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zero8687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
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滕王阁建筑,激发学习兴趣。
二、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文坛齐才,他就是--少年王勃(齐读课题)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王勃到远方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被一位姓阎的都督请去参加宴会,地点在哪?(腾王阁)
2、学习第三自然段,领略江景之美。
(1)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向远处望去,会看到这样的景色。(点击:出示江上风景)
(2)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很美)是啊,如此迷人的景象怎不叫人心醉呢!看,书上用了这么一段文字来描绘刚才我们看到的美景。(出示句子:远处……轻轻地飘荡……)
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3)听了他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了,同学们边听边想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范读,后指名交流)
(4)指导读好第三自然段。
交流:“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①指读
②这种情景在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里也欣赏过?(点击读相关句子)是呀,水天相连的秋景图是多么壮美。
③指导朗读,读出秋的壮美。
交流:“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 指导读好“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②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秋的宁静,秋的深远。
配乐朗读这段话。
背诵。
3、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感受王勃之奇。
(1) 如此绚烂、宁静、壮美的秋景图,难怪王勃如此着迷地凝望,片刻之余一句让人千古传诵的诗句诞生了,它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2) 少年王勃可真有本领,能用一句诗就把这些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谁来做做王勃吟诵一下。
(3) 这句诗写得非常精练,每一个字都表示一定的意思。请同学们联系刚才两句话,再好好地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可以是一个字的理解,也可以是一句诗的理解。
(4)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这句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王勃写的诗句)
(1)指读 (2)男女分读
(5) 王勃写得这句诗多棒呀!难怪都督听到这句诗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出示小黑板)齐读。他怎样地叫?请你做做动作。他叫了些什么?(出示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谁能学学都督的样子来拍案叫绝?都督当时忍不住拍案叫绝,说明他的心情怎样?你能带着这种激动的心情再来读读都督的话吗?(指读,齐读)
(6) 文中第四自然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出示第四自然段)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把最能突出王勃才气的词语用“--”划出来。
交流:(多媒体出示)
“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①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出王勃的奇?(加点: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A、“胸有成竹”看出王勃怎么样?谁来自信地读一读?(指导读好词:胸有成竹)
B、引读王勃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正因为王勃的自信、有把握,他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这就是(生齐说:“文思如泉” )指导读词:文思如泉。
C、正因为他文思如泉,所以写起来很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齐说“笔走如飞” )
指导读词:笔走如飞
(7)谁能读出王勃这种奇特的才能?
指读“王勃边看边想……一会儿就写成了。”
(8)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带着崇佩之情再次把这两句话读一读。(齐读)
(9)当王勃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了如此绝美的诗句来,都督是由衷地赞叹他真是奇才。那么那些在座的其他文人墨客读到王勃写的这句诗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客人,你会怎么来夸王勃?(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名句)
(出示成语:自读、指读,齐读)
(10)少年王勃的才能让所有人惊叹,让所有人佩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一下这千古名句吧!
(11)真是奇才呀,让我们再来深切地感受一下第四自然段,齐读。
(12)背诵。
4、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跟随着王勃的一句名诗欣赏到了傍晚时分在滕王阁举目远眺的美景,但愿这迷人的风景能永驻你心间,也希望王勃的这句名诗能让你感受到中国古诗的魅力。当然王勃的诗还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让人感慨万千的诗句,比如这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有一句诗很有名,(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2)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你还知道谁?
比如:神童骆宾王,巧称大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课后找一找他们的故事读一读。
5、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2、情感目标: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3、技能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 堂 拾 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出示课题:少年王勃要求齐读课题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王勃给了你的什么样的印象?
2、就连课文中的都督也忍不住要这样赞叹(出示句子:“奇才!真是奇才!”):引读--“奇才!真是奇才!”
3、教师:什么叫奇才?
4、教师:王勃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才,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这里你能体会到王勃是位奇才吗?
