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2024-01-07 08:09: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希望能帮助大家!

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0页,例1。

【教学目标】

1迸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的新知。

2蓖ü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惫睦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景图。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例1情景图。(暂不出示问题)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图,图上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教师:要想知道能买多少包,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教师:要先算出每包饼干的价钱,再算200元可以买几包。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碧教纸饩霭旆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那么1包饼干多少钱?

教师:1包饼干8元,现在王阿姨有200元,那么可以买多少包呢?怎么解决?

教师:说得真好,那250元钱能买到多少包这种饼干?

教师:对,不同的方法我们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尝试运用,促进内化

1毖生独立完成第81页的课堂活动

只要学生能说出其安排的理由,教师要给予肯定。

2毖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3蓖瓿闪废笆五的第2题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2)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帮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再让学生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1页例2。

【教学目标】

1比醚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所提供的现实背景,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并解决问题。

2蔽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主题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学校把这样的12盒水彩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可分得水彩笔多少支?要想知道每班分多少支,我们必须知道什么?

教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两种方法都可以。(板书)注意单位。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蓖ü整理复习所有内容及相应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2蓖ü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体验整理的优越性,感受和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惫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碧逖椤⒀习整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主动回忆所学知识

教师: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单元同学们

学习了哪些知识?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教师:(边归纳、边板书)本单元我们首先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其次是一起探索规律,最后还学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二、通过例1、例2,自主整理复习

1背鍪镜85页整理第1题

教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00÷2=800÷4=

320÷8=490÷7=

先独立口算,写出结果,交流口算结果和口算方法。

2背鍪镜85页整理第2题

(1)教师:首先确定下列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估算。

324÷6=594÷3=

408÷4=728÷8=

先独立估算,写出估算结果,再交流估算方法。

教师(归纳):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是确定商是几位数,再把被除数看成一个有利于估算的数,再利用前面的口算方法,写出估算结果。

(2)教师:估算之后,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全班齐练,4人板演,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三、分析练习十六各题,明确练习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看看练习十六内容的安排和目的。

引导学生逐题分析。

教师:根据刚才我们整理的内容,哪些题是在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生:第1,2,3,5,8,9,10题。

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通过哪几题来练习的?

四、分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好,下面我们首先就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练习。

练习形式可采取先独立完成,再交流结果,老师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

(2)教师:练习十六中剩下的练习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

五、小结反思

教师:今天的整理复习课,让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今后你知道自己怎样去整理所学的知识了吗?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吗?

篇2: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蓖ü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本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醚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

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背氏中畔ⅰ?渭出示例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

2闭页鑫侍狻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3碧致劢夥ā

(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地的面积)

②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背氏中畔ⅰ?渭出示主题图及相关的信息。

2惫鄄旆治觥8貌莸氐淖槌汕榭鍪窃跹的?有哪些形状?

3背鍪疚侍狻A礁鑫侍馔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

4碧致劢饩觥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

要求:

1狈中∽楹献魍瓿伞

2碧致鄢龌疃的步骤。

3狈肿榛疃。

4比班交流方法与结果,互相评价。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笔寡生能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两位数乘法等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

数学的理解。

2迸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比醚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碧岢鑫侍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问题吗?

教师:今天我们将到课外去学习,让你们运用数学知识到实践活动基

地去解决问题。

教师:(介绍实践活动基地的情况)有种植区、养殖区、气象观测区…

2比挝穹峙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各组在活动基地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各自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苯饩龉园中的数学问题

(1)解决玉米地的数学问题。

教师:这块玉米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现在要算一算这块地有多少

株玉米?你有哪些解决办法?

学生合作估测面积,估算玉米地有多少株玉米。

教师:想一想,解决刚才这些问题,你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桃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能发现桃园中的数学问题吗?

教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这两个问题我们能解决,看一看,每棵树大约能收34千克桃,

桃子现在每千克能卖2元。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想一想,刚才解决这些问题,又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2苯饩銎象观测区里的数学问题

(1)学生分组,课外到气象观测区观测一周里气温、湿度、风向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交流。

3苯饩鲅殖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知道养殖园有多少只兔子吗?有哪些办法解决?

学生动手数,计算。

讨论:(1)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生活习性?

