷面孔的寒流仿佛变得温和了。
到了这个时节,大概年就要来临了。所说的年,当然是春节啦!
每当春节到来之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穷人还是富人,都要紧张忙碌一大阵子。熟人见面都要问一声:“年忙得怎么样啦?”主要是忙着准备过年的吃穿等用品。仿佛去行军打仗一样,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女人是最忙碌最辛苦的。记得小时候过年,一家人属母亲最劳累。一进腊月里,披星戴月打完场送完粮的庄稼汉,喝足烧酒,躺在热炕头,开始舒展筋骨。
可女人却不能。这时候,母亲为全家老小能够欢欢喜喜过个年,不断擦着脸上的汗水。把那盘石磨推得隆隆响,磨出又细有白的面粉,好让全家在大年初一吃一顿像样的饺子。在磨眼里加上水,磨出粘粘的黄米面,炸一大堆年糕。随着石磨转了一圈有一圈,就转到年根儿底下了。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日子。在灶王爷的牌位前,母亲虔诚地双手上一柱香,摆上馒头之类的供品。待到落日余晖褪尽的时候,请下灶王爷,放进灶坑里点燃。灶王爷就通过火炕顺着烟筒青烟直上云天了,是否上天言好事,无人知晓。
紧接着是二十四写大字(即写春联),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若是小进二十九就是除夕,大进三十过年。
母亲忙完嘴里吃的,该忙身上穿的。平时舍不得花钱做一件新衣服,但逢年就不同了,不管布料优劣,扯上若干尺布,全家老小每人都要缝制一件新衣服,大概以示除旧布新。
还要穿一双新袜子(红色的),预示新的一年走好运。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熬红了眼睛,一件件新衣服,在母亲千针万线的穿引下,终于告成。母亲吹灭了油灯,长长吁了一口气,好像在一生中又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似的。
说年来了,年就真的来到了。在红春联绿挂起与瑞雪交相辉映下,在鞭炮炸响烟花腾空的震撼下,门外走进一位手打竹板唱着喜庆歌念着祝福词的老人,给家家送来了财神——画在纸上捧着金元宝的`一位老爷爷。
不但要笑纳,还要掏出零钱,以示诚意。
这是第一次接财神。为了真正把财神接到家,好在新的一年里发财,还要隆重举行第二次接财神。那就是在吃年夜饭之前,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烟花爆竹集中在一起燃放。
在震耳欲聋火花四溅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家家都接到了跷首企盼的财神。全家老小,心花怒放,齐聚饭桌上吃一口鱼(不管大鱼小鱼),表示年年有余(鱼)。
打开陈年老酒,醉他一回。一家人完全沉浸在浓郁的新年气氛中,忘却了人生中的一切烦恼和不如意。
篇5:忙年散文
一进入腊月,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年,是大家都万分期盼的,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过年更值得期盼。因为一到过年,在外打工的亲人都该回来团圆了,多么好啊!可是,当春节一步步临近,我突然间又害怕起过年来了。
害怕过年,并非我不想过年,相反的是,我十分地渴盼着过年,因为一到春节,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都该回来了。我怕过年的原因是,怕过年之后那种温馨的突然间离去。大长一年了,亲人们在外期待着回家过年,在家的人当然也盼着在外打工的亲人们回来团聚。这种渴望日甚一日,在春节即将来临前显得尤为强烈。见到久别的亲人朋友,我们有说不完的亲热话,有问不完的关心话,有诉不尽的思念情,倍感亲切与温暖。可是,春节一过,亲人们又立刻踏上了奔往异乡的列车,把尚在春节喜庆中享受快乐的家人留在了家里,品尝着那尚未完全散尽的甘甜,还有那随之而来的更强烈的苦苦的思念。
想着过年时日的短少及春节后亲人们的突然离去,心中涌动的那股又酸又苦的水在拼命的回荡。为什么千思万盼得来的欢欣竟是如此的短暂呢?这美好的时刻为什么不能定格成永恒,或者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呢?好不容易盼来的东西,一旦失去,痛苦会比得到时的欢悦更多。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女作家萧红的那两句话:“想望得久了的东西,反而不愿意得到。怕的是得到那一刻的颤栗,又怕得到后的空虚。”是啊!极其不易得到的东西,突然间到手了,反而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了。害怕得到后的空虚,更怕失去后的痛苦。尽管我们都明白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的道理,也知道有聚就有散,可是谁又愿意与亲人朋友分开,谁又不想永远和家人在一起呢?道理谁都明白,可我们却情难自禁,无法左右。
以前求学的时候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虽说贫苦些,可是我们的心都是热的,情都是真的。过年前后的那十几天是我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我们一年中最渴盼的日子。春节后,亲人、朋友一个个别家远客,为生计四处奔波,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劳。尚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的.我,感到了那可恶的孤寒正一步步向我逼近,赶走了温馨,吞噬着我的心,撕裂着我的心,使我欲哭无泪。父母走后,看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再看看春节时遗留下来的鞭炮残皮碎屑,真的好恨这春节过得实在是太快了。现在,父亲和妹妹都在外地打工,我也在外县打拼,家中的母亲、妻儿也无时不在期待着早日团聚。可团圆过后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苦苦渴盼,苦苦思念。
因为害怕春节后亲人们别离的伤感,所以我越发的怕过年。我倒想能多一些距离春节不远的日子,离春节近了,但又不是太近,虽然不是遥不可及,可也不是触手可及。春节可以看得到了,可以想得到了,也可以嗅得到了,只是还没有正式来到。这时的我们一定会十分的期待着,在美妙的憧憬中幸福着。这种幸福感随着春节脚步的日益临近而逐渐浓稠,给人以最纯真的快乐和最真切的感动。所以,亲爱的春节啊!你的脚步能不能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们在这幸福的期盼中再多停留些时间吧!
