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课件
“野火阴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课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课件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
【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
【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 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 例】
【讲 述】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例:1molH2、2molNa+。
3、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约字不能漏掉。
【计 算】 n=N/NA
0.1molH2中,含有 molH。
2molCH4中,含有 molC, molH。
3.01×1023个H2O中,含有 molH, molO。
0.1molNa作还原剂时,失去的电子数是 个。
【过 渡】 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呢?
【复习】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12C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1个12C原子质量是:1.993×10-26kg,1个O原子质量是:2.657×10-26。那么,O的相对原子质量=12×2.657×10-26/1.993×10-26=16。
【讲 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个C的质量与1个O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此1molC与1molO的质量之比是12∶16。又1molC质量为12g ,因此1molO质量为16g。
由此推出,1mol任何粒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个质量就是摩尔质量,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板 书】 三、摩尔质量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
4、计算公式:M=m/n
【举 例】 课本上例题。
【小 结】 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概念。
【作 业】 课本P48习题。
篇2: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篇3: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
一、电解饱和食盐水
(1)阳极连结电源的 阴极连结电源的
(2)阳极产物是 阴极产物是
(3)阳极产物鉴别方法是
阴极产物鉴别方法是
(4)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极附近先 。
(5)阳极一般用 制作;阴极一般用 制作。
(6)电解反应方程式:
(7)电子从电源的 极流向电解池的 极;又从电解池的 极流向电源的 极。
二、物质的量
1、定义:物质中所含一定数目“微粒集体”的多少物理量
微粒集体: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约为6.02x1023)
2、单位及符号:用“n”表示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用“mol”表示
3、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用化学符号表示 1mol O
4、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6.02x1023
符号:NA 单位:mol-1
“粒子集体”的微粒数=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1mol的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值≈6.02x1023个
n=N∕NA
三、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当物质用摩尔为单位时,可定义为: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表示符号: M表示摩尔质量 单位:g∕mol
3、摩尔质量的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意义不同。
4、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N∕NA= n = m∕M
四、物理性质:
1、色态:均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2、密度:按由上到下的规律排列,其密度遵循由小到大的趋势,但钾钠反常。
3、熔沸点:由上到下依次降低。
五、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目均为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
2、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电子越易失去,还原性越强。
点燃 三、化学性质: 4Li+O2 === 2Li2O
点燃 与氧气发生反应 2Na+O2 === Na2O2
点燃 1、与非金属反应 K+O2 === KO2(超氧化钾)
Rb、Cs氧原子的个数比越来越大 与Cl2、S反应只有一种产物
2、与水反应:Li与水反应较平稳,而K与水反应有可能爆炸,Rb、Cs遇水就爆炸,均生成强碱(LiOH是弱碱)ROH
六、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用于检验元素(化合物固体、溶液、单质)
2、Na为黄色,K为紫色(透过蓝钴玻璃)
3、钴玻璃的作用:滤去黄色排除Na 的干扰
篇4:化学物质的量的浓度公开课的教案
化学物质的量的浓度公开课的教案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91aixue.c):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L0.1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 用98%的浓硫酸( =1.84g/c3) 配制250L10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 (3)(6); (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讨论: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 (NaCl),再求c (NaCl)。
板书: 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L 0.1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L或g/c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 例:已知75L 2l/L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NaOH)=n(NaOH)·M(NaOH)
=c(NaOH) ·V(NaOH)· 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 (浓) V (浓) = c (稀) 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 (浓) V (浓) = c (稀) V(稀)
投影: 例:配制250L 1l/LHCl溶液,需要12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篇5: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资料
1、物质的量(n)
①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mol。
③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
④“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⑤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果说“1molH”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⑥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或符号的特定组合。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
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1mol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②近似值(测定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
3.摩尔质量(M):
①定义:1mol某微粒的质量
②定义公式:
③摩尔质量的单位:克/摩。
