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肥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您能喜欢!
篇1: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The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wa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of short stories. In the beginning, the Americans he stood for had illusions about the world after World War One, but they disappointed later, and fell into pessimistic and confusion. It showed the vanish of American Dream of the people did not experience the war. His work The Great Gatsby truly and vividly described the view of America at that time. It combined with the writer’s real experiences to reveal the plot of American Dream in his heart and his feeling to the vanish of American Dream. And he found out the real reason of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American dream was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merican culture. This theses discussed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e “Jazz Age” b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in colors, objects and characters. It elaborated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dream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us, reader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novel The Great Gatsby.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America was born only about two hundred years. But at that situation, it produced a lot of works ,which affected the world’s art deeply. In those works, “American dream ”was the hottest topic of the social science. But most of these works stayed at studying the social life and social problems of America. No one can analyze the use of symbolism in the novel, no one can entirel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Dream”, no one can elaborate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dream , and no one can connect Fitzgerald’s American dream with Gatsby’s American Dream.
In China, some researchers revealed the dark and vacuous reality of American society by analyzing the vanish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and the source of his tragedy (Zhao Hongwei, ); some writers analyzed Fitzgerald’s distinctive artistic technique to show the vanish of dreams. There were some researchers thought The Great Gatsby was a fable of American society in 1920s, Gatsby’s dream was the incarnation of American Dream. Gatsby’s death was the result of conflict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It represents the vanish of American Dream(Fan Dengwei, ). Some researchers analyzed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to highlight this theme: it was reprobate to chase American Dream by material means.(Wang Xiaohui, ).
We can see that the predecessors’ description of American Dream are staying at the social life and social problems of America. They analyzed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Great Gatsby in different sides. But they did not learne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drea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tzgerald’s American Dream and Gatsby’s American Dream.
American dream was a hot spot of today’s social studies. There were a lot of works described and learned “American Dream” abroad. Lehan Richard revealed that Gatsby’s dream was a dream of that age with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the vanish of American Dream in The Great Gatsby. John F.Callahan portrayed the American social scenery of “Jazz Age”, and show the disillusion of the youngs’American Dream. Marius Bewley started from analyzing the feature of “Jazz Age” and the source of American Dream, to expose the inevitability of American Dream’s disillusionment. David F. Trask explained the reason of American Dream’s disillusionment. Donaldson Scott revealed the true feature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vanish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He told us the real source of Gatsby’s tragic ending.
In conclusion, foreign researchers analyzed “American Dream” in various aspects, and revealed the inevitability of American Dream’s disillusionment.
3.研究的主要内容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The Great Gatsby criticized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dream around the mainline of love tragedy. This thesis revealed the historical factor of American dream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colors, objects, and characters. Thus, we can see the historical reason and essence of Gatsby’s running after his dream. The vanish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has i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And it was related with Gatsby’s innocence had American society’s turpitude of moral.
This thesis are focus on analyzing the writer’s use of symbolism in colors, objects and characters to discuss the source of Gatsby’s tragic death and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Dream. And it also explained the factors of the vanish of American dream.
4. 选题研究作计划:
1) 选题:20XX年1月3日
2) 收集资料:20XX年1月21日
3) 开题:20XX年3月5日
4) 初稿:20XX年3月底
5) 二稿:20XX年3月底—4月初
6) 定稿:20XX年4月底—5月底
7) 答辩:20XX年5月20日
5. 参考文献:
[1]Lehan Richard: The Great Gatsby The Limits of Wonder [J] Boston Massachusetts: Twayne Publishers, 1990.
[2]John F. Callahan. F. Scott Fitzgerald‘s evolving American dream: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Gatsby,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the Last Tycoon [J]. Twenties Century Literature,,(3)
[3]John Dos Passes ,”A Note on Fitzgerald,” in F. Scott Fitzgerald, The Crack- up, ed. Edmund Wilson(New York, 1945), 338-343.
[4]Miller, James. E. F. Scott Fitzgerald, His Art and Techniques[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5-106
[5]Fitzgerald, F. Scott. The Great Gatsby[M].Qingdao: Qingdao Publishing House, .
[6]Fitzgerald,F.S. . The Great Gatsby.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7]Zhang, Bingjiang. “Today’s Most Popular Study Guides”. Tianjin: Science and Translate Publish Cooperation,2003.
[8]Zhang, Tianjing. “The Deeply Moving America Tragedy--Analysis the Great Gatsby.” Journal of Xiangyang Normal University,():18.
[9]Fitzgerald, F. Scott. The Great Gatsb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26.
[10]赵宏伟.社会透视下美国梦的幻灭—剖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刻内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8):95-96.
[11] 王钏力.美国梦的破灭—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J].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学报,2009
[12] 范登伟.美国梦的破灭—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J].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06 (1).
[13]冯德平,《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第1期供稿文
[14]吴旭凌 :陈巧巧《<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象征》 文史 .8
[15]李艳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JJ时代文学,(2)
[16]赵红石, Characters’Lives in The Great Gatsby.《科技信息》 2010.
[17]葛靓, Doom of American Dream in Great Gatsby.《文学界(理论版)》 .
