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2023-12-25 08:56: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招工调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篇1:《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释】

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苹: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4分)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2)主题方面相似: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风格方面相似: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琢,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二:

【注】①属玉: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②菰蒲:水草。

1、诗歌的前六句写隐逸生活,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隐逸生活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长占烟波弄明月”一句中“弄”字用得巧妙,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一二两句写观赏自然美景,诗人寄迹江河,欣赏自然之景,水草丰茂,水鸟嬉戏;(2分)三四两句写傍晚归来,诗人流连美景,天色渐晚方才归来,见白蘋盛开、芦花满地,不觉心旷神怡;(2分)五六两句写系舟登岸,诗人系舟树下,任萧萧秋风吹起两鬓白发,体会隐逸之真意,愿终老江湖。(2分)

2、“弄”,玩赏之意,(1分)“万事不理”的诗人小楫轻舟,永远占据烟波江上,观赏风景,玩赏月色。(2分)表现出诗人啸居江湖,放任自适的隐逸之乐。(2分)

赏析:

诗人一生主要过着遁迹江湖的.隐居生活,这首诗便以其自得其乐的心情,描绘了啸傲江湖、放任自适的闲逸生活。清江,泛指诗人居处附近的一条清澈江河。

前六句所写,既是诗人隐逸生活的一日,又是长年生活的缩影。一二句写观赏。属玉,同鸀(王鸟),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菰蒲,水草。诗人生活在江河边,触目之景,最多的是水鸟:鸀(王鸟)常常嬉戏在塘水中,不过一有动静,便双双惊起,飞离水面;倒是偶居不离的鸳鸯,在那菰蒲深处,“相对浴红衣”,可以不受外界“骚扰”。长时间地观赏这些可爱而有灵性的水鸟,诗人感到有趣,感到欣喜。三、四句写归来。棹,桨。徜徉在“清江”之上,其乐无穷,诗人流连忘返,待回来时,往往天色已晚。桨划到白苹盛开的岸边,他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挺立着丛丛芦苇。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皑皑的浓霜。情景如画,诗人心旷神怡。五、六句写系舟。林樾,指树林丛聚成荫处。将一叶扁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得岸来,迎面一阵萧萧秋风,吹起了诗人两鬓花白头发。如平镜的水面上起了一阵涟漪,诗人心田也掠过一个念头:对那些热衷于用世的人来说,这种江湖隐逸生活太平淡乏味了,不过,他却觉得其中有无限的清情趣。因此最末两句,诗人表明自己的志趣。“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观其一生出处,这里有着诗人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在内。“弄明月”,指赏玩月色。诗人声称:我就喜爱这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万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会,每日除了醒复醉、醉复醒外,便是“长占烟波弄明月”,小楫轻舟,永远占据在烟波江上,优哉游哉地观赏风景,玩赏月色,这是十分舒心惬意的。 这首诗,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苹、芦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江湖世界,活动在其间的诗人,又是一位孤高出尘、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因此,全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诗媲美。其与李白诗相似处有二: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萧散洒脱的不群风致相似;随兴挥洒、辞气夸张、清新自然的飘逸风神相似。

篇2:《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遥夜:长夜。

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玉露:白露。

晓:破晓。

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泛:弹,犹流荡。

还密:尚未凋零。

(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残萤”、“ 早雁 ”、“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3)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赏析:

《早秋》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诗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色图。全诗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 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篇3:《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

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

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

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

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1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3分)

(2)D、E。(每项2分,共4分) .

(3)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及“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起,谓首作也。其人伐竹未毕之间,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篇4:《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分析诗中暗示的社会背景。(2分)

2.这首诗中描述了诗人什么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天下庸俗的官吏、腐朽的统治阶级窃取俸禄;世间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容纳不了敢说真话的正直之士。(2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2.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充满着在昏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5 分,写出一点得2 分,写出两点得4 分,写出三点得5 分。要有概括、有分析,有欠缺酌扣)

二:

(1) 请简要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2) 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贫病潦倒; ②蔑视官场; ③心系国、民,有救物济世之怀;

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⑤以贫为乐,安守穷途。(任选4点,一点1分)

(2)内容上:揭露了是非混淆的社会本质;(1分)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1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前半句回答了颔联“闲吟客”的具体内容,后半句点明了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的深层原因。(1分)