指导学生抓住“听说”“请”体会。
教师:少年王勃14岁就已经中得举人,名声远播,就连都督也忍不住要瞧瞧这毛头少年到底有没有才华。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2、3、4小节,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2、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
(2)王勃为什么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以前就到过滕王阁吗?还是写这文章太简单了?他的文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看来众人对当场写文章都感觉十分为难,难道这些来的人都是目不识丁的人?你说是些什么人?
对呀,来的不是才高八斗,至少也都是青年俊才,那他们怎么都不敢写,心里都在想什么?你能猜透他们的心思吗?
指导朗读
教师评价:那你能将体会到的客人们为难的神情给读出来吗?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众人的心态。
(3)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他看到了什么?谁来把王勃看到的美景读一读?
(4)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
(5)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样写,所以他提笔的时候才会(引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3、理解第四自然段:
(1)王勃写文章的时候速度特别快,那他写的文章到底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回答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
(5)如此美丽的奇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当即就用这两句话把它描述下来了。(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6)同学们,王勃写的文章令都督拍案叫绝,我们平时写的文章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为什么?
(7)王勃面朝着赣江美丽的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而我们平时看景色不注意观察,王勃看景物的时候是怎样的?(边看边想)
(8)这就是勤思考,我们要想像王勃写文章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
4、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
四、教学第五小节
教师:于是(引读)王勃写的……千古传诵名文。
1、你从哪个字词又体会了王勃的才气?板书:千古传诵
2、教师小结:王勃以14岁的年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挥毫泼墨,一挥而就,写成了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名,即使两年后的今天依然广为传诵,王勃真是一位旷世奇才呀
五、背诵课文
1、同学们,王勃写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文章中诗句描绘的景色,你们愿意来记记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两节。
2、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句描绘的情景永远记在心间。
六、拓展交流: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
2、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板书: 9 少年王勃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4、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2、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准备:课件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2-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②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③ 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 自读第4自然段。
(3) 齐读诗句。
(4)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 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 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1、多音字组词
shào( ) yìng( ) lùo( ) dōu( )
少 应 落 都
shǎo( ) yīng ( ) là ( ) dū ( )
2、请你运用《练习3》读读背背的8个成语来填一填。少年王勃___________,但已___________,在庆贺滕王阁整修一新的宴会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口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真是__________。
板书
胸有成竹
9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 千古传诵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
3、图文对照,通过对画面的欣赏、文字的感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设计理念:
文包诗是一种新的课型,学习时,必须将诗和文紧密联系以帮助理解。本课教学,直接从名句导入,然后找出具体描绘诗意的句子,接着诗文对照,通过看图、想像等方法,引领学生在这两个不同的文本世界里自由穿行,让他们在与文本、与同伴、与老师的对话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进而将之揉进自己的阅读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学流程:
一、读话导入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
板书: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看!这就是我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来读一读?(标拼音)
想一想,该怎样读才正确?
标上停顿号,自由读,齐读。
2、导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在练字时写得最多的;也是我闭目休息时,脑子中常幻想的意境。今天,我把它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3、质疑:收到这份礼物,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作记号。
2、小组内交流,解决一些问题。
3、集体交流:
滕王阁(看图)
探望 宴会 才气 邀请 庆贺 重阳节 都督
凝望 千古传诵
4、小组学习,分节轮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这诗句意思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自由读句子,注意把句子读正确。
②指读。
③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④先说说你仿佛看到的情景,再带着你的想象来读句子。
(放眼望去,蓝的天,蓝的水,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了。)
(我感受到了,在你的心中澎湃着一股激情,你真想亲眼见一见这美景,是吧!请你再读一读,让我们再好好地欣赏一下。)
⑤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烟波好淼,一碧千里,多么美的景色,怎么看也看不够。轻轻地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间,细细地去回味。)
⑥这么美的景色,想看吗?静下心来,好好地欣赏一下。
(放课件)
⑦这眼前所看到的景色,与你刚才想象的一样吗?带着新的感受,我们再来用心地读一读。
⑧师生共读。
四、用“奇才”带读第四小节
1、导入: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忍不住拍案叫绝 “奇才!真是奇才!”
