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写诗及自己的诗观
“小问号朋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谈如何写诗及自己的诗观,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谈如何写诗及自己的诗观,希望大家喜欢!
篇1:谈如何写诗及自己的诗观
谈如何写诗及自己的诗观
谈如何写诗及自己的诗观
当今社会最冷落的是诗歌,而最热闹的也恰恰是诗歌。说其冷落,是因为现在的诗歌有些脱离大众,读者甚少;说其热闹,是因为诗歌的派别增多,主张也众说纷纭,并且诗人喜聚会,活动频繁。
脱离大众是因为诗歌的走向边缘化,表现的形式是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远离了平民生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而语言的表达方法又过于抽象,让普通群众难以深入,读起来艰涩难懂,如同嚼蜡。当然也有口水诗、下半身诗歌等派别,语言不是苍白无力,就是表现低俗。而有个性的诗人往往率性而为,自得其乐,自命不凡,执着艺术的探索,以不断创新的姿态欲超越前人。这样远离了平民百姓,就只剩诗人们自娱自乐了。
平民百姓看着诗人另类,视为异族,就连一些小说家也对诗人嗤之为“疯子”。而有的诗人也自称“精神上的疯子,物质上的乞丐”,甚有自豪感。这些诗人在一起惺惺相惜,声气相求,互为知音,形成一个似宗教般神圣的`国度。这样就不怪乎被别人视为异类了。
难道诗歌就是这样只属于诗人独享的专利品吗?NO!想唐代诗人辈出,初唐四杰、李杜等其诗篇盛传至今,千百年来,影响甚广。究其原因,——是因为诗歌平仄韵律美妙,易于传诵,表达的情感能让人感同身受;并能陶冶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
想曾盛行一时的汪国真、席慕容的诗歌其流行原因:汪国真的诗歌虽然浅白,但纯净、含哲理,曾对青少年为人处世产生过一定影响。虽然有些诗人极力排斥,但我们反问自己的诗歌艺术成分再高,可是对世人带来多大的益处?艺术的终极目标不也是给人带来益处吗?席慕容的诗歌以田园牧歌式的句式倾诉淡淡的忧伤情感,让人间的爱与美停留心间,久久不能释怀。
而现在好多诗歌,精神疲软、颓废或是另类。它的走向跟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浮躁、思想混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有多少诗人想为别人写诗,为平民百姓写诗,为芸芸众生写诗?所以我更支持诗人星儿叶子怀感恩之心写诗的观念,以及诗人红豆生态诗歌写作的提倡。
有人反对诗歌艺术附带更多的东西,我却认为诗歌因为附带了更多东西而更适于传承。想旧中国时期,闻一多、田间等人的诗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到来,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抗震救灾时,一场场诗歌朗诵会让多少人为之鼓舞和感动,也令散文和小说等体裁逊色。
因此,我主张写诗既要关注社会,也要考虑社会的需要。这不是束缚,而是责任;也不是抑制自己个性的张扬,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做到这些,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人处世的良好修养,心怀敬畏和感恩之心生活。生活需要什么?爱、美、亲情等必不可少,所以应该是内容上的主流。但我并不反对写作内容上的创新,如大解老师开创了神秘意识流派的诗风,使很多人跟风写作。
总的来说,我认为应该先学做人后学作诗,怀感恩、敬畏之心为苍生写诗。想法上,先感动别人后感动自己,写法上,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提倡百花齐放,但希望每一朵花都是春天的缩影。
篇2:谈诗境
谈诗境_800字
小学就已经接触了诗,但直到现在,才真正的懂得,原来诗不仅代表着,诗人的思想与情绪,它还代表诗人心中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古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指深入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的教材,才能进行创作。所谓出乎其外就是指要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故诗人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两种高境,必是有思想、有内涵、有先见之明的贤士之人。
李白诗中有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因诗人心中有愁,才用酒来消愁。因诗人身边有酒,才用酒来消心中愁。可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之境界也。让人品道,感情血肉丰满,真实贴切,也并非扯淡捏造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高上。所谓境界是指抒发真感情,真事迹。反之非境界也。韩愈诗中有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因诗人眼见天街有小雨,才会想到雨润如酥。因诗人眼见有青草,才会想到草色遥看近却无。
可谓抒发真感情、真事迹,有境界也。让人读道,沁人心脾,新鲜贴切,也并非虚假弄实也。袁心霈在《诗与禅》中写道:诗融入禅,禅融入诗。可谓有境界也。屈云诗中有道: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因诗人心中有慈爱,才会想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诗人身上有品质,才会想到众人皆浊我独清。可谓诗融入禅,禅融入诗,有境界也。让人读道,如尝佳肴,余味深长,也并非无病呻吟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倘若把第一境界中“望尽天涯路”,改成“望天涯路”,我想诗文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意境也并非巅峰造级也;倘若把第二境界中“衣带渐宽终不悔”,改成“衣带渐宽不悔”,我想诗句也没达到酣畅淋漓、立意高远之境界。意境也并非第二境界也;倘若把第三境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改成“寻他千百度”,我想诗中境界也会减色三分,也并非入乎其内,出乎起外之境界也。心中有诗,而称之为境界。
