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ay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公司治理和银行贷款融资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带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2.中小企业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有效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但在实际情况中,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融资难问题,资金就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充裕的资金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融资模式,结合阶段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繁荣时期的融资模式呈现多样化,既可以利用现有的资金实力和企业信誉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关系,进行综合授信贷款;也可以利用传统的融资模式,即向银行贷款等。
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经济发达国家 ,其经济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在融资方面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市场比较完善 ,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其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较低。因此,要为中小企业宽松的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支持。
三、设计(或研究)的内容
一、企业的概述
1.1 企业的定义
1.2 企业的发展现状
1.3企业发展的意义
1.3.1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3.2 提供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1.3.3 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综合国力
二、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融资问题
2.1 企业的生命周期
2.2 企业繁荣期遇到的融资问题
三、业繁荣期融资问题的分析
3.1 企业自身的原因
3.1.1 传统的融资观念限制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3.1.2 融资方面知识的缺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2 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3.2.1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
3.2.2 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
3.2.3 缺乏社会各相关部门的支持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4.1提高中小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
4.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4.3 建立宽松的融资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毕业论文(论文)所用的方法
1.在财经、银监会、中小企业局等网站上进行收索;
2.对图书馆的相关期刊和报纸进行查阅,收集资料;
3.详细做好笔记,整理思路;按照论文要求进行写作。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化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周茂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成因与对策[J].学海‘,(6).
孙同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4).
杜玉红.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东财经职业
贾丽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3(1)
吴雨桐.我国中小企融资难的新探讨[J].经济师,,(117):52~53
刘湘琴.吴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风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06):93~94
篇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现实意义:
交通行业是确保物资交流、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在城市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加强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的经营运作与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合法、合理、合规,确保交通工作顺利完成。本课题通过对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为完善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由于交通行业的行业性质特殊性,主要以交通运输行业法规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一、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研究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的各管理层,为了有效维护企业经济资源的整体安全性和会计信息可靠性,协调企业经营管理,控制企业经营活动,通过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彼此合作、约束而起到控制作用的方式,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因其控制的目的不同而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主要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会计核算内容展开。完善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规范企业经营流程,使得企业经营实现最大化收益。管理控制主要针对企业的整体内部管理流程,实现企业经营正常运转,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划分,明确权利与责任,对经营管理起到约束的作用。
二、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研究
(一)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原则
(二)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内容
(三)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重点
三、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研究
(一)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程序
(二)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确立方法
(三)交通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评价
四、本课题创新性、推广价值
篇3: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1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既为我国国际贸易往来创造了条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舞台,却也引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经营绩效,进一步细化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各个方面的优化与升级,然而相比于资本结构、股利政策方面,我国上市企业尤其是国有制企业对营运资本管理的重视却远远不够。
1.1.2营运资金是企业经营周转过程中使用的日常性流动资本,是衡量企业流动性和支持日常运营能力的重要标准。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科学而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而,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白热化,企业越来越重视对营运资金管理。目前,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研究,向着更深度和广度发展,而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明显滞后。纵观国外的营运资金管理,已经从营运资金管理目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等传统理论研究向着更深和更广发展,美国两位学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耗费的时间占了约三分之一。美CFO杂志和REL咨询公司从便开始针对美最大的一千家企业进行系统性的营运资金调查,以实际数据经验支撑理论研究;国内营运资金管理开始时间虽然较晚,但王竹泉等学者提出的分销渠道控制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尽管为得到实证的证实,也使得国内营运资金管理取得了新的发展。
1.1.3营运资本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鉴于各上市公司性质、所在行业、周边经营环境等的不同,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与策略也千差万别,因此,针对不同行业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也在逐渐展开。但专门针对能源企业的却如沧海一粟,能源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存货成本高等,这就注定了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特性性、创新性与适应性。而且我国能源行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内部改革刚刚完成,外部强劲需求考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的进一步匮乏也迫使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资本管理,面临问题越多越复杂,就更迫切需要相关理论实证研究的支持,为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也进一步促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营绩效。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营运资本概念的理解大都基于美国学者EugeneF.Brigham和SottBesley(1972)给出的有关营运资本的两个相关概念,即营运资本和净营运资本。而营运资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虽起步较晚,却也在逐步健全当中。由只针对单一营运资产项目管理的研究发展到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重心,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化、全面化,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也更加深入和扩大。
1.2.1国内研究现状
