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浅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估 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6 ÷ 3 = □
2、 ∮ ∮ ∮ ∮ ∮ ∮ ∮
7 ÷ 3 = □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 16 ( ) × 6 < 25 4 × ( ) < 23
13 3 × ( ) 47 > ( ) × 6 ( ) × 8 < 26
2、计算:
8 ÷ 4 = 45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 ∶
5/ˉˉ2ˉˉ3ˉˉ ∶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 ÷ 7 = ( )………… (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教学反思:
篇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石碣袁崇焕小学:钟灿洪
教学内容:三年级哦数学上册P42-4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新旧知识的引入。
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课件出示图形:
问:你们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
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就是它们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猜一猜:谁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交流方法。(比一比、量一量)
4厘米 问:各条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6厘米
2、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问:大家都认为量一量的方法能很好地、科学地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① 5+3+5+3=16(厘米)
② 5×2=10(厘米) ③ (5+3)×2
3×2=6(厘米) = 8×2
10+6=16(厘米) =16(厘米)
问: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 (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板书:(长+宽)×2 = 长方形的周长
问:要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
3、试练:一个长方形长5米,宽3米。周长是多少米?
4、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
8厘米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 8+8+8+8=32(厘米)
② 8×4=32(厘米)
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板书:边长×4 = 正方形的周长
计算正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试练:一块边长是2分米的手帕,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用一根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2 4 2
3 5
2、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
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全课归总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篇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估 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篇4: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教案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篇5: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教案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篇6: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
师:上述两块草地的面积哪个大,大多少?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学生 1:用重叠的方法。(不能把草地重叠)
学生 2:可以用 1 平方米的纸去摆满两块草地,然后数出每块草地用纸量。(太麻烦)
学生 3:分别量出两块长方形草地的长、宽,然后就能算出面积。
[设计意图:“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教学中,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淡化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
2.揭示课题。
(1)猜测 。
师: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也许还有的会说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学生猜测后,教师直观演示:长方形的长(或宽)拉长,长方形的面积也变大。学生确信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用算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1.提出假设。
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大胆猜测。
2.操作验证。
(1)师: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验证。
(2)每个小组任取几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3)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所摆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3.归纳总结。
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如果长方形的长用 a 表示,宽用 b 表示,面积用 S 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教师追问: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什么?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条件?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4.反馈练习。
(1)给出导入部分的 2 块草地的长和宽,计算出草地的面积,并比较大小。
(2)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仔细观察 3 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5.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你能概括一下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如果用 a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 S 表示正方形的面积,那么该怎样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呢?
三、实践应用
1.计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
(1)长 12 分米,宽 8 分米。
(2)边长 9 米。
2.选择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一块草坪长 20 米,宽 15 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 )。
A.300 B.300 平方米 C.300 米 D.70 平方米
3.一块玻璃台板,面积是 24 平方分米,昨天不小心打破了,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想一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长是 6 分米,宽是 4 分米;
(2)长是 8 分米,宽是 3 分米;
(3)长是 12 分米,宽是 2 分米;
(4)长是 24 分米,宽是 1 分米 。
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哪种情况最合适?
师出示已打破的玻璃台板。
师:现在你能确定它的长与宽了吗?
生:量出宽、就可知道长。
实际量一量,并计算。
24÷4=6(分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篇7:认识长方形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目标
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 能运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周长概念
同学们,我们一起认识了图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先请同学回忆什么叫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指出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同屏显示:
4cm 4cm 2cm 2cm
3cm 2cm 3cm 3cm
2cm 2cm 2cm
4cm 2cm 2cm
要求学生指图说出以上各几何图形的周长。
(二)新授
1、旧知识引入
(1)换屏放大显示最后一个几何图形 同时标注各边长
4cm 5cm
6cm
问:怎样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学生回答后,将算式显示于图形下方:4+5+6=15(cm)
小结:我们是用三边相加的方法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的。
(2)换屏显示
闪烁相同的两边后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5cm 5cm
学生回答后,将算式显示于图形的下方:
5×2+4=14(cm)。
4cm
(3)换屏显示
6cm 6cm
6cm
闪烁相同的三边后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学生回答后,将算式显示于图形下方:6×3=18(cm)。
比较讨论:都是求三角形的周长,为什么三个算式不一样?
小结:三角形的周长都是求三边之和,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三角形边长的不同特点,用最简便的方法求出它们的周长。
2、 研究长方形周长
(1)换屏放大显示长方形
4cm
3cm 3cm
4cm
要求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之间讨论,将自己的算式列在草稿本上。)
集体讨论汇报各种做法,教师板书:
①4+3+4+3=14(cm)
②4+4+3+3=14(cm)
③4×2+3×2=14(cm)
④(4+3)×2=14(cm)
问:你喜欢哪一种做法?
