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火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我校是一所县重点高级中学,生源较好。然而总有较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显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l、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例>求证:
证法1:(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2:(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3:(运用万能公式统一函数种类)设
证明4: (构法分母 并促使分子重新组合,在运算形式上得到统一。)
证法5:可用变更论证法。只要证下式即可。
证法6:由正切半角公式 ,利用合分比性质,则命题得证。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例>已知: (1), (2),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
让学生进行探素,然后相互讨论研究,各抒己见。
想法一:(1)2+(2)2可得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想法二:(1)×(2),再和差化积:
结合想法一可知:
想法三:(1)2-(2)2再和差化积:
结合想法一可知:可得
想法四; ,再和差化积约去公因式可得: ,进而用万能公式可求: 、、。
想法五:由 消去 得:
消去 可得 (消参思想)
想法六:(1)+(2)并逆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1)-(2)并逆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想法七:(1)×3-(2)×4: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上题中,若改d=-3,则-9为第 项,显然荒谬。如此,学生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掌握会比较全面,而且能站在较高层次来看待问题,提高思维迁移的灵活性。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例>方程sinx=lgx的解有( )个。(A)1(B)2(C)3(D)4
学生习惯于通过解方程求解,而此方程无法求解常令学生手足无进。若能运用灵活的思维换一个角度思考:此题的本质为求方程组 的.公共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家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例>已知抛物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3,对称轴为直线x=-1,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为4,求抛物线方程。
解法一:截距为3,可选择一般式方程:
显然有c=3,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b值。
解法二:由对称轴为直线x=-1,可选择顶点式方程:
显然有m=-1,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k的值。
另外,由图象对称性可知x轴上交点为(l,0)和(-3,0)。
解法三:由截距为3,即过三点(0,3)、(l,0)和(-3,0),
可选择一般式方程:
代人点坐标,列方程组求a,b,c值。
解法四:由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可选择两根式
(必须与x轴有交点)
显然;x1=-3,x2=1。由截距3,可求a值。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相邻边长为a和b的平行四边形,分别绕两边旋转所得几何体体积为Va(绕a边)和Vb(绕b边),则Va:Vb=( )
(A)a:b (B)b:a (C)a2:b2 (D)b2:a2
用直接法求解:以一般平行四边形为例。如图,可求:
则Va:Vb=b:a,由于要引入两边夹角 来求解,学生常无法入手。若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来处理,则相当简便。
此题解法充分体现了思维灵活性,以简驭繁,用特殊化思想求解,解题迅速、正确。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
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例>求值:
一般解法:
独特灵活的解法1:
令
则 ,
即 ,则原式
构造对偶式求解,思维灵活颇有独创牲。
解法2:构造1为直径的圆内接三角形,三个角为 ,
则 可构成三角形三边长。
逆用余弦定理: 则原式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例>SABC中, , ,求 大部分学生如此解:由 可得 ;由 可得 ,进而可求 或 。有学生提出异议:
由 可知: ,同理可知 。
由 知: 不可能!即 取不到。
故只有一解
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查重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几年来,所教学生在经过有目的的培养后,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来信谈及虽然数学知识有许多已经遗忘,但老师教的数学思维方式却常令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得益不少。
近年来,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要继续探索下去,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1)《中学生学习心理学》 编写组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学生心理学》 林崇德著 北京出版社
(3)《数学教育学》 田万海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高中生心理学》 郑和钧/邓京华等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5)《中学生素质教育》 徐仲安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2: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的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的论文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否则,信手拈来会闹出笑话.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家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
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错解剖析”、“例题变式”、“编制试卷”、“撰写小论文”等.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近年来,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要继续探索下去,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
篇3: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校是一所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生源较好。然而总有较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显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篇4: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
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
(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2.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3.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几年来,所教学生在经过有目的的培养后,思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来信谈及虽然数学知识有许多已经遗忘,但老师教的数学思维方式却常令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得益不少。
近年来,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突出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要继续探索下去,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
篇5: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与实践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与实践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与实践1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创新教育反映的现代教育反映出来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符合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以知识继承作为真正的价值取向,所以在注重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也不利于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创新性人才,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的选择。
2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2.1运用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悬念。悬念是可以制造强烈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情境,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案例一:在讲授“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课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先在黑板上写出式子:85的平方-84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且让学生10秒的时间内计算出结果,所以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完成计算方面的任务的,我们在放映一段智力抢答录像的,抢答中就会立刻有一位学生答说是169和800,它们回答如此之快,可以说是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考虑,那么这么快的速度不仅可以算出结果。同时也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真正的悬念。85+84=54+4685的平方-84的平方=(85+84)(85-84)=16985-8454-4654的平方-46的平方=(54+46)(54-46)=800学生通过相应的思考,可以看出两个数的平方差正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然后乘以这两个数之差,所以学生也知道了天才速算的奥秘,思维也会相对比较活跃,所以学生要满怀乐趣地参与智慧的教学过程中。
