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作文教案
“chengxin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1篇九年级作文教案,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九年级作文教案,供大家阅读。
篇1:九年级作文教案
九年级作文教案1:
九年级作文教案与学案
课题: 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写真实、讲真话、抒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精心地翻阅;生活是一幅画,需要我们仔细地欣赏;生活是一条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生活,需要我们去观察,生活更需要我们去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二、写作指导:
(1) 生活是我们写作的取之不(2) 竭的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我们应努力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激起自己的写作欲望。
家事、国事、天下事,俯拾皆是,件件可写;亲朋、邻居、老师,随处可见,人人可叙。生活丰富多彩,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欢离合。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作文就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二)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
要想写好作文,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分析、培养观察能力,那是绝对不行的。 观察力是心灵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的信息一一捕捉。法国大文豪莫泊桑也告诫我们:
“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
我们不仅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而且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进行联想,发现规律。切忌浮光掠影、乘凉观月、茶后赏花式的观察。
积累是为了巩固观察结果而采取的行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把观察后得到的结果以各种方式保存起来。这些结果,可以进入人的记忆中,也可以用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只有贴近生活,做有心人,文章才能写得内容丰富,感动读者。
(三)感悟生活,写出独特的文章。
观察离不开思考。观察只能捕捉现象,而思考才能抓住本质。假象也是事物的反映,但不是本质的真实反映。就像河流底下的水在不停地奔流,而表面的泡沫却在回旋漂荡。可见,光观察不思考,就会走向谬误。
不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议论,首先鼻息将自己“摆进去”。不仅要仿佛看到、听到、触到、嗅到或尝到所描之物、所写之人、所绘之状,还要达到“神与物游”、“人与物合”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由观察所得的感觉、知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达到“人文合一”的境地。
小结:
“我手写我心”。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人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我们应尽情地哭笑,尽情地歌唱,尽情地呐喊,用心谱写真情的乐章,体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三、随笔借鉴: (作者:无锡市第一中学 吴静娴)
(一)橘子
妈妈来看我时,带了一大袋橘子。由于学习紧张,一时竟忘了它。今天突然想起:柜子里面还有一袋橘子呢!便赶紧翻箱倒柜,终于,在柜子的一角发现了它们。
可打开一看,袋子里已是“水漫金山”。粘乎乎的汁液浸满了每个橘子,一股酸酸的气味扑鼻而来。
我用两只手指一个个地翻着,希望能找到“罪魁祸首”,斩草除根。终于,在众多橘子的身体之下,发现了一只已不能算得上橘子的橘子。
它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丑陋的橘子了:深青色的斑点布满了它的全身,上面又爬满了白色的绒毛;除了旁边有一点橘子的本色外,其余部分都是一片恶心的荒凉,大概是由于所受压力太大,它已严重地变了形,汁液汩汩流出。
我满怀愤怒地看着它;它用它那可怜的怪样看着我。我的心不由得软了。也许,它是冤枉的,众多的橘子中,必须有一个在最下面,牺牲自己。如果不是它,那总会有一个来代替它的位置。也许,它也忍耐了好久好久,但终因上面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它已经到了无法再忍耐下去的地步,“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我还在看着它,但已不是满怀愤怒,而是同情与敬佩。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可爱的人,就是这样默默地忍受着压迫。
(二)得意忘形之后
电视里直播着世乒赛。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乒乓球所能带给我们的自豪感似乎少了很多——以前包揽全部冠军的韶华已经不在,老将连连失利,新手又似乎比较幼稚。一言以尽之——无奈。
王励勤艰难地争夺着进入前四。此时的形势对他来说简直是好到了极点——胜利势在必行:最后一局,10:6。只要再赢一个球,对手只能望“前四”兴叹了。可是,接下来的比分让我们由兴奋转为失望,然后是愤怒,最后只能是绝望了。对手赢了,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刚才表现神勇的王励勤哪去了。也许老天真的开了一个玩笑。马琳也重蹈了王励勤的覆辙。输了之后的他懊恼地用球拍打着自己的头,无奈。
中国乒乓在走着下坡路。小球换成大球,五局三胜改为七局四胜,每局21球改为11球,一切都让中国选手感到非常的不适应。刘国梁当上了教练,中国渐渐地被外国赶上了。
也许这样才能磨练中国人的意志:没有惊险的比赛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以前看世乒赛,总是抱着必胜的信念看的,这的确让我们很自豪。但这样的比赛会让对手不感兴趣,我们也不感兴趣。
有人说,中国人的身体就适合打乒乓球,我却不这样认为。以前中国的辉煌不只是因为身体,现在的失败也是。
中国的乒乓球仍是世界第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其他国家也正在进步,他们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比赛方式,他们在崛起。
现在,谁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谁就是强者,不论你以前有过多大的辉煌。
这就是竞争。如果身边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敌人环视,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放松警惕 ,贪图安乐,不思进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淘汰出局。现在,规则的改动给我们制造了无数个这样的敌人。但愿我们在经过开始阶段的不适应后,恢复当年的“本性”,重新变得威风凛凛。
(三)非典与觉悟
朋友:
你可以放心地看这封信,因为我很健康,你不必担心这封信上会生长着SARS病毒,对你的生命造成威胁。当然,你也要确保我的安全,回信时别忘了量体温。
“非典”时期,你害怕吗?也许我是个胆小鬼,因为我时不时地会突然害怕我随时会失去这个世界,这个我如此习以为常的世界哪一天会不属于我——这决不是杞人忧天。
你被隔离了吗?有没有感觉自己失去了自由?如果是的话,那你会因此而烦躁、气愤吗?其实,你我同病相怜:不能回家,不能上街,不能出去……只能呆在学校。的确很无聊。那么就和舍友们来个“十日谈”吧!即使不是“十日”,“三日”、“一日”也行。也许这会弥补你心灵上的空缺。
现在,你千万不要以裴多菲为榜样,吟着“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向“非典”公开宣战。因为,不自量力往往是自取灭亡。我不是在吓你,朋友,这只是一个同龄人的由衷的劝
告。
朋友,鼓起勇气,想象一下,如果你突然得了“非典”,它向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你的生命,在那种情形下,你会怎么办呢?如果是我,也许,我会一下子看清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可能性原来非常有限。你呢?你会感到痛不欲生,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还是冷静地对待一切,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在世上还该做些什么事,这些事对于你才是真正重要的。
你千万不要认为我是在诅咒你,朋友。我只是想假设一下,用一个“非典”病人的眼光看一看世界,想一想倘若来日不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想做的事情是哪些,这将是我们更加善于看清自己的志向所在。
我相信,无论我们怎样爱惜健康,也不可能永久保住它,而健康的全部价值便是我们得以愉快地享受青春,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最后,就用一首“诗”来祝愿你吧:
月色浓浓如酒,春风轻轻吹柳;
桃花开了许久,不知见了没有;
病毒世间少有,切忌四处游走;
没事消毒洗手,非典莫能长久;
闲来想想好友,祝福幸福永久。
一个默默祝福你的人
作于“非典”时期
四、高考满分作文
状元凉粉 江苏省泰兴中学 王晶 评点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穷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元假钞给我。”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
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掇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币,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快要高考了,要注意加点营养,可别亏待自己呀。”店主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每次来看我,都会将家里老母鸡生的那几个蛋塞给我,而我知道,为了本人在城里上学,家里一年沾不到十趟腥……“那我就更不能让这钱留在兜里!”