学生回答后重点强调第(4)种做法,问:“4”表示什么?(长方形的长)。
“3”表示什么?(长方形的宽)。
长方形的周长有几个 “长+宽”?(2个“长+宽”的和表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换屏显示
6cm
2cm 2cm
6cm
要求学生用第(4)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板演)
完成后显示:
(6+2)×2=16(cm)。
(3)换屏显示 3cm
3cm 3cm
3cm
这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都(相等)。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你会求它的周长吗?
学生口述后屏幕显示:3×4=12(厘米)。
问:这里的 “3”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边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长的和?(4条).用算式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后完成板书:边长×4)
学生根据板书归纳总结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同时屏幕显示: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齐读。
(4)换屏显示试做题:用3分米的小木条作边长,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指名板演,校对后屏幕显示:3×4=12(分米)。
(三)巩固练习
换屏显示讨论:
右图是一个楼梯的侧面,如果要铺上地毯,要计算地毯的长度,你应该怎样测量?
地毯是铺在楼梯的台阶上的。(闪烁) 要求地毯的长度,也就是要求什么?(台阶的总长度) 台阶的总长度如果我们一段一段地量,既麻烦又不准确,那么应该怎样测量才又快又准确呢?
学生观察:平移弯曲的部分到直线上。
使明白:弯曲的一列经过平移以后即是长方形楼梯的长和宽,所以要求地毯的长度只要测量楼梯的高度和宽度即可。
此后注明楼梯的高是5米,宽是6米,要求在这样的楼梯上铺地毯,地毯需多长?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5+6=11(米)。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归纳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正方形周长=边长×4)。
教学使用:白光武
篇8: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二、新课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求围栏的长度。
独立完成
3、练习十九第9题: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分组讨论,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面积,必须先算出什么,再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4、练习十九第11题:
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九第7、8、10题
2、《课堂作业本》第39页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篇9: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4.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准确地测量并能正确地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卷尺、直尺、绳子、一些图形的卡片等。
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为学校设计了美丽的花坛,并且想帮他们围上护栏,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小采购员,为其中的两个花坛安装护栏(板书:小小采购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
2.要当小小采购员,你首先要知道什么? (护栏周长多少米,需要多少钱)
3.解决长方形周长
(1)出示 8米
4米
(指名到板前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用红色粉笔沿长方形的周长画一周。
(2)独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完成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在汇报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可能这样计算:8+4+8+4=24(米)
长方形一周的长等于长加宽加长加宽,所以8+4+8+4=24(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么计算?
2×4+2×8=24(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想?
2×(8+4)=24(米)
启发学生讨论、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不死记算法。
(3)引导学生比较算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8元/米的甲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2.人民路小学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90米,宽4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跑了多少米?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订正。(两生板演)
四、课堂检测
(一)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出示本班同学的一张长方形的美术作品:
长4分米,宽2分米,给它裱上漂亮的边框,至少应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呢?
请同学上台反馈,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周长的简便计算。
(三)课件出示: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4米,如果围上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自主练习1、2题。
七、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花坛周长多少米?
8+4+8+4=24(米)
2×4+2×8=24(米)
2×(8+4)=24(米)
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多少钱?
24×8=192(元)
篇10: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最后谁获胜了?比赛之后,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应该向坚持不懈的乌龟学习。后来他两成了好朋友。但是这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乌龟每天围着这个广场走一圈,兔子每天围着公园跑一周。乌龟说,我每天走的路多。兔子说我每天走的多。乌龟说是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回这么健壮。兔子说,不对,不对,我走的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苗条。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谁走的路多些?光靠猜想说服不了他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看看乌龟走的路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兔子走的路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要看谁走的路多,就要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展开
1、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用步测的方法,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可以求出周长。)(可以量出长和宽,在计算。)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在这里那种方法最合适呢?(我认为步测的方法不合适,因为步测不太精确,在这里要比较谁走的路多,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用绳子量太麻烦了,有时绳子不够长,也不合适。)(先量出长和宽。再计算的方法比较好。)
2、乌龟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时60米,宽是40米,请你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
(我是用60+40+60+40=20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那就是用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2+40×2=200米,先算了两个长,在算两个款,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先算长×2就是两个长,再算宽×2就是两个宽,就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我是用(60+40)×2=200米,先算长+宽的和,再×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看,我们可以吧长方形的四条边分成两组,这组的长和宽是一组相邻的边,比一比,另一组相邻的边和这组相邻的边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先算出长+宽的和,再乘2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看来数学中简单明了的方法喜欢的人总会比较多。
我把它写在这里。这样写行吗?那你觉得列综合算式解答时最应注意什么?真好,给大家提了个醒。
3、解决了乌龟的问题,我们再来帮帮兔子,兔子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50米,请帮他算算正方形的周长。
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50+50+50+50=200米,我是把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得到了它的周长。)就是四个边长相加,得到周长。
还有更简单些的方法吗?
