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
“Hush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
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
摘 要
自媒体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导舆论、教育传播、信息交流、监督管理和文化娱乐方面。研究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的深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移动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自媒体运用而生。并以它特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迅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拓宽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自媒体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提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便捷化和教育实效性的取得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自媒体本身存在的门槛低、平民化等特点,也给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媒体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内容,还丰富了其方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高了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时效性。本文对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特点等进行了分析;阐释了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渊源,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等,为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大学生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当前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被充分重视利用,娱乐化倾向制约其实现,伦理失范阻碍其发展,以及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支撑。根据产生的问题,分析了根源:理论基础相对缺乏、自媒体自身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非理性因素、受众整体素质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的分析,本文从深化理论研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受众素质、完善机制建设四个层面,提出了推进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思路与对策,提高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关键词:自媒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We-media has a weal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which displayedmainly in guiding public opin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ing,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we-media,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and it needs to constantly deepe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we-media comes into being. “We-media” with itsown unique mode of transmission and features quickly integration into our daily life. It notonly has broadened the way we get information, expanded our horizons, but also change the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bring unlimited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media not only enrich the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ing a new carrier which i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has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pularity,conven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due to the lowthreshold and commo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We-media, it also has brought great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seizing opportunities and meetingchallenges, try our effort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Essentially,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activity aimed at cultivating a person. We-medianot only provides new conte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enriched its way,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And contributes to the play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improves the timeliness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we-media. The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n the content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 media. Thenexplains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which are the Marxist view, Marxist indoctrination theor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Bot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Through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gives a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From the statistics, we find 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haven’t been pay adequate attentionto, entertainment tends has restricted its’realize, ethical dislocation hinder its’development,and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evaluation system to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the paperthen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the relative lack of theoretical basis, the own limitations of we-media, the irrational factors of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verallquality of audience is not high. Due to the problems and the analysis of root cause, this paper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levels, which are deepening thetheoretical research, strengthening the team building, promoting the audiences’ quality andimproving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we-media.
Key words: We-media;Func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目 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一、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特点及类型
(一)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
1.自媒体的内涵
2.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
3.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
(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
1.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2.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渗透性
3.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动态性
4.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隐匿性
(三)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引导舆论功能
2.教育载体功能
3.信息交流功能
4.舆论监督功能
5.文化娱乐功能
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主义新闻观
1.基本理论
2.实践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1.基本理论
2.实践应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1.基本理论
2.实践应用
三、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中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分析
(一)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面临的困境
1.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未得以充分重视利用
2.娱乐化倾向制约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3.伦理失范严重阻碍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4.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乏配套评估体系支撑
(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面临困境的根源
1.理论基础相对缺乏影响实践效果
2.自媒体自身局限性带来负面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非理性因素
4.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整体素质不高
四、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深化理论研究
1.丰富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明确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各项原则
3.促进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积极运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提高自媒体工作者职业素养
3.树立“微媒体”教育新理念
(三)提高受众素质
1.提升自媒体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