“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热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根两指粗的木棍,插进瓷缸中的透明状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上顿时烫得通红……
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他也在灼热的环境下辛劳,为我挣来一分一分的学费……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钞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劳苦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终于,我咬咬牙,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真币,“阿姨,给您钱!”“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下回再来,我给你炒两菜。”
回校后,我就把那假币撕掉。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评语]文章中一波三折的心灵波动与丝丝入扣的情节相结合,在从容而又似乎平实的叙事中显示出来,体现出了真诚、淳朴、自然的魅力。然而,作者的目光其实是异常敏感的,总是带着心灵的热力与亮度来抚摸与把握动人心弦的细节。假如没有对于店主手臂上那些热毒疹的发现,没有对于凉粉制作艰辛过程的描写……那么文章触及灵魂的力量就将丧失许多。因此,重要的是还是要用心灵的眼睛去上下求索、洞察外在与内在的隐微之处,情节才能展现为情感、情意、情思之节奏,心灵之节律。如果光观察不积累,就赞美未免开花不结果,多姿多彩的生活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备课资料: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如是说。
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
没有对自然景物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
没有对江边夜色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非入山甚深者,就写不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
非知山最真者,就写不出“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金·许古)
非观山最细者,就写不出“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如果不到深山里观察老虎,就不可能写出解氏兄弟猎虎、李逵杀虎、武松打虎的栩栩如生的场面。
只有用心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有生命力的文章。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结合校内外、国内外发生的时事,开展探讨评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辩驳,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拨正,使正确的见解渐渐浮出水面。连贯性的活动,促使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训练了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灵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九年级作文教案2:
雨的诉说 【走过雨季,聆听雨说】
[写作导航]
同学们:对于我们,雨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本单元的写作主题: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可以来自你的心灵感悟。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听雨》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的思考。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文题导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笔下,雨是如此的善解人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雨中孤行,心境难免有些凄迷纷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发现的不是自然界的雨,更是少女心中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的情……现在,就让我们踏“雨”而行,走进雨的世界,以“雨”为话题作文,文题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写作指津]
写“雨的作文”,既可以从身边的雨声入笔,也可以联系古诗词中的雨着手,更可以描绘雨中的故事。下面的三项任务,就是本次作文的参照执行。
任务一,探访研究,走进雨世界。
仔细聆听过落雨的声音吗?曾经思索过雨的来龙去脉吗?注意到不同时节雨的变化吗?如果你的答案的否定的,那更应该从现在做起,在有雨的日子里,有意识的细心聆听,揣摩体会。要是天气暖和的牛毛细雨,我们也可以真正走进雨中,感受细雨的温情,体会雨中漫步的情趣。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更可以将不同时令季节、不同大小的雨声录制下来,慢慢的比较鉴别,欣赏体会。
任务二,搜集整理,品读雨韵味。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雨的赞颂就没有停止过,从杜甫的《春夜喜雨》到汪国真的《江南雨》,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古诗吟咏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今人演唱。关于雨的诗文资料浩如烟海,学会搜集整理吧,进新华书店,上图书馆,或者登录互联网,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只要你愿意做有心人,就不会没有地方淘金。搜集这些资料,再按照季节或者心情来分类整理,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更能在作文时做到厚积薄发。
任务三,辩证分析,探访雨功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人们对于春雨无声无息滋润万物的赞叹。雨,既有“春雨贵如油”的珍惜和喜悦,也有暴雨成灾的疯狂和暴虐。滋润大地、解决干旱的是雨,提供淡水、净化空气的是雨,泛滥成灾、冲毁桥梁的也是雨。整理雨“功”和“过”的资料,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合理开发、保护水土资源,高瞻远瞩、自然和谐发展等,为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名著撷英]
倾盆大雨从变黑了的天空里倾斜下来。这不是雨,而是乱响的、叫人站不住脚的倾泻下来的水,是狂暴的充满了旋卷的黑暗的水旋风,从四面八方倾泻下来。
大雨,(前苏联)绥拉菲摩维支《铁流》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秋雨,郭宝林《八月,成熟的故乡》
傍晚时候,牛毛细雨下起来了。群众叫“箩面雨”。那雨像丝线一样细,像面粉一样轻,随着轻柔的春风,在天空中飘洒着,扬落着。有时候细起来像一阵薄雾,笼罩在柳林中、河面上、苇棵里。
细雨,李准《黄河东流去》
[参考题目]
1、雨中漫步
2、四季雨声
3、风雨与诗词
4、风雨中,_________
【佳作范例】
例文1:
走过雨季
每当听到17岁那年的雨季我感慨万千,也许少了童年的稚气,但是那风舞的季节总是无情,牵动落泪的丝绪!
我感动过,因为勇敢者的行为号召世人迈着前进的步伐!回想往事,我便少了一份童真,其实这也是一种流逝!
不管纯真年代是否还存在,我都不会去追问青春无悔!5.12大地震让我追随那勇敢者的魅力,亲吻伟大祖国!
岁月似流水,生命如夏花!也许我记念过去崇尚未来!上天总喜欢开玩笑,而人们喜欢傻笑,那我喜欢微笑于他人!
我时时走在热闹的大街上,不时回望那一张张不熟悉的脸,也许是年领的限定,我总是生活在疼痛与忧伤的季节里!
那也正如实而不华的佳果,也如美酿!
诗云:
青春逝了,雨季别了!
我愿追风而舞了!
我如愿丢失去了!
我不知前路的去向了!
风在舞动,我心飞翔!
她走在雨季中了!
他追着去了!
他她们沉醉其中了!
不经意的逝去了,
我却盼望了,
雨季就这么走了,
而我们也成长了!
我轻松走过雨季,回望来时的路,也是别样景色!总是一份忧伤自扰,何必多一些烦恼,少了一份宁静呢?路在脚下,
我们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那么一路疯狂,一路向阳!
例文2:
雨的自述
风中的云,轻飘飘的在空中游荡。渐渐的,云厚了,重了,灰了。而我就在此时离开了她,来到这给世界,我轻飘飘的落在田圃,滋润田野,落到长河中,交织出悠扬的曲子,落入海洋里,成为永不会消失的水。
我刚烈,无所畏惧,伴着霹雳,带着风的怒吼,雷的咆哮,来到北方的土地上,编奏着自己的交响乐。我打在屋顶上,溅起层层水花,打在窗户上,啪啪直响。我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东南横扫着北方的土地。雷在低低的云层中轰响着,为我伴奏,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白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狂风中狂乱地摆着的田禾,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我和在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人影,我虽然无所畏惧,但我的生命却很短,只有短短一刹那,渐渐的我就被那刚从云后跳出的太阳征服了。
我轻轻柔柔,缠缠绵绵,淅淅沥沥,丝丝缕缕,我迷恋江南的景色,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水面无波,垂柳婀娜,一片静谧,我迫不急待的争脱云的士束缚,进入这画中世界,去聆听、去欣赏、去感触。所以我总是轻轻柔柔,绵绵,淅淅沥沥,丝丝缕缕,朦朦胧胧,人们笔下的江南,天地间烟雨茫茫,茫茫烟雨,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
待雨过天晴,被我洗涤一新的江南又出现在蓝莹莹的碧空下,变得丰姿绰约,宛若刚出的美人,碧玉般洁净,兰花般可爱,亭亭玉立,脉脉含情,呵,江南如此娇美,不也有我一份功劳吗,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也一样,我有不同心灵,不同性格,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声音,因为我总是来自不同风中的不同的云。
例文3:
雨的自述
我是雨,当你看到黑黑的云儿聚拢在一起的时候啊,说明我就要来到你们的身边了。我悄悄地来了……
我来到一个姑娘身边,她静静地倚靠在窗边,她淡淡的笑容总让我舍不得离去,她的面容说不上是美丽,但是却让我感到很舒服,我竟会感到幸福,因为她在静静地欣赏我。人们对我有不少的说法,有人说:上帝流的几滴眼泪就变成了我来到人间。有的人说我是天使向人间撒的透明花瓣。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使者。我有时太贪玩了,舍不得离开,所以才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麻烦,可是我也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啊,所以高兴地迎接我的到来吧,雨后的空气不是更清新吗?雨后的彩虹难道不美丽吗?你如果静静地观察我,你会发现我在对你微笑。
听爷爷、奶奶说,古代的人们对我们就有不同的看法,还为我们建造过一个“苦雨亭”和一个“喜雨亭”。
每当我来到时,那位姑娘总会静静地望着我,我也安静地看着她,在她柔波似的眸里,我看到了一颗温柔的心。人们啊,当你们静静地读懂我的祝福时,我会快乐地离去。
九年级作文教案3:
选材
【能力定位]
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就需要材料。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写进文章的材料为题材。素材和题材仅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
【要点阐释】
筛选和安排材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紧扣主题。选取的材料必须跟主题密切相关,必须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如果不看材料是否对路。不分主要次要,拣到篮子里便是菜,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轻者使内容杂乱,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重者则成为“跑题”之作,劳而无功。如写《我和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可写这位老师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写老师和其他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事,就切题不紧,如果又写老师在回家路上所做的事,或是在家里所做的事,尽管这些事也能表现出这位老师的优秀品质,但这些事却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则属于“材”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必败无疑。所以,选材时必须“有的放矢”,紧扣主题。
(二)要真实典型。所谓“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写出来才可能具体、准确、生动、感人,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反之,如果材料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编造的,这样的文章,内容上很容易逆情背理,露出假象,令人反感;即使编得“圆满”,露不出破绽,也不可能表达出真情,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所谓“典型”,就是说所选的材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不要误以为只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才是典型材料,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事情也同样典型,只要这些小事有深刻的意义,能反映深刻的主题,所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便是如此。如我们熟知的《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它的材料真实,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事,所以写出来就有真情,就感动人;第二.材料典型,小中见大。在周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这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本色。读了此文后,更增加了我们对的爱戴、尊敬与怀念,这便是“小中见大”的功力。我们中学生,经历的大事确实不多,所以要写好记叙文,选材时一定要在“真事”“小事”上下功夫。
(三)要生动新颖。所谓“新”,就是题材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文章切忌随人后”,选材更是如此。同样一个主题,如果选取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来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出新意;或变换一下角度,变换一下思维方式,选用那些别人用过但还能挖掘出新意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大家简直写腻了。动笔无非是“深更半夜,两鬓斑白的老师还在伏案工作”,或者“大雨滂沱的天气,老师踏着泥泞小道作家访,给学生补课”,或者“我在学校病了,老师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像妈妈一样照顾我”,等等,这些题材,虽然能表现老师的崇高伟大,可爱可敬,但张三李四反来复去都这么写,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平淡乏味,甚至还会沾上点“虚假”之嫌,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佳绩的。
但有个同学却巧妙地变换角度,把这个旧题写出了新意。他通过老师的眼睛,来表现主题——一老师总是瞧着我,我有什么不妥吗?反复检查,都不是。心里想:要么老师冤枉人,要么他眼睛出了毛病.要么老师神经不正常……下课了,老师又喊我到办公室去,这更使我想:真是.无端地“盯”我一节课不说,还要找我的麻烦吗?一进门,老师就说:“我上课看你脸色不好,准是病了,你要抓紧去看医生………”“哎呀,是呀!我昨天感冒发烧,今天浑身没劲,自己没在意,想不到老师连这点也看出来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材时变换角度,抓住眼睛—一心灵的窗户,来表现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可贵品质。文章表现的尽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由于选材的与众不同,其内容并不使人感到陈腐平庸。
一般说来,新鲜的事物总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感,所以,我们在为文章立意选材时要努力求新。但是,求新决不能盲目,必须以“紧扣主题”“真实典型”为前提。
(四)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这样,中心会更突出,人物形象会更丰满。因此,选材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惜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从自己搜集到的二十多个素材中筛选出三件事写进作品中,这三件事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第一件事——松骨峰战斗,刻画一个英雄群体,表现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第二件事——马玉祥在浓烟大火中拼死救出朝鲜儿童,写一个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最真挚的爱;第三件事——防空洞里苦乐谈,展示战士们的美好心灵,这是他们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矗读完这三个事例,我们会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战士是多么的可爱——“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如果三个材料属同一类型,即使扣题、典型,也难以把人物的形象塑造的那样丰满完美,难以收到上述效果。
