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习题
“PaNDRoDR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习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习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习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习题
1.下列山脉中,不是我国地形区分界线的是 ( )
A.横断山脉B.太行山C.贺兰山D.巫山
2.读下图,有关图中山脉两侧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山脉两侧有我国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平原
B.②山脉与④山脉共同构成我国东西走向山脉的中间一列
C.③山脉是山西省与山东省的分界线
D.④山脉两侧都是盆地
3.读中国沿40°N附近局部地形剖面图,若B为太行山,则C地形区是 ( )
A.四川盆地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
4.(梅州学业考)下图是“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B.地形多种多样,高原面积广大
C.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D.地形多种多样,盆地面积广大
5.(2012黄石学业考)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四位同学向大家展示了家乡的照片。关于四幅照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是云贵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②地是内蒙古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
C.③地是东北平原,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D.④地是塔里木盆地,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6.下列经济部门不适合在山区发展的是 ( )
A.旅游业B.耕作业C.采矿业D.林业
下图是我国32°N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
7.该图反映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 ( )
A.中部低四周高B.东部高西部低
C.中部高四周低D.西部高东部低
8.图中为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在(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篇2: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1、中国地理位置:
⑴、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⑵、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⑶、从濒临的大洲和大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⑴、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
⑵、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⑶、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⑷、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3、从五带来看,中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⑴、四个近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⑵、两个内海:渤海(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⑶、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⑷、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5、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5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注: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基本轮廓、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1、到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止,中国共有12.9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特点:将(云南省)腾冲和(黑龙江省)黑河,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占8%,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4、民族风情: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赛龙舟。
篇3: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总结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情况:
阶梯名称 分布范围平均 海拔主要地形举例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以北的广大地区米高原、盆地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地区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东北平原、山东丘陵
3、主要山脉:
⑴、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⑵、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⑶、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⑷、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秦山、祁连山。
⑸、弧形山脉:世界是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尼边境)。
4、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⑴、四大高原:
①、位置: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23 图2—9 《中国地形》上识记。
②、特点: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⑵、四大盆地:
①、位置: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23 图2—9 《中国地形》上识记。
②、特点: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分布,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许多“绿洲”分布。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南方地区的一个湿润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⑶、三大平原:
①、位置: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23 图2—9 《中国地形》上识记。
②、特点:东北平原——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第二大平原,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5、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见中国地理(上册)P27 活动题 1 。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⑴、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等。
⑵、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①、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识记: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秦岭—淮河线)通过的地方,见中国地理(上册)P28 )
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⑶、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从北到南被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暧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⑷、降水:①、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夏秋多,冬春少。
③、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主要地形区位于的干湿地区和各干湿地区的植被分布,见中国地理(上册)P33 上面的表格)。
⑸、气候类型: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半球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北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2、季风气候显著
⑴、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①、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多(东部地区)。
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少(西北地区)。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⑵、南、北方雨季情况
①、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原因:夏季风的进退而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造成的。)
②、东部雨季推移的规律:4月开始,雨季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如:夏季风与雨带的“失常”,就会造成旱涝灾害;如:南旱北涝或北旱南涝现象的发生。
3、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见中国地理(上册)P38—41 )。
4、旱涝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大的一种气候灾害。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1、我国主要的河流的分布。(在中国地理(上册)P42 图2—28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2、外流河及外流区:
⑴、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外流区。
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夏季风盛行,水位上涨,形成汛期;冬季风盛行,形成枯水期。
⑶、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南方河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长江、珠江)
②、北方河流: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黄河、海河)