(2)你知道兔子一身有哪些经济价值?(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从兔子的毛、皮、肉

、粪便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去发现兔子的经济价值)。

三、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想、收获,并交流。

篇3: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篇4: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P99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选择恰当信息,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前看视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感受什么是方阵)

课前谈话:今天我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你们认识我吗?那你从哪些方面了解我呢?这些信息对了解我有帮助吗?

一、教学流程:

(一)、课上谈话,获取信息: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什么?(水笔),想作为奖品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奖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现要好,(大屏幕显示得到奖品的途径:1、看要看仔细:仔细寻找数学信息。2、说要说清楚:上课大胆发言,说出你的想法;3、听要听明白: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现在的问题是:购买这些水笔得花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信息:(贴纸)

①、每支水笔多少钱?(2元),

②、买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 (10支)

(二)、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A、你能帮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钱吗?

B、独立完成,和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C、汇报,板书

预设:方法一:2×10×3      方法二 3×10×2

比较两种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给今天的课题取名(连乘解决问题)

总结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先求的问题也就不同。

(三)、收集信息,解决交流:

解决:方阵中的数学问题。(多媒体)

1、理解:方阵,行,列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相互说出解决方法

3、汇报、交流:解决思路

4、小结

(四)、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解决立方体中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立方体组成的?

2、提供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每组8人,有4组,每组分发面包16只,矿泉水1瓶,垃圾袋1只,苹果3个,每瓶矿泉水2元,面包3元一只,请问老师要准备多少瓶矿泉水?

3、提供隐含条件的数学问题:

A、分水实验小学第二届数学手抄报“评比活动开始了,(链接:桐庐县分水实验小学网站教导处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级,每班上交3副,请问按要求,我们学校应上交多少副?(你还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B、解决上下班中的数学问题:徐老师家到学校约3千米,我一周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结:解决问题还得看具体情况,如这里的班级数,具体到一所学校就有所区别,需要选择合理信息才能正确解答。

(五)总结提升,把握关键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数学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关键要抓住什么?

小结: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篇5:(复习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

第七课时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你学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估算、笔算、口算、计算器算……教师及时补充或纠正。

教师: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些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想不想试一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计算方法,是对将要展开的学习进行前测,及时了解知识板块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便为以下解决困惑和疑难做铺垫。同时教师运用鼓励性语言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梳理归网,学习内化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王老师买了190本《数学小词典》,每本3.80元,他带了800元钱,)

学生自读信息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关数学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板书

(1)800元钱够吗?

(2)应付多少元?

(3)如果够了应找回多少元?如果不够应再付多少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提问题,可以了解到学生有效选择计算方法的程度和思维的深度。

2.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1) 800元钱够吗?引导得出估算方法。回答如下几个问题:你是怎样估算的?结果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学生交流不同的估算方法:

4                 200         4   200

3.8×190≈760;3.8×190≈760;3.8×190≈800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对于用笔算、口算、计算器算的同学也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相机讨论得出用估算解决该问题的优势和合理性--不需要精确计算,可以选择估算

【设计意图】教师从解决“800元钱够吗?”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比,使学生明白估算的意义和方法,明确当解决的问题不需要精确计算时,可以选择估算,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策略性。

(2)承接解决“800元钱够吗?”的过程,顺势提问如何解决“应付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过程中思考如下问题:第一,你会选择哪种计算方法?第二,为什么选择这种计算方法?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学生解释计算方法

口算,列式:(200-10)×3.8=200×3.8-10×3.8=760-38=722(元)

(掌握口算技巧,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笔算,列式:3.8 0

×1  9 0

3 4  2

3 8

7 2   2

通过师生互动,明确解决该问题需要进行精确计算。而口算、笔算、计算器算都是精确计算的方式。

【设计意图】在解决“应付多少钱”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梳理了精确计算的方法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当解决问题需要精确结果时,必须选择精确计算,口算、笔算、计算器算都能算出精确的数值。

(4)解决应找回多少元的问题

让学生交流解决的方法,并把计算过程写在答题卡上。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情境,并且要用计算解决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怎么样的思考的过程?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整理。老师根据小组汇报情况予以评价点拨。归纳解决过程如下:

审题     选择计算方法       进行计算       验算        得出结论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顺势补充板书,呈现教科书P90解决问题策略流程图,板书课题

问题情境

王老师买词典

带了800元钱,够了吗? 应找回(或再付)多少元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完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流程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和周密,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发展应用意识。

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

1.课本P92第9题,检验学生能否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2.小小决策家:(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下面各题需要估算还是精确计算?