2.2改变全新的教学形式
教师也是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的已有的知识背景进行出现,向他们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这么说: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1)提出问题;(2)动手做实验;(3)解释讨论;(4)观察记录;(5)得到结论,然后最后表达陈述。在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有几个发展步骤:一是,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者现象,然后操作相关的学具;二是学生在观察物体或者现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思考,与同伴进行相应的交流和讨论,从而弥补他们在观察和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三是活动需要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每周通过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相关活动,并保证这个活动能够持续和稳定地进行;四是老师需要按照相应的顺序给学生推荐相应的活动,学生也可以从中做出一定的选择并实施相应的活动;五是孩子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会操作,然后加强并巩固书面表达的能力和巩固口头,例如北师大实验教材一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动手进行手操作,将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
3结论
我们知道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大部分是来自于实践,教师需要创造性的思维,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效率,让学生懂得数学是取自于生活,同样也是用于生活。
篇6:浅谈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对策论文
浅谈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对策论文
摘 要:人类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教育也日新月异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文化的学习,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 是未来学习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 做好儿童能力培养工作, 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本文以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为主要内容, 在分析小学生思维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 结合现阶段在数学教学思维发展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科学有效的策略, 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发展; 策略研究;
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progressing, society is developing, and education has also ushered in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the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education, we educator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culture,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primary school is the beginning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futur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doing a good job in children's ability training is a foundation project related to children's futur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mode and ability.
Keyword: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Strategic research;
一、培养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维, 看不见, 摸不着, 但在学习、生活、工作中, 思维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效率、思维决定行动。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活动中、在工作中, 人的行为都是在思维的支配下产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 思维能力的高低, 决定着人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参与和支配着人类的一切与智力相关的活动, 所以思维能力可以称得上人智慧的核心。小学数学学科,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想象的教学方法, 较其他学科更多, 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时每刻都会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因此,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内容, 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小学时期正是思维逐步形成的成长期, 也正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 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 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并付诸行动。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便可以终身受益, 使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 甚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 都能够进行理性判断和逻辑思考, 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 随着思维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学生能从思考到会思考,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由浅层次的思考到深层次的思考, 逐步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对某些知识点、对某些数学情境, 从提出问题到学会进行质疑, 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些思考、分析、提问、质疑的过程, 恰恰是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形成和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
二、思维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 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教学内容多元、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形式多彩, 而这些变化, 在某些方面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同时, 也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大量的课件进入课堂, 有形式化过重的倾向;围绕教师思路设计教学, 脱离了学生思维的根本;师生互动仍以教师引导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诸多现象的产生, 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影响了教学效果。
1. 认识误区
由于思维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因此, 对一线教师而言, 总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认为不是普通人所能研究的, 它应该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这种想法往往会带来很大问题, 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对思维发展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上, 不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正确的认识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认识不足就会极大地阻碍思维发展进程。并且, 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对思维发展的误解更为明显。有人认为, 思维能力是先天遗传的, 后天的培养是很难改变的, 这就把培养工作搁浅了。还有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做突击训练、题海战术, 课上生搬硬套, 课下死记硬背, 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被淡化了。
2. 流于形式
