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科普物理小知识

科普物理小知识

2022-05-28 08:36: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蓝蓝蓝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科普物理小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科普物理小知识,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科普物理小知识

篇1:科普物理小知识

科普物理小知识

会发生地震的原因

地震,又地动。地震是对人类社会乃至大自然影响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那么,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呢?

民间传说:古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常常借助于神的力量。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大地的底下有一条鳄鱼,当它眨眼的时候就会发生地动。

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地震的神就是海神普舍顿。

这些当然都是无稽之谈,荒诞不经。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相信这样的说法,那么地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地震成因的不同,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种类型: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植物能够预测地震

大地震之前,往往有不少动物会出现异常反应,对地震作出预报。那么,植物能不能预报。

我国地震学家在调查地震前植物的变化时,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情况。例如,在地震前,蒲公英在初冬季节就提前开了花;山芋藤也会一反常态突然开花;竹子突然开花,大面积死亡等。这些异常现象往往预示着地震即将发生。

合欢树能震前两天作出反应,感觉到地震,并在出现异常大的电流;余震期间,电流的活动也相应地逐渐减少。

霜的形成

霜是水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是一种寒冷的时候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

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为什么天空呈现不同的颜色

大自然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到我们接触到的固体的颜色,但是对于流动的云和变幻莫测的天空,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也呈现这么多变化呢?

天空中色彩各异的颜色是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阳光在大气层中的散射所引起的。我们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如果天空是十分纯净的,没有大气和其它微粒的散射作用,那么,除了能看见太阳、月亮、星星以外,整个天空背景将是一片黑暗。

大气对不同色光的散射作用并不是“机会均等”的,在相同的非均匀媒质中,光的波长越短,散射就越强。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要比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的散射能力强10万倍;另一方面,散射强度与媒质中质点的大小有关,质点越小,越有利于短波光线的散射,而不利于长波光线的散射。

在晴朗的天气中,大气比较纯净,大气分子是极细小的质点,有利于短波光线的散射,所以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极易通过大气散射开来,散布在整个天空背景上,由于人眼对紫光不太敏感,所以天空看起来就成了蔚蓝色。

为什么红海的颜色是红的

红海位于亚洲与非洲之间,海水不仅清澈透明,而且水温较高,很适合游泳、洗浴。所以,红海历来为世界上最美的海滨休闲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在这里旅游度假。不过,红海最吸引人的地方,却是它常呈现为红色的海水。

红海地区的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蒸发强烈,这使红海的海水含盐量大,水温高。这些条件,正适合蓝绿藻类在这里大量繁殖生长。其实,蓝绿藻类的颜色并非蓝绿色,而是红色。在海水中出现大量的红颜色藻类,海水自然就被映照成红色了。

其次,来自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红色沙尘暴经常侵袭红海上空。当狂风卷起一阵阵红色沙尘,散布在红海上空时,天空便被染成一片红色。加上红海中被大风掀起的红色海浪,天空、海水,还有海岸边的红色岩壁,所有的一切都映现出红色,从而形成了美丽奇特的红海景色。

篇2:物理知识科普

物理知识科普

物理介绍【1】

物理方法 -物理 物理的定义

物理学简称物理。

欧洲“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

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为“自然哲学”。

综述

物理学(英语:Physics)是一种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在时空中物质的运动,和所有相关概念,包括能量和作用力。

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了要明白宇宙的行为。

物理学是最古老的学术之一。

在过去两千年,物理学与哲学,化学等等经常被混淆在一起,相提并论。

直到十六世纪科学革命之后,才单独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现在,物理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物理理论通常是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定律。

然而如同其他很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靠着反复的实验来检验。

物理学的影响深远,这是因为物理学的突破时常会造成新科技的出现,物理学的新点子很容易会引起其它学术领域产生共鸣。

例如,在电磁学的进展,直接地导致像电视,电脑,家用电器等等新产品,大幅度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核裂变的成功,使得核能发电不再是梦想。

坐过山车,理解物理知识【2】

我们都去过游乐园,对过山车并不陌生。

大部分过山车的每个车厢可容纳2人、4人或6人、8人,这些车厢利用勾子相互连结起来,就像火车一样,按照蜿蜒的轨道行驶。

由于蜿蜒的轨道,那种惊险、刺激也让很多人为之兴奋、着迷。

其实,乘坐过山车不仅能够让我们体验到冒险、刺激的感觉,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上的很多原理。

在过山车开始启动后,把一节节小车厢推到最高点靠的是一个机械装置提供的动力,但第一次下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机械装置提供动力了。

也许你会很好奇,那一节节小车厢是靠什么来进行下面的运转呢?实际上,推动一节节小车厢的动力是引力势能,即引力势能和动能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讲,到底是怎么转化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引力势能?引力势能通俗来讲就是物体所处的位置高度和由引力产生的加速度而拥有的能量。

