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二

《---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二

2024-02-04 08:22: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anhong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二,希望大家喜欢!

《---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二

篇1:---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背景知识

本次习作训练是根据单元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同步、读写结合的原则安排的。本单元的三篇阅读教学的课文都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因此,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事情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后进行习作。

2. 教材特点。

习作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照样子列作文提纲,以校园的早晨为例,安安排了三方面的材料,即小池边、操场上、花园里三个不同特点同学们不同的活动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先填完整作文题目,再自己列出提纲。习作内容的第二部分是以自己列出提纲的作文题目为内容作文。

习作提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有:(1)事情的几个方面必须是有联系的,目的是比较全面反映一个事物(2)每一个方面分别写一个点及每个点上物的活动情况,这些人物的选择应有代表性,能反映这一事物(地方)的`面貌呀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能选择几个方面的材料反映一件事物的某些特点。

2. 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

3. 感受学校和社会的新面貌和新气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几个方面的材料,列出提纲。

教学难点 :能通过这些选择好的几方面材料作文,反映出这一事物的某些特点,如新面貌、新气象。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校园的早晨》例文录音。布置观察一处地方的早晨,体会其特点。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观察情况选择几方面的材料以反映事物(某一地方的特点与风貌)。

2. 学会根据事物的几方面材料,列提纲、习作。

(二)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齐读。

2. 学习习作要求。

(1) 指名读习作要求。

(2) 什么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回顾课文《太阳》《台湾蝴蝶甲天下》《再见了,亲人》安排材料的方法。

(3)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安排写作材料的方法,我们要通过练习掌握它,齐读习作要求,明确任务。

3. 学习习作内容和习作提示。

(1) 怎样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呢?(补充的内容是一个表示地方的词儿,这次作文是以某一地方的早晨为题。)学生说出一些完整的题目。

(2) 学习校园的早晨作文提纲。

① 提纲中可以看出安排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都选自于哪一个地点?写了哪些人的活动情况?(结合插图讨论)

② 听《校园的早晨》例文录音。这是另一位同学写的相同题目的作文,他取的材料是什么?文章反映了校园早晨怎样的特点?

③ 归纳列提纲的方法:写清楚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3) 学生独立补充作文题目,并列提纲。

(4) 交流题目与提纲,师生共同评议。

(5) 归纳: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可以地点为中心,也可以不同的人物为人物为中心来安排。(齐读习作提示。)

4. 学生开始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感受学校和社会的新面貌、新气象。

2. 完成习作,能注意反映出事情的特点。

(二) 教学过程

1. 学生继续作文。

2. 组织片断的交流。

(1) 指名读某一方面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①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够具体?②能从这一段内容看出这一地方有什么特点?③语句通顺连贯吗?

(2) 修改片断。

3. 学生修改全文。

4. 认真誊抄习作,并附上写作提纲。

篇2:《---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一

《---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一

《_____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能选择几个方面的材料反映事物的特点。

2、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完成习作《――的早晨》。

3、感受学校和社会的新面貌、新气象。

教学重点:运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习作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感受祖国的新面貌、新气象,并能恰当份几个方面作比较具体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学习运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照样子列提纲,并把《――的早晨》补充完整,以此为题习作。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

2、自学“习作要求”。理解什么叫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

(1)快速阅读“习作要求”,思考:本次习作训练有哪些要求,训练的重点是什么?

(2)讨论明确习作要求和训练重点。

(3)以本单元课文为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3、指导学生学习“习作内容”与“习作提示”。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早晨,人们在干什么,体现了校园早晨的什么特点。

(2)自学“学习内容”,说说课文是怎样给《校园的早晨》分几个方面列提纲安排材料的。

(3)讨论:课文例举的三条提纲,句式上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4)交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早晨,说说观察感受,准备分几方面安排材料。

(5)列提纲,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列提纲安排材料的情况,并作个别辅导。

(6)交流提纲,说说自己是分哪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7)学习“习作提示”。

讨论:“校园的早晨”和“小镇的早晨”安排材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8)学生按提纲把一个方面的内容写具体。教师巡视,以写得好的或有些不足之处的文章为例评改。