④数值: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
⑤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g/mol,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4.气体摩尔体积(Vm)
①定义: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时),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②定义公式为:
③数值: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升/摩(L/mol)。
④注意:对于气体摩尔体积,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条件(标准状况,符号SPT),一个对象(只限于气体,不管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都可),两个数据(“1mol”、约“22.4L”)。如“1mol氧气为22.4L”、“标准状况下1摩水的体积约为22.4L”、“标准状况下NO2的体积约为22.4L”都是不正确的。
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22.4L/mol是特定温度和压强(0℃,101k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当温度和压强发生变化时,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273℃,101kPa时,气体的摩尔体积为44.8L/mol。
5.阿伏加德罗定律
①决定物质体积的三因素:物质的体积由物质的微粒数、微粒本身体积、微粒间的距离三者决定。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数的多少和分子间的距离;同温同压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基本相等,故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反之也成立。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③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适用的前提和对象:可适用于同温、同压的任何气体。
6.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有关推论:
(其中V、n、p、ρ、M分别代表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压强、密度和摩尔质量。)
①同温同压下:
②同温同体积:
7.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密度=质量÷体积,下面我们取标准状况下1mol某气体,则该气体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摩尔体积,所以可得如下计算公式:
标况下气体的密度(g·L-1)=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1)÷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1)。
8.物质的量浓度
浓度是指一定温度、压强下,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的多少。常见的浓度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分数,以及物质的量浓度。
①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②定义公式为:
③单位:常用mol/L
④注意:溶液体积的计算及单位
9.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及溶液密度ρ(g·cm-3)之间的关系:
10.易混淆的概念辨析
①物质的量与摩尔:“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②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它是一个有单位的量,单位为g·mol-1;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相对质量,没有单位。摩尔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相同。
③质量与摩尔质量:质量是SI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kg;摩尔质量是1摩尔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g·mol-1;二者可通过物质的量建立联系。
11、四个定义公式:
1、NA=N(B)÷n(B)
例1、m克NH3含有a个氢原子,求阿佛加德罗常数
2、M(B)=m(B)÷n(B)
例2、m克Na2RO3含有a个钠原子,求Na2RO3的摩尔质量
3、Vm=V(气体)÷n(分子)
例3、在标准状况下,m克H2R气体中含有a个氢原子,求H2R的摩尔质量和体积
4、C(B)=n(B)÷V(溶液)
例4、m克Na2CO3溶于V升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g/ml。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例5、在标准状况下,500mlHCl气体溶于V升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二、一个定律多个推论:
1、阿佛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相同。
2、阿佛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也等于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即相对密度)
(3)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也等于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3、对同一种物质:
物质的质量之比=物质的量之比=物质的分子数之比
4、同温同压下,对同一种气体物质:
物质的质量之比=物质的量之比=物质的分子数之比=气体的体积之比
5、对混合物的计算:
(1)M(混)=m(混)÷n(混)n(混)=m(混)÷M(混)
例6:N2和H2气按体积比为1:2混合,求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2)Vm=V(混气体)÷n(混分子总数)V(混气体)=n(混分子总数).Vm
例7:在标准状况下,N2和H2混合气体的密度为0.67g/L。求该混合气体中N2和H2的体积。
高考化学知识点解析:阿伏加德罗常数
(1)n= (2)n= (3)n=(标况下,Vm=22.4 L·mol-1)
(4)n=cV
2.基本方法:已知量n―→N(N=n·NA)
3.注意问题
提炼2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见考查角度1.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所处状况有关。在标准状况下,单质溴、H2O、HF、苯、CCl4、CH2Cl2、CHCl3、CH3OH、CH3CH2OH,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均为液体;SO3为固体。以上物质在标准状况下,均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
2.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
在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并不是1 mol;故在非标准状况下,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
3.物质的组成
物质组成中分子数、原子数或离子数的准确判断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高考常涉及的物质有:
(1)稀有气体、臭氧(O3)、白磷(P4)分子中的原子数;
(2)Na2O2、KO2中的阴、阳离子个数比;
(3)混合气体中原子数的判断。如混合烯烃、环烷烃中碳原子数或氢原子数的判断。
4.特殊化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
高考常涉及的化学反应有:
(1)Na2O2与水(或CO2)的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即为参加反应的Na2O2的物质的量,或生成的O2物质的量的2倍。
(2)Cl2与水(或碱)的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即为参加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
(3)变价金属铁(或铜)与Cl2、S的反应,Cl2与变价金属反应时均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而S与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的是低价态的金属硫化物。
(4)MnO2与浓盐酸反应,Cu与浓H2SO4反应,Cu与浓硝酸反应,均需要考虑浓度的降低对反应的影响,从而判断对转移电子数目的影响。
5.电离、水解对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影响
