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设计
“鸿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第三课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第三课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第三课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篇2:《猫头鹰》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猫头鹰》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猫头鹰
教学目标:
1、根据图例和文字说明学会制作“猫头鹰”。
2、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难点:自学制作步骤,学会制作“猫头鹰”。
教具准备:
投影仪、示范作品
学生准备:
剪刀、固体胶和04号制作材料
教学时间:
(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见过猫头鹰吗?在哪里见过的.?它长得怎么样?你对它还有些什么了解?
二、制作
1、自学图例,说说制作“猫头鹰”的步骤。
2、老师相机指导制作的难点。
3、学生自行制作。
三、展评
作品完成后,比比谁制作的最生动有趣。几个同学的作品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美丽的“猫头鹰乐园”了。根据画面,看谁能编出动听的故事。这样,既动手,又动脑,发挥想象力,培养合作意识,训练表达能力,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
课后反思:
篇3:负荆请罪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负荆请罪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一、复习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负荆请罪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www.520xy8.com/article/ “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扔在一边避让 下一页 温馨提示:本文章的地址是:www.520xy8.com/sjbwz/12/17621.shtml欢迎并请保留地址,非常感谢!篇4:《Shapes》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Shapes》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在本科设计的情境中熟练应用数词、形状单词以及颜色单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学习键盘英语字母Y, U, I, O, P
能够听懂并回答有关形状的名称、数量以及颜色的问题。
能够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学习句型
“What shape can you see?”
重点难点:
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并运用形状拼组出新的图画,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学习键盘指法与脑功能开发的'整合活动。学生看图说出第一行图画中有哪些形状,并参照左边的图用打勾的形势表示出来。连线拼图的活动的方法有很多种,组成的形状以及数量也有很多种,因此答案是不统一的。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单词卡片、录音机、用形状组成的图画。
教学过程:
A. Greetings.
B. 上课之前,可让学生在家里准备好用图形组成的图画,并涂上颜色。
C.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图画,并用英语描述图中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然后让学生介绍书中图画里使用的形状,用英语说出名称、颜色以及数量。
D.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跟录音做动作。
在画与说唱活动中,应尽量启发学生练习所学过的数学、美术知识,并允许他们使用本课中没有学过的形状。教室可根据学生画出的新形状,适当扩充新的形状词汇。
E. 利用电脑键盘学习英文字母。字母手指操。
F. 本课是单元检测课。先带领学生复习本单元的全部内容,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G. 再让学生复习形状单词和数量单词的同时,教师还可重现、滚动颜色单词。应不断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开口说身边的事物,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H. Part B. 让学生董必画一画或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即个人一起讨论研究,看看每幅图中到底包含多少个形状。本部分即使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同时还是智能开发的训练。教师应启发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达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教育目的。
篇5:《除法》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除法》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p.4的部分练习和p.5
教材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进一步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继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如p.4第4题)
3、通过计算,渗透连除和除乘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相关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228÷3 712÷6231÷5
944÷8 543÷2197÷4
具体操作:先指名一道一道地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题,时间到后,在检查是否正确的前提下,比比谁做得更多。
在讲评板演题的时候,注意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指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有2种可能,或是三位数或是二位数。
2、练习:800÷2÷2900÷3÷3600÷3÷2
800÷4 900÷9 600÷6
先请学生观察这组题目,你觉得上下两题有什么特点?你猜它们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猜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
交流:猜对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上下两题的规律?
(这个语言要求不必太高,主要还是在于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适当引导,使他们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p.4第4题)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都是396毫米,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说出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边长。
读题后问: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列式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问:看来你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样长的周长,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短。或者说:同样的数,除的除数大,商就小;除的除数小,商就大。)
4、(p.5第5题)小明从家出发,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9分(图略)(1)小明平均每分走多少米?(2)如果照这样的速度直接从家到少年宫,只要7分。小明直接从家去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对照图理解文字内容,并正确解答。
5、布置作业:p.5第1题,p.4第5、6
篇6:《江姐》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江姐》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一、出示信的内容
师:同学们,我在读这篇课文时,被深深地感动了。特别是文中难友们写给江姐的这封信,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师动情地诵读。
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你从这封信里读懂了什么?(重点在慰问,关心,敬爱、敬仰)
二、读悟第三段
那么江姐到底为什么这么值得集中营的同志们的敬受和崇敬呢?我们来读读课文的7—18小节,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江姐的坚强不屈的。把这些地方划下来,读一读,问问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划句子后读动情之处。引导学生重点读悟文中表现江姐坚贞不屈的句子,并根据汇报内容相机点评:并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
1、竹签子一根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
2、连嘴唇都咬破了。
3、一阵令人心悸的声音没听到一声呻吟。
点评:
灭绝人性的敌人啊,残无人道!竟用了如此狠毒的刑罚!
