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2023-03-31 08:21: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多喝岩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篇1: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

在并州客宿已经过了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度过桑乾,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赏析: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我们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首诗,请想一想吧,难道自己不曾有过这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吗?

篇2:《旅次朔方》全诗翻译及赏析

《旅次朔方》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皂《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原意为没有起点或没有终点,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王逸注:“媒理断绝,无因缘也。”更渡:即再渡。

却望:回头远看。唐杜甫《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诗:“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

参考译文

我旅居并州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

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干水,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乡!

译文二: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赏析

《渡桑干》是唐代诗人刘皂(一说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刘皂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但是当他渡过桑干河,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干流域。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十年以前,初渡桑干,远赴并州,为的是什么,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干,回到家乡,又是为什么,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其实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干,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才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干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这就生动地表现出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都有过的那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

篇3:旅次朔方,旅次朔方刘皂,旅次朔方的意思,旅次朔方赏析

旅次朔方,旅次朔方刘皂,旅次朔方的意思,旅次朔方赏析 -诗词大全

旅次朔方

作者:刘皂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篇4:《旅次朔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旅次朔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情作品铺垫的。

1.从内容上推测,“朔方”比并州距咸阳更近还是更远?

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参考答案

自己所处地离家乡更加远了,那“日夜忆咸阳”的心更加忧虑和焦急了,诗人的失望与痛苦之情谥于言表。

二:

1.第一句中诗人为什么要将“十年”说成“十霜”?(3分)

2.对这首诗中的“无端更渡桑乾水”,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回故乡咸阳;另一种理解是迁徙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3分)

2.赞成第一种:久居并州,思念家乡,可一旦回乡,却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这样写,就把命运对人的捉弄表现得尤为深刻。赞成第二种:久居并州,难以回乡,可命运却又使他流落到更远的地方,连居住在并州也不可能了。这样写,就把心中的苦涩与无奈表现得尤为充分。(3分)

译文

在并州客宿已经过了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度过桑乾,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赏析:

《旅次朔方》是唐代诗人刘皂的作品。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乾河前往离家更远的朔方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篇5:旅次朔方 / 渡桑干原文、翻译及赏析

旅次朔方 / 渡桑干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刘皂

原文: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译注参考:

1、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 :354 .

篇6:旅次朔方/渡桑干原文翻译及赏析

旅次朔方/渡桑干

刘皂〔唐代〕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注释

旅:旅行。次:临时住宿。朔方:古都名,自西汉始建,至唐代,辖区多变,治所不一。桑干河以北,属朔方地区。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鉴赏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县错误的。因为贾岛县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县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为十年的`记此。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此应当县可信的。因此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县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蔚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县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为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县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为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县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县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为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为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县关键,要初初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县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县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县没来由,也就县自己也弄不清楚县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县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为,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县,出乎诗人意外的县,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县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为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县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县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篇7:旅次朔方/渡桑干原文翻译及赏析

旅次朔方/渡桑干

朝代:唐代

作者:刘皂

原文: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翻译: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赏析:

作者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但是当作者渡过桑乾到达朔方,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写下了这首诗篇。

篇8:李商隐《哭刘蕡》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哭刘蕡》全诗翻译赏析

哭刘蕡

作者: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2,巫咸不下问衔冤3。

黄陵别后春涛隔4,湓浦书来秋雨翻5。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6?

平生风义兼师友7,不敢同君哭寝门8。

注释:

1.刘蕡,字去华,昌平(今北京昌平县)人。唐敬宗宝应二年(826)进士。文宗大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对策痛论宦官专权,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奸宦,改革朝政。考官赞赏他的文章,却因惧怕宦官,不敢录取。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儒在襄阳,都召用他为从事。后得授秘书郎。因宦官诬陷,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此诗为刘蕡病故,商隐初闻恶耗而作。然刘之卒年,史无明载。冯谱定在会昌二年(842),刘、余《集解》则定在大中三年(849)秋。此依后说。

2.九阍:九重宫门。《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3.此言帝宫深遥。巫咸:传说中天帝的使者巫阳。《甘泉赋》:“选巫咸兮叫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此言朝廷不派人来了解刘蕡的冤枉。

4.黄陵:《哭刘司户蕡》“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黄陵: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水经注》:“湘水又北经黄陵亭西,又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方舆胜览》:“庙在潭州湘阴县北九十里。”《通典》:“岳州湘阴县有地名黄陵,即二妃所葬之地。”春涛隔:言去年黄陵别后,方历一载。时商隐在长安,与蕡所处之地遥隔大江,故云“春涛隔”。

5.湓浦:指江州。《庐山记》:“江州有青盆山,故其城曰湓城,浦曰湓浦。”刘蕡可能卒于此地。书:此指讣书。从江州传来刘蕡的死讯,正是秋雨降落之时。

6.安仁:西晋潘安的字,他长于写作哀诔文。《楚辞》有《招魂》篇,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屈原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此二句以安仁、宋玉自喻,说自己只能写作诗文以致哀悼,而无法使死者复生。

7.风义:风骨气节。此谓以交情而论,我们是朋友;但以风骨气节而论,我则敬之为师。

8.寝门:内室的门。《礼记·檀弓上》载:孔子说:“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即师重于友之意。商隐敬重刘蕡的为人,所以说不敢自居于朋友之列而在寝门以外哭吊他。