因忽视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水解或弱电解质的电离而造成错误。如1 L 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由于CH3COOH为弱酸,故溶液中CH3CO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1 L 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由于CO的水解,使溶液中C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1。
6.一些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
准确判断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是解题的关键,1 mol CH4中含有4 mol C—H键,1 mol SiO2中含有4 mol Si—O键,1 mol晶体硅含2 mol Si—Si键,1 mol P4中含有6 mol P—P键,苯中不含碳碳双键。
7.常见的可逆反应或隐含反应
任何可逆反应都不能进行到底,如2NO2??N2O4、2SO2+O22SO3、合成氨的反应等。
8.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或分子中的微粒数
关注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及分子中所含的中子数、质子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如D2O、T2O的摩尔质量分别为20 g·mol-1、22 g·mol-1,所含中子数分别为10、12。
9.物质的存在形态
注意物质的存在形态不同,离子的种类、数目不同,如NaHCO3晶体中只含有HCO和Na+,而溶液中还会因为HCO的电离产生少量CO,由于HCO的水解产生少量H2CO3,1 mol NaHSO4晶体在熔融状态下存在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而1 mol NaHSO4溶于水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为3 mol。
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篇6:中考化学物质的量方面试题解题技巧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经典题:
例题1:(XX年全国高考)在100ml0.10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0.010mol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1
方法: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捷径:题中n(ag+)=0.1l×0.1mol•l—1=0.01mol,n(ba2+)=2.08g/208g•mol—1=0.01mol,n(cl—)=0.02mol,n(cu2+)=0.01mol,n(so42—)=0.01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0.02mol—0.01mol=0.01mol,cu2+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0.05mol•l—1。以此正确的是b。
总结: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2:(XX年上海高考)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46g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在1l2mol•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方法: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误。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46gno2即为1molno2共含有3mol原子。d.n(no3—)=1l×2mol/l×2=4mol。以此不正确的为a。
总结: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故选d。
总结: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篇7: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教案 1. 4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恰好与5.8 L Cl2(标准状况)完全反应,计算: (1)生成NaClO的物质的`量。 (2)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条件,(1)可直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而求出。(2)中已知溶液体积,求浓度。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n(NaOH),而NaOH和Cl2恰好反应,因此,我们可根据Cl2的量依据(1)的原理进行求。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76.aspx篇8:高中化学物质的量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②掌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质量及其相互换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掌握溶解度的计算。
教学重点: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教学难点:
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的换算
教学方法:
分析引导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多少的物理量。符号:n;单位:mol。
2.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时,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是多少,它是一个专用名词,而简称摩,符号为mol。“物质的量”仅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很多,用“物质的量”来表示物质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如1mol氢原子、1mol氢分子、1mol氢离子,也可用化学式表示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质的量”还可用来表示某些结构微粒的特定组合,如由Na+与Cl-按1:l特定组合构成的NaCI晶体,可表示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总数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因为NaCl是离子化合物,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价化合物,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加载中...)。符号:NA;单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6.02×1023完全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数,是一个真实值,而6.02×1023是一个实验值,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说明】: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原子量标准均为人为规定的,如果它们发生改变,则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均发生改变;但是,质量、微粒数目、密度、体积等客观因素却不会改变。
【讨论】:假设12C的原子量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数据肯定不变的是:
①氧气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体积 ③气体摩尔体积 ④摩尔质量 ⑤相对分子质量 ⑥阿伏加德罗常数 ⑦物质的量 ⑧气体的密度 ⑨物质的量浓度 ⑩质量分数
答案:①、②、⑧、⑩。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M;单位:g/mol
5.气体摩尔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Vm;单位:L/mol。
①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②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
【思考】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如果当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时,一定是标准状况吗?
