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感觉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
“左右不一样的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浅析感觉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浅析感觉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浅析感觉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
浅析感觉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
浅析感觉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作者/ 胡 萍
绍兴县柯岩中心小学,浙江 绍兴 31
小学生作文是孩子最为重要的启蒙阶段,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每一位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写作能力在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因此,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从踏上语文讲台的那刻开始,就拼尽力气,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批改。然而效果怎样呢?教师们苦不堪言。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如同记流水帐,再拿给孩子自己念都念不顺;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孩子的作文写得还不错,心里暗暗激动,结果越往下看越心灰意冷,无数篇内容相似,连措辞都基本相同的“优秀作文”……如此一来,教师激情何在?而学生每逢作文时,个个都“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小学作文教学,何以如此吃力,却两面不讨好?
基于这个疑问,重新审视当下作文教学,发现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1.教师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作文教学的制胜法宝。
2.误把起步作文当作代步作文。认为起步作文的教学就是教师提供的现成提纲做拐杖,名词佳句来铺路。
3.许多教师还在一遍遍地对学生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归根结底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方法都将孩子的感觉置身于作文教学之外。
一、真正的阅读是放下书本,拥有全面的感觉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绕道而行,盲目寻找书本上的好词佳句和所谓的技巧,而将孩子们稚嫩却宝贵的敏锐感知和丰富体验抛在了作文教学的起点上。实际上,细腻敏锐的感知力才是儿童写作的源头活水。
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就曾说过: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太古时代没有书,将来也可不必有书,对书的需求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未来是否无书,何时无书,我们不敢妄下断言,但夏老先生的话让迷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我们茅塞顿开: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并不局限于文字,其实拥有更丰富更广阔的空间。
二、真正的好词好句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好词好句从何而来?不就来源于普通人深刻感受自己世界吗?我们往往只记住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一个“敲”字所赋予文章需要推敲的道理,却没有去体会贾岛痴迷于推敲时的那份对诗歌的执著与热情。
笔者也曾有过一次顿悟的经验:夏天酷热难耐,正午时分行走于太阳之下是一件十分受罪的事情,正在苦不堪言的当口;一抬头却瞥见校园旁山坡上的白色兰花,那兰花满山遍野,开得十分灿烂。一时顾不得酷热,走向花开的小径,满眼阳光,扑鼻芬芳,突然彻底顿悟一词语“花香满径”的绝妙。好词好句源于敏锐的感知,敏锐的感知迁移到语言上来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良好的语感不仅能让我们迅疾地抓住他人的好词好句,还能令我们创造出自己鲜活的语言来。
三、真正的作文是前作文教学的产物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我们的老师常常跟孩子们强调这个观点,同时要顺便讲一讲“推敲”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写好作文以后多读几遍多改几遍。老师们一再强调“改”的`功夫,然而却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尴尬境地:老师如何改,孩子们就只知道跟着怎么改。老师举了个优秀案例,结果所有的孩子都一窝蜂改成那个案例。老师如果不说清楚哪里语句不通顺,哪里选材不恰当,哪里用词不准确,孩子们就不知道何去何从了。结果“改”成了孩子们的一个大难题,也成了老师的一大负担。
改作文是后作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后作文教学,也就是从学生开始提笔作文之“后”开始的作文教学。它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它注重学生文字的形成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当时的感知体验;它运用的是学生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学生通过眼、耳、口、鼻、手观察发现时摄取的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依赖于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索,而不是写作酝酿时的真情实感。可以说,“后”作文教学是一种带有“马后炮”性质的作文教学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马后炮”似的后作文教学其弊病就在于此。无米之炊,巧妇尚难为之,何况没有技巧经验可谈的孩子?
小学生作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作文素材如何输入的问题。有足够的输入,才有足够的输出。当我们的孩子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当孩子们不知道作文与他们身边的生活有何内在关联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出了大问题。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三大误区皆为我们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陈旧观念。无论是盲目地将阅读作为作文教学的制胜法宝,还是在起步作文中对“提纲”“好词好句’的错误认识,更或是对前作文教学的认识盲点其错误都如出一辄,即对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生理、心理、思维、语言发生状况缺乏了解,对感性认识、直接经验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和把握,长期忽略感官以及感官开放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对感觉教育这一块充满活力的理论领域一无所知。因此,笔者认为,感觉教育将是作文教学的前景所在。
篇2: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反思与对策
原先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范文引路”“读写结合”,这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但这种结合,必须有个“度”,必须掌握分寸。小学语文每单元后都安排一次习作,所写习作的题目要求与所学的本单元课文都是紧密相关的,有些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际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与单元课中一些段落语句搬到自己的习作中,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其实借鉴只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而不能重复范文的立意,不能重复范文的语言材料。文贵为新,只有立意新、语言新,才能谈得上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篇3: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反思与对策
素质教育虽然提倡了多年,但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还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为了考出好成绩,教师让学生“背”作文,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所背的作文通常是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优秀习作,为了应付自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写人、记事的各“背”几篇,并且要求学生如何改头换面地套用,以便“一文多用”。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爱好及作文固有的魅力。
二、反思
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作文教学仍是薄弱环节。针对以上列举的误区,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错误的教学观念所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作文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实在令人忧虑,值得深思。
(一)、重加工应考,轻实践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指出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但事实上有的学生小学毕业甚至初中毕业了,都不会写一封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的书信,这是因为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一切训练均是为了应考。1、以“背”促“效”。考试前让学生按老师所猜题目背优秀作文,以便应考。2、以“假”促“新”。让学生不根据生活实际,为达到效果而让学生作文一味虚构,胡乱编造。3、以“拔”助“长”。有的老师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高标准、高要求”。
(二)、重形式,轻内容;重指导技巧,轻作文育人。
语文教学向来重视文道结合,作文教学也应重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形式,文章成为学生的真情实感的一次流露,要文如其人。然而现在的小学作文往往重文轻道,即偏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
而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宗旨:育人。
(三)、重求同思维,轻求异思维。
现在,我们纵观中国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大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培养“窗户型”的孩子。一项资料表明,中国大陆孩子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孩子同样用华文写的习作,从表面上看中国大陆孩子的作文洋洋洒洒,作文水平要高出二至三倍。但仔细分析一下,中国大陆孩子写的作文好像八股文,作文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文章里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太差了。这一现实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利,对发展素质教育不利,对中国不利。
三、对策
为了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作文,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确实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但很久以前的作文教学,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形成了所谓形式,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束缚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造成了“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的严重状况。
1、多放少收、走进生活
“放”即写时不受章法约束,随意发挥。“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多放少收”,就整个小学作文过程而言,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
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过多地给予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路。同时也要改变评价的观念,尽量做到“重内容轻形式”。
走进生活,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社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开放式作文教学可以直接面对生活、社会,评论是非曲直,感受酸甜苦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力。
2、先写后导,尊重个性
“先指导,再作文”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的先导,强调了过多的“章法”,使得学生千篇 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先写后导”,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的写的基础上,使之导向明确,有的放矢,保住了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由于种种原因,思维定势成为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物的不同角度,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浅析感觉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对策】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