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禁止全文三字经引争议
“BUZAIHU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山东禁止全文三字经引争议,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山东禁止全文三字经引争议,希望大家喜欢!
篇1:山东禁止全文三字经引争议
山东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引争议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举一经报道,引起各界热议,对于一度兴起国学热潮的乌鲁木齐各学校来说,《三字经》究竟是否需要整容?也引出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赞同:不少内容已不合时宜
对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乌市第七十中学学生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钱勇持赞同观点,他仔细阅读了那些被删除的篇目,认为的确合适。他说:“《三字经》《弟子规》是时下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流行篇目,但其中的确有不少内容与学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建立有冲突。
他举了两处来证明,其一:《三字经》里对“为什么要读书?”的阐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认为这段描述体现出很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弟子规》里对父母去世后守孝的规定,也显得十分苛责,比如父亲去世守孝三年,母亲去世守孝一年,披麻戴孝进食素食等等。对这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予以删除是必要的。” 钱勇老师认为,毕竟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有限,更无法从价值体系和社会观点的统一性等方面对古典文化中的精华或糟粕做出正确的甄别,因此采取“删节版”是合适的。
反对:这是一种过度保护
乌市第三十五小学校长石书虹对删节版的三字经持反对意见,她认为,如果学生今后读到的《三字经》是删节版的,会给孩子一种误导,缺少了全貌展示的《三字经》是不完整的,也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她认为,分析鉴别能力来自引导和训练,过度保护效果适得其反。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人为切割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这已成为文化传承教育的一大障碍。出于过度保护的心态,将中小学生接触的经典先作“整容”,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石书虹提出,全文展示和全盘吸收是两个概念。她介绍,三十五小学采取的是“全貌展示,只用所需。”的做法,即学校在走廊楼道里和《校本课程》读本上,给学生们展示的是《三字经》的全文,这是出于对原文全貌展示的需要,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中,又注重了有所选择,比如结合“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保护环境”等教育主题再截取相应章节展开讲述。她说:“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是为了不要忘记传统文化,传承其中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而为现代教育服务,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但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规定学生只能接触所谓“精华”,不合教育原理。”
质疑:如何取舍难以定论
针对这次“删除令”,有家长表示,既然是诵读经典,就应全文通读,而不应任由孩子断章取义。家长董女士表示,她的孩子就是看中了乌鲁木齐翰府幼儿园的国学文化才执意送去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坚持经典诵读,现在孩子才5岁《三字经》、《弟子规》张口就来。她认为:“有些东西孩子小听不懂不要紧,这种灌耳音是必要的,等长大了回头再读时,就自然明白了。” 对于“删除令”,一些老师提出,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认定《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哪句才算“糟粕”,乌市二十九中语文教师黄赟建议,“要‘去其糟粕’,应该先把‘糟粕’圈出来,让大家知道哪里是‘糟粕’。” 该校初一学生家长黄女士说,《三字经》、《弟子规》她都读过,她认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责,须顺承”,但这句话到底算不算糟粕呢?没有定论,她建议,对哪些是糟粕,必须要有明确的认定,这样才易于操作。
质疑:全按经典培养
一到社会上就被摆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认为,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钱文忠说。
对于钱文忠教授“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说法,绝大多数家长表示认可。家长们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肯定不适应。乌市第七十中学宋博宁的妈妈刘女士认为,《三字经》里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其价值观相对落后,大多都是主张忍耐顺从,甚至不乏奴性教育,这对于孩子来说,根本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乌市五十四中学家长李先生表示,当今时代,比过去复杂千万倍。老实人吃亏,就是一个证明。这虽然可悲,却是事实。
建议:关键在变通
对此,乌市三十五小学石书虹校长认为,吃亏的问题关键不在于三字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不一致,比如诚信、孝敬等等这些道德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仅靠学校,而要依靠全社会的教育一致。不能因为某些物质利益受损,就放弃精神上对于美德的培养和追求。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是学校必须坚持的,她说:“要是你不忠诚,不守信,不知孝悌,不守规矩,哪个又愿意和你打交道呢?你又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
乌市二十九中语文老师黄赟认为,《三字经》《弟子规》倡导的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对忠孝的要求很高,虽有过失之处,但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倡导诚信礼让等等,虽然这会让孩子吃亏,但立足于长远,教师还是要坚守良好的传统美德教育,同时还要倡导与当下时代相符的品德教育,比如自信自强,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学会利用规则进行利益博弈等等。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读经典,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教师作为经典诵读的推介者和宣讲者,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老师自身的定位要清晰,必须能从经典中的吸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赋予新的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传承又要有所创新。
乌市新市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燕认为,传统的文化及知识是需要现代人发展性地并结合现代人实际地传承,不是照搬和死搬硬套。经典诵读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要灵活变通地运作,她说:“几百年前写的东西,肯定无法跟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契合,所以老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教育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是背诵,使小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