篇2:九年级作文修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写作过程是一个修改完善的过程,一个思维认识过程。
2、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例文分析讨论,使学生从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作文修改;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并掌握提升作文等次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例文分析讨论及练习,使学生懂得并掌握提升作文等次的一些方法。
(2)教学难点:同(1)。
三、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介绍讲解法、分析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练习法等方法,侧重运用分析讨论法和练习法。
四、课堂准备:实物投影器
五、教学内容、过程以及时间安排:(总时间45分钟)
1、出示学生作文《点滴的感动》(原文),学生静读3分钟,进行简单的评注,读后点评,归纳出文章优点和其有价值修改的地方。(时间10分钟)
2、六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提炼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改正,教师巡回指导。(时间10分钟)
3、全班交流修改稿,小组代表展示修改稿并点评。(时间20分钟)
(注意:(1)要点拨学生恰当运用“朗读法”、“互批法”等手法,达到提升作文等次的目的;(2)要点拨学生恰当运用排比、比喻、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的方法提升语言表达效果,达到提升作文等次的目的。)
4、小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大家讨论的修改方案,课后修改自己的习作,达到熟练掌握提升作文等次的方法之目的。
篇3:九年级作文修改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书信体作文评改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作文的能力,通过批改别人的作文来提高自己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批改作文步骤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作文的能力,通过批改别人的作文来提高自己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
从哪写方面去评定作文的优缺点,如何去下评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教师评改作文的缺点引入学生学习批改作文的好处。
导语设计--师:同学们,你们学习语文,最怕的是写作文,对吧?学生笑:对!
师:其实老师在教语文这门学科中最怕的是批改作文。生笑:老师批改作文十分辛苦。
师:老师辛苦没什么,关键是老师的`辛苦是不是有价值。现在,大家来探讨思考这个问题--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作文有哪些弊端和问题?
生激烈讨论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1、教师一个人面对几十、百十人的作文很难篇篇都去细细批改,教师的好恶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有很大的不公平。
2、教师批改作文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居高临下,过多地指责学生作文的缺点和不足。
3、教师毕竟是一个人,面对几十、百十篇的作文,很难都准确作出正确评价,且评语模式化,单调单一,缺乏鲜活力,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4、教师评语过于深奥,专业术语多,学生难以理解。
5、教师是成年人,和学生年龄有差别,认识问题很难和学生达成一致。
师:既然老师批改作文很辛苦而又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就来学习批改我们同学的作文,好吗?
生:(激情很高)好!
板书课题:作文我们自己改--批改“给的一封信”
二、达标导学:
1、读“作文评改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习作文批改的步骤和方法。
①、读第一遍,修改错别字,划出明显有语病的句子。
②、读第二遍,概括出作文所写的内容、主题和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③、读第、三遍,评定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向作者提出某些具体要求和希望。
④、小组评议,综合评定等次或打分。
⑤、署上批改人和日期。
2、批改书信体作文评定的角度:
①、格式上是否正确。
②、信的内容是否充实,信中是否把自己的想法、要求、问题等写得清楚明白。
③、信中的内容是否条理清晰。
④、信里的语言怎样。
⑤、信中表达的感情是否真实,能否以情动人。
⑥、其他方面的优缺。
3、作文评语的模式:
信的主要内容概括(这是写给…的信,信中写了那些内容。优点是:……。
缺点是:……。提出的要求是:。)
篇4:九年级作文修改教案
1、读第一遍,修改《给弟弟的信》中的错别字,划出文中明显的病句:
学生修改很仔细,要求也很苛刻:具体情况略
2、读第二遍,概括这封信所写的内容:
这是一封哥哥写给弟弟的信,信中哥哥肯定了弟弟的优点,也指出了弟弟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希望弟弟能及时改正。
3、在读作文,讨论着这篇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讨论,同学认为这封信的优点有:①信中的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信中表达的感情真挚,突出了哥哥的兄弟之情。③信中对弟弟身上表现的缺点写得具体。
信中的不足之处有:①信中对弟弟身上的优点写得太概括,应该有具体的例子。②信中对弟弟的劝戒还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道理讲得不够。
篇5:九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4.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
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训练了以“窗外”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个同学的拟题、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 是虚构的材料:一个老大娘在雨中摸针,能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吗?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选材。
二、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一味的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三、引导学生掌握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选材”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选材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20--年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材料方面要求很高。如重庆“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岗“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多加1—3分”。材料之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远远不止于此。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照优秀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小组学习,对照例文,分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考题回放(20--年湖南益阳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满分点: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二是材料的情感美。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五、结合优秀作文,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分析满分秘诀。
考题回放(20-年浙江杭州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满分例文解秘
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旁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画。我迈开步子,观赏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
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镜子吃力地看书,字是反的,她会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了下来,她为此露处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微笑。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
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低头,弯腰,又站起。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串的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写在了他的脸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挖起。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农民,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
睁开眼,天已大亮,枕头旁放着的书仍翻在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风景。
满分秘诀:除了形式新颖、构思独特以外,本文在材料上的特色也极为鲜明:⑴材料横贯古今。文章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古今人物巧妙连接在一起,展示了布鲁诺、张海迪、袁隆平独特的“人生风景”。这种形式,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约束,给人以明快、简洁、大气的感觉。⑵材料感情浓郁。考生选取的三个故事虽“老”,但作者用善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守。⑶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侧重,写布鲁诺重在背景的烘托,写张海迪重在内心情感的铺设,写袁隆平重在人物言行的描写,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显出鲜明的个性。读者透过文字可以触摸到这些人物的美好心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具体方法是认真思考,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
六、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苦与甜是相对的,苦与甜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些从小肯于吃苦的人,往往三十而立,因为有了真本事,后大半生便可以享受相对甜美的生活。而从小泡在蜜罐里不肯吃苦的人,且不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甜,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真本事,一生也摆脱不了心灵上的苦难。正如俗话所说:“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
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以“苦与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亲人或朋友“苦尽甘来”的故事,展开时,对“生活之苦”要“泼墨如云”,对“生活之甜”则可以一笔带过;写议论文,则可以以李时珍、李世光等人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作为素材,提出“在苦难中走向成功”的主题,为充实文章,写作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格言,让观点水到渠成。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取材,有句话说得好:“自讨苦吃会增加生命的高度,历尽忧患方能挥洒生命的昂扬。”从反面切入,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七、学生互改。
八、教师点评。
九、总结: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材料丰富,精当具体”。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篇6:九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3.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复习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一般说来,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这说明结构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我们今天训练第六个专题——结构。
二、学生自学,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构是文章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考场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有的将“结构”直接列出纳入评分标准,也有的则将“结构”这一项评分依据细化为“篇章”、“条理”、“表达”三个小项。
三、引导学生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训练过的文章结构类型:总分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流浪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拼合式结构、对话式结构等。
2.学生小组学习“提升要诀”,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方法有助于文章结构的优化。
一线贯穿。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化等。
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其最大好处是总提分明,分述到位,各得其所。
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构建文章的结构,新颖别致。其中的“问”,实际上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回环往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诗歌之中。
首尾出彩。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头,可以锁定靶心,开门见山;可以聚焦环境,写景渐入;可以设置矛盾,悬念引入;可以用熟语拉近距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精彩的结尾,可以是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可以是敞开心扉,尽展真情美;可以是欲言又止,尽展韵味美;可以是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可以是呼应开头,尽展结构美。
3.总结:其实,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已系统训练过这些方法。保证文章有严谨而巧妙的结构布局,就要在写作之前先好好运思,通盘考虑,精心布局。
四、对照优秀例文,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和满分秘诀。
1.小组讨论,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线索分散,笔力分散。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五是首尾失当,影响表达。
1、引导学生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⑴考题回放 作文:沟通
友情提示:沟通,椐《辞海》解释,意为“使彼此相通”。
要求:⑴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⑵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篇7:九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
沟通
前几天,因母亲打扫房间同时看了她的日记,女儿与她大吵一架。几天来,两人互不理睬。这天晚上,女儿想了许多许多,终于提笔给妈妈写了第一封信。
妈妈(因与你吵架,故不称你“老妈”):
您好!