①会计汇总公司本月的销售总额

②李军和父母到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外出前筹划所带钱数。

③科学家计算卫星运行的轨道。

3.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依次出示:为了节水,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全市部分家庭更换了抽水马桶,每次用水量由原来的13升减小到现在的9升。如果平均每个家庭每天使用9次,每个家庭每天节水多少升?

每个家庭每天能节省水费0.0972元,一年能节省水费多少元?

据统计,全市一年大约节省水费万元。这些钱大约能资助多少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完成小学阶段的全部课程?每个孩子需要490元。

4.课本P92页7、8题

5.头脑风暴:课本P93页11、12题,这是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综合应用是对知识的后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在巩固知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四、师生总结,整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怎样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复习,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后反思】

本课做为数学计算方法的复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关注学生对策略的选择,体会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教学中注意了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在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并将自己的数学认知运用到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终生受益。

(胶南实验小学     张宗梅)

篇6: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好玩的地方,老师结合大屏幕介绍自己家乡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并欢迎大家到永川来玩。(“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特大型主题动物园,占地5000亩,分为6个功能区。先后从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引进各种珍稀野生动物430余种,3万余只,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0种、1万余只。)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并解决例题。

师:既然大家都很想去玩,为了下次大家去的时候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今天曾老师就带领我们XX学校三年级的同学来感受一下整个游览过程好吗?不过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吗?(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动物园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介绍:进入景区后,我们一般会首先选择乘坐景区内的免费大巴游览车行区,游览完车行区后,我们将进入步行区自由参观。但是,由于步行区里有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出示电瓶车图)

师:现在我们遇到了景区内的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们三.一班共有48名同学,每辆车限乘7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若生未提出想要的问题)师:大家看看,这辆电瓶车能把咱们48名同学载完吗?(不能)那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A一共需要几辆车?、B至少需要几辆车?

A方案:

课件补足问题:一共需要几辆车?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谁再来说一遍解题思路?(指名再说一遍)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可是,我看到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一共需要几辆车?”,又没规定不能多要。那我觉得用8辆车也可以呀,甚至是9辆10辆。只不过我们不能保证每辆车都坐满。(生?)

师:那这样,我们的答案就是五花八门的了。而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我们一般会选择哪一种方案?(7辆)为什么要选择7辆?(……)也就是说7辆是我们所有答案中最少的。那这样,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个最合理的答案,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修改一下?怎样修改?

生:改成“最少需要多少辆?”

师:大家同意这种改法吗?我觉得这个“最少”用得好,不过我们在数学中用得更多的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板书:至少),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修改一下。(课件修改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B方案:

生:最少需要多少辆车?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问题中加上一个“最少”呢?

生:……(师结合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对比加“最少”和不加“最少”的区别。)

师:如果我们假设不加“最少”改成“需要多少辆?”。没有了“最少”,我们需要的辆数那就没有限制了,可以是7辆8辆9辆……,你觉得这样的问题问得准不准确?那这个“最少”加不加?

师:不过,在我们的数学中,一般用的都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这个词(板书:至少)。那我们改成“至少需要多少辆?”可以吗?看来,这个“至少”在我们的这个问题里面的确非常重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用48÷7?(看48里面有几个7,就需要几辆车。)那48里面有几个7?(6个)所以需要几辆车?(6辆)那为什么还要加1?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坐了电瓶车,我建议大家直接坐到猛兽表演场下车,以免错过表演时间,看完表演后再沿着路线自由参观。由于景区很大,当我们来到“就餐区”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中午了, 这时大家就该吃午饭了。

1.解决“吃饭”问题

师:XX学校三.一班和三.二班的同学准备在“蜀风中餐厅”吃午饭(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及文字:我们共有95人,每桌可以坐8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是怎样想的)

2.例题延伸,解决“最多”一类问题,理解“最多”的含义。

师:好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下午我们接着参观。下午我建议大家先去看1点20的海狮表演,然后再一路参观回去。在离开之前,大家还可以在纪念品商店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纪念。(出示图片及相关文字)

师:有一位叫张强的同学他也来到了纪念品商店,我们来看看他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想买几个小老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我有5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小老虎8元钱一个。)

师:谁来说说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0÷8=6(个)……2(元)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可以买5个,因为五八才40元钱,钱够了,这样可以吗?