虽然上级对思维发展的相关培训教育很重视, 并且也层层传导学习, 但很多老师往往没有领会其真正的意义, 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例如在数学课堂上, 往往教学课件只是给出一些图形和问题, 做形式上的数学情境, 但却脱离实际, 脱离生活, 打着创设情境的幌子, 没有把学生真正带进情境中去。这就完全偏离了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我们倡导的是现实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活动中的数学。学生有了生活, 真正学会动手、动脑、入情入境, 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提升。再者, 课堂上的问题只是老师设计给出的, 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 还是以老师为中心来运作的, 老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缺少发散性思维的唤起, 何谈思维发展和长远发展。
3. 方法单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部分地区, 特别是有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教学水平还相对落后, 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换汤不换药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明显占主体地位, 生硬、单向的传输式教学方法, 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桎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差, 思维培养不得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 我们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紧跟时代节拍, 并结合地方实际, 恰当地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探究学习方法, 调整教学思路。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 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培养工作进行了研究, 并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分析策略。
1. 提高教师素质, 认识思维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 要改变人们对思维的曲解, 走出思维发展教育的'误区, 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 从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入手, 普及相关基础知识, 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在教育工作中, 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体, 因此要从自身做起, 敢于实践, 勇于担当, 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 要在提高广大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寻找突破口, 鼓励教师认真学习, 积极探索。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与之相关的活动和专题培训, 拓宽教师知识面, 促进教师知识转型, 由单科型向多科型转变;由单向传导向双向互动转变;由单一知识向多元启智转变;由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由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的活动, 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理论水平的基础上, 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脚踏实地开展研究。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我们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提高教师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诱导学生创新思维,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 注重发展本质, 丰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现如今的教学重点是以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活动来完成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单方面传导所能完成的, 教师只是激励者、引导者, 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要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应该是主动获取知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考虑, 如何把时间交给学生, 如何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情境,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问题, 如何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 抓住数学本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 结合例题分析说明, 可以从思维变换、条件变化、变式训练、思路拓广中抓住数学本质。通过展示多种解题思路, 寻找更多思维通道。例如, 在长方体的教学过程中, 长方形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但长方体是新知识, 怎样才能以旧引新呢?教师要充分利用形和体的关系。并为学生准备好长方形教具, 让学生动手组合拼装。学生在组拼的过程中, 真正掌握形体之间的关系, 主动探究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各自的特点, 促进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的提高和发展。
3. 借助教学工具, 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是学生天性解放的时期,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让抽象变得更直观, 如何让静态变为动态, 教学工具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恰当地选择辅助教学工具。例如, 在学习观察物体时, 教师要准备好一些常见的实物体模型, 像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几种常见物体的组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比较、分析、思考, 之后再观察身边的实物, 学生的空间观念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这种培养不是强制灌输教学所能完成的。在圆柱和球的认识教学中, 在学生认识实物圆柱和实物球的前提下,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操作交流, 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滚一滚、议一议、想一想、谈一谈有什么感觉, 然后全班归纳总结。这样学生不但主动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提升。
4. 开动学生脑筋, 培养创新思维
有人形象地比喻各种能力对智力活动的意义: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能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现实生活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而创造的第一步是观察。曾有人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想象, 有一天人也能像雄鹰一样翱翔, 于是天上便有了飞机。又曾经有人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 想像人也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 于是便有了潜水艇。世界上任何一样发明无一不是从最初令人不可思议的想像中创造出来的, 想像正是创造的基础。
儿童富有好奇心, 它们喜欢从事各种探索性活动。这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创造力, 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教学多少、高矮、长短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巧妙的设计题型, 可让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并给学生准备好实物, 让他们去操作, 去验证, 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样充分开发了孩子的智力, 他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 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活动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 思维发展作为智慧的核心内容, 是无法用形式化的方法和表象演绎凸显其重要意义的。我们要结合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具体教学内容, 脚踏实地地研究。通过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拓宽教学渠道, 丰富教学活动形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工具,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多种教学策略, 把数学融入生活, 把单项传授变为师生活动, 把知识传授转化为问题思考, 打造师生平等下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索、活动多样的数学学习课堂。这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娟.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 (08) .
[2]吴永荣.培养求异思维, 发展创新能力--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J].学苑教育, 2017 (08) .
[3]沈静.从“堆砌式”到“建筑式”: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学刊, 2017 (09) .
[4]王淑文.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J].现代教育学刊, (04) .
[5]于春.数学教学实效性新探[J].长春教育, 2014 (12) .