毛付根教授(1995)指出营运资本一般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总额,而净营运资本则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现代企业理财必须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两者之间的变动所引起的盈利和风险之间的消长关系进行全面的估量,正确地进行营运资金的结构性管理。最优的营运资本投资水平,也就是预期能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水平。这是国内最全面介绍营运资金的开山之作,定义了营运资金,并分析了营运资金的管理与公司风险的关系。
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提出了对现行周转率指标的质疑,并提出用“应收账款周转率”代替“应收账款平均账龄”,“存货周转率”代替“存货平均占用期”的建议,该研究是对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的深刻剖析,使营运资金指标的确定更加符合营运资金管理的初衷,促进了营运资金理论的发展。
雷新途()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营运资本应界定为永久性流动资产与永久性流动负债之差。此外,作者还指出营运资本研究的重点应放在稳定的、可预测的流动资产和负债,排除随机性强、不可预测的流动资产和负债。
王竹泉、马广林()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一文,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再一次将营运资金管理这一财务问题同管理紧密相连。原因是对于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上为风险收益权衡问题,只有拓展到管理领域才能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更多收益。
罗福凯、车艳华()支出营运资本日常管理已经演进为营运资本实时管理,营运资本已成为财务管理的前沿对象。营运资本在产业链上的流动,会形成一条跨区分销企业连接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的价值链。只有每一个接点企业都处于高效运作状态,价值链才能畅通。品牌、特许经营权、广告、信息等无形流动资产将成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该项研究大大拓宽了营运资金的研究范围,营运资金与供应链结合的思想,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介入,使得营运资金管理的思想更加宽泛,也更加复杂。
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对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以营运资金的重新分类为切入点,在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移到了渠道关系管理上,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方强、张琪()将营运资金的搭配政策由配合型、激进型、稳健型,重新划分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已解决实际应用政策制定和风险水平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使得经理人员更好的利用财务政策,提高工作效率。
李文(2010)提出了营运资金的占用比例的评价指标、营运资金来源结构的评价指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的概念,其中营运资金占用比例评价指标包括:营运资金需求占营运资金占用率、净流动余额销售规划比率;营运资金来源结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占有率、流动负债占有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现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剩余日、营运资金生产率、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
现在对于营运资本的研究更多地引入了利益相关者和价值链。随着企业理论的发展,不仅仅是股东享有企业经营的净利润,而是所有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分担风险,获得收益,从而决定企业边界和其价值创造。因此,最优的营运资金投资水平应是预期能使内部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水平,而且这个水平要从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
1.2.2国外研究现状
W.D.Knight(1972)对当时的存货订货量基本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在保险储备量下的最优订货模型。这一模型提出了在保险储备的情况下,如何使存货的订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订货方法。该模型是对前期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对当时的理论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后来一系列存货订购模型的产生。国外早期营运资金管理只是针对某一项流动资产,只能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流动资产部分的管理状况,忽视了资产项目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应用这些策略时经常出现冲突和矛盾。
KeithV.Smith在1973年归纳了当时八种具有代表性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它们分别是:总体推断法(AggregateGuidelines)、约束条件法(ConstraintSet)、成本平衡法(CostBalancing)、概率模型法(ProbabilityModels)、组合理论法(portfolioTheory)、数学规划法(MathematicalProgramming)、多重目标法(MultipleGoals)以及财务模拟法(FinancialsSimulation)。上述八种方法直到目前仍然是一般的财务管理或营运资金管理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
HamptonC.Hager(1976)提出了“现金周期”这一概念,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探讨现金流转状况,提出改进现金管理,缩短现金周期的措施。
Jensen(1986)认为当企业经营管理着存在着利用企业较多的自由现金流收益从事获得非金钱私人利益的过度投资道德风险行为时,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收益,从而经常性地减少自由现金流。另外,短期债务还可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进而增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激励,更有效的使用企业资金。上述研究均是对营运资金基于单个项目的研究,对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限制在公司投资融资范围之内。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在现金周期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虑现金周转期内各个阶段现金流量的时间和数量,按不同时间点占用营运资金数量重新计算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建立了一个修正的现金周期(AWeightedCashConversionCycle,WCCC)指标--加权现金周期。此时的研究仍然只停留在孤立研究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层面。
JohnC.Groth(1992)将营运资金视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是投资的目的,即占用最少的资金,以最低的资本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应时刻关注在营运资金上投资的风险,考虑机会成本,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JuanColina()在管理类型上重新阐释了营运资金管理。他指出,一个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包括三个部分:(l)收入管理(应收账款、订购程序、支付账单和收款);(2)供应链管理(存货和物流);(3)支出管理(购买和付款)。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细化,强调了营运资金三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将会给公司带来最佳效果。Colina的这一论述使人们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资产负债表部分,而是扩展到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将公司日常琐碎的经营管理统一于营运资金管理之下。
Steyn、Hamman和Smit从整体考虑营运资金,认为高增长并不是一家公司取得成功的好方法。因为如果公司有较高的销售增长率,其扩张较多依赖于非现金营运资金的扩张,那么在股利支付之前来自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增长将远远慢于税后净利的增长,结果导致公司的破产风险增大,成为被收购的目标。因此,如果公司想要在长期中取得成功,必须采取一种更加温和的增长方式,重视现金流与非现金营运资本的管理。
JohnAntanies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三角困局”.他指出企业要想同时做到存货的最小化、资产利用程度的最大化以及顾客服务水平的完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试图达到一个领域的最优化,就意味着忽视了该优化过程对另外两个领域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整个公司的次优化。而公司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又会加剧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制定营运资本管理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公司其他领域计划的影响情况,否则营运资本管理计划的最优化很可能损害整个公司的战略意图,造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次优化。
Jafar和Sur(2006)研究了国家热力公司(NTPC)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结果表明,该公司在放宽限制之后取得了较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效果,这是通过自身适应放宽限制后的全球化和自由竞争的新环境实现的。他们指出,虽然许多国营企业通过适应新的形势来生存和发展,一大群在数量和投入上比重都很大的公共事业部门已经被严重的问题困扰,如增长缓慢,生产效率低,缺乏研究和开发,营运资金管理低效等。
MihirDash和RaniHanuan通过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营运资金管理的风险-收益权衡模型,从而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决策。通过线性规划这种定量方法来解决存在相互影响因素的决策制定应用于营运资金决策较为合适。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的上的,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在方法上由数学方法转变到基于供应链和渠
道的营运资金研究方法。国内营运资金管理从过去仅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到只限于公司投资融资范围的研究,再到现在基于渠道和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度。但是相对于国外讲,营运资金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内仍有欠缺。
1.3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竹泉,孙莹,王秀华,孙建强,王贞洁。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0[J].《会计研究》,(12):52-62.