答案:不一定;因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压强和气体的分子数有关,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6.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单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体积,单位是升,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溶质一定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如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或微粒数,应根据有关公式换算为“物质的量”。
③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无论取出多大体积,其各种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离子浓度)均不变。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5.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载中...
6.气体密度与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单位为g・L-1,多用于标准状况下的计算。)
三、基本规律
1.摩尔质量与式量关系规律:
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注意】:①使用范围:气体;②使用条件:相同的温度和压强。
(2)重要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②同温同容下,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③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式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载中...=加载中...;克拉伯龙方程:加载中...=加载中...
3.物质反应的计算规律: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②在同温同压下,参加反应的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方法与技巧】
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六个陷阱
题组一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A (×)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20xx・新课标全国卷,9D)
题组二 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A (√)
(2)标准状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A (√)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A (√)(20xx・新课标全国卷,9C)
题组三 物质的微观结构
3.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
(4)18 g 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
(5)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
(6)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题组四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
4.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数目为0.3 NA (×)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
题组五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
5.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 (×)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数为NA (×)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题组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
6.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
(2)0.1molZn与含0.1mol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3)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4)1 mol 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
(6)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
【突破陷阱】
1.只给出物质的体积,而不指明物质的状态,或者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不为气体,所以求解时,一要看是否为标准状况下,不为标准状况无法直接用22.4 L・mol-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n;二要看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态,若不为气态也无法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为命题的干扰因素迷惑学生。
2.给出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或质量,干扰学生正确判断,误以为无法求解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实质上,此时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
3.此类题型要求同学们对物质的微观构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关粒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离子数、电荷数、化学键之间的关系。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质。
4.突破此类题目的陷阱,关键在于审题:
(1)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3)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
5.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一些“隐含的可逆反应反应”,如:
(1)2SO2+O2催化剂△2SO3 2NO2??N2O4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目的判断是一类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关键是: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如①Cl2和Fe、Cu等反应,Cl2只做氧化剂,而Cl2和NaOH反应,Cl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②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而Na2O2与SO2反应,Na2O2只做氧化剂。
(2)量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Fe和HNO3反应,Fe不足,生成Fe3+,Fe过量,生成Fe2+。
(3)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而Cu和S反应生成Cu2S。
(4)注意氧化还原的顺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题(5)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大于NA。
〖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篇9: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测试题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渭南高一检测)经分析,某物质中只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 若只含一种单质,则为纯净物,若不只一种单质(如O2与O3),则为混合物,故选D。
答案: D
2.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解析: ②中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能源;⑤中盐酸和食醋均为混合物;⑥中纯碱为盐。
答案: D