诗中有心,而称之为高境。故古今名人诗篇,并有此境界也。
【谈诗境_800字】
篇3:谈秦观闲适诗
前人对秦观诗的评价是“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诗似小词”;“小石调”;“女郎诗”;“过岭后诗,严重高古,与旧作不同”;“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这都是针对秦观整体诗风的评价。而就其闲适诗的研究却不多。孙斯提硕士论文首次辑录秦观闲适诗及准闲适诗,从题材、意蕴、艺术手法、风格、继承、影响诸方面,讨论了秦观闲适诗。本文仅对秦观诗歌艺术风格加以讨论。
一、秦少游作品的题材意蕴
秦少游青年时代曾怀有“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的报国志向,终其一生却 “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入仕前,乡居期间有很多书写耕读漫游诗作,如《喜雨得城字》、《睡足轩二首》(其二)、《抱瓮》、《读列子》、《汤泉赋》、《游汤泉记》、《马上口占二首》、《落日马上》、《同子瞻参寥游惠山三首》、《和孙莘老游龙洞》等。大致是一种“吟玩”、是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一边抒发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一边苦苦追求着科举功名。第二类作品是咏物诗,这是闲适诗较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蒙顶茶》、《茶臼》、《茶》、《盆池钓翁》、《饮酒诗四首》等。这类咏物遣兴诗,或写对闲适状态的追求,或写得闲之乐。第三类作品是写斋居与病处生活,如描写斋居的《四绝》、病中乐趣的《病中》等。第四类是唱和与释道诗,以《次韵酬周开祖宣义》、《游仙二首》为其代表,抒发了寄情山林的归隐之心和归心释道的情怀。
从少游一生来看,其诗歌经历着求闲与得闲的过程――读书漫游时追求仕途,却受到闲适思想的羁绊;官场得意时却发出了“令人却忆鸱夷子,散发五湖狂醉中”。的慨叹;被贬谪岭南,才灵魂得以超脱,写下了求闲而得闲诗作。
二、秦少游闲适诗艺术魅力
秦观的诗歌风格上具有语言浅近,冲淡自然、清新妩丽、诗词融通,专主情致几大特点。创作手法上利用反问句式,刻意增强语势;重复书写归隐情结,申诉心音;意于平中出奇的语言特色,更是状物传神。
反问句式,增强语势:“我亦愿为方外友,风流何必并时生?”“几人堪此乐?逢客莫轻论。”“文昌但愿花前老,张翰何须身后名!”“何日一筇江海上,与君徐步看生潮。”“太平谁谓全无象,寓在群仙把酒时。”“何日同归去?重飞九转砂。”“何时并筑邗沟上,引水浇花半亩宫?”“何人共禅悦?居士有浮休。”
重复书写归隐情节,使用古代隐士相关典故,有陶渊明、茶仙陆羽、王羲之、李白、竹林七贤、张衡、范蠡等。
语言风格意于平中见奇,如《春日五首》(其一)、《秋词二首》、《盆池钓翁》、《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其二)、《西城宴集元v七年三月上已日诏赐馆阁官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二首》等,都是典型代表作品。
语言浅近,冲淡自然承袭了白居易;清新妩丽承袭了鲍照和谢灵运;诗词融通师于老师苏轼。而专主情致则是他独具特有的风格。
三、秦少游闲适诗的继承与接受
秦观闲适诗对庄子、陶渊明、白居易、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王维、韩愈都有所继承,又受同时代“二晏”、苏轼、柳永等影响,兼容并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秦观之后,南宋诗人陆游深受其影响,用其名为字,字为名;取名陆游,字务观。野史云陆母为秦观粉丝,此不做赘述。陆游的诸多诗作,如《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化用了秦观《秋日三首》的“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间笑语声”。
胡应麟评价陆游:“宋人语如‘雪消池馆初晴后,人倚阑干欲暮时’,‘寒食园林三日近,落花风雨五更寒’,‘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类,时咸脍炙,不知已落诗余矣”。陆游“已落诗余矣”的特点正是秦观“诗词似小词”之风格。
篇4:谈秦观闲适诗
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他后来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文苑传》。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编撰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极善书法,小楷学钟王,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行楷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未仕期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为科举做准备。然而亦时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游访漳南老人于历阳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往乌江拜谒项羽墓,极尽山水名胜。此次出游共赋得诗词三十余首,并作《汤泉赋》一篇,以记途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往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与苏轼同游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同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苏轼赴越,中秋时,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年关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上。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离别情意,透露出对此段漫游岁月美好的缱绻不舍。
