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
“甜辣酱在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初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诗词》
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
2、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3、背诵与改写。
〖教学重点〗: 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设想〗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改写是发展性要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简介诗歌分类
三诗歌赏析的方法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 激愤昂扬 哀怨悲伤
节奏:明快朗畅 急促有力 低沉缓慢
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
2/2/1/2,2/2/2/1)
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四、学习《归园田居》
1、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3、理解诗意:
A、“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B、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C、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4、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5、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过故人庄》
1、齐背孟浩然的《春晓》导入,简介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听读,点拨“黍”、“圃”、“轩”的读音,学生朗读(点拨五言绝句的节奏,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3、理解诗意:
A、 首句交代了什么?
(朋友情真意切,盛情款待)
B、 故人村庄的景色是怎样的?请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怎样的景色,并口头进行描述。有人说,这两句写景写得很成功,你能说说它的成功之处吗?
(景色开阔,清幽恬静。)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写什么?
(对窗赏景,把酒闲谈。
D、最后两句写出作者什么感情?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与朋友感情融洽,相约再聚。)
4、总结:此诗写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表现了闲适恬淡的情趣。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作。
5、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
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
3、理解诗意
A、 从诗中看,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B、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水:初平――刚涨 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 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 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作者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F、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
4、总结:此诗写作者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
3理解诗意
A首2句表现了主人怎么样的品德情趣?
(主人勤劳好洁,清静脱俗)
B末2句写景妙在哪里?写出了山水怎么样的特点?
(“护、绕”写出溪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 ,“排、送”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C本诗的写景顺序及特点?
(由近到远,采用了拟人和对偶。)
4总结: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欢恬淡愉悦的生活情趣。
5 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游山西村》
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2朗读
3理解诗意
A作者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B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C作者对此处的感情如何?
(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D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5朗读并背诵。
四朗读和背诵比赛。
篇2:初中第二册第六单元《诗词》
初中第二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
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
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
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
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
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
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骏”“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烈士暮年不已盈缩之期养治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
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
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二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
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
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符
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
“腾蛇句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
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
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
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恰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
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
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
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
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前致词新战死长已矣无完裙
逾墙走语声绝泣幽咽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⑤。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姐?’、“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
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
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
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
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
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德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
的气氛。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
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邮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娘
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LI”,“1”,
“en”、“mi 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通问。实际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
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光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
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本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准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
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一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
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一个小
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老当益壮
一层: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二层: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壮志。
三层:说明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肯定人的能动作用。
石壕吏
差没夜里提人
老妇哭诉苦难
吏怒妇啼
老妇哭诉
男子俱尽
孤寡贫苦
老妇服役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子然一身,“斯人独推怀”的孤影。由此可以想
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
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
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宠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
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清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
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现物,放物
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
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闽。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闭,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阂与上闽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闽寓情于景,下阔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_因“丝”与“思”谐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
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
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
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
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
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急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高愁之苦的
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温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
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
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
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
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
篇3: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家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看一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
看游乐园多热闹呀,认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坐摩天轮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一共多少人?
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4+4+4+4=20(人)5个4
2+2+2+2+2+2=12(人)6个2
为什么要这样算?
(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教师板书5个4、6个2
其他同学你们还知道什么?
游乐园里快乐多,智慧也多,就让我们一起跟“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乘法。
(课件出示小朋友摆的图形)
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你能像他们一样摆出你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摆图形
哪位小朋友有勇气第一个告诉我们,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4+4+4+4=165+3=86+6+6+6+6+6=3610+4=14……、)
2.(1)分类。
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另一类是加数都相同的。是都相同吗?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黑板左边的算式,感知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2)体验。
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回答。
如果有20个2相加呢?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用加法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你有简捷的算法吗?
学生小组交流。
班内汇报。
师小结。
3、抽象概括乘法。
像这样2+2+2+2……、+2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如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3×6,“×”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乘号像什么?
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像3+3+3+3+3+3=18用乘法表示3×6=18读作3乘6等于18或6×3=18读作6乘3等于18。
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相信你一定会。
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再回到游乐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
生…… 2、给小动物找朋友(读算式、说意义。)
4+4+44个8相加
8+8+8+83个4相加
3、独立完成P47“做一做”,练习九第3题。(做后说一说)
4.爬梯比赛。
比赛规则: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最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5、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给同学们说一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说一说
篇4: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电脑、三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说说窗户、风扇、蝴蝶在生活中是怎样运动的或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复习,即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旋转三要素:绕哪个中心点,什么方向,旋转多少角度;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师强调: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1、图形变换(1),电脑演示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让学生进行利用学具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自主探究图形的变换方法,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汇报展示。教师这时要抓住: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和表达的条理性。
4、巩固尝试
出示图形(2)、(3)、(4),先观察,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2)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3)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再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最后全班汇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刚才同学们只用了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出示七巧板图形。
1、先观察,再说一说右边的图形是怎么得到的?