【赏析】

这是一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潦倒书生的感世伤怀之作。此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饱蘸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全诗的布局谋篇颇费匠心,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诗人的情感与诗的主旨完美结合。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忧。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申述怀抱,满纸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新颖活脱,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浇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寂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概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怎样造成的。“乐于贫”的“乐”字,表现出诗人的正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腐朽统治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斩截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吟”什么?第五句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并未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他的诗的'确是“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见《唐才子传》)。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当时的社会本质。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潮。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读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离骚》的卒章,屈原不是也掩泪太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我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诗人,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并且议论中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愤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诗人感情的波涛,后浪催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读此诗犹如登山,转过一盘又一盘,愈转愈入佳境。

篇5:《过分水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过分水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试题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宇是金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4.“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阅读答案

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

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

3.“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 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只答引出下文给1分

4.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手法1分,效果1分)

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

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过分水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此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篇6:《旅宿》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旅宿》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

①凝情:专注深沉的思虑。

②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③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④远梦归: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

⑴诗中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诗句是(1分)______ ,________ 。

⑵“家书到隔年”写出了诗人盼望家人音信的急切心情。由此,我们联想到杜甫在《春望》一诗中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2分)

_________ ,______ 。

⑶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表达作用。(3分)

参考答案:

⑴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

二: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分)

【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分)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3)结合全诗,简要评析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思的?(6分)

答: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衬托出羁旅在外的寂寞凄凉。(3分,手法1分,内容2分。)

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旅人孤灯,长夜难眠。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而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远离故乡,书信难达。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3分,手法1分,内容2分。)

(4)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三:

(1)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请加以分析?(5分)

【答案】诗中描绘了一个内心充满思乡之情的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尾联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2)颈联意思曲折,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参考答案

1.C

2.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赏析:

《旅宿》的作者是晚唐诗人杜牧,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中抒发了自己寂寞沉郁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全诗含蓄蕴藉,凄绝哀惋,结构谨严,意境深远。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么?“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篇7:《春近》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近》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近

王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③。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被贬斥。

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③津:渡口。

试题

(1)第一联两句中的“晓”和“春”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对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进行简析。

阅读答案

(1)“晓”和“春”。用“晓”字形象地写出了晨曦透射下山峦积雪的洁白与闪光之状。用“春”字巧妙、生动地传达出梅开春近的欣喜。画面灵动,尽显生机。

(2)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后四句写哀情,心境枯寂,老态龙钟,想要退隐却前途难料。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抑郁。

二:

(1)首联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比喻。作者把山比作银屏,将溪比作玉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清澈的情状,其中隐含着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这两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苍凉的山野,我们在画面中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2)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又老境将至的抑郁和想退隐避世却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反衬诗人的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诗人精神的极度抑郁苦闷。

赏析

诗歌前四句飙血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春天将近时生机蓬勃的景色尾联“欲浮沧海去,风浪 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 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 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 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 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 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 之情。 后四句抒 发了诗人贫穷落拓 (1, 豪 放,放荡不羁。 2, 穷困 潦倒,寂寞冷落。)而又 老之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 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 闷;诗歌以乐景 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 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1]人 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精神的极度抑郁。

首联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天亮了,积雪 覆盖的山峦,起伏绵延, 像那银白色的屏风;清澄 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 溪边的寒梅,已经迎寒张开笑脸,对水弄姿,报告 着春天的消息。此联写 “雪”和“溪”时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 清澈的情状,把读者视野 引向了苍凉的山野,仿佛 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晓”字不仅表现了银装素裹的山脉在晨曦 中发出的晶莹光芒,而且 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 程; 还是春天, 梅花的开放却让诗人错以 为春天已至,着一“春” 字突出了溪边怒放的寒梅 花满枝头的景象,给人生 机勃勃的感觉

颔联

“东风露消息,万物 有精神”:尽管白雪皑皑, 但东风里依然透露出春之 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 动、抖擞精神以迎接春天 的到来。诗人以若有若无春之讯息,唤醒了寒冬里 世人盼春望春的情绪。看 似对春饱含憧憬,实则为 下文抒情作反衬,匠心独 运,意味隽永。

颈联

“索莫贫游世,龙钟 老迫身”:带着孤独沮丧 心情,贫穷落拓地徘徊在 在世上,更有龙钟老态人 之晚景就要降临。触景生 情,由物及人,感慨自身 遭遇,诗人深感郁闷沉重。 让人不禁联想其受邪恶势 力迫害之遭遇,凝思其感慨人生晚景将至的原因。

尾联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之情。

篇8:《西楼》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西楼》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曾 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注释】

1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2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试题

1.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分)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2.(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3、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4、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二: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①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答: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

②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 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 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4分)

