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酒的诗
“明月来相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陶渊明写酒的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陶渊明写酒的诗,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陶渊明写酒的诗
陶渊明写酒的诗
自斟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欢然酌春酒,摘我圆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
饮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篇2:陶渊明酒的诗
陶渊明关于酒的诗
1.《饮酒 十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2.《饮酒 十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3.《饮酒 十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4.《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5.《饮酒 十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6.《饮酒 十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7.《饮酒 十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8.《饮酒 十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9.《饮酒 十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10.《饮酒 二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篇3:陶渊明酒的诗
陶渊明酒的诗
饮酒二十首原文
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⑵。忽焉复醉⑶。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⑷,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⑹,聊命故人书之⑺,以为欢笑尔。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⑻。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⑼!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⑽。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⑾;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⑿。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⒀。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⒁!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⒂。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⒃。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⒄。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⒅。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⒆?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⒇。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21)!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2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24)。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2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2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27)。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8)。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0)。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2)。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33)。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34)。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35)。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36)。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37)。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38)。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39)。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40)。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41)。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42)。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43)。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44)。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45)。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46)。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47)。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48)。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49)。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50)。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51)。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52)。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53)。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54)。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55)。
道路迥且长,**阻中涂(56)。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57)。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58)。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59)。
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60)。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61),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62),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63),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64),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65)。
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66);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67)。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68)。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69)!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70)。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71)。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72)。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73)。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74)。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75)。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76)。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77)。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78)。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79)?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80)。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81)。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82)。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82)。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84)。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85)。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86)。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87)。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88)。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89)。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90)。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91)。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92)。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93)。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94)。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95)。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96)。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97)。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98)。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99)。
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100)。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101)。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102)。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103)。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104)。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105)。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106)。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107)。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108)。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109)。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110)。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111)。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112)。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113)。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114)。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115)。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116)。
注释译文/饮酒二十首
词句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陶渊明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篇4:陶渊明与酒的诗
陶渊明与酒有关的诗
1.《饮酒 十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2.《饮酒 十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3.《饮酒 十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4.《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5.《饮酒 十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6.《饮酒 十六》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7.《饮酒 十七》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8.《饮酒 十八》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9.《饮酒 十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10.《饮酒 二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酒味诗人:陶渊明的酒与诗
酒总能与诗人结下不解之缘。好酒的诗人,陶渊明之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建安才子曹植;陶渊明之后,又有号称“斗酒诗百篇”的盛唐大诗人李白。陶渊明一生爱酒,诗也沾上了醇厚悠长的酒味。
陶渊明爱酒,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说得很清楚。《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一篇带自传性质的短文,篇幅虽短,却详细开列了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方面内容。就拿他的兴趣爱好这一点来说,文中说自己除了爱读书、爱写作之外,还有另一大爱好:“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好酒是那个时代的风气,陶渊明也不例外,喝完了、喝醉了,就起身走人,更是在酒醉里透出一丝洒脱与真率。
陶渊明一生几乎都与酒为伴,又爱与好酒者为邻。相关的史传中,留下了很多他与酒的记载。《宋书》本传说:“潜不解音声,而蓄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莲社高贤传》载:“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忽攒眉而去。”真是率性得可爱。他的好多诗文,或直接写饮酒,或与饮酒有关。他衣食无忧时,要饮酒,如《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即使困窘到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里所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状况,恐怕也要饮酒。在死前几个月,他为自己所写的《拟挽歌辞》其一中,表达了“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遗憾。
东晋本是一个士风消极不振的时代,酒也是那个时代的士族最爱之物。但酒对陶渊明与对士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士族占据着庙堂,优游于园林,居于华屋之中,酒对他们而言,掩盖的是这个阶层的荒诞与虚伪,甚至是放荡、腐朽。陶渊明不一样,酒一旦与田园生活结合,酒的醇厚与田园的清新就能相得益彰。酒由于田园更加醇厚,田园由于酒也更加清新。酒与田园,阻隔了尘世的喧闹,消融了现实的污浊,为陶渊明开辟了一方安放精神家园的净土,也使他平淡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
陶渊明的生活中不能须臾离酒,他的许多诗都是在微醺的状态下写成的,他的诗歌也就有了一种“酒味”。陶渊明诗歌成就最大的`是他的田园诗。他以对待酒的态度来对待田园生活,在微醺的状态下表现田园生活,因此,他描写的大都是他对田园最直接的观察和感受,是不加任何杂质的印象。对于这类诗,人们一般用平淡自然四字来评价。如他《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数句,从内容上看,诗中所写尽都平常,无非是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中所感而已,写作上也是随兴所至,不加点染。看似平淡的语言,却真实、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笔下的田园生活,宁静融洽,富于生机,简单又快乐。
但平淡自然四字还不足以全面概括陶诗的特点。加上苏轼对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评价,才算得上中肯。陶诗看似平淡,读之愈久,越觉得醇厚。如陶渊明诗《饮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看平淡无奇,细品则余味悠长。历来许多写景的诗人,在涉及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时,常把人与景割裂,人作为观察者,而景则成为被观察者,人与景之间不能相融,但陶渊明却不这样。对南山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刻意的观察者,他好似心无所属,漫不经心,只是采菊时不经意地一抬头,南山就映了满眼——人与自然,是那样地相契相融。他好像已融入景物之中,本来就是景物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吧。
这种“无我之境”,是不是与微醺的滋味很近?