“学而优则仕”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不例外,然而秦观的科举征途却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却是抱着满满的期望换来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杜门却扫,日以诗书自娱” ,可见这一失败,对他而言,是精神上的打击。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再次应试,却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的社会现实。因此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望获举荐。“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秦观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踏上其同样屡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入仕期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大难题,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朋党斗争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登科以后,任定海主簿及蔡州教授。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从此党争的迫害便从未间断。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鲜于侁,共以“贤良方正”荐秦观于朝,无奈却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范引纯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又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元祐七年(1092年),秦观授左宣德郎,又由秘书省正字,左迁国院编修官,参修《神宗实录》,甚得恩宠。数月之间,拔擢连连。此三年亦为秦观仕宦期间最顺遂的时候。宦达未久,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篇5:高中议论文:谈诗
高中议论文:谈诗
首先,也就是写这篇文字之前,我得先申明下,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是爱诗而已。当然,你们也得知道,我仅是一个平凡的人,文笔,观点什么的都只是一个普通高一学生的水准。
正文:
谁也不会说他自己懂诗,因为这无疑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而且是莫大的愚蠢。因为诗是一个玄奥的东西,且范围广阔,大到宇宙,小到细胞分子。都无一不在诗的涵盖范围之内。
而诗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是不可以少的。可以假想,如果诗消失了,那么这个世界又应该是怎样的。可能这个世界上所居住的人类的精神就缺少了一部分。可想而知,一个精神都缺少了一部分的世界或者是生物,存在与不存在,都是一样的结果。
诗的重要性也不是一些不爱诗的人所能明白的。对于那些根本就不爱诗的精神不全的人来说,这重要性,他们知道了也没有用。而我谈的,是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来说的。他们爱诗的心不需要太激烈。不需要天天沉浸在诗里面。只需要在你那忙碌的工作中留下一点属于诗的时间,就够了。
诗的内容有激烈,有委婉。那正是一首诗的各种不同之处,有了这些不同,才有更可贵的诗。跌宕起伏的诗句,流畅而又清晰的诗句。太多不同了。诗作为一种表达诗人本身的心情之物,其实更多的',表现了世界,表现了许多人。与诗人共鸣的人,往往是与那个诗人心理所思也都差不多了。
记得有许多的诗都差不多,同出一辙。然而这样的诗句却被人说成的仿造,抄袭。可是那些质疑的人就问没问过自己,你懂诗吗?这个诗的世界是有共通的。就连一样的诗句都可能出现,其中可能抄袭,但同时也可能是原创。就像是电话的发明,你能说第二个发明电话的人是抄袭贝尔吗?质疑的人也该好好的质疑自己。
就比如我曾写过这样一句:你在雾中看雨,我在雨中看你。而这句话是我在从未看到过卞之琳的断章的情况下写的,他们说成仿,而我也只能无奈,我不能说我是仿的,因为那不真实。而我也不想说我不是仿的,因为和不懂诗的人解释就是一种浪费。浪费时间,与其那样浪费,不如留下一寸。留下一寸给诗。那点时间,也可以品茗一首小诗了。
那些不懂诗的人总是说自己懂诗,这样的虚假世界里,诗又如何发展?那些对诗有着极深造诣或者抱一颗真心赏诗的人却不曾说自己有多懂诗,略懂,不叫懂。诗的境界是无边际的,俗人所说的懂诗的人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有着一句不变的话:其实我还不懂诗!他们总是这样对自己说,哪怕只是重复着。重复着一个自己不懂。对于世界,宁可抱以一个真实,也不抱以一个虚假的心。这样的心,叫诗心,在世界里,诗心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全部。包含的,是真实,不是所谓的声誉,不是虚假。(然而对于真假的含义,我们也有必要清楚,真和假不是说说真话就是真,说假话就是假,就如你的朋友,用真话来把你营造而出的对别人,对自己都美好的东西给破坏了,你会认为他是真吗?)
现如今缺的却是一种真实,我有时也想问,为什么现在人的诗词总是那么华丽呢?难道华糜文风又要兴起了吗?这样的诗界是怎样的呢?留下一堆的困扰有着时代的悲哀。
篇6:《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
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
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篇7:《 谈中国诗 》教案
《 谈中国诗 》教案
