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越女词》之五全诗翻译赏析
“猕猴桃西兰花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李白《越女词》之五全诗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李白《越女词》之五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李白《越女词》之五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五全诗翻译赏析
《越女词五首》【其五】
李白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注释:
①镜湖、耶溪: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耶溪即若耶溪,溪水流入镜湖。故镜湖、耶溪虽言二水,实指一地。
②新妆:刚刚打扮好。
③新波:春天雨多水涨,故称新波。
④两:指新妆与新波。
译文:
镜湖湖水明媚如月光,耶溪姑娘皮嫩肤白犹如雪霜。
姑娘们穿上了新衣服,荡漾在新月照耀的'湖水上,真是一幅奇妙绝伦的人物风景画。
大意:
这首五绝是说,镜湖的水平静明亮如月,若耶溪上的少女脸庞洁白如雪;他们刚刚梳妆打扮了一番,荡着小舟在新波之上飘流,人影映入水中,波光人影,相互辉映,景象极美。极状少女朴素、健康、天然之美,传神写照,清新活泼。
越女词五首鉴赏:
【其一】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其二】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其三】
耶溪采莲女①,见客棹歌回②。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③。
【注释】①、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面。
②、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③、佯:假装。
【其四】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其五】
镜湖水如月①,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②。
【注释】 ①、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县,若耶溪水流入其中。
②、新妆,指刚打扮好的女子。新波,指明净“如月”的耶溪水。两句意为:“新妆”人荡漾于“新波”之上,波光人影相互辉映,景色极美。
篇2:李白《越女词》翻译赏析
李白《越女词》翻译赏析
越女词 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
①、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面。
②、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③、佯:假装。
解释:
若耶溪有一个采莲的女子,
看见客人来了便唱着歌儿回返。
唱着笑着进入了荷花丛里,
还假装害羞不肯出来。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人”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越女词五首李白
【其一】
长干吴儿女①,眉目艳星月②。
屐上足如霜③,不着鸦头袜④。
【注释】①、长干,见《长干行》注⑥。儿女,这里指女儿。
②、艳星月,象星和月亮那样光彩明丽。 ③、屐,木屐。如霜,形容皮肤洁白。
④、鸦头袜,脚拇趾和其他四趾分开的一种袜子。
【其二】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其三】
耶溪采莲女①,见客棹歌回②。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③。
【注释】①、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面。
②、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③、佯:假装。
【其四】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其五】
镜湖水如月①,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②。
【注释】 ①、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县,若耶溪水流入其中。
②、新妆,指刚打扮好的女子。新波,指明净“如月”的耶溪水。两句意为:“新妆”人荡漾于“新波”之上,波光人影相互辉映,景色极美。
篇3:李白《清平调词》全诗翻译赏析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篇4:李白《清平调词》全诗翻译赏析
其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赏析: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从结构上看,第一首从空间写,引入月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写,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宫廷。第三首归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以第一首春风与第三首春风,遥相呼应。
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
第三首一、二句把牡丹、杨妃、玄宗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第三句中“春风”二字即君王之代词。
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后人编造说,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认为受辱,乃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这是不可靠的。
篇5:李白《横江词》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横江词》全诗翻译赏析
横江词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①侬:吴地(今江苏省南部一带)人自称侬。
②瓦官阁:即瓦官寺,又名升元阁,梁代所建,高二十四丈。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
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以人道横江好;我说横江恶,因为它波浪汹涌,猛风一次吹三日,像是能吹倒大山,暴风掀起狂涛巨浪,浪头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的瓦官阁。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明朗真率,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赏析: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恶”,“如此**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篇6:越女词其一,越女词其一李白,越女词其一的意思,越女词其一赏析
越女词其一,越女词其一李白,越女词其一的意思,越女词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
越女词其一作者:李白 朝代:唐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篇7:李白 《三五七言》全诗赏析及翻译
李白 《三五七言》全诗赏析及翻译
原文: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还如当初不相识。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是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萧条,叶落去还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寒鸦栖独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
那旧岁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爱。再寻不得,竟也是再见无期。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重温那段旧事,让我情何以堪。文起之时,萧索的秋之意象为这忆情情不得的无奈心境做下渲染,读至此,叫人心中悲叹之意更胜。往昔,曾深爱相伴的女子,现下竟是再见无期。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丝。夜凉如秋,因有相思于胸,夜也难度,情也难熬。此处诗人做完美内心刻画,致诗哀婉动人。凄怨悠远,哀怨如诉,从文辞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的艺术魅力。
篇8:《梦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
《梦李白二首》全诗翻译及赏析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参考译文
天上的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方的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情亲意切足见你对我厚谊。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你说江湖上**多么险恶,总是担心船只失事会翻毁。
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京都中达官贵人冠盖相续,高洁如你却落得这样憔悴。
谁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何你到老反被牵连受罪?