[2]王竹泉,孙莹,祝兵。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8):56-61.
[3]王竹泉,张欣怡。业务流程管理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机理研究[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5)15-18.
[4]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向何去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年(2):1-1.
[5]王竹泉,徐金泉。渠道融合、协同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基于农林牧渔业供应链运作的多案例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版》,(4):3-5.
[6]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杨丽霏。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J].《会计研究》,(9):51-57.
[7]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6[J].《会计研究》,2007(12):69-75.
[8]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9]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10]罗福凯,东艳华。公司营运资本日常管理的改进--来自海信集团的管理实践和经验[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7)28-30.
[11]方强,张琪。营运资金搭配政策的改进[J].《财会月刊:综合版》,2010(1):31-32.
[12]任玲。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基于电力行业上市公司[J].《商业会计》,2011(02Z):46-47.
[13]袁卫秋,董秋萍。营运资本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57-162.
[14]杜立科。营运资本管理,财务管理的重心---出版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1(18):199-200.
[15]赵丹,张晶晶。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苏宁电器数据的分析[J].《经济论坛》,2011(6):187-189.
[16]佟建立。浅议营运资本管理[J].《现代商业》,2011(17):175-176.
[17]刘倩倩。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性分析[J].《时代经贸》,2011(8):116-116.
[18]安青菊,赵书东。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相关陛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1):91-92.
[19]董海婷。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8)8-9.
[20]白净,王冬梅。我国能源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19):186-188.
[21]孔宁宁。营运资金管理的OPM战略实践分析---基于苏宁电器的案例[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12)20-22.
[22]程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2)72-73.
[23]于文。现金流量表与营运资本管理[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6):64-65.
[24]陈国欣,张梅玉。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20第5卷(3):1-11.
[25]吴娜。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聚类分析[J].《会计之友》,2008(14):108-109.
[26]PatrickBuchmann,DavidGold.营运资本管理:挤出海绵里的水[J].《商学院》2010(2)88-91.
[27]JosephP.Ogden,FrnkC.Jen,PhilipF.O'Connor.AdvancedCorporateFinance:PoliciesandStrategies[M].PrenticeHall,2003.
[28]JohnC.Groth.TheOperatingCycle:Risk,ReturnandOpportunities[M].ManagementDecision,1992.
[29]KennethP.Nunn.TheStrategicDeterminantsofWorkingCapital:AProduct-linePerspective[J].The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1981(3)。
篇4: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文的创新之处
(1)之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机构投资者这一整体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或者是选取基金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不仅研究了机构投资者这一整体,还分别对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合格境外投资者、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
(2)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和公司绩效的'回归中使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回归,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使得得到的结论更有意义。
(3)国内研究机构投资者与关联交易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本文在这一方面也做了一点贡献,借用股权制衡度的概念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
篇5: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所在系部: 管理学系
专业: 会计学
学 号: 姓名: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xx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般认为,财务分析最早产生于美国,是美国工业大发展的产物。在美国工业大发展钱,企业规模小,银行根据个人信用贷款。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不能根据个人的信用给企业贷款,这样银行更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关心企业是否有续借能力。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银行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要求提供其资产负债表。随后,美国银行家亚历山大·沃尔(a1exanderwall)首开财务报表分析和评价的先河,创立了比率分析体系。到了20世纪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不断发展,财务分析由主要为贷款银行服务扩展到为投资人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对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研究就变得十分有必要。它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而且与人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本文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的最基本资料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及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为财务分析的'系统性客观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财务分析不仅以财务报表资料为依据而且还参考管理会计报表、市场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使财务分析资料更真实、完整。
二、文献综述
张先治、陈友邦(XX)在《财务分析》中指出,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了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分配活动中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科学。
荆新(XX)在《财务管理学》中阐述到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它是对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做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为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层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张新民、钱爱民(XX)在《财务报表分析》中讲述到,以为杰出的财务分析师不但能体会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数字背后的经营状况,更能通过报表分析,对企业的管理质量、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判断,并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有效预测。
张先治(XX)在《财务分析》中提出,财务分析的最基本资料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及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为财务分析的系统性客观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财务分析不仅以财务报表资料为依据而且还参考管理会计报表、市场信息及其他有关资料,使财务分析资料更真实、完整。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2.根据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状况;
3.利用各项财务指标对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综合能力分析;
4.投资建议。
主要方法:
对企业进行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方面的分析,运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财务进行综合能力分析。
四、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XX.2
[2] 张金昌.财务分析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7.
