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性质教案范文
“尾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教学性质教案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学性质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高中化学铁的性质的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铁的性质的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动画、录像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二、铁的化学性质
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2.铁跟酸的反应
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课堂练习三 (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
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练习四(见附4)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 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下列关于铁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铁是热和电的导体(B)纯铁是银白色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大(D)铁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2.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震荡时可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
延展性(B)导电性(C)硬度小(D)熔点高
3.纯铁不适合制造机器,因为纯铁
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B)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小(D)铁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 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 ;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
5.铁在氧化物有 、 、 ,其中 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 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 (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充分反应后,再用 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 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13.7克含杂质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下列金属中的
&n
bsp;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 2(B) 3(C)
4.潮湿的空气 清洁干燥 涂上一层保护膜 5.FeO、Fe2O3、Fe3O4 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 (C)(D)(F)8.大于 9.镁、铁、锌
10.铁粉 边滤 11.12.8 .12(A)(B) 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 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 形式存在
篇2:初中数学《相似多边形及其性质》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相似多边形及其性质》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②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
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② 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思考
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
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认真听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
二、新课讲解
1、 做一做
以实际问题做引例,初步让学生感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图纸上的△ABC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BC,CD和CD分别是它们的高.
(1) , , 各等于多少?
(2)△ABC与△ABC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3)请你在图4-38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4)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阅读课本材料,弄清题意,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画图,在练习本上作答。
依次回答课本提出的4个问题并加以思考
2、议一议
根据上面的'引例让学生猜测,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已知△ABC∽△AB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
(1)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 等于多少?
(2)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 等于多少?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
学生经历观察,推证、讨论,交流后,独立回答。
3、教师归纳
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理解、熟记。
归纳、类比加深对相似性质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60 cm,高AD=40 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
(1) △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2) 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
阅读例题材料,弄懂题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写出解题过程.
四、探索活动:
如图,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角平分线,且AB:AB=BD:BD=AD:AD,你认为△ABC∽△ABC吗?
针对此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作答。
五、课时小结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判定推导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畅所欲言,谈学习的体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节选
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29.6相似多边形及其性质
一、1.做一做
2.议一议
3.例题讲解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节
四、课后作业
篇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教学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2)归纳比例的意义
(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第45页“做一做”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
(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创意作业:
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篇4:《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3)》最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感知不等式和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体会其中渗透的类比思想;
3、让学生在分组活动和班级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
熟练并准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知识重点
熟练并准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 某地庆典活动需燃放某种礼花弹.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燃放者在点燃导火索后于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已知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02 m/s,人离开的速度是4 m/s,导火索的长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你会运用已学知识解这个不等式吗?请你说说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 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背景,突出不等式与现实的联系,这个问题为契机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2、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x 50 (2)-4x 3
(3) 7-3x10 (4)2x-3 3x+1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请4名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同学组内相互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点评板演情况.教师作总结讲评并示范解题格式.
3、教师提问:从以上的求解过程中,你比较出它与解方程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体会不等式和方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会有不同的收获.一些学生能独
立解决;还有一些学生虽不能解答,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受到启发,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学生自己来纠错,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不等式与解方程的异同中渗透着类比思想.
巩固新知
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2)-8x 10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
(1)x的3倍大于或等于1; (2)y的 的差不大于-2.
解决问题
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它的树龄一般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 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 cm.这棵树至少生一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结归纳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学习,我取得了哪些收获?
3、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仅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135页习题9.1第6题(3)(4)第10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35页习题9、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向题情境,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列出不等式,探究它的解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尝试引导示范归纳练习点评等一系列环节,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除了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外,教师还应争当伯乐和雷锋,多给学生以赞许、鼓励、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努力学习.
篇5: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图
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动手完成。
5. “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6: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上第十九章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相关性质.
内容解析:
四边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较一般四边形而言,它与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众多的平行四边形图案,更重要的是,它的性质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等各个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此外,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在建筑学、物理学、测绘学中也有较为重要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是一个四边形,但与一般四边形相比,它的对边分别平行.由这一本质特征,教材给出了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既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判断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也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这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
平行四边形从属于四边形,所以一般四边形所具有的性质它都具有,如:内角和是360°、外角和为360°、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同时,它还具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这些性质为学生证明或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平行四边形的这些性质还是所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
在教材的编写上,本课还注意了使学生经历充分地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应用等数学活动后获得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图形处理能力、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目标解析:
1、经历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通过性质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合作交流与应用意识,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探究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但受当时学生文化基础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够深刻与透彻.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教学中切忌把平行四边形概念当学生已学知识,简单复习巩固后,一带而过.而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全方位把握.尤其对于定义的双重性,应引导学生细致剖析,使他们理解、让他们会用.另外,考虑到学生以前对一般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认识是割裂开来的,他们对两者从属关系的认识较为淡漠,学习定义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明晰一般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可突出概念本质,也可为性质的学习作好铺垫.