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赏析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篇9:李白《塞下曲》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
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天兵,即官兵。下,发;进。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见《汉书·西域传》。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衔恩”是全诗之眼。首二句写胡汉交战。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篇10:李白《来日大难》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来日大难》全诗翻译赏析
来日大难
李白
来日一身,携粮负薪。
道长食尽,苦口焦唇。
今日醉饱,乐过千春。
仙人相存,诱我远学。
海凌三山,陆憩五岳。
乘龙天飞,目瞻两角。
授以仙药,金丹满握。
蟪蛄蒙恩,深愧短促。
思填东海,强衔一木。
道重天地,轩师广成。
蝉翼九五,以求长生。
下士大笑,如苍蝇声。
【古诗译文】
以往孓然一身,手携粮食背负薪柴。
道路悠长食物吃尽,苦口焦唇。
今日酒醉饭饱, 乐过千春。
幸遇仙人相识,诱我远学神仙术。
驾凌海上三仙山,周游陆地五岳。
飞乘天龙,目瞻两龙角。
谢神仙授我以仙药,金丹满握。
寒蝉蒙天恩, 深愧生命短促。
欲想报恩,恰如强衔一木去填东海。
师道重于天地,轩辕黄帝的老师是广成子。
皇帝的`九五大位轻如蝉翼,还是长生术珍贵。
愚蠢之人嘲笑仙术,如苍蝇声嗡嗡烦人。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篇11:李白《塞下曲》之三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三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释:
1、天骄:即匈奴。详见《幽州胡马客歌》注。
2、阵解二句:言激战结束,天已破晓,阵地上一片空旷。星芒尽、海雾空,皆言天亮。阵解,即阵散,战斗结束。营,本指营地,这里借指战场。
3、功成句:言将军战胜,建立军功后,其肖像被图画在麒麟阁上,以示表扬。麒麟阁,见《司马将军歌》注。
4、独有句:言因立功受褒奖的仅为主将一人而已。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索引》:票鹞,劲疾之貌也。
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天骄:指匈奴。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这两句是说,在反击外族侵略中,英勇杀敌,图像麒麟阁,功劳最大,获得这种最高荣誉者,首推霍去病。诗句极力称赞霍去病反抗外族统治者侵略的功绩,有气壮山河之概。
译文: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简析:
此诗写汉军将士出征,凯旋而归,但受褒奖的仅上将一人。晚唐诗人曹松《己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诗分三段。前三句为第一段,写出征。骏马如飚,鸣鞭过桥,弯弓辞家,如风驰电掣,轻松乐观。为后文有功不赏作伏笔。四至六句写破敌状。“插羽”句总写破敌,势如破竹。阵解二句写战场景物。战斗直到天亮才结束,星光淡去,晨雾消散,战场一片空阔死寂,透露出战斗的严酷惨烈。末二句言战胜受荣,上将一人,不平之感昭然纸上,与前三句呼应,形成巨大反差。
【李白《越女词》之五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9.佳人全诗翻译赏析
10.望天门山李白全诗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