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2024-04-30 07:50: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razyonl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1: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线与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线的认识(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 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与平行(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旋转与角(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 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平角 周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画角(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篇2: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16---17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 看一看 量一量 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第二课时平移和平行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请学生将手里的长方形张对折,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你还会怎样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第三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第四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篇3: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分数乘法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 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五、教后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1) × × 6× ×40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3、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 )× =( )×( )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教后记: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4、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习:练习七第1题。

二、复习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练习七第4题。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四、复习倒数

1、复习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复习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练习:练习七第7题。

五、练习

练习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5 O

篇4: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指要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二首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解诗题、知诗人。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篇5: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 2分 共 16分 )

1.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2. 758+396=758+400-4  ( )

3. 596-98=596-98-2 ( )

4. 72×(38+42)=72×38+42  ( )

5. 900÷700=9÷7=1……2 ( )

6. 1456-(324+456)=1456-456-324   ( )

7. 54÷(3+6)=54÷3+54÷6  ( )

8. 因为A-8=B-6,所以AB  ( )

二、填空题(1-3每题 2分, 第4小题 4分, 第5小题 10分, 第6小题 16分, 共 36分)

1. 把式子9+9+9+9+9改写成乘法式子是:

2. 一个数的亿位上,百万位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字都是6,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3. 把a+4+a+4+a+4写成积的形式是:  .

4. 3080740650吨读作:(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5. 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五位数是( ),它们的和是( ),  差是( ),积是( ).

6. 5245036是( )位数,最左边的“5”在( )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 ( ),表示5个( ).另一个“5”在( )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 ),表示5个( ).两个“5”所表示的值相差  ( ).

三、简算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24分 )

1. 3675-2998

2. 2365-(307+365)

3. (7×8715+3×8715)÷15

4. 45×99+45

5. (343+685+157)-585

6. 396×25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24分 )

1. 某煤矿四月份计划出煤38400吨,技术革新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增产256吨,四月份实际生产多少吨煤?(按30天计算)

2. 第一小组有6个人,其中5个人语文考试的平均分是85分,加上王刚的分数后,平均成绩是87分,王刚的考试成绩是多少分?

3. 两个水管同时向池中放水,粗管每小时放水15吨,细管每小时放水11吨,经过8小时把水放满,这个水池能装多少吨水?(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

4.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后长和宽分别增加5米,扩建后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篇6: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The first period

Aims and demands:

1.Be able to master the words :mask, their.

2.Be able to master the sentences: Whose…is it? Whose….are they?

3.Be able to master the phonetics: sn, sl, sw

I. Pre-task

1. Warming-up.

Song or chant.

2.Daily talk

1) Quick response.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Has he got a red shirt?

How many shirts has he got?

What does he like?

What’s your mother?

Does she like dogs?

What has she got?

2)Dialogue.

a. Show some pictures.

T: I have got many pictures. Please look and say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bicycle, car, kite, skateboard, dress, shirt, bag…)

---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He is a dentist.

--- Has he got a shirt? ---Yes.

---Is this his shirt? ---No, his shirt is red.

---Whose shirt is it? ---It’s my brother’s.

1. Revision.

1) Say the plural nouns.(上面的图片)

2) Read and choose the correct words, then read it.

---I have a good friend. (He; His ) name is Tom.

----This is my mother. (She; He) is a nurse. (She, Her)hair is long. … (You; Your) are a pupil. (You; Your) brother is a fireman.

---There are some (flys, flies)in the sky. (It, They)are white.

---- (Who; Whose) bag is it? It’s (my; me) bag.

II. While-task

1. Whose…is it? It’s…

1) (接着上面最后一题)T: This is your bag. (拿起自己的包)Look, whose bag is it? (It’s your bag.) (拿起学生的书)Whose book is it? (It’s __x’s book..)

2) Work in pairs. (Whose….is it? It’s…)

3) Listen and repeat.(P42)

4) Say and act.

2. Whose…are these? They’re….

1) Oh, I see two rubbers. Whose rubbers are these? They’re Peter’s rubbers. (repeat)

2) Read the sentences.

3) Ask and answer. (可提供图片,放一张头饰图片)

Eg: Whose books are these? They’re her books.