对于性质,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看,编者力图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证明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得.如何真实的反应教材本意,突出性质的探索过程?如何彻底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这是执教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能力,若直接让学生观察图形──提出猜想──简单度量──推理论证──给出结论,这样难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同时,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性质的证明,在仅有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如何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这一推证难点也将因教学方式的生硬而变得更加难以逾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思考了这样的处理:将整个性质的探究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一猜”,再“画一画”,进一步感受图形特征,接着“量一量”,初步验证猜想.第二步激发学生“剪一剪”,引导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探究.将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剪开,学生将不难发现所得到的两三角形全等,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样很自然地进一步验证了猜想,与此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还将发现,连接一条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问题便转化成了全等三角形的问题.这样,一石二鸟,既让学生品尝了探究成功之乐,也为性质的推理论证扫清了障碍,轻松突破难点.若学生基础较好,还可考虑直接提供学具袋(里面提供可采用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的相应学具),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鼓励学生探究方式、结果、表示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相信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合作与参与下,学生将会从多个方面完善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证明。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⑴借助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模型,明晰一般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也可为性质的探究服务.⑵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实例背景更形象、更逼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Flash动画,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改进问题的呈现方式,使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般四边形模型,随后出示平行四边形模型,感受“特殊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设计意图:谈话式开场,清新自然.让学生明晰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从属关系的同时,轻松切入主题.
2、你能举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吗?
3、媒体展示:原野鸟瞰、中银大厦外景、篱笆、电动门、艺术装饰物等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服务着我们的生活.由此导出课题.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举实例,再选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一组精美图片由媒体集中展示,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学近平行四边形的必要.另外,通过对图形的捕捉与提炼,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
(二)探究在线:
1.定义探究:
①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模型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平行”体现在哪里?
②师生共议,归纳定义.
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结合媒体动画演示,学平行四边形的表示法、读法及对边、对角、邻边、邻角等概念.
设计意图:突出概念本质,深化对定义的理解.将对边、对角等概念由媒体形象生动的展示,可使枯燥的概念更加灵动,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对定义的深入探究中来.
③出示梯形模型,巩固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④图形及符号语言:
设计意图:多角度的表述,使学生能全面、透彻的理解定义.同时,规范了推理格式、提升了概括能力.
2.性质探究:
①平行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呢?
探究:(媒体播放,分步出示)
猜一猜:边之间???角之间???
画一画:在格点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度量一下,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剪一剪:将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剪开,现在,你有新的办法进一步验证猜想吗?
②结论:边:对边平行、对边相等;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设计意图: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发展探究与合作意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通过“剪一剪”,学生进一步验证猜想的同时还找到了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性质的证明扫清了障碍.这样既渗透了转化思想,又巧妙的突破了难点.
③你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吗?
师生共议,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求证:AB=CD,AD=BC;∠A=∠C,∠B=∠D.
分析:连结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通过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注重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把几何论证作为探究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同时,通过证明,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④总结: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符号语言: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符号语言: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C,∠B=∠D.
师生共议:以上性质为证明(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设计意图: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更深入认识,也是知识的一次升华,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厉兵秣马:
小试身手:(媒体播放)如图,在□ABCD中,根据已知你能得到哪些结论?为什么?
设计意图:尝试对性质的应用,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顺利过渡.同时,开放式的问题,利于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并解决问题.
例题探究:如图,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AB边长为8m,其他三条边的长各是多少?(媒体播放)
随机应变:
(1)在□ABCD中,已知AC=12,ΔABC的周长=30,则□ABCD的周长=
(2)若∠DCE=38°,则□ABCD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3)若最大的两个角之和为220°,则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智启百宝箱:
辨一辨:谁的测量肯定有误?
贝贝、晶晶、妮妮、号号四位同学正在测量
ABCD.
贝贝测量的结果:AB=CD=5,BC=AD=8;
晶晶测量的结果:∠A=∠C=40°,∠B=∠D=130°;
妮妮测量的结果:AB//CD,BC//AD;
号号测量的结果:∠A﹕∠B﹕∠C﹕∠D=2﹕6﹕2﹕7.想一想:如图,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交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D和BC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证一证:如图,在□ABCD中,E、F分别为边AB、CD上的点,连接DE、BF.
(1)如果E、F分别为AB、CD边上的中点,求证:∠ADE=∠CBF
(2)如果DE//BF,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精心设计的练习将会使这一功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以上这组练习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概念与性质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另外,以游戏为载体,使问题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与富有挑战性,促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的投入到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升中来.
(四)整理反思:
师生共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我的收获(媒体播放):
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
②方法:证明平行、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新方法.
③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浓缩知识要点、突出内容本质、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评价的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
(五)快乐套餐:
必做:P90T
1、2.P91 T
6、7
选做:
文物保护部门需复原一如图形状的等腰三角形木格子,里面每一同方向木条相互平行且将腰分成相等的六段,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是30cm,底边长50cm,你能算出拼这个木格子所需木条的总长度吗?(接头不计)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几种方法呢?)