2、什么叫拍案叫绝?(动作演示)
3、谁来当一回都督,夸一夸王勃。
4、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奇才?为什么称他是奇才?默读第四小节,找出有关词语说一说。
5、出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6、齐读第四小节。
7、这几天大家陆续收集了一些有关王勃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五、小结
王勃少年时就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的一生较为短暂,只活了28年,但他所著的诗文,却永远流传下来,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
现在,你应该明白老师为什么把它为礼物送给大家了吧!
六、作业
认真写下这句话,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你的朋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滕王阁序》。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奇才 笔走如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王勃的第一课时。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的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野鸭、云霞、缓缓地、轻轻地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勃到远方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地点在哪里?(滕王阁)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领略江景之美。
1、(出示滕王阁图)同学们,这就是滕王阁,它是南方三大名楼之首。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向远处望去,会看到怎样的景色。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2、请自由读这段话读一读。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1)交流:“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①指读
②这种情景在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里也欣赏过?(点击读相关句子)
③想看水天一色的画面吗?(点击:出示江上风景)
指导朗读,读出秋的壮美。
(2)交流:“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 指导读好“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②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秋的宁静,秋的深远。
(三)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感受王勃之奇。
1、少年王勃可真有本领,能用一句诗就把这些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想读读吗?(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指导读准诗句。
(2)这句诗写得非常精练,每一个字都表示一定的意思。请同学们联系刚才两句话,再好好地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可以是一个字的理解,也可以是一句诗的理解。
2、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这句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王勃写的诗句)
(1)指读 (2)男女分读
3、王勃写得这句诗多棒呀!难怪都督听到这句诗时,忍不住拍案叫绝,他叫了些什么?(出示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
4、文中第四自然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用“~~~”找找有关句子读一读。
(1)交流:(多媒体出示)
“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王勃边看边想,他怎样看?用上文中的一个词,(凝望)
这句话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出王勃的奇?(加点: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A、“胸有成竹”看出王勃怎么样?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好词:胸有成竹)
B、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吧!”
这句话除了体现了王勃有把握、有信心之外,你还读懂了什么?
C、师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却不自高自大,很有修养。王勃小小年纪,虚心好学,才高八斗。所以他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这就是(生齐说:“文思如泉” )
指导读词:文思如泉
D、正因为他文思如泉,所以写起来很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齐说“笔走如飞” )
指导读词:笔走如飞
③谁能读出王勃这种奇特的才能?
指读“王勃边看边想……一会儿就写成了。”
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带着崇佩之情再次把这两句话读一读。(齐读)
(2)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而都督邀请的其他客人听说要写一篇庆贺文章时,是怎么表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其他客人是怎么表现的?指读。
多媒体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谁也不敢答应。
②当都督听说王勃很有才气,就邀请他来参加,可见这些客人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有才气的)
③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可以看出什么?(写文章有一定难度)
④这临时的庆贺文章难倒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作者写他们是为了什么?(这么一对比,更加突出了王勃才华横溢,更加突出了他是个奇才。) 难怪那位都督……“奇才,真是奇才!”你能当一回都督,用动作、语言把它表演出来吗?指名读都督说的话。让我们一起来当回都督。
⑤在座的其他客人读到王勃写的这句诗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客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提供句式与成语进行练说。
(4)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次欣赏一下王勃奇特的才能。
(四)总结全文,积累运用。
1、少年王勃的才能让所有人惊叹,所有人佩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来齐诵这千古名句(出示诗句)。
2、这句话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较精彩的一句,《滕王阁序》艺术成就较高,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齐读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3、王勃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有一句诗很有名,(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①齐读
②这句话什么意思?指说。
③点击出示句意,齐读。
④这句诗可以用在什么时候?