(9)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按提纲完成作文。

2、评改部分习作,修改誊清作文。

教学过程 :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2、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评议,然后修改完成习作。

(1)指名朗读作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有问题。

(2)师生共同评议:主要解决没有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这几个方面没有代表性,能不能比较全面有序地反映这个地方的特点,每一个方面是否比较清楚具体。

(3)学生修改,誊清习作,教师指导困难学生。

板书设计 : _________的早晨(习作训练)

小池边同学们在背诵课文。

校园的早晨操场上同学们在跑步、跳高。 按事物的几方面安排材料

花园里同学们在练小提琴。

学生习作情况简析:

《_____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一

篇3:《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厂”、“斤”、“牛”、“力”等,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欢乐。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板书:草原的早晨)领读。

3、讲述草原:我国的内蒙古及西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旱的树木,适宜放牧牛羊。

4、谁能说说记住“原”字的办法?(用部件法记“原”:“厂、白、小”)结合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本跳着向前奔)

教材中的另外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着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①出示生字词: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②指名拼读生字词。指出:“宁、静”是后鼻音;“鞭、新”是前鼻音。

③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请小朋友们互相交流。

(啪,象声词;鞭,结合插图理解)

④教者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者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叶露出了新芽。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②指名拼读生字词。

③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④教师讲:“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牛、羊生活的人。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牧民们骑上了好马)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②指名拼读生字词。

③交流对生字词的理解。(远处:远的地方;飘动:联系生活实际讲)

4、复习巩固生字词

出示下列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啪鞭黎明宁静铺满跨骏马

结合认读生字词教新的偏旁

5、自由读课文。

6、指名读课文。

三、作业

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听写:“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说出“处”、“牧”、“原”的偏旁名称。

3、指名朗读课文。

静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新绿铺满草原;时间:早晨--黎明)

口头填空。鞭声打破了宁静。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一样了。

指名读全段。(重音: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牧民们,追赶那。

填空后互相交流对“一只只”、“蹦跳着”、“无边”、“跨上”等词语的理解。(一只只:羊儿多;蹦跳着羊儿欢快;无边:草原大;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板书:一只只涌出跨上追赶)

这一段写草原上羊儿和牧民怎么样?(羊儿多,牧民欢乐)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重音:蹦跳无边欢乐)

3.第三自然段。

轻声读全段。这一段只有一句话,谁会读的?

指名朗读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你为什么这么说?(“一群群”说明羊儿多;“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说明牧民心里很欢乐,放声歌唱)

这一自然段和上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是写草原上的羊儿多,牧民乐)(不同的地方是:第二自然段中是“一只只羊儿”,这一段是“一群群羊儿”羊儿更多了。上一段通过写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表示欢乐,这一段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来表现牧民的欢乐)

作者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为什么这么大比方?(羊儿是白色的,跟白云的色彩一个样;羊儿一边吃草,一边活动,白云在空中也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板书:一群群飘动歌声)

引读:远处,一群群羊儿--学生接着读,师读:蓝天下回荡着--学生接着读。

三、课堂练习

1、读了《草原的早晨》,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草原上的羊儿真多。牧民们的生活很快乐)(板书:多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草原

( )羊群 ( )清香

照例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一( )梅花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复习检查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背诵指导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结合口头填空练习,理清文章结构。

练习背诵。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动牧原新

2.指名认读。

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归纳:

虽然这四个学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在安排上还是有区别的。“打”,左高右低;“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平。“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新”左右两部分的上面部分齐平,右边的“斤”字的“竖”稍长。

“无”和“民”都是独体字。着重指导写好最后一笔:“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的中心起笔,沿竖中线往下写,写至与撇平时再向右拐,最后向上钩。“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处,复习折文旁,再与“外”做比较。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是平捺,“卜”在平捺上方。“外”是左右结构。

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背诵课文。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篇4:小镇的早晨的教学设计

小镇的早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2、养成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学会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2、理解小镇早晨的`恬静。

教学难点:

1、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既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

2、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为什么还是美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想一想再读。

(2)读完后有什么不懂的,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通过读书、讨论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大组讨论,汇报学习情况。质疑。

4、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引导学习:

1、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以下三块教学。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个别读,引导评价,重点句指导读,录像入境,美读。

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

3、自由读,看一看小镇到底怎么热闹?