(1)如果里面的每一同方向木条都不均匀排列,但互相平行,你还能算出所需木条的总长度吗?(接头不计)
(2)如果这个木格子底边上有n个不规则排列的点,你还能算出所需木条的总长度吗?(接头不计)
设计意图:“套餐”分两类,必做题面向全体、巩固所学,力图让“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选做题力图“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题既可直接运用今天所学的定义与性质求解;亦可通过构造与此模型全等的图形,将两个全等的图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简捷求解;还可以借助“过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向两腰作平行线,所得的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和等于一腰长.”这一模型轻松求解等等.这是本课内容的一次拓展与升华.
篇7: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性。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
篇8: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克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思考、归纳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
探索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幻灯片展示)观察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哪种图形?(平行四边形)请你举出自己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
例如:汽车的防护链,地板砖,篱笆格子等(用幻灯打出实物的照片) 2.观察图形有什么特征?(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记作:ABCD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平形四边形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拼一拼(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可以拼出几种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从拼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相对的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分组讨论结论,用ppt课件展示)
2、学生分析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用符号语言表示:如图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和方法。 3.用什么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小组讨论比一比看谁的速度最快、方法最多)
4、例题讲解
如图: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D=BC
∵AB=8m
∴CD=8m
又AB+BC+CD+AD=36
∴ AD=BC=10m
(三)随堂练习(幻灯片展示)
(四)感悟与收获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
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3.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问题经常连结对角线转化为三角形。
(五)作业
(六)板书与设计
(见幻灯片)
篇9:《小数的性质》教案
《小数的性质》教案
小 数 的 性 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例1、2、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小数性质的发现和应用过程,体验比较、验证、推理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双休日老师去两家文具店买文具,看见一本很漂亮的笔记本,甲店标价为2.5元,乙店标价为2.50元,同学们帮老师拿主意,你觉得哪个店子里的笔记本便宜?(价格一样)为什么? 价格一样,老师去哪个店买都一样,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师谢谢你,可老师还有个问题,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格不变呢?它的末尾可添几个0?添上的0可以去掉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知识--数的性质(板)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及它们的进率,现在请三个同学分别上来在米尺上标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的长度(都从0刻度起) ②三个同学标好后,发现:三个长度一样长。(三个点重合在一起) 利用长度单位的进率验证,证明同学标得正确,由此三个长度 可用“等号”连接。 ③用分数表示: 1/10米= 10/100米= 100/1000米(板) 这三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1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一份; 10/1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取其10份; 100/10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100份。 ④用小数表示:0.1米=0.10米=0.100米(板) ⑤这三个小数大小相等,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依次添上了一个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依次去掉了一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可见,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⑥指导记忆:在“小数”、“末尾”下加重点记号,读两遍,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判断: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⑦再检验:按要求涂色。 教师出示两张一样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10份,涂0.3,一张平均分成100份,涂0.30。 请两位同学上台完成后,再集体讲评: 比一比,涂色部分谁大?为什么? 得:0.3=0.30,再一次验证“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教学例2: 有时根据需要,我们要把小数化简: 什么是化简?(就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出示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 4.0200= 105.0900= 讨论: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a、利用小数的计数单位知识来解答;b、举例:4.02元表示4元2分。如去掉“0”则变为4.2元,表示4元2角,小数大小发生了变化。 3、教学例3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还要在不改变数的大小的情况下,按要求改写小数。 出示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这些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①什么是三位小数?怎样不改变大小,把它们变成三位小数?(在末尾添“0”) ②质疑:3是整数,怎样变成一个三位小数呢?也在“3”后面添3个“0”? 明确:先在“3”(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3个“0”。 ③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0”;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三、 应用反馈。 1、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90米 0.30元 500米 0.04米 0.70元 20.20米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三位小数。 3.06 0.2 3米5分米= 米 1.07 8 15厘米= 米 四、作业。 1、化简下面各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2、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9 30.04 50毫米= 米 8.18 14 3米2厘米= 米篇10:《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并会用此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数学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反思评价”的课堂活动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直观地反映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天,财主巴依遇到阿凡提,想考一考聪明的阿凡提,说给你两块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如下图,AB=10,OA=3,BC=8),还有一块是边长是7的正方形EFGH土地,让你来选一下,哪一块面积更大? (一)激趣设疑 7 GC F E HD O C B A D [教师活动]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努力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 教师乘机引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此处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力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探究 [教学内容] 请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并猜想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 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对角线平分,但忽视了“互相”两字,也有猜到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等错误结论. [教师活动] 此时教师不做解答,但一一记录下学生的各种猜想.