篇6:忙年散文
“小年”已过,过大年就进入了倒计时。年渐近,味渐浓。置办年货的,回家过年的,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感受,不约而同地直奔“过年”而来。我仿佛听到了爆竹声声,看到了家家张灯结彩,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欣赏着精彩的春晚…… “过年”的味道真好!
忙里偷闲,品读了一组《记忆中的年味》系列美文,乡情乡音,乡风乡俗跃然纸上,浓浓的乡土气息沁人心脾,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烤酒、写春联、做豆腐、杀猪、打扬尘......这习俗,这活路,想起来总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恍惚中我回到了那个美好的童年,一桩桩铭心刻骨的往事被我唤醒。孩提时,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过年了。一到腊月,我们就盼呀盼,算呀算,巴望着“过年”的美好: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要压岁钱,看灯会......满村东跑西跑,肆意的玩呀,尽情地乐呀。那种热闹,那种放纵,那种痛快,成了童年美好的回忆,至今记忆犹新,意犹未尽。如今,唯有打扬尘、贴春联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不变的还是那浓浓的“年味”,依旧是那么浓郁,那么久远,那么温暖。
有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我不以为然。诚然,时代变了,我们在移风易俗,我们在与时俱进,但过年这一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依然流传至今,亘古不变,依然维系着国人的那份亲情,那份乡情,那份感情。其实,“过年”,过的就是一种心情。那浓烈的思乡,那融融的爱意,那永远的牵挂就是年味的源泉。在外打拼的人们,游子们,总在这个时候,想起了生活的家乡,养育自己的父母。年迈的'老人们总会牵挂远在他乡的儿女,期盼他们的归来。那匆忙的脚步,急切的心情佐证了亲情、乡情的浓厚,殷切的目光,激动的泪水诠释着人间爱的真谛。“过年”,过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温暖的气氛,一种温馨的画面。大年三十,举家团聚,包饺子、聊家常,说说笑笑,共度良宵,乐意融融。零点钟声敲响,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翌日,拜年祝寿的,走亲访友的,相互祈福,恭贺新春。你瞧,处处是喜庆的气氛,处处是热烈的氛围,这就是中国年,这就是中国味道!“过年”,过的也是一种幸福。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是一段快乐的日子。节日里,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怡然自得。中国的酒文化,美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一年的疲惫,一年的辛劳在此得以松弛,慰藉。其间,亲朋好友,叙叙旧,聊聊天,话一年的收获,思来年的打算。这亲情,友情,都融于浓浓的酒香中,溢于欢声笑语中。“过 年”,将美好的生活推向了极致,将开启新的,幸福的一年。
回味儿时“过年”的时光,可谓年味十足,气氛浓厚。品味现在“过年”的味道,其乐无穷,感觉真好!你看,短信祝福,网络拜年,发红包,抢红包......已成为拜新年,闹新春一种流行风,一种老少皆宜新的“过年”方式。“过年”,这是国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国人一种不变的情愫。这是一种心情,一种氛围,一种悠闲;又是一份团聚,一份幸福,一份甜蜜。冥冥中,耳畔响起了王安石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不,年,就要来了。
来吧,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回味昔日过年的味道,侧耳聆听新春铿锵的脚步,细细品味这过大年的感觉吧!
