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天心阁导游词
“whail_w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湖南长沙天心阁导游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湖南长沙天心阁导游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湖南长沙天心阁导游词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其一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武汉失陷,日军通往中国南方的门户打开,蒋介石对保卫长沙缺乏信心;在岳阳失守后,密令张治中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以天心阁举火为号,把个好端端的长沙城化为了一座废墟,毁城面积达90% ,烧死3000余人,烧伤者近两万多人,全城平民无家可归,史称“文夕大火”,长沙也由此并列为二战时期四大毁坏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可是不到三个月,英勇不屈的长沙人民又在废墟上立起了一个个棚屋的新长沙,用满腔热血抗击了日寇一次次进攻,使日军在一路得手的情形中第一次承认中国人民的不可凌。其二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篇2:湖南长沙天心阁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天心阁参观游览,本人是景区讲解员__,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天心阁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对古城长沙和天心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
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和象征,是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国古代有“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的“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我们长沙的“天心阁”、南京的“阅江楼”、昆明的“大观楼”、永济的“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天心阁自古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它处在古长沙城的地势最高点,地脉隆起,主吉祥之兆,所以一直被视为长沙的风水宝地。景区建于1924年,是为保护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和500多年历史的古阁楼而修建的长沙第一座园林景点。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的居中的这副对联是“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它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日寇。此联与崇烈门都是蒋介石所题。旁边的这副用篆书写的对联就有点难以辨认了,“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篇3:湖南长沙天心阁导游词
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入胜亭,有“扶摇向天心,到此方入胜”之说,意思是说天心胜境由此开始。请注意上面的对联,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是“心到无私心自宽”。此为嵌字联,又是藏头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对了,就是我们景区的名字“天心”了,此联一番修身哲理尽在其中。
请看亭的另一面“崇德”,此匾为蒋,介石所题,“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相传为蒋,介石所作,为1946年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所建,又名“崇烈亭”。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大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中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现在大家纵目望去的,就是建于明末崇祯年以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 ,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请大家随我一起登阁参观。
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此诗取自《善化县志》(原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作者俞仪为明崇祯年京带指挥使,由此可推断天心阁早在400余年以前就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上了。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长沙有幅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对子:“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水陆洲呢就是橘子洲,水陆洲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
篇4:关于长沙天心阁导游词
关羽战黄忠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赤壁大战后,刘备领兵南征,取得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千百年来流传许多传说,“关羽战黄忠”即是其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天心阁后“吊马庄”等地名由此而来。传说,东汉末长沙城东南角城墙已修到今天心阁一带,关羽就是从这里攻城的(也有传说关羽是从北门攻城的)。长沙太守韩玄令老将黄忠出城迎战。关黄大战,两人都不忍杀死对手。先是关羽见黄忠马失前蹄,便放黄忠回城;后是黄忠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仅射下关羽盔缨。韩玄责怪黄忠故意放空箭,命缚下处斩。正要斩首,魏延领兵救出黄忠。关羽领大军趁机攻入城内。传说关羽入城后,在今天心阁后的一块空坪内歇马,把马吊在这里的树上,自往一边歇息。后来关羽吊马的地方成了街巷,便取名叫“吊马庄”。黄忠救出后,刘备亲自上门恭请,黄忠终于归顺刘备。
韩玄倒脱靴“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后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
篇5:关于长沙天心阁导游词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阁和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 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
篇6:关于长沙天心阁导游词
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 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 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 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
【湖南长沙天心阁导游词】相关文章:
3.长沙导游词
5.湖南精彩导游词
7.湖南炎帝陵导游词
8.湖南岳阳导游词
10.长沙接团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