篇5:浅谈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浅谈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陶渊明的诗酒人生和对酒文化的独特贡献。他以酒排忧,以酒纵情,以酒解脱,在诗文创作中大量的表现饮酒。酒在其诗歌中成为普遍意象,使酒和文人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酒在陶渊明的人生历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生活中的陶渊明是无夕不饮,视酒为情人、佳人。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自称“性嗜酒” ,把饮酒、读书、弹琴、著文赋诗作为生命的几件重要事件加以描述。此文虽短,但记述饮酒的一段却是最长。他出仕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序》)。生前以“家贫不能常得”而遗憾(《五柳先生传》),还想着自己死后还会因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抱恨(《挽歌辞三首》之一)。
一、忘忧情怀
文人借酒消愁是酒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作品中的愁因也能反映出文人的心里追求和生活状况,陶渊明文学作品中的愁绪各异的忘忧酒,表明隐居之后他并没有完全平静和愉悦,内心依然受到政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困扰。
1.表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把治国安邦当做自己的理想,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往往与个人愿望相悖,他们更多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经历人生的坎坷,饱尝人间的辛酸,最后只能借酒消愁,短暂忘忧。
陶渊明自小受儒家思想的浸染,曾自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之十六),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中老年以后,陶渊明对自己年青时的凌云之志也是绝不讳言,《杂诗十二首》之五中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是,东晋时期政治上的官员选拔主要实行门阀制度。一些高级士族控制了中央政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士族子弟形成世代相传的贵胄,而寒门庶族子弟则失去了入仕的机会。陶渊明出身寒微,祖父只做过太守,父亲的官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便去世了,仕途之路的艰难可想而知。陶渊明曾做过江州祭酒、桓玄幕僚、刘裕参军、彭泽县令,但一生未被重用。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不仅有儒家的入世精神,而且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不拘具体章句,显得有些通脱而不拘泥。而当时政治黑暗、腐败成风,清高守节的陶渊明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只能被别人排斥和打击。
陶渊明因政治前途暗淡而隐逸,他心中的社会理想难得在现实中实现,人格理想难得在现实中保全有关,只得借酒消愁,这在他的《饮酒》里有好几首都可以看作对这方面的真实书写,对儒家社会理想的向往,对暴秦焚书坑儒的指斥以及对自己儒士形象的维护,都可以看出作为隐者的陶渊明,内心中依然有儒家人格被隐逸生活状态所掩盖而形成的一种缺憾的忧伤。现实世界与心中理想不相符合,多所谬误,无奈中以酒消解,以酒来麻醉人格中敏感而脆弱的部分。
从陶渊明的这方面的诗歌中,也能反映出当时文人以酒避难的文化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掌权者大杀异己,文人志士多遭迫害,许多人不敢多言,只能酩酊大醉,借酒避难,陶渊明《饮酒》诗歌第二十首末两句:“但恨多谬误,君当赎醉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假如我讲错了,请官员们不要跟我一个罪人一般见识,饶我一条小命。《饮酒》诗第十三首说:“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关,发言各不领。”也能看出陶渊明饮酒是为了逃避迫害,借酒来韬晦避祸的,即使别人对自己有劝仕或迫害的意思,但自己既然常独醉,自然彼此无法畅谈,只有“发言各不领”了。
陶渊明的用酒韬光隐晦、躲避政治和人事上的迫害,不同于阮籍等人的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他喝酒很少大醉,多是至于微醉,酒后还有意识、能走动。《五柳先生传》中“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喝酒总是一醉方休,喝醉了就退去了,从来不有意留下。酒后还能作诗,《饮酒二十首》既是酒后之作。陶渊明的隐居也是一种避难,饮酒和隐居相结合,共同为陶渊明构筑了一个安全和谐的世界,在这个 世界里,没有杀戮,没有迫害。
2、反映生活窘迫之忧
如果说陶渊明对政治的不满与忧愁是源于精神理想的需求,可以作心理上的调整,那么无重要收入来源导致的生活窘迫状况则是很难改变的。《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回忆说:“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因家贫而四处举债,足见陶渊明青少年时期生活的艰难。在《归去来兮辞》序中,陶渊明自叙了他为官的经过与原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仓无储粟。……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由此可见陶渊明做官也是因为家贫。
二、纵情色彩