篇2:外国语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外国语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用学分析
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J.L.Austin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主要针对20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关于语言意义“真值”观,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能否被验证,而在于言语交际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Brown和Levinson从语用使用中的一些普通原则:礼貌现象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社会学家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B&L建立了自己的“面子理论”来解释交际中的礼貌现象。 Leech 从礼貌原则方面进行研究,因为礼貌原则能成功地解释人们说话时的间接性,用礼貌原则补救合作原则。 顾曰国从多方面对礼貌原则进行研究分析,不仅从礼貌,语用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礼貌现象也做了研究。
礼貌是人们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一种现象,礼貌现象是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社会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做了大量的实地研究和理论探讨,但很少有人就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进行语用学分析。故本论文试通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来说明礼貌策略是极其实用的,它对我们学习运用语言、有效地提高言语行为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 首先进行礼貌策略的理论综述,其次分析言语行为的类别与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及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再次分析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最后分析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用效果。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如何正确选择与使用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从而分析礼貌策略的实用性,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有效的提高言语行为能力。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现代学习的理论框架
2.1理论综述
2.2.1Leech的礼貌原则
2.2.2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与策略
2.2现代学习的建议性框架
第三章:言语行为的类别与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与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
3.1言语行为的类别
3.1.1传统的句法分类
3.1.2言语行为三分说
3.1.3以言行事行为类型
3.2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
3.3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意境恰当性
第四章: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
4.1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
4.1.1对语境条件的分析
4.1.2根据特定语境,选择与使用言语行为中的
4.2在不同语境中,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产生的交际意义
第五章: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用效果
第六章:结论
4、总体安排与进度
20XX年
9月10日 学生开始查找资料
9月23日 学生确定写作方向
9月30日 学生和指导教师联系,确定选题
11月12日 学生提交第一稿开题报告
11月15日 全体指导老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召开开题报告审题会
11月22日 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定稿
注: 学生须在完成开题报告定稿后方可离校
20XX年
3月2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2. 师生联系表
3. 文献综述定稿(3000字)
4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初稿(占分60%)
5月10日 学生返校修改论文
5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二稿
5月3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定稿(占分40%);
2.《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填写);
3.实习日记(24篇);
4. 实习报告(3000字);
5.实习鉴定表(实习单位填写相应评语并加盖红色公章)
6月5日 毕业论文第一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6月20日 毕业论文第二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5、课题研究准备情况(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
Leech,G..N.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1983
Gu,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14(2): 237-257
Yule, George. Pragmatic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严辰松,高航,《语用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张庆翔,刘炎,《现代汉语概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
1.本学期学习《语言学》,通过语言学课上卢老师认真的讲解,对语言学类论文的框架和基本的语言学理论有了掌握。
2.指导老师指导并提供相关的书目
3.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有相关的书目
4.中国期刊网也有相应的文献资料
篇3: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浅论范成大使金诗的思想内容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有其一贯的特点。作为范成大出使金国这一特殊经历的出色见证, 这组作品从头到尾读下来又有其鲜明的个性。
二、研究动态、见解
关于范成大研究的论著方面有以下一些:
于北山先生和孔凡礼先生各著有《范成大年谱》;
傅漩琼先生汇编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孔凡礼先生著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周汝昌先生点校的`《范石湖集》,后又订成《范成大诗选》;
顾志兴先生携余冠英先生、俞平伯先生等编写了《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有关范成大研究的论文已发表数十篇。
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比如谢桂华的《范成大悯农诗及其创作缘由探论》、曾玉章的《本色的田园诗人一一诗中解读范成大》、张坷的《挑花源里可耕田?一一浅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张福勋《生命的自然诗化与哲学诗化》、钱桂兰《田园风光好宜堪入画图一一谈范石湖田园杂兴的风景画面》等。
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的使金纪事诗。如姜逸波的《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景宏业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徐新国的《论范成大的爱国诗》等等都以爱国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范成大使金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取了七首使金诗作分析,他中肯而言简意赅的分析基本成了使金诗的定论。
本文拟从分析范成大的72首使金诗的艺术特色入手,初步探讨诗人的思想,并从诗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使金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使金诗中记录的北方女真民族的风俗文化。
三、使金诗反映的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XX年12月15日——20XX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3月12日 撰写初稿
20XX年03月12日——20XX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XX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吕慧娟 刘波 卢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产.(5).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知识拓展:
开题报告写作格式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篇4: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文成公主与大昭寺
选题依据:已有成果(论文和著作)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主要论据与论证方法;已有成果的局限、错误,或无人研究留下的术空白;本选题主要意图。
说明:
1.对此栏的要求,在阐述时不必面面俱到,根据研究对象而有所侧重,有所忽略。
