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填空题怎么做?
“yulimail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填空题怎么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填空题怎么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填空题怎么做?
在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逻辑填空这一题型对于考生在遣词用字方面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政法干警的考生在作答过程中普遍反映难度较高,那么如何在给定的选项中确定正确选项,需要我们掌握好解题技巧来尽可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下面XX就为大家介绍如何提高政法干警填空题的正确率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文掌握做政法干警行测填空题的方法。
首先,在分析语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空白处周围有没有一些特殊的词语,有些时候在空缺处的前后有部分内容是对于空白处的解释说明。既然对具体情况作出了解释说明,那么所填词语的语义就容易确定了。
【例题1】
作为曾经和数理传统同样重要的研究范式,博物学传统其实从19世纪末开始就逐渐______。仅仅是在大自然中观察、采集、记录而缺少定量分析,从医生、军官到传教士都能玩一把的博物学,在科学研究日益精细化、职业化的大趋势中显得______。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衰落 格格不入
B.转型 特立独行
C.蜕变 曲高和寡
D.退化 大材小用
【解析】:A。本题是一道成语和实词混搭辨析题,
备考资料
文段开头出现博物学在一开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范式,在“其实”之后语义发生了变化,从19世纪末开始走下坡路。B项中“转型”一般是往好的方向发展,C项中“蜕变”表示事物形态发生了质的改变,有明显的对比,一般也是往好的方向发展,首先排除B、C项。文中“仅仅是观察、采集、记录而缺少定量分析”说明是有缺陷的,当然与现在研究日益精细化就是不相同的。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与前文语境吻合。大材小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不能与前文够成对应。故正确答案为A项。
【例题2】
负面新闻并不是永远都制造_____,从商业角度看,负面宣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_____销售,尤其在公司和产品不知名的情况下。曾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某些书籍的作者让读者感觉_____,书被评为劣作却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它们的销量增加了45%。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伤害 促进 亲切
B.损失 带动 熟悉
C.悲剧 刺激 陌生
D.难题 提高 冷淡
【解析】:C。本题是一道实词辨析题。第一空,“制造”与“损失”搭配不当,排除。造成+损失属于常用搭配。排除B项。第二空,提高+销量为常用搭配,不能提高销售,排除D项。语境中出现“在不知名的情况下”,说明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陌生、不熟悉的感觉。故正确答案为C项。
篇2: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巧用奇偶解题法
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算数计算题和文字应用题都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XX就为大家介绍如何运用奇偶法解答数学运算题。
行测必考的内容之一是数学运算题,而数学运算题常见题型有算数计算题和文字应用题。前者给出一个算式,让考生通过对算式进行分析、简化、计算,得出答案;后者给出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让考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并利用其他数学知识,迅速准确地计算或推出结果。主要测查考生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速度方面要求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在难度方面要求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面对数学运算类题目,单纯依靠一步一步的计算,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运算任务,甚至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答题时间。这充分说明在解决数学运算类题目过程中,一定有相应的解题技巧在其中,考生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取得高分的目标。
何为奇偶法,就是利用运算结果的奇偶性进行答案的排除和选择。一个数字,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在一些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奇偶性的判断,不需要太多的专业 和复杂运算。通过灵活运用奇偶法,考生可以快速解答题目,因此其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
奇偶法的核心是什么呢?恐怕这正是考生此刻所要提问的。下面就介绍一下奇偶法的核心内容。在数学运算过程中,一般涉及到的是数字之间的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但基本的是两个数字之间的运算。这样,我们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就简单多了。因为数字的奇偶性,在涉及相关运算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即:两个数的和(或差)为偶数,则两个数必然同奇(或同偶);两个数同奇(或同偶),则这两个数的和(或差)为偶;两个数的和为偶数,则差一定为偶数;
2.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即:两个数的和(或差)为奇数,则两个数必然一奇一偶;两个数一奇一偶,则这两个数的和(或差)为奇;两个数的和为奇数,则差一定为奇数;
3.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偶数
即:两个奇数的积为奇数;两个偶数的积为偶数;两个数一奇一偶,则这两个数的积为偶数,
备考资料
有了以上的核心运算方法,下面通过几道例题来验证奇偶法的有效性。
例题1:某地劳动部门租用甲、乙两个教室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两教室均有5排座位,甲教室每排可坐10人,乙教室每排可坐9人。两教室当月共举办该培训27次,每次培训均座无虚席,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问甲教室当月共举办了多少次这项培训?