3.(2010•宿迁高一检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l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ClO2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解析: ClO2由氯、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
答案: A
4.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3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 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解析: HNO3属于含氧酸、一元酸、强氧化性酸,是化合物。
答案: B
5.(2010• 佛山高一检测)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A.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2(OH)2CO3]
B.硝酸 烧碱 绿矾[FeSO4•7H2O]
C.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解析: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分类。A项中纯碱为Na2CO3,属于盐,错误;C项中乙醇属于有机物,不是碱,错误;D项苛性钠为NaOH,属于碱,错误,故选B。
答案 : B
6.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混浊不清 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
解析: 现象都是由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这一本质引起的。
答案: D
7.“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解析: 分散质的直径为1~100 nm的粒子的分散系为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微粒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 B
8.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有关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
A.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B.将FeCl3饱和溶液滴到沸水中,得到红 褐色液体
C.在NaCl溶液中加入KNO3溶液看不到沉淀
D.同一支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可能发生 堵塞
解析: A中河流中夹带的泥沙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发 生聚沉而形成三角洲。B中制得了Fe(OH)3胶体。C中不反应,与胶体知识无关。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中胶粒不同,可能吸附的电荷不同,若同一支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胶粒可能会相互中和所带电荷而聚沉,使钢笔堵塞。
答案: C
9.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振荡,“微波炉”就是利用高频电磁振荡使食品中分子也产生振荡而发热。现代医学上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其好处主要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关于其作用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微波电流迅速中和血液胶粒所带的电荷而凝聚
B.微波使局部血液受热而使血液胶体凝聚
C.微波电流通过金属手术刀时产生的高温使血液凝固
D.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析: 微波使分子产生振荡而发热,手术时是由于使金属刀产生的高温使血液凝固。
答案: C
10.向氢氧化铁溶胶中逐滴加入一种液体,首先使溶胶发生凝聚而沉淀,继续加入使沉淀消失,这种液体是( )
A.0.5 mol•L-1盐酸 B.0.5 mol•L-1硫酸镁溶液
C.0.5 mol•L-1氯化钾溶液 D.蒸馏水
解析: 使Fe(OH)3胶体消失的物质为酸,加酸时先凝聚,继续加则与Fe(OH)3反应。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将 A中的人按B中的分类标准分类,
AB
姚明 110米跨栏运动员
乔丹 中国运动员
刘翔 美国运动员
阿兰•约翰逊 NBA球员
答案: 见下图
1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 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①C+O2=====点燃CO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属于同一类的物质必定符合同一标准,就会有某一共同的性质,利用一类物质和另一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找出物质之间转化的方法:非金属――→氧气①酸性氧化物――→碱盐――→水酸;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酸盐――→水碱,该题对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给限定了8种物质,从这8种物质中选 出符合条件的物质进行各类物质间的转化。
答案: ②CO2+H2O H2CO3
③CO2+Ca(OH)2===CaCO3↓+H2O
④Fe+2HCl===FeCl2+H2↑
⑤CaO+2HCl===CaCl2+H2O
⑥Ca(OH)2 +2HCl===CaCl2+2H2O
⑦CaO+H2O===Ca(OH)2
13.半透膜与滤纸一样有许多小孔,但孔径比滤纸小,为证实半透膜只能通过离子和较小的分子,胶体分散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现把10 mL淀粉胶体和50 mL K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2 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5 mL烧杯中的液体做如下实验。
(1)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和胶体的透过性。由于溶液可透过半透膜,故试管内含Cl-,
Ag++Cl-===AgCl↓;而淀粉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故试管内不含 淀粉,加入碘水后,不变蓝。
答案: (1)出现白色沉淀 (2)无明显变化
(3)Cl-能透过半透膜,淀粉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14.AgNO3、KI、KNO3都是无色晶体或白色固体,而AgI却是黄色固体。
(1)指出AgI的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1 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到0.01 mol•L-1的KI溶液中,生成黄色胶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3)浓的AgNO3溶液和浓的KI溶液混合,生成黄色沉淀,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4)写出使AgI胶体聚沉为AgI沉淀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区分KI溶液和AgI胶体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gI是由Ag+和I-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2)KI遇到AgNO3时生成AgI,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AgI聚集成较大颗粒即成了胶体的胶粒,若生成的AgI很多,则成为沉淀;(4)使胶体聚沉可加入电解质、加热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区别溶液和胶体可用丁达尔效应、电泳、加电解质等方法。
答案: (1)盐(或银盐或氢碘酸盐)
(2)AgNO3+KI===AgI(胶体)+KNO3 复分解反应
(3)AgNO3+KI===AgI↓+KNO3 复分解反应
(4)加入某种盐溶液(如NH4Cl浓 溶液) 观察,无色的是KI溶液,黄色的是AgI胶体(或进行丁达尔效应实验,有丁达尔效应的是AgI胶体,无丁达尔效应的是KI溶液;或进行聚沉实验,加入浓KI溶液,生成黄色沉淀的是AgI胶体,无明显现象的是KI溶液;或进行电泳实验,某极区颜色变深的是AgI胶体,颜色不变的是KI溶液等合理答案均可)
篇10:《量的计量》课件
《量的计量》课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 )旬、( )旬和( )旬.一月的下旬是( )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 )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 )时,夜里12时就是( )时,也就是第二天的( )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 )分
(2) =( )吨( )千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5分40秒=( )分
4.练习.