⑤当你们与朋友分别时,就可以用上这句诗。(齐读诗句)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比如:神童骆宾王,巧称大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课后找一找他们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奇才!真是奇才!”
笔走如飞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少年王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认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㈠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㈡ 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
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①“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②“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说话训练:此时在座的客人会想些什么?(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凝望----认真地观察,换成看可以吗?只是在看在观察吗?---边看边想,在思考,认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同学们写作文也要这样。)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③“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是事先准备好的吗?(路过南昌、探望父亲)
④“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拍案叫绝”的意思。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②文章写法的指导:虽然这段话没有直接去写王勃多么有才气,但是作者通过写都督的表现却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这样的写法就叫做侧面描写。
⑤“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的意思。
⑥引导补充:课题“少年”---王勃当时只有14岁。
小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1、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奇才少年王勃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诗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知道是哪一句吗?
【媒体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2、你们怎么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第三小节就是诗句的意思,让该生读)
【媒体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教学要点:
①“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②野鸭----孤鹜 突出:一只 “齐飞”----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与评点,学生齐读。
教师带读:“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灿烂的云霞在天边-------------”
激励: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4、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5、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6、知道老师最想做什么吗?这么美的情景,难道不想把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吗?所以,老师最想做的是,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
四、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①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
2、结束语:
王勃在写这篇名文的时候非常年轻,所以课文的题目叫《少年王勃》。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华的人才。
五、作业:
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人很多,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交流会。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6: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勃吗?说说你学过的王勃的诗。
我国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楼,叫“滕王阁”。唐朝时,有一年的重阳节,一位阎姓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特地邀请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参加。
在宴会上王勃一鸣惊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对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学要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
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初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生字字音读正确。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查字典。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
南昌 滕王阁 宴会 凝望 千古传诵
余晖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3、听师范读课文。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渲染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与文本相呼应的学习氛围。
4、生齐轻声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看生字表 ,学生自学生字。
2、教学生写“督”、“宴”,师范写。
生描红、写字,师巡视、指导。
板书:
9、少年王勃
督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怎样一个少年?(生自由答:有才气)
3、老师认为他不仅仅有才气,而且是非常有才气,书中用了一个词:(生自由答:)
板书:奇才 (指导理解:少见的人才)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奇才。
过渡:在滕王阁的那次宴会上,王勃写了一篇祝贺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诗,令都督拍案叫绝,你知道是哪句吗?
二、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1、学习第三节
(1)交流出示古诗(指导读)
(2)理解句义
A、指导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并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
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B、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指导背诵
师结: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怪不得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生答:“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生用上动作)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表现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三、理解王勃的“奇”
1、小组合作交流:王勃“奇”在哪里?
2、汇报展示:
A “王勃边看……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心中有了十足的把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
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多有才华的王勃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
B 在座的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座的都是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为什么?
四、课内拓展
多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师: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王勃不仅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思考、多读书、多积累。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爱观察、善思考、
多读书、多积累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7: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指导观察图画)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划一划)
(2)交流。
A、看图理解“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想象水的宽阔,天的辽阔)
B、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四、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理解句意。(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交流。
(1)出示图,想一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
(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连都督也忍不住--(板书:拍案叫绝)
3、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说一说,演一演)
4、指导背诵。
五、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有问题要问吗?