A.8
B.10
C.12
D.15
解析:此题答案为D。根据题干可知,甲教室可坐50人,乙教室可坐45人,当月共培训1290人次,设甲教室举办了x次培训,乙教室举办了y次,则可列方程组如下:
x+y=27, ①
50x+45y=1290, ②
利用奇偶法确定方程组的解
再由①式可推知,x、y奇偶性不同,则x是奇数,选项中只有D为奇数。
例题2:某次测验有50道判断题,每做对一题得3分,不做或做错一题倒扣1分,某学生共得82分,问答对题数和答错题数(包括不做)相差多少?
A.33
B.39
C.17
D.16
解析:此题答案为D。依题意可知,答对题数+答错题数=50。
“加减法,同奇同偶则为偶”,50为偶数,则答对题数与答错题数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二者之差也应是偶数,选项中只有D是偶数。
例题3:哥哥5年后的年龄和弟弟3年前的年龄和是29岁,弟弟现在的年龄是两人年龄差的4倍。哥哥今年( )岁。
A.10
B.12
C.15
D.18
解析:此题答案选C。根据题目条件“哥哥5年后和弟弟3年前的年龄和为29岁”,可得哥哥和弟弟现在的年龄和是29-5+3=27岁,27是奇数,两个人的年龄和为奇数,则两人年龄必然一奇一偶;同时,“弟弟的年龄是年龄差的4倍”,也就意味着弟弟的年龄一定是一个偶数,所以哥哥的年龄一定是一个奇数,观察答案,只有C选项是奇数。故选C。
综上所述,在求解数学运算时,如果题目中涉及到了多个数字的差和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奇偶法,借助选项数字的奇偶性,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方法的灵活运用需要多核心内容熟练运用,除此之外,还需要从文字中抽象出具体的数字关系。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考生都能够灵活运用奇偶法,能够在数学运算题方面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成绩。
篇3: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之语句表达
在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语句表达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第一,题量变化不大,第二,题型变化不大,主要涉及语句衔接和语句排序。虽然在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考查数量不多,但题型呈现向国考靠近的命题趋势,对此,XX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明确方向,重点把握好语句衔接和语句排序两种题型。
例题1.今天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它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为基础的。没有坚实的经济力量和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繁荣。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经济社会就会萎缩,社会发展就会缓慢。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
A.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努力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B.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工作者创造性劳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C.我们看到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力量、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I.解答此题应用到的解题方法是?
I.【答案】话题一致。
※II.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II.【答案】C。解析:从文段中可知,这段话的对象是“科学技术事业”,选项A、B偏离此话题,排除。同时从文段第二句开始,分别讲了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之后讲的是经济力量和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故可知这段文字论述的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力量、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例题2.“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的意思是“一个由很多木板箍成的木桶,如果一块木板很长并不能多盛水,而有一块木板很短的话,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木板的上沿”。著名教练陈运鹏把制约游泳成绩的八个因素比作木板,________________。
A.只有八个因素都突出,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B.如果一个因素欠缺,那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C.只有一个因素很突出,并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D.如果八个因素都欠缺,必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I.解答此题应用到的解题方法是?