2.此栏的填写内容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三个方面的论述要相互关联、相互照应。
3.不是开列论文、著作,而是对已有的主要论著进行综合评述。
文成公主,唐朝皇室远支,以宗室女身份入藏和亲,嫁与松赞干布。一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文成公主深受松赞干布宠爱,并为她修建放置佛像的大昭寺。多年来史学界始终认为大昭寺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万绳楠、刘先照等先生出过相关书籍和论文,较详细的记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爱情,对大昭寺的修建、结构也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因此,吸引了一批信仰爱情的人前往西藏大昭寺,同时很多人也把它视为古代西藏和中原友好交往的象征,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但是,这些文章、书籍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甚至可以严重错误。这些缺陷或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唐或后来的汉族因政治因素而记述的,没有系统查询相关藏族资料,也没有对现存文物进行科学鉴别。
第二,内容观点没有切实依据,如对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爱情过分夸大。
第三,没有深入发掘大昭寺的真正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拟对文成公主及大昭寺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并以考古学的方法对大昭寺的现存文物进行考察和辨别,纠正已有成果中的错误或缺陷,弥补已有成果的遗漏,集中对文成公主及大昭寺问题进行考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及其可行性(重点论述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的创新点或突破点,以及完成本文的可行性)。
文成公主入藏并非是中原文明威服四夷的显示,实际上,是因唐在与吐蕃的多次战争中失利,才不得不被迫答应松赞干布的求婚。这不免令大唐的人们感到面上无光,于是史官们在竭力淡化这场和亲的“被迫性”的同时,还大肆吹捧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地位和影响,试图营造出大唐公主在番邦地位尊崇、众蛮夷皆景仰拜服的假象。这幕虚假历史被历代史官们心照不宣地沿用。
而实际上,文成公主入藏多年,无子无宠,她在遥远的'番邦生活了40年,却守了31年的寡,大半的青春韶华都埋没在了雪域高原。
松赞干布在求娶文成公主时,已娶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为王后。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大昭寺其实是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所修,而仅为文成公主修建了一座小昭寺。大昭寺的建筑风格,天竺的影子明显,特别是壁图,因为尼婆罗深受天竺文化影响,而小昭寺的风格主要是汉式的。
现在大昭寺中供奉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是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后将两尊佛像调换了的。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并非十分恩爱,大昭寺也不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
完成本选题的可行性:
文献资料方面,学校图书馆藏有纸质西藏地方志,并在新近购置了“中国方志库”全文检索系统,便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文成公主是古代西藏与中原友好交往的见证,一直是史学家、民族学家的研究重点,在许多方面已取得很多进步,出版了许多相关书籍、文章。同时,西藏是旅游胜地,可乘入藏旅游时,前往实地进行考察。同时,自己对历史文化颇感兴趣,并已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和资料积累,从我上大学开始,一直在阅读文成公主及前相关事迹,对这位古代名人已有比较多的了解。
本选题所需资料书籍﹑期刊﹑考古资料﹑地方志等。
1.巴代祖拉陈瓦《贤者喜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版。
2.万绳楠《文成公主》,中华书局1980版。
3.中华文化知识读本:大昭寺》吉林出版社版 。
4.陈先照《文成公主与大昭寺、小昭寺》,期刊,1983年11期。
5.中国方志库(电子全文检索版)
6.中国期刊数据库(电子全文检索版)
毕业论文提纲:
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是恩爱夫妻与大昭寺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错误认识
(一)清明方志的记载
(二)古代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
二、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并不幸福
(一)当时文成公主出嫁的背景表明松赞干布并不是为爱求娶
(二)松赞干布只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
(三)文成公主一生无子无宠,守寡31年
三、大昭寺不是为文成公主修建
(一)大昭寺的建筑风格不是汉式的
(二)文献明确记载了金城公主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移入大昭寺过程
篇5:文学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刘师培的“美文”观极其重要意义——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例
一、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六朝文学因为它华丽的藻饰,并且注重过度用典的特点,所以在近千年之中都没有受到文学家及文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但是刘师培却另辟蹊径,对六朝文学推崇备至。本文就是要试图以刘师培在北大授课时所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为研究文本,从中探寻他对六朝文学推崇的原因,并且得出结论是因为六朝的文学更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性,也就是说六朝的文学才是“美文”,更加接近于“纯文学”。然后本文就着重探寻刘师培的“美文”观。
之所以要以《讲义》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我们可以将刘师培的“美文”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一览无遗。其次,《讲义》在文学史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六朝文学研究的热潮,在其后,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一批六朝文学研究的大家。基于这两点,所以以《讲义》为课题研究对象。
这个课题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美文”,我们重提“美文”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一方面各种媒体发展迅速,娱乐性成为了媒体的主要属性,文学也愈发偏重于娱乐一面而愈发抛弃文学作品本该具有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得到了较快地发展,文学创作也是越来越倾向于商业化,这样就导致了文学创作也成为了一种商品“生产”,从而导致了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生产”了出来,并且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能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畅销,于是经常在作品中加入某些低俗的,消极的东西,这样就难免导致文学作品粗制滥造,很难产生文学精品,更不用说能够流传于后世的经典之作。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重提“美文”,就是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对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视,期冀可以在这样一个对文学发展不利的社会情形下产生文学精品和能够流传于后世的经典作品。
二、文献综述
(一)资料部分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月.
本书为刘师培先生1917至19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古文学史》时所撰写的讲义。该书研究了汉魏六朝文学的变迁,它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引用了大量的相关史料,然而自己的论述却极少,所以给我们大家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书共分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面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一课和第三课之间,作者加入了第二课“文学辨体”,分别论述了“文笔之辨”、“辞笔之辨”、“诗笔之辨”和“论笔之辨”,中心思想在于说明“何为‘文’”这一个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的中心问题。该书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专著部分
1、郭院林.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3月. 本书综述了刘氏家学的研究现状,考察了刘氏学人学行,分析刘氏四世之学术变化与发展。以专书和专人研究相结合,对刘氏《左传》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一书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厘清以往研究笼统将此书归功于刘文淇的说法,指出刘氏四世学人对此书都有贡献;探讨了刘师培研究《左传》的动力与成就,认为刘师培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最后以刘氏家族为代表,从治学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清儒治经方法,对清代学术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
2、方光华.刘师培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3月.