⑷、长江——我国最大的河流;珠江——汛期最长的河流;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黑龙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3、内流河及内流区:
⑴、最终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内流区。
⑵、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大小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较小,河流出现断流现象,所以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4、主要湖泊(两大湖泊):
⑴、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最大的咸水湖)。巴颜喀拉山
5、长江:
⑴、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源头——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最终注入东海。
⑵、流经了,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省区。
⑶、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⑷、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等。
⑸、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到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⑹、水能资源: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源头——宜昌、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6、黄河:
⑴、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源头——约古宗列曲,全长5500千米(我国第二长河),注入渤海。
⑵、流经了,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共9个省区。
⑶、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⑷、主要支流: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⑸、上、中、下游的划分:
①、上游:河口以上(水能资源丰富,实行梯级开发。如:龙羊峡、刘家峡水电站等)。
②、中游:河口到旧孟津(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③、下游:旧孟津以下(“地上河”是主要特色)。
篇4: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领土四至点和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 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基本情况。
3、 了解我国人口政策和分布。
4、 了解我国民族的数目和分布,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重点】
我国的位置,重点省级单位的轮廓特征
【教学用具】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的位置,找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其优越性。
板书:一、辽阔的疆域
1、 位置
找出我国领土四至点,看分别位于什么省,分析其纬度和经度的差别。
讲述:我国位于北半球,面积广大,各地差别很大。
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注意其位置,和我国的什么省份相邻。
回忆我国的行政区划,找出三级行政单位包含的机关。
板书:二、行政区划
1、 三级行政区划
2、 省级行政单位
找出我国重点的省级行政单位,记忆起轮廓,简称,行政中心等。
读图练习:
板书:三、众多的人口
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十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几个在亚洲。
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
我国的人口政策。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四、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找出我国民族的构成。知道个民族的丰富文化。
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复习课本,讨论得出,纬度:北半球,中纬度。海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在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按照东,北。西北,西,西南,南,几个位置记忆陆上邻国,按照东,东南来记忆隔海相望的国家。
特殊的省份有,面积最大,跨经度最广,跨纬度最广,邻国最多,临省最多。
重点省份有:广东,云南,湖北,山东,陕西,黑龙江。
有6个在亚洲。
黑河-腾冲一线
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55个,最多的是壮族。
朝鲜族跳板,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摔跤
【作业设计】
省级行政单位分布图
篇5:八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
高考文综复习知识点整理
1.地球运动系统
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考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考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
2.人地关系系统
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新教材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异,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3.区域地理系统
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在本专题的城市区域中新老教材有差异,对于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中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位置,新教材采用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新教材的说法更合理。
4.地理图表系统
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并分析解决问题。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的重点
一、高考二轮复习的特点
高考二轮复习的特点在于,经过了一轮复习以后我们对于所有的课本知识都有了或模糊或清晰的印象,甚至勤奋的同学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能背出来了。比如说,什么是通货膨胀啊,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啊,财政的作用是几点啊,市场经济有什么弊端啊,宏观调控有什么手段啊,张口就来。但是你要让他说出来这些知识点处于课本具体什么位置,属于“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有什么联系,在高考中都是怎么考察的,什么样的题才会考到这些知识点,就一问三不知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只是回顾了知识点本身,却没有重视它的框架,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那我们该怎么弥补这些缺陷呢?
二、高考二轮复习的方法
不管是二轮复习还是以后的三轮复习,都要回归课本,必须回到课本。怎么回归?二轮的回归和三轮的回归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下面一起来来看看如何回归课本:
1、复习框架
我们二轮复习的回归课本,首先说说复习框架。
举例子来说,比如《生活与哲学》,我们想想,“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是哪个单元?属于什么主义?探索真理的历程是唯物论?认识论?还是辩证法?“意识的作用”有哪些?想不出来的话,就说明框架混乱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有几个单元,标题分别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课,每一章节顶部有一个蓝色的框题,还有蓝色字体的标题,分几层,都是什么。我们可以找一张大纸,把刚才说的这些框架写出来,一本书一张纸。每天整理出来一些,把结构弄清,这很重要。
写好以后,怎么用它来复习呢?比如看到 “意识的作用”这一框,下面分为几个大点?每一点具体分为几个小点?我们看着自己的那张大纸,去仔细回想。实在想不起来的时候,就去课本上找出来,及时补漏洞。如果做题的时候看到一个知识点,也要去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我那张大纸上的什么位置?这样,慢慢地培养起自己建立框架意识的习惯,每天记住一两个大框架,不出两个月,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了。
2、建立联系
怎么建立起这个联系?怎么才能对整本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首先,我们要把课本知识拆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稍微有一些语文功底的学生应该能从课本字面意思看出来,不过这个也需要平时的积累。
然后,我们要去总结。比如说,消费者能做的有哪些,企业或者经营者要做的有哪些,做法类的整理出来。然后是意义类,然后是原因类。要自己亲自去总结,才能更有印象。
为什么要整理这个呢?假设一道题让你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政府该怎么去做一件事,你整理好了以后,就可以在脑子里回忆一下,整本书涉及政府该怎么做的有哪些:第1课,有对通货膨胀和汇率的控制;第2课,有稳定物价;第3课,促进消费;第4课,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5课,有促进就业的措施;第7课,促进分配公平;第8课,有发挥财政的作用,税目和税率的制定;第9课,有市场秩序和宏观调控;第10课,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也就是说,老师给你提供的是一个复习的角度,要做到复习以后脑子里要清晰地知道每一课有什么知识,才能迅速判断这个知识和2017年高考文综二轮复习重点整理的设问有没有关系,才不会遗漏知识点以致失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重点
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
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攻破重难点知识
高考复习当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常考知识,恰恰是同学们的不足之处,而这类知识课本也没有相关的正面的系统表述,这样的知识应该说既属于重点知识,更属于难点知识。要攻破这类重难点知识,学生们应在贯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
三、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
为大家带来了2017年高考文综二轮复习重点整理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多阅读与高考复习备考相关的内容,这样大家就能在高考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的习题】相关文章:
10.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