I.【答案】思路一致,
备考资料
※II.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II.【答案】B。解析: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要说的是短板效应,并接着讲出一块木板很短导致的结果。在选项A中“八个因素都突出”与“短、一块”脱钩,选项C中“一个因素很突出”只能照应“一块”,选项D中“八个因素都欠缺”只能照应“短”。而选项B中“一个因素欠缺”与文段的“短、一块”思路一致。故此题选B。
例题3.①但,窗子和门的根本区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当然,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看;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门是造了让人进出的
※I.解答此题应用到的解题方法是?
I.【答案】抓逻辑起点、抓标志。文段探讨门和窗的不同作用,由此可以首先找到文段的逻辑起点为②句。标志性词语“但”。
※II.以上6句话的正确排序是?
II.【答案】②⑤③①④。解析:本段材料的中心是在探讨门和窗的不同作用。②句直接引出中心,为首句。接着⑤和③句分别说了门和窗子都可以作为进出口用,应排在一起,且⑤在③前。然后由“但”字一转,①句指出门和窗子的根本区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④句通过举“赏春一事”的例子来论证①句观点,故④应紧跟在①之后,且①④应在⑤③之后。故正确排序为②⑤③①④。
例题4.①新兴城市也有杂乱的居民大院,但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院
②居住者不是高官显贵,便是富商大贾
③大杂院是城市的“特产”
④产大杂院的城市得有一把年纪
⑤大杂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看过有关的考证,猜想大约在晚清之后
⑥晚清之前这些院子就都存在了,但那时不叫大杂院,叫府第或大宅门
※I.解答此题应用到的解题方法是?
I.【答案】抓思路、抓标志。文段按大杂院的产生地点和产生时间展开论述。标志性词语“晚清之后”、“晚清之前”、“城市”、“新兴城市”。
※II.以上6句话的正确排序是?
II.【答案】③④①⑤⑥②。解析:⑤、⑥两句都是说大杂院的产生,分析两句的内容可知,这两句应排在一起且顺序为⑤⑥,③④①与⑤⑥②的前后顺序,按照行文逻辑,应该是先引出话题,再进行论述说明。故正确顺序为③④①⑤⑥②。
篇4: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行测逻辑判断技巧-代入排除法
在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题是很多考生所重视的问题,下面XX就为大家介绍一个逻辑判断解题方法―代入排除法,代入排除法是考试中最为常见的解题方法之一,特别是当题目信息比较繁琐,没有解题思路,或者不能找到明显的排除项和突破口时,考生经常可以采用代入法。
排除法指通过排除与题干一致的选项从而找到不一致的选项,或者通过排除与题干不一致的选项从而找到一致的选项,进而寻求正确的解答方法。
其实代入法与排除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在一起使用,可以称为代入排除法,一旦确某一选项不符合题干的条件,则可以直接使用排除法了。
【例题1】以保健品名义出现的核酸等“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并无多大帮助,从科学角度看,所谓人体需要补充外源核酸的说法不成立。人体缺的是营养,而核酸不可能缺。某些广告说人老了得了病,制造基因的能力会减弱,更是无稽之谈。
由此可以推出( )。
A.人生病都是营养不良的结果
B.人体内的核酸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C.所有关于保健品的广告都缺乏科学依据
D.食用保健品未必能增进身体健康
【解析】D。根据“由此可以提出”可知,本题是结论推理题,
备考资料
本题直接使用排除法能减少解题的时间。选项A,题干中没有提到生病与营养的关系,无关项,故排除;选项B,题干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核酸不可能缺,错误,故排除;选项C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故排除。因此,可从题干中直接推出的只有D项。故答案选择D项。
【例题2】甲、乙、丙均为教师,其中一位是大学教师,一位是中学教师,一位是小学教师。并且大学教师比甲的学历高,乙的学历与小学教师不同,小学老师的学历比丙的低。
由此可以推出( )。
A.甲是小学教师,乙是中学教师,丙是大学教师
B.甲是中学教师,乙是小学教师,丙是大学教师
C.甲是大学教师,乙是小学教师,丙是中学教师