本书较详尽地考察了刘师培一生曲折多变的学术生涯, 从时代高度揭示了他从救亡始到守旧终的悲剧命运, 还分章评析了刘师培经学、史学、子学、小学等国学各方面的成就, 使得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学者的刘师培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为世人所知。资料翔实, 立论公允, 结构清晰, 行文简洁, 广采众论与自我新见集为一体, 被评论为是刘师培研究中“较早出版的评传”(张岂之《序》, 见该书第3 页) 。本书对刘师培经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的论述, “比较全面且有一定的深度。”(同上, 第2 页) 。对刘师培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论, 有助于人们澄清学术研究中一些过激的认识, 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该成果在某些学术问题的分析方面还较为简略, 可作进一步展开。对刘师培晚期学术成果的介绍也可更加丰富一些。
3、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
本文主要论述文学的功用,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生、发展必然渗透和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以及实用或功利的目的。虽然每个时代的文学功用观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功用观却不外乎教化说、审美说两种。本文在第六章分析 国粹派的文学功用观时,讲到了我要论述的主角刘师培的文学功用观用观,认为他不但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重视文学的形式、风格等,但是当他一旦考虑到现实时他就不可避免的偏向于文学的社会功用。作者还探讨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认为这是因为学术与革命使他的文学功用观充满矛盾性,逡巡于审美与功利之间。 (三)论文部分
1、郭院林.文选派与桐城派之争背后的学术背景[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3) 本文试图以文派论争为切入点,理顺桐城派与扬州学派的不同价值指向。介绍了文选派与桐城派之间论争背后的学术背景。桐城派与骈文派的错位之争其实是晚清以来宋、汉之争的反映。后期汉学扬州学派崛起,而宋学不甘落魄而公开挑战。扬州学派殿军刘师培不仅继承汉学权威从学术理论上对宋学予以攻击,而且力图从文本体裁上否认桐城文派作文之法,揭穿其官方代言体的面目,从而彻底击溃桐城派。
2、刘跃进.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J].古典文学知识,2010(6).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作者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刘师培的一些生平事迹,如他与章太炎、蔡元培等人的交往等等,还试图探寻刘师培从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变为了一个守旧幕僚的原因。在这一部分末尾,介绍了刘师培的著述,可以以“博”字概括,他虽然只有短短的36年生命,但是他却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巨著。论文的第二部分就对刘师培的著作进行分类,指出其中论古今学术思想、论小学、论经学、校释群书四类为刘师培著作中最为精要的。第三部分就着重介绍了他的文学研究,第四部分论述了《讲义》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具有的价值。这篇论文也指出了《讲义》的缺憾,说他所论述的“中古”范围小了,上不及秦汉,下未论北朝和隋代,显得不够全面。可以说这篇论文内容全面,评论恰到好处,对刘师培的生平和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管窥作用。 3、冯源.20世纪“文笔”说研究述评[J].南都学坛,(5).
“文笔”说是我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如何就“文笔”说研究,阐发出六朝文学的嬗变大势及其所以如此之故,乃学者们研究的初衷所在。20世纪“文笔”说的研究主要是从“文笔”的义界(包括“文笔”的定义和“文笔”说的演进),“文笔”分目的历史、缘由,“文笔”说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等方面展开的。学界对六朝“文笔”说的认识已渐趋全面。《讲义》在第二课“文学辨体”中就讲述到了“文笔之辨”,提出了“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的观点,这篇论文对研究《讲义》有一定作用。
4、段怀清.刘师培的'语言——文学观[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
论文中阐释了刘师培的语言和文学观,谈到了刘师培的“文”和“学”的关系,谈到了刘师培对文学的独立性、独特的审美意义与思想价值的强调,认为这使得刘师培的文学观呈现出文学非工具论的某些特性,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立发展,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独立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但同时作者又认为对于处于晚清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的文学知识分子来说,要想维持一种纯粹的文学观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文学的工具作用总会超出其独立的审美与形式意义,这一点在刘师培身上实际上也无法幸免。
5、毛新青.刘师培新文化建构中的文学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4). 本文论述了刘师培在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受到冲击时候的文学观,认为他对新的文化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研究了他的“文”的定义,认为“文”必须具有沉思翰藻的特征,认为他提倡六朝骈文,并不是历史的倒退,反而具有时代意义,借鉴西学资源,对于优秀传统的一种坚持和自信。认为刘师培兼用西方审美文学观念,为齐梁以来的“文笔之辨”找到了归宿,为中国固有的传统美文学观拓展了空间。文章还论述了了在文化转型时期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近代建构的重要途径,那就是“考文识字”,达成对文学“原意”的理解。
三、论文提纲
文章引言部分主要阐释“何谓‘美文’”这一个问题,将“美文”这一概念解释清楚(包括狭义的“美文”和广义的“美文”)。着重指出在本文中,所谈论的“美文”主要是指要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注重文学文学本身的艺术形式,与“纯文学”比较类似。
第一部分,刘师培的“美文”观
1、说明刘师培的“美文”观和他的“骈文正宗”观是紧密联系的。首先说明骈文的特点,主要是讲究语言的形式美,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更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性,接近于“美文”的本质。并且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文笔之分”,刘师培严格注重区别“文”和“笔”的差别。从字源学角度研究文章的起源,以纯正文学的红线贯穿文学史,使得文学有韵偶行的特征一目了然,从而认为沉思翰藻的骈文是最完备的文学样式。另外,这时候音韵学有了长足发展,沈约、周颙等人相继提出“四声八变说”形成了完备的“永明声律论”,并且在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像王融、谢眺、何逊这些诗人写作韵律文章,为文学更为注重本身的形式,注重其审美特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2、说明刘师培的“美文”观要求的不仅是“沉思翰藻”,而且要做到“文质得中”。要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传统的儒家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现实的社会功用,如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文学一直被作为立言的一种工具,在政治外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他们要求文学中一定要蕴含着能够教化民众的“道”,注重文学的现实教化作用。然而刘师培的“美文”观要求的是更注重文章本身形式(如对仗、音律等)。虽然我们从《讲义》中看出刘师培支持写文章时需要进行精雕细琢,文章的形式要华美,但是他对于像梁陈宫体诗这样一味追求形式华美而且纯粹写艳情,淫靡的诗歌是不赞成的,他要求的是内容充实而又不废藻饰的文章,在强调寓意深刻的“沉思”和追求华丽辞彩的“藻饰”之间寻求恰切的平衡。
第二部分,探寻刘师培推崇“骈文”的原因
首先,骈文“沉思翰藻”,接近美文本质。其次,刘师培作为扬州学派的殿军,其思想受到了受扬州学派著名人物汪中、阮元的影响。并且《文选》学和《文心雕龙》学可视为刘氏家族之学,刘师培推崇华美藻饰的骈文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家族之学的继承。最后,骈文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体,在当时国家陷落,民众沉沦的时候提倡这样一种问题,有利于保国,保种。
第三部分,刘师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现代社会重提“美文”的重要意义 刘师培在文学史研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他的政治上的“污点”,一直得不到合理的应有的地位,没有得到世人的关注。这一部分主要论述《讲义》的价值所在,以此说明刘师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刘师培的《讲义》是中古文学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而且这部著作的问世,从总体上改变了人们对这段文学史的评价上的偏颇,让世人看到了这段文学史的积极意义。鲁迅先生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对《讲义》倍为推崇,对刘师培和《讲义》的地位和价值作出了合理的评判。
