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杉本赖赖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篇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描述、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化学实验时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探究,增强问题意识及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体验到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从而体会到学习化学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2、逐步确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CO2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与水的反应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个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板书】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将已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提问】通过观察,你可得出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完成实验后补充的内容)
加压降温形成白色固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能升华。
【实验一】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铁皮架,架上固定两只点燃的蜡烛,通过喇叭形纸筒将一瓶二氧化碳向烧杯中倾倒。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完成导学案中的实验一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
【实验二】(1)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通过较长玻璃管向其中一只吹气(与另一只作比较),观察现象。
(2)再将上述试管加热,又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完成导学案中的实验二。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1)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红色溶液又变成紫色
【分析】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受热有气体逸出(CO2),红色溶液又恢复成紫色。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板书】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CO2+H2O ==H2CO3 H2CO3== H2O + CO2
【实验三】取一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通过较长玻璃管往石灰水里吹气,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两名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实验,完成导学案中的实验三。
【归纳总结】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板书】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a(OH)2 + CO2==CaCO3 + H2O――――――检验CO2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呢?
【板书】三、二氧化碳的用途:(与性质对应)
1、人工降雨 2、灭火 3、制碳酸饮料 4、化工产品
【回应课前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
【学生回答】井下烧火照明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一直存在井底,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造成悲剧。
【讲述】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学习化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指导我们安全、健康的生活。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CO2+H2O ==H2CO3 H2CO3== H2O + CO2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Ca(OH)2+ CO2==CaCO3 + H2O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人工降雨 2、灭火 3、制碳酸饮料 4、化工产品
六、作业布置:小练习册43、44
篇2: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魔术——可乐喷泉
【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
实验探究一:溶解性
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振荡,观察现象。
介绍干冰,小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难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是谁让滴入的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演示实验,分析现象
实验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与最初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对比。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当堂练习、布置作业
篇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设计是从猜谜语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二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其余性质。第三步让学生从性质推用途。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②、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创设→ 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七、教学用品 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布条(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 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 八、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大家打书翻到P142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 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师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氧气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 展示装满二化碳的一软塑料瓶,到入约占集气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
(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板书)
(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过度)通过上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板书)(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 观察现象(演示)
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紫色布条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紫色布条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讨论: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以上现象?
(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 H2O+CO2↑
(师) 给试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问) 怎样利用自身资源使石灰水便浑浊?
(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导学生)
(生) 观察现象
(师)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 )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板书)
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 )反应
(说明)本反应的应用极为重要,可以用它来鉴别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师)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的用途
1 灭火
2 做气肥
3 做碳酸饮料
4 人工降雨和致冷剂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时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我们在探究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借助软的一个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成对比实验。
篇4:《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引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可乐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设置适当的错误和意外。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而“意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印象最为深刻。它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不仅会产生疑问的火花,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八、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一瓶可乐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篇5: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习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篇6: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篇7: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简述)
由一则谜语,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篇8: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
吉林省集安市第二中学 张耀凤
摘 要:通过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二氧化碳、学习目标、实录
正 文:
一、教 材 分 析
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二、学 生 分 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二) 过程与方法:
1、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四、设 计 意 图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训练学生自主探究 CO2性质的教学过程 ,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五、教 学 环 节
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循 环
六、教 学 实 录:
师:请同学们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它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生:CO2 。
师:你对CO2了解多少?
生:空气中有CO2,CO2能灭火,汽水中有CO2,光合作用需要CO2等等。
师:CO2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还有哪些你们不知道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二氧化碳。(如图演示)请回答有什么现象?
生(1):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
生(2):还应该加上,蜡烛熄灭,低蜡烛先熄灭。
师:对,这位同学回答到位。(鼓励)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说明CO2不燃烧,并且CO2的密度大。
生(2):还应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师:好,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
生: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师:好,CO2的这个性质,请同学设想一下,能干什么用?
生:灭火,灭火器。
师:好,请看一下录像(灭火及灭火器)
师:谁注意到哪种灭火器好?
生:干冰灭火器。
师:请开动你的大脑,干冰是什么物质?还有什么用途?可以查书,交流。
生:干冰是固态的CO2,可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师:好,回答很完整,说明认真对待了,接着思考,用它做制冷剂有什么好处?