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学生形形色色的回答,能给他们不同的感受,在锻炼学生的观察及表达能力的同时,并为下一步实验探究指明了方向. [教师活动] 教师将前后四名同学分成一组,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及实验工具(刻度尺、剪刀、图钉),尝试在交流合作中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性质. [学生活动] 在探究中,学生使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大部分学生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得出结论;二是有一部分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将其对折,对折后重叠,也较易得出结论;三是有小部分学生用剪刀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四个小三角形,尝试能否重叠.用此方法出现了有学生不知道选哪两个三角形重叠,或在重叠时,分不清三角形哪两边是原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一半,此时教师提示让学生在各线段上标注字母;四是有个别组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用图钉钉在对角线的交点处将其固定,把其中一个旋转180°.但是个别学生不知道绕交点旋转180°后在什么位置,或不知道重叠后的目的. [教师活动]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议论、交流合作,并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活动在各小组间,鼓励创新,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指导.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此处为的是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互助的乐园、师生彰显个性的舞台. [教师活动] 探究结束后,分组展示结果,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旋转法”的实验过程,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学生活动] 大部分学生会得出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条性质,也有些学生会得出对角线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的错误结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猜想和结论进行剖析,并让学生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图形画的不准确,或动手操作的误差,或是图形画得过于特殊等等.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探索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甚至失败,也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结果还是不够理想,但这些是学生生存、成长、创造所必经的过程,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可能是一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教师活动] “趁热打铁”,教师又提出: [教学内容] “实验都是有误差的,我们能否对此进行理论证明?” [学生活动] 此问题难度不大. [教师活动] 教师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条性质.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猜想与论证的统一,体现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师再现引课难题. [学生活动] 此问题,这时学生能很容易利用本节课的重点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加以解决.请一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 [教师活动] 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加深对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三)迎接挑战 财主不服气,又想考阿凡提,说过点O做一直线EF,交边AD于点E,交BC于点F.直线EF绕点O旋转的过程中(点E与A、D不重合),你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吗? {挑战一} A E D O A D B C O F E B C F [教师活动] 此处组织学生抢答,互相补充完善后,学生答出了全部的全等三角形.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此题复习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应用性质,增强了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挑战二} A D B C O E F 这时,阿凡提又提出,当EF⊥BD于O,分别交AB、CD于E、F,若三角形ADE的周长为m,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活动] 此题难度稍大,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再一次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了来.部分学生想到 了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DE转化为BE,突 破此题难点;对基础稍差的学生有一定困难,但在相互 交流后,可达成共识.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和谐教学. 正在这时,财主的两个儿子也跑来找阿凡提评理,说父亲偏向,都说对方的`地大!聪明的你能帮助解决吗? {挑战三} [学生活动] 此题有多种解法.学生独立思考.部分学生想到了通过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高;还有一些学生会连接对角线BD,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通过面积的分割与拼补得到解决. [教师活动] 教师对学生想到的其他正确解法一一肯定并加以鼓励.同时对于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提示.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一题多解,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开放探究 国王听说阿凡提非常聪明,召他进宫,说,我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花园(如上图),想在里面种四种不同的花,并且所占的面积一样,你给我设计几个方案. [教师活动] 这是一道开放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学生活动] 全体学生都能乐于参与,感受问题中蕴涵的巨大乐趣,设计出了非常多的方案.并积极地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开放性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鼓励评价 [学生活动] 我的收获是…… 我感到最困惑的是…… 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今后我的学习打算是……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教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作为本节探究课,教师不必拘泥于学生总结的全面与否、深度如何,只要他们通过学习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就足够了.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强调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六)反馈验收 [教学内容] 必做题:教材练习题:P95 1、2; 选做题: 1、设计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性质的题目,要求能用上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 2、设计一枚平行四边形的个性邮票.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根据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原则,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多层次学习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 二、例题 三、变式 四、小结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篇11:圆的性质教案
圆的性质教案