想象:假如你是这个小镇上的人,现在你在干什么?

情境表演:热闹。

齐读课文第二段。

4、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能弄懂什么?

汇报学习结果:你读懂了什么?

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去干什么了?

小结:他们这么紧张就是为了小镇早晨的恬静、小镇早晨的热闹繁荣,更是为了小镇的将来更加美丽。

指导朗读。

5、说话:因为小镇的早晨是______的、_____的、_____的,所以我们说小镇的早晨真呀!

读好这句话。

四、本文小结:

你能想象一下小镇的未来吗?

将来你会为我们的小镇作些什么呢?

五、课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写出了小镇的。

(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或写出我们这个小镇美丽的景象。

板书设计:

恬静

小镇的早晨 热闹 多美呀

紧张

篇5:《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下雪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雪”单元的一首诗歌,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全诗共三节,采用鲜活的口语,平易朴实,用重彩实线描绘勾勒冬天下雪的图景,用浅色淡线描摹夏天的图景。过去和现在、眼前的事情和记忆中的事情、真实的情景与想象的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诗人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这首诗描写的情境。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

教学准备

课件(雪景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送礼物(四幅雪景图片),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生说,师评价)

二、学习一小节,揭题。

1、自由读一小节:感受诗人笔下的雪景。

2、谈体会:雪的特点:大、静、白。

3、师范读。

4、抽生读,相机点评。

5、全班齐读。

6、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三、学习二小节。

1、看到眼前纷飞的大雪,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的思绪穿过落叶纷飞的秋天,来到了枝繁叶茂的夏天的树林,他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

3、默读第二节,用线画出描写这个小孩的诗句,并写下你读后的感受。

4、生汇报。(师相机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出小孩的快乐吗?)

5、孩子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生交流。

6、引读“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

7、感情朗读第二节。

四、学习第三节。

1、过渡:随着时间的流逝,夏天很快过去了,转眼到了秋天、冬天,又是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天了,日子就这样飞快的过去了。一年,两年,很多年,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如果是你,你还会记得这个小孩吗?哪节知道的`?哪些句子呢?

2、艾青思念孩子,希望他过得快乐、幸福,是在什么时候呀?读相关的句子。

3、为什么这样写?

4、生齐读最后一句。

五、引读全文。

六、推荐艾青的作品,早晨诵读。

篇6:《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景象,以及小镇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教学重点:

用重点句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板书设计:

安静

小镇的早晨{热闹 多美啊

忙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去过江南水乡吗?一定想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吧?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那里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指导预习。

要求:1.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查字典,理解字意和词义。

3.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三.分组预习,提出问题,边读边议。

四.检查效果,重点指导。

1.强调“漾”,“暇”的字形和“朴”,“着”的读音。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读课文。

六.默写字词。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听写字词。

2、熟读课文,继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讲读课文,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板书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麽?

二、默读课文,想:小镇的早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回答)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文,进行讨论:

第2,3,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回答问题,深入分析:

第2段:

(1)读后回答,板书:安静。谈体会(重点指导第7句)

(2)比较句子。投影:

读下面两句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①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钻出来,从河上漂过。

②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

(1)读读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下来。

(2)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谁能把这种感受带到第2自然段中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3)过渡:

第3段:

(1)读后回答,板书:热闹。谈体会(结合自己喜欢的句子谈)

(2)投影出示句子,重点指导体会:

那刚从地里拨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

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

鹅……真叫人目不暇接。

①你喜欢这句话吗?两人一组说说为什么。

②指名读,思考:你从哪儿体会出东西特别多?

③什么叫“应接不暇”?

④除了这些土特产外,还有别的吗?从哪看出?

⑤这句话怎样体现热闹的特点?读出感受。

(3)你还喜欢哪些句子?读读,体会。

(4)指名读第3段,带着我们的体会把这种热闹的场面读出来。

(5)过渡。

第4段:

(1)读后回答,板书:忙碌。谈体会。

(2)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解答。

(3)谁能想象出小镇的将来是怎样的?