3千克50克=( )克 3千克50克=( )千克
3050米=( )千米( )米 3050米=( )千米
2。4时=( )时( )分 2。4时=( )分
2时40分=( )时 2元4分=( )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 )厘米
(2)1公顷=( )平方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1升=( )毫升
(5)1吨=( )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 )天.
2.判断.
(1)是21世纪的第一年.( )
(2)1992年是闰年.( )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 )
五、布置作业.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篇11:量的计量课件
量的计量课件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是,有时需要把同一种量、不同计量单位之间进行改写。分享了《量的计量》的课件给大家学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质量和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3.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1.常用的计量单位
第1教时(总第41教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教材第77-79页的内容,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八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到一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一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听?”
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
二、教学计量的产生
“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很多种办法。不管是用绳子围还是用手臂围,是不是都用到了测量的方法?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并用数表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量的计量’中的‘常用的计量单位’。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计量是怎样产生的?”
讲述的同时,板书课题:
1.常用的计量单位
计量的产生
“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拃zh?)。”
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比划比划“一寸”、“一尺”的长短,并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课本有几寸或课桌有几拃。
“这样利用一定的标准,就可以比较一些不便于直接比较的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使用这些自然的计量单位,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致,而引起混乱。因而逐渐产生了比较合理的计量制度,制定了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不过,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计量制度仍不相同。随着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加,进一步要求建立全世界统一的计量制度。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我国已于1990年废除了与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不一致的市制单位,如长度单位丈、尺、寸,重量单位斤、两、钱,面积单位亩等,采用了以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
三、总结归纳长度单位
1.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
“如果想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需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学生答出“用长度单位”后板书标题:长度单位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引导学生从大到小地说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以便于进一步复习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板书上述长度单位。
让学生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指出1米的长度,并用伸直的双臂来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再让学生先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势或手的一部分表示出1分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刚才大家感受到了1米是这么长(教师演示),1分米是这么长,......(再接着演示1厘米、1毫米的长度。),那么谁能联系实际说说1千米有多长呢?”
让学生先想一想。
然后再引导性地提问:“1千米等于多少米呢?”
学生答出“1千米等于1000米”后,指出:“既然1千米等于1000米,也就是1千米有1000个1米这么长,1米是这么长(教师演示),所以1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不能直接用手势表示。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每一圈是200米,1千米应该是几圈呢?”
学生答“5圈”后再指出,大家课后去操场上跑跑,看自己跑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刚才大家说了,1千米=1000米(同时板书)。这就是说千米和米的进率是1000。那么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请学生打开课本第78页,填写“常用的长度单位表”。
同时让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填写。
巡视学生填写完后,出示投影片:
“刚才大家填写了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表。现在我问问你们,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引导学生答出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10。
“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呢?”
(米和厘米、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100。)着重强调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即1米=100厘米(板书此等式)。
“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呢?”
(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练习。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同时让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填写。
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指导。
集体订正。在订正每一题的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填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注意重点讨论“900厘米=()米”。
四、总结归纳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下面再来复习面积单位。”
板书标题:面积单位
“我们学过,要知道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量。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
引导学生答出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师将准备好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边上分别标上1米、1分米、1厘米)贴在黑板上,在纸的下端分别写上“1()”。
教师再指着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提问:“这块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再问“括号内应该填什么面积单位?”