中国文人在历史上是一群没有势力但又单纯、浪漫而理想的人。当他们理想难以实现时,便苦闷失落,或寄情山林或借酒浇愁,而当他们心宁气和、短暂满足时,又会借酒纵乐,抒发情怀。陶渊明作品中也有大量借酒取乐、借酒纵情的诗句。他的纵酒诗作与隐居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一定的隐逸文化。他的纵情酒,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反映了其乐天知命的达观心态。陶渊明的纵情酒是对悠然闲适、恬淡愉悦的隐逸生活的真情赞美。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生命感叹的'乐观回应。
1.追求遁世,隐逸之乐
隐逸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的隐者。从他的作品中讲述隐逸之乐的纵情酒,我们能窥视和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能感受和体验到浓浓的隐逸文化。
陶渊明自幼形成贞刚的性格和思想,曾自言“性刚才拙”,(《长与子俨等疏》),“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视那个时代“道丧千载” “八丧同昏”, 视官场为“尘网”“樊笼”,感到生不逢时,而且门阀势力高涨的社会,他偏偏只是一个几无希望的没落门第。最后“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只能选择隐居遁世。陶渊明隐居之后,确实也过了一段恬淡、快乐的时光。《饮酒》其五中有充分的表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不仅写出了他性情的淡泊宁静,更是写出了生活的悠然自得。 而且身心宁静的陶渊明并不是孤僻的避世者,他时常和乡邻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可见,在这里,更近于自然,但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自然,是富有人情味的自然。陶渊明也享受着耕种的新鲜和喜悦,《归园田居》一组诗,就是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
《移居二首》其二写道: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首诗讲隐居时移居南村后,与友人郊游、饮酒、赋诗,生活充满了田园的乐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意趣更是耐人寻味。
2.人生短暂无常,乐知天命
乱世惜命短,早在汉乐府诗歌里,对生命的眷恋与惋惜已经出现。例如:《薤露》一诗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珠,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陶渊明生活在一个个性生命意识觉醒的时期,他开始发现永恒的宇宙与飘忽不定的人生竟是如此尖锐的矛盾着,生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正如陶渊明所说“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饮酒》其十五,“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在阳。”面对无法把握的命运,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悲哀。然而陶渊明没有过多的沉溺与伤感之中,对生死也有着理性的清醒的认识。“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既然有生就有死,自古亦然,生命短暂而又无常,陶渊明开始改变转变感叹和伤感,及时行乐。此时,老朋友酒成了其最好的帮手。
三、解脱超越
陶渊明一生精神上纠结矛盾与两件事情,做官和归隐,恐惧死亡与坦然面对,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其实陶渊明最大的心结也就解开。也就实现了解脱。晚年时陶渊明以无心时政,归隐木已成舟。对于生死的态度,也不刻意求之,而是顺其自然对死的无奈,人是无力回天的,陶渊明诗文中虽然也流露出一些颓废的因素,但总的看来态度是达观的,他活在世上,而作《挽歌诗》三首,作《自祭文》一篇,他认为人死如灯灭,既不相信炼丹那一套,也不相信佛家那些说法,对现世主义的“不知生,焉知死”的儒家,陶渊明看得更透彻。对生死的态度里更多的是对道家观点的认同,生死如人之来去,死与生一样自然,既不回避,也不留恋,泰然处之。反而是物质上的贫困、老病的折磨等非精神因素成为其最大的困扰,可以说陶渊明晚年是贫病交加、度日艰难。就是这样艰难的日子,陶渊明也是无酒而歌,无酒照样歌,穷达不改其乐,实现了精神对物质上的超越。
《九日闲居》是这方面的有力据证,九月九日是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陶渊明病卧家中,看着满园盛开的菊花,穷的无酒可喝,连酒杯上都堆积满了灰尘,心里知道以酒泡菊是治病延年的良药。就一般人而言,此时于此困境,肯定会愤愤不平的发些牢骚,至少也会为自己的清贫感到几许悲凉。但陶渊明没有让热闹的菊花白白开放。无酒就食菊。由最后四句“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能看出,此时诗人心绪平和,神态宁静,还悠闲的写诗抒怀。
总之,陶渊明为酒而生,以酒入诗,以诗酿酒,陶渊明诗文中诗酒交融的境界后世不能皮及。陶渊明不在乎喝酒的时间,不在乎喝酒的地点,更不在乎喝的是什么酒,他只在意酒带给他的感觉,在酒中寄托忧愁,以酒助兴,在酒中解脱超越。陶渊明经常自斟自酌,在饮酒的时候感悟人间万物、悟透人间生死。陶渊明的酒和他的诗一样,恬淡静谧,回味无穷。陶渊明的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不过他的诗酒交融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一样的,他的诗酒中明显地分为了三种不同的境界。
篇6:陶渊明诗
陶渊明诗6首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
《形影神·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拓展阅读:陶渊明生平介绍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陶渊明写酒的诗】相关文章:
1.陶渊明诗
3.陶渊明诗全集
4.杂诗陶渊明
5.陶渊明的诗
6.《诗人和酒》
7.李白斗酒诗
10.酒的诗有哪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