生:它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没有残留物,清洁、无污染。
师:好,回答很准确,再想CO2的这些性质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学生讨论,教师循查,估计学生何时处理完)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进入菜窖前的灯火实验。
生:进入山洞时选择火把比手电筒好。
师:为什么?
生:选择火把能检验出CO2含量多少,防止人因缺氧而窒息。
师:请同学们猜测,将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用玻璃罩扣上,会有什么现象?(如图)
生:高的先熄灭。
生:低的先熄灭。
师:意见不统一,请注意观察现象,并说明原因。
(如图演示)
生:高蜡烛先熄灭,原因不知道。
生:CO2气体受热向上运动,故高蜡烛先熄灭。
师:好,高见,同学们同意吗?这一现象用来解释什么现象?
生:不知道。
师:森林大火可否用CO2灭火。
生:(恍然大悟)不行。
师:喝汽水与喝水比,除了好喝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生:打嗝。
师:对,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有问题问我吗?
生:为什么喝进去的是水,而出来的是气?
生:这种气是什么?能证明吗?
生:这些气体怎么制成汽水的?
生:汽水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样吗?(问题表达不够科学)
师:这些问题问的好,咱们大家一起研究,逐一解决,谁有办法?
生:假设汽水的气体是CO2,把汽水瓶上安装一个导气管,通入石灰水中,看是否浑浊就可以证明。
师:好,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制成汽水的?汽水与二氧化碳性质有什么关系?(班级顿时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寻找解决办法)。
师:(介绍石蕊试剂与酸变红。取石蕊试纸发给大家,学生桌上有准备好的汽水、烧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你们可以利用这些物质自己研究二氧化碳与汽水的关系。( 循回指导五分钟后,停)
师:谁来说一下,你怎样证明的?
生:我们是先把石蕊试纸放入水中,发现颜色未变,再把石蕊试纸放水干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未发现变化,可是当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振荡,再把石蕊试纸放水其中,发现石蕊试纸变红,我们又把石蕊试纸放水汽水中,发现石蕊试纸仍然变红,因此我们认为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与汽水的成分一样,就可以证明汽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产物。
生:刚才老师介绍酸能使石蕊变红,既然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使石蕊变红,就能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酸,那么这种酸是什么呢?
师:好,鼓励,你的表现非常出色,能通过现象探究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本质。 CO2+H2O=H2CO3
师:通过探究不难知道,二氧化碳怎么制成汽水的。
师:那么喝汽水打嗝又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还可以再想,夏天打开汽水瓶,和冬天打开汽水瓶现象一样吗?这其中的道理和打嗝一样吗?
生:一样,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师:好,根据刚才的讨论,有谁会制汽水吗?回家亲自做一下好吗?
师:我们对二氧化碳又加深了认识,还知道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可谁又想过,它为什么可以证明?
生:有现象,出现浑浊了。
师:它为什么可以有这个现象呢?这得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说起Ca(OH)2+CO2=CaCO3↓+H2O你们从中找出答案了吗?
生:啊!原来是碳酸钙不溶于水形成的。
师:这一原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装过石灰水的玻璃瓶,放在空气中,内壁会变白。
生:石灰水在空气中会有一层白膜。
师:好,知道吗?砌墙用的是石灰浆,石灰浆在空气中凝固后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坚硬、牢固,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师:好,非常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哪些用途?能分类谈谈吗?给二分钟时间。
生: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固体叫干冰;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师:好,总结得很到位,很全面,继续努力,今天就上到这。课后思考题是:“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你有什么改善措施吗?”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篇9:二氧化碳的性质
摘 要:通过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二氧化碳、学习目标、实录
正 文:
一、教 材 分 析
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二、学 生 分 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二) 过程与方法:
1、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四、设 计 意 图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训练学生自主探究 CO2性质的教学过程 ,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五、教 学 环 节
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循 环
六、教 学 实 录:
师:请同学们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它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生:CO2 。
师:你对CO2了解多少?
生:空气中有CO2,CO2能灭火,汽水中有CO2,光合作用需要CO2等等。
师:CO2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还有哪些你们不知道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二氧化碳。(如图演示)请回答有什么现象?
生(1):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
生(2):还应该加上,蜡烛熄灭,低蜡烛先熄灭。
师:对,这位同学回答到位。(鼓励)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说明CO2不燃烧,并且CO2的密度大。
生(2):还应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师:好,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
生: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师:好,CO2的这个性质,请同学设想一下,能干什么用?