2.增强自媒体受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3.培养自媒体受众的“慎独”精神
(四)完善机制建设
1.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组织保障机制
2.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判预警机制
3.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控制引导机制
4.建立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跟踪反馈机制
篇2: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
一、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1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价值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学生管理预警取得实效的切实保障。虽然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范畴,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区别,但两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强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了育人为本精神,要求以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为原则,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目标,重视激发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这些无疑都是为培养国家栋梁服务。
2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导向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防范和警示作用,但往往因具有一定强制性,会使学生觉得其主体性受到忽视而产生抵触情绪。而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教育和激励等工作方法,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预警机制,使其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引导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教师转变管理观念、改变那种依靠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管束学生的方式,把管理内容和目标渗透到大学生预警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间接、含蓄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避免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因明显的目的性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制心理,保证预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为预警机制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良好秩序,也是保证预警措施取得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3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管理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更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有利于提高思想工作的有效性。有些思想问题其实也就是管理问题,人们的思想意识离不开具体活动、切身利益。”[1](P198)高校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中,把预警机制教育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即在学生管理预警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引导性教育向约束性教育与引导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教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有力地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二、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不仅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有效地改善和加强了学生管理自身的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其功能,对于保证学生预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动力价值。
1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
制度化管理是一种“刚性管理”,尽管具有规范化、程序化和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显得刚性过强、柔性不足、灵活性少。这种管理模式实行金字塔型自上而下的线性管理,它以稳定为目标,以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为目的,采用“事后处理”的管理思路,以问题式管理为手段,以说教为主要工作方式强调管理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而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通过将社会的基本理想、信念培植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不仅能培养共同的社会认同感,给其以行动指导,而且可能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认知与觉悟水平。
2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已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需,因而,发挥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专业化管理上,同样也体现在育人思路和方式上,在这一点上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共同的目标。以往,在守旧管理思维支配下对学生进行的是严格规范管理,学校各级部门及教师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会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和师生间交流与沟通的缺失,出现师生关系淡化、理解与宽容减少、矛盾与误解增多、双方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并在现实中已发生。而学生管理预警机制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感受和现实需求,让预警教育过程成为管理者与大学生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感情抒发的过程,这样,学生预警教育的预期目的也就顺其自然地达到了。
三、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功能的实现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即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做到四个坚持,让学生在预警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思想政治素质。
1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为全体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化、人性化的服务,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学生管理者,包括学生干部,在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住宿服务、资助服务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手段,进行
信息管理和预警关注,使得预警信息更加全面准确,跟踪服务更加及时到位,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机制,要求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管理者和专任教师)及学生骨干跟踪服务,实现学生管理由直线型向网络型转型,拓展学生管理的时空域。坚持预警与干预相结合、信息管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关爱学生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拉近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矫正“管理=命令+服从”模式,体现融洽、协作、灵活、韧性与和谐的服务特点,实现在服务学生中实施管理,在教育管理中体现服务,使学生管理制度既具有权威性又不失人情味,既把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把大学生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人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深化人文关怀,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应强化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关怀,坚持管理服务学生与尊重关爱学生相结合,将学生的成长要求和成才愿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意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服务与管理。在警示和干预过程中,应通过建立信息库和学生成长特殊关爱档案,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关爱和帮扶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者优化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深入学生课堂、寝室、家庭等场所,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营造一个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良好环境。以家庭经济困难预警为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孤儿、单亲、欠交学费、日常生活消费较低等学生群体)信息库,通过平时观察、具体调查以及家访等形式进行预警关注:针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成长特殊关爱档案”,通过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与勤工助学岗位、办理助学贷款等途径来关爱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针对欠缴学费而不申办国家助学贷款、生活困难而不主动申请勤工助学、申请资助但不符合资助条件、生活开支超过自身支付能力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并对他们进行警示和干预,就现实情况通过电话等方式告知学生家长,要求家长共同参与处理。在对困难学生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中,引导其他学生参与监督与帮扶,鼓励其他同学给予困难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消除困难学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现象,为困难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在校园内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主动开展受助学生的回访和家访工作。