[3] 吴世农,吴育辉.ceo财务分析与决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3.
[4] 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4.
[5] 李凌.财务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分析中的作用[j].企业技术开发,XX.12.
[6] 范旭君.企业营运能力分析[j].企业研究.XX.10.
[7]郭永春.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XX.10.
[8] 张超英.企业财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3.
[9] 姜国华.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投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9.
[10] 何韧.财务报表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XX.3.
[11]陈凡.财务分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j]广东科技,XX.10
[12] [美] 查尔斯.吉布森.财务报告与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XX.4.
五、研究进度
1.XX年10月26号论文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下达任务书。
2.XX年01月06日前,学生搜集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3.XX年01月15日前,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进入论文写作。
4.XX年04月06日前,学生提交论文初稿。
5.XX年05月04日前,学生提交正式论文。
6.XX年05月19日~05月20日,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篇6: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目前,租赁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租赁具有多种功能,租赁行为覆盖面广,涉及金融、贸易、法律等多学科,而我国租赁业务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租赁会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租赁业的迅速发展,本文力图通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新颁布的租赁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关租赁业务的一些会计问题,结合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解决中国融资租赁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租赁会计行为。
研究意义: 关于租赁会计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界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探讨,推动和促进《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完善和发展;从实践意义上讲,可以对《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从而使租赁会计准则更加具有操作性,更有效地指导会计人员的操作。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国内对于租赁会计问题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企业租赁业务的现状的分析;二是对租赁会计准则和实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是对如何完善租赁业务寻找对策。
纵观大多数学者对租赁会计的研究,他们定义了租赁的概念,并对租赁种类进行严谨分类,各租赁研究专家及其他有关人员不断撰文对租赁实务的若干问题提出有用的建议,积极推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并对会计准则的推广做出了卓著贡献。
上海理工大学的张萍萍在XX年04期的商业经济中发表《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浅析》。她认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缺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租赁管理专业人才,以及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等。我国政府应从建立健全融资租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在融资租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全国租赁业协会,实现行业规范化管理;建立租赁业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入手,发展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同时租赁公司还要重视对租赁从业人员的培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王毅在XX年第9期财会月刊中发表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特色研究》中,他指出,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对租赁的划分在定性和定量上都给出了较好的说明,租赁标准中把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租赁会计准则采用的资产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我国在缺乏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情况下,用账面价值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体现了会计的本国化。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强调了融资租赁收益的分配结果应使租赁的投资净额有一个固定的投资回报率,这种方法就是实际利率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比较合理,分摊也较准确。而租金逾期未能收回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我国规定: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的租金,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我国承租人拖欠租金已成为制约租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严重影响了出租人的资产质量,为真实反映出租人的经营成果,根据谨慎性原则,应对此作出相应规定,这才体现了我国国情。
王世玉、申军学在中国证券期货的XX年08期《租赁会计准则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对新会计准则应用中的几点不足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关于新的准则对于融资租赁标准的界定,建议准则制定部门进一步细化划分标准,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分类时严格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简化未担保余值减值的会计处理,在发生减值时,不再重新计算内含利率,同时根据一致性的原则,可采用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同时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宣传,规范租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也对加强租赁业的风险防范和培育租赁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研究情况:
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成立后的七八年时间中,fasb花费了它的将近一半的人力资源来研究租赁会计问题。1976年,fasb出台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3——租赁会计,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然而,虽然fasb后来还制定了9个补充公告,6个解释公告,12个技术公告,以及大量的紧急事项处理意见,fasb no.13依然被公认为没有能够达到其所陈述的目标,因此依然需要对no.13进行重新考虑。作为对sfas no.13重新考虑的成果,fasb和其他g4+l成员组织共同推出了租赁会计的两份特别报告。这两份报告提出了租赁会计的新观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新观点不再区分资本租赁和经营租赁,而是要求承租人将所有租赁引起的权利和义务都确认为资产和负债。两份报告推出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可以说代表了未来租赁会计的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都花费了很多精力来研究和完善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而在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现行的租赁会计准则仍然暴露了很多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租赁业务也越来越复杂,租赁会计也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本课题就租赁业务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做了深入研究。
篇7: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研究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算化会计逐步的将代替传统手工会计,而手工会计的发展历史悠久,有着较为成熟的思路与规范,而电算化会计则有许多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搞清楚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优势,差异,达到优势互补。
2、应用价值:
网络经济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会计在网络经济时代面临着更加巨大的责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与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尖锐矛盾。那么如何是电算化会计更好的运用,并逐步代替传统会计,是会计事业发展的更加简洁,完善,快速,准确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会计
(一) 传统会计的含义
(二) 当前传统会计的发展
1、发展速度慢
2、发展范围广
3、发展潜力小
二、电算化会计
(一) 电算化快的的含义
(二) 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及影响
(三) 电算化会计的未来发展
三、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四、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优缺点对比
五,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优势互补
主要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收集法、分析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实际操作法
研究进度计划:
.10.01到2010.11.05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0.11.06到2010.11.06开题报告答辩
2010.11.06到2010.12.30完成初稿
.01.01到2011.02完成修改初稿
2011.02到2011.03完成初稿
2011.。03到2011.04定稿
2011.04到2011.05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
[1] 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于庆华.审计学与审计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 曹慧明.审计探索与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李秀乾.关于网络审计探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5] 秦晓华,朱建平,陈庆杰.论网络经济对审计的冲击[J].山西统计,(04):28-30.