为了我们母女的和平共处,我决定写信和您沟通一下,以表示我深深的歉意(但并不说明上次吵架是您对我错)和无比的严肃。作为女儿,与您吵架是没有礼貌的,是我不对。对不起,妈妈(深深鞠躬)。
为了避免今后我们母女再爆发冲突,我想了以下几点,作为我们之间的协定:
1.今后的重要东西(特别是日记),请勿随便翻阅。如有需要,必须征得我的同意(这点很重要)。
2、以后我若把门关上,请勿随便进入。进入前先敲门,当听到“com in”时,方可进入。
3.学校考试成绩不要天天询问。如果考试了,我会主动将成绩汇报给您(这是为了减轻我的心理压力)。
4.在家吃零食,如巧克力、薯片等,请不要阻止。从自己的形象方面考虑,我不会乱吃东西,我会控制自己。
5.今后我们母女之间要加强沟通,平时要以聊天形式进行沟通,关系恶化时以书信沟通。
祝妈妈身体健康!
女儿
上学前,女儿把信悄悄地放在母亲的书桌上。
放学回家,女儿就看见有一封信平平整整地躺在自己的书桌上,心中窃窃惊喜。
女儿(因吵架不再称你“宝贝”):
看到你的信很亲切,很激动。针对你提出的五大内容,我也说说我的想法。
1.看你的日记,我不是故意的。在此说声“对不起”(还真有点不习惯)。这条我完全赞同,有需要,我会主动向你说明,与你商量。
2.第二条,我基本同意。但前提是你不能在里面做影响学习的事。你进我们房间,也要自觉遵守此款。
3.第三条,我基本同意。前提是你不得欺骗我们,如违反,则此条无效(这点特别重要)。
4.零食无益,美丽和零食对女孩子不可兼得。这一条,我保留自己的意见,但我会改变原来的态度和方式。
5.第五条,我完全同意。只是为了你好,可以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
祝你学习进步!
母亲
看完信后,女儿高高兴兴敲门进了母亲的房间。
⑶满分解秘
满分点:首先,题目扣得紧,这一点特别重要。开头,迅速点题,交代沟通的原因。两封信,说明了母女沟通的目的,沟通的内容。结尾含蓄地暗示了母女沟通的结果,呼应了开头。全文以沟通为线索,行文自然流畅,不蔓不枝。
其次,表现形式新,主体部分是两封书信,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信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夹注,也极有创意。再次语言自然朴素,又不失风趣。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请看吧,在教室里,后排同学也在努力向上;在乡村里,孤寡老人又受到政府的救济;在社区里,贫困人家正在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在医院里,那些重病患者床前摆满了鲜花……我们的国家,一个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正在努力将阳光播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是,请回忆父母那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老师那一个个关注的眼神,朋友的携手相牵,社会的关爱行动,当它们犹如春风送暖般步入生活的角落或心灵的角落,我们何等的感动!
请以“角落”为话题,自定题意,自拟标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点评。
八、总结: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框架,得把它打好,打坚实,打得富有新意。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认真精心构思,构建个性化的结构。
篇8:九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
九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1:
作文专题指导教案之一—选材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4.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
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训练了以“窗外”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个同学的拟题、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 是虚构的材料:一个老大娘在雨中摸针,能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吗?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选材。
二、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一味的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三、引导学生掌握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选材”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选材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材料方面要求很高。如重庆“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岗“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多加1—3分”。材料之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远远不止于此。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照优秀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小组学习,对照例文,分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考题回放(20湖南益阳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满分点: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二是材料的情感美。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五、结合优秀作文,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分析满分秘诀。
考题回放(年浙江杭州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满分例文解秘
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旁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画。我迈开步子,观赏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
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镜子吃力地看书,字是反的,她会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了下来,她为此露处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微笑。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
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低头,弯腰,又站起。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串的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写在了他的脸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挖起。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农民,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
睁开眼,天已大亮,枕头旁放着的书仍翻在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风景。
满分秘诀:除了形式新颖、构思独特以外,本文在材料上的特色也极为鲜明:⑴材料横贯古今。文章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古今人物巧妙连接在一起,展示了布鲁诺、张海迪、袁隆平独特的“人生风景”。这种形式,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约束,给人以明快、简洁、大气的感觉。⑵材料感情浓郁。考生选取的三个故事虽“老”,但作者用善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守。⑶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侧重,写布鲁诺重在背景的烘托,写张海迪重在内心情感的铺设,写袁隆平重在人物言行的描写,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显出鲜明的个性。读者透过文字可以触摸到这些人物的美好心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具体方法是认真思考,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
六、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苦与甜是相对的,苦与甜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些从小肯于吃苦的人,往往三十而立,因为有了真本事,后大半生便可以享受相对甜美的生活。而从小泡在蜜罐里不肯吃苦的人,且不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甜,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真本事,一生也摆脱不了心灵上的苦难。正如俗话所说:“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
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以“苦与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亲人或朋友“苦尽甘来”的故事,展开时,对“生活之苦”要“泼墨如云”,对“生活之甜”则可以一笔带过;写议论文,则可以以李时珍、李世光等人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作为素材,提出“在苦难中走向成功”的主题,为充实文章,写作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格言,让观点水到渠成。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取材,有句话说得好:“自讨苦吃会增加生命的高度,历尽忧患方能挥洒生命的昂扬。”从反面切入,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七、学生互改。
八、教师点评。
九、总结: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材料丰富,精当具体”。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九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2:
作文专题指导教案之二—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情感”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情感”方面失分的原因。
3.掌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情感”方面失分的原因。
2、掌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说“感人先者,莫先乎情”。这些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并把“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创意加分的重要依据。
上述这些要求及规定,在各地中考作文评分准则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今天进行第五个专题训练——情感。
二、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分析自己在情感的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感情平淡乏味。原因是表达方式单一,常是一叙到底,没有恰当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⑵、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难以写出真情实感,“为文造情”。⑶、感情夸饰失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而出现了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感情夸饰失度、抒情矫揉造作等情况,从而消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⑷、感情消极低沉。主要是因为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影响,对反面事物大唱赞歌,或以偏概全,一味揭示事物的阴暗面。
三、引导学生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1、学生结合优秀作文分析其方法。
考题回放: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小花,灿烂一片心地,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
一声关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一次碰撞后的微笑……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
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静悄悄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
让我们感悟芬芳的人生,绽放生命的花朵,追求生命的方向。……
请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所写内容必须在所写话题范围之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⑷题目自拟。⑸不少于600字。⑹要有自己的体验、感悟,不得抄袭。⑺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⑻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满分例文
暗香. 爱香
小A曾经对我说:“你身上有股特别的香气。”
我不明白,哪里有。
直到有一天,当我换下演出服,重新穿上自家衣服,我才似乎明白——暗香何处来。
清晨,阳光犹如流水般洒在里院子里,伴着熟悉的流水声轻轻流淌,在微甜的空气里回旋荡漾。
我推开熟悉的锈铁门,随着“吱”的一声,在阳光的斜射下,奶奶的背影映入眼帘。
又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暗香涌动。我疑惑,是洗衣粉的味道?是奶奶的味道?还是都有。我走进了。像往常一样,奶奶弯着腰坐在古老的木盆前,将手浸在水中不断地上下搓动。
“哗,哗,哗……”随着那赋予了节奏般的击水声,香气越来越浓,一群白色的泡泡也淘气地露了脸儿,有的得意地升上天去,有几个呆头呆脑的摇摇摆摆地撞到了木盆的边上,有一群牵着手,笑盈盈地落地,大多数却涌上了奶奶的手,爱怜地赐给了奶奶犹如天使般的吻……
奶奶的手在泡泡和水中若隐若现,她的手不像母亲的手修长而又年轻,也不像父亲的手刚强有力,她有她的韵味,像铁树开花那样有着岁月的芳香。
奶奶的手不断搓揉着衣服,似乎有什么贮进了衣服里。一瞬间,我真的什么都了解了,奶奶是将充满着爱的香气,贮进了洗衣水中,长留于……
“想什么呢?昨天的衣服干了,在沙发上,快把睡衣换下。”奶奶催我换衣服……
拿起沙发上的白衬衫,暗香再次翩跹,犹如沁人的提神药,流入鼻中,那是洗衣机转不出来的,是洗衣店熨不出来的,是别人搓不出来的。
奶奶用她的生命全心全意地爱着我们,爱意融入了衣服中,围绕在我的身边,滋润了我的心田,芬芳了我的生命。
真庆幸能及早闻出来,那爱的暗香。
满分解秘