摘自www.zk5u.com 第三章 圆的基本性质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复习内容: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确定圆的条件。 复习要求: 1.进一步理解圆及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的特征。 复习重点:圆的有关性质的应用 复习过程: 一.梳理有关知识点: 基本概念: 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确定圆的条件: 对称性: 基本性质 垂径定理: 圆 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 圆周角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它所对的圆周角的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的圆周角 (2)90°的圆周角所对弦是 , 二.基础练习训练: 1. 小红的衣服被一个铁钉划了一个呈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洞,其中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1cm和2cm,若用同色圆形布将此洞全部覆盖,那么这个圆布的直径最小应等于 。 2.⊙O的半径为6M,OA、OB、OC的长分别为5M、6M、7M,则点A、B、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O_____,点B在⊙O_______。 3. 如图,△ABC的三个顶点都在⊙O上,∠ACB=40°,则∠AOB=____,∠OAB=_____。 4. 如图,方格纸上一圆经过(2,5)、(-2,2)、(2,-3)、(6,2)四点,则该圆圆心的坐标为 ( ) A.(2,-1) B.(2,2) C.(2,1) D.(3,1)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要把破残的圆片复制完整, 已知弧上的三点A、B、C, (1)用尺规作图法,找出弧ABC所在圆的圆心O(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设△ABC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 = 10cm,腰AB = 6 cm,求圆片的.半径R(结果保留根号); (3)若在(2)题中的R的值满足n〈R〈m(m、n为正整数),试估算m和n的值. 例2 、(1)如图,在半径为5cm的⊙O中,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3cm,则弦AB的长是_______ ; 弦AB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 (2)如图,在⊙O中,弦AB=60,弓高CD=9,求圆的半径。 (3)已知点P是半径为5的⊙Ο内一定点,且PO=4,则过点P的所有弦中,弦长可取到的整数值共有的条数是 。 例3 、如图所示,AB是⊙O的弦,半径OC、OD分别交AB于点E、F,且AE=BF,请你找出弧AC与弧BD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例4:如图,在⊙O中,直径AB=10,弦AC=6,∠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求BC和AD的长。 例5 、如图, 是⊙O的内接三角形, , 为⊙O弧AB上一点,延长 至点 ,使 . (1)求证: ;(2)若 ,求证: . C E A O D B 四、达标检测: 1.如图,BD为⊙O的直径,∠A=30°,则∠CBD的度数为( ) A.30° B.60° C.80° D.120° 2.如图,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3.如图,⊙O的直径CD过弦EF的中点G,∠EOD=40°,则∠DCF等于( ) A.80° B.50° C.40° D.20° 4、如图,点A、B、C是⊙O上的三点,∠BAC=40°,则∠OBC的度数是________ A B O C 5.如图,已知圆心角∠AOB的度数为100°,则圆周角∠ACB等于____________。 6.在半径为2的⊙O中,弦AB的长为 ,则弦AB所对的圆心角∠AOB的度数是__________ 7.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且AB=6,BC=3. (1)求∠BAC的度数;(2)如果OE⊥AC,垂足为E,求OE的长;(3)求∠ADC的度数.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半径为6的圆中,圆心角α为60°,则角α所对弦长等于( ) A.4 B.10 C.8 D.6 第四题 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6和8,则这个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直径是( ) A.8 B.10 C.5或4 D.10或8 3.在同圆中,圆心角∠AOB=2∠COD,则两条弧AB与CD关系是( ) A. =2 B. > C. <2 D.不能确定 4.如图,⊙O中,如果 =2 ,那么( ). A.AB=2AC B.AB=AC C.AB<2AC D.AB>2AC 第五题 5.如图,AB和DE是⊙O的直径,弦AC∥DE,若弦BE=3,则弦CE=________. 二、填空 1.⊙O的直径为10,弦AB=8,P是弦AB上一动点,那么OP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 2.如图,△ABC为⊙O的内接三角形,O为圆心,OD⊥AB,垂足为D,OE⊥AC,垂足为E,若DE=3,则BC=________. 3.如图,矩形ABCD与圆心在AB上的⊙O交于点G,B,F,E,GB=8cm,AG=1cm,DE=2cm,则EF=_______cm. 4.如图,在⊙O中,∠ACB=∠D=60°,AC=3,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 5.在半径为1的⊙O中,弦AB、AC分别是 、 ,则∠BA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 6. 如图,已知△ABC的一个外角∠CAM=120°,AD是∠CAM的平分线,且AD的反向延长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F,连接FB、FC,且FC与AB交于E, (1)判断△F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请探索线段AB、AC与AF之间满足条件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F B C D M A 7.已知:S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D,交AC于E, (1)如图(1),当∠A为锐角时,连接BE,试判断∠BAC与∠CB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1)中的边AB不动,边AC绕点A按逆时针旋转,当∠BAC为钝角时,如图(2)CA的延长线与⊙O相交于E,请问:∠BAC与∠CBE的关系是否与(1)中你所得出的关系相同?若相同加以证明;若不同,请说明理由。篇12:化学课碱金属性质教案
化学课碱金属性质教案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A.Na2O B.NaOH C. Na2CO3 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1)与酸的反应
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 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分别加热碳酸钠 碳酸氢钠
(2)热稳定性:
2NaHCO3 ======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3)用途:
Na2CO3: 制皂 玻璃 造纸 纺织
NaHCO3: 发酵粉 灭火器 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
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 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篇1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
2、在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与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2、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将平行四边形问题为三角形问题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2、通过对性质的证明,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材
分析
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
篇1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
教学方法
引导类比、鼓励操作、启发推理
学法指导
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迁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PPT呈现: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转化是智慧的思想家.
几何学习,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行,老师很荣幸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继续我的平面几何之旅.
回顾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
同学们推测一下,接着我们会研究那种平面图形?四边形
我们就从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研究起.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实例吗?
地砖、推拉门、活动衣架、窗格……
二、实践探究
1、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D
C
A
B
如图:
学生活动:邀请学生指导老师画两组分别平行的线段,并上黑板协助老师画图,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符号表示: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注意表示时,四个顶点A、B、C、D的书写顺序只能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边、对边、邻边;角、对角、邻角
对角线: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ABCD的对角线有两条:AC、BD
2、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活动: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活动方式: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具:画好平行四边形的彩纸、透明纸各一张、图钉一枚.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C,∠B=∠D
求证:AB=CD,BC=DA.