3.带着对小镇美好的祝愿齐读第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3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二、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的河边停满了()的小船。

(2)小船从()的桥洞中()地钻出。

(3)生背着()的书包()地去上学。

三、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

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

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但()。

四、检查背诵第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语训》中的练习。

2.默写第2自然段。

篇7:《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2、理解小镇早晨的恬静。

教学难点:

1、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既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

2、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为什么还是美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想一想再读。

(2)读完后有什么不懂的,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通过读书、讨论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大组讨论,汇报学习情况。质疑。

4、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引导学习:

1、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以下三块教学。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个别读,引导评价,重点句指导读,录像入境,美读。

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

3、自由读,看一看小镇到底怎么热闹?

想象:假如你是这个小镇上的人,现在你在干什么?

情境表演:热闹。

齐读课文第二段。

4、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能弄懂什么?

汇报学习结果:你读懂了什么?

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去干什么了?

小结:他们这么紧张就是为了小镇早晨的恬静、小镇早晨的热闹繁荣,更是为了小镇的将来更加美丽。

指导朗读。

5、说话:因为小镇的早晨是______的、_____的、_____的,所以我们说小镇的早晨真呀!

读好这句话。

四、本文小结:

你能想象一下小镇的未来吗?

将来你会为我们的小镇作些什么呢?

五、课堂检测: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写出了小镇的。

(二)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或写出我们这个小镇美丽的景象。

板书设计:

恬静

小镇的早晨 热闹 多美呀

紧张

篇8:《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江南水乡的小镇,领略了那儿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去江南小镇走一走、看一看,去细细品味――(师引读)《小镇的早晨》。

二、品文悟境

(一)整体感知美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

2、出示:小镇的早晨多美呀!

指名读,齐读。

3、(边板书边提要求)小镇的早晨真美呀,那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这么美呢?打开课本,默读全文,找找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出示: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

(二)品读感受“安静美”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描写了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找出能体现小镇早晨特点的词句,做上标记,体会体会。

2、教师发现大家书上都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快把你的读书收获和观点说一说。

3、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我们一起说一说吧!(全班交流)

这段话描写了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a、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

淡淡的霞光像银鳞一样的河面,多静,多美!谁来读一读。

b、河水清得透明,静静地和街道并行穿过小镇。

河面静,只有银鳞闪烁,河水静,悄无声息地流进小镇,谁愿做这条静静的美丽的小河,试着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同桌互读。

c、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轻轻荡漾。

表演读、师生接读。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心再读第二自然段,找找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小镇早晨安静的?

5、交流:停泊的船群、静静的石桥。

小结:这段话按一定顺序描写了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如果我们学习交流时按顺序会更好!

淡淡的霞光,清澈的小河,停泊的船群,静静的石桥,轻巧的小船,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一首清新的小诗,安静的小镇早晨多美呀!

让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次向大家介绍这安静的美丽的小镇的早晨,不仅要读出声,更要读出情来!

(三)自主学习“热闹美”、“忙碌美”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段。

2、小组内交流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3、展示学习成果。

a、第三自然段写出了小镇早晨热闹的特点。

交流:人多,理解“不由自主”

物多。让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流一起到小镇的街上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不止这么多,文中还用了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你的眼睛全看清楚了吗?太多了,眼睛都看不过来了,就是“目不暇接”,在生活中有过“目不暇接”的感受吗?

蔬菜的新鲜,尤其是鲜活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的小羊、长毛兔、大鹅不停地叫唤,更让感觉热闹。

小结:那拥挤的人流,那琳琅满目的物品,那声声高昂的叫卖,那淳朴热情的微笑,又让我们感受到热闹的小镇早晨的多美!

b、那怎样能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呢?(欢快、高兴、大声点)

c、那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由衷地赞美这热闹、繁荣的景象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d、展示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第四自然段写出了小镇早晨忙碌的特点

学生、妇女、个体户、农家姑娘

e、怎样能读出“忙碌”?