3坚持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宣扬“不抛弃,不放弃”精神,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是有目的性、阶段性、曲折性的,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挫折与阶段性反复。预警机制是一个程序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控,通过警示、干预和帮扶促进学生设计良好的人生规划,掌握必要的生存发展技能,为学生提供改错革新的机会,明确学生成长成才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基础,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为重点,将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由外在教育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成长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划定一个最低线,对处于预警范围内的学生实施警示和干预,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抛弃、不放弃”精神;为处于预警线以上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化发展选择空间;在预期效果上,将处于预警范围内的学生人数尽可能控制在最低水平,避免严格实行高等教育淘汰制对社会和家庭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另外,在预警制度的制定、流程的设计、人员的配置、硬件的配套和软件的开发等方面的优化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自我发展,实现教与学、教与管的“双赢”。以学业预警为例,针对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加强专业学习教育,加强督促和辅导,根据情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受警示学生查找成绩落后的原因,制订和调整学业规划,寻求专业老师进行专门指导,适时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学生辅导,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功课和学业;对情况较严重的学生,请家长来学校面谈,商量改进方案;特别严重的建议家长陪读,共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良性发展。
4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实现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预警机制的实施应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顺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群体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预警机制的实施需要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强与社会、与学生家庭的经常性联系,需要营造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和谐育人环境。在预警与干预中,预警机制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实时跟踪帮扶;需要专职管理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充分沟通,让关爱与帮扶常态化;需要专职任课教师提供专业学习指导并参与管理;需要倡导“先进”帮“后进”,发动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拓展学生参与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形成互帮互助、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常态化的关爱帮扶体系将促使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广大师生员工融洽相处,促成一个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网。以就业预警为例,高校每年应进行就业市场的调研,结合社会需求对本校的专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于申报的新专业也应进行充分的论证。新生入学之际,依托入学教育,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就业方向,并在学校期间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以帮助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四年级专业实习期间,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将实习与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就业。毕业前夕,每月统计和汇总毕业班学生就业情况,对于没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在与其家长取得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其调整就业定位、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就业技能、广泛联系社会资源,使其尽可能早就业。高校这种预警机制不仅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还使得预警教育回归到学生需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化。
篇3: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
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文
一、大学语文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提高语文教师思政素质。在发挥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功能上,语文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教育与感染,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拥有雄厚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具有高思政素质和人格力量。而作为灵魂播种者与知识传授者,语文老师不能仅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却忽略了思政素质。所以,只有提高教师思政素质,才会准确把握与理解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所描绘的情境,由此才能让学生进入思政崇高意境,在往复沉潜中滋养甘霖。若非如此,就算语文教材有非常高的教学质量,也会由于不到位的领悟而不能育人。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思政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并将其切实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去践行与追求,为教育与引导学生作铺垫。通过对工作实践与生活点滴的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以此达到铸造优秀思政素质与崇高人格风范的目的。此外,语文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真善美为学生做表率、树榜样。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语文思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重视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对新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得以不断增强,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与教育的主人。为学生创造一个以课堂为中心,并向延伸至人文讲坛、社团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全方位教学环境,同时让学生自觉创建一个自我教育与学习的优良学风。创建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络互动中,能够确保学生自我思政教育的实现。此外,还要加强思政实践,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期时间接触社会,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深化理解与认识相关文学作品,并于日常生活中领悟语文为他们所带来的思政魅力。
(三)通过优秀文章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所有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往往只有高质量教材才具有正面进行思政教育的`功能。毋庸置疑,从总体上说,我国大学语文教材质量比较高,这就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提高大量情理并茂及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然而,现阶段我国各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尤其是部分反动势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错误理念与观点渗透至大学语文中,导致学生形成错误思政观念。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因素存在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带给大学的最大问题是负面影响学生信念与理想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负面追求就会趁虚而入。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所潜藏的优秀传统理念,以此对大学生做好人格形象教育与道德情操熏陶。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儒家所宣扬的“刚正不阿”与“浩然正气”的人格精神、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以及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等,启发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思考,这样对学生崇高感与责任感的培养非常有利,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崇高的思政素养。
(四)挖掘传统革命精神,确保学生爱国教育得以加强。随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渐出现了城乡差距大、地区收入差距大、就业形势严峻以及贫富差距大等现象。在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缺少自我奉献精神,而且情绪非常消极。面对这种现象,大学语文老师就要深入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能够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词句或篇章,突出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从这些篇章中感染与启发学生。
二、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有效结合
所谓结合,并非就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简单合并,结合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渗透、协调、互动以及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有机过程。一方面要注重大学语文的思政导向作用,通过先进文化与理念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指导,以此使其思政教育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对学习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这样既可以保持两者特点,而且还能探求两者在教育效果与教育方式方面的新途径,寻找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结合的共同规律。类似于刘晓哲在《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中所阐述的问题,思政教育作用并非大学语文的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大学语文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那么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就无法并驾齐驱于“两课”。然而,这并非学术界不重视、不研究大学语文此功能真实存在的理由。反之,若高校可以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极大的思政教育作用,并创造条件确保大学语文思政教育作用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得以提高,这对当前教育界思政教育差强人意局面的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大学生思政素养。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两者并不存在矛盾,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中属于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篇4: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时期的开展正是奠定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黄金阶段。我们要好好重视!