生:不对,因为问的是“最多可以买多少个?”买了5个后还剩10元钱,还可以再买,所以不是“最多”的。

师:哦,我明白了,我没有注意到“最多”(板书)两个字,也就是我们要一直用到剩下的钱不能再买为止。

师:我们看看张强同学怎么说?(课件:谢谢你们!)

师:看来张强同学对大家的回答非常满意。

3.对比总结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和前面的两个问题很像,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

师引导学生说出:

共同点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结论。

不同点就是他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关于“至少”一类的问题,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答案需要增加一;关于“最多”一类的问题,即使有余数,也舍掉不要了。

三.拓展练习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现在我们对整个景区的游览路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解决关于“至少”和“最多”一类的实际问题。虽然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像刚才买纪念品那个问题来说吧:(课件出示)

他可能不会全部买小老虎,可以买一个长颈鹿再买小老虎,也可以买一个梅花鹿再买小老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可能是:50元最多能买一个长颈鹿和几个小老虎?最多能买一个梅花鹿和几个小老虎?像这种类似的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买法进行计算。

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结合教材,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灵活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请看到书上79页,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而短暂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既然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下去以后,能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至少                               最多

48÷7=6(辆)……6(人)  95÷8=11(张)……7(人)  50÷8=6(个)……2(元)

6+1=7(辆)            7+1=8(张)

答:至少需要7辆车。      答:至少需要8张桌子。     答:最多可以买6个小老虎。

篇7: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与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认识,掌握解题思路,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检测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出示课件:

饲养场里有白兔24只,黑兔比白兔的2倍多20只,黑兔有多少只?

学生思考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实际上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有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知识。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整理与复习。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字,也隐藏着口诀。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复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有关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和点拨.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a、小组交流整理内容

b、组长汇报

c、师板书:

生1、(1)、连乘应用题;(2)、连除应用题;(3)、乘除混合应用题。

生2、

(1)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2)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生3、……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汇报,修改一下自己整理的内容

生修改师巡视

(设计意图:先让生自主地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表现得很棒,有信心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1)、递等式计算

24×8×6= 270÷9÷6= 30÷5×49=

30×5÷6= 23×2×4= 54+298-212=

生做集体纠正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①、一只山雀一天能吃95只害虫,3只山雀一个月(按30天计算),能吃多少只害虫?

②、有9600千克货物,如果两辆车来运,需要4次才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生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指名说解题思路,集体评议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师:刚才的题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现在又更难的题,大家敢挑战吗?

课件出示:

(1)、一块长16米,宽5米的长方形阔叶林,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它每天能制造氧气6千克,一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

(2)、一只企鹅每天需要喂11千克食物。动物园里有29只企鹅,饲养员每天准备330千克食物够吗?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一起来检测自己的智慧又提升了几级好吗?(出示检测纸)

一、比一比,谁最棒!

90×2= 16×6= 300÷6=

540÷9= 32×51= 41×22=

二、我算得最正确

980÷35×41 2940÷28+136

78×7+828÷18(359-42)×53+64

三、对号入坐

1、周长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大。

① 长方形 ② 正方形 ③ 不知道

2、小刚今年8岁,叔叔的年龄比小明岁数的4倍少1岁,叔叔今年多少岁?列算式( )

① 4x8+1 ② 8x4+1 ③ 8x4-1

四、只列式不计算

1、630加上156与12的积,和是多少?

2、296与72的和,乘以24,积是多少?

3、4760加上800与680的差,和是多少?

4、24除72与48的和,商是多少?

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乒乓球厂每天可生产8400只乒乓球,如果每12只装一盒,每10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一只羊一天吃青草6千克,照这样计算,18只羊7天吃青草多少千克?

3、李明5分的时间走350米,他家离学校91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列综合算式)

4、甲书架有书126本,如果从甲书架取出26本放入乙书架,那么两个书架的本数正好相等,乙书架原来有书多少本?