随着现代社会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娱乐性成为了几乎所有媒体的主要特性,各种娱乐节目也是层出不穷,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似乎显得愈发微不足道,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趋势主导之下,文学的审美性愈发被忽视,越来越粗制滥造,很难产生文学精品和能够流传于后世的经典作品。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情形下,重提“美文”观,以唤起人们能够摆正文学创作的态度,从而能够有更多的文学精品和能够流传于后世的经典作品的产生。
四、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刘师培的“美文”观及刘师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研究难点:何为“美文”
刘师培推崇骈文的原因
现代社会重提“美文”的重要意义
拟定工作进度(以周为单位)
1下发选题指南 20XX年11月12日—12月2日
2 下达任务书 20XX年12月17日—20XX年1月6日
3 调研、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2月27日—3月16日
4 完成初稿 20XX年3月24日—4月20日
5 完成二稿 20XX年4月28日—5月11日
6 完成定稿 20XX年5月19日—5月25日
7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老师评定成绩 20XX年5月26日—6月1日
8 答辩、成绩鉴定、归档 20XX年6月9日—6月15日
篇6: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术型研究生)
课课
题名题来
称
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研究
√导师研究课题 □自选课题 源 □
□其它
√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所属性质 □
□综合研究 □其它
姓层
名
赵海连 S10030505017
学 号
次 硕士研究生
所在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 金玉秋
20xx年11月6日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注:以下1-8项内容,如填写不下,均可加页。
1、立论依据
篇7: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东南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探究
专业名称 年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公共事业管理
填表时间
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
一、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
外来语应用中文和英文同时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开题报告需用计算机打印,一律为A4开本,于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
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三、开题报告需在第八学期开学之前完成。
篇8: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三、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
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
四、评审小组的组成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五、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六、开题报告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评审小组秘书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交研究生部备案。《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必须用钢笔填写,不得打印、剪贴。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归入学籍档案。
注意:开题报告以书面(a4纸打印,左侧订)方式向导师组提供,字数不少于3000字。请在规定时日之前,按照各导师组成员数提供相应开题报告份数并交到jm办公室。
开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的新见解。
第三、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
例:基本内容(研究框架):
序言一、纽伦堡审判。
二、法律家阶层与实证主义。
3。xx结语参考文献:拟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请注意:著作部分不少于20个,论文部分不少于20个后记。
第四、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起止)。
第五、需要特别向导师组请教的问题。
篇9: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s 一、选题意义
朗诵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声乐教与学的过程中忽略朗诵一味追求声音这一现象实属多见。朗诵和歌唱二者是相融相通、不可分割的,歌唱中有朗诵的读白,朗诵中又夹带有歌唱的韵律。从歌唱的角度看,朗诵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朗诵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表现歌词的意义,抒发歌词的感情,使歌词与曲谱情调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用真挚的“情”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加深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对提高声乐表演者的声乐表演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朗诵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在人类的语言产生之际,朗诵也就诞生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朗诵实践有了更大的发展,许多学者在理论领域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声乐演唱者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在气息方面做到“深、稳、通、活”。有了“深、稳、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朗诵艺术在国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说过:“要把声调加以适当的安排,借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什么时候说得响亮,什么时候说得柔和,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什么时
候说得高,什么时候说得低,或者不高不低,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节奏,这正是应当记在心中的三件事——音量、音高和节奏。文中根据歌唱和朗诵的共同特点对咬字、吐字、气息、共鸣腔体的运用、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这几点在歌唱和朗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网上搜寻资料,相关书籍的学习以及自身近年来所积累的经验相结合,对声乐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文通过网上搜寻资料,相关书籍的学习以及自身近年来所积累的经验相结合。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供参考的资料较少,可能存在一些论述不够准确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笔者希望此论文完成后,能使读者正确认识和了解朗诵在声乐学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六、论文提纲
(一)前言
声乐是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时间艺术。朗诵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技巧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到音乐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妥当。从歌唱的角度看,朗诵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加深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体会情调韵味,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二)提纲
一、朗诵与歌唱的特征
1、朗诵
2、歌唱
二、朗诵与歌唱的区别和联系
1、发声技巧方面
2、艺术表现方面
三、朗诵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1、朗诵有助于歌唱时共鸣腔体的打开
2、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
3、朗诵有助于声乐演唱时“咬字吐字”的清晰及作品的情感表达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声乐学习中朗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诵歌词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的环节。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加深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体会情调韵味,提高声乐演唱水平。让声乐演唱者能够正确的理解声乐的学习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论文写作进度的安排
201 年10月12日——201 年11月20日 选题,开题,收集资料
201 年11月20日——201 年 3 月15日 完成初稿
201 年 3 月16日——201 年 5 月15日 修改,定稿,上交论文
八、参考文献
[1]赵兵、王群.朗诵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曾卫星.浅论朗诵与歌唱[J] .贵阳师范学报,20xx.