篇7:培养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培养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言淑华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身心也在迅速变化。他们与社会交往增多,对家庭的依附性减少,要求独立,摆脱成人控制的思想情绪日益上升。因此,他们不满足于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家长、教师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独立探索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曾对所教班级48名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不同看法,不愿意对师长言听计从。
对于这些现象,不少家长、教师感到茫然,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固执、好自以为是的表现,于是动辄批评、甚至采取高压手段,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儿童到青少年一般要经过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在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一个主要特点是: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逐步转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并由此而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这时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论型逻辑思维的发展,对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已不满足于成年人传授经验知识的教育,而开始独立分析和判断,并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和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标准,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自发产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认可、扶植,顺利发展。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才能产生“共鸣”,施教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对话环境,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宽松的对话环境对学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唯物辩证法是最革命、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时从实际出发,对事物进行全面地有联系地分析,防止主观、片面、孤立地看问题。教育者应加强对学生的唯物辩证法教育,使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向科学轨道运行,防止思维走入误区。
篇8: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哪个国家拥有的人才越多,哪个国家的国力就会越强大,而要出人才,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国家教委一再强调: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一定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精神,而要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就要对有关应试教育的一些教育观点和做法有所改变。传统的教学论把教师的基本任务仅仅看作是教学现成的知识成果,而不是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大的危害是损害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改善现行教学过程最主要的办法是变单纯讲授为有讲有练,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高低之分,“高”指杰出人物的创造力,他们创造的新事物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新的,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创造;“低”指对社会来说不是新的,但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活动所表现的创造力。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着力培养学生们这种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应,是创造能力体现的核心因素。韦特海默(M.Wertheimer)认为,创造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我们关于某一现象的知识拆开、解构;一是将其重构、重组,以获得新的洞见和新的认识。
中学的外语教学,是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让学生去接受知识,获得知识,了解和认识世界,扩大视野,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形成言语技能,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实的文化信息,语言反映文化,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内容。它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语言,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去习得语言,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
由上可知,教师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应各自扮演的角色: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探究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导、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向着既定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系统中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方法这五个动态的子系统。其中,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教师是基本固定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决定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我们可以用图形、表格、模型、语言描述、提问等,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时,我不是像往常一样叙述自己的姓名、学历、兴趣、爱好等,而是问: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 得到肯定回答后,再问: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 You can ask me any questions. 开始是一阵沉默,当学生意识到真的可以向老师发问后,他们的注意力马上转入“问什么问题好呢?”,这可是表现自我的一个好机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立即被激活,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What's your name? Where did you study English?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Do you like teaching English? Do you like our school? Do you like sport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ad students? Do you have a boyfriend? What are you interested in? 偶尔老师也向学生提些问题,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 在一问一答的语言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平时学习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评估性的问题:如:SEFC BII U.6 What do you think of stamp collecting? SEFC BII U.9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ollution in China? 也可以提出非限答型的问题,如:SEFC BI U.18 What do you think Jeanne would do after she heard Mathilde's story? U.19 If you are Mr. Little, boss of the company, what decision would you make about Ms King? 或者是有交际意义的问题,如:SEFC BII U.19 What can we do to stop the pollution around us? 又如在学习SEFC BII U.19 A Freedom Fighter,让学生扮演电视台记者采访Martin Luther King, Jr., 和BIII U.1, 假定Madame Curie60岁生日,你作为崇拜玛丽居里的新闻记者去采访她。以上语言活动可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言环境中自由飞翔。
二、讨论法--发散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即使有交流,也是课堂中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简单的对答,课堂提问某个学生时,学生往往处于紧张、惶恐的心理状态,对老师所提问题是一种应付的回答,有的甚至不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是不能积极思维的,当然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要构建、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如涌泉奔放,并在讨论中不断校对自己的想法,增强对自己思维的批判性。
在讨论中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常用的方法,也有打破常规、突破定势的创举,他们经常选取、抽象、借鉴其他事物的局部之处,进行移植再生,智慧的火花会时时呈现。同时教师也参与其间,并不时抛入“石子”再激微波,“鼓动”学生推波助澜,让学生再造汹涌的创造性思维浪潮。
