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2022-11-03 08:46: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取什么名字好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篇1: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内容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重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① 临:靠近

②干:gān,岸、边 ③圮:倒塌 ④并:一起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①阅:经历 ② 余:多 ③ 岁:年 ④ 募:募集 ⑤ 求:寻找 ⑥ 于:在

⑦ 竟:到底,终于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①以为:认为

【译文】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①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②数:几 ③曳:拖着 ④迹:踪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①设帐:讲学,教书 ②闻:听说 ③尔辈:你们 ④究:推究

⑤屋里:事物的道理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①是:这 ②非:不是

③木杮:削下的木片 ④岂:怎么 ⑤为:被 ⑥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这里指洪水 ⑦携:带

【译文】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乃:是

②坚重:坚硬沉重 ③松浮:松散轻浮 ④湮:埋没

⑤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①之:代词,指石兽 ②颠:通“癫”,疯狂

【译文】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也太荒唐了吗?

众服为确论。 ①服:信服

②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①凡:凡是 ②失:失落 ③当:应当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失落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①盖:连接上下两句,表示原因 ②其:它,指水 ③啮:侵蚀、冲刷 ④坎穴:坑洞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①至:等到,到 ②倒掷:摔倒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摔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①如:像 ②是:这

③如是:像这样

【译文】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①已:停止 ②遂:于是 ③溯流:逆流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①固:固然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①如:依照,按照 ②得:找到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然:既然这样 ②则:那么

③臆断:主观地判断

④欤:yú,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相当于“吗”。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评价文章中的三个人物

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四、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五、学习之后的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六、如何理解两个“笑”?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七、本文的写作特点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篇2:《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

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

(五)名句积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课文翻译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注释: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五、问题归纳

1、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

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

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篇3:《河中石兽》知识点

《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求之下流,固颠。。通“癫”可译为“疯狂”

②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二、词类活用

1。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

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三、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相对。

四、一词多义

“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

6、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7、至石之。半助词,的

8、求之。下流,固颠代词,代石兽

9、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为”的用法和意思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2、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于”的用法和意思

1、山门圮(pǐ于。河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3、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5、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课文翻译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他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了坑穴。(石下的水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六、阅读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8、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

③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

篇4: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

湮 (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 欤( yú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 ),山门圮( 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一起 )沉焉。阅(经过,过了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 )二石兽于水中,竟( 终于,到底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 )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 )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 这 )非木柿(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 )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 通“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于是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知识拓展]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临:靠近。

2.干:岸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历。

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8.设帐:讲学,教书。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11.木柿: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通“癫”,疯狂。

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5.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6.坎穴:坑洞。

17.如:依照。

18.臆断:主观判断。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入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自身重量等原因,所以寻找石兽要从它掉入处的上游去找。文章寓意: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相关文章:

1.《河中石兽》知识点

2.《河中石兽》注释

3.河中石兽读后感

4.河中石兽教案

5.河中石兽朗读

6.河中石兽 教案

7.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8.河中石兽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9.河中石兽朗读节奏

10.《河中石兽》诗文介绍

下载word文档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