[3]胡敏、林速韵.朗诵 主持 演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余开基.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九、导师评语
篇10: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摘要:随着英语课的逐步推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作为英语教学的实施者,英语教师应该切实加强教学素质的提高。那么,在新形式下该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创造素质呢?我们需要从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知识通识性的具备、教师教学思维的诗意化以及做研究型教师四个方面入手。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竞争的时代。在这些竞争中,人是最活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造教育的实施、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最直接的要素是建立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那么,新形式下,如何塑造自己的创造素质,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呢?
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者从理性上认识教育的切入口,我们说,创造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师,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这项教育,必须是具有创造意识、能够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师方可。因为实现创造教育的目标必然要依赖教师的创造性素质和教育创新的实施,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已成为塑造具有现代教师风采的核心要素。
创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育观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创新的教育观则针对传统教育观实现了三个转变。
第一,将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目标转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 使学生通过以教材为基础而展开的学习活动,获得认识和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知识的应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使教学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过程。
第三,将严格遵守常规的课堂转变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要是过分强调对课堂纪律的遵守,便容易束缚学生的天性,使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和激情。所以英语尤其强调课堂氛围的轻松与活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创造潜能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具有知识的通识性
创造性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创新都离不开知识作为载体。以往,人们常常将 博古通今,学富五车 等形容学者或教师等拥有的知识量,教师往往成了知识的化身。然而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今天,人们拥有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可以这样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的并非主要是知识,而是形成知识的知识能力,即知识的创新能力。那么,这种 知识的知识 怎样获得、如何形成呢?
首先,作为教师,要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逻辑结构。所谓学科知识基础是指教师掌握的知识面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之中,在知识分类越来越细的今天,如果教师只重视 专业知识 ,将自己陷于狭窄的专业领域,思维很难有开阔性、发散性。如果一名教师,要教学 red,yellow,blue,green,purple,orange等颜色单词,他该采用什么方法?仅仅是照本宣科,将单词悉数教给学生,还是巧妙运用学科知识基础,渗透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做三原色的加法实验(what sredandblue/redandyellow/blueandyellow?),寻找实验结果,从而引出purple,orange,green三个单词。从这儿可以看出,知识的广博性是形成创造思维、创造性教学的广阔原野。
其次,在教师获得的知识中,还要形成知识的逻辑结构灵魂 知识的融会贯通,即通识性。通识的要义在于强调 识 与 通 ,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 统摄 。在施教过程中,通识不能理解为单一的知识教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文化在人格中的整合,这种文化精神是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应具有的内在素质。
追求思维境界的诗意化
所谓思维境界的诗意化,是指审美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氛围。创造是一种美。美与创造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人的创造活动与终身的创造激情和创造冲动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创造思维的心理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英语氛围,无疑会激发学生在课堂里运用自己的情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造动机。
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一位学者说过:成功的教师就是:经验+反思。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堂课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学有所得,会感到莫大的快慰;反之,一堂不成功的课也会使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作总结分析,寻找原因和对策。而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反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可以对教育教学实践做出总结、概括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评价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得失,提出新的想法,发展和创造丰富的教育教学观点。总之,随着创造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知识的通识性,注重思维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勤于动笔,勤于反思,积极投入教育实践,做一名新形势下的创造型教师,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 1]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 年.