(二)、评价完善

通过做自测题,你觉得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这节课你对自己、小组学习哪些地方最满意?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检测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再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学习状态等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篇8:解决问题(一)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例1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准备。

让学生在本课学习的前一天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手机付费的情况或者到当地电信营业厅了解有关手机收费的信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说说有关手机收费的情况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到:

教师:付月租费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种方式又怎样付费呢?

……

教师:看来手机付费的方式有很多种,人们在办理手机付费业务时应该怎样选择呢?老师这两天正为这事烦恼呢,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手机收费标准)

教师:这是我昨天到电信大厅了解到的两类手机付费方式。

再出示问题:如果我每个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120分,应该选择哪类付费方式合算一些?

教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由于学生已经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估计学生能说出:只要先算出两类标准各需要缴多少钱,再比较,哪种缴的钱少就选哪种。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其中0.18×120算的是什么?

教师:那为什么还要加上20?

学生有课前调查作准备,所以学生思考后能发现:因为第1类收费标准是按办理了手机月租

服务来计算的,所以每个月的费用里要加上20元的月租费。

教师:如果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要缴多少钱?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第1类收费标准:20+0.18×120=41.6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120=36元

教师:看来选择的收费标准不同,我们的计算方式也不同,这样看来选择哪类收费标准比较合算?

教师:好,老师就选择第2类收费标准!

教师:老师的好朋友王阿姨每月的通话时间大约是350分,她又该如何选择呢?(出示第2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帮王阿姨算一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然后组织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第1类收费标准:20+0.18×350=83(元)

第2类收费标准:0.3×350=105(元)

教师:那王阿姨就应选择哪种付费方式?

教师:为什么老师和王阿姨选择合算的付费方式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教师:看来每月的通话时间的长短对选择不同的收费标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如果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们选择最佳策略时,我们要对这些策略进行比较,找到最佳策略。最佳策略并不是对每种情况都适用,也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2题。其中第1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制版费”

篇9: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题。

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教学反思

篇10: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这课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但这是课解决问题与以前学的解决问题不同之处是,学生要根据三个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而以前都是两个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能根据解题思路,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并理解分步算式与综合的算式的同异处,所以会列式解决问题不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能理解题的意思,找到解题思路是本课的重点,并能根据算式说清解题方法。本课还出现了小括号,当要改变运算顺序时,就必须要用到小括号,让学生理解小括号的运用,能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本课要解决的内容,并让学生感悟到要用到小括号的必须性。根据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 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圣诞节到了,小朋友们要庆祝这个节日。(出示主题图)瞧,小朋友纷纷到面包店去买面包来过节。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书中呈现了三条信息: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面包,我们买了8个面包。)

2、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三条信息稍做修改一一在黑板上用纸条展示出来:面包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一队买了22个面包,二队买了8个面包。

3、师:根据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根据两条信息提一个问题,也可能会根据三条信息提一个数学,只要与解决最终问题有关的数学问题都一一呈现出来。(板书:还剩多少个?)

师:我们一起把三条信息和一个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二、探究新知,找到解决策略。

(一)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师:“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请小朋友把你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写好后,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思路。

(二)展示解题策略多样化。

1、师问:谁愿把你的方法来给我们展示一个?

预设有以下几种方法,板书如下:

(1)54-22=32(个)        (2)54-8=46(个)     (3)8+22=30(个)

32-8=24(个)               46-22=24(个)         54-30=24(个)

(4)54-22-8=24(个)      (5)54-8-22=24(个)

2、师:小朋友真棒!想出了这么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谁来说说第一个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第一个算式,你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根据回答,板书:被一队买走22个后,还剩多少个面包?)

问:第二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板书:被两个队买走后,还剩下多少个?)

师再问:是这样想的小朋友请举手,算式都是这样的吗?(列出第4种算式的小朋友可能会举手说“我的算式和他不一样。”)让那个学生说一说他的解决思路。(再叫几个也是列出(4)号算式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比较(1)和(4)和算式,说一说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然后发现其实质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上不一样而已)。

师小结:他们的方法是先解决被一队买走22个后,还剩下几个?再解决被两队买走后,还剩下几个?这样的想法可以写出两种算式,我们把这样的算式【指(1)号算式】称为分步计算,把这样的算式【指(4)号算式】称为综合算式。写法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边说边板书大括号)

师: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谁来说一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说--齐说)

3、问:【指(2)号算式】这个算式是谁写的,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先解决:被二队买走8个后,还剩下几个?再解决:被两个队买走后,还剩下几个?)