证明:连接AC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CD,BC∥DA(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所以∠1=∠2,∠3=∠4
在△ABC与△CDA中:
所以(ASA)
所以AB=CD,BC=DA
几何语言: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CD,BC=DA
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几何语言: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C,∠B=∠D
三、应用迁移
【例题探究,夯实基础】
例:已知: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并且AE=CF。
求证:
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AB∥CD(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所以∠BAE=∠DCF
在12鈭咥BE/与12鈭咰DF/中:
因为
所以(SAS)
所以BE=DF
【例题变式,灵活思维】
变式1:已知: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并且AE∥DF。
求证:
变式2:已知: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并且BE平分∠ABC,DF平分∠ADC.
求证:
变式1图变式2图
【接龙练习,巩固迁移】
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若∠A=130°,则∠B=______,∠C=______,∠D=______;
若AB=4,AD=5,则BC=__________,CD=________。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的三个顶点为A(0,0)、B(4,0)、D(1,2),则顶点C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3、小强用3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不计接口长度),其中一条边长是10米,则与这条边相邻的边的长度是________米.
4、如图,在□ABCD中,若BE平分∠ABC,则ED=.
5、如图,在□ABCD中,AM平分∠BAD,BM平分∠ABC,∠AMB____。
第4题图第5题图
【游戏设计,拓展提升】
四位同学玩传球游戏,三位同学已经站好位置,要求以这四位同学所占位置为顶点,组成平行四边形,请问第四位同学应该站在哪里?
解:如图,第四位同学可以站在P、Q、M这三个位置.
四、本课总结
知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
探究方法与思想:类比探究,转化思想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P1372、3、4题.
选做题:将【游戏设计,拓展提升】部分的问题整理在好题本“分类讨论”这一问题中.
设计意图
提醒并渗透“类比的方法、转化的思想”.
提醒学生本节课是几何探究课程.
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章的章起始课,促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学习进行系统性的认识.
小学已经感知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由学生主动举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同时逐渐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为接下来的探究热身.
突出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认识.
突出重点:
1、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经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提升探究能力;
2、在动手操作额过程中,发现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使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中有关元素之间的相等关系,获得平行四边形有关性质的猜想.
突破难点:
1、学生探索猜想性质是合情推理,而规范证明则是演绎推理,通过规范的几何证明,提升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2、转化思想: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研究.
1、引导学生探索并展示多种证明方法.
2、激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提升推理论证的能力.
本例是对所学的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他们寻求证明思路的过程。
这两个问题是对例题条件进行变化,结论不变,以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1、这组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可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及上进心,实现分类推进的教学思想.
2、第4题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一条角平分线可以构造出等腰三角形;
3、第5题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两个邻角的角平分线可以构造出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此问题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可删减)
1、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此问题有三种情况,体现分类讨论的思想,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1、作业一部分是必做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选做部分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分类梳理数学问题的习惯.
篇15: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发现过程。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会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并学会表达。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学难点】例2的推理过程要用到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预设】
【活动1】复习引入
1、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2、练习:
(1) 如图①,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3 =6,那么 ∥ 。( )
如果6 =9,那么 ∥ 。( )
如果1 +2 +3 =180,那么 ∥ 。( )
如果 ,那么BE∥CD。( )
(2) 如图②,看图填空:
∵1 =2(已知)
∥ 。( )
又∵2 =3(已知)
∥ 。( )
【活动2】
1、 引入新课的课堂练习:
(1)你们练习本上的横线与横线成什么关系?(平行)
(2)请画出其中二条(二条之间可空若干行),分别用a、b 表示,a∥b,再画一条c分别与a、b相交。
(3)标出一对同位角,用1、2表示,并量一下度数。
(4)1与2有何关系?(2)
在这个练习中,两直线平行是给出的条件,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
这就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活动3】知识应用:
例1、 如图,梯子的各条横档互相平行,1=1000,求2的度数。
此题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己分析,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分析过程,后学生书写过程。强调过程的书写。
例2、 如图,已知2。若直线bm,则直线am。请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综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来分析。
3、 课内练习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行完成,然后校对
强调说明过程的书写规范
机动:作业题4
【活动4】小结
请同学们回答平行线的两个性质,指出其中的条件与结论。
【活动5】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教学反思】
10.3平行线的性质(2)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发现过程。
2、掌握平行线的两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教学预设】
【活动1】知识回顾:
1、平行线的判定
2、平行线的性质
【活动2】1.合作学习:
如图,直线AB∥CD,并被直线EF所截。2与3相等吗?3与4的和是多少度?
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图中有哪几对角相等?
(2)3与1有什么关系?4与2有什么关系?
2.你发现平行线还有哪些性质?
【活动3】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4】知识应用
1、做一做:
如图,AB,CD被EF所截,AB∥CD(填空)
若1=120,则2= ( )
3= -1= ( )
2、例3 如右下图,已知AB∥CD,AD∥BC。判断1与2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1与BA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
(2)2与BA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
(3)那么1与2是否相等?为什么?