[ 2]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xx
篇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主要研究莱州市草艺品出口贸易的优势,及其所在地人文地理优势,还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介绍和改进建议,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前景观望,提出一些建议和发展方向研究。
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介绍莱州市的人文地理环境
2.介绍草编艺术品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3. 对其加工材料的来源做研究
4.对其市场生存能力做研究介绍
5.草编艺术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6.举例研究齐生产成本和利润
7.对其销售和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8.分析与其他草艺品出口地(国)的产品对比
9.对其销售.加工流程做分析研究
10.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其生产销售的问题
11.对生产和销售提出改进意见
12.对草编艺术品的发展前景展望
3、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1. 根据国内的一系列研究情况综合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外贸企业已经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对外贸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并按照其宗旨和基本原则进行经济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履行谈判中承诺的市场开放的义务,将为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伙伴提供更好、更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对外开放的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享受国民待遇,投资环境将更为宽松、透明、稳定。这毫无疑问将为国外的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会对国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有着两面效应,后一点是我们尤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不同的行业所受的影响各不相同,就中国外贸企业而言, “ 入世”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和中国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关。中国自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颁布第一部调整外国投资的法律——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至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双边协议用了整整时间。到20xx年法律框架已经日渐成熟,总的来看,中国外资法已经与国际惯例接轨,朝更开放自由的方向转变或转型时期,中国的外资法的重大变革对中国的外贸企业也有一定的优势可占。
理论上讲外贸企业应具有进出口功能,但由于某一时期中国特定的环境因素,假如人民币无法完全自由兑换,政府的政策导向等,使得出口功能对中国外贸企业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大部分外贸企业无法自己生产产品出口,它们必须寻找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并组织出口。出口产业竞争力属于国际竞争力范畴,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
按照迈克尔(E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机遇和政府行为等6个因素。参考产业国际竞争力的6个因素,我们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采用贸易竞争指数评价指标,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筛选评价。 贸易竞争指数=Xi-Mi/Xi+Mi,其中Mi、Xi为某i产品的进出口额)。 此指标主要反映一国(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某i产品的竞争优势;其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
统计分析表明:目前,中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外贸企业类型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所不同的是,我们将纺织品与资源性产品分开,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存在的差异是,纺织品的竞争力要远高于其它产品,也高于资源性产品,但其竞争力呈下降趋势,这一点与国内的分析结果一致。从总体上讲,目前中国的化工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还尚无巨大优势可言,但必须看到,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要高于化工品及有关产品,而且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可能要高于其贸易竞争指数所反映的状况。因为在这些产品的出口额中,三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品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企业作为中国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力军,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这些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这些产品生产设备及零部件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相关进口额高居不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目前具有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产业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但其比较优势在逐年下降;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还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在逐年上升。在今后一段时期中,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的选择空间,很可能被继续局限在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篇1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日本大地震对国人的影响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大自然是无情的,自然灾害是每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但是日本每次都能在震后迅速恢复,并且站起来。就拿刚刚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来说,日本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本来应该是经不起那样严重的地震的,就算是恢复也应该需要很长时间的。
但是,日本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了。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将日本的这种精神以及防灾的方法学习到,那么我们国家在防灾减灾这一块也会有很大的进步。我们不只要学习日本的这种对抗自然灾害的方法也要学习日本人在自然灾害面前那种临危不惧,依旧保持原有秩序的精神。
既然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就要努力在自然灾害之后迅速崛起。因此,学习那些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措施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日本是如何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援的,又是如何安排受灾人员的受灾人员所必须
的物资又是如何第一时间运到安全地带的地震中人们做了哪些事情,如何有序的进行撤离以把伤害降到最低的灾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灾后重建。以及哪些措施进行预防。对失去了家园的人们是如何进行安置的我们可以从日本大地震中学到哪些东西。包括日本国民的面对地震临危不乱的精神,在地震面前依旧井然有序的素质,以及日本在灾后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反观我们本身防灾系统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只有学习了别的国家的长处,我们自身才能得到发展。
三、主要研究(设计)方法论述:
本文将采用文献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理论逻辑分析、实证分析三种方法。、理论逻辑分析、实证分析三种方法。
1.文献研究:先对己有的关于日本大地震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和阅读。归纳整理日本大地震中政府以及救灾人员和人民群众做了哪些事情。
2.理论逻辑分析:日本所做的这些事情使得日本在灾后迅速恢复,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从而健全我们自身的防灾减灾体系。
3实证分析:
分析日本防灾减灾所处的背景。
分析日本防灾减灾的特点及可以借鉴之处。
提出我国该如何借鉴日本的这些方法,以及学习日本人的精神。
四、设计(论文)进度安排:
时间(迄止日期) 工作内容
20xx年10月10~28日确定毕业设计学生名单;确定指导教师及其所负责指导的学生名单
20xx年11月10~20日指导教师制定毕业设计指导计划,明确与学生的联系和指导方式
20xx年12月1~18日结合顶岗实习岗位,搜集相关论文资料,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并提交审核
20xx年12月19~30日校内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
20xx年1月5~15日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1月16~3月10日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交初稿;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中期检查
20xx年3月11~30日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评阅、修改二稿;
20xx年4月1~30日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评阅、修改三稿;
20xx年5月1~16日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评阅、修改、定稿;学生提交毕业论文报告以及成果材料;
20xx年5月25~6月9日答辩准备,9日论文答辩
20xx年6月12日前成绩评定
20xx年6月20日前形成本届毕业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设计所有资料(含子文档)归档保存。
五、指导教师意见: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日本人在大震灾面前所表现出的互助精神和有序的行为让我们感动,本论文深入挖掘应对震灾的措施,为我们提供参考。查阅资料丰富,研究方法恰当,结构安排合理,同意开题。
目次
【要旨】
【キーワード】
はじめに7
1.日本人の防灾
1.1日本人の防灾バック
1.2日本政府と国民の防灾
2.地震中日本人の対応方法
2.1日本国民の対応方法
2.2日本政府の対応方法
3.地震后日本政府がすること
4.日本地震から勉强すべきところ
4.1日本の建物
4.2日本人はルールを守る
4.3日本のメディア
5.结论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篇1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背景: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虽然经过了将近的发展,但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服务、管理和创新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之处。近两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高通货膨胀导致的负实际利率也是居民理财需求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内外金融市场遭到重创,股市震荡下行,一系列可投资的衍生产品遭到投资者的质疑,如何将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收益高的有效投资将是潜在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在这种金融背景下,理财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赢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发行数量一度增加,理财市场成为未来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