满分点:⑴层层蓄势,步步渲染。文章开头,作者从衣服的香味写起,通过探询香味的来源,进而体悟到奶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从全文看,探询香源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发现真爱、感受真情的过程,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不已。⑵实写虚写,相得益彰。文章以“ 暗香. 爱香”为题,意韵深厚,情味悠长。其中,“暗香”是指衣服的香味,是实写;“爱香”是指奶奶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无私的爱,让作者深受感动,让作者仿佛闻到浓郁的“爱香”,这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为揭示人物的品质,抒发真挚感情作了很好的铺垫。文中由实入虚,转接自然,既有效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也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借鉴点:⑴、细节描写,真情毕现。“奶奶洗衣”的细节,艺术诠释了“爱的暗香”。作者移情于物,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泡泡”的情态、动作。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到芳香馥郁,情意真切。⑵悬念设置,曲径通幽。写作中,作者还注意通过“我不明白”、“我似乎才明白”、“我疑惑”等悬念的设置,使文章犹如通幽曲径,展现迷人的风采,有效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也有助于文章抒发强烈的感情。
2、教师引导理解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⑴写真实的情感。“真实”重要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违背生活的规律。只有倾注了真情,文章才有实感。
⑵写真切的感受。“真切”,是指感情的表达要具体、深切而自然。真切的感受,来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交流互动。只有对生活的种种感受了然于胸,动人的真情才能在我们的笔端涌动。
⑶抒真挚的感情。“真挚”是指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帖。感情的书法既要符合生活的真,更要符合人性的善,进而显现感情的美。
⑷求感人的效果。“感人”,是指感情的抒发浓烈而又富有感染力,能有效地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要获得感人的效果,须采用有效的抒情手段。既可直接抒情,也可间接抒情。
四、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1.展示学生习作《窗外》,学生分析其失误点,并运用提升要诀的某种方法,修改习作。
2.引导学生修改(略)。
3、总结:提升作文“情感”的秘诀:⑴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⑵发挥表达的传情功能。可运用议论、抒情直接抒发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抒发感情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⑶凸显局势的表情特性。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再加上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倒装句和特殊句时时点缀,关键语句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⑷突出修辞的寓情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形象,尤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情意,抒写感受。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长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善良。
请以“善”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善”是一个老话题,要获得读者青睐,就得要“老”中出“新”:一是挖掘老话题中的新含义,揭示时代赋予“善”的崭新内涵。二是进行形式手法上的新包装。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写出文章的真感情。⑴描绘生活,表达真实感受。写作要结合自身实际,把感受写具体,就能收到良好的抒情效果。⑵情景交融,打造感人境界。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点评。
八、总结:写作方法固然重要,但要写出“真实真切,真实感人”的文章,一定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作。因为独特的情感来源于独特的经历和真心的感受,来自于对独特经历和真心感受的提炼。希望大家面对生活微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它们流淌在你们的心间,绘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九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3:
作文专题指导教案之三—结构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3.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2、复习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在“结构”方面失分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一般说来,主题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结果是毫无用场。”这说明结构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我们今天训练第六个专题——结构。
二、学生自学,了解中考作文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构是文章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考场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有的将“结构”直接列出纳入评分标准,也有的则将“结构”这一项评分依据细化为“ 篇章”、“条理”、“表达”三个小项。
三、引导学生复习文章结构类型,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训练过的文章结构类型:总分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流浪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拼合式结构、对话式结构等。
2.学生小组学习“提升要诀”,掌握优化文章结构的方法。
在写作实践中,以下方法有助于文章结构的优化。
一线贯穿。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的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化等。
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其最大好处是总提分明,分述到位,各得其所。
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亦问亦答。以提问和作答来构建文章的结构,新颖别致。其中的“问”,实际上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回环往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诗歌之中。
首尾出彩。设计一个亮丽的开头,可以锁定靶心,开门见山;可以聚焦环境,写景渐入;可以设置矛盾,悬念引入;可以用熟语拉近距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精彩的结尾,可以是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可以是敞开心扉,尽展真情美;可以是欲言又止,尽展韵味美;可以是陡转立止,尽展新奇美;可以是呼应开头,尽展结构美。
3.总结:其实,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已系统训练过这些方法。保证文章有严谨而巧妙的结构布局,就要在写作之前先好好运思,通盘考虑,精心布局。
四、对照优秀例文,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和满分秘诀。
1.小组讨论,分析作文结构失误的几种情况。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线索分散,笔力分散。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五是首尾失当,影响表达。
1、引导学生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⑴考题回放 作文:沟通
友情提示:沟通,椐《辞海》解释,意为“使彼此相通”。
要求:⑴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⑵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⑵、满分作文
沟通
前几天,因母亲打扫房间同时看了她的日记,女儿与她大吵一架。几天来,两人互不理睬。这天晚上,女儿想了许多许多,终于提笔给妈妈写了第一封信。
妈妈(因与你吵架,故不称你“老妈”):
您好!
为了我们母女的和平共处,我决定写信和您沟通一下,以表示我深深的歉意(但并不说明上次吵架是您对我错)和无比的严肃。作为女儿,与您吵架是没有礼貌的,是我不对。对不起,妈妈(深深鞠躬)。
为了避免今后我们母女再爆发冲突,我想了以下几点,作为我们之间的协定:
1.今后的重要东西(特别是日记),请勿随便翻阅。如有需要,必须征得我的同意(这点很重要)。
2、以后我若把门关上,请勿随便进入。进入前先敲门,当听到“com in”时,方可进入。
3.学校考试成绩不要天天询问。如果考试了,我会主动将成绩汇报给您(这是为了减轻我的心理压力)。
4.在家吃零食,如巧克力、薯片等,请不要阻止。从自己的形象方面考虑,我不会乱吃东西,我会控制自己。
5.今后我们母女之间要加强沟通,平时要以聊天形式进行沟通,关系恶化时以书信沟通。
祝妈妈身体健康!
女儿
上学前,女儿把信悄悄地放在母亲的书桌上。
放学回家,女儿就看见有一封信平平整整地躺在自己的书桌上,心中窃窃惊喜。
女儿(因吵架不再称你“宝贝”):
看到你的信很亲切,很激动。针对你提出的五大内容,我也说说我的想法。
1.看你的日记,我不是故意的。在此说声“对不起”(还真有点不习惯)。这条我完全赞同,有需要,我会主动向你说明,与你商量。
2.第二条,我基本同意。但前提是你不能在里面做影响学习的事。你进我们房间,也要自觉遵守此款。
3.第三条,我基本同意。前提是你不得欺骗我们,如违反,则此条无效(这点特别重要)。
4.零食无益,美丽和零食对女孩子不可兼得。这一条,我保留自己的意见,但我会改变原来的态度和方式。
5.第五条,我完全同意。只是为了你好,可以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
祝你学习进步!
母亲
看完信后,女儿高高兴兴敲门进了母亲的房间。
⑶满分解秘
满分点:首先,题目扣得紧,这一点特别重要。开头,迅速点题,交代沟通的原因。两封信,说明了母女沟通的目的,沟通的内容。结尾含蓄地暗示了母女沟通的结果,呼应了开头。全文以沟通为线索,行文自然流畅,不蔓不枝。
其次,表现形式新,主体部分是两封书信,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信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夹注,也极有创意。再次语言自然朴素,又不失风趣。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请看吧,在教室里,后排同学也在努力向上;在乡村里,孤寡老人又受到政府的救济;在社区里,贫困人家正在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在医院里,那些重病患者床前摆满了鲜花……我们的国家,一个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正在努力将阳光播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是,请回忆父母那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老师那一个个关注的眼神,朋友的携手相牵,社会的关爱行动,当它们犹如春风送暖般步入生活的角落或心灵的角落,我们何等的感动!
请以“角落”为话题,自定题意,自拟标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点评。
八、总结: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框架,得把它打好,打坚实,打得富有新意。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认真精心构思,构建个性化的结构。
篇9:九年级《金属材料》教案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⑶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篇10:九年级《金属材料》教案
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讲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新课引入】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板书】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设问】根据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你见过哪些金属制品?
我所知道的金属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有铁、铝和铜。
【展示】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同体积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不同金属片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它们硬度是否相同。
4、用电池和小灯泡等试试他们能否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学生实验探究、完成报告、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实验2和实验3的结论】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实验4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实验5的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
【学习情景】展示细铜丝、薄铜片等。
【介绍】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教师总结并板书】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且熔点较高。
【讨论】
1、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什么要求?
2、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钨的哪些性质?
【过渡】金属不仅具有以上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P3 表8-1)
【学生分析比较汇报】
【介绍】金属之最(课本P4)
【讨论】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用来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总结】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转折】展示飞机图片,思考制造飞机的材料中为什么大量使用铝合金而不用纯铝?