是啊,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让可恶的敌人也是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可这江姐要忍受多大的肉体上的折磨啊!
平时我们割破一点肉也痛得直咧嘴。同学们,俗话说:十指连心呐!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
这样一整夜的折磨,常人谁能受得了,扛得住呢?但江姐却做到了。
是啊,江姐的痛苦也就是战友们的痛苦,江姐的一举一动,江姐的不屈声音。牵动着每一个战友的心,撩拔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再来读读
齐读: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段课文。
三、再次读信
师:江姐,她是一个身体瘦弱的女子,但她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怎么不让难友们肃然起敬呢?
现在我们再来回过来读读难友们的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你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动情更精彩。
(重点放在鼓舞斗志上。指导朗读当我们当我们当我们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
四、读悟江姐的回信
1、引读
2、理解重点句子。谈谈理解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是啊,江姐的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集中营的'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江姐一样,顽强地等着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迎接着1949年的春天。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集中营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们团聚的时候。在他们逃离重庆的前一天夜晚,将关在牢中的1000多名的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同学们,书读到这里,你想为江姐,为这些为国损躯的革命烈士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插图旁)
交流完之后听歌曲《红梅赞》要出示歌词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封饱含着深情的信吧。让这顽强的红梅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中,让这不屈的声音永远响彻在我们的耳边。
篇7:《负荆请罪》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负荆请罪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 “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篇8: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三课时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会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2.会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实用性.
2.渗透特定系数法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3.了解我国古数学的光辉成就.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及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渗透解题的简捷性与奇异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发现问题.
2.学生学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迅速寻找出三个相等关系,故尖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
2.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方法.
(二)难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三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三个方程.
(三)疑点
如何正确地寻找相等关系.
(四)解决办法
反复读题、审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相等关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2.通过例6的审题,让学生分析出如何求三种球的相等关系.教师规范板书过程以便学生的模仿.
3.通过反馈练习,强化对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训练,以便能掌握相关的一些变式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出正确的相等关系,因而应仔细审题,合理分析,以达迅速求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哪位同学能简单说一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设、找、列、解、答)
实际上,有的应用题中未知数的个数不只两个,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6 学校的篮球数比排球数的2倍少3个,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三种球共41个,求三种球各有多少?
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要找到几个相等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等关系.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三个未知数、三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篮球数=2×排球数-3
(2)足球数:排球数=2:3即:2×排球数=3×足球数
(3)三种球数的和=总球数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分析解答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篮球有 个,排球有 个,足球有 个,根据题意
得
①代入③,得 ④
由④,得⑤
把⑤代入②,得
把 分别代入①、⑤,得
∴
答:篮球有21个,排球有12个,足球有8个.
强调:(1)解方程组的过程可以写在练习本上.
(2)得到结果检验是否正确、合理.
【教法说明】例6采用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接受不会感到困难.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尝试反馈:P38 1、2.两个学生板演.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P41 17.在公式 中,当 时, ;当 时, ,求当 时, 的值.
【教法说明】教师首先介绍这个公式的实际意义,再启发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待定系数 、,然后把 代入,求 .
(四)总结、扩展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关键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40~P41 14,16.
(二)选做题:P41 B组1,4.
(三)思考题:课本第42页“想一想”
(四)复习本章内容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5.5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
例5
变式
练习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一个水池装有甲、乙进水管和丙出水管,若打开甲管4小时,乙管2小时和丙管2小时,则水池中余水5吨;若打开甲管2小时,乙管3小时,丙管1小时,则池中余水1吨,求打开甲管22小时,乙管5小时,丙管11小时,池中余水多少吨?
分析和解:设甲、乙、丙三管每小时的流水量分别为 吨,依题意得
通过观察分析方程组的特有形式,可用独特的整体相乘,整体相减法求解
①×7-②×3得
.
篇9:《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2、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交流搜集的信息
三、补充资料
当你走过商店橱窗,你会不会因为特大号的乐瓶或娇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龙是什么龙?而什么龙又最长、最大呢?