解:2
∵AB∥CD(已知)
B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D∥BC(已知)
B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同角的补角相等)
讨论:还有其它解法吗?如不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个性质是否可以解?
3、练一练:(课内练习1、2)
4、例4如右图,已知ABC+C=180,BD平分ABC。CBD与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2)D与AB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
(3)CBD与ABD相等吗?为什么?
解:CBD
∵ABC+C=180(已知)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B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D平分ABC(已知)
CBD=ABD=D
想一想:是否还有其它方法?(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
5、练一练:
如图,已知2,3=65,求4的度数。
【活动5】拓展
1、如图1,已知AD∥BC,BAD=BCD。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已知AB∥CD,AE∥DF。请说明BAE=CDF
【活动6】知识整理:
1、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思维方法:如不能直接说明其成立,则需说明它们都与第三个量相等。
3、要注意一题多解。
4、到目前为止说明两个角相等有哪些方法?课后归纳。
【活动7】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篇16:盐的性质教案
盐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盐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2)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实验对比,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盐的溶解性、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用品:仪器:试管 镊子
药品:Fe Cu CuSO4溶液 FeCl3溶液 AgNO3溶液 BaCl2溶液 CaCO3固体 NaOH溶液 盐酸 硫酸
其它:投影仪
学生背景:
1、知识背景:掌握了铁的性质、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2、能力背景:基本会用离子的观点分析溶液的组成;掌握了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3、学习动机:对生活化学和动手操作较感兴趣。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2、讨论实验
3、得出结论
4、提出问题
5、通过实验
6、得出结果
7、讨论应用
问题:
1、酸和碱为什麽具有通性呢?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盐?
3、它们是否会象酸类和碱类那样具有通性呢?
引言:盐的组成中没有相同的成分,所以没有通性但由于组成的相似,却具有相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
一、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学生先总结,然后投影展示
a、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
b、盐酸盐中只有AgCl不溶于水
c、硫酸盐中只有BaSO4不溶于水
d、碳酸盐大都不溶于水,除钾、钠、铵盐外
2、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找出有盐类参加的反应
1、 ①展示药品(投影展示药品名)
2、 ②小组讨论(找出有盐参加的反应)
③请学生演示实验(说明现象写方程式)
④得出结论(盐的3条性质)
(1)盐与金属的反应
反应的条件:
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置换排在后面的金属
盐:必须是盐溶液
(2)盐与酸的反应
(3)盐与碱的反应
盐与盐之间能反应吗?
实验: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
结论:有白色沉淀,能反应
4、盐与另一种盐的反应
请判断以上反应有哪些类型?
酸、碱、盐等物质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
复分解反应呢?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练习:P.176第四题
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锌的方法(最少四种)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板书设计
一、盐的性质
1、溶解性
2、盐的化学性质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条件:金属:前置换后;盐:盐溶液
(2)盐与酸反应
(3)盐与碱反应
(4)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3、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气体、水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篇17:分子的性质教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共价键合分子立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重要性质以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基本化学观念,同时使学生能够从这一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推测物质的重要性质等。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分子的性质》安排在《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结构》之后,学生学习了共价键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之后,这对后面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根据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规律,归纳判断共价键和分子极性的方法;解释物质的溶解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理解范德华力、氢键以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设置台阶,增加知识及其运用的梯度,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联想类比、归纳总结、模仿创造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实验,建立模型抽象思维,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①从宏观到微观,探究“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关系;
②从现象到本质,加强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协同揭示化学中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示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化学现象;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三、教学策略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必修II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共价键,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产生的吸引作用。在上一节,我们又学习了杂化轨道理论,根据杂化轨道理论我们可以将共价键分为σ键和Π键。
[板书]一、共价键及其分类
1、按成键方式分:σ键和Π键
[讲解]σ键:对于含有未成对的s电子或p电子的原子,它可以通过s-s、s-p、p-p等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共价键。σ键构成分子的骨架,可单独存在于两原子间,两原子间只有一个σ键
Π键:当两个p轨道py-py、pz-pz以“肩并肩”方式进行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Π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不如σ键大,所以Π键不如σ键牢固。Π键不像σ键那样集中在两核的连线上,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较小,电子能量较高,活动性较大,所以容易断裂。因此,一般含有共价双键和三键的化合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2、按成键的共用电子对情况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配位键
[讲解]单键一般是σ键,以共价键结合的两个原子间只能有1个σ键。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而单双键交替结构是由若干个σ键和一个大Π键组成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组成的。而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如果共价键的形成是由两个成键原子中的一个原子单独提供一对孤对电子进入另一个原子的空轨道共用而成键,这种共价键称为配位键。
[讲解]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极性键中的两个键合原子,一个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板书] 3、按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2)、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讲解]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就愈强。当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可以认为成键电子对完全移到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一方。这时原子转变成为离子,从而形成离子键。
[讲解]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子中正电荷的作用集中于一点,是正电中心;负电荷的作用集中于一点,是负电中心。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使分子的某一个部分呈正电性(δ+),另一部分呈负电性(δ一);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如果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 回顾上节课知识;
认真听讲并记录共价键的分类 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并构建新的知识学习[板书]二、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投影] 图2—28
EMBED PBrush
[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 02 C12 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 C60
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CO2 HCN H20 NH3 BF3 CH4 CH3Cl
[汇报]1、H2、02、C12 极性分子 HCl ,非极性分子。