2、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摆一摆,变一变,看谁变出来的图形最美,最有创意。最后进行展示与评比。
4、欣赏生活中的个中美丽的图案。(电脑演示)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篇5: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重点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6和7的数数和认数以及序数和书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
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你知道哪些数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师:你会比较6和7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5○66○7。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7>6。
(五)教学序数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学生红花,先发5朵,再发1朵,问学生是几朵。
学生活动:6名学生到前面。
师:从左数6个同学指的是谁?从右数第6个同学是谁?(指名回答)
生:……
教师活动:(出示图)左数第6瓶有□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瓶,第7瓶有□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序数的意义,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师活动:小刺猬送给小朋友7个苹果,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问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号码出示一道题目。
①号23()5()();
②号5○66○7;
③号()()5();
④号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
⑤号6○57○6;
③号数一数有几朵花?3、2;
①号从左数第6朵是什么颜色的?
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略)
篇6: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
二、单元教材分析:
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本单元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数学欣赏。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四、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五、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评议只限于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图形的变换—————————————————————1课时
图案设计——————————————————————2课时
数学欣赏—————————————————————1课时
篇7: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简析和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等七个小节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l)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习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习。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针对本单的元教学的重难点特制定以下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篇8: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分三段教学。
在“2、3、4的乘法口诀”后面,编排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同一组口诀中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乘法口诀(乘法计算)出现的。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2、4、6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
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2组织好练习。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如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等,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
篇9:第一册《诗词》
第一册《诗词五首》
目的要求
一、通过诗的学习,正确认识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从而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
二、提高分析诗句、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领会诗中的情景,场面,并体会这些描绘对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要点难点
一、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二、对诗歌刻划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写作背景
《出塞》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对西北边疆的征伐、守卫,战争频繁,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其中许多诗人都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他们用诗描写塞外景色,抒写将士精神生活,复杂矛盾的感情,充满了悲凉、豪迈、浪漫的情怀。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中之佼佼者。
《卖炭翁》
白居易(772―846)他生活在藩镇作乱,社会动荡不安的中唐时代。白居易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的创作纲领。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其中“讽谕诗”部分是最有价值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诗对于当时社会上许多不合理的现象给以无情的揭露,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中唐时代的社会面貌。
关于“宫市”。《旧唐书》曾有这样的记载:“宫中遣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宫市”制度并不始于唐代,但在唐代很盛行。尤其到中唐,宦官内使气焰嚣张,把它当作一种直接向人民勒索财钱、抢掠货物的手段。这种残酷剥削人民的制度当然会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而当时一些比较了解民情,意欲改革政治的官吏,对宫市也是不满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这种意见。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在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校书朗。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尉,迁江宁丞。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夫子”的称誉。绝句的艺术成就尤高,洋溢着浓厚的民歌气息,以精炼的艺术语言反映了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生动鲜明。明代王世贞曾把他的七言绝句和李白一同推为“神品”。他后来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反唐,他避乱回到家乡,被刺史闾邱晓所杀。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的诗人。原籍太原,后迁居下(guī)(现在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士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元和十年,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直到升任刑部尚书。他提出了“文学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进步文学主张,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体现了“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晚年意志逐渐消沉,自号香山居士,讲道学佛,饮酒论诗,过着半退隐的生活,于846年8月病逝,是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主题思想