【设疑】那么,什么是合金?合金的性质与其组分金属有何不同?合金的应用范围怎样?我们常用的合金有哪些?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阅读】课本P4—5《合金》的内容。
【设问】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合金?谈谈你的看法。
【归纳】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介绍】生铁和钢。
【比较】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
【实验探究】实验8-1(备注:焊锡和锡的比较课外完成)
1、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的光泽、颜色。
2、将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比较它们的硬度。
【过渡】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下面我们以焊锡为例,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8-2】如图8-6所示,将绿豆粒大的焊锡、锡和铅放置在铁片上,加热铁片的中心部分,观察,比较焊锡和组成它的纯金属锡、铅的熔化温度。
【总结】合金的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存在差异,从而使合金更容易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讲解】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展示】几种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课本P6)。
【过渡】合金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金属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断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钛和钛合金就是近30年来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板书】4、钛和钛合金 新型金属材料
【展示】钛和钛合金、新型金属材料的有关资料。
【小结】课本P7。
【布置课外作业】习题4、5
【做一做】家庭小实验——淬火与回火
课后小结
1.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3.金属材料包括铁、铝、铜等纯金属和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制得的合金,其性能会发生改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因此,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一 金属材料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有颜色和光泽,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
不同金属的密度、硬度不同。
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
二、合金
1、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性质比较(存在差异,体现优异)。
3、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新型金属材料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
篇11:九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大全
1.诗两首・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496] 2.我用残损的.手掌・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72]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45] 4.外国诗两首・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32] 5.孔乙己・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470] 6.蒲柳人家・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74] 7.变色龙・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73] 8.热爱生命・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04] 9.谈生命・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51] 10.那树・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59] 11.地下森林断想・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47] 12.人生・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192] 13.威尼斯商人(节选)・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195] 14.变脸(节选)・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21] 15.枣儿・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00] 16.音乐之声(节选)・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27] 17.公输・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315] 18.《孟子》二章・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97] 19.鱼我所欲也・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48] 20.庄子故事两篇(《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语濠梁》)・CAI创 [本站特约|08-11|441] 21.曹刿论战・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86] 22.邹忌讽齐王纳谏・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63] 23.愚公移山・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06] 24.《诗经》两首・CAI创新教案 [本站特约|08-11|267]篇12:九年级英语教学教案
九年级英语教学教案
Unit 14 Have you packed yet? The First Period 野店中学 宋光领 .2.21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1) Key Vocabulary bathing suit, water, travel, guidebook, beach towel, street map (2)Target Language Have you watered the plants yet? Yes, I have already watered them. 2. Ability Objects (1)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s Have everything in readiness before you do it. In this way, you can finish it perfectly or have a good time. Ⅱ. Teaching Key Point Target Language Ⅲ.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 How to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Ⅳ. Teaching Methods 1. Liste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with the listening material. 2. Pair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Ⅴ. Teaching Aids 1. A tape recorder 2. The blackboard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Revision T: Last week we finished Unit 13. In this unit, we learned how to 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us. For example, 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 That movie made her sad. Now I ask som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structure…make me… S1: Parties make me excited. S2: School vacations make me happy. S3: That movie made me want to leave. S4: The story made me cry. S5: The awful picture makes me nervous. T: Very good. From today on, we will learn Unit 14. Now. I ask a student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the numbers 1 to 20 on the blackboard. (After the student has written the numbers 1 through 5, start talking to the rest of the class) T: Has he written the number 1 yet? Class repeat the question. Has he written the number 1 yet? Ss: Has he written the number 1 yet? T: (Pointing to the number 1 on the board) Yes, he has already written the number 1. Class repeat. Yes, he has already written the number 1. Ss: Yes, he has already written the number 1. T: (Writing the word already on the blackboard) This is the word already. Class repeat. Already. Look at the blackboard. (pointing to the blackboard) Has he written the number 50 yet? Class repeat the question. Has he written the number 50 yet? Ss: Has he written the number 50 yet? T: (Pointing to the highest number already on the blackboard) No, he hasn’t written the number 50 yet. Class repeat. No, he hasn’t written the number 50 yet. Ss: No, he hasn’t written the number 50 yet. T: (Writing the word yet on the blackboard) Tish is the word yet. Class repeat. Yet. Now, look at the two words already and yet. Which one is used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in the past? SSs: Already. T: Yeah. Very good. So the other word yet is used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Yeah? SS: Yes. Step Ⅱ 1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key vocabulary and helps students review vocabulary they already know. Read the instructions aloud to the class. Say, Who can give an example of a beach vacation and sightseeing in a city? Ask a student to give the example. (bathing suit, travel guidebook) Get students to add some things to the lists under the two headings. A beach vacation and Sightseeing in a city. Have students do the work individually first. While they are working,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checking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ents. Let students tell the class the words they wrote.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Read them and let students repeat. Then ask other students to add other words to the lists. Sample answers A beach vacation 1. bathing suit 2. beach towel 3. sunglasses Sightseeing in a city travel guidebook street map camera Step Ⅲ 1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Look at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There is a family in the picture. They are getting ready for a beach vacation) Point to the box. Invite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A: Have you packed the beach towels yet? B: No, I haven’t. Look at the six chores on the list. Let students read each item, then 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each item in their own words. Make sur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ach item. Go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with the class. Point to the blank lines in front of each item in the list. Say, You will hear a family talking as they get ready to go on vacation. Listen carefully. Make sure what the family talks about and put a checkmark in front of each chore that is already done. Play the tape.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tape a second time.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This time please put your checkmarks on the correct blank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Answers √ packed the camera √ watered the plants locked the windows √ bought a travel guidebook bought a street map packed the beach towels Tapescript Woman: Have you packed the beach towels yet? Boy: No, I haven’t. Can’t Judy pack them? Woman: No, she’s busy. Could you please water the plants? Boy:I’ve already watered them. Woman: Oh, thanks. Man: What about the travel guidebook and the street map? Woman: I’ve already bought the travel guidebook, but I haven’t got the street map yet. Man: That’s OK. I’ll get it. Have you packed the camera? Boy: Yes. I’ve already put it in my suitcase. Woman: Well, I guess that’s everything. Boy: Almost everything. We haven’t locked the windows yet. Step Ⅳ 1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Go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with the whole class. Look at the example in the box. Invite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SA: Have you watered the plants yet? SB: Yes, I have already watered them. Tell students they will be making conversations with a partner. Look back at the chores in Activity lb. Say, Now look back at the chores in Activity lb. Make conversations talking about what the family members have already done and what they haven’t done yet, using words from the chores, such as packed the camera, locked the windows, bought a street map. While students are working in pairs,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listen to some pairs. If necessary, offer language support. Then get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say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Conversation 1 SA: Have they packed the camera yet? SB: Yes, they have already packed the camera. Conversation 2 SA: Have they bought a street map yet? SB: No, they haven’t bought a street map yet. Notes 1. pack―(here)get ready for a journey by doing this 2. guidebook―book for travellers, tourists, etc, with information about a place 3. Have you watered the plants yet? Yes, I have already watered them: Present Perfect Tense. The structure is have+ p. p. Pay attention to the two words already and yet. Already is used in affirmative sentences; while yet is used in negative and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Step Ⅴ Summary In this class, we’ve learned some important words, such as water, travel, guidebook, beach towel. We’ve also learned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you watered the plants yet? Yes, I have already watered them. Step Ⅵ Homework Mak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to review the target language. Step Ⅶ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4 Have you packed yet? Section A The First Period Target language A: Have you watered the plants yet? B: Yes. I have already watered them.篇13:九年级《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人物细节描写,把握闰土、杨二嫂的人物性格;学习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写法;学会透过主要人物来了解主题。
2、情感价值观:
充分认识当时的社会现象,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习重难点】
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准备】
课件;训案。
【学习时数、教法及学法】
2课时。
老师:启发引导。
学生:诵读 对话讨论。
【导学过程】
一、温故──关于小说的知识
二、知新──四步曲(对比朗读、品析人物、探究解惑、理解主旨)
第一步:整体感知,对比朗读: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指导对比朗读。朗读内容:景物对比、人物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这些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
第二步:抓住故乡,品析人物:
小说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不那么“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在少年童真心灵感受中的“故乡”,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在此环节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步:质疑讨论,探究解惑:
1、学生问题;
2、教师问题:
1、作品中的景物对比突出了什么?(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怎样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第四步:对比分析,理解主旨: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三、总结(师生共同总结)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训案】
〖课文导读〗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积累与运用〗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阴晦楞檐()捏()猹()
祀()弶()匾()
2、阅读课文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鄙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恣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故乡》选自_________(作家)的小说集《___________》。他原名是___________,字 。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与探究〗
三、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几个故乡?对于作者而言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故乡?其中突出描写的是哪一个故乡?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安排情节,请大家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思路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画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找出闰土的有关描写,对其少年与中年在肖像、语言、行动以及对我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的作番比较,试分析其性格特点、变化原因,并探究作者创造这样人物形象意图。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找出对杨二嫂描写的句段,说说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探究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有何作用?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
四、认真品味后面五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
五、学习了本课,再读下面席幕容的小诗《乡愁》,相信你有别样的感悟,请仔细品读小诗,谈谈你的感悟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就如雾中的'挥手离别/别离后,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试案】
一、课内阅读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这几段文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加以说明:
少年闰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闰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能否改成“虽然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但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
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凄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也说不出话”。“我”在当时没有说,当时“我”想说什么呢?请你联系课文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是怎样造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考链接
1、品味并背诵语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⑴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是的两只脚……
⑵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⑶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4、试为下面的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家选择3只先天性失明的小狗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小狗在一个名为RPE65的基因上存在着突变。科学家将携带着正常基因的病毒注射在小狗右眼的视网膜细胞里,不久之后,3只小狗右眼都有了视力,他们能在摆放着障碍物的房间里自由自在地行走。中国医学科学院认为,这一突破性成果表明,科学家在研究治疗失明方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5、默写有关《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句:
写猎时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报效国家的宏愿、伟大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延伸
阅读《送报的的少年》,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报的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又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运用了 写作手法来表现主人公,你认为 “少年”和“我”的儿子哪个招人喜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段中找出三处有表现力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横线。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4、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并答题。
⑴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⑵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⑶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两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练笔
你有与多年没见的好友或亲戚重逢的经历吗?请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他(她)在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上的变化。(300字以上)
【朗读指导具体内容】
1、景物对比:
⑴现实的故乡: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⑵记忆中的故乡: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在朦胧中……一轮金黄的圆月”
2、人物对比:
闰土:
⑴肖像:
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头上是一顶破毡帽,……,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 ……,像是松树皮了。
⑵语言、动作、神情、态度:
少年: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中年:从“我这时很兴奋……老爷……”到“……他用船来载去”
杨二嫂:
⑴肖像:
当年:擦着粉,颧骨也没这么高,嘴唇也没这么薄,……。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⑵言行举止:
当年:终日坐着。
现在:“哈!这模样了,……”;“……,贵人眼高……,”;“……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阿呀阿呀,真是……”;“……然而圆规很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训案》参考答案】
一、略
二、略
三、
2、一、(1~5)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二、(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三、(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3、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4、变化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等级观念;塑造闰土形象意图: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塑造杨二嫂形象意图:
⑴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⑵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四、
1、“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3、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五、略。
篇14:九年级《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既有重逢的喜悦,更有别离的伤感;“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既有对故乡人的亲切和依恋,也有对家乡景的留恋和向往。然而《故乡》的作者在文中却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
二、了解作者、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可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
(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4、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2)闰土: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四、课时小结,并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五、布置作业: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析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附板书:
故乡
记忆中: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故乡的景(环境)
现实中: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我”悲哀的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杨二嫂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故乡的人(人物)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闰土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回故乡(开端)
故事情节 在故乡(发展)
离故乡(高潮和结局)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所学,导入本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文中景(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文中景(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1、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2、闰 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3、“我”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4、母 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5、水生宏儿--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和“我”;对水生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对宏儿来说,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有了希望。
6、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
四、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2、“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
五、布置作业:
1、研读最后两段
2、探究本文主题,感受小说魅力
第三课时
一、研读最后两段:
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1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愿望因而“茫远”了。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4、“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二、本文主题的探讨
1、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三、请学生小结:
1、仿照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 是造成故乡景物衰败、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1、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2、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胡云峰
篇15:九年级英语课堂教案
Ⅰ.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1) Key Vocabulary
manatee, cheetah, chimpanzee, kangaroo, polar-bear, gentle, furry, enormous, playful, noisy, aggressive, spotted
(2) Target Language
I am like this animal because I am strong and intelligent. I like water, and I like to eat vegetables.