意义: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展开,个人理财业务己经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业公认极具潜力的新领域。从国际视野来看,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符合当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以个人理财为主的个人金融业务己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传统业务正在收缩,而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银行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属于高附加值的“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对实现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降低存贷款结构性风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已成为发达国家很多大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此外,随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商业银行仅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己难以与外资银行竞争,必须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问题根源,联系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个人理财研究非常深入和广泛,相关研究的文章和著作可以说涉及到个人理财的方方面面。
“霍尔曼和诺森布鲁门(20xx)详细论述了个人理财计划 的制定、多种理财工具的介绍及如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该书用平实、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个人理财的原理及运用,对个人一生的理财计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夸克·霍和克里斯·罗宾迅(20xx)对个人理财策划进行了详细系统地论述,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西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框架,加快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步伐。”
“休斯和卡普尔等(20xx)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个人理财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财的重要性、理财决定的步骤、理财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投资理财的各种手段。该书全面完整的介绍对人们运用理财工具保障自己的财富安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从国外的研究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理财工具,侧重于理财业务的应用,充分利用理财工具为个人服务,达到其理财增值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国内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方面的研究文章和专著也越来越多。
通过对国内研究的文章和专著进行整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研究的文章和专著主要侧重对个人理财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进行研究。而对现状的研究相对比较简单,都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外,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讲了很多,但没有指出关键问题是什么,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法。不像国外的理财著作的应用性那么强。
三、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文章首先作了个人理财的概述,阐述了其概念、内容及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特点及趋势,对国内和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根源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有效对策。
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主要介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主要内容及理论基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个人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实现客户资产的安全性、稳定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目标以及客户生命周期内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的综合提高;从银行角度而言,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包括四大类业务,即个人结算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投资业务和咨询类业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包括生命周期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部分是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概述,主要介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必要性及发展趋势。在分析必要性时先进行了个人理财业务需求现状分析;其次分析了个人理财业务对银行自身的影响,有利于扩大收益来源,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个人理财的个性化服务将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应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挑战。
第三部分是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国外的比较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根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存在如下的主要问题:组织机构设置存在问题、产品同质性强、差异化和个性化严重不足、市场推广与开拓不足、营销渠道单一、科技手段落后、高素质的综合理财人员匮乏。”
第四部分是提出推进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分为内部对策和外部对策。银行内部根据其自身特点改善组织结构、改进产品、加强科技创新等,宏观外部环境,包括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市场监管和法律规范、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
创新之处:在研究对策时将会根据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对老龄人口及未来几年将步入老龄人口的潜在用户进行调查,针对他们的消费习惯、收入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要求的理财产品。老龄人口比例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将不断增加,这将会是一个很有开发潜力的市场。建立人口老龄化计量模型将会发现人口老龄化与GDP有关,根据这一特点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根据地区特点设计理财产品。
预期目标:深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况及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使我国的银行理财业务能够更好、更快的成长发展起来,同时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利用个人理财业务达到保本增值的效果。
篇1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李娜
学号
071651006
题 目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选题类型
理论型
选题来源
自选项目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计算机的普及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显得有点逊色了,所以正确运用ERP全方位的控制企业,使得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合理高效的运用起来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对ERP并不陌生,并且有很多企业在运用它,然而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去解决它,才会收到实施ERP真正的效果。由于去年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冲击很大,由此我想到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要改变思路,摒弃旧的思想,大胆的改革创新,正确合理的运用ERP,找到自己企业适合的ERP。
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提高管理信息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但是企业人员共同的努力,肯定会开创出适合我们自己的ERP。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必将带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通过写这篇文章,让我自己对ERP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同时我相信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更好的把握和运用ERP,让我国的企业在浴火中重生,在未来能更好的发展。
二、参考文献资料
2.周玉请。ERP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年第一版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准备从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必要性入手分析我国企业与ERP的关系,从而引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ERP存在的一些大众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建议如何正确实施ERP。
希望能通过写这篇文章能够让自己对ERP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给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带来一些帮助。
四、论文大纲
1.ERP的概述
(1)ERP的概念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
3.解决思路
(1)总体思路
(2)如何正确实施ERP
五、研究方法
初步打算采用因果论证和理论论证,并采用实证和规范分析对文章进行构思,在资源和效益追求最优化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论述。
六、总体安排与进度
本论文将利用14周的时间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第二周确定论文题目,并完成开题报告,与老师进行交流。
2.第三周—第七周根据题目和开题报告搜集相关资料。
3.第八周完成初稿,并交于老师批阅,听取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4.第九周二稿完成,并交于老师批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完善。
5.第十周三稿完成,交于老师批阅并定稿。
6.第十一、十二周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模拟答辩,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7.第十三、十四周准备并完成正式答辩。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
教师签名:
篇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1开题报告写作格式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2考虑要素
① 研究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
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
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创新点。
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3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0.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