学生答:填平方米。
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指着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引导学生填出相应的面积单位。
填写完单位名称后,让学生对三块正方形的大小进行观察,看看它们各有多大。再指导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教师要注意察看学生比划的情况,对表示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
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大家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分别是这么大。(教师指着三块正方形纸)那么,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答出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O后,再问:“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而不是10呢?下面我们先来看图。”
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画有100个方格的.一面),让学生观察后,引导他们说出由于边长是1米的这块正方形纸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公顷和平方千米。)
“这两个单位是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那么,谁能说说1公顷是多大?1平方千米是多大?”
引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如果把上面这些面积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应该怎样排列呢?”
指名一学生回答,教师把这些面积单位从大到小依次写在黑板上: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这些单位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把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79页的面积单位表中。”
五、巩固练习
1.口答。
出示投影片。
1平方米=()平方厘米1公顷=()平方米
1平方千米=()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
1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00平方米=()公顷
2.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79页前半页“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过程。
3.做练习十八的第2题。
先让学生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
4.做练习十八的第1题。
先目测教室的长和宽,再实际测量,最后计算出误差。
第2教时(总第42教时)
教学内容:质量单位时间单位--教材第79-80页的内容,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八3-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2.会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3.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弄清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质量单位。
1.请学生自己填空。(第79页“常用的质量单位表”)
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必须用______单位来计量,你所知道的质量单位有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______。
2.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
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如:一袋洗衣粉、一袋食盐、一袋奶粉、一个曲别针、一个图钉、一个硬币等。一些袋装的食品或生活用品的包装袋上都印有质量(重量),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用手掂一掂一千克的物品有多重,并且告诉学生一个二分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一克重。
3.练一练。
①3吨=()千克②6000千克=()吨
③40千克=()克④5吨=()千克=()克
⑤2000000克=()千克=()吨
[订正:①3000②6③40000④50005000000⑤20002]
二、时间单位。
1.复习归纳出学过的时间单位。
学生边说老师边进行板书:年、月、日、时、分、秒
2.进一步回忆日、平年、闰年的来历。
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录音来加深学生的记忆: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年,由于旋转一周的时间不是整天数,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所以就规定1平年=365天,这样每4年大约少算1天,所以规定每4年加1天,这年叫做闰年,有366天。
3.引入新的时间单位“世纪”。
(1)可以先提问:有没有比年再大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小结:比年大的时间单位是“世纪”。100年是一个世纪。从公元1年到100年是一世纪,从公元101年到200年是二世纪......从公元1901年到2000年是二十世纪。
(3)回答下面的年份是哪个世纪:
1974年1600年1874年1000年
(订正:二十世纪、十六世纪、十九世纪、十世纪)
4.将所有时间单位进行整理。
(订正:①100年②12月③1,3,5,7,8,10,12④4,6,9,11⑤平年2月⑥闰年2月⑦24时⑧60分⑨60秒)
5.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育学生时间非常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长大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三、巩固练习。
1.将本节所复习的两种计量单位进行整理。
2.填空练习。
①6吨=()千克②8000千克=()吨
③32000克=()千克④10千克=()克
⑤13分=()秒⑥240秒=()分
⑦7日=()时⑧2世纪=()年
⑨3年=()月⑩120时=()日
720分=()时3600秒=()时
1平年=()月=()日=()时
1闰年=()日=()时
在1974、1980、1996、1990、1600这些年份中,
平年是();闰年是()。
3.能力测查。(练习十八3、4、6题。)
(1)第3题:测量学校运动场所的长宽,并计算出面积。
(2)第4题:进行实际调查后填写表格:
[提示:这是一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老师千万不可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亲自去调查的机会和时间。订正参考①10②20③4]
(3)第6题:明年是什么年?二月份有几天?请你自制一份明年的年历。
四、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5、7、8题。
2.名数的改写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课件】相关文章:
2.高一物理课件
3.高一英语课件
4.高一地理课件
5.高一英语教案课件
6.高一数学课件
8.高一通用技术课件
9.高一主题班会课件
10.高一英语sports课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