3. mask, their

1)T: Oh, I see a mask. And I know it’s their mask.

2) Read the words: mask, their.

3) T: Whose mask is it? Ss: It’s their mask.

4. Ask and answer. (提供关键词,有单数,有复数)

dress ,my parrot; their shirts, your mask, his dogs, our bag, her

slide, your swing, their

1) Read the words.

2) Ask and answer.

Whose…is it? It’s… Whose… are these? They are…. 5.Learn the sounds.

1)T: Oh, your slide and heir swing are beautiful. Look, some snakes are on the slide and the swing.

2) Read the sentence.

3) Repeat the words: snake slide swing

4) Listen ,complete and read.

snow sleep swim smith speak steal

III. Post-task

1.Dialogue.

Eg: ---Danny, is it your ball? ---No,it isn’t. My ball is red.

---Whose ball is it? ---It’s Peter’s ball.

---Peter, is it your ball? ---Yes, it is.

---Here you are. --- Thank you.

---That’s all right.

1) Read the dialogue.

2)Act out the dialogue.

3) Make a new dialogue.

Eg: __x,are these your … No, my…are…

Whose…are these? They are….

2. Change the sentences.

1) This is a mask.(提问)

2) It’s their car. (提问)

3) My father is a policeman. (两种提问)

4) It has a long stalk.(换种表达方式,意思不变)

5) There are two flies on the table. (提问)

Homework

1.Listen and repeat.

2.Dialogue.

篇7: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师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拮据的父亲,中彩那天神情低沉,为奖品的归属伤脑筋,最终把奖品一辆梦寐以求的奔驰车交还给同事,课文表现了父亲诚实有信的高尚品德。

作者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父亲的矛盾心理。抓住这一矛盾作为整堂课的教学突破口,可以引导学生从通过品读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深入探究,解决疑问,从而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人物诚信的可贵品质。

设计理念

平时教学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诚信比财富更重要这一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2、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

1、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讲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

出示:一位母亲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请根据母亲的这句话做一道加法题。(诚实信用财富)做对了吗?

2、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3、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文中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生字词学习情况。

读自己画出的生字词,说说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

3、默读课文,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结合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4、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解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自学,通过自己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加上老师引导怎样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使学生熟悉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的表达出来。

3、指导试读,评价、点拨。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老师又提出了朗读要求并加以指导、点拨。)

篇8: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题

一、“认真细致”填一填:29分[5+4+4+4+12]

1、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 )是直线,( )是射线,( )是线段。

2、钟面上9时整,时针和分针成( )角;钟面上( )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平角。

3、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4、1周角=( )平角=( )直角 1平角=( )直角

5、把下面这些角分别填入适当的圈里。

920 340 1150 860 150 1210 1350 900 640 1600 390 990

二、“对号入座”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5分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一条直线长6厘米。

②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③钟面上4时整,分针和时针成钝角。】

2、我们用的三角板上有一个( ),两个( );我们戴的红领巾上有一个( ),两个( )。

【①锐角 ②直角 ③钝角 ④平角 ⑤周角】

3、( )﹥( )﹥( )﹥( )﹥( )

【①平角 ②钝角 ③锐角 ④周角 ⑤直角】

4、从3∶00走到3∶15,分针转动了( )度。

【①15 ②60 ③90 ④120 ⑤180】

5、下面各角中,( )度的角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

【①5 ②10 ③15 ④20 ⑤25】

三、“实践操作”显身手。56分

1、过A点画一条射线,然后在这条射线上截取一段2厘米长的线段。

A

2、下面有四个点,经过其中两点画直线,你能画几条?画出来。

3、(1)以A点为顶点,画一个55度的`角。 (2)画一个130度的角。

A

4、下面的角是( )度,以A为顶点,在这个角内画一个45度的角。

A

5、量出下面各角分别是多少度,并在图上标出来。再写出它们各是什么角。

( ) ( ) ( ) ( )

6、左图中有( )条射线,组成了( )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篇9: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检测题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快乐填一填。(每题2分,共20分)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2、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叫做角的()