You’re like an elephant.
No.
You’re like a manatee.
Yes.
2. Ability Objects
(1)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
Love all kinds of animals because they are our friends.
Ⅱ. Teaching Key Point
Target Language
Ⅲ.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 How to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Ⅳ. Teaching Methods
1. Didactic to learn the new vocabulary.
2. Liste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students go through with the listening material.
3. Group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Ⅴ. Teaching Aids
1. A tape recorder
2. The blackboard
3. A projector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Revision
Now let’s review five different verb tenses. Can you name the five tenses?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Show the names of the five tenses on the screen by a projector along with a sample sentence for each.
present progressive: You’re reading these sentences.
present: We use our books every day.
past with used to: He used t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passive voice: Our classroom is found at the end of the hall.
present perfect: We have already finished Unit 14. We haven’t finished Unit15 yet.
Invite a student to read the verbs in these sentences. Then get other students to briefly explain what each tense is used for.
Present progressive describes things that are happening right now.
Present describes things that happen all the time or usually happen.
The past with used to describes things that were a certain way in the past, but have changed now.
The passive voice describes things that we don’t know who did, or we don’t care who performed the action.
The present perfect describes recent events.
Get students to think of two or three more sample sentences using each type of verb. Have several students read their sentences.
Step Ⅱ 1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Look at the signs on each animal’s picture and read the words to the class. Get students to repeat the name of each animal.
African elephants, chimpanzees, kangaroos, manatees, cheetahs, polar bears. If necessary, read the words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m again. Then hav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by themselves.
Make sure students can read the words correctly and fluently.
Read the directions to the class. Point to the list of words in the box. Read the words and let students repeat them. Then get different students to explain what they think each word means in their own words. For example, A gentle animal is quiet and not dangerous. A fury animal is covered with soft hair. Ask some students to explain any words students may not understand.
An enormous animal is very great.
A playful animal is full of fun.
An aggressive animal is fond of quarrels and quick-tempered.
A spotted animal is marked with spots.
Let students begin filling in the answers on their own. When they work,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checking their progress and answering any questions they may have. After students have finished using all the words from the box, let the students write some other words in the blanks below some of the picture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Let students say the words they wrote under each heading.
Answers
Possible answers
manatee: gentle, shy
chimpanzees: noisy
elephants: enormous, gray
kangaroos: playful
cheetahs: spotted, fast
polar bears: aggressive, furry
Step Ⅲ 1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Go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with the class. Look back at the list of words in Activity 1a. You will hear Ginny and Victor talk about the animals in the picture in Activity 1a. 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carefully and circle the words on the list that they use to describe the animals.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This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Now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ircle the words you hear on the recording.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These words should be circled:
aggressive, gentle, shy, furry, gray, fast, spotted
Tapeseript
Boy: Hey, Ginny, What’s that big, furry animal in the pond?
Girl: It’s a polar bear, Victor. They’re kind of aggressive.
Boy: Are they? They looks like really love water.
Girl: Uh-huh.
Boy: And what do you call those big, gray things in the water?
Girl: They’re called manatees.
Boy: What?
Girl: Manatees. They’re very gentle and very shy.
Boy: Oh. And how about the yellow and black spotted animals in that cage?
Girl: They’re cheetahs. The cheetah is the fastest animal on earth.
Step Ⅳ 1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Go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with the whole class.
Look a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 and get three students to read it aloud to the class.
SA: I am like this animal because I am strong and intelligent. I like water, and I like to eat vegetables.
SB: You’re like an elephant.
SA: No.
SC: You’re like a manatee.
SA: Yes!
Tell students to think of an animal that is the same as them in some ways. Take a few minutes to write down a statement.
Say, You can write a sentence or two that describes how you are similar to the animal you choose. Don’t say the name of the animal.
A few minutes later, let student read their statements to the class and see how quickly the other students can guess what animal the students is talking about.
Statement 1
S1:I am like this animal because I am playful and funny.
Ss: You’re like a polar bear.
S1: No.
Ss: You’re like a kangaroo.
S1: Yes!
Statement 2
S2: I am like this animal because I run very fast. I like to wear colorful clothes.
Ss: You’re a kangaroo.
S2: No.
Ss: You’re like a cheetah.
S2: Yes!
Note
like—(here prep. )in the manner of
Step Ⅴ Summary
In this class, we’ve learned some important words such as manatee, kangaroo, Po ;; ar bear, gentle, furry, enormous, playful, noisy, aggressive, spotted. We’ve also learned the target language I am like this animal because I am strong and intelligent. I like water, and I like to eat vegetables. You are like an elephant. No. You’re like a manatee. Yes!
Step Ⅵ Homework
1. Get students to write down some statements and read them to their partners.
Let the partners guess what animal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2. Review the new words in the box in
Activity 1a.