译文:

天帝高高在上,天门紧闭,更不派神巫下凡来问一下刘蕡你的冤情。自从去年春天与你在黄陵分别后就一直被滔滔江水阻隔,再也没有见面,一别之后,等来的竟是你客死浔阳的噩耗。我此时只能像潘岳一样空作哀诔之文,却无法为你招魂使你起死回生。刘蕡你平生高风亮节,于我亦师亦友,我不敢与你同列,更不敢在寝外哭悼亡灵。

赏析:

《哭刘蕡》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伤悼友人刘蕡而作的七律。此诗对挚友含冤被贬客死他乡表现出深深的悲恸,通过对亡友的伤悼,宣泄了诗人内心对朝廷的'失望与痛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抗议。全诗风格悲壮,情感真切,既伤悼朋友,又为之鸣冤,深情而正义,感人肺腑。

此诗当作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予以录取。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李商隐与他在令狐楚幕中相识,友谊深厚。大约在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因宦官诬陷以罪,刘蕡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直到公元847年(大中元年)才从贬所放还。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春初,李商隐由江陵返回桂林郑亚幕府途中,与自贬所放还的刘蕡相遇,曾作诗相赠。两人旋即在黄陵分别。第二年秋天,刘蕡客死于浔阳。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当时李商隐正在长安,听到噩耗后,一连写了四首诗哭吊。这是其中一首。

此诗起句以“深宫”“闭九阍”愤慨于君门九重之不得见,“不下”是说其居于九重深宫,“衔冤”指正直之士负屈而死,君门九重,洁士湮没,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接着三四句转入好友之亡。黄陵别后,又是一春,彼此江湖阻隔,难以会面;正值秋雨飘洒,突然传来好友噩讯,令人痛心。“春涛隔”指友情之浓,而又被迫分离,“ 秋雨翻”喻讣音到来,天地亦为之痛哭流泪。悼友亡逝。“安仁作诔”,据《晋书》载,潘岳(安仁)词藻艳丽,尤善为哀诔之文。为诗人自喻安仁。“只有”“能”是说诗人只能写一篇祭文为亡友伸张正义。“宋玉招魂”见《楚辞·招魂序》:“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只能倍极哀痛以哭其惨死,而不能招魂让他再生。七八句,表明自己与亡友刘之志向相同。“兼师友”,情虽朋友,义从师弟。“哭寝门”句见《礼记·檀弓》载孔子曰:“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不敢同君”是说诗人不敢以朋友之礼礼之,而以师礼礼之。怀念爱戴之情,深厚无比令人感动不已。

此诗沉痛动人,既伤悼朋友,又为之鸣冤,深情而正义。同时所作伤悼刘蕡的诗共四首。另附三首如次:

哭刘司户蕡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唯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哭刘司户二首

离居星岁易,失望死生分。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

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

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已为秦逐客,复作楚冤魂。

湓浦应分派,荆江有会源。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

篇9:《元好问》全诗翻译赏析

《元好问》全诗翻译赏析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注释】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

歌谣:指北朝民歌《敕勒歌》。

绝不传:已绝迹不再流传。

穹庐一曲:指敕勒歌。

中州:中原。

【译文】

像北朝民歌《敕勒歌》这样慷慨激昂的民歌已绝迹不再流传,

这首民歌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从古至今中原人民代代相传的英雄气概,

也影响了北方敕勒民族。

【赏析】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篇10:《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会没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南方潇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赏析:

张若虚(660年-约7),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

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篇11:蜀道难全诗翻译及赏析

蜀道难全诗翻译及赏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诸葛亮曾通过蜀道与为魏国交战,李白借此怀念古人,怀想当年战况恶劣,百姓民不聊生,作者重提旧事,表面上是感叹蜀道这块地方交通不便利,实则隐含对社会的一种思绪。

蜀道难噫(yī)吁(xū)嚱(xī)⑴!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⑵,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⑶,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⑷,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⑸,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⑹,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⑺。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⑻。  青泥何盘盘⑼!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⑽,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⑾。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⑿,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⒀,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⒁!  剑阁⒂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⒃。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xiě),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⒄,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⒅。

作品注释  ⑴《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噫吁戯:惊叹声,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⑷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横绝:横越。峨嵋巅:峨嵋顶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黄鹤:黄鹄(Hú),又名天鹅,善于高飞。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⑾坐:徒,空。膺:胸。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⒀凋朱颜:使人变老了。去:距离。盈:满。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水流轰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转,转动。  ⒁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⒃“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⒄朝:早上。吮:吸。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咨嗟:叹息。

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有声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险要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译文2: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旅次朔方》 赏析附译文

2.《将进酒》全诗翻译赏析

3.佳人全诗翻译赏析

4.李商隐《嫦娥》全诗翻译赏析

5.《春寒》的全诗翻译赏析

6.《子规》全诗翻译及赏析

7.《关山月》全诗翻译及赏析

8.《山行》全诗翻译赏析

9.《忆梅》全诗翻译赏析

10.马上作全诗翻译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刘皂《旅次朔方》全诗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