3、角用符号()表示,角的计量单位是(),一个角九十度,可计作()。

4、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与两条边()有关,()越大,角度()。

5、锐角是()的角,钝角是()。

6、一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7、已知∠1+∠2=125°,∠2=35°,那么∠1=()。

8()时整或()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直角,()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平角。

9、通过一点可以作( )条直线,两点之间可以作()条线段,从一点出发可以作()条射线。

10、周角的一半是()度,成()角;平角的一半,再一半是()度,成()角。

二、我是“小医生”对错我诊断。(每题2分,共12分)

1、直线比线段长。()

为大家提供了四年级数学除法的计算练习题,供大家复习备考使用。

一、口算

840÷40=180×30=520÷4=150×4=702÷3=27×3=

350÷7=720÷30=36×20=900÷5=450÷90=18×3=

420÷70=13×5=45÷15=540÷9=560÷70=200÷50=

360÷6=25×4=60÷12=720÷90=24×5=90÷18=

二、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5×()<260()×68<47036×()<216()×38<90

()×73<910()×45<50087×()<270()×54<252

三、括号里最小要填几?

()×27>120()×44>30058×()>400

21×()>51031×()>962()×33>292

四、把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840÷21360÷6÷530÷6

210÷10840÷7÷360÷5

360÷30180÷6÷642÷2

180÷36210÷5÷2120÷3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四年级数学除法的`计算练习题,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大家及时锁定!

2、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3、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4、两条直线相交可以组成四个角。()

5、用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5°的角,这个角就是50°。()

6、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三、快乐ABCD(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3分,共12分)

1、通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A、1B、2C、无数条D、无法确定

2、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在一起是()。

A、锐角B、钝角C、平角D、无法确定

3、把直角、钝角、平角、锐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是()。

A、直角、锐角、平角、钝角

B、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C、钝角、平角、直角、锐角

D、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4、右图中∠A的两边延长3倍后,∠A是()。20°

A、60° B、20° C、90°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检测题,会将相关内容及时发布,希望大家将收藏并及时点击查看最新信息!

如何把小学各门基础学科学好大概是很多学生都发愁的问题,为大家提供了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同步练习,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

一、我会填。

(1)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它有()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如果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射线有( )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直线有( )个端点,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出很多条线,其中()最短。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3)从一点引出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叫做角的(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 )的角叫做锐角,直角等于( )°,大于( )°而小于( )°的角叫做钝角。

(4)量角时,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 )对齐,角的一边要与量角器的( )重合,而角的另一边所对量角器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 ),( )就越大。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 )。

(5)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2时成( )角,3时成()角,6时成()角。

(6)我们学过的角有( )角、( )角、( )角、( )角、( )角。

1平角=()度=()直角

1周角=()度=()平角=()直角

(7)∠1与∠2的和是184°,∠2=54°,那么∠1=()。

∠1+∠2+∠3=180°,其中∠1=52°,∠2=46°,那么∠3=()。

∠1是∠2的3倍,∠1=120°,∠2=()。

二、判断,请在括号里对的画“√”,错的画“×”。

篇10: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 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除数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如60÷2=30我们说60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用字母表示为a÷b(b≠0)=c 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公式:(a+b)×c=a×c+b×c 或 a×(b+c) =a×b+a×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积的变化规律

① 一个因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 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③ 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积扩大m×n倍;

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积缩小m×n倍;

一个因数扩大(缩小)m 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扩大)n 倍, 积扩大或缩小 m÷n 倍。

(六)、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除数扩大(缩小) 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 另一个因数不变, 商也随着缩小(或 扩大)几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扩大)几倍 , 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 )几倍。

(七)、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2、相距问题(同向而行)

相距距离=速度差×相距时间

相距时间=相距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相距距离÷相距时间

3、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最多、最少问题

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贵的,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便宜的。

数学圆的周长知识点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平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数学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 乘加:5×4+3=23 乘减:5×5-3=23

篇11: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试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试题

一、计算题(共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240÷6=

120÷30=

24×5=

360-360÷6=

90÷18=

560÷70=

6×15=

312-55-45=

2、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10分)

627÷33=

224÷28=

720÷68=

966÷42=

3、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1)400-400÷50

(2)38×(480÷16)

(3)130+70×16

(4)(240+760)÷40

二、填空题(共18分)