篇2:山东禁止全文三字经引争议
山东禁止全文推荐三字经引争议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举一经报道,引起各界热议,对于一度兴起国学热潮的乌鲁木齐各学校来说,《三字经》究竟是否需要整容?也引出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赞同:不少内容已不合时宜
对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乌市第七十中学学生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钱勇持赞同观点,他仔细阅读了那些被删除的篇目,认为的确合适。他说:“《三字经》《弟子规》是时下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流行篇目,但其中的确有不少内容与学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建立有冲突。
他举了两处来证明,其一:《三字经》里对“为什么要读书?”的阐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认为这段描述体现出很明显的功利主义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弟子规》里对父母去世后守孝的规定,也显得十分苛责,比如父亲去世守孝三年,母亲去世守孝一年,披麻戴孝进食素食等等。对这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予以删除是必要的。” 钱勇老师认为,毕竟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有限,更无法从价值体系和社会观点的统一性等方面对古典文化中的精华或糟粕做出正确的甄别,因此采取“删节版”是合适的。
反对:这是一种过度保护
乌市第三十五小学校长石书虹对删节版的三字经持反对意见,她认为,如果学生今后读到的《三字经》是删节版的,会给孩子一种误导,缺少了全貌展示的《三字经》是不完整的,也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她认为,分析鉴别能力来自引导和训练,过度保护效果适得其反。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人为切割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这已成为文化传承教育的一大障碍。出于过度保护的心态,将中小学生接触的经典先作“整容”,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石书虹提出,全文展示和全盘吸收是两个概念。她介绍,三十五小学采取的是“全貌展示,只用所需。”的做法,即学校在走廊楼道里和《校本课程》读本上,给学生们展示的是《三字经》的全文,这是出于对原文全貌展示的需要,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中,又注重了有所选择,比如结合“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保护环境”等教育主题再截取相应章节展开讲述。她说:“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是为了不要忘记传统文化,传承其中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而为现代教育服务,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但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规定学生只能接触所谓“精华”,不合教育原理。”
质疑:如何取舍难以定论
针对这次“删除令”,有家长表示,既然是诵读经典,就应全文通读,而不应任由孩子断章取义。家长董女士表示,她的孩子就是看中了乌鲁木齐翰府幼儿园的国学文化才执意送去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坚持经典诵读,现在孩子才5岁《三字经》、《弟子规》张口就来。她认为:“有些东西孩子小听不懂不要紧,这种灌耳音是必要的,等长大了回头再读时,就自然明白了。” 对于“删除令”,一些老师提出,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认定《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哪句才算“糟粕”,乌市二十九中语文教师黄赟建议,“要‘去其糟粕’,应该先把‘糟粕’圈出来,让大家知道哪里是‘糟粕’。” 该校初一学生家长黄女士说,《三字经》、《弟子规》她都读过,她认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责,须顺承”,但这句话到底算不算糟粕呢?没有定论,她建议,对哪些是糟粕,必须要有明确的认定,这样才易于操作。
质疑:全按经典培养
一到社会上就被摆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认为,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钱文忠说。
对于钱文忠教授“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说法,绝大多数家长表示认可。家长们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肯定不适应。乌市第七十中学宋博宁的妈妈刘女士认为,《三字经》里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其价值观相对落后,大多都是主张忍耐顺从,甚至不乏奴性教育,这对于孩子来说,根本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乌市五十四中学家长李先生表示,当今时代,比过去复杂千万倍。老实人吃亏,就是一个证明。这虽然可悲,却是事实。
建议:关键在变通
对此,乌市三十五小学石书虹校长认为,吃亏的问题关键不在于三字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不一致,比如诚信、孝敬等等这些道德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仅靠学校,而要依靠全社会的教育一致。不能因为某些物质利益受损,就放弃精神上对于美德的培养和追求。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是学校必须坚持的,她说:“要是你不忠诚,不守信,不知孝悌,不守规矩,哪个又愿意和你打交道呢?你又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
乌市二十九中语文老师黄赟认为,《三字经》《弟子规》倡导的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对忠孝的要求很高,虽有过失之处,但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倡导诚信礼让等等,虽然这会让孩子吃亏,但立足于长远,教师还是要坚守良好的传统美德教育,同时还要倡导与当下时代相符的品德教育,比如自信自强,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学会利用规则进行利益博弈等等。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读经典,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现代阐释和转换,教师作为经典诵读的推介者和宣讲者,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老师自身的定位要清晰,必须能从经典中的吸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赋予新的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传承又要有所创新。
乌市新市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燕认为,传统的文化及知识是需要现代人发展性地并结合现代人实际地传承,不是照搬和死搬硬套。经典诵读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要灵活变通地运作,她说:“几百年前写的东西,肯定无法跟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契合,所以老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教育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是背诵,使小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
