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嫦娥》全诗翻译赏析
“畅所欲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商隐《嫦娥》全诗翻译赏析,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李商隐《嫦娥》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嫦娥李商隐全诗赏析
嫦娥李商隐全诗赏析
《嫦娥》由李商隐创作,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诗人是如何来写的呢?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嫦娥,训诂为‘藏我’。人生于大气压之中,生于社会之中,处处是压力,压力‘由人不由己’,谁也无法回避压力。一个有灵志的儒家弟子,都时刻牢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何必藏焉?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深:暗。
4.长河:银河。
5.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6.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7.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8.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诗作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背景,永远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8)开始,到唐宣宗时期(846年)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嫦娥》即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类诗的典型。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篇2:李商隐《嫦娥》全诗赏析及作者简介
李商隐《嫦娥》全诗赏析及作者简介
《嫦娥》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嫦娥》的诗意/《嫦娥》的意思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嫦娥》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嫦娥》的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篇3: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篇4: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篇5: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蝉》是一首五言律诗,借写蝉以喻己之清高廉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来比喻自己品行高洁。《唐诗别裁》云:“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这首诗抓住蝉的特点,紧密结合诗人的情思,为情而造,情景相融。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可划分上下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紧扣蝉来写,突出蝉的特点,以一“高”字为诗眼。首联以闻蝉鸣而起兴,意思是说蝉本以清高而餐风饮露,难求一饱,所以要作不平之鸣。尽管鸣声哀怨而带恨,然却无人理会,不过是徒劳而已。作者以蝉喻人,实写自己的人生境况。蝉本没有“高”和“恨”的感觉,但诗人却采用移情的手法,赋予事物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写得真实生动。
颔联上句“五更疏欲断”顺承“声”字而来,写蝉鸣声响到五更时已经稀疏,快要断绝了,意谓蝉的力竭声嘶。下句“一树碧无情”则写出尽管蝉声欲断,可满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因为蝉的憔悴而感动,显得冷漠无情。这既是对蝉的遭遇的客观描写,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寄托他的身世遭遇,以此抒发出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这两句字字咏蝉,却字字自况。
第二层由蝉及人,直抒胸臆。颈联写诗人官小身微,犹如木偶在水中到处漂泊,于是便产生了思念故园之情。想到故乡田园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为何还不归去呢?这看似与蝉无关,实则由“难饱”和“费声”而引起的身世之慨,这一转换不仅增加了诗的内容,而且使咏物诗的抒情韵味更加浓郁。
最后两句为诗的尾联,也是全诗的结句。一个“君”字将蝉拟人化,且与“我”对举,使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诗人因闻蝉鸣而自警,不禁发出与蝉相同的慨叹。一个“警”字照应“声”字,“清”字照应“高”字,丝丝入扣,严谨稹密,并具有画龙点睛之妙。诗论家认为这首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为“咏物诗最上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蝉》李商隐全诗鉴赏
2.蝉·李商隐
3.蝉·李商隐全诗鉴赏
4.李商隐——《蝉》赏析
5.李商隐《蝉》分句赏析
6.李商隐《蝉》字词解析
7.李商隐的《蝉》
8.李商隐 《蝉》的翻译
9.李商隐唐诗《蝉》鉴赏
10.李商隐《蝉》赏析
篇6: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题解:
这不是描写春雨的咏物诗,而是一首见春雨有感、借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爱情寥落的惆怅感怀之作。
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但对于诗人所思为何人又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诗人所念之人应当是柳枝,就是《柳枝五首·序》中提到的那位属意于他、最后却被他人夺走的洛阳痴情少女。有人说红楼之上的那位姑娘就是后来成为李商隐妻子的王氏,当时落魄不堪的李商隐不过是王茂元手下的小小幕僚,却看上了人家的千金小姐,自然是有些苦涩难言的了。还有人推断这位可望不可及的女子是女冠,就是《碧城三首》和《重过圣女祠》等诗中反复提到的那位陪同公主一块儿入道观的宫女。