[6] 张玉英.论网络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08):42-43.
[7] 苏孜.浅析网络经济及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2):53-55.
[8] 张梦梦,周霞.浅析我国网络审计发展讯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6):100-101.
[9] 苏文成.浅析网络经济对传统审计的影响[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04):20-21.
[10] 吴小芬,李永忠.试论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信息化技术与创新管理,(5):51-53.
[11] 杨尚.试论网络经济时代的审计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07,(2):154-155.
[12] 李永峰,王琦.网络经济对审计理论影响的思考[J].山西统计,2002,(05):46-47.
篇8: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2年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至.19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篇9: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简单分析,透过对影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的分析,结合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以期吸引更多部门、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并通过各种手段,整合相应的工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构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合力,以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抛砖引玉。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选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分析研究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纵观当代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在从业人员素质、会计准则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没有得到改善,因此选择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依旧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围绕本选题已做哪些准备工作,计划再做的工作:
已经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查询了很多需要的资料,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了他们的学术文章,还研读了一些有关会计准则的资料。
计划再通过身边能接触到的互联网信息,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及方法。
计划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1.计划查找大量资料,全面了解会计国际化这个进程。
2.尽可能多的、范围尽可能大研究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学术文章,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3.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出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玉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价值工程. (28)
[2]唐芳.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探讨[J]. 中国市场. 2010(26)
[3]王延祥.试论我国会计国际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1)
[4]徐世伟.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16)
[5]王婉.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03)
[6]王潇明,王成龙,王青.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策略选择[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15)
[7]黄小敏.会计国际化的总体策略[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8]世居文.论我国的会计国际化[J]. 民营科技. (01)
[9]杨勇.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11(05)
[10]李松.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国际商务财会. 2011(04)
篇10: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题目名称: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一、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众所周知,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施乐,法国的威旺迪等大公司曝出的假账新闻曾经一度轰动了世界,给现在的业界以警示,再加上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在利益的驱使下,现今我国企业中出现了信息失真、假账盛行、偷税漏税、贪汚盗窃等现象,给国家财政经济、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伤害。这些已经发生的真实案例或是潜在未曾发现的事件,这种种负面消息,仍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会计人员素质的某些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给会计界带来了信任危机。而本文研究会计人员素质缺失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目的在于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才能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帮助会计人员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本质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政府讲求诚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利于国家反腐倡廉法制的有效开展,进而有助于社会形成清正廉洁之风,因此,本文的研究同时旨在呼吁人们特别是会计人员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各种相关法律制度,关注社会动态,掌握实事政策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财政税务知识等相关知识,充分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和政策,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会计素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缺乏一个稳固的社会诚信体系作为支撑,只能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们对此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完善阶段,在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制度制定研究上经验不足,还不能够制定出一套真正有效可行的策略。而在国内现有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现状相关问题、诚信缺失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探讨会计诚信缺失方面,相关学者主要是从会计学本身来寻求答案,如:
刘建华认为“会计信用短缺”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会计工作失去了诚信?曾粤、郭梅、陈秀丽等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周国光(2008)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是‘造假’还是‘坚持诚信,抵制造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权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契约经济,只要存在买卖交易,市场就自动建立了“一份隐性的公共契约。”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利益,就必须讲诚信,以此赢得顾客。刘建秋(2010)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任经济,交易双方以信任为基础签订契约,而维系契约主体之间的这种信任关系的本质就是会计诚信,且会计诚信同样具有市场成本与收益,会计诚信的成本与收益特征决定了市场会计诚信的均衡。在对会计诚信教育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章把会计诚信作为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一部分,如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马华提出,要把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上,他强调,会计诚信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及解决措施方面,相关学者做了较全面的研究文献,如:
我国学者袁成(2011)在《会计职员从业基本素质分析》一文中提出: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不断创新的意识,为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人员必须接受会计继续教育及自我修炼。
学者李正全(2010)在《浅议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及提升建议》一文中提出:现代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均不太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我国企业的需要,我国企业中,下到基层会计职员,上到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整体会计人员的素质现状令人堪忧,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少之又少。
学者程霞(2010)在《我国中小型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素质管见》中,范宇俊(2012)在《现代企业会计职员素质分析预测》中都呼吁高度重视我国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训练与培养,指出不但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要兼顾其职业道德水平。
学者郑志斌()在《企业会计人才素质发展浅析》一文中指出:通过因素分析,得出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包括商业管理组织能力、个性特征、基础知识等在内的几点最重要的要素。
从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人员不单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还应强化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创新水平、良好的个性特征、商业管理组织能力等在内的非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的非专业素质对我国企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而言越来越重要。
2、国外研究动态