指名读。

小结:小镇人民忙碌、朝气蓬勃的身影更让人们感受到小镇的早晨是多么美!

(四)小镇人民虽然忙碌着,但是他们快乐着,因为他们的忙碌使得小镇不断在变化,在前进,小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小结:贫穷落后的小镇已成为过去,如今这里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将来人们会用智慧和勤苦把小镇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总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伴着晨曦,游览了早晨的桃源小镇,感受到了它的安静、热闹与忙碌,欣赏了这番背景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由衷的赞美: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四、小练笔:

按照“先总后分”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特点,进行了一次小练笔《校园的早晨》。

篇9:《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课文层次,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学习

生字、新词,弄清层次。

教具1、生字、词语、长句投影片;2、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小镇的早晨

2、看看课题

3、出示句式:小镇的早晨是――――。然后说一说。(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二、自学课文

1、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3)标上小节号,想想每节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A出示生字词投影片

(一)恬静波光粼粼农副产品诱人淳朴摩托声

(二)摇撸河埠头旋涡莴笋韭菜笼子豆浆馄饨

(三)恬静节奏地平线碧绿悠闲交响乐热气腾腾

B说说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悠闲:闲适自得。淳朴:朴素诚实。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交响乐:比喻街道上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声音。恬静:恬适安静。清澈:清净而明澈。波光粼粼:本文指湖面在阳光的映照下,泛起鱼鳞似的波纹。

(2)检查课文朗读。

(3)理清层次,了解各自然段意思。说说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的”教师板书: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热闹、紧张}多美啊!第一层:(1―3小节)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热闹、紧张的。第二层:(4)总写小镇的早晨多美啊!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指导粼:左下右是“”不是“牛”,右边是“”写时应该靠拢。

四、布置作业:

齐读(1)借题思考:在你的记忆或想象中,一些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景象?

(2)课文中的小镇是什么样呢?按要求自学,同桌可商量讨论问题。自由读、指名领读齐读学生提出,讨论解决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并适当评议。

(1)齐读

(2)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小镇早晨的?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抓住小镇早晨的特点,从“恬静”“热闹”“紧张”三方面写出了小镇的美丽。说说哪些笔画要注意的?

课堂练习:描红、临写生字。1、熟读课文2、抄写课后词语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小镇的早晨是什么样的?

二、细读课文

1、自由选择一段朗读,思考: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第一节。(不定)

(1)学习第一节A中心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B从哪里可以看出恬静呢?C朗读师生对读D交流总结学法A找中心句B读句子体会

3、交流第二节A中心句: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B“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C体会用词用句的精当。D熟读成诵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背诵。

4、第三节方法同上。

5、教学第五节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

三、背诵课文反馈

四、作业:

五、写作特点:

1、全文先分后总,每段内又“由总到分”的顺序来叙述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2、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流畅。在叙述中自然流露出对小镇的赞美之情。

六、实践活动参观南郊早晨的农贸市场、街道、商店、工厂等,并按“先概述,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特点,作口头介绍。

篇10:《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学习了解小镇早晨的特点,感受江南小镇的美。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能力目标:通过优美的画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江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生动优美的句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段落安排顺序,学习课文,了解小镇“安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有没有感受到家乡越来越美了?特别是旱晨,当你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

3、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早晨所特有的景象。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旅游,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的美景,大家说好不好?

4、(白板出示:江南水乡)

在我国江南水乡有许多古朴的小镇,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绿树(红花)繁茂。你们瞧这便是各式各样的小船,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摇橹声就把小镇唤醒了。

5、师:看完录像小镇给你留下什么影响?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本感受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小镇的美

1、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你觉得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

三、合作学习,感受画面美。

白板出示:小镇的早晨图

学生细读课文,看着画面,深入理解。

自由读文,进行讨论:第2,3,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回答问题,深入分析:第2段:

学生读后回答,师板书:安静

(1)谈体会: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读懂的句子,想想喜欢的原因,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在学习小组里交流。

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从河面、河水、河边、河上)