不论这首诗有无寓意,不管诗中的女主人公到底为谁,都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的凄迷与美丽。
句解: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白袷衣”,闲居时的便服。“白门”,金陵的别称,即今天的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新春的夜晚,诗人和衣而卧,情绪甚是低落。为什么呢?因为昔日与恋人欢会的地方如今已经寂寞冷清。也就是说,佳人已去,相会无期。爱情的失落,真是让人苦恼伤心啊!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这两句是诗人追述重寻旧地的情形。春雨潇潇,诗人来到恋人住过的红楼前,隔着迷蒙细雨远远地望去,始终没有走近。曾经让他感到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冷。究竟是雨冷,还是心冷,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了。在这红楼前,他不知站了有多久,最终只能怏怏归去。此时,雨仍不停地下着,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风中飘荡的珠帘。走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说不出的失落,说不出的凄凉。
“珠箔”,即珠帘,这里喻指雨帘。在意象上,“红楼”和“珠箔”给人以华丽的感觉,暗示着曾经深情缱绻的生活;而一“隔雨”、一“飘灯”,意境就变得朦胧起来。红楼的色彩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珠箔是明丽的,却是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这极细微地写出诗人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一联,可谓境界全出,情韵悠长,于典丽之中见凄冷,于空蒙之中见感伤。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晼晚”,形容黄昏时分暮色苍茫的景象。“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此联前一句是替对方设想,意思是:在远方的那人面对日暮春晚,也应触动悲愁吧。后一句是说:只有在残夜的短梦中,我才依稀可以见到她。
相思刻骨,而至入梦。闭上眼她分明在前,睁开眼却什么都没有。残宵梦醒,怎不叫人伤心断肠?“犹得”,尚且可得、侥幸而得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惆怅与思念之情。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珮、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云罗”,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强烈的思念让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要修书一封,将自己的爱恋、痛苦告诉对方。末了,仍觉意犹未尽,附上爱情的信物玉坠。然而,猛一转念,路途遥遥,阻碍重重,书信和玉坠怎样才能送到她的.手里?且看窗外,阴云万里,有一只失群的大雁在哀哀地飞。都说飞雁传书,可它能穿过这如同罗网一般的厚厚云天吗?
评解: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诗文解释:
新春时节穿着一件夹衣,怅然而卧,白门寂寞,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隔着雨凝视着那座红楼,感到孤寒凄冷,在珠帘般的细雨和飘摇的灯光中独自回来。遥远的路途上应该悲伤春天将要过去,在残宵的梦中还依稀可以与你相见。玉珰和书信怎么样才可以送给你?万里阴云下只有一只大雁飞过。
词语解释:
珠箔:珠帘。
晼:日落。
云罗:阴云密布。
诗文赏析:
诗人描写了主人公在春夜思念自己的情人,心中一片迷茫,惆怅不已。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篇7: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
无题 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文解释:
昨夜星光灿烂,和风徐徐,在那画楼西边桂堂的东面。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可以飞到一起,但是两个人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有一线相通。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喝着温暖的春酒,分成小组射覆蜡烛分外红。可叹我听了报晓的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着马去兰台,心却像是飞转的蓬草。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卿;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词语解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灵犀:指犀角。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商隐任职秘书省期间。李商隐曾经两度任职秘书省,第一次是开成四年(839),第二次是会昌二年(842),第二次任职不久就离职服丧,直到会昌五年秋才重返秘书省。所以这首诗可能作于开成四年或会昌二年,也可能作于会昌六年。从其中透露出的身世沉沦、漂泊无依的情绪来看,时间应该比较靠后一些。
句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但诗人没有叙写具体情事,只是烘托出一种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昨夜星光灿烂,和风习习,我们相会在画楼西面、桂堂东边。绘彩的画楼、流香的桂木之堂,把柔美的夜晚点缀得无比香艳旖旎,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昨夜”未必实指,只是一种追忆。那样的夜晚、那样的温情,历历在目,如在昨天。“画楼”与“桂堂”,极力渲染着相会场所的靡丽,似乎在暗示着这段浓得化不开的艳情。两个“昨夜”相连而咏,上下两句蝉联而出,于圆转流美之中道出了缠绵,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最普通的时间与地点的交代,都因这段恋情而变得如此的蕴藉与精致,这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开始!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着美满的爱情。然而,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诗人与相爱的人之间存在着阻隔。他们近在咫尺,却如同相隔天涯;一夕相会,又旋即分别。无论是当时的感受,还是事后的追忆,都让人倍受煎熬却又无可奈何。
