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
“theriaz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
《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
在《诗经》中,鸟类因其成双成对、用情专一、啼声悲欢等特征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审美意象。
《诗经》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涉猎广泛。其中最富有灵动色彩的莫过于那些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的鸟类。鸟类意象在《诗经》抒发情感、描写实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诗经》中爱情诗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鸟类意象起源于先秦,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地润色,丰富斑斓的鸟类文化逐渐成形。鸟类作为姿态各异的创作素材展现在《诗经》中,充当着主观情感抒发的媒介,推动着理想与人格的升华。是鸟类的到来让《诗经》更加具有文化内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与被爱,天经地义。用鸟类的自然之爱去谱写人类的人文之爱,其用心别出心裁,其手法匠心独运。借助鸟类的灵动,爱的百转千回、爱的九曲回肠都得到了更好的彰显。本篇意在通过对雎鸠、斑鸠、鸳鸯这三种鸟类意象的相应剖析,进而阐述鸟类意象的独特文化意义及其之于《诗经》中的爱情婚恋诗的重要作用。
一、雎鸠与爱情召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翻开《诗经》,是雎鸠这种离爱情最近的鸟带领我们穿越了时空的局限,走进了那个“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风雅时代。可以这样讲,雎鸠鸟是《诗经》中所涉猎的众多鸟类中最舞影翩跹的。它们雌雄和鸣的声声鸣叫响彻千古,感召着无数后人为了真爱勇敢追求、执着争取。在悦耳舒心的“关关”之鸣中,诗三百,宛如前世心动的邂逅,今生无邪的约定。
在《关雎》中,开头两句以雎鸠和鸣的雎鸠起兴,以采摘荇菜为比,以琴瑟钟鼓作结,叙述了君子对淑女的苦苦追求,描述了周代贵族社会一个理想的恋爱婚姻模式。古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历经千年的时光蹉跎,你会发现,原来最动人的古情诗非《关雎》莫属。品读全诗,宛如一个隽秀深情的男子向自己爱慕的心仪女子真情而朦胧的告白。那种空灵、含蓄、淡雅、清新的感觉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美。字迹行间,你仿佛能感受到男子心跳的节奏,炽热中夹杂着平静、深沉中饱含着柔和。恰似一回眸,你就可以看见那个在湖畔守望爱情的他。微风轻抚,黯然心动。一个庶民的誓言,一个庶民的表白,朴质而直白、勇敢而坦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轻松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酝酿着甜蜜的气氛,出神入化地诱惑了赏诗者的浮想;“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委婉含蓄地将饱尝相思之苦、深受思慕折磨、情不能自已的男子描写得那样传神、动人心魄。那浓浓的爱慕与相思仿佛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相思雨,滴滴沁入有情人的心上,泛起层层爱的涟漪和波澜。情不知从何而起,却一往而情深。看着雎鸠鸟的伉俪情深,男子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女子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男子辗转反侧,夜深人静时,我仰望星空,想起的是你。终于最后一颗星消失在天边,你的影子却仍然如璀璨的繁星,照亮着我怅然若失、幽远深邃的眼眸。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的宫廷乐师李延年唱出了李夫人的倾城美貌,更唱出了多少男子对美无悔的追求。面对着窈窕的淑女,君子勇敢执着的追求,哪怕代价是毁天灭地的。我在水之头,汝在水之尾,日夜思汝不见汝,共饮黄河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汝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爱一个人,往往是百转千回的,幸福需要心有灵犀的缘分,更需要寤寐求之的勇敢和坚毅,倘若没有“求之”的勇敢,就定不会有飞过沧海的羽翼。
二、斑鸠与爱情关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出自《诗经》中的《氓》。鸠,既斑鸠。古人认为斑鸠吃多了桑葚就会醉倒,所以在本诗中借斑鸠吃桑叶来比喻女子过度沉迷于爱情就会神魂颠倒、迷失自我。《氓》这首诗堪称是《诗经》三百篇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在叙述手法与情感刻画上都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同样,它在思想认识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本诗完整地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直至最后步入婚姻殿堂后又被无情抛弃的全过程。细读全诗,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辛酸与苦楚、沉痛与反思。遥想当年,我风姿婀娜,那个貌似忠厚的你借着换丝的机会走进了我的生命。年少的我并没有看清你的本质,不能自拔地坠入了爱河,妄想着从此与你厮守一生。那时我多么庆幸,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成为你的妻子之后,我过着夙兴夜寐的生活,我奉献了全部,而你却变了心意,残忍地将我抛弃。红颜老去,我收获的只是厌弃而不是坚贞的爱情。绝望与无奈之下,我选择了离开,因为我还有最后的尊严。只是,我没有想到,回到娘家,我面对的不是温暖的关怀,而是兄长的嘲笑。
我就像那斑鸠一样,从贪婪地飞上桑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寂寞、凄苦的一生。一切,是那样的出乎意料。本以为桑叶之美会让我陶醉,只可惜,所有的幻想与期望都在顷刻间戛然而止、荡然无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选择了坚强、勇敢地去面对,我挥断了这份让自己痛苦不堪的情丝,开始了新的生活。只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怅然若失的夜晚,我的脆弱和凄苦还是会像萧瑟的秋风一样席卷而来,唯有“等闲变却故人
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能书写我内心的落寞。我是勇敢、坚强、决绝的,正如汉代乐府民歌《有所思》中所言:“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① 其情感之浓烈沉痛与本诗颇有相似之处,可见,任凭岁月荏苒,时代变迁,古今事理如一,为往昔之情而痛的心情亦是如一。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爱情失败的女人,我亦是无限苍凉的。