相对于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外学者就诚信方面研究远早于中国,而且会计诚信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完整的信用体系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国外的会计发展较稳定。早在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国家,就开始关注会计诚信问题了。但是,国外会计诚信在安然、施乐等事件发生前,基本上都停留在以行业自律为主的信用研究上,国家对会计诚信的干预,相对较少。相关学者对会计诚信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如何完善行业自律上,如美国的迈克尼尔在1939年提出会计真实性概念,真实性是会计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发展。法国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和伦理学与政治科学院院士阿兰佩雷菲特,在《论经济“奇迹”》一书中,详细考察了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四个国家经济出现奇迹的具体原因,提出经济发展和经济奇迹的产生,除了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第三要素——精神因素,而诚信便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诚信突出对他人信任和负责并积极协助的要义。虽然书中想重点表达的是“货币自由交换与分配和自主契约”是实现并充分体现竞争与诚信原则的主要形式,但不可否认他强调了诚信在经济社会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Dr Obeua.s.Persons(1995)以1974年-1981年违反会计系列公告(ASR),1982年-1991年违反会计和审计强制公告(AAER)的公司中抽取了100家公司作为样对照样本,通过对他们在财务杠杆、资产组成、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回收、规模等几方面的财务指标所做的显著性检验,证明了财务状况恶化是管理当局选择不诚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在新泽西州一位著名的“首席情感官”N.J-based Wilkin & Guttenplan描述他的公司文化时说,“这都始于信任和诚实,我们需要确保我们trustwordiy和诚实。”全球金融危机摧残了世界上多数企业,同时也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脆弱性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但是伊斯兰银行却能屹立不倒,全赖于该银行建立的那道“防火墙”,即伊斯兰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是建立在通用可敬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诚实、诚信、透明、合作和团结之上的。然而他们忽视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政府政策其实是市场和行业自律都替代不了的。第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罗斯福就宣布由政府干预经济,此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而亚当斯密的市场自由论不在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定律。自此,政府政策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同样的,在会计这一领域里,也离不开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在安然事件后,也颁布了《企业责任法案》,这一法案是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法规基本框架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使美国会计诚信的治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随后又颁布了《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这说明美国会计诚信的研究已由行业自律向以政府干预为主的方向发展,也加快了会计诚信治理的规则的制定。自此,美国的会计准则也不在是其他国家会计行业参照的唯一标准,各国开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会计制度,英国就及时的对会计规则进行了修改,Jack Maurice在《Accounting Ethics》一书中,介绍了英国会计职业的发展与变化及执业素养,他提出要对会计诚信本身有一个总的认识,熟悉会计职业的执业素养远比理解道德伦理更为重要,反映出会计诚信的构建是要凌驾于会计职业执业素养基础之上的。使本国会计诚信在各国陷入“诚信沼泽”之时,还能出淤泥而不染。
再看国外的相关机构、学者对于会计人员素质及解决措施方面的研究,其主要是针对现在企业中所需的会计人员素质和如何达到这些相应的要求,给予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美国会计学会(AAA)(2009)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中发表了题为“会计教育--为不断发展的企业做准备”的贝德福特报告(Bedford Report)。指出:会计人员必须并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及企业对这一职业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这一研究主要基于21世纪会计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当前会计人员素质不太符合企业需要这两方面,另提出受聘者的非专业素质、社会能力是当前所需。这一报告内容也侧重于根据目前形势的变化发展呼吁各界会计人士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在《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发展方向》中提出:未来企业会计从业者需要培养行业能力(Functional Competencies)、个人能力( Personal Competencies)和一般商业视角能力(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这一组织的相关研究同于美国会计学会,主要也基于当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和如何更加适应社会需要方面,强调会计人员必须终身学习,强化各方面的能力。
德国学者卡尔特和罗吉(1988)在《The time for principle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中对此作了相当深的探索:他们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尤为重要,呼吁国家和政府加强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教育,更好地满足企业需要。
瑞士学者里布斯()在《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ants’virtues》中对各国会计人士素质现状及相应的素质提升对策作了研究:他们认为现阶段会计人员素质仍存在一些需改善的问题及会计人员素质与当前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不太相适应,提倡各国政府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强化会计人员素质监管等来改善这些现状。
据国外的研究可知,国外的相关机构高度重视培养会计人员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素质,包括诚信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为了适应职业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受聘者的社会能力、非专业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工作经验、性格等,所以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3、自己的.见解
在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机构、学者们的研究分析之后,考虑到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对于企业发展、市场运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现阶段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加以分析,阐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各种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本人通过各类网站、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杂志等资料,大体上掌握了当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的总体情况,会计人员存在哪些素质上的问题,因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够完善所产生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解决或者完善这些问题以避免其产生的恶劣影响。随后本人全面搜集了与会计人员素质有关各种不良报道,分析我国不同企业会计人员的学历情况,总结其业务处理水准,职业道德水平等其他非专业素质状况。本人将前述所研究论证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真实客观地反映在此。在阐明会计人员素质的基本定义、基本要素、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按照先揭示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存在的相关问题再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可行性对策的行文思路,在大量实证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个人对此问题的见解。
二、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当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其中从五个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由这五个方面详细的向人们揭露出当前企业会计人员出现的诸多问题。如:1、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与企业财务管理素质要求不符。2、企业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3、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4、企业会计人员个性特征不符企业需求。5、企业管理层综合素质偏低。
第二部分主要是承接上文进而对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对于其原因,本文结合三个实体案例,并进行适当延伸,从而分别阐述了导致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缺失的内外部原因。
第三部分本文就上文的现状及原因,从而提出我研究分析后得出的,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五个对策及建议,如:
1、大力发展会计教育
2、严格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考核
3、提高企业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健全会计人员素质监督机制
5、会计人员需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参考法
查阅相关书籍、学术期刊、电子图书等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关于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现状的研究,进而运用相关的资料全面系统的研究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现状的相关问题。
2、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各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搜集相关的企业会计人员信息,从而整理出相关的研究论据。
3、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相关企业会计人员相关实际信息为基准,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
(二)可行性分析