浅析学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摘要: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对团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加强重视,首先分析了高校团学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团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思想;教育工作;解决方案
篇5: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尽兴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2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过程内涵是复杂的,是接受者认识世界的主动行为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分析、思考与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现实的课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因素的分析。
2.1内在:需要因素。
需要是人的普遍性追求。
什么是需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和摄取状态,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缺乏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人有了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形成一种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促使主体去寻找目标,表现出接受的积极性,同时去选择接受的内容。
当目标找到后,就开始了满足需要的活动,也就是接受外来信息的活动,当需要接受的内容满足后,对这种需要的接受活动就暂告一段落,又产生新的需要,开始新的接受过程。
接受是以受体内在需要的适应与满足的程度为其条件的,人们的内在需要是其接受教育的驱动力。
人的内在需要往往表现为价值追求,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需要所驱动的、价值观参与的,人的思想接受活动也是这样。
2.2外在:理解力因素。
主体在接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时,总是要先理解其内容,根据他们的“理解定势”来进行接受。
理解定势,就是接收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该结构由受体已有的文化积淀、概念体系、思维定势三个部分组成。
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任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要首先经过接受主体的已知的过滤,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接受主体的已知与新知的视界融和过程。
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的差异,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如果主体知识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经验丰富,那么在接受教育的活动中会扩大其接受教育的容量与跨度。
但是,另一方面,知识能力强的人,自信心、自尊心也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观点,接受教育也就会越困难。
如果接受主体智能水平高,易于接受理性化的、合理性的、宏观性的教育内容,而智能水平低一点的,易于接受简明的、情感化的`、经验化的教育内容。
2.3重要:情感因素。
情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引起人们主观体验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情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关系的主观体验,是思想的非理性状态,表现为喜、怒、哀、乐等情感,反映的不是教育的客观价值,而是接受主体对教育价值的心理感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受其情感参与的影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接收主体的情感体验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正负效应的关键。
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挥的过滤作用,还有对接受活动所发挥的激发作用。
对接受活动的信息接收、信息选择所发挥的过滤作用。
当接受对象确定后,接受者会不由自主地对教育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的产生,有时来源于以往的经验,有时是由于情感的传递。
这种在接受活动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将对教育主体的信息择取、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
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主体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者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
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
总之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情感强度越高,接受过程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就越大,并且对信息的过滤作用也就越明显。
2.4自身:教育者自身因素。
人们在思想接受活动中,往往会对施教者的可亲可信的感情转移到对其所教育传播的思想的可信可接受的认定上。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施教者形象好的教育更可信,主体更易于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活动中有自身形象的两大影响力,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力、地位产生的强制性影响力,第二是人格品质产生自然影响力,接受主体面对前一种情况是被动接受,面对第二种情况会主动接受。
在新的条件下,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优化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从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接受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的和最后的环节。
如果没有这个接受,前面的教育活动都没有了意义,可见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环节。
正是这个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因此,接受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就是这种思想进入了人的头脑。
接受是教育的实现。
可以说,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生长点,解决了接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历程。
参考文献:
[1]丁善义.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2]韩劲业.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依托大数据挖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分析
[摘要]当前,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亟待深入思考和充分实践的新命题。
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在工作思路上促使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虚拟环境向现实环境转移、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大数据平台、品牌活动、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平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和改革开放形势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也在呈现出新的特征。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成长发展环境和多样性的成长发展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进一步聚焦质量提升,更加注重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实现多样性发展和系统性整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数据的推广以及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运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华北电力大学通过深入思考和充分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网络平台数据挖掘的总体思路
(一)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职业发展等诸多内容,可以说是纷繁复杂。
特别是在当前海量信息交互融合的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愈发展现出多样、多变特征。
篇6: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对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
1.1从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在很多国有企业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往往是由年龄较大的职工组成,他们在几十年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单一工作模式和方法,习惯于用惯用的旧理论、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这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年龄的差距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时有发生。
1.2企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单一,现代化教育手段匿乏。在部分国有企业当中,常能看到如下现象:开个会议,宣读一下文件,并再把材料发放到职工手中,就算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使青年职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是不现实的。现代企业青年,时代特点十分明显,在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以青年职工的特点为依据,适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3现代青年压力极大,企业却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必要的重视。现代青年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工作中竞争压力大,生活中还面临着买房难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使很多青年在投身工作时,往往只重视工作给其所带来的财力,却逐渐放松了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和培养,这使得现代企业青年职工功利化思想十分明显,这样世俗化了的企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限制了青年职工自身发展,也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加强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2.1坚持正确的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国有企业应当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因人而异原则。思想的'阵地,要用正确思想去占领,否则就要被非正确思想所占领。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群体复杂化,社会阶层分化也日益明显。因此,只有针对青年职工不同的思想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才能切中实效,取得预期效果;二是以人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企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通过对思想问题的认真分析和研究,在充分认识客观事物真实面貌基础上,把握发展变化规律,采取最为有效和妥善的方法予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使青年职工的思想得到转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是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很重要。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介,采用现代青年更加喜闻乐见的工作形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使工作更具实效性。
2.2让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的手段。
2.2.1使之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教育的开展,在青年职工中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为青年职工建立平等工作关系与良好工作环境。再通过有效沟通,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员工建立双向沟通机制,这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是极为有益的。同时还能在维护企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取得全面的进步。
2.2.2把心理疏导融人到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心理疏导是国有企业针对青年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针对青年职工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是专题讲座等心理疏导措施,在密切关注企业青年职工心理变化的同时,在适当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为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他们不断积累的压力。