那么一开始过山车靠着机械装置提供的动力一点点升高,与此同时,过山车的引力势能也在一点点增加,当过山车处于最高点时,引力势能也便达到了最大值。

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由于高度的降低,在这一过程中,引力势能是不断减少的。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这个转化或者转移的过程中,其总能量是不变的。

在这里,减少的引力势能是转化为动能了。

而这个动能便是推动过山车继续运行的动力。

那减少的势能是全部转化为动能了吗?实际上不是的, 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是有摩擦的,摩擦会产生热量,而热能便会损耗一部分动能和势能。

这样一来,转化的动能不能推动过山车达到之前的高度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山车后面的坡度都比最开始的坡度小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过山车带给我们的刺激是怎么一回事,体现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坐过山车最刺激的车厢在最后面。

因为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所以最后面一节车厢达到和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都比最前面的车厢要快。

这样一来,乘客便会有一种被甩出去的感觉。

如果尾部车厢的车轮没有很牢固地扣在轨道上,那么很有可能发生事故,即在最后的车厢达到或者通过最高点时就可能脱轨被甩出去。

因此,想要更加刺激就坐在过山车最后面。

为什么说最前面的车厢就不是这种情况了呢?因为它的质量中心在它后面,短时间内,它虽然是在下降,但是它要等质量中心越过高点才能被引力推动。

篇3:空间站科普小知识

什么是空间站?

空间站,也称为轨道站或太空站,是一种能长期在地球低轨道上运行的大型载人航天器,航天员可以长期在上面生活和工作,这种大型航天器能在轨道上与飞船或航天飞机对接,由飞船或航天飞机为它运送人员和物资;空间站与飞船或航天飞机的主要区别是它没有主推进系统和着陆设备,因此它不能在轨道上作机动飞行和返回着陆。

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站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一般讲一个国家发展空间站主要有四个目的:第一是政治目的,即为了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或者是为了在政治上“压倒”对方,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领导地位,上世纪冷战时期,这是美苏发展空间站的主要目的;第二是科技目的,即将空间站作为建在太空的科学实验室,在上面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实验;第三是经济目的,利用空间站进行太空生产,或者发展太空旅游;第四是军事目的,将空间站作为建在太空的“军事堡垒”。

空间站的类型?

按用途分,空间站可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类型:民用空间站如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军用空间站如前苏联的礼炮2,礼炮3和礼炮5号空间站以及美国空军曾经计划研制的“载人轨道实验室”。另外按发射方式划分,还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两种。早期的空间站都是整体式,如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前苏联的礼炮号,它们都是在地上组装好,并装上各种生活用品和实验仪器,然后整体发射上去,航天员则乘坐载人飞船上去访问;后来由于技术的改进,采用模块式建造,即先发射一个核心舱,然后将不同用途的舱室一个接一个发射上去,在轨道上组装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

迄今为止在太空一共发射或建造过多少空间站?

到目前为止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一共发射或建造过4种类型的空间站,共10艘,其中包括前苏联在1971-1986年间发射的7艘礼炮号空间站,它们是礼炮1号至7号,不过礼炮1号对接失败,礼炮2号发射失败,礼炮3号对接失败,除了礼炮4号,其余的礼炮5、6、7号都曾发生过一次对接失败。此外美国于1973 – 1974年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前苏联和俄罗斯于1986 – 间建造的和平号空间站,以及至今还在轨道上运行的国际空间站。

谁最早提出建造空间站的设想?

有关空间站的设想最早是由俄国的康斯坦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分别提出来的。1895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一本科幻小说中首次提出建造空间站的设想,19他提出在空间站上要安装人工重力设备,并提出建造太空温室,以便人类能长期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1923年奥伯特首次使用“空间站”这个词,并认为这是人类飞往月球和火星的起始站。1929年渃尔丹在一本名为《太空旅行问题》的书中提出建造大车轮形空间站的设想,这种空间站直径为30米,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1950年,冯布劳恩进一步发展了车轮形空间站的设想,车轮的直接扩大到76米,由可重复使用并带有机翼的航天器为其运输人员和物资。这种空间站可作为地球观察站、太空科学实验室和飞往月球和火星的“跳板”。1959年,美国宇航局计划在月球旅行前建造一个空间站,同年美国众议院太空委员会决定在水星计划完成后即开始建造第一个空间站。1969年阿波罗11号的两名航天员成功登月,宇航局立即决定要在1975年建造一个能承载100人的大型永久性空间站。不过宇航局的这些空间站计划都是纸上谈兵,而前苏联在与美国的登月竞赛中失败后,专心致志发展空间站,在上世纪70年代先后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80年代又建造了大型空间站 – “和平”号。直到国际空间站开始在太空组装,美国发展空间站的梦想才变成现实。

一个大型空间站由哪些系统组成?