篇16:九年级政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关于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这个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这表明,
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篇17:《短歌行》九年级教案
《短歌行》一诗表达了诗人因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却还功名未成的惋惜与苦恼,也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想要广邀人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九年级教案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2)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3、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5、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6、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实施过程
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师:本文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性话题――本诗以酒开篇、借酒抒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酒与诗是不相离的。大多诗人喝酒必赋诗,有酒兴才能有诗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诗百篇,他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其诗也是“篇篇有酒”。酒与诗有着源远的姻缘,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同学们可以就“古诗中的酒文化”为课题,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进行探究,写一篇小论文。
《短歌行》的意境之美
《短歌行》的整个思想意蕴就是诗人在整个诗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诗人在做这篇诗篇的背景。当时,在东汉末年,曹操参加了黄巾起义,迁为了济南相,随后因伐兵讨伐董卓,又迎献帝迁都许昌。在击败袁术、袁绍之后成为了当时北方的统治者。《短歌行》一诗表达了诗人因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却还功名未成的惋惜与苦恼,也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想要广邀人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首诗篇的基调都是一种慷慨激昂、奋发图强。表现了生命的真情美。通过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曹操生在乱世尚可做到如此,我们生在太平盛世,又岂能消极度日呢。诗篇的意蕴需要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任何深刻的意蕴都离不开美好的意象。就像在《短歌行》中,诗人正是运用了美好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通过展现一幅野鹿在呦呦呜叫,呼唤同伴一起食野草的和谐美好画面,折射出了诗人求贤若渴,广纳贤才,鼓瑟吹笙的欢乐热闹场面,另外,鹿在古代史权力的象征,暗喻了诗人想要已通过加,建功立业的伟大雄心。又比如“譬如朝露”一句,表达了诗人用晶莹剔透的露珠来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惋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句,用皎洁明亮的月亮比喻人才,表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篇18:九年级上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
九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2 Greatbooks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模块的话题是谈论书、作家、思想家、戏影、诗 歌等。语法是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 2、学情分析:谈论书、作家、思想家等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模块的学习是通过该话题的'讨论,学习并掌握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对于本单元,需要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点读懂介绍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文章,谈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短文介绍和评价自己所喜欢的文章。 【学法指导】 1、 虚心向同学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 将本校的三体五环多元评价的模式与现有科技资源结合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学习目标】 1、knowledge aims: Key vocabulary--- behaviour ,cave,freedom,funeral,social,theme,treasure,clever,dead,pleased,alive,southern,state,run away,for a time,grow up,talk about Key structures---Passive voice 2、Ability aims: To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reading passage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favourite great book 3、Feeling aims: Reading book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et knowledge .Lead them to read more books and read good books by learning this lesson .Let them own more wisdom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by reading books . 【重点难点】 1、New words and phrases. 2、How to introduce a book. 【课 型】Reading and writing 【教 具】cards,tape recorder,a small blackboard,paper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学激趣 1、Arouse the Ss’ interest by using some questions: (1) Have you read novels? (2) What novels have you read? (3)What do you think of it? 2、Learn new words(cards ) Intention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is lesson. Step 2 自主质疑 1、listen to the tape,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try to master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 2、read the passage by yourself and go on thinking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and underline the problems you cant solve by yourself.At the same time ,think about two questions. Step 3 互动释疑 1、Discuss the problems in groups and try to solve them and summarize the checkpoints ,write them in the paper they have. Step 4 知识梳理 Let the students show the checkpoints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 teacher explain the difficult points. Step 5 反馈提高 1、Group work.let them discuss whatre the main elements if they want to introduce a book. 2、Think about a good book they read,and introuduce it to the others,if necessary write them down on their paper .篇19:九年级电功率教案
九年级电功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知道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别。
(二)教具
低压电源,演示电流表、电压表,标有“3.8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220V40W”白炽灯泡一只,画上用电器铭牌的小黑板一块,写有例题、预习题的小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问:(l)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棗速度。)
(2)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棗一功率。)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挂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
例: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做功180000焦;电流通过公共电车的电动机,通电2秒钟做功10焦。问:①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多?(通过洗衣机电动机)②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快呢?
告诉学生,电流做功的快做,仅从它做功的多少来考虑是不行的,必须看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做的功多,这就跟比较运动快慢和物体做功的快慢一样。
分别计算出电流通过洗衣机电动机、电车电动机每秒钟做的功:i00焦、60000焦。结论:电流通过电车的电动机做功快。
指出: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了解电流做功的多少,还需要知道电流做功的快慢。在物理学中是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进行新课
(1)电功率(师生共同讨论下列的内容)
①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②意义: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注意:上述两个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
④单位:瓦、千瓦。
1瓦=1焦/秒=1伏·安,
l千瓦=1000瓦。
⑤导出计算电功的另一公式W=Pt和电功的单位干瓦时。
W=Pt=l千瓦×I时=1千瓦时
=1000瓦×3600秒=3.6×106焦。
⑥例题(本节课本上的〔例题〕):通过该例题的'讲评,向学生强调要正确使用W=Pt这个公式,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公式与单位:
W=Pt W=Pt
焦瓦秒 千瓦·时干瓦时
可再做一些W=Pt的口头练习
(2)额定功率
手拿一个“220V40W”的灯泡提问:通常我们说这是一只4D瓦的灯泡,那是一把60瓦的电烙铁,是什么意思?
①演示实验
告诉学生实验目的:研究灯泡的亮度跟电压的关系。
介绍实验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
让学生观察:两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
实验过程:a.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5伏,
在下表中记录U、I读数和灯泡的亮度。
b.移动滑片P,使表的示数为2伏,记录。
C.移动滑片P,使表的成数为2.8伏,记录。
实验记录
②师生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并小结如下:
a.在不同的电压下,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不是一样大,灯泡消耗的功率可由P=UI来计算。
b、灯泡的亮度由它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决定。灯泡越亮,表明其消耗的电功率越大。C.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为了使用电器正常工作,应使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d.每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而实际功率有许多个,我们平常说这是一个40瓦的灯泡,指的是这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是40瓦。
e.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当U实
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烧坏。
③教师出示一个“220V40W”的灯泡和铭牌,让学生观察,然后挂出有铭牌的小黑板,介绍灯泡上的标志和铭牌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一些电器设备的功率。
3.小结:略。
4.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预习题抄在小黑板上。)
预习题: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3.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4.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应如何连接?
5.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6.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7.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四)说明
l、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些不易分清,通过演示实验来讲解,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这里主要是讲清概念,不要急于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2.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实验,一是为了复习巩固电功率的概念,二是为下节课顺利实验做好准备。
3.对于较好的学生可布置他们课后推导对纯电阻电路适用的
篇20:九年级《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总结:
作业
篇21:九年级《雪》教案
九年级《雪》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篇看似写景抒情为主的,却也蕴含着一种深意,在对南北雪景的描绘中,既饱含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也将自己对复杂政治形势的思考与希望寄托在其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运用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朗诵诗歌,感悟的内容;
(3)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中寄寓的精神内涵与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诗歌,感悟的整体内容;
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文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雪》。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先前所学概括主要信息。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字词。
2、学生质疑,提出需要讲解的字词。
提示: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zhuó ) 褪(tuì)尽
3、结合课后练习一,作者描写了南北两方的雪,请找出相关的段落。
明确:(1——3段)描写江南的雪;(4—6段)描写朔方的雪
4、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相关词语,概括南北两方雪的特点。
提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5、请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女生朗读描写“江南的雪”的文字,要求:婉约、柔和、舒缓。
(2)男生朗读描写“朔方的雪”的文字,要求:激昂,富有气势。
(四)细读探究:
1、作者描写江南的雪,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提示:雪野中的`花,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等。
2、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字,对作者所写的景物进行适当的赏析。
提示:(1)第一段,写雪野中的花,从颜色上去写,如“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
(2)第二段“像紫姜芽一般的小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孩子们不畏严寒,快乐嬉戏的样子。
此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学会从修辞、感官、动词、虚实等角度去把握景物的特点。
3、思考:除了“滋润美艳”的特点,你还读出了作者笔下江南的雪的哪些特点来?
提示:江南雪中蕴含着“春”的气息,江南雪中饱含着欢乐的氛围。
4、思考概括:你觉得作者对江南的雪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提示:喜爱,回忆中的温馨与甜蜜。
6、请一位同学选取1——3段中的部分再读,力求读出感情。
7、请细读描写朔方的雪的文字,找出相关词语作赏析。
提示:(1)“奋飞”“灿灿的生光”“升腾”“旋转”“闪烁”等动词,表现了北方的雪下时磅礴大气。
(2)“如包藏的火焰的大雾”运用比喻,写出了日的照耀,一派冰天雪地白茫茫景象。
8、从作者的这段文字中,你觉得两地的雪有什么不同?
教师概括:一种温婉,一种有力量、
(五)拓展延伸:
思考:作者写两地的雪,仅仅是为了写景么?有没有别的用意?
提示:文末“1925年”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
此时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南方革命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北方的政治形势仍然是一片茫然,作者渴望北方能像南方那样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
(六)课文小结:
略
(七)作业布置:
今年我们家乡也下了几场大雪,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雪景么?请你用文字描绘一下吧!
《雪》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是人们敬佩的作家;而鲁迅先生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稚年趣味,如《藤野先生》中的感激与忧患,情感复杂,也是老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的难点。《雪》这篇选自《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如果单纯从写景的角度去赏析,《雪》这一课的描写算不得晦涩难懂,但是如果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如何引导和体会却是个难点。
既然是写景类的,那朗读是前提,没有依靠朗读设备,又怕学生准备不周,所以选择了自己范读,既帮助学生预习,也试图更好的把他们带到情境当中去。在完成了基础字词疏通之后,依靠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两大部分的内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平时课堂讲解过程中景物描写分析的常见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赏析点进行景物特点的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明白要从“修辞、感官、正侧面、虚实”等方面入手,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回答中,学生并不觉得棘手,特别是对江南雪景的概括,对孩子们玩雪堆雪人的场景的感受,他们感同身受,很好把握。
但是本文的难点在于对朔方雪的把握,相对大气的雪景中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情思?所以我仍然选择从描写雪景的关键词着手,这一部分集中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引导学生解释相关动词,从而体验朔方的雪的特点。最后,透过景物描写的现象,去触摸鲁迅先生抒情的本质,提醒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因为是教研室刘老师的调研课,课后有幸与刘老师就教学思路和课堂过程进行了交流,颇有收获。正如刘老师所说,本文通过朗读体验景物体验情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是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适时的注意引导,在自己朗读了之后,没有通过有效的朗读手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单纯的知识性的分析显得相对空洞,自己过多的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放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地位显得过于强势,我想自己有必要真正做到还课堂给学生,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
【九年级作文教案】相关文章:
1.九年级教案
2.九年级语文教案
6.九年级语文上教案
10.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