2、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4、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六、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板书:《腾王阁序》 千古传诵 奇才)
你还知道王勃写了什么诗呢?课后了解一下,给大家介绍介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3、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文人还有不少,动员学生搜集类似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者编一份专题小报。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奇才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8: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 (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 交流
(1)读词
(2)出示: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指名读)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如果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表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说笔顺
2、读写词语
南昌 庆贺 才气 文思 如泉
宴会 叫绝 秋景 笔走 如飞
二、通读全文,练习背诵3、4自然段
三、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篇决()诵()
遍()绝()解()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的余辉()的云霞()的秋景
3、背诵、默写“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9: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一、问题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入,大部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了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有的说他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参加滕王阁的宴会,说明他很有才气;有的说姓阎的都督提出要做一篇时,别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都不敢答应,而王勃却说要试试,说明他有才气;有的说他站在窗前在观察江上迷人风景,在酝酿,也说明他有才气;还有的说,从姓阎的都督拍案叫绝夸他是奇才,更证明了他的才气……学生们找的很准,我将他们的回答都一一作了板书,使得答案更清晰。
这个问题解决得很顺利,与充分预习和小组交流密不可分。
二、情景与诗句辅助教学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我出示了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然后和学生一起,一边朗读一边浓缩句子,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逐步板书下来。然后再根据诗句扩充意思,这样反复两次,学生对诗句意思就熟练地背诵下来了。
篇10:《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三段
1 (指导观察图)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2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自由读,画出你认为比较的句子。
3 交流
(1)读词
(2)出示: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指名读)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读)
(1)理解句意
(2)这句话好在哪?
(3)指导朗读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王勃是怎样写这句话的?
3、交流
(1)出示图,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再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像什么?
笔走如飞:动作表演
4、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都督也为王勃的诗句叫好?
什么是奇才?(板:拍案叫绝)
如果你是都督,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表演)
5、指导背诵
三、小节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的句子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写字
篇11:《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录音,请学生欣赏。师:刚才那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王阁序》。(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你通过朗读了解到什么?
2.指名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了解滕王阁(学生浏览网站视频、文字解说)
过渡:大家读书的能力很强,真了不起!为了学习更多,请小组合作借助网页把字词学会。
三、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主浏览网页。
2、检测自学结果:无拼音、加拼音读生字、词。
过渡:字词也学会了,真不错!谁知道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滕王阁序》的?请细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四、精读课文。
(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说说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出示动画。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景的?(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4、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作读。
5、这么美的句子,你喜欢吗?人们听到王勃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时有什么反应?指名答。
6、请学生演一演,理解“拍案叫绝”。
7、回味诗句。(读)
8、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9、王勃怎么写出的?其他客人呢?自读第2段,指读第4 段。
出示: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在座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0、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浏览网页了解王勃的成才故事。
11、扩展阅读:王勃还写过哪些千古传诵的作品?(学生浏览网站资料)
五、自由表达。
篇12:《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少年王勃》,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王勃,和他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齐读课题)
二、精读全文:
1、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中都督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夸奖王勃的?请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2、(板书:奇才)相机理解“奇才”。
3、因为什么把王勃称为“奇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4、那么你知道这句诗歌的意思吗?默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5、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理解第三自然段:
(1)理解“凝望”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迷人”的秋景。
(2)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一句更好,你的理由是什么?
远处,水天一色。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荡……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这幅壮观悠闲自在的美景。
(3)反复读这句话,通过学生的读再次体会这幅美景。边读边想象画面。
(4)出示美景图,假如你就是王勃,看到如此样的美景,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段。
【过渡】看到这些王勃怎么做的,默读第四段,把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第四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齐读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齐读)
(5)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第四段。
6、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齐读)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王勃被称为奇才是不为过的,其实文章的第一、二段也有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的句子,默读一二段,把相应的句子画出来。
(1)抓住“邀请”理解第一段。
(2)抓住众多人的表现,衬托王勃的有才气。
(3)反复读加深理解。
【过渡】看了这些,是不是更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个奇才?我们在带着敬佩在读这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三、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的时候当场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让我们一起记住当中的千古名句:(生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延伸: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他还有很多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吗?补充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像王勃一样的聪明,我们平时就要做到:多观察、勤思考、敢创作!
五、布置作业
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年少机敏的人很多,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敢破陋习的孙中山等,你能搜集几个类似的故事吗?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少年王勃教学教案
3.少年王勃的教学
10.少年王勃的教学反思示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