一个大型空间站至少由十大系统组成:(1)结构系统;(2)电力系统;(3)热控系统;(4)姿态测定与控制系统;(5)轨道导航和推进系统;(6)自动化和机器人系统;(7)计算与通信系统;(8)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9)航天员居住系统;(10)人员和物资运输系统。

我国是否也要发展空间站?

10月2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室。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空间实验室系统的主要任务有:(1)进一步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突破航天员中期驻留、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再生式生保和货运飞船补加等关键技术;(3)验证天地往返运输飞船的性能和功能;(4)进行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目前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密封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空间实验室有什么关键技术?

空间实验室阶段关键要突破飞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因此,需要进行大量试验才能掌握这一技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交会对接系统通常包括跟踪测量系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对接机构系统等。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进行对接,其初始条件是两者保持对接机构的同轴接近方式和确定的纵向速度,以及在其他线坐标和角坐标上的速度为零。但两个航天器之间的实际相对运动参数总是有偏差的。一般情况下,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平动速度通常是靠主动航天器轨道控制系统和两个航天器的姿态控制系统来维持的,前者适用于控制质心的平动运动,后者适用于控制绕质心的转动运动。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篇4:气象科普小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地球上的氧气能否用完?

地球上的人、动物以及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工厂更是吞吃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如此看来,长此以往地球的氧气会用完了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产生氧、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个方面。

浩瀚的林海、草原等各种植物在阳光下,绿叶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养料化合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这个被人类称为“光合作用”的过程永不停歇。据计算,三棵大桉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

天气预报的由来

很多人在早上出门的时候,往往要了解以下当天的天气情况,于是天气预报便成为他们获得这些信息的有效手段。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以此预测当地未来几天的天气,尤其是“看云识天气“的常识得到了广泛应用。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但用天气图来预报天气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20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布兰蒂斯绘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天气图,它为切实可行的天气预报创造了条件。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黑海海峡而发生了克里木战争,英法两国派出了大批舰队前往参战。1854年11月14日,黑海上刮起了狂风,卷起巨浪,把停泊在海上的英法联合舰队军舰猛烈摔向礁石、海岸,使联合舰队蒙受到巨大的损失。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很震惊,立即命令巴黎天文台调查这场风暴的起因。天文学家勒威耶通过搜集、分析欧洲各地11月14日前后几天的气象资料,终于弄清了这场风暴的来龙去脉,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勒威耶认为,只要各地的'气象观测网用电报迅速传递气象情况,便可即时绘制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了。根据勒威耶的建议,法国、英国先后开始了天气预报,并很快普及到世界各地。后来,观测天气的手段不断增多,尤其是气象卫星的发射,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枫叶为什么会变红?

历代的文人骚客对枫树的红叶留下了一串串赞美的诗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他的《西厢记》里所作的秋景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其实是秋天的气象条件染枫叶醉。植物叶片除了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等色素外,还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发生变化。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便呈现红色。所以说,是秋天的气象条件染红了它。

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气候不同于天气。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离差值(气象上称距平值)表征。

天气气候异常的标准

对于什么样的天气称为异常天气,什么样的气候称为异常气候,人们在使用上往往比较随便,为了避免词类定义上产生混乱,世界气象组织对天气、气候异常,提出了两个定量的判断标准。其一是距平值达到标准差(又称均方差)2倍以上(不管近年是否出现过);其二是在最近完整的30年气象资料中未出现过的情况(不一定距平值超过标准差的2倍),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或称30年以上一遇的罕见天气现象。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气象观测资料尚不满30年,可以稍为放宽条件,一般用25年以上资料来分析。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气气候异常”,不过指的是就某个地区来说,出现了30—50年、或者百年之内只有一两次机会的那种罕见天气气候现象罢了。

篇5:口腔科普小知识

实用的口腔科普小知识

1、什么会导致牙齿变黄

吃深色的浆果,经常喝饮料等,或者吸烟会导致牙齿染色。烟草中的物质粘附在牙面上的牙菌斑或软垢中,也可能渗透到釉质中。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釉质会渐渐变薄,暴露出黄色的牙本质。

2、戴了牙套会患上龋齿吗

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清洁的话,不管戴不戴牙套,都容易患龋齿。口腔卫生维护在正畸期间十分重要,经常刷牙、漱口、氟漱口和涂氟,以及洁牙等能减少患龋齿的风险。如果已经患上龋齿,就要去医院补牙。通常在戴牙套的时候也能补牙,但有的时候,补牙之前必须移除牙套。