虽然苦于无法接近,无法有更多的表白,但两人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情意相通、心心相印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那样的情意绵绵。用“心有灵犀”来比喻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古人认为犀牛是一种灵兽,犀角中有一条白纹,像白线一样贯通上下两端,感应灵异,故称为“灵犀”。
两句中“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相互生发。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深刻的痛苦,但心则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安。尽管这种契合的欣喜中不免带有苦涩的意味,但它却因身受阻隔而显得弥足珍贵。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隔着座位互相传递着弯钩,只觉得春酒暖人。分组一块行酒嬉戏,只看见红烛摇摇。与相爱的人没有机会单独在一起,借助于集体活动稍稍亲近也自兴奋异常。他们该是如何含而不露地眉目传情,如何暗自欣喜、满怀柔情。此时,即使酒不醉人,人也该自醉了,心里怎不荡漾着暖意?再看那烛光,红彤彤的,本就亮着喜庆,伴着热闹,再映着心上人的眉目笑语,又怎不让人欢愉沉醉?那醉人的情愫啊,直叫人反复咀嚼、回味!一个“暖”字,一个“红”字,渲染出一片温暖的色调,传达出一份绵绵的情意,更把久经寂寞的诗人的沉醉展现得格外分明。
“送钩”也叫藏钩,是古人行酒时玩的一种游戏。玩游戏的时候把人分成两组,藏钩于手中,暗相传递,最后让对方猜钩子在谁手里,猜不中就罚酒。诗人和意中人本是隔着座位而坐,心有意而口难开,便借着“送钩”的机会,偷偷地彼此传递着情意。“射覆”也是饮酒时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把东西藏在器物里,让别人猜,猜错了就罚酒。“射”是猜的意思。“分曹”就是分组。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可叹我啊,听到五更鼓响,又该上朝了。策马赶往兰台,感觉自己宦海飘泊,身不由己,就如同那随风飘转的蓬草。“听鼓应官”,唐制,五更二点,城内击鼓,坊市开门。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兰台”,是汉代皇宫保存秘籍图书的地方,这里指秘书省,李商隐当时正在秘书省供职。
诗的最后两句,将爱情间隔的惆怅与身世飘泊的慨叹融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含有自伤身世的意味。诗写的是爱情,但这种人生的怅惘与无奈,已经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
篇8:李商隐《咏史》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咏史》全诗翻译赏析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作者李商隐借史咏今,将在虎踞龙盘南京城上演的纷纷扰扰的历史剧加以总结,帝王之地也有气数已尽的时候,对大唐王朝走向衰败充满了无奈。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之理。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刘、余《集解》云:”层层作势,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之中自含顿挫之致。“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社会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借三国孙权立国以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新陈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
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篇9:李商隐《泪》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泪》全诗翻译赏析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注释:
1.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2.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3.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4.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5.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佤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7.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赏析: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程《笺》云:”此篇全用兴体,至截处一点正义便住。……八句凡七种泪,只结句一泪为切肤之痛。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陶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李商隐《嫦娥》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嫦娥 李商隐赏析
4.李商隐嫦娥
5.嫦娥 李商隐
6.嫦娥李商隐
8.佳人全诗翻译赏析
10.《子规》全诗翻译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