悲剧的开始往往是毫无征兆的,有的时候还会夹带着含蓄的幸福。命运伸出手来,悄悄地将不幸的种子埋下,诡秘地笑着,静静地等待着花开的那一天。试问有谁能想到最初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竟演变成了最后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开始,我认为最伟大的是感情,后来,我终于承认最无情的是命运。在命运面前,渺小的我们总是无力抗拒。爱,潜移默化,需要用一生去忘记;恨,肝肠寸断,却可以模糊时间、淡褪记忆。 三、鸳鸯与爱情理想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出自《诗经》中的《鸳鸯》。诗的第一章描绘了这样一幅患难与共、彼此相惺的画面:一对朝夕成双的恩爱鸳鸯,拍动着身上绚丽的翅膀,悠悠乐乐地飞翔在辽阔的天空,沐浴着爱的和风细雨。然而就在它们陶醉在爱的甜蜜中时,却陷入了即将被捕入网的危险,而在危难之时,它们仍然成双成对,雌雄相依,忠贞不渝,并不是贪生怕死、大难临头各自飞。在诗的第二章中,诗人观察入微、描写至细,抓住了鸳鸯小憩时的一个细节进行摹写:芳草萋萋的小坝上,一对鸳鸯含情脉脉、相偎相依,红艳的.嘴巴插入左边的翅膀,恬静悠闲,安然温馨。在整首诗中,一、二两章用鸳鸯起兴,比喻夫妻百年好合之意,祝颂君子长寿,福禄安康。
旷远的天空、灵动的水面似乎是鸳鸯爱的天堂。当他们滑翔在自由的苍穹,整个天空都满载着浓浓的爱意。无爱的人开始向往着爱,有爱的人开始享受着爱,“只羡鸳鸯不羡仙”是他们心中的共同所想;当它们畅游在水面上,整个水面上散发的都是风韵迷人的气息。欣赏着它们在水中欢乐过后到岸上幸福而满足地抖落身上的水珠,观察着它们用橘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羽毛,是多么的优雅、高贵,不禁让人心生艳羡?虽然我们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飞上云霄、长生不老,但是我们更希望,在蓦然回首的时候,会有一个人在灯火阑珊处等着我们。而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不再害怕漫漫的长夜,甚至无惧死亡的来临,因为有你牵着我的手走过人生的长河,甚至走过蔑视的人群。此生足矣!
诗人以鸳鸯比喻夫妻,自然贴切,在入情入理中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以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为肇始,鸳鸯的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多用以表达永恒的爱情,为后世所普遍接受。直至现代,新婚夫妇也将鸳鸯绣在枕头上,暗喻两人将像成双成对的鸳鸯一样相爱一生、永不分离。那雌雄相依的鸳鸯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光辉写照,是“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刻骨承诺。将鸳鸯绣在枕头上是夫妻信义、彼此忠贞的象征。当我们的头枕在鸳鸯上,我们的内心就如同加上了一道无形的禁咒,千丝万缕、抵死缠绵。我会一直坚守心中这份皎洁的爱,不管星月沉沦,都屹立不倒、永不低落。看到鸳鸯,仿佛就看到了爱情既朴素而又迷人的真谛――那是美好的向往,更是深切的期望:愿爱情唯美浪漫,惊艳岁月,温暖时光;愿爱情细水长流般天长地久。
由此可以看出,鸟类在中国文学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它作为大自然的精灵,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让大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这个原本绮丽的世界更加迷人、多情。而从鸟类走入《诗经》的那一刻起,鸟类与文学的这份不解之缘就注定了永无终结之日。在后世的文学中,鸟类不断地丰富着文学,而文学也以其深厚的底蕴赋予着鸟类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以《诗经》为起源,鸟类意象既在深化着一种完整,将爱之情深意切展现到纯粹;同时也在强化着一种缺憾,将爱之悲惋凄清演绎到极致。因此,当《诗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其中的爱情诗篇就宛如一件色彩丰富、技术精湛的艺术品,越是细细琢磨越是能体会到其中的高妙。正如胡应麟所讲:“男女精,万物化生,人道之本也。太初始判,未有男女,孰为精乎?天地之气也。……周之国风、汉之乐府,皆天地元声。”②而在《诗经》中的男女爱情诗歌中,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借助鸟类起兴从而隐喻爱情。鸟类之爱的甜蜜、忠贞引来了人类无数恬美纯净目光的追随,鸟类天然的情感本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潜藏于人类灵魂深处哀婉缠绵的情感;与此同时,借助鸟类寄托的现实世界的情感状态和强劲有力的诗风鼓舞和感动了无数的后人。
篇2:《诗经》爱情意象
《诗经》爱情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充满了坦诚真挚的情感,蕴含了婉美的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盛大宝典。作为一个诗歌的舞台,《诗经》承载了极其壮阔的文化景观,展示了几千年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意象,这些爱情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诗经》爱情诗的文学地位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相通,它诉说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经》305篇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约有七十余首,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如此,《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很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诗经》开辟了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已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名篇佳句。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关雎”成为美好的爱情颂歌,整首诗歌意蕴风趣,言辞优美,情感热烈。继《诗经》之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中,爱情诗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南朝乐府干脆全是情歌。在继承《诗经》质朴、率真传统的基础上,乐府民歌丰富扩大了爱情诗的表现领域。
其次,《诗经》的爱情诗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例如:《邶风·静女》,第一章写一男子去到城楼和一个性情娴静容貌美丽的姑娘相会;第二章写他们见面后的亲切融洽;第三章写姑娘向男方赠送礼物,男方却如获珍宝。这些情节都非常充满故事性。《郑风·溱洧》写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修禊的盛况与欢乐。诗中的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河边吹风赏景,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嬉戏,最后以芍药表达心意。整个故事完整而生动。这些爱情故事生动有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诗经》在描写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活动时十分传神。如《陈风·月出》,把男女双方月下相思,既尴尬又欢喜的心理写得很逼真传神;在《郑风·子衿》中: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小伙子是如此的被姑娘牵挂着,一日的暂时离别就像是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二、《诗经》的爱情意象演绎了别拘一格的情感