拓展:《三字经》典故
《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七岁举“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因献《颂》,授太子正字,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十岁那年,“一日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舞”。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接着贵妃又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赞颂。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刘晏少年时期十分勤学,少年时期才华横溢、名噪当时。宋代王应麟在他的《三字经》里写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把他树立为当时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启示」刘晏有一次回答唐玄宗提出的问题时,曾说臣凡《四书》《五经》都能正,只一个“朋”字正不了。后来玄宗一查证才知道,原来当时朝延里很多人朋比为奸,所以刘晏说无法正“朋” 字,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刘晏:字土安,七岁能做诗写文章,大家公认他是神童。神童:聪明小孩子。正字:官名,主管校正书籍。
「故事」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不久,宰相向玄宗说:“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刘晏说:“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篇3:常州工学院禁止师生骑车引争议
新学年即将到来,常州工学院即将启用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的新校区。乔迁之喜本是件开心的事情,然而,最近一条全新的管理规定却让学生们炸开了锅。原来,该校区竟然禁止学生使用自行车和电动车。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就此事件展开调查。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靖宇 马奔
常州工学院新校区“禁骑令”引质疑
小刘(化名)是常州工学院 级的一名在校学生,他表示已经在微信、QQ群里收到了新校区禁止在校内骑车的规定。“校方对学生解释此举目的是为了绿色环保鼓励大家一起锻炼身体。”记者在学生展示的微信上看到,学校要求学生不得将自行车带入辽河路新校区,已有的自行车暂放在保卫处车棚,校方要求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做好宣传解释与教育工作。
“开车很绿色环保么?骑自行车是一个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国家十三五规划所鼓励的,学校却在反对?”一名学生直接在网上发帖质疑。
“说是师生一样,都不能骑车。可是,老师都住在城里,开着车来上班,他们当然不用骑车了。”一位学生表示,看似公平的规定其实并不公平。
确实有些高校“禁骑”,但大多有特殊原因
“我们外出不可以骑个交通工具?不知道自行车电动车很方便吗?”有网友这样说。
网友“管云飞1995”查阅资料发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鼓励自行车等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有学生表示,确实有一些高校实施了禁车令,但是大多有其特殊原因或解决办法。譬如南京审计学院提供了校园巴士,南工大江浦校区和重庆当地的多所高校则是因为校区内高低落差较大,地势陡峭,这些学校的禁令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常工院新校区地势平坦,路线简单,校园各个建筑之间的距离也有些远,自行车在校内完全可以骑行。”该学生认为,学校目前所给出的理由并不能成为禁车令的依据。他希望学校能够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妥善解决好学生出行问题。
采访中,也有一些学生对校方的规定表示支持:“只想说新北校区真不大。自行车、电动车是危险的,估计是怕开电动车出去出事情,老师开车也很正常。”一名学生说道。
记者注意到,因为学校的新规即将实行,一些收购二手自行车的贩子在贴吧内做起了广告。
记者探访
自行车被禁对出行确有影响
常工院新校区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长约676米。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该校区附近探访,发现周边为常州市新北区新开发区域,生活配套并不完备,附近有薛家和新桥两镇,距离该校分别超过3公里和2公里。“这里公交车线路少,发车密度肯定也不会高,短距离出行肯定是自行车最方便。”该校一位学生表示,校园内虽然每条路的距离都不长,只有几百米,但是如果每天往返几次,也是不短的距离。“我们最关心的其实并不是骑不骑车的问题,而是学校为何可以随意剥夺我们骑车的权利,一禁了之的管理是典型的懒政。”
学校回复
“禁骑令”对师生一视同仁
8月23日下午,常州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发布了一份说明:常工院的辽河路校区占地不足1000亩,但需容纳近1名师生员工入驻,为此造成建筑密度较大,道路并不十分宽敞,不具备放开非机动车在校内骑行的条件。由于辽河路新校区已经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合理分布,学生距离各个功能区均不远,也并不必要借助于非机动车辆在各个功能区间进行快速转换。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限制非机动车在校内骑行对全校所有师生而言是一视同仁的,对校内机动车也有严格限制。同时在联系有关单位,尽快在校园出入口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篇4:《三字经》禁令引争议: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
“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的一纸禁令引发争议,一时众说纷纭。有关专家表示,当前轰轰烈烈的中小学生“读经热”有盲目跟风和利益驱动的弊端,应该加以规范和引导。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断章取义,营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字经》《弟子规》腐蚀学生心灵?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我们的初衷针对学校的教学行为,目的是强化中小学的课程意识,不能随意给学生推荐传统读物。”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解释说,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拿来就用,比如《弟子规》《三字经》中就有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必须加以扬弃,不能不加选择地灌输给中小学生。但一些学校和老师出于个人爱好,就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传统读物,这对学生成长不利。关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门的禁令只针对学校,家长让孩子诵读的行为属于自愿行为。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家长和学校在对低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都将《三字经》《弟子规》作为首选。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中学语文教师崔金英说,现在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本《三字经》《弟子规》,自己8岁的女儿也曾大篇幅背诵,现在回过头看的确有些盲目。“里面有强调言听计从、一味顺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不应该让孩子全盘接受,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所选择和指导。”济南明湖小学教师谭晓庆说,诵读国学不应该盲目地进行,而要挑选经典的部分,让孩子边理解,边背诵,这样才能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保持纯净,还是断章取义?