1、最小型的'恐龙:
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要算是细颚龙类,不过鸡大小的恐龙。有些种类体长仅约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则仅仅七十公分!虽然它比鸡体型稍大,但包括长尾巴在内有些恐龙或许比细颚龙还小,但那仅是从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跃足龙,像猫一样大小,有锐爪的肉食性动物。较细颚龙与跃足龙要小的,是一些恐龙的幼体:鹦鹉嘴龙的幼体仅仅二十五公分体长,而最近刚孵出原蜥脚类仅仅二十公分长,不比知更鸟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
2、最丑陋的恐龙:
我认为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于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布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和肿头龙相比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龙了。它也是角龙类,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饰物,看起来像是锯剩下来的树干留在头骨上。
3、最长的恐龙:
重型龙与梁龙两种大约都达二十七公尺长度。然而可能,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分别长度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4、最重的恐龙:
腕龙与南极龙两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但是南极龙可能比较瘦一些,但没有人确切知道。
5、最宽的恐龙: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6、最早出现的恐龙: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于三叠纪中期,体长约一尺公五十公分,体重可能达到三十公斤。
四、相关恐龙知识的口语交际练习
篇10: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2.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作 者:李德处 作者单位:安龙县普坪中学,贵州安龙,5524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篇11:数学教案-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数学教案-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会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2.会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实用性.
2.渗透特定系数法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3.了解我国古数学的光辉成就.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及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渗透解题的简捷性与奇异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发现问题.
2.学生学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迅速寻找出三个相等关系,故尖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
2.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方法.
(二)难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三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三个方程.
(三)疑点
如何正确地寻找相等关系.
(四)解决办法
反复读题、审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相等关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2.通过例6的审题,让学生分析出如何求三种球的相等关系.教师规范板书过程以便学生的模仿.
3.通过反馈练习,强化对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训练,以便能掌握相关的一些变式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出正确的相等关系,因而应仔细审题,合理分析,以达迅速求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哪位同学能简单说一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设、找、列、解、答)
实际上,有的应用题中未知数的个数不只两个,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6 学校的篮球数比排球数的2倍少3个,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三种球共41个,求三种球各有多少?
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要找到几个相等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等关系.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三个未知数、三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篮球数=2×排球数-3
(2)足球数:排球数=2:3即:2×排球数=3×足球数
(3)三种球数的`和=总球数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分析解答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篮球有 个,排球有 个,足球有 个,根据题意
得
①代入③,得 ④
由④,得⑤
把⑤代入②,得
把 分别代入①、⑤,得
∴
答:篮球有21个,排球有12个,足球有8个.
强调:(1)解方程组的过程可以写在练习本上.
(2)得到结果检验是否正确、合理.
【教法说明】例6采用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接受不会感到困难.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尝试反馈:P38 1、2.两个学生板演.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P41 17.在公式 中,当 时, ;当 时, ,求当 时, 的值.
【教法说明】教师首先介绍这个公式的实际意义,再启发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待定系数 、,然后把 代入,求 .
(四)总结、扩展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关键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40~P41 14,16.
(二)选做题:P41 B组1,4.
(三)思考题:课本第42页“想一想”
(四)复习本章内容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5.5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
例5
变式
练习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一个水池装有甲、乙进水管和丙出水管,若打开甲管4小时,乙管2小时和丙管2小时,则水池中余水5吨;若打开甲管2小时,乙管3小时,丙管1小时,则池中余水1吨,求打开甲管22小时,乙管5小时,丙管11小时,池中余水多少吨?
分析和解:设甲、乙、丙三管每小时的流水量分别为 吨,依题意得
通过观察分析方程组的特有形式,可用独特的整体相乘,整体相减法求解
①×7-②×3得
.
篇12: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和圆锥》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和圆锥》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 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5. 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篇13:一年级下册《小白兔和小灰兔》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册《小白兔和小灰兔》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从小热爱劳动,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完成课后作业。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难点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讲得简练明了。
四、教学过程
(一)读全文,边读边对照插图,想一想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二)分段读课文,分段讲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读课文1~3自然段:
先自己读一读,然后练习说一说从这三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4~6自然段,方法和前边相同,注意把小白兔和小灰兔对比着讲一讲。
3.读7~9自然段,重点谈最后一段的'体会。
4.从小灰兔的教训和小白兔的事实,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多让学生说一说。
(三)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读题目要求。
2.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先口头填空。
3.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读的时候,每两句结合起来读,正好形成对比,以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①和②,③和④,⑤和⑥,⑦和⑧结合起来读。
4.指导学生填空,并且抄写句子。
(四)听录音朗读,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同学们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朗读,边听边想一想每段之间的联系。
然后同桌互相讲一讲,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简单,明了。
最后指名在全体同学面前讲故事。
【第三课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0.《识字7》第三课时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