在《诗经》中所描写爱情诗,大都采用朴素平凡的自然物来作为爱情的意象。一花一草,一个景象,一个信物,虽然简单渺小,却是男女之间的情窦初开的真情传达。这些朴素爱情意象的应用,不但使诗歌表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示了《诗经》别具一格的诗情画意。
1. 鸳鸯戏水、温情脉脉
鸳鸯戏水是爱情的象征。古文化中以鸳鸯作为爱情意象的作品有很多,但最早的应首推《诗经》。《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就出现了鸳鸯的意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采用鸳鸯的意象,显得温情脉脉。《诗经》中用鸳鸯作为爱情意象还有《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里是用鸳鸯作为爱情的祝愿。鸳鸯意象的产生,为文学作品表现爱情故事增添了活力。
2.杨柳依依、情丝悠长
杨柳传情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杨柳的意象也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意思是: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轻风飘拂,像是依依不舍,而今日我又来到这里,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这里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这杨柳的意象,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思念爱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 水波漫漫、情意无限
《诗经》爱情诗中有很多水的意象。男女约会、情人提婚选择的地点总是在河边,甚至遭受爱人遗弃时也描写到河水,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淇水、溱水、洧水和扬之水等。《蒹葭》描写的一个痴情人在恋爱中的心理和感受,利用漫漫之水这一意象,使寻找心上人的路途变得艰难又漫长。《郑风·溱洧》写男女恋情,也是先以水起兴。《诗经》中这些水意象的大量运用,与抒情主人公的爱恨情怨融为一体,折射出了当时男女青年的内心情感。
4.芍药芬芳、春心荡漾
《诗经》中的芍药也是爱情意象的代表。《郑风·溱洧》这首诗写的是士女们三月上巳,在水边修禊时的戏谑场景。“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是农历的三月间,溱河和洧河迎来了桃花汛,春水涣涣。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灵里疯长。芍药芬芳,更是令人春心荡漾。
三、《诗经》爱情意象的审美价值
《诗经》中的爱情意象都采用自然生活原型加以表达。这种原始意象,以其独特的观念,表达了生活的愿望和情感。这些独特的爱情意象,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反复出现,构成了中国诗词的独特的意象系统,形成了深远的意境。毫无疑问,《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1. 淳朴清新的自然美
《诗经》中的自然景物是简单朴素的。《诗经》通过天象、地理、草木、鸟兽、昆虫等随处可见的自然物意象来表现情感,让我们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淳朴之美。这些原生态的意象完全根植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这些爱情意象还散发出清新之美。那秋水、蒹葭、白露、明月、杨柳、雨雪、春阳、黄莺,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它是当时人们生活本来面目的记录,也是实实在在民俗风情的演绎,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场景。这些爱情意象宛若一幅幅乡村田园生活的风俗画长卷,形象具体生动,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出淳朴清新的自然美。 2. 率真大胆的人性美
《诗经》爱情意象,表现得是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突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展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中利用鸳鸯这一意象表达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这种表面看来的比兴手法,显然是源于人类的生命本能,即异性之间的吸引与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简单的生理联想上升为男子对女子复杂的心灵倾慕,淑女“窈窕”,不仅赞美女性体态,而且也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从《蒹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爱情的执著的追求和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还有,《国风·有梅》中写道:“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令兮! 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采梅子时所唱的一首情歌,也是少女渴求爱情的自然流露。《有梅》表现了诗中的少女急切的心情且又不失自尊自重。把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坦诚、率直的性格表现得生动感人。
3. 纯真浪漫的情感美
《诗经》中的这些爱情意象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心灵深处活泼烂漫的一面。《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篇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巳日男女聚会之事。诗中以水、芍药等作为爱情意象,整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把青年男女活泼可爱,烂漫自由的心绪暴露无遗。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男女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这样的情感既大胆直露,又纯真浪漫。
4. 惝恍迷离的意境美
《诗经》中的许多爱情意象形成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如千古佳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以水作为意象,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营造了若隐若现、惝恍迷离的美妙意境。那秋水、那蒹葭、那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中。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是一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水意象的运用,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营造了惝恍迷离的意境。