《 谈中国诗 》教案 小韩 一、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这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任务,要夯实训练,也是阅读与写作极好的示范) 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⑶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归纳本文的主旨结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思路、主旨: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二、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重点分析举例论证,主要是针对学生多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但是又堆砌事例来学习) 1、本文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论证什么观点?有什么作用?在文中标记。 2、体会第四、五段举例论证的特点:标出有几个事例?每个事例论证什么观点?(引导学生体会举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堆砌事例,或者强贴标签,不加分析,;) 三、品味中国诗的暗示性:(这一延伸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训练) 中国诗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或者给人“深秘的静默”,或者“引得你遥思远怅”,或者“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的不同感受。那么我们的诗歌主要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这样的暗示性的呢? ※实例分析: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助联想、想象,形成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一)、借助联想,跨越空间,由此地想到彼地,以彼方写己方。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例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考】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为梦想亲人,转而悬想亲人也想念自己,这样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中有“思家”二字,第三、四句却写家人谈论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赏析】这种巧妙的构思,使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谈论自己、挂念自己的情景,由实入虚,从而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表现得更深切感人。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感情的?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除夕夜独处异乡旅馆中的作者想象故乡亲友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之思念,衬托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借助想象,跨越时间,由现在想到将来,以将来写现在。 【例4】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中的想象。 【赏析】本诗通过写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例5】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思考】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朋友上船。诗的后两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三)、借助联想,跨越时间,由眼前想到过去,以过去写现在。 【鉴赏示例6】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思考】你读出了什么?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赏析】这首词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联想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同样是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四)、借助瑰丽想象,构筑诗歌意蕴。 【鉴赏示例7】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思考】说说三、四两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赏析】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种十分大胆和新奇的想象,就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师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鉴赏示例8】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思考】后人评价第四句“其妙无比”,你认为妙在何处? 【赏析】第四句,借助想象写描绘音乐,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鉴赏示例9】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赏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迁移训练: 1、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可以用虚实结合来概括的几首来。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设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谈如何写诗及自己的诗观】相关文章:
2.谈中国诗教案
3.谈秦观闲适诗
5.《诗》习题及答案
6.诗人及诗诗歌
7.诗原文及赏析
8.冰心写给自己的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