师小结:这样想可以吗?也可以。原来面包店有54个面包,先算被一队买走了后还剩下几个面包,也可以先算被二队买走后还剩下几个面包,最后都是解决被两个队买走后还剩下的面包。

师:那第二种想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还可以怎样写?(学生会指出第(5)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解题思路是一样。)【把(2)号算式与(5)号算式大括号括起来】

说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这个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重点理解(3)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这个算式谁来说一下,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解决: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再解决:被两队买走后,还剩下几个面包?)

师:这个方法与我们刚才的两种方法都不同,他先解决的是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再用总共的面包减去被买走的面包。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学生通过思索发现这样的方法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认识小括号运算规则

1、认识小括号

师:前面两种方法,都是即有分步计算的算式,也有综合性的算式,那这两个算式能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吗?请小朋友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试一试,列出综合算式后再算一算。

反馈:

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板书:54-22+8      54-(22+8)

师:小朋友想出这样两种算式,小朋友,你认为哪个算式对呢?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并说一说为什么?如果你认为不对,也说一说理由。

反馈:把刚才在小组讨论的结果跟大家说一说。(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第一个算式看起来对,可是一计算就有问题了,结果与原先的答案不一致,说明这样的算式是不可行的,然后再来讨论第二个算式小括号的作用。)

2、师: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个算式初初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仔细一下看,第二个算式只是比第一个算式多了一个小括号,它给22+8加上了一个小括号。你能猜一猜给22+8加上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吗?

(让学生大胆猜测小括号的作用。)

当学生猜对时,师:小朋友真聪明,加上小括号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部分。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要先算什么?有了小括号要先算什么?

3、专项练习小括号运算规则

要求: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计算下面各题

23-15+6        23-(15+6)

43-12-7        43-(12-7)

要求:你能给它加上小括号吗?可以怎样加,说一说加上小括号后先算什么。

48-23-9

三、巩固练习

(一)尝试练习

出示书中练习一中第2小题。

1、找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问:你能找到它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吗?

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做一做。

3、反馈:说一说解题思路,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4、运用小括号在解题中的作用

师:如果要先解决一组和二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电池,再解决三组收集了多少个?综合算式可以怎样列呢?

学生运用小括号列出综合算式,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二)专项练习,选择题

1、出示图

图说明: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后来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请问:还剩下几只?

四个答案选择:A、58-6-7=45(只)    B、 58-6=52(只)       C、 7-6=1

52-7=48(只)            58-1=57(只)

可以选择哪个答案,说一说为什么?

2、小明在要看完一本故事书,总共有98页,第一天看了24页,第二天看了13页,还剩下几页没看完?

A、98-24+13=87(页)   B、24+13=37(页)        C、98-24-13=61(页)

98-37=61(页)

选择哪个答案正确说一说为什么?

第一个答案不正确,怎样改让它变正确。

(三)综合练习

出示多个信息,请自主选择三个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以动物世界的运动会图,以这个为情境载体:

小兔说:“我们小兔队总共有34名运动员来参加运动会。”

其中一只小兔说:“有12名小兔队员去参加拔河比赛了。”

又一只灰兔说:“有9名小兔运动员去参加跑远比赛了。”

一只小松鼠说:“我们队原来有24名运动员,走了8名。”

一只小鸟说:“看,又来了15只小松鼠。”

要求:请你根据以上的信息,丛中选择三个数学信息,然后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帮小朋友解决了为庆祝圣诞节买面包的问题,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时运动员的数量问题,而且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那这节课你知道我们学得是什么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还剩下几个?

(1)54-22=32(个)        (2)54-8=46(个)       (3)8+22=30(个)

32-8=24(个)               46-22=24(个)           54-30=24(个)

(4)54-22-8=24(个)      (5)54-8-22=24(个)    54-(8+22)=24(个)

先解决:被一队买走了22个后

还剩下几个?

再解决:被两队买走后,

还剩下几个?

先解决:被二队买走了8个后

还剩下几个?

再解决:被两队买走后,

还剩下几个?

先解决:两队一共买走了多少个?

再解决:被两队买走后,

还剩下几个?