3、戴了牙套,需要特殊清理吗

牙齿戴冠后,并不意味下面的牙不会龋坏或者得病,戴冠之后同样也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日至少刷牙两次,用牙线一次。杀菌的漱口水也有帮助。

4、牙龈萎缩了,我该怎么保护它呢

牙龈是保护牙槽骨免受细菌侵犯的屏障,足量的牙龈对于保护牙齿非常重要。如果牙龈线退缩,要去看牙医,医生会对你的牙龈进行评估。定期洗牙可以维护牙龈健康。

5、之前补过牙,为什么有牙齿敏感

如果是因为龋齿补牙的话,牙齿敏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牙齿敏感会发生8-12周,如果情况恶化,可能表示牙神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并发生感染。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做根管治疗来保留牙齿。如果你的牙齿敏感程度发生变化,请联系牙医。

6、不同的牙线有区别吗

不同的牙线可能材料不一样,但是其清洁效果都是一样的,无论哪种牙线,只要使用方便,功效显著就是好的`。如果牙线碎掉、塞在了牙缝里或者被牙割成了两半,你可能就需要看牙医。

7、很注意口腔卫生了,还有蛀牙

平常应该养成使用牙线,漱口水的好习惯,单靠刷牙无法有效的清楚口腔内的细菌。如果经常使用还是这样的话,你可以请牙医检查一下自己的清洁技术和饮食习惯。可能是你唾液中的酸性物质成分过高。食物和饮料(例如运动饮料和可乐)含有很多酸性物质和糖类,它们也会造成龋齿。

8、牙周病可以通过口腔传播吗

确实有研究表明情侣之间会交换细菌。所以,每个人都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建议每6个月洗一次牙。

篇6:食品安全科普小知识

一、溴酸盐

天然矿泉水中的溴酸盐是水源水在经过臭氧消毒后所产生的副产物。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规定天然矿泉水中溴酸盐含量<0.01mg/L。

长期饮用具有较高含量溴酸盐的天然矿泉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霉菌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食品中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被霉菌污染。

霉菌污染可使食品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三、苯甲酸其钠盐

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在腌渍的蔬菜中最大使用量为1.0g/kg。

苯甲酸及其钠盐的`安全性较高,少量苯甲酸对人体无毒害,可随尿液排出体外,在人体内不会蓄积。

若长期过量食入苯甲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四、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

防腐剂是以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它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变质从而延长保质期。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不仅规定了我国在食品中允许添加的某一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或残留量,而且规定了同一功能的防腐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

五、二氧化硫

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低亚硫酸钠是酱腌菜中常用的漂白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其生成的二氧化硫可防止食品褐变,保持产品品质和色泽,延长保质期。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腌渍的蔬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1g/kg。

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六、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

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菌落总数超标说明个别企业可能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七、纽甜

纽甜的化学名称是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L-苯丙氨酸1-甲酯,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甜味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白酒不得使用。

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口感,在产品中添加纽甜来调节口感。

八、酒精度

酒精度又叫酒度,反映了酒中乙醇(酒精)的含量,是酒类的品质指标之一。

酒精度不合格可能是个别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格或检验器具不准确等因素造成。

九、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是表征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指标,反映产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

《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GB 2730—)中规定,火腿、腊肉、咸肉、香(腊)肠过氧化值≤0.5g/100g。

腌腊肉制品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或最终产品油脂氧化。

篇7:科普小知识:ROOT

Root权限和Administrator权限可以理解成一个概念,root是Linux等等类UNIX系统中的超级管理员用户帐户,该帐户拥有整个系统至高无上的权利,所有对象他都可以操作,所以很多 在入侵系统的时候,都要把权限提升到root权限,也就是将自己的非法帐户添加到root用户组,

如果没有ROOT,也就是说获取root权限,所有的系统里面的东西都是锁死的,不能自由更换,而谷歌自带的应用我们未必每个都能用到,那些应用又占用了宝贵的系统资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ROOT把他们删掉,以便让手机更流畅,能装更多软件。

篇8:国庆节知识小科普

国庆来源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中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如今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外国国庆节的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

1820xx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

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

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

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

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

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节日象征

国家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等

我国国庆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划时代”三个字,意味着它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它的前途命运,在这以后同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

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祖国 生日快乐,祖辈勤勉为人尊,国有栋梁前程春,生活甜蜜事业欣,日子惬意留温存,快意青春开拓勤,乐娱生日庆岁轮。

【科普物理小知识】相关文章:

1.物理知识科普

2.科普小知识作文

3.天文科普小知识

4.科普小知识作文500字

5.八一建军节科普小知识,八一建军节对联

6.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时节种什么?

7.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节气起居讲究

8.大暑科普小知识,大暑时节怎么养心

9.科普小论文

10.建党节科普小知识,建党节都可以搞什么活动

下载word文档
《科普物理小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