(3)白板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镇早晨的安静。

如:抓住“淡淡、静静、不时、悄悄、轻轻漂过、轻轻荡漾”体会小镇晨景的静之美。

(4)讨论:怎样读好这段话?学习小组互读互评。

一个“恬静”让我们体会到了很多很多,除了“安静”以外,它可能还包含着一点美,一份悠闲,一丝温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小镇的早晨是悠闲的、恬静的,优美的,河水那么清澈、、小舟那么灵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5)白板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6)白板播放江南小调,情感熏陶:置身于美丽的江南小镇,坐在小船上,你们想干什么呢?(学生想象,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重点词、重点句入手进行品味,体会文段中描绘的幽清、淡雅的美景,感受图画美。)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堂训练检测:(白板出示)

(1)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早晨

()的露珠

(2)照样子,摘抄文中的词语

淡淡――――――――――――――――――――――――――――――――――――――――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镇的早晨――、――――――、―――――――啊!

3、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的河边停满了()的小船。(2)小船从()的桥洞中()地钻出。(3)学生背着()的书包()地去上学。

4、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但()。

(学生在白板上填答案,完成后师生共同校对答案)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小镇早晨“热闹”“忙碌”的特点。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白板出示第一自然段

2、在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哪里不懂的?

3、汇报学习情况:

4、指导朗读。能把你学懂的读出来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

(2)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第二段)

(1)这段话是围绕“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来写的。这句话在这段中是什么句?这样的段式叫什么段式?

(2)学生说完后在白板上做批注:霞光、拱形石桥、小船、小河。

3、小组讨论。

出示问题:同学们,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一句?按照单元的提示,细细地读读,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再与同学讨论交流一番。

4、学习反馈,体会情境。

(1)你最喜欢哪句话,这句话主要写什么。你学懂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

(2)你从哪些词看出恬静的美?你为什么选这些词?(学生上台把自己所说的词语圈起来)

抓住“净、透明、带子、淡淡的、碧绿”结合插图来理解恬静。(3)指导朗读。指名读

出示图学生看图读,背读,齐读。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三、四段

四、小结。

1、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有趣而悠闲的乌篷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现在,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向大家介绍这恬静的小镇。

2、用白板播放音乐,齐读。多恬静的小镇,多美的小镇,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中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试背。

五、课堂检测

(白板出示检测题,学生上台完成,师生校对答案)

1、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的河边停满了()的小船。

(2)小船从()的桥洞中()地钻出。

(3)学生背着()的书包()地去上学。

2、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

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但()。

3、检查背诵第2自然段。

篇11:《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景象,以及小镇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教学重点:

用重点句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板书设计:

安静

小镇的早晨热闹 多美啊

忙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去过江南水乡吗?一定想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吧?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那里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指导预习。

要求:

1、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查字典,理解字意和词义。

3、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三、分组预习,提出问题,边读边议。

四、检查效果,重点指导。

1、强调“漾”,“暇”的字形和“朴”,“着”的读音。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读课文。

六、默写字词。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听写字词。

2、熟读课文,继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讲读课文,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板书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麽?

二、默读课文,想:小镇的早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回答)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文,进行讨论:

第2,3,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回答问题,深入分析:

第2段:

(1)读后回答,板书:安静。谈体会(重点指导第7句)

(2)比较句子。投影:

读下面两句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①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钻出来,从河上漂过。

②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

(1)读读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下来。

(2)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谁能把这种感受带到第2自然段中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3)过渡:

第3段:

(1)读后回答,板书:热闹。谈体会(结合自己喜欢的句子谈)

(2)投影出示句子,重点指导体会:

那刚从地里拨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

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

鹅……真叫人目不暇接。

①你喜欢这句话吗?两人一组说说为什么。

②指名读,思考:你从哪儿体会出东西特别多?

③什么叫“应接不暇”?

④除了这些土特产外,还有别的吗?从哪看出?

⑤这句话怎样体现热闹的特点?读出感受。

(3)你还喜欢哪些句子?读读,体会。

(4)指名读第3段,带着我们的体会把这种热闹的场面读出来。

(5)过渡。

第4段:

(1)。读后回答,板书:忙碌。谈体会。

(2)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解答。

(3)谁能想象出小镇的将来是怎样的?