2、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CO2 BF3 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讲解]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如果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各个键的极性和为零,整个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思考并讨论,学习区别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 通过思考题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投影小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
共价键的极性
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结论
举例
同核双原子分子
非极性键
重合
非极性分子
H2、O2、N2
异核双原子分子
极性键
不重合
极性分子
CO、HF、HCl
异核多原子分子
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为零
重合
非极性分子
CO2、BF3、CH4
分子中各键的向量和不为零
不重合
极性分子
H2O、NH3、CH3Cl
归纳并记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2、分子的对称性
(1)定义: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分子中的原子会以某一个面成一个轴处于相对称的位置,即分子具有对称性。
[讲解]例如CH4分子,相对于通过其中两个氢原子和碳原子所构成的平面,分子被分割成相同的两部分,这个面即为对称面。
[板书](2)关系:非极性分子具有对称性,极性分子中原子不位于对称位置。
[讲解]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分子对称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的影响
[讲解]分子极性越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越强,克服分子间的引力使物质熔化或汽化所需外界能量就越多,故熔点、沸点越高。
[过渡]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总结一下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有哪些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分子对称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板书]4、ABm型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 化合价法
[讲解]ABm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此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称。若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不等于其价电子数目,则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对称,其分子为极性分子。
[投影]
化学式
BF3
CO2
PCl5
SO3(g)
H2O
NH3
SO2
中心原子化合价绝对值
中心原子价电子数
分子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极性
极性
极性
[板书](2) 物理模型法:
[讲解]将ABm型分子的中心原子看做一个受力物体,将A、B间的极性共价键看做作用于中心原子上的力,根据ABm的空间构型,判断中心原子和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m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板书](3) 根据所含键的类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判断
[讲解]当ABm型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对称结构时,由于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可以重合,故为非极性分子,如CO2是直线型,BF3是平面正三角型,CH4是正四面体形等均为非极性分子。当ABm型分子的空间构型不是空间对称结构时,一般为极性分子,如H2O为V型,NH3为三角锥形,它们均为极性分子。
[板书](4)根据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是否全部成键判断
[讲解]中心原子即其他原子围绕它成键的原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若全部成键,此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未全部成键,此分子一般为极性分子。 认真听讲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投影小结]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类型
实例
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空间构型
X2
H2、N2
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
HCl、NO
极性键
极性分子
直线形
XY2(X2Y)
CO2、CS2
18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直线形
SO2
12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H2O、H2S
104°30′
极性键
极性分子
V形
XY3
BF3
12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平面三角锥形
NH3
107°18′
极性键
极性分子
三角锥形
XY4
CH4、CCl4
109°30′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正四面体
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空间构型、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
[自学提纲]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EMBED PBrush
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EMBED PBrush
3、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
[汇报]1、分子的一端有极性,称为亲水基团。分子的另一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极性,称为疏水基团。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会形成亲水基团向外、疏水基团向内的“胶束”,由于油渍等污垢是疏水的,会被包裹在胶束内腔,这就是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2、由于表面活性剂会分散在水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空气的“单分子层”,又称“单分子膜”。双分子膜是由大量两性分子组装而成的,
3、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两侧都是水溶液,水是极性分子,而构成膜的两性分子的头基是极性基团而尾基是非极性基团。 自学教材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更多与分子极性有关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一、共价键及其分类
1、按成键方式分:σ键和Π键
2、按成键的共用电子对情况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配位键
3、按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
(2)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二、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2、分子的对称性
(1)定义:具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分子中的原子会以某一个面成一个轴处于相对称的位置,即分子具有对称性。
(2)关系:非极性分子具有对称性,极性分子中原子不位于对称位置。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的影响
4、ABm型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篇18:分子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导入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环节二:新讲授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出问题】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0l水和0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100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100l。
【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教师讲述】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实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师实验1】取一烧杯,注入约20L蒸馏水,然后加入~6滴浓氨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
【教师实验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下图所示。观察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说明: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篇19:分子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准备空气和水的压缩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问激趣 创设情境
把一瓶空气清新剂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
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学生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示图片:教材P49图3-2、3-3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演示实验3—2:品红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 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讨论 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观看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继续观看微观模拟图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1+1≠2
思考、讨论、猜想 分组实验 分别用注射器抽取20ml空气和水。观察哪个更容易被压缩。 分析液体和空气哪个容易压缩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观看投影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总结分子的性质。 总结分子的性质
【教学性质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2.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10.《垂线及其性质》教学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