2.按照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却要敞开四面窗户,从中你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4分)

参考答案

1.听觉 吹起

2.“ 卧看千山急雨来”道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诗人最欲欣赏的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出色表演。这种境界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

【赏析】

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谢榛的“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似乎少了点儿气势,苏东坡的“天外黑风吹海立”,似乎缺了点儿动感,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缺了点儿声势。也许可以这么说,将他们三人的'的诗句加起来,就熔化成这两句。

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并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还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过,杜牧之“卧看”显得深沉哀婉,而陈与义的“卧看”显得潇洒俊逸。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篇9:清江曲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清江曲的语文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释】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苹:水中浮草。

9.(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4分)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

9. (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2)主题方面相似: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风格方面相似: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琢,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篇10:杜甫《新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杜甫《新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新秋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注:

火云:俗称火烧云

一叶风:秋风

萤焰:萤火

搔首:用手抓头

⑴这首诗题为《新秋》,首联是如何表现秋天“新”的特点的?

⑵“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请简要分析。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字进而描写景物的?

(5)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云还具有夏天云的特点,天气还很热,但是已经有叶子被吹落,这是秋的特点。这个时候既有夏的特征又有秋的特点,说明是夏末秋初,体现了秋“新”的特点。(意对即可)

⑵不能。诗歌描写的是新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不是新秋了。(扣住“新秋”,意对即可)

⑶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三点中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4)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

(5)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赏析:

《新秋》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杜甫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诗题名为《新秋》,确实写出了新秋的特点。一至六句按顺序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本来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一片树叶带来了秋讯,于是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有意思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进了秋色中。他的“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正是诗人在夏秋交替时的独特感受。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来,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所以深夜搔首,感叹不已。这样写就使得诗人形象和诗中秋景物我一体,显得情景交融。

新秋有时也作为月份,指的是七月。

篇11: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放船

【唐】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放船:坐船顺流而下。

⑴本诗前四句与诗题“放船”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3分)

⑵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本诗前四句点明诗题,交代“放船”的原因。(2分)②作者送客到苍溪县后,碰上连日阴雨,山路湿滑,返回时只能弃马乘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源于舟行之快。(3分,意思对即可)②句中,“青”“黄”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杜甫一家人流浪寄居川西并顺着川江向东而去的路上所作。一条小船,载着杜甫全家老小,满载着年迈的杜甫,在川江上飘荡。诗中表现了作者前程渺茫,正如小船在江中无助地飘摇,承载着满腹心事。

这是永泰元年自忠渝下云安时作。川江帆船,在缺乏动力的唐朝时期,在黄昏时候到达云安县的码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杜甫是在重阳节前几天到达云阳的。秋季的川江,水势还是湍急的,没有帆船可能在傍晚的“戎戎暗,淰淰寒,独鸟怪,夜色阑……”的恶劣环境下从上游的万州放船下行的。况且这只小船还要穿过云阳境内的窄窄的水流湍急的巴阳峡和大小磐石——青龙滩?这里的“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和 “江市”好像都指明了,杜甫的小船就泊在现在的州。前程渺茫,小船飘摇;阖家大小,天地沙鸥。面对夜色与明月,听微风细语,看大江奔流,想病老官休。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上四放船暮景,下四泊船暮景。帆以御风,幔以蔽日,曰收曰卷,日将晚矣。市暗、云寒,行舟所见。荒林、独鸟,停舟所见。无径入,林已昏也。怪人看,鸟将宿矣。自放而泊,夜色未阑,正见行舟之速。

庾肩吾诗:“离舟卷幔城。”《诗》:“何彼穠矣。”注:“穠,犹戎戎。”张衡《冢赋》:“乃树灵木,戎戎繁霜。”【黄注】戎戎,市中晚烟之盛也。董斯张曰:《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注:“群队惊散貌。”淰淰者,状云物散而不定。孔氏曰:读淰为闪者,淰从水,闪从门中人,言水中之形状忽有忽无,如人在门,或见或不见也。何逊诗:“独鸟赴行楂。”阑,尽也。胡应麟曰:诗用叠字最难。叠字中最譬语,对属尤不易工。如“野日荒荒白,江流泯泯清”,下句稍逊。不若“山市戎戎暗,江云淰淰寒”,铢两既敌,而骈偶天成。昔人有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为的对者,彼特常格常语耳。

【《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1.《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2.《蟾宫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3.《朝天曲》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4.《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5.《江楼感旧》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6.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7.《清江引·秋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8.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

9.《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10.《赠从弟》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