2.2.3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目前,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互联网是青年人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现代化工具。国有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去占领网络思想阵地,这样才能切实加强青年职工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三、结语
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国企职工管理不容忽视的一环。只有结合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和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引导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从而为企业的健康稳定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篇7:手机媒体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1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载体作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手机作为载体和平台,采用图文并茂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手机媒体的各种信息传递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简单、形象、生动的形式发送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师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地开发和拓宽手机媒体面向大学生应用的软件系统,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2.2建设专业队伍,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做具有相应的反应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校应建立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拓展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展开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提升大学生素质
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点问题,就是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只有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由于手机媒体传递的信息过于繁杂,其中不乏一些虚假、诈骗、情色等不良信息,所以对于大学生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3结束语
当前,在新媒体时代下,手机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平台,不仅展现出多媒体融合的特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改变也非常大。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展开更加顺利,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存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篇8:手机媒体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开展,信息资源比较少,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利用手机媒体所带来的平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手机媒体将会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手机媒体这种新型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快捷地发布一些信息,传授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在手机媒体的应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方便,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很快捷、方便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效率的提升,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地提升。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手机媒体的应用无疑带来了一个新的教育途径。手机媒体能够传播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何种形式的信息,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思想政治知识。而且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学习时,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1.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以点对面的形式,这种传播形式能够方便、快捷、全面地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例如校园内的新闻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等,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各抒己见,促进大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客观地面对事件。通过手媒体来传播正确、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准确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充分了解,才能顺利展开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常都会选择一个人面对事情,缺乏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手机媒体的出现,为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空间,人们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交流,不用面对面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实时关注学生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和符合大学生的真实状况。
1.3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手机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创造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对手机媒体信息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和思考,从而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交流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则会通过大学生教育情况的反馈,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和更新,这种互动性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篇9: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看成了被动式的动物,没有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已经不能够满足了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对人的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 者:张占民 孙向立 作者单位:张占民(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滨,150025)孙向立(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0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8(12) 分类号:G41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开发功能 途径篇1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一、挫折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挫折教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意识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某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习惯接受父辈给予的安排,事事都遵循长辈们的意愿而不思进取,他们身上缺乏奋斗进取意识。这样的惰性性格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他们在生活中独自遭遇到一些困难时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解答,从此变得萎靡不振,对未来生活失去激情,有些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挫折教育,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给自身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努力消除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后不会被吓倒,而是被挫折激发斗志,从而表现出一种不懈奋斗的意识和行为。
2、挫折教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支强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各国国力竞赛的战略选择,直接关系到该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和主要建设者,创新才能的激发和具备尤为必要。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正确地解答,并且能从过往的挫折中吸取教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发现新的方法。
3、挫折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互助意识
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参与和协力合作。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一种以我为主的自我意识,不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挫折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学会主动找同学倾诉,释放消极的情绪,使因受挫带来的心理痛苦得以缓解。同学之间的这种互助,还能够使受挫者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尽快摆脱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个互助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策略
为了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和思想上的不利影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找准切入点,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困境时能从容面对并有效应对,不辱使命,早日完成祖国交给的各项任务。
首先,在理论上要加强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其明白挫折的出现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在各种困境、磨难到来时,大可不必惊讶和恐慌,而是要正确分析挫折造成的原因,静下心来仔细考虑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出现因不能正确认知挫折而造成的各种意外如自残、自杀等。
其次,大力加强“三观”教育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各种观念互相碰撞而使其不知所措的时期。大学生能否在这个时期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其身心健康、学业完成乃至一生。“三观”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摆正人生航向,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吃苦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个性,达到增强心理承受力、自控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各种实践表明,正确的“三观”是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先决条件。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活动,指导他们科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激发大学生顽强拼搏精神,使其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在实践中做到能为理想实现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第三,强化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受挫力当代大学生抗挫能力差,一方面因为缺乏正确的挫折教育,同时还与心理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系。有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是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0%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开展挫折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培养,通过开设心理常识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咨询,向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同学提供帮助,让他们的心理问题能在萌芽状态下就能积极得到解决。