(50×4=200米,正方形的边长×4=周长。)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可以用边长×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两种方法,你会选择第几种方法?教师板书。
4、现在,比较一下乌龟和兔子走的长度怎么样?乌龟和兔子有和好如初了。我们帮助了乌龟和兔子,而且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对不对?
三、巩固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口答。)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4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看图,一面靠墙,求篱笆长就是求几条边的总长度,那三条边的总长度?
5、拼一拼,算一算:
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来看屏幕,我们拼成了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谁来求正方形的周长。(3+3=6米,6×4=24米)为什么中间的边不算呢?(因为中间的边不再是新正方形的周长的一部分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计算。
请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指出他的周长。算一算新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算。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
篇1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案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猫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猫先生加菲(显示)和猫小姐凯蒂(显示)。它们俩可喜欢散步啦!加菲每天沿着这个长方形的绿色草坪走一圈,凯蒂则沿着这个正方形的湖面走一圈。这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得路多。
引导: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得路多些?(学生猜测)
引导:加菲和凯蒂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加菲和凯蒂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题板书)
二、新课展开
1.提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生可能回答: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但在这里哪种办法比较合适呢。说说你的想法。(用绳子饶一圈太麻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很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加菲采用了先测量再计算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50米(板书),宽是40米(板书),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完成在自备本上。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4.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可能有这四种:
(1)50+40+50+40=180(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
(2)50+50+40+40=180(米)先加两个长,再加两宽。
(3)50×2=100(米),40×2=80(米),100+80=180(米)。
(4)50+40=90(米)90×2=180(米)。
5.提问:用这些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知道什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6.小结:现在我们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在小组里说说可以怎样算长方形的周长。
7.解决了加菲的问题,我们该帮一下凯蒂了,她量得正方形湖面的边长是45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种算法:
(1) 45+45+45+45=180(米)
(2) 45×4=180(米)
说明:其实这两个算式之间还藏着一个有关加法和乘法的数学秘密呢,今后你们学了就知道了。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8.谈话:原来,两人走得路一样多,通过科学地计算,加菲和凯蒂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握手言和,又成为了好朋友。
9.通过这件事,加菲对周长产生了兴趣。它来到篮球场(出示书上的图)。你们愿意跟加菲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计算。
把书翻到63页,看看你的方法跟书上的哪一种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加菲有点累了,球场服务员马上递上手帕,可他不急着擦汗,却问我们(显示: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
过渡: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就请你们用已掌握的方法再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口答。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那正方形呢?书上64页想想做做1、2两题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请你先动手量出每一题左边一个长方形和左边一个正方形需要的数据,再计算。(不出示第1.2题,看书)
3.生活中经常需要求长方形的周长。这不加菲又想给它的镜子做做美化了(出示第4题)。学生抢答,说出算法。
4.星期天,我们的加菲又闲不住了,他去效外租了一块边长6米的正方形土地种花,考虑到这块地有可能被践踏,要在四周围栏杆,请你帮他算一算,栏杆一共长多少米?(电脑出示图片)
篇1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授课老师:宋顺云
课 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 学 目 标
包含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方面;教师根据学科及教材内容特点制定。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重 点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 学 难 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 具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记录表、方格纸、直尺等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 彩 实 录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小学部平面图
师:在这张平面图中,能见到哪些你熟悉的数学图形?
如果要想知道教室的面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
2、引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猜想
1、课件演示:
将教室地面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用面积单位来摆一摆。
学生观看并回答。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从生活实际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体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引发探索简便方法的需要。
2、观察:一共摆了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你能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猜想
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二)探究验证
1、小组探究:
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种不同的图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方格纸,直尺,请小组同学合作,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想办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引导发现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讨论:长方形的面积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吗?有着怎样的关系?
3、总结计算公式
4、小结
5、看书质疑
6、做一做(书79页第2题)
三、 巩固练习
1、应用
出示小学部平面图,①你会用学到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面积吗?
(出示长和宽的数据)学生计算。
如果每平方米铺4块地板砖,这间教室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
②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间房子,计算出它的面积,如果按每平方米铺4块地板砖,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
2、实践操作
在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请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
3、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老师的家里的书桌上有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玻璃,不小心打破了,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猜一猜,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观察,并算出教室含有多少个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理由
学生猜想
学生分小组探究
并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的数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指名演板
生:不知道长和宽是多少。
学生计算
①小组合作,估算并进行测量。
②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观察用面积单位摆一摆长方形的过程,初步感受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小组探索交流、汇报,尽量展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透,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验证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练习一的设计与课前引入相呼应,既能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作为机动题目,有时间的话让学生将这个实际问题解决,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准备1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一、 学前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
15×3 80×60 60×30 25×4 4×30 17×8
400×5 9×13 12×7 26×3 11×100 45×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出示下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便填表。
每排几个(长) 6
有几排(宽) 2
个数 12
面积 12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在拼摆1平房里你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
据相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可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
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3、学习教材第67页例5.
