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璐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化学教案-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20℃时,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时,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篇2:化学教案-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教学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7―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篇3: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教学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7―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20℃时,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时,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篇4:第一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篇5:第一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7―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篇6:第一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篇7:第一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20℃时,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时,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篇8:第一册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篇9: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溶液
单位
中学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篇10:初中化学第一册第二节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册第二节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可燃性,第二节 碳的化学性质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点燃
C + O2======== C02(碳充分燃烧)
点燃
2C + O2======== 2C0 (碳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
CuO+ C ======== 2Cu +C02 ↑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
CO2+C======= 2C0
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
转化
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
四、小结: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点燃
C + O2======== C02
(O2充足)
点燃
2C + O2========== 2C0
(O2不充足)
点燃
2H2 + O2======== 2H2O
还原性
高温
C + CO2======== 2C0
高温
C +2CuO========== 2Cu+C02 ↑
点燃
H2 + CuO======== 2H20
九、教学参考
1.《初中化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7期)
2.《化学教学参考》
【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相关文章:
8.第一册的教案
9.初中化学金属教案
10.第一册过桥的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