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度的磨炼对提高大学生的耐挫力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社会调研、下乡考察、志愿服务等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生活、体味人生,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亲身感受社会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动力,领悟挫折产生的根源,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决心,逐渐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第五,进行励志教育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对之进行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予以勉励,使其树立信心,渡过难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励志典型,用鲜活的事例去鼓励学生,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优秀成功人士进行讲座,或者参观当地红色圣地,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感悟事业的艰辛和人生的不易,从而增强其战胜的信念。
篇11: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第一章 绪论 7-13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7-8
1.1.1 研究背景 7-8
1.1.2 研究意义 8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8-10
1.2.1 研究内容 8-9
1.2.2 研究方法 9-10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0-13
1.3.1 研究思路 10-12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2-1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3-19
2.1 国外学者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13-14
2.1.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13-14
2.1.2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14
2.2 国内学者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14-19
2.2.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14-15
2.2.2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15-19
第三章 我国居民消费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19-29
3.1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19-23
3.1.1 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20
3.1.2 我国的各项消费率和消费构成 20-21
3.1.3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21-22
3.1.4 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差距 22-23
3.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23-29
3.2.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3-26
3.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26-29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29-36
4.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 29-31
4.1.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直接作用 29-30
4.1.2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间接作用 30-31
4.2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正负效应分析 31-33
4.2.1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正效应 31-32
4.2.2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负效应 32-33
4.3 包含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消费函数的构造 33-36
4.3.1 消费函数的理论发展 33-34
4.3.2 构建适合我国现状的消费函数 34-36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36-53
5.1 变量选取和建模 36-38
5.1.1 模型设定 36-37
5.1.2 变量说明 37-38
5.2 数据处理和描述 38-42
5.2.1 数据处理 38-41
5.2.2 描述统计分析 41-42
5.3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42-53
5.3.1 全国各省数据的计量分析 42-45
5.3.2 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计量分析 45-47
5.3.3 东、中、西三大地区的计量分析 47-52
5.3.4 对比分析 52-53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53-55
6.1 结论 53-54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54-55
参考文献 55-5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8-59
致谢 59
篇12: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一个反映了论文的基本观点、佐证材料、论证角度和步骤,以及依照逻辑关系层层展开的纲目体系。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篇以《改革苑乓岳此枷胝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为例的论文提纲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初探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源起的必然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和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征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含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改革苑乓岳此枷胝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学科创立和发展的铺垫阶段(1978一1984)
二、学科创立和初步发展的维护阶段(1984~)
三、学科系统和深化发展的强化阶段(一至今)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式
一、依托、借鉴方式
二、自主创新方式
三、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建设取得显着成就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满足了社会发展和人的现代化需求
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
三、党和国家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和投入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
二、学科发展任务存在的问题
三、学科发展主体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归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法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二、实践层面学科定位的迷失与紊乱
三、学科发展主体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
四、高校学术权力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创新探析
第一节 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
一、适应性和服务性规律
二、主体合力发展规律
第二节 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
一、范式及范式转换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二、学科发展进程中问题研究范式的提出、要求及简评
三、学科发展进程中人学研究范式的提出、要求及简评
第三节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的原则
D、科学性原则
二、规范化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第四节 把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学科顶层设计
二、创新学科发展方式方法
三、深化理论研究和转仡
四、加强人才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展望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一、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其对学科发展的挑战
二、社会现代化转型对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三、人的多样化需求对学科发展提出的多维诉求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辨证趋势分析
一、学科功能发展趋势:工具性与目的性并行发展
二、学科领域发展趋势:横向发展与纵向提升双向互动
三、学科特色发展趋势:国际化与民族化并存发展
四、学科路径发展趋势:科学化与社会化协调并进
结 语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
二、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三权”建设引领和推动学科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篇13: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
摘要:大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它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和特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难度也较大。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专院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大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大专学生;现状;思想教育;措施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大专教育。
最近几年,我国大专教育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专教育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加,在校生人数突飞猛进。
就在大学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教育效果及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却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大专院校在发展进程中予以正视并加以解决。
一、目前大专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大专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专求学。
他们年轻,社会经验不多,自尊心强,世界观处于朦胧阶段。
这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成材意识强,动手能力较强,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都较强。
从总体来看,他们的主流方向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有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不得不引起重视。
这些学生在群体构成上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1)从生源上看,大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十分复杂,有高中的应往届毕业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技校等其它中专学校的毕业生。
大专学生因来源所致,总体上在文化知识基础,技能水准、道德倾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
而就个体而言,呈现出文化素质较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道德意识倾向不一等程度不同的状态。
(2)从价值观念上看,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斗欧等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3)从心理素质上看,大专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由于社会对大专存在偏见,大专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4)从知识层次上看,大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
总的来说,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教学知识较为广泛,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水平,都需要加强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1、认识有偏见
一部分人认为,大专院校应该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这些“专业课”,专业技术能力才是学生得到好工作,学校有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瞻性、主动性、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课程的课时和,实践课程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
2、“两课”教育形式化
“两课”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
在大专院校的“两课”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两课”作为大学课程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必要的教学课时保证,然而在很多大专院校“两课”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不举实例去牵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甚至有看其他类书籍、打瞌睡、课堂气氛单调枯燥乏味沉闷,更有甚者干脆不去,课后也很少有学生自觉看课本、学理论、看原著,学生对“两课”完全缺乏学习兴趣。