不过,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都是明清以来重要的启蒙读物,在道德劝诫、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小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其内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润泽的作用。
“必须承认,这些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涂可国说,“但是,我还是主张全文背诵,这些作品是顺畅、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断章取义。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既然要筛选,就要明确哪些内容是糟粕?到底该删除哪些内容?但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说,阅读传统经典其实需要站在时代的立场进行抽象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只要掌握其精神取向就可以了。“要相信我们的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会对经典作品作出正确的理解。”
济南市民王志勇对教育部门此项禁令的效果表示质疑。他说,这类经典大多是家长教孩子读,并且非常普遍。即便把学校的行为约束住了,却无法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许多家长出于让锻炼孩子说话、认字的目的让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引导孩子,教育部门光约束学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篇5:《三字经》禁令引争议: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引起关注,也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生“读经热”的确存在乱象。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汉卫说,中小学生诵读古代传统经典文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但现在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说法,各地一窝蜂地搞,结果变了味,出版商为了渔利,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的读物。一些学校大肆推销各种版本的经典读物,背后也有利益驱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校长李庆平说,当前低龄孩子中的“读经热”过于泛滥,其实家长和一些学校的功利性目的大于对思想精神内涵的考虑,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多认字、要听话,而学校则是为了打造学校品牌,多卖书,忽略了对经典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引导,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规范“读经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有20多年教龄的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认为,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外界的引导,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孔乙己去图书馆偷书的。“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道德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材本身。”
篇6:山东一小学取消低年级数学课引争议
数学一直是我国低年级小学生的“标配”,然而在山东聊城的一所公立小学中,一二年级却取消了数学课。校长称,逻辑性强的数学课程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这项大胆的改革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两个班试点后推广
从2013年开始,聊城市嘉明第一实验小学就尝试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他们招收了两个班作为试点,推迟学习数学课的时间,取消了一二年级的数学课,而补充朗诵、国学、书法等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才开始接受普通数学课程。
实践至今,首届实验班的学生已正式开始上数学课,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根据学校和部分家长反映,暂时还没有发现这两个班的孩子对课程有什么不适应。目前,学校已有24个班取消了数学课。
教育创新引发争议
对于嘉明第一实验小学的做法,很多人表示支持,认为一二年级的内容简单,很快就能学会,学生应该先打好文字基础再来理解数学题目。也有人担心,一二年级取消,将导致学生到了三年级一下子要学几年的课程,增加压力。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数学老师王文静表示,目前一二年级开设的数学课程是打基础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和立体图形,体会和感知是这个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数学课在这个年级是必要的。
也有专家认为,在教育方式问题上,应该尊重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权,但是教育的创新也需要专业评估,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也不是无条件的,主管部门应有动态跟踪和管理。
校长原是数学老师
嘉明第一实验小学校长李志猛本身就是数学教师出身。他介绍,根据他常年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低年级的孩子记忆力好,逻辑性差,而数学恰恰是门需要逻辑的课程,而且小学数学知识点不多,很容易让低年级的孩子陷进死记硬背的怪圈。
他说,目前的方式并不会给学生增加压力,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数学课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一二年级需要费力学习的东西变得容易。在刚刚召开的教研会上,三年级数学老师们反映,学生理解得很快,一二年级几节课的内容,现在只需一节课就能讲完。同时,取消正常的数学课程并不是完全不接触数学,二年级时会给学生开设数学活动课和展示课,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数学的奥妙,培养兴趣。
【山东禁止全文三字经引争议】相关文章:
1.还呗广告词引争议
2.禁止标语
4.《三字经》
5.劳动争议答辩书
6.面对争议 范文
8.劳动争议起诉状
9.禁止吸烟标语
10.禁止令申请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