1、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了四年,不仅掌握了许多与本课题相关的知识,同时也通过大量的课余实习活动,对人文、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与相关文献的查找,掌握了大量关于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分析的可用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进程安排:1、开题报告完成时间:20XX年9月1日以前
2、论文一稿完成时间:20XX年9月2日——9月30日
3、论文二稿完成时间:20XX年10月15日以前
4、论文三稿完成时间:20XX年10月30日以前
5、论文定稿完成时间:20XX年11月25日以前
主要措施: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咨询相关问题,及时修改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袁成.会计职员从业基本素质分析[J].中国金融市场,2010,(9).
[2]李正全.浅析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及提升建议[J].会计发展,2010,(8).
[3]程霞.我国中小型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素质管见[J].财务信息,2010,(2).
[4]孙德民.浅析如何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素质[J].企业会计,,(7).
[5]许向阳.美国会计职业改革的启示[A].国际实务,2010,(2).
[6]潘晓彬.中国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不足及发展[J].财务分析研究,200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S].财会字2010,(9).
[9]郭立然.谈谈企业会计职员素质现状[J].会计实务界,2012,(11).
[10]马友伦.会计教育探究[M].武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11]Carol.duffy.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Work[A].Advanc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C].Accounting Personnel Education,2011,4(1): 75-93.
[12]Griffith.Willson.The Quality of Multi-national Accounting Firms Personnel[J].Accounting Education.2009,(8).
篇11: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会计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西安
您的学校背景:
要求字数:字开题报告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格式 要求 我这边有 按照的的模板写 修改 开题报告需要ppt 填写任务书 需要开题报告
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我国会计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会计监管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如三毛、绿大地、长虹、中捷等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丑闻触目惊心;而且某些上市公司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作环境恶劣等社会问题,这严重地侵害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虽然我国大多学者意识到改善我国会计监管现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动态的会计监管措施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对如何优化会计监管体系以发挥其动态性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会计监管体系的特性具体应表现为:会计监管目标具有实践导向性;会计监管主体具有开放性,会计监管部门设置合理,权责明确,且彼此之间能动态地协调和有效制衡,由此形成的会计监管模式能因时因地制宜;对会计监管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会计监管内容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得以完善,会计监管客体能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管;会计监管依据系统规范,能为各利益相关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实时、充分的制度保障;会计监管方法适应社会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能让利益相关者对会计监管对象实施及时、持续和全面的动态会计监管;会计监管功能是能不断修正静态的利益格局,最终实现“有效地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市场的公平和效率”的目的'。
本文以我国会计监督现状为研究对象,并在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人文、法律背景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对我国会计监管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优化我国会计监管现状。本文的研究是以会计监管实践与客观的社会经济环境为逻辑起点,针对我国会计监管的现状,对会计监管体系的主要组成要素的表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相应地从会计监管目标、会计监管主体、会计监管客体、会计监管依据和会计监管方法五要素来优化我国会计监管现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我国会计监管体系进行优化,旨在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改变我国会计监管现状,提高会计监管效率,有效地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中国物资出版社.,7
[2]潘立新.中国开放性会计监管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6-30
[3]陶良虎,贺茂清.市场经济与会计监督[M].经济科学出版社,,30-33
[4]张俊民. 会计监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25-32
[5]高云凤,王志超.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08,6(91):121
[6]季小琴.会计监管理论:综述及其引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6):130-135
[7]綦好东.会计管制的公司治理导向:经验与启示[J],会计研究,(07):13-16
[8]向锐.会计监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5-6
[9]周向群.萨班斯法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7(01):81-82
[10]江玲.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会计监管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3(311):30-31
篇1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2年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至2000.19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最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篇13: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评价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目前国内有一些企业仅仅把财务报表视为向工商局、税务局或上级主管单位履行报告义务的工具,忽视了财务报表对于企业管理层分析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活动实施控制乃至依此进行决策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选择财务评价作为我论文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财务报表内外部使用者的角度,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分析对象,依据财务报表的相关理论,对“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指出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参考。可以为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财务评价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陈晓红在《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于企业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张新民、钱爱民在()《财务报表分析精要》中指出,目前常用的财务状况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荆新、王化成()在《财务管理学》中写道:财务报表的分析经历了由资产负债表到利润表再到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也经历了一个由外部分析扩大到内部分析的过程。
戴维.f.霍金斯教授结合实际的企业情况写出了《公司财务报表与分析一书》()一文,文中对财务报表在公司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日本著名会计学专家森疼一男()针对日本企业活动对财务的影响写出了《企业经济活动与财务分析》,其中指出现金流量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使财务报表充实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一)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二)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
1偿债能力的分析
2 营运能力的分析
3 盈利能力的分析
(三) 北京同仁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北京同仁堂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资料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参考文献法
比率分析法、历史对比法、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
1、怎样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对数据分析结果准确性的理解。
2、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结论为企业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解决办法:
1、阅读财务报表分析案例的书籍,参考企业的具体处理方式,就相关问题与同学讨论分析或咨询指导教师。
2、参阅相关企业是如何运用财务报表结论,及时与企业沟通以获得更多的内部资料,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寻找更多的机会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听取指导教师对论文提出的建议,并积极配合修改。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 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 撰写论文提纲 整理资料 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 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 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 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 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 gabriel hawawini,claude viallet. finance of executives managing for value creation and editon [m].the dryden press,:44-45.