究其原因有:一是投入方面,学校对“两课”教育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课”教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投入,没有经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二是“两课”教师施教方面,有些“两课”教师理论功底较浅,知识面窄,备课不充分,讲课方法单一,缺乏政治激情,严重地影响着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三、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因此,要从校园文化入手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加强对他们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良好行为。
应向大专学生宣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应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告诉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坚持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三)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专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捉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大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专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大专特色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温秀芳.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7:191-192
[2]王雅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16:53-54
[3]莫玉华.“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4:147
[4]王景佳,闻宏海.国防大典[M].国防大学出版社,,8
[5]洪炳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思想教育工作.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1:106-107;
[6]周莉.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27
[7]彭纪春.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3:84-86
[8]文柏竣.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3:68-69
[9]何芬林.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72-74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研究【2】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总结归纳等策略,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有效性等方面出发,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希望能够为国内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给出一些理论性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综述研究
篇14:思想政治教育合作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合作论文
现在许多高校都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办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新的模式下,学生要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去企业中进行技能实训。所以学生不仅要适应校园环境,还要适应企业的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就发了显著的变化,由单一的校园环境转变成了校园和企业双重环境。学校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良好的校风校纪,学习气氛浓重。所以,校园环境更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大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后,受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要接受复杂的企业环境,当然,优良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大多数的企业都人际关系复杂,与社会和外界的关系更密切,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教育者、受教育者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给继续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1、转变观念、丰富内容
从教育者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学校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指导的思想价值观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完成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有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而在新模式下,学生在面临马上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建立价值观,以适应在企业内部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转变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高职教育模式下,高职学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一样接受着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教育内容理论性强、针对性差、丰富性不够。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接触到了更多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上的实际问题;教育内容更符合高职学生特征,更加切合实际;思想政治的内容也相应得到扩充,很多在学校没有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问题,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都可以接触到。如果把握得好,这些变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2、改变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就是强制的将理论传授给高职学生,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被动的接受着理论,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增强思想政治观念,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校企合作模式下,“自律”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他律”,而“自律”在企业实训中更加实用、有效,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培养目标建、增加课程类型
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模式,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就要建立培养目标,建立培养目标是基本前提,也是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确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的培养目标既有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又从高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考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让学生受益,这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新形势下,要全面建设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群体特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育人,在活动中感染人;要注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利用先进积极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使学生接受潜在的教育和影响。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的教育作用。课程内容建设上,要增加职业道德、行业法律法规、爱岗敬业等新内容。“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业性,只有借助实践,职业规范才能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职业行为。因此,必须通过实习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纪律教育、行业法律教育结合起来,帮助高职高专学生认真领悟、严格遵守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确定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
在新的模式下,要求学校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因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有较大一部分时问是处于零散状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班级以外的教学,如小组教学、个人辅导。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兼顾学生整个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个体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学生编入企业进行实训等较分散的情况下,要机动灵活地组建临时党员小组,学校教师、党团工作人员以及企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多样。我们必须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更新,使得教学手段多元化,多管齐下,取得综合效果。比如,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者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把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际情景和实际内心冲突中内化成个人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5、结论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的状态,更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动态,通过过程中的实时评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所处的整体状态。要坚持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校企合作后学生的流动性增大,思想政治变动增大,给评价准确性提出了挑战,要在评价主体上让多方参与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而在新的办学模式下,也更要求着高校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15: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校园公益广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公益广告不仅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了促进校园公益广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必须重视相关策略的运用.
1.传播作用.校园公益广告具有传播信息,启迪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日常行动的功能.同时,校园公益广告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涉及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道德准则,保护校园环境,维护自身健康与安全等内容.这些不同的信息以校园公益广告的形式传播出来,能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味的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
2.优化作用.校园公益广告通过校报、宣传栏、互联网、手机等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媒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利用校园公益广告的娱乐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不仅改变了以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一、抽象的方式,改进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实现寓教于乐,在娱乐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增强学生行动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强化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合理利用校园公益广告,能够强化工作效果.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传播平台,能够增强公益广告的趣味性、生动性.制作水平高,富有哲理的公益广告能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公益广告作用的发挥就是从学生的情感出发,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相关的内容,并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进而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达到校园公益广告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后,尽管在心理上受到相关知识的熏陶,但这种熏陶和影响是浅层的,难以持久发挥作用,而校园公益广告正好能够巩固和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学生在收看公益广告的时候,一旦对广告内容产生认同,就能够从心理上引起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当学生注意公益广告的内容,就会刺激到在大脑里存在的相关内容,已经存储于大脑的信息将会再次被提醒,从而起到强化作用.