生:灭火,灭火器。
师:好,请看一下录像(灭火及灭火器)
师:谁注意到哪种灭火器好?
生:干冰灭火器。
师:请开动你的大脑,干冰是什么物质?还有什么用途?可以查书,交流。
生:干冰是固态的CO2,可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师:好,回答很完整,说明认真对待了,接着思考,用它做制冷剂有什么好处?
生:它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没有残留物,清洁、无污染。
师:好,回答很准确,再想CO2的这些性质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学生讨论,教师循查,估计学生何时处理完)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进入菜窖前的灯火实验。
生:进入山洞时选择火把比手电筒好。
师:为什么?
生:选择火把能检验出CO2含量多少,防止人因缺氧而窒息。
师:请同学们猜测,将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用玻璃罩扣上,会有什么现象?(如图)
生:高的先熄灭。
生:低的先熄灭。
师:意见不统一,请注意观察现象,并说明原因。
(如图演示)
生:高蜡烛先熄灭,原因不知道。
生:CO2气体受热向上运动,故高蜡烛先熄灭。
师:好,高见,同学们同意吗?这一现象用来解释什么现象?
生:不知道。
师:森林大火可否用CO2灭火。
生:(恍然大悟)不行。
师:喝汽水与喝水比,除了好喝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生:打嗝。
师:对,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有问题问我吗?
生:为什么喝进去的是水,而出来的是气?
生:这种气是什么?能证明吗?
生:这些气体怎么制成汽水的?
生:汽水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样吗?(问题表达不够科学)
师:这些问题问的好,咱们大家一起研究,逐一解决,谁有办法?
生:假设汽水的气体是CO2,把汽水瓶上安装一个导气管,通入石灰水中,看是否浑浊就可以证明。
师:好,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制成汽水的?汽水与二氧化碳性质有什么关系?(班级顿时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寻找解决办法)。
师:(介绍石蕊试剂与酸变红。取石蕊试纸发给大家,学生桌上有准备好的汽水、烧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你们可以利用这些物质自己研究二氧化碳与汽水的关系。( 循回指导五分钟后,停)
师:谁来说一下,你怎样证明的?
生:我们是先把石蕊试纸放入水中,发现颜色未变,再把石蕊试纸放水干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未发现变化,可是当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振荡,再把石蕊试纸放水其中,发现石蕊试纸变红,我们又把石蕊试纸放水汽水中,发现石蕊试纸仍然变红,因此我们认为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与汽水的成分一样,就可以证明汽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产物。
生:刚才老师介绍酸能使石蕊变红,既然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使石蕊变红,就能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酸,那么这种酸是什么呢?
师:好,鼓励,你的表现非常出色,能通过现象探究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本质。 CO2+H2O=H2CO3
师:通过探究不难知道,二氧化碳怎么制成汽水的。
师:那么喝汽水打嗝又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还可以再想,夏天打开汽水瓶,和冬天打开汽水瓶现象一样吗?这其中的道理和打嗝一样吗?
生:一样,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立刻分解,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师:好,根据刚才的讨论,有谁会制汽水吗?回家亲自做一下好吗?
师:我们对二氧化碳又加深了认识,还知道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可谁又想过,它为什么可以证明?
生:有现象,出现浑浊了。
师:它为什么可以有这个现象呢?这得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说起Ca(OH)2+CO2=CaCO3↓+H2O你们从中找出答案了吗?
生:啊!原来是碳酸钙不溶于水形成的。
师:这一原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装过石灰水的玻璃瓶,放在空气中,内壁会变白。
生:石灰水在空气中会有一层白膜。
师:好,知道吗?砌墙用的是石灰浆,石灰浆在空气中凝固后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坚硬、牢固,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师:好,非常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哪些用途?能分类谈谈吗?给二分钟时间。
生: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固体叫干冰;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篇10: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师:好,总结得很到位,很全面,继续努力,今天就上到这。课后思考题是:“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你有什么改善措施吗?”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篇11: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篇12: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篇13:二氧化碳的性质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篇14: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 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学案表
实验名称
实验步骤
结论
实验1
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
溶解性试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
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
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
实验5
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
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
实验7
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色
味
态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1.5倍)
能溶于水(1:1)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 (碳酸饮料)
3. 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 化工产品的原料
3. 制冷剂
4. 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 建筑材料
2. 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 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1.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盛有石灰水的容器中,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略。 3.略。 4.略。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