如: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引入新课时我在班上做了一个民意调查,发现班上53人中有40位学生家中(父、兄或爷爷、奶奶)有人抽烟,问题相当严重,在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抽烟的危害,抽烟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时,我设计了本单元的讨论题What can you do to persuade your family members to give up smoking? 学生分组讨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有些学生还介绍家人戒烟的成功经验,有些学生希望发明一种药,让抽烟的人吃后对抽烟失去兴趣。讨论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也符合外语教学的教育规律,因为外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做到语言的活学活用,才能形成语言技能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若能长期坚持,可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探索创新精神的建立和养成,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造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现行高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留心挖掘,精心设计讨论题,必定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讨论法还可应用于阅读理解与完形填空的练习中,学生对一些较难的阅读理解题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学生的阅历、背景、知识面不同,可以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诱导,从而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深入到文章的本质上理解。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三教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认为:在信息化、国际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于青少年来说仅仅习得现成的教科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流,必须确立起能够正确应对环境挑战并构筑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建设精神及其力量,“第三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教育,它立足于新的学习观,把兴趣、爱好、态度和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等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没有学生自主联想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思维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是创造之母,只有在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在学习上进行不断的追求,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被动学习,如被动地听教学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变为主动的求知,比如教完SEFC BII U.4 Newspapers时,我先向学生提出:假如你是“体育报”的总编,你如何办好这份报纸?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便特别留意办报纸的各个程序,然后用于自己的办报策略上,而且想方设法办出自己报纸的特色。向全班汇报时,除了课文所述的常规步骤外,往往能加上自己的一些创新思想,如,招聘高素质的记者,增加采访车,对报料人进行定期表彰等。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篇9:高中数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论文
一个民族若要进步就要创新,一个国家要不断地进步发展就要积极创新。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但实质却是软实力的竞争。而教育要担任起这个责任,因而人才自己不能成才,是需要靠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是教师若忽视创新教育,那么就没有办法发展。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其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若是缺少了兴趣,那么就会一事无成,课堂上就会缺少活力,也没有生机。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若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会投入学习,才会积极动脑思考,才会发散创新思维。比如在初中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几何图形,只会运用截点选取、利用辅助线解答简单的问题,尽管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但是很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逐渐加深对几何知识的学习,但是初中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式对高中几何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生活中比较常接触的几何图案,将抽象化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目与生活实际联系,这样就会探索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讨论,最后由教师评价总结。将高中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用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主要指的是大脑思维能力处于一种思维能力的模式,主要是呈现出多维性的发散性。发散性是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动力。在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会推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运用变式教学法,该种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角度、层次的变式,通过揭露问题的本质解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的一种教学方式,运用该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针对探究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采取积极协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异面直线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观察以往接触过的立体图形,找到异面直线。采用该种方式学习,学生的空间能力与想象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活动的程序比较多,具有繁琐的特点,有些学生基础比较差,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采用由简单到困难的教学方式引导。比如说在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教室内的'天花板与地面之间的几何关系是什么,该怎么判定这种关系?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深思。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第一,天花板与地面的几何关系是什么?第二,你是怎样评定这种关系的?在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对平面确定的方式;第二,平面与直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在两个平面内如何判定它们之间的平行关系?经过一系列巧妙的情境创设,层层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把乐趣教学看做是简单的事情,是需要长时间积累,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方面付出努力,时时刻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到首位,认真研究教材,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其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美玲.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校园(阅读),.01.
[2]宋乃庆,王光明.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
[3]史宁中,高夯.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篇10: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一直是教育知识体系中的课程,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在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策制定出多种教学方案,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教学,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课堂上依旧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那就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根据书本内容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模式太过单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同时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简单的课本知识讲解也无法适应学生对学习的更高要求,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其中自主阅读、自主观察以及自主学习等都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一切创新的可能都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方式,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新鲜有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积极学习,创新思维。
(二)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征,设置自由式教学活动,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思想就永远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创新式教学。例如,在《乌鸦喝水》一文教学中,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如果不用小石头增加水的高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疑问,所以对很多语文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实,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不是不尊重教师,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相反,不断提出质疑是培养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品质。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问。事实证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索语文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三、结语
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与创新密不可分,俗话说:“教育是知识不断创新以及传播的主要根源,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使人类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而要进行创新教育就要消除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育界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利用课堂的优势,以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此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21):144.
[2]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11):79.
[3]姜琪,王学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54-55.
【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论文】相关文章:
6.学习与实践体会
10.实践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