篇11:平行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例1、例2及第33页的课堂活动,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与长方形的联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做成的长方行的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这些图形吗?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其实在数学宝库这个家族中还有很多图形等待我们去认识。想认识更多的图形吗?那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好吗--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播放课件,内容设计到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学生看过课件后教师提问:在屏幕上这些图象都是平行四边形。然后依次介绍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变,对边相等;有4个角,但不一定是直角。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你们到底了解了吗?那我们来做个练习吧!

教师:学生交流后,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学生举例。

学生1:铁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2:有些花布格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3:鱼网拉直后有很多大小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4:有些门上的花纹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5:栏杆上嵌的花纹是平行四边形。

………

[点评:在情景的影响下,学生通过看录像,感知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2.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条钉的长方形。

教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好朋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变换,你相信吗?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木条钉的长方形,然后拉一拉,议一议,说说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你们发现长方形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1: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但4条边的长短每边没变。

学生2:长方行原来都是直角,现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变成了钝角,左下角、右上角变成了锐角。

学生3:长方形上、下、左、右四条边没有变,跟原来一样大。

学生4:我发现:如果把长方形慢慢拉,钝角会越来越大,锐角会越来越小。

………….

教师: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学生再次分组活动。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特性?(容易变形)

教师:你现在知道生活中有的自动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了吗?(此点只让学生有一点感受)

[点评: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智慧岛

(1)完成课件上两道题。

(2)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然后交流。

(3)完成练习五第1题,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别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四、我的收获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了解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索的问题?

[点评:通过具有儿童气息的自我反思,既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清晰认识,又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1~5题

【教学过程】略

孩子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谁来告诉我它们的 名字呢?

其实在我们数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 朋友,需要我们去认识它,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

平行四边形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我们就去看一看吧。

那我们就去了解了解它,板书图形,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谁来帮帮老师找出它的边,又找同学找出它的角,板书它又4条边,有4个角,

再来看看它的4条边吧,请你们拿出刚才发给你们的平行四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4条边的长度,最后得出4条边相等,再论证一下吧,再板书,

接下来老师看一看你们是不是真的了解了 ,我们来做个练习题吧,

做了练习,我们来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吧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可以呼唤,你们信吗 ?

大家读的真棒,你们真聪明,那我们就去智慧岛发挥我们的智慧吧

板书:特点:又4条边  对边相等,

有4个角   不一定是直角,

具又不稳定性

篇12:解决问题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并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教学难点:

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六一”时,四、五、六年级参加创编操汇演的方阵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有 3  个方阵,并且每个方阵有 8 行,每行有 10 人。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并且思考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独立思考后,在组中交流。

生讨论解法:

(1)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10×8=8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80×3=240(人)。

(2) 先求:3  个方阵的一行共有多少人?(也可以说是有几列?)

10×3=30(人)。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30×8=240(人)。

(3) 先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行?

8×3=24(行)。

再求:3  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0×24=240(人)。

分层次说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先个人算、后同桌说,最后全班一起说。)

2.师:观察这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

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答出来的,并且都是乘法计算。(板书:连乘)

不同点:解答问题的过程不同。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多层面的学习。多种方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从多种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一行有7个鸡蛋,一盒有四行,3盒一共有几个鸡蛋?

2、有4堆花、每堆花有四盆,每盆花上有8片叶子,这些花上共有多少片叶子?

(这道题讲解完要小结一下:不是随随便便接个数字凑起来)

3、每块地的小苗有6行,每行200棵,这两块地共有小苗多少棵?

4、有28排,每排20人,每张票15元,如果这家影院的票全部卖完,可以卖多少钱?

5、成人票25元,儿童票10元,我们一家五口(4大1小)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乘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几行?

先算    一个方阵的人数     一共有的行数       一大行的人数

后算                    三个方阵的总人数

步骤:1、收集信息(有关联的)     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篇13:解决问题(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解 决 问 题 (一)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 5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 6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 p103 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 p101 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 p103 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这两种都正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P100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三10-11

1.10题 先让生认真审题 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11题 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解 决 问 题 (二)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 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4 13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7/7=2元

二、指导练习

1. p104 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2. p105 14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明白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15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16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表扬鼓励。

课后反思:

设计校园教学内容:

教科书(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           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    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    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    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    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2.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3.一年级上《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4.点金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5.新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6.“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7.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8.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9.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设计

10.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下载word文档
《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二)/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