1、754÷63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商是()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积是()。

3、一个数除以16,商是20,余数是10,这个数是()。

4、40×□<161,□最大填()。

5、15商是(),商是最大的()位数。

6、一个数除以5,商是12,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7、()÷40=14……39

483÷()=9……6

篇12: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你能填对吗?(12分)

1、线段有( )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 )线没有端点。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 )有关系,角的两边( ),角就越大。

3、直角是( )度,平角是( )度,周角是( )度。

4、计量角的大小常用的单位是( )。

5、我们学过的五种角,按度数的大小排列起来是: 。

6、一个周角的度数是一个直角度数的( )倍,是一个平角度数的( )倍。

二、请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射线比直线短。 ( )

2、平角是一条直线。 ( )

3、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 )

4、组成角的边越大,角越大。 ( )

5、线段能度量,直线和射线不能度量。 ( )

三、对号入座。(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5分)

1、画一条20厘米长的( )①、射线 ②、直线 ③线段

2、把一个周角分成四等份,每份是( )。 ①、直角 ②、钝角 ③、锐角

3、9时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 )。 ①、直角 ②、钝角 ③、锐角

4、一个角的边长扩大3倍,那么它角的 度数( )

①、不变 ②、扩大3倍 ③、缩小3倍

5、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

①、顶点 ②、边 ③、角 四、将同类的角放在一起。(5分)

90° 180° 115° 60° 360° 42°

五、量一量。(27分) (1)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 ) ( ) ( ) ( ) (2)画一画。

①、画一条比10厘米短7厘米的线段。②、用量角器画出下面各角。

60° 110° 35° 135°

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角的度数。(7分)

25° 70° 100° 65° 135° 105° 13°

七.按题目要求完成下题。(6分)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关系式:( )×( )=可行的千米数

列式解答:

八.看图填空:(9分)

1. 2.

( )个锐角。( )个平角。 已知∠1=80°

( )个钝角。( )个直角。 那么∠2= ∠3= ∠4=

篇1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计算。(31分)

1、口算。(10分)

35×20=2×230=90×20=24×30=50+90=

75-18=50×16=800×5=32+8×20=64×5÷64×5=

2、列竖式计算。(12分)

325×16=23×307=380×62=856÷8=

3、用简便方法计算。(9分)

32×2508×17×12545×4×45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7分)

1.写一个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俩个数相比,最高位上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

3.7□21354万≈702亿,方框中最小能填1.()

4.10个一万等于1000个一千。()

5.最小的五位数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

6.一个数的万级上是715,个级上都七百是0,这个数读作七百一十五万。()

7.近似值都比准确数大。()

四、读出下面各数。(4分)

720000读作:()384401000读作:()

405007020读作:()27000340读作:()

五、写出下面各数。(4分)

九十万零七百写作:()

二亿三千五百万九千三百二十写作:()

八千二百四十万一千零三写作:()

五亿零二千写作:()

六、按要求写数。(9分)

1.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4007000000=27600000000=153610000=

2.省略“万”“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20567920000≈96481≈4018000000≈

2760000000≈4005400≈14980≈

七、□中最大能填几?(3分)

4□400≈4万39□000≈40万35□860≈36万

八、填出下面各数的相邻数。(4分)

1.(),100000,()2.(),4870,()。

3.(),26500,()4.(),34999,()。

九、按要求填数。(3分)

用3、7、9和4个0组成一个七位数。

1.一个零都不读的数是();

2.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3.读俩个零的数是()

十、比一比。

1.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0000km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约为17100000km2,加拿大的国土面积约为9980000km2,它们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3分)

2.在○里填上“>”或“<”。(6分)

520400○52万最小的六位数○10000039999+1○40000-1

63082○6083249805089○48790502最大的八位数○9999万

3.将下面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分)

35007601130240040021909809983500670

()<()<()<()<()

附加题(10分)

1.用1,2,3,4可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它们相差多少?

2.有一个五位数,最低位上的数字是8,最高位上的数字是3,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2倍,前三位数字的和与后三位数字的和都是19。这个五位数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2.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3.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4.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5.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6.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

7.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8.四年级第二单元习作说课稿

9.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10.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下载word文档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