D.甲是大学教师,乙是中学教师,丙是小学教师
【解析】A。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题干涉及了人物(甲、乙、丙)和职务(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两类元素,且四个选项都是对人物与职务关系的判断,根据题干信息,直接采用排除法。根据“乙的学历与小学教师不同,小学老师的学历比丙的低”可知,乙和丙不是小学教师,那么,甲一定是小学老师。因此排除 B、C、D、三项。故答案选择A项。
做题不在多,在于精,在于每做一题都能将这一题学会,并且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巩固练习中的题目,都是历年行测考试真题,并且有极其详细的解析,比起市面上任何一本参考书中的解析来得更加详细,只有详细的解析才能帮助你做到“做一题等于做十题的效果”,因此可以保证每一个同学做完后都能弄懂每一道题,熟悉出题人出题的套路,明确考题设置的考点,并进一步熟悉本文所介绍的技巧。
篇5: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行测逻辑判断技巧-突破口法
在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题是很多考生所重视的问题,下面XX就为大家介绍一个逻辑判断解题方法―突破口法,所谓的突破口法,就是快速找出解题的切入点的解题方法,如果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将会大大的简化解题步骤,从而节约时间。
那要如何找突破口呢?它一般是在所给题干的条件中。在题干给出的若干条件或各选项中,如果题干中有一个条件被反复提及,且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条件,或者通过某些条件能够直接肯定或否定某些选项,则这就是解题的突破口。下面我们将为考生讲解如何在解题时运用突破口法。
【例题1】几位同学对物理竞赛的名次进行猜测。小钟说:“小华第三,小任第五。”小华说:“小闽第五,小宫第四。”小任说:“小钟第一,小闽第四。”小闽说:“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宫说:“小钟第三,小闽第四。”已知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那么,具体名次应该是( )。
A.小华第一、小钟第二、小任第三、小闽第四、小宫第五
B.小闽第一、小任第二、小华第三、小宫第四、小钟第五
C.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闽第五
D.小任第一、小闽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华第五
【解析】C。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寻找突破口,由题干信息“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且根据题干的已知条件知道第二名仅出现了一次,最后结合选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
备考资料
【例题2】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解析】C。根据题干信息丁说的实话且“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可知,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而且说实话的的人的车是红色的,则结合题干的已知条件乙的话中提到了红色作为本题的突破口。 显然,乙不可能说实话,否则乙和丙的车都是红色的,不符合题意;则可知丙的车不是红色的,那么丙说的也不是实话,则丁的车是蓝色的。所以说实话的是甲,甲的车是红色的。由甲的话“乙的车不是白色”是实话,可知乙的车是银色,则丙的车是白色的。故答案选择C项。
巩固练习中的题目,都是历年行测考试真题,并且有极其详细的解析,比起市面上任何一本参考书中的解析来得更加详细,只有详细的解析才能帮助你做到“做一题等于做十题的效果”,因此可以保证每一个同学做完后都能弄懂每一道题,熟悉出题人出题的套路,明确考题设置的考点,并进一步熟悉本文所介绍的技巧。做题不在多,在于精,在于每做一题都能将这一题学会,并且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篇6:政法干警行测备考:数量关系之方正问题
方正问题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并不陌生,难度也不大,接下来,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关于正方正的题型和解法为广大考生进行详细解读,方正主要分为实心方正和中空方正,对于实心方正有如下性质:
性质: 相邻两层人数差8,最外圈人数=4(N-1),总人数=N^2
中空方正和实心方正在这3个性质中,只有总人数上的区别,也就是说中空方正的总人数由其层数决定,而不是边的平方。解决方正问题主要就是利用方正的 三个性质进行求解。
【例】用红、黄两色鲜花组成的实心方阵(所有花盆大小完全相同),最外层是红花,从外往内每层按红花、黄花相间摆放.如果最外层一圈的正方形有红花44盆,那么完成造型共需黄花( )
A、48盆B、60盆C、72盆D、84盆
【解析】利用相邻两圈之间,外圈人数总是比内圈人数多8,可知花盆数量分布由外而内分别为44,36,28,20,12,4,
由于最外圈是红花,所以偶数项为黄花,黄花总数为36+20+4=60。所以本题选B。
【真题】有绿、白两种颜色且尺寸相同的正方形瓷砖共400块,将这些瓷砖铺在一块正方形的地面上:最外面的一周用绿色瓷砖铺,从外往里数的第二周用白色瓷砖铺,第三周用绿色瓷砖,第四周用白色瓷砖……这样依次交替铺下去,恰好将所有瓷砖用完。这块正方形地面上的绿色瓷砖共有( )块。(-广东)
A.180 B.196 C.210 D.220
【解析】利用总人数=单边人数的平方即N^2可知N^2=400,N=20,即最外圈绿色花盆=4*(20-1)= 76。根据相邻两层差8,可得出每层的花盆总数76,68,60,52,44,36,28,20,12,4.红色花盆总数=76+60+44+28+12=220。所以本题选D。
当然本题也可以利用“干扰选项”原理进行求解,本题中涉及两种颜色的瓷砖,那么选择中必然会有两种瓷砖的数量来干扰考生,而两种瓷砖的总数为 400,观察选项只有180+220=400,所以180和220分别为这两种瓷砖,而绿色在外,所以绿色最多,所以绿色为220块。
篇7:政法干警行测数字推理备考之:约分与通分
对于各位参加政法干警考试的考生来 说,数字推理类题目是比较难做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思路不清晰,于是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尝试,可以是这种尝试是没有目的性的,只是碰运 气,运气好就做出来了,运气不好就做不出来,但是如果去看下答案解析的话,就又觉得题目是如此的简单。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应对数字推理题 目的解题思路。所以接下来,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带着大家一起来看数字推理类中约分与通分的解题思路。
(1)经典分数数列是以“数列当中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为研究对象的数列形式;
(2)当数列中含有少量非分数形式,常常需要以“整化分”的方式将其形式统一;
(3)当数列中含有少量分数,往往是以下三种题型:①负幂次形式;②做积商多级数列;③递推积商数列。
约分与通分
1、经典约分:当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含有相同因子时,应将其化成最简形式
【例1】 133/57,119/51,91/39,49/21,(),7/3。
A. 28/12B. 21/14C. 28/9D. 31/15
[答案]A
[解析]所有分数都可以约分变为7/3。
【例2】 105/60,98/56,91/52,84/48,(),21/12。
A. 77/42B. 76/44C. 62/36D. 7/4
[答案]D\
[解析]所有分数都可以约分变为7/4。
2、经典通分:当分数的分母很容易化为一致时,将其化为相同数
【例3】 1/4,3/10,(),2/5,
备考资料
A. 23/50 B. 17/40 C. 11/30D. 7/20
[答案]D
[解析]经典通分:5/20,6/20,(7/20),8/20。
【例4】5/12,1/3,3/4,13/12,(),35/12,
A. 7/6B. 9/8C. 11/6D. 15/8
[答案]C
[解析]经典通分:5/12,4/12,9/12,13/12,(),35/12;分子成递推和数列,括号中是2212=116,选C。
3、分子通分:当分数的分子很容易化为一致时,将其化为相同数
【例5】 1,3/8,1/5,1/8,3/35, ()。
A. 1/12B. 1/16C. 1/18D. 1/24
[答案]B
[解析]分子通分:3/3,3/8,3/15,3/24,3/35,(3/48),
【例6】 2/3,1/4,2/15,1/12,2/35,()。
A. 1/32B. 3/32C. 1/24D. 5/26
[答案]C
[解析]分子通分:2/3,2/8,2/15,2/24,2/35,(2/48=1/24)。分母为二级等差数列。
【山西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填空题怎么做?】相关文章:
6.国考行测复习计划
7.国考行测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