出示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
算一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下列各题。
13×5 5×11 2×23 16×8 31×3 8×10
410×3 7×12 42×2 4×12 130×2 20×4
2、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45米,宽30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四、思维训练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边长 100厘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五、板书设计
二、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要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大多少?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 生1:用重叠的方法。(不能把电视里的长方形拿下来重叠) 生2:可以用 1 平方厘米的纸去摆满这两个长方形,然后数出每块长方形用纸量。(太麻烦) …… 提出疑问:到底怎样才能既简单又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呢? 2.揭示课题。 (1)猜测 。 师: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也许还有的会说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学生猜测后,教师直观演示:长方形的长(或宽)拉长,长方形的面积也变大。学生确信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用算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自主探究 1、提出假设。 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 2、操作验证。 (1)课件出示3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图形A: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长是几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宽呢?(3平方厘米、长3厘米、宽1厘米)老师边操作边把表格画在黑板上,把所得的数据填在表格里。 接着出示图形B: 用同上的方法操作! 接着用上面的方法出示图形C和D 黑板上得出完整的表格 长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图形A 3 1 3 图形B 4 2 8 图形C 5 3 15 图形D 6 4 24 (2)通过操作得出的表格。引导学生对照表格思考分小组讨论长和宽怎样才能得到面积。 3、归纳总结。 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教师追问: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条件? 4、出示例2(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后进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后指明说说答案,教师板书 5.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你能概括一下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根据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推理得出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板书) 四、实践应用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长 12 分米,宽 8 分米。 (2)边长 9 米。 2.选择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一块草坪长 20 米,宽 15 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 )。 A.300 B.300 平方米 C.300 米 D.70 平方米 3、在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2分米、宽10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快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走进生活 下面是小红回家后测量有关数据,请你帮助小红计算她的卧室、客厅、书房……每一个房间的面积。计算完以后把你的计算结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篇14: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8页,例3、例4,第87-88页课堂活动中的4,6,8,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篇15: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 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篇16: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教学设计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习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
篇17: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探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不同计算方法,认识比较简便的算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张任意图形)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吗?
生畅所欲言。(围图形一周的长度称之为周长)
学生计算,师检查。
3,刚才,我们已学会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通过提问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到准知识的生长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
1,师:同学们,你们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呢?(学生在教室找长方形物体的面)并指出它的周长。请一位同学找一找课本封面的周长,接着问:你们能求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学生学习的材料是自己在寻找的结果中任选的,而不是书本给定的材料,它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要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大胆猜测)出示一张和封面一样大小的长方形.
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
师:为什么?
生:大胆回答.
师:你们又如何得知它的长和宽呢?
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师:你们在量的时候量了几条边?
生:量两条边
师:为什么只量两条边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它的长和宽就好了。
小结:要想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2,学生自主探究用多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们会自己求吗?(小组活动)看谁的办法多。
3,汇报成果: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24+17+24+17=82(厘米) 长+宽+长+宽
第二种方法:24+24+17+17=82(厘米) 长+长+宽+宽
第三种方法:24×2=48(厘米)
17×2=34(厘米) 长×2+宽×2
48+34=82(厘米)
第四种方法:(24+17)×2=82(厘米) (长+宽)×2
师点评:我们小朋友真聪明,把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都归纳出来了。你们来看一看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
师小结: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不过我喜欢(长+宽)×2这种方法,因为它来得更简便些,你们同意吗?(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巩固练习
师:这里有这样一条题目,你们会计算吗?
求长方形的周长:
8厘米
14厘米
学生板演。(师评讲)
(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实验验证的方法,引领着学生主动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平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板书学生的汇报结果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解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策略。)
(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一张正方形图片)
生: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如何求它的周长?
生:要先量出正方形的边长。
师:好, 你们来试着求一求好吗?
生:好
师:现在两人一组来讨论如何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把过程记录下来。
生自主练习师巡视。
师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黑板板演。
25+25+25+25=100(厘米) 25 ×4=100(厘米)
请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解法。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长的和所以我把四条边长相加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生2: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每条边都相等所以我用边长乘4就得到它的周长。
师小结:同学们他们刚才的话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会求正方形的周长吗?
生:会了。
请学生小结: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两种方法:1,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巩固练习:好,你们能用刚才的记录来计算这道题目吗?
作业:小白兔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分米,手帕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板演师点评。
(这一环节教师在以上的基础上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三 ,质疑反思,深化所学。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干兴趣的是什么?
2,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3,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回家量一量,算一算家中的电视,冰箱,八仙桌等物体面的周长。
(让学生总结所学,并谈总结最感兴趣的收获,这个过程既假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也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