4.塑造作用.优秀的校园公益广告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学生则在公益广告相关内容的指引下,通过自我审视、潜在改造或者是教育重塑等方式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促进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二、充分发挥校园公益广告在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策略
正因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公益广告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得校园公益广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结合校园公益广告的特点和功能,笔者认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掌握科学的公益广告宣传方法.通过合理利用公益广告,能够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为了促进公益广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掌握合理的宣传方法.
第一,理性与情感的结合.在公益广告的应用上,通过将理性和情感结合起来,提高公益广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功能.在这里,理性主要是指在运用公益广告的时候,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式,达到说服学生的目的.而情感主要是指通过合理选用公益广告的内容,运用感性的力量感染对象,从而实现特定的目的.例如,在图书馆、教室、阅览室等学习场所,为了达到感染和鼓励学生的目的,使他们更好的学习,可以设置名言警句,“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等等.设置这样的格言警句,通过运用说理的方式,能够让人受到启迪,也能够催人上进,为学生的学习创新更好的条件,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的言行,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提高.另一方面,公益广告中如果运用感性的力量,改变格言警句的严肃性,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从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启迪,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起到利用公益广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例如,在洗手间、洗衣房等,为了唤起学生节约用水的理念,可以将广告语设置为“滴滴情深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在这则公益广告的设计上,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从而让人产生联想,领悟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并且在学生之间能够形成共鸣,从而提高节约用水的主动性,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为提高工作效率,应该注重将理性与情感巧妙的结合起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对其中的重要部分进行加工,并赋予一定的艺术手法,然后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说服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目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适当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在校园公益广告宣传中,通过适当运用敲警钟的方法,有利于起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广告具有为学生提供娱乐的目的,如采用文学性、艺术性的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求.而学生又是一个善于模仿、渴望新知、勇于创新的群体,追求的是自由,厌恶呆板的说教方式.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公益广告作为载体,在广告主题和宣传词等方面进行创新,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将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享受到娱乐,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校园公益广告不能过多的包含通俗娱乐或者一些表层信息,以免影响工作效果.学生在接触不同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长时间沉溺于通俗娱乐和表层信息中,会降低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或者丧失社会行动力.而如果适当运用敲警钟的方式,即在公益广告宣传中,提示某些行为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唤起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紧迫感,从而促进学生迅速采取行动.例如,在劝说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养成刷牙习惯的公益广告当中,在广告宣传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强调牙病的痛苦,展示齿槽溃烂的画面,并配上文字说明:“如果不刷牙,你也会这样.”该校园公益广告在设计中,通过采用警示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看到这则广告的时候,能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注意自己的口腔卫生,增强了学生的爱牙护牙意识,有利于实现广告设计的最初目的.
第三,明示与暗示相结合的方法.明示是指校园公益广告给出明确的结论,所表达的观点鲜明,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且通过学生的.学习之后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学校的走廊、教室、图书馆等场所的公共卫生公益广告当中,可以设置以下广告用语:“痰纸一挥间,风度尽逝矣.”通过设置这样的广告词,明确指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行为有失风度,强调学生在公共场所要讲卫生,讲文明,有风度,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提高行为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而暗示是指在学校公益广告宣传当中,给出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将观点和要说明的问题隐藏于材料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而给出判断,从而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2.整合多种媒介形式.不同的学生在获取的信息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校园公益广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校报等媒介,而不同学校的基础设施存在着差异,如果设施不完善,必然影响到校园公益广告作用的发挥.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传播媒介,对不同的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大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促进校园公益广告更好的发挥作用.
3.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适应新形势,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校园公益广告.互联网、移动电话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校园公益广告宣传中加以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有利于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校园公益广告的熏陶,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校园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另外,微博、微信也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在校园公益广告宣传应该加以合理利用,建立信息获取、分享、传播平台,以扩大校园公益广告的覆盖范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自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6.思想政治教育简历
8.自媒体策划书
9.自媒体开场白
10.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