5. 温情脉脉的婉约美
《诗经》中的爱情诗以自然意象作为起兴的手段,将当时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融入诗中,使得充沛的情感和自然紧密结合,营造出温情脉脉的氛围,具有婉约美的一面。如《郑风·野有蔓草》则将整个故事场景放在了春意盎然的郊外,以蔓草作为爱情意象,叙述了芳草萋萋,莹露点点的清晨和一位美丽女子的相遇。这种比兴,借助于草木鸟兽等一系列的意象,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体现了温情脉脉婉约美的风情。《陈风·月出》则是写皎洁的月光下,体态轻盈的美人姗姗而来,无需多言,只需一轮明月,一个美人的剪影便能构成一幅最生动的画卷,无比的温和轻柔。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开拓了爱情文学的先河,传承了绵绵不绝的爱情文化。《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既自然清新,又朴素真实,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几千年来,这些爱情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传承了中国的数千年灿烂文化,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篇3:诗词中鸟类意象的英译
诗词中鸟类意象的英译
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及独特载体,鸟儿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
一、前言
鸟类意象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博大精深、熠熠闪光,自古以来,鸟儿便被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如人们以“喜鹊”代吉祥,以“鸳鸯”代爱情,以“乌鸦”代“孝顺”以“燕子”代春天……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种类的鸟,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自然而然,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几种典型鸟类意象的英译进行浅要分析和对比。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几种鸟类意象的英译
1、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的英译
在中国古诗词中,杜鹃鸟是个经常露脸的角色,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中国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于山野,后啼血而亡,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朝诗人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引用这一典故。John A. Turner 把这句诗翻译为“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dreaming;The king that sighed his soul into a bird”。在汉语中“杜鹃”出自典故,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然而在目的语—英语中,杜鹃此种象征意象并不存在,因此Turner采取忽略这一典故背后的隐藏意义,直接将“杜鹃”翻译为“a bird”,虽然这一译法使目的语读者一眼便能读懂,然而,却使译文过于笼统,没有准确译出诗包含的意象。这种译法,就如同把“男人”或“女人”直接翻译为“a human being”, 把具体“狗”或“熊”译为“an animal”。
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采取直译方法,运用“浅化”的手段把“杜鹃”浅化为“cuckoo’s cry”—“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同样是隐藏典故背后的隐身意思,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与Turner的译文相比而言,则多了一层准确性。
C.Gaunt则在白居易《琵琶行》的英文版本中,把“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翻译为“And what the sounds my ears assil/ At dawn and eve? The doleful wail/ Of gibbons, and the hideous cry/ Of nightjars vexing constantly.”Gaunt 采用意译的方法,运用对等的概念和手段把“杜鹃啼血”这一意象形象、生动地译为“the hideous cry/ Of nightjars vexing constantly.”,这一译法不仅意思上对等,而且采用译入语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让译入语读者以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来理解此诗所蕴含的的意象和意境。
2、中国古典诗词中雁的英译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雁被赋予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意,也往往被古人当作信使,因此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了思念、怀乡、羁旅的意象。
许渊冲先生将《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译为“But message-bearing swans 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 Nor letter-sending fish can leap out of their place.”。他将“鸿雁”这个形象、具体的意象等化为“message- bearing swans”,译出了其隐身意和寓意,将诗中的思念之情思归之意淋漓尽致地译出来。与此译法不同的是,许渊冲在范仲淹《渔家傲》“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When autumn comes to the frontier, the scene looks drear; South-bound wild geese won’t stay/E’en for a day.”这一句中,却将同一意象“雁”处理为“south-bound wild geese”,因为“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是为了符合词的规律而颠倒词序的,因此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south-bound wild geese”强调“south-bound”这个具体方向以及后面的“无留意”,将词人对位于遥远南方的故乡的思归之情全部译出。虽同为思乡之情,为了与诗中所描述的春、江、花、月、夜美的壮美画面相一致, 许渊冲用“message- bearing swan”这一给人美感的意象而非 “message- bearing wild goose”来译“鸿雁”。同样,将《渔家傲》中的“衡阳雁”译为“south-bound wild geese”与该词整体凄凉悲壮的基调相一致。
