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
“扉林斯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
渌水曲⑴
李白
渌水明秋日⑵,南湖采白萍⑶。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⑷。
注释:
⑴渌水:清澈的水。《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⑵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
⑶南湖:即洞庭湖。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⑷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简析:
此诗写采白蘋的女子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丈夫的愁情。
首句写景。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两句写采白蘋的`女子,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貌美如花而无丈夫陪伴,故而愁苦难耐。
鉴赏: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篇2:李白《渌水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篇3:渌水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渌水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渌水曲·渌水明秋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萍。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前言】
《渌水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此诗写采白苹的人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远人的愁情。全诗四句。“渌水明秋日”写景。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南湖采白苹”叙事,言人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两句写采苹的人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而无人陪伴,故愁苦难耐。
【注释】
1、渌水:清澈的水。《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2、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
3、南湖:即洞庭湖
4、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5、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6、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翻译】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鉴赏】
《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王琦认为此诗为乐府古曲。这首小诗确属乐府,并深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含蓄深婉。
诗的前两句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三四句转折,写这位采蘋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这位女子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在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色中共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此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篇4:李白《凤凰曲》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凤凰曲》全诗翻译赏析
凤凰曲
李白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⑴。
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⑵。
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⑶。
注释:
⑴“嬴女”二句:谓秦穆公之女弄玉在天上的春色里吹箫。
⑵“青鸾”二句:谓弄玉和她的.丈夫箫史一同乘凤凰仙去。青鸾,传说中凤类神鸟,多为神仙所乘。此处指弄玉和箫史仙去时所乘之凤凰。
⑶“影灭”二句:谓弄玉、箫史二人登仙,人去楼空,只有其事千古流传于秦地。
译文:
秦穆公的乖乖女,喜欢吹玉箫,吟弄天上之春。
青鸾不独飞去,更要载着她的爱人萧史,一起携手升天。
他们升空的倩影消失在彩云之中,箫声飘洒整个西秦。
简析:
此诗寓夫妻情投意合,有共同的爱好兴趣,能得到幸福。
首二句与三四句倒装,其用意在突出“吹箫弄春”。
篇5:渌水曲,渌水曲李白,渌水曲的意思,渌水曲赏析
渌水曲,渌水曲李白,渌水曲的意思,渌水曲赏析 -诗词大全
渌水曲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渌水明秋日。
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
愁杀荡舟人。
篇6:写景诗——《渌水曲》
《渌水曲》原文
渌水明秋月,
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
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译文
渌水在秋日里特别明净,姑娘们到南湖去采白苹。
荷花娇美仿佛要对我说话,竟让荡舟的姑娘非常不满。
《渌水曲》鉴赏
《渌水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此诗写采白苹的人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远人的愁情。全诗四句。“渌水明秋日”写景。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南湖采白苹”叙事,言人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两句写采苹的人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而无人陪伴,故愁苦难耐。
《渌水曲》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7:渌水曲原文及赏析
渌水曲原文及赏析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苹。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注释
渌(lù)水曲:古乐府曲名。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白苹: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苹。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转折,写这位采苹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此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这位女子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在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色中共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篇8:李白《君道曲》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君道曲》全诗翻译赏析
君道曲
李白
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
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
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
【古诗概述】
《君道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言帝王致治,必得贤臣猛将为辅佐,同时树德于民。从中可见李白的政治观点。
【作品注释】
⑴作者自注:梁之《雅歌》有五章,今作其一。《乐府诗集》:《古今乐录》曰:梁有《雅歌》五曲,一曰《应王受图曲》,二曰《臣道曲》,三曰《积恶篇》,四曰《积善篇》,五曰《宴酒篇》。其中无《君道曲》。王琦认为《雅歌》中后人讹“臣”字为“君”字。
⑵“大君”二句:谓天子之仁德,如天之覆盖万物,东西南北,无不广布。大君,天子。《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孔颖达疏:大君,谓天子也。天覆,上天覆被万物。后用以美称帝王仁德广被。《汉书·匈奴传下》: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广运,犹广袤,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⑶“轩后”句:谓黄帝治理天下,以常先、太山稽(泰山稽)为辅佐之臣。轩后,指黄帝。爪牙,本为鸟兽的爪和牙,引申为国之武臣。《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常先、太山稽,黄帝大臣。《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正义:四人皆帝臣也。《淮南子·览冥训》: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泰山稽辅之。高诱注:力牧、泰山稽,黄帝师。
⑷“如心”句:言黄帝用大臣,如同大脑指挥肢体一样。
⑸“小白”句:言齐桓公治国,离不开管仲的得力辅佐。齐桓公名小白。管仲字夷吾。《管子·霸形》: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仲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寡人之有中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仲父不以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⑹“刘葛”句:言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跟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⑺“土扶”二句:谓土相扶,可以成高墙,多积善,可以成厚德。喻人君靠大臣辅佐,可以成治世;多为善政,可施惠于民。扶,一作“校”。《北齐书》卷十五《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淮南子·地形·》:山为积德。高诱注:山仁万物。
【作品译文】
大君直德如天覆地,东南西北无所不至。
黄帝的.辅臣任为泰山稽守统治下民,如心指挥手臂,想哪里指到哪里。
齐桓公视管仲为自己的羽翼,刘备与诸葛亮如同鱼水一样。
垒土可成高墙,积德可立存身的厚地。
【诗词鉴赏】
作品鉴赏此诗分三层。首二句发端,言帝王之任大,养育教化百姓,如天之覆地。中四句三用典故:黄帝治天下,以常先、泰山稽为“爪牙”;齐桓公成霸业,以管仲为羽翼;刘备割西蜀,与诸葛亮为“鱼水”。末二为结句,点明诗旨: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多积善,可以成厚德。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李白《渌水曲》
5.佳人全诗翻译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