《出塞》
第一、二句是借景抒情。诗人由天上的明月地下的边关展开丰富的联想。“明月”“边关”自秦、汉至今一直存在,没有什么变化,但边关的战况却大不相同。秦、汉时期,对匈奴作战连连胜利,而现在,远离家乡,万里征战,不得回乡。短短的两句,平凡的诗行却触及到了当时的军国大事。这是因为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安逸之风盛行,边关将领骄奢淫逸,与契丹、回纥贵族统治者的斗争常常失利。作者通过写景、联想,为后两句作铺垫。需要提及的是“秦”“汉”为“互文见义”,不可理解成“秦朝的明月汉代的边关”。“万里长征”形容路远而非确数。
第三、四句紧接前文提出见解,希望朝廷任用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名将卫国戍边,使敌人不敢进犯,使将士能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这两句中,但,只要。龙城,卢龙镇,在今河北省,汉代名将李广曾驻守那里。飞将,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不敢侵占他的防区。
《卖炭翁》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篇。作品以通俗生动的语言,真切而充满同情与憎恶的描绘,再现了卖炭老人冒着寒冷饥饿卖炭的情景,和他遭到“宫市”的剥削敢怒不敢言的悲剧。全诗依据唐代的生活现实,对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给予了深刻揭露,对劳苦人民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打着“圣旨”横行霸道的宫吏差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卖炭翁(诗的主人公)的身世,和他砍柴烧炭直到卖炭的情景。诗人抓住人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相互结合,立体化地刻画“卖炭翁”的典型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突出老人的年迈而辛苦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尖锐对立的比照,揭示老人凄苦矛盾的心理活动。最后,借助时间的推移,以“日高”而“牛困人饥”仍在“泥中”卖炭的叙述,衬托卖炭老人的悲惨境况。
诗的下半部分,情景骤变:皇宫使者突然而来,强取豪夺,千余斤炭转瞬间被征敛,而剩下的仅是打着“宫市”幌子留下的无用的陈旧织品。卖炭老翁伐薪烧炭的辛苦,雪后卖炭的饥寒困乏,以及换回“身上衣裳口中食”的指望,都在“宫市”的勒索掠夺中付之东流。而宫中使者的骄横气焰,残暴作法,在诗中逼真地刻画出来。两厢对比中。彻底揭露了所谓“宫市”的`残酷剥削实质。
段落大意
《出塞》
首句点明地点,写景。
次句写情,紧接首句。
后两句在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景慕之情中,暗喻着对当时将领之不满,暗讽当朝者用人之不当。
《卖炭翁》
依据情节的发展,全诗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卖炭翁烧炭、运炭辛苦艰难的劳动。
第二部分(第2段)写宫使的骄横和他们掠夺老人炭车的罪行。
写作特点
互文见义
《出塞》起笔不凡,落墨突兀:“秦时明月汉时关”以石破天惊之势而令人瞩目。这因为诗人别出心裁,巧妙地在“月”与“关”之前分别加上了“秦”与“汉”两个表时间的限定词,从而翻出了奇妙而高远的崭新境界。皓月当空,君临天下,与天地共寿,古今长存,何能隶附于哪家朝廷哪代帝王呢?!当然也就无所谓归秦抑或属汉了。事实上,这恰恰是诗人独运匠心之举,用笔新奇之处。秦月汉关,互文见义,举秦则兼汉,举汉亦包秦。如此交错濡墨,即熔铸成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诗句,展示了奇警遒劲的语言特色,散发出摇人心旌的艺术魅力。
含蓄深刻,容量巨大
诗中,“月”与“关”这一自然一人文两个景观,一经诗笔濡染,便具有了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在对秦月与汉关的濡墨之中,月临关塞的雄壮阔大而又荒凉寂寥的图景具体而形象地再现于笔端。如是用墨,旨趣毕现:“万里长征人未还”,世世代代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悲剧;“不教胡马渡阴山”,世世代代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意愿;“但使龙城飞将在”,也便成为世世代代共同的希望,共同的呼唤。这命运与悲剧,这心声与意愿,这希望与呼唤尤使起句显示出颇不平凡的意义,难以估测的巨大容量。
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格调雄劲
从意境上看,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日照着边关;而关塞自秦、汉时设立,至今经过了多少个月色笼罩的夜晚!时间上,由古及今;空间上,宏大阔远;确实引发读者从历史到现实、从边塞到祖国山河的诸多思考。再看气势与格调,怀古是怀念当年为国守边、威震敌胆的“飞将军”;思今则是忧患现实边防薄弱,能象“飞将军”那样的坚兵强将已不存在,而外敌侵扰的威胁犹存。忧患中,却又冲涌着内心的渴望:象当年英勇的“飞将军”那样,杀敌立功,不允许敌寇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显然,无论是怀古、思今,还是感慨、期盼,都饱含着赤烈的爱国豪情,都给后世读者以巨大的激励与鞭策。
叙事简洁,矛盾突出。
诗开头的四句概括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描写卖炭翁的外貌。中间四句写卖炭翁的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写出卖炭翁辛辛苦苦地劳动只不过是为了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穿衣吃饭。可是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是无法御寒的,但是却“愿天寒”,这种矛盾的心理,写出了老人的忧虑,反映了他生活的贫困和境遇的悲惨。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
一、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鸡黍
A.shǔ B.sǔ C.sù D.zhǔ
答( )
2.岐王
A.zhǐ B.zhī C.qǐ D.qí
答( )
3.鳜鱼
A.jué B.guì C.juē D.guèi
答( )
4.鬓角
A.bīn B.bīng C.bìn D.bìng
答( )
5.冰辙
A.zhé B.chè C.zhè D.ché
答( )
6.翩翩两骑
A.pián B.biǎn C.piān D.pān
答( )
二、选出黑体字在句中读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万里长征人未还。
A.huán B.hái
答( )
2.青箬笠,绿蓑衣。
A.suō B.shuō
篇10:语文一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测试卷练习
语文一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测试卷练习
一、我能用“”画出整体认读音节。10%
zuyeshiyunlie
yunieyuewenting
二、我会看拼音写词语。10%
kāimén
()
dàrén
()
érzi
()
rùkǒu
()
bātiān
()
三、我能加一笔变新字。8%
口—()木—()了—()大—()
四、我能看拼音写笔画。12%
shùgōu
shùwāngōu
hénggōu
héngzhégōu
shùwān
héngzhéwāngōu
【初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相关文章:
4.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6.四下第六单元范文
8.初二第六单元作文
10.高一第一册第三单元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