3、中国古典诗词中鸳鸯的英译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鸳鸯比作夫妻,赞美美好的爱情,鸳鸯因此成了中国古代爱情类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象。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被Eric Edney和Cao Dun译为“And in the foliage dwell two little birds. That mate for life, whose very name is love. They cross their bills and sing to one another/ Their soft endearments all night long till dawn,”两位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对“鸳鸯”这一文化意象的处理是将“鸳鸯”省略不译,只译其意,把“鸳鸯”转化成“that mate for life, whose very name is love.”,此种译法用心良苦,简单通俗,既避免了给目标语读者留下模糊不清的概念,又传达出“鸳鸯”的象征意义,将诗中的文化意象力译出来。
同样面对中国诗歌中“鸳鸯”这一意象,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将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译为“The clay erst frozen waxing soft now, Is pecked by swallows their nests to make; The sandy bank of the ait being warm, Along it paired mandarin ducks dozes take.”。此处译者省略“鸳鸯”浓厚的文化内涵,忽略这一意象背后的寓意,将其当成一般水鸟,将“鸳鸯”简单直译为“mandarin ducks”。亦或,杜甫此《绝句》全诗仅仅是用简单意象的叠加来突出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而并非爱情诗,所以译者只结合诗的语境,将“鸳鸯”译为“mandarin ducks”。
然而,许渊冲先生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公!”处理为“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And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not shared by a mate.”此处,译者领略“鸳鸯”一词浓厚的文化内涵,将这一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重要文化意象,创造性地译为能唤起译文读者相同感情的意象“love-bird”,此种译法使译文的联想和感情意义融为一体,容易使译者和译文读者达成共鸣。
三、结束语
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是中国古诗词曲中的一部分。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已与中国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正是因为鸟儿的欢唱与凄啼使中国古典诗词更加美丽动人。本文通过浅要对比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雁及鸳鸯意象的英译,希望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鸟类意象,领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鸟类文化内涵,理解诗的意境与语境,提高翻译能力有一定帮助。
篇4:《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是我国的文学作品之祖,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305片篇诗歌。
一、《诗经》中的马
马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被蓄养,作为六畜之一,执行着狩猎、农耕、役使的职责,《易经》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用天来形容马,可见马在周朝以农为主的时代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仅带马的诗歌就有五十篇,纵观这五十篇诗文中的马,它们主要用以军事、狩猎、迎亲嫁娶、招贤纳士、祭祀、杂役等用途,而马在周文化中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诗经》里,也同样具有着表达先民的某种情感的功能,马在《诗经》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意象: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展示、对贤者的渴望。
《诗经》中的《{风 载驰》便是一片典型的表现诗人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姓名可考得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的女儿,后嫁给许国国君许穆公。这首是描写的是当时卫国变更迭起,正要面临一场亡国之灾,而已嫁入许国的许穆夫人,想要返回国家救国,可是却受到当时拘于礼法的许国大夫的阻挠和非议,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的。全诗分为四章,描写了许穆夫人驱马疾行,突破礼教,最终回到国家的故事。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如何快马加鞭回国,为国谋略的艰难过程。虽言马,但更喻人,尤其诗中最后一章:“我行其野,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却更是体现了许穆夫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情怀。
而诗《小雅 白驹》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贤人渴望的典型诗歌。它是诗经中唯一一首以马起兴的诗,诗中主要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皎皎白驹”,一个是“所谓伊人”,前面描写的是“白驹”与“伊人”在一起的快乐场景,然而,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最终要面对分离,诗中最后写道:“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毛传》中写道“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诗文以白驹起兴,代表那些不肯入世的贤才,与朝廷的关系也只能用“在彼空谷”来说明,体现了君王对贤才的渴求,希望贤才为国尽力,“而有遐心”的心愿。
综观上述观点,马在人类文化中,它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田猎代步工具,而《诗经》中赋予它的各种意象使其更加特别,这让我们对马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诗经》中的鹿
无论在我国的古代传说,还是在印度的佛教故事中,鹿都是一种善良,吉祥的动物。在我国对鹿有较多的记载,其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而在印度佛教故事中,则有《九色鹿》和《鹿王》两部典型作品。可见,鹿在先人的心目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实,早在上古,鹿就是上古周部族的重要图腾,而且在后来的异类组合动物都有鹿的影子,如中国的四灵动物:龙、凤、麟、龟都其实或多或少借鉴了鹿的原型。而《诗经》,也自然少不了对鹿的描写:因为鹿性情温顺,被赋予谦谦君子的含义;而作为先古图腾,体现了先民对女性的崇拜,被其恰如其分的运用在诗歌中。