3、带着对小镇美好的祝愿齐读第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3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二、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的河边停满了()的小船。

(2)小船从()的桥洞中()地钻出。

(3)学生背着()的书包()地去上学。

三、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

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

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但()。

四、检查背诵第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语训》中的练习。

2、默写第2自然段。

篇12: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设计情境,揭示课题。

点击交通工具:网络大巴

2.教师激趣:老师在网上为小朋友们预购了门票,(点击:门票 )门票上的这些生字你认识吗?(复习课文生字,指名读,齐读)

3.现在就让我们坐上网络大巴跟随春姑娘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景

1.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学生想像)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学生轻声读课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小朋友在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呢?(带着问题学课文)

4.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⑵相机出示课文图片、文字。

⑶你们看,春姑娘来到了草原,草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又变绿了,而且草原上到处都是绿色,这真是什么样的草原?(点击“铺满新绿”,学生齐读)小草长出来了,草原上的牛啊、马啊、羊啊又可以吃到鲜嫩的草了,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睡梦中时,远处传来响亮的声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鞭声)是谁这么早抽响了鞭声?(牧民)

⑸指导朗读第一句。

⑹随着这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起来,此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并回答)

⑺宁静的大草原已不在睡梦之中,铺满新绿的草原怎样?(醒来了)

⑻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让学生随画入境,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学生对于“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草原醒来”这几个词句,就能轻松地理解了。]

5.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看课文录像,再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理解第一句。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同?从“涌出”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点击“涌出”)

⑶牧民们是怎样放羊的呢?(生回答,师点击:跨上、追赶)

⑷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中运用图片录像,创设直观情境,再抓住“涌出”、“跨上”、“追赶”这几个动态词语,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仿佛自己骑上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

6.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插图投影)在大草原上,放眼看远处,你看到了什么?(一群群羊儿就像蓝天下的白云在飘动)

⑵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

⑷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书上用了一个词,是什么?(生回答,师点击:回荡)

⑸我相信,这么美的歌声,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让我们放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讲解“回荡”一词时,通过读书,通过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去“意会”。学生在创设的歌曲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这样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多媒体软件导学,不仅让师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收量,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春姑娘已经带我们游玩了大草原,此时你心里最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2.用喜爱之情集体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春姑娘就要走了,她还要走进农村,走进城市,走进校园……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2.(再播放音乐)学生上台合作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就叫《草原的早晨》。

3.集体评议。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教学的目的,在总结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春姑娘留作纪念,并让学生合作一幅画《草原的早晨》,这样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合作交往能力,把课堂进一步推向高潮。

篇13:《下雪的早晨》的教学设计

《下雪的早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展示图片

孩子们,你们见过雪吗?

(二)介绍诗人

艾青简介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作品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

(三)初读感悟,扫清文字障碍

1.翻开书126页,自己读诗歌,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并想办法认识它。

2.出示本课生字词

3.分小节朗读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读第一小节,并思考下雪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洁白  宁静(安静)

2.在这样美丽的早晨,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发挥想象

3.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和同学们的想法是否一致

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并思考看到这样的雪诗人想到了什么?

夏天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孩子在捉知了、蚂蚱

4.再读第二小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诗句并画起来。

5.这个孩子时怎么捉小虫的,请用“△”把相关动词画起来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讲解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5.你觉得这个小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神态描写)

6.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天真、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7.指名读,把孩子的那种可爱、快乐、自由自在的感觉读出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8.教师配乐朗读

9.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并背诵,想想第三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1.《阳光》的教学设计

2.秒的教学设计

3.字的教学设计

4.《示儿》的教学设计

5.《马说》的教学设计

6.小青石的教学设计

7.观刈麦的教学设计

8.测量的教学设计

9.春夜喜雨的教学设计

10.《山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二】相关文章:

1.《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一年级语文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3.《山村的早晨》(S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4.苏教版语文下册《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5.《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6.《小镇的早晨》第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7.《草原的早晨》教学课件

8.《下雪的早晨》的教学反思

9.《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0.早晨问候语

下载word文档
《《---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