篇7:忙年散文
小时候很盼望过年,因为八十年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多数人家平时的日子都很苦。所以,我们这些小孩明白,只有过年了才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那时,我家在清河门区老火车站水塔住宅居住,这是一片毗邻矿区的公房,10岁以前的我,就生活这里。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我和伙伴们一边伸着冻得通红的小手扇着囨记,一边欢快的畅想着,各自家里过年都有什么好吃的,父母给自己买了如何如何好看的新衣服,有时候牛皮吹过头了,伙伴们便急扯掰脸的争论不休,当晚饭的香气弥漫在住宅上空的时候,我们这些调皮蛋儿的肚子也“咕咕”叫了,这时我们按输赢分好囨记,便忑喽着大鼻涕做鸟兽散,只一会儿就消失在曲里拐弯的胡同里。
离过年还有两三天的时候,是我心里最痒痒的.时候,每天我都把新衣服拿出来放在小炕上,直勾勾的看着,心里盼着除夕夜快些来吧。
终于盼来了除夕夜,睡觉之前我把新衣服规规整整的叠好,新买的小皮鞋曾明瓦亮的放在衣服上,然后把它们放在枕头边,钻进被窝直勾勾地盯着它们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梦里的笑容一直凝结到第二天的早晨。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便喜滋滋的从上到下焕然一新了,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这个照呀,心里头这个美呀。穿新衣是我小时候第一件盼望的事情,过了这多年想起来,觉得那时的年过得真是有滋味,有盼头。
现在的孩子们过年,不会再有那时的感受了,生在了这个物质基础十分富足的年代,过年和平常的日子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我们应该把儿时过年的经历,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时候的幸福,对于我们来讲是多么的简单,让他们知道,简单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篇8:父亲忙年散文
父亲忙年散文
快过年了,母亲送来一篮自己亲手制做的白馍。嗅着它特有的香味,我的思绪飘飞到过去。
小时候,年味特别浓。一进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忙活起来,炒花生、做豆腐、打年糕、蒸馒头……整个村庄笼罩在年的气氛中,喜悦挂在每个人脸上。关于年的记忆中,每一帧画面里,永远都有父亲的身影,而此时,父亲却远在天国。
年关临近,父亲骑上二八自行车,车后座上系一个褡裢,一趟一趟乐此不疲地赶着年集。那时,我总是焦急地一遍一遍到门口探看,盼着父亲回家的那一刻。父亲总会一次次带给我们惊喜,他变戏法似的从褡裢里取出一包糖果、一袋瓜子、几幅喜庆祥和的年画……
炒花生是一项技术活,这个任务每年都落在办事细致的父亲身上。父亲先要支起一面网,扬起沙子,过滤出小石子等杂质。然后搬来三块砖,竖起做支点,再在上面架起一口锅,把过滤后的细沙放进去,底下放干柴架上火。父亲用一把小铲不断翻动沙子,等到沙子均匀受热后,再放入花生。这时最考量一个人的细心了,底下需文火慢烧,上面要不停搅动。往往凭借观察花生外皮的变化,听着噼啪作响的声音,父亲就能准确判断出花生炒制的火候。火候刚刚好的时候要迅速拣出炒熟的花生,再晾一晾,花生才会变得又香又脆。等到我们边品尝边夸父亲手艺棒时,父亲总会露出知足的笑容。
父亲还会系上围裙,和母亲一起做豆腐,打年糕,扫房子,洒水细细打扫庭院。年的准备工作完成,一切收拾妥当后,有了片刻闲暇的.父亲,拿出早早想好、写在烟纸上的自创对联,开始铺纸研磨,挥毫书写。父亲高小毕业,略懂文字,不知怎么却有一丝文人气息。写出的字,竟也古朴苍劲。家家户户火红的对联贴上了,我们家门外,常会聚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对父亲编的对联、写的字,评论一番。这时,也常常是父亲最为得意的一刻。
新年终于到来了,忙碌了一年的父亲终于可以有几天好日子消遣了。晚上安静下来,父亲会炸一盘花生豆,烫一壶老酒,放上唱片,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破了五,父亲就又操持起农具,干起了农活。
儿时旧年里,总有父亲晃动的身影,有忙碌,也有片刻的安闲。不过,父亲无论干什么,总是欢喜的表情,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从他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父亲的年,满满是感染人的喜庆!
【忙年散文】相关文章:
1.忙年小学生作文
3.这一年散文
4.散文:年的味道
5.我家的年散文
6.年磐轮散文
7.一年又一年散文
8.年味的散文
9.忙作文550字
10.忙初中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