《小雅 鹿鸣》则是一首最具有代表性的描写鹿的作品,后来被曹操引用,在其中《短歌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体现了对贤才的渴望。《鹿鸣》三章,都是以鹿起兴的鹿群在广袤的原野上发出“呦呦”的叫声呼朋引伴,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这首诗其实是一首宴会宾客的诗,在《诗序》中有这样的记载:“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这首诗,则以“我”为人君自称,“嘉宾”则指群臣,体现了一种君与臣,尽善尽美,和乐融融的场景。那么鹿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鹿生性温顺,善良,善于结伴,这种生活习性,被人们喜爱,在《小雅 鹿鸣》中及以后的诗歌中,鹿则被象征为谦谦君子的形象,而这,也大概成为了周代贵族宴会时的法定曲目的原因吧。
鹿作为上古时代的`图腾,它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信仰,在原始先民的心中对于人类由来的梦寐而归结到女性身上,体现了对女性的崇拜。而鹿也就成了女性的象征。这些在《诗经》中同样有所体现,如《召南 野有死》一诗,讲述了一对男女幽会的故事,诗中有“林有朴桑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样一句,“吉士”将用白茅包好的鹿送给女子,来表达爱情,是有特殊用意的,因为鹿的温文尔雅,所以以鹿喻女,来象征女性的美好品性。而鹿此时又有着象征男女婚嫁的意义。至于后来的理解,都只是封建经学家的心灵上的阴影,在我们看来,他只是一首人们渴望爱情的诗歌。
这样看来,鹿在古人心目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女性的崇拜及其象征着谦谦君子,都是通过“鹿”这个动物意象来婉转丰富的表达自己的情志的。
三、《诗经》中的“鸟”
同鹿一样,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典型形象。《商颂 玄鸟》中就有明显的痕迹:“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描写殷商族祖先契出生的诗歌,不仅如此,周朝祖先后稷的也受到了鸟的庇护,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姜)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之”。这些,都证明了“鸟”在先民心中的地位。而在《诗经》中,描写鸟的诗歌众多,据统计,《诗经》中的鸟共有四十三种,人们将自己的心境,都含蓄的通过“鸟”这种动物来表达,从思想情感上说,寄托内容不外乎表达思念之情和婚爱。
所谓思念之情,小到对小家的思念,大到对祖先国家的思念。这些内容,在《诗经》中均有所体现。《小雅 鸨羽》则是一首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控诉沉重徭役的诗歌,诗一开头以鸨鸟起兴,后又写农民长期在外服役,庄稼荒芜,父母老无所依,发出了“父母何怙”、“父母何食”、以及“父母何尝”的感叹,《诗序》中写道:“《鸨羽》、刺时。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诗是也”。这首诗虽说是控诉徭役,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主人公对家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而更多以鸟类为意象的诗在《诗经》则是与怀念祖先有关,《小雅 小宛》是周士大夫遭逢乱世,相互训诫的诗,但开头是以对先祖的追思开始的:“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有伤,念昔先人。”看见鸣鸠,想起了先人,体现了对祖先的一种思念,诗人对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它赋予了别样的感情。
而在《诗经》中的婚恋诗中,以鸟为兴象的诗有很多,《诗经》首篇《关雎》则是,以鸟起兴,通过雎鸠的和鸣求偶,引发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思念与追求,而《关雎》也因此变成了我国最古老的一手上层青年男女的恋歌。《小雅 鸳鸯》则以鸳鸯起兴,比做夫妻,在秣马的暗示迎娶下,发出了“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君子万年,福禄艾之”、“君子万年,福禄随之”的感叹,而鸟也变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
四、小结
《论语 阳货》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上述所谈的马、鸟、鹿则只是众多动物意象里的冰山一角,在中国文明的丰富内涵里,人们通过赋予动植物某种特别的意义,来曲折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志,这也是《诗经》被历代人传唱、研究的一大原因,不仅如此,后人也经常借用这些意象,做自己作品的点睛之笔。而我们了解这些东西,也是为我们领略中国古代意象文化的做了铺垫,从此,这些动物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体,它们已经被先人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有了一种新的价值,为后人欣赏、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篇5:《诗经》中的“南山”意象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
本文从《诗经》中“南山”意象涵盖的文化意蕴入手,从关涉男女情事,祝寿祈福,人生之失、社会之忧,“南山”之静美四个方面出发,力图较为具体地呈现“南山”意象,分析中也简要指出了后世“南山”诗的发展。
“南山”一词在古诗文中较常见,它的理性意义指“山”。《汉语大词典》中“南山”词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如“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汉书・东方朔传》)其二,指祁连山。如“(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汉书・西域传》)其三,指南屏山(今杭州西湖南岸)。其四,指荆南山,亦名君山、铜官山(今江苏省宜兴县南)。其五,泛指南面的山。另有指《诗经》诗篇名及佛学用语。
《诗经》中有十首诗出现南山,即“召南”中的《草虫》《殷其雷》,《齐风・南山》《曹风・候人》,“小雅”中的《天保》《南山有台》《斯干》《节南山》《蓼莪》《信南山》。其中,《草虫》指周南山,《齐风・南山》中“南山”是齐国山名。《候人》里“南山”指曹南山。《小雅・斯干》及《小雅・信南山》中“南山”指终南山。
对于《诗经》中上述十首诗中“南山”意象涵盖的文化意蕴,虽有几篇文章论及,却是不够深入细致。认真品读十首诗,笔者试将其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关涉男女情事
这方面的诗在《诗经》中有三首涉及。具体而言,有对男女纯洁真挚爱情的抒写,有对所贬之情事的隐写,各有各的风采。
(一)真挚爱情
《召南・草虫》中“陟彼南山,言采气蕨”,《诗集传》言:“赋也。登山盖托以望君子。”程俊英认为此诗是女子“思念行役的丈夫”[1]。女子登南山采野菜,凝神远望中得见女子相思之深重,绵长深切相思里自有一份南山赋予的蕴藉。
与《草虫》不同,《召南・殷其雷》的格调较明快,以响在南山不同方位的雷声起兴,女子虽思夫情切,但却赞美丈夫是个振奋有为的人,所谓“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女子是个明情理而有个性之人。这样写可谓深情毕现。
(二)情事之贬
《齐风・南山》中言:“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崔崔,高大貌。此兴句以南山象征齐襄公地位的尊严。而“雄狐”这种淫兽则奠定了此诗讥为刺诗的基调。“言南山有狐,以比襄公居高位而行邪行。”[2]程俊英《诗经注析》直言其为一首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后代,借“南山”起兴表达男女真挚爱情的诗作很多。汉无名氏《古绝句》:“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萧衍《邯郸歌》:“短衣妾不伤,南山为君老”;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以“南山”表达相思相恋之苦和坚定执著的爱情,形象生动感人。
二、祝寿祈福
“南山”与多寿多福相关是从《诗经》开始的.。《诗经・小雅》中出现“南山”的六首诗,有三首是与祝寿祈福明确相关的。
(一)祝寿
有两篇涉及。《小雅・天保》是最为明显的。诗卒章言:“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臣子对君主的祝颂巧妙表现出来。臣子以日月之恒定、松柏之长青与南山的坚固恒久联系,表达了臣子祝愿君主寿命如“南山”长久的美好愿望。
《小雅・南山有台》是一首为统治者颂德祝寿的诗。“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也表达了愿君子(此处指被颂祝的周王)之寿与南山齐久长。此外,“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以及首章的“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也表达了愿江山基业长久而坚固若“南山”之意。
(二)祈福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言:“启使岁时春秋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这里已将南山与祭祖联系。《小雅・信南山》,《诗经注析》将其看做周王祭祖祈福的乐歌,笔者认为是很合理的。诗有言:“祭以清酒,从以牡,享于祖考。”末章更是直言:“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联系首章“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原隰,曾孙田之。”诗便是通过对“南山”的描写来祭祀天地、祈求福祉。
《小雅》里这类诗的出现是有开创意义的。在文学史上它们第一次用文学的语言正式地将“南山”和“祝寿”联系了起来。此后的诗人继承了此传统,不乏祝寿之诗。如李白《春日行》:“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宋晁端礼《并蒂芙蓉》:“愿君王,寿与南山齐比。”均是对君王祝寿。现在给年长者祝寿的“寿比南山”“寿比南山不老松”便是源于《小雅》,而这也形成一种独具韵味的文化现象。唐代乐府《再举酒》:“万国执玉,千官奉觞。南山永固,地久天长”;宋代臧馀庆《感皇恩》:“天两宫,南山齐寿。”表达了对江山基业长久而坚固若“南山”的美好祝愿。而《南山有台》经郑玄的笺释(他释其意曰:“人君得贤,则其德广大坚固,如南山之有基趾”[3]),南山与贤者发生了密切联系。至于借对“南山”的赞颂来祭祀天地、祈求福祉的后代诗作,则有姚合《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宋代无名氏《临江仙》:“南山堪作誓,福禄应天长”;元代刘敏中《念奴娇・圣节进酒词》:“湛露恩隆,南山庆远,处处须新宴。”虽然无甚创新,却是对《小雅》中“南山”意象的继承与映射。
三、人生之失,社会之忧
《诗经》中有部分诗作是借“南山”意象抒发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不满和失意的,显示了诗人独特的人文情怀。在这方面,“南山”诗显示了独特的价值。按表现的具体内容,试分作两类。
(一)忧己忧国
有两首诗涉及。《曹风・候人》一诗的诗旨颇受争议。笔者遵从程俊英先生的观点,视其为一首讥刺新贵的诗。诗卒章言:“荟兮蔚兮,南山朝。婉兮娈兮,季女斯饥。”朱熹认为:“荟蔚朝,言小人众多而气焰盛也。季女婉娈自保,不妄从人,而反饥困,言贤者守道而反贫贱也。”[4]《诗经注析》也注释:“季女,少女。以季女喻贤者,即上文候人之属。”综合二人看法,这里的“季女”有喻贤者意。“荟兮蔚兮,南山朝。”是以草木繁盛、云气升腾的南山之景来起兴,接言年少美好的女子反饥。很明显,这里的“南山”是兼有比的。联系上章:“维鹈在梁,不濡其。彼其之子,不遂其媾。”诗人“以鹈鹕之不捕鱼,喻那些暴发户不称职”[5]。很明显,作者在诗中倾注了心中对社会的不满,隐含了人生不得志的失落与哀怨。
《小雅・节南山》是“周大夫家父斥责执政者尹氏的诗”[6]。诗首章言:“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以高峻之“南山”起兴,“喻师尹地位的高贵显赫”(程俊英《诗经注析》)。后面接言:“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师尹贪暴不善,诗人心忧如火烧,又畏其威而不敢直言。国将不国,师尹却是“不监”,尹氏使民望大失。流露出作者对当权者的责怨、对国家命运的深忧。卒章“家父作诵,以究王。式讹尔心,以畜万邦。”穷究王政昏乱之所由,足见诗人忧国忧民之心。
(二)忧父母
《小雅・蓼莪》“是一首人民苦于兵役,悼念父母的诗”(《诗经注析》)。《诗集传》言:“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而作此诗。”这首诗始终围绕孝顺父母来谈。最后两章分别以“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南山律律,飘风弗弗”起兴,“烈烈”“律律”是山高大貌,“发发”“弗弗”是状风之疾猛。诗人生活在南山险峻、暴风呼啸的艰苦行役中,却是“民莫不彀,我独不卒”,世人均生活得很好,唯有自己不得终养父母,诗人抒发了孤子思亲、无力改变现状的悲苦。这首诗从另一层面看,由对行役之苦的描述得见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行役者不能终养父母的不幸代表了当时千万行役者的心声。
抒发己不得志之愁思,忧国家兴衰,作为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南山”意象所具有的此种文化意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诗经》里“南山”意象反映的人生愁苦在以后历代诗文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如唐张光朝《荻塘西庄赠房元垂》:“静默不能仕,养老终南山”;李贺《感讽六首》:“抚旧唯销魂,南山坐背峭。”“南山”均被赋予了人生或官场不得志的失落。而“养老终南山”里已经涵盖了隐逸的情思,显示了“南山”意象的转变。《曹风・候人》更是以季女喻贤者。秦末汉初有四皓隐于山林的故事,子曰:“仁者乐山”,在传统文化中,不但南山,几乎所有的山都可视为贤者、仁者的象征。从最初的吟咏四皓,至借南山而颂扬某一美好德行,亦山亦人,南山便具有了贤人君子的品德。左思的妹妹左芬《啄木诗》:“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无干于人,唯志所欲。性清者荣,性浊者辱。”此诗表达了一种身在后宫,心游“南山”的性亲自然远祸害的思想。常建《送陆擢》:“南山高松树,不合空摧残。”诗中的“南山之松”兼具“南山”贤者的品格以及传统文化赋予的“青松”高洁坚贞品质,独立于世俗之外而别具一种清明高洁之美。至于“南山”与“忧父母”联系,则影响了以后的“孝道”文化。
四、“南山”之静美
笔者认为《小雅・斯干》是《诗经》中关于“南山”意象的较独特的一篇。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诗经注析》)。首章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里,深远之南山,秩秩之溪涧,水俊山幽,具备了独立的美。此诗里的“南山”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静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山间松竹茂盛,诗在歌颂“南山”之境安宁美好的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这里的“南山”是作为一种实境在描写的,不同于《曹风・候人》里荟蔚之“南山”兼有比意。
唐代唐彦谦《高平九日》:“云净南山紫翠浮,凭陵绝顶望悠悠。”元代刘敏中《木兰花慢》:“对南山秋色,湖海气、郁峥嵘。”二诗勾画了不同韵致的静美“南山”风光图。而《斯干》中“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猷矣”的中和之美也影响着后世诗文创作。
从男女情事到家国之忧,从兼具比兴到具独立的审美性,首次与长寿相联,又与孝道文化相关。《诗经》里的“南山”意象涵盖了较为丰富的文化意蕴,对其意蕴的揭示与关注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以《诗经》为代表的祖国古代文化的永恒魅力。
篇6:《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便是《诗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中可以了解到远古人民表达爱情的方式和在爱情中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经》中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诗经》中的草木蔬果共有134种,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等①。本文将《诗经》中的植物按照其用途分为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这四大类进行阐释分析。
一、食用植物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远古人民将植物视为上天的恩赐,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种类最多,可以将其细分为水果类、野菜类、药材类、蔬菜类和谷类这五类。
水果类植物在《诗经》中并不多,这类植物有桃、甘棠、梅、李、棘、葛、榛、栗、木瓜、木李、苌楚、瓜、枸等。由于刚进入农耕社会不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这其中除了桃、梅、李、甘棠这几种因为其开花时花色美丽,作为观赏果木广泛栽培以外,其他都为野生水果,味大都略酸,只有极少部分被当做日常食用水果。
野菜类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种类是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种。由于农耕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采集野菜仍是劳动人民日常主要的食物来源。这类植物大多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有芑、荠、薇、蕨、荇菜、蒌、卷耳、、藻、芹等,而荠、蒌等野菜因为食用起来较为可口,至今仍有食用。
人工种植的植物在《诗经》中出现的不多,但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仍有部分蔬菜和谷类作物被人工栽培,这些植物有匏(葫芦瓜)、葑、菲(萝卜)、荷(茎藕可食)、菽(大豆)、韭等,由于种植方法简单,且用途广泛,在《诗经》时代已有较长的栽培历史。而谷类在《诗经》中约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黍、麦、牟(大麦)、稻、梁(小米),其中黍是当时北方种植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必需食物。
食用植物中还有一类较为独特,它们的功能主要是治病,在《诗经》中也占有不少数量,这些植物有唐(菟丝子)、(川贝母)、(益母草)、杞(枸杞)、艾(艾草)、莫(酸模)等,这些药材大都与女性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这些食用植物虽然可食,但其在《诗经》中出现大都意有所指,这些植物意象多用来代指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有梅》中以梅来指女子青春的`流逝,木瓜则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卫风・木瓜》),而匏,也就是葫芦瓜,在《邶风・匏有苦叶》中是男女爱情的帮手,甚至于药材唐(菟丝子)在《风・桑中》以及《诗经》其他篇章中是用来比喻夫妻相互依附的关系。由此可见,植物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寄寓了人们生活中欢喜悲忧的情感。
二、观赏植物
当远古先民食物得以饱腹,衣物得以御寒,基本的物质条件及生活需求都得到满足,人们便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一些植物由于其外形美丽、花香芬芳,给人以视觉感观上美的享受,常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这类植物有:荷、芍药、舜(木槿花)、(绶草)、谖草、唐棣等,还有一些在前面提到的木瓜、桃等食用植物,因为其在开花时花色艳丽,也被用来当作观赏植物栽培。
这些观赏植物在《诗经》中多用来比喻女子美好的容貌和品德,如舜(木槿花)在《郑风・有女同车》中指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芍药则通常在男女离别之时相赠,表达缔结良约的意思。
三、祭祀植物
从远古氏族社会到商、周、春秋完整的宗法制社会,祭祀一直以来都是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乃至整个国家的大事。祭祀祖先、祭祀神明,祭祀皇天厚土、自然万物。他们认为植物生长旺盛,生生不息,对植物有着很强的生命崇拜,所以他们用这些植物当作祭品荐于鬼神,以祈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召南・采》中“”与“藻”这两类植物在《诗经》中出现均是作为古代的祭品。这类植物有:(田字草)、藻、蕨、蘩、萧、蓍(蓍草)等。“蘩、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馐于王公”,平时可作为野蔬食用,祭祀时用来当作祭品。
四、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
由于一些植物的特殊属性,在《诗经》中通常具有一些象征意义,例如桃、艾等是辟邪用的植物,唐(菟丝子),因为其是藤蔓状的寄生植物,需依附于其他植物生存,所以通常用来比喻依附关系,如《风・桑中》“唐”用以形容夫妻之间相互依附的关系。莠(狗尾草)则因为长在庄稼田地里,被当作恶草,用以比喻人没有出息,不成材。
除了上述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象征意义植物这三种类别,《诗经》中还有一些用于纺织衣物的纤维植物;用于美化衣物、染色的染料作物。这类植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技术和审美层次上的变化发展。还有用于造船、造车、制造家具和修建房屋的木材类植物和葭(芦苇)、白茅、蒲、柳、莞等用于编制席、垫、筐等日常生活器物的非木材类植物。
从这些多种多样、用途广泛的植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形态各异的植物被劳动人民赋予人的情思,成为抒发情感的植物意象。《诗大序》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②。他们在日积月累的生产劳动中把植物当作情感的载体,将他们的快乐、悲哀、忧愁、苦闷的心情借植物表达出来,所以《诗经》中这些植物意象就是远古人民的情感世界。
【《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相关文章:
1.诗经中的爱情名句
2.诗经爱情
4.诗经爱情名句
10.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