[2] eugenef·brigham,scott·besley .fiance essentials of managerial [m].prentice-hall inc,:63.
[3] 洪宇峰,葛辉晶.财务报表分析的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12-13.
[4] 段禾青.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概念探析[j].当代经济,,(2):37-39.
[5] 顾华哗.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新看点[j].上海国资,,(1):25-26.
[6] 钞天虎.财务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差异比较[j].财务月刊,,(3):14-15.
[7] 郭复初,王学庆.财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25-26.
[8] 张海军.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18-19.
[9] 许拯声.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指南[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1):36-37.
[10] 董菊香.浅谈财务会计报表及附注的分析方法[j].现代商业,,(7):87.
[11] brealey·myers,pri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m].prentice-hall inc,:23.
[12] 田玉芝.透过财务报表认识企业价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绿色财会,,(1):23-24.
[13] emery·douglasr.corporate financial management[m].prentice-hall inc,:47-49.
[14] 张新民,钟爱民.财务报表分析精要[j].现代商业,,(8):9-10.
[15] 戴欣苗.财务报表分析技巧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5):61-62.
[16] 周扶.浅谈企业财务分析[j].河北企业,,(3):21-22.
[17] 王萍财.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7-18.
[18] 张宇.财务报表分析的宽视角[j].企业改革与案例,(1):33-34.
[19] 刘宪宏.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方法研究[j].现代商业,(5):37.
[20] 李瑛.试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表外信息[j].财会纵横, (2):15-21.
[21] 朱晓晖.财务报表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财税与会计,,(8):54-55.
[22] professor harvey b. lexmark. steps to a basic company financial analysis[j].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may 23, :123-124.
[23] zhong lian yang. financial form analysis should be noticed problem[m].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accounting courtyard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ecember :23-25.
篇14: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目前,租赁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租赁具有多种功能,租赁行为覆盖面广,涉及金融、贸易、法律等多学科,而我国租赁业务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租赁会计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促进租赁业的迅速发展,本文力图通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新颁布的租赁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关租赁业务的一些会计问题,结合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解决中国融资租赁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租赁会计行为。
研究意义: 关于租赁会计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界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探讨,推动和促进《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完善和发展;从实践意义上讲,可以对《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办法,从而使租赁会计准则更加具有操作性,更有效地指导会计人员的操作。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租赁会计概述
1.1租赁的定义
1.2租赁的特点
1.3与租赁会计相关的概念
2、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2.1租赁类型的确认与计量
2.2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特点
2.3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
3、租赁会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租赁会计现状
3.2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3.3我国租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关于租赁会计整改的一些建议
4.1租赁交易界定标准不统一的改进
4.2租赁资产入账价值规定的改进
4.3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处理的改进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对于租赁会计问题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企业租赁业务的现状的分析;二是对租赁会计准则和实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是对如何完善租赁业务寻找对策。
纵观大多数学者对租赁会计的研究,他们定义了租赁的概念,并对租赁种类进行严谨分类,各租赁研究专家及其他有关人员不断撰文对租赁实务的若干问题提出有用的建议,积极推动租赁会计的发展,并对会计准则的推广做出了卓著贡献。
上海理工大学的张萍萍在04期的商业经济中发表《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浅析》。
她认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缺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租赁管理专业人才,以及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等。
我国政府应从建立健全融资租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在融资租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全国租赁业协会,实现行业规范化管理;建立租赁业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入手,发展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同时租赁公司还要重视对租赁从业人员的培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王毅在第9期财会月刊中发表的《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特色研究》中,他指出,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对租赁的划分在定性和定量上都给出了较好的说明,租赁标准中把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租赁会计准则采用的资产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我国在缺乏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情况下,用账面价值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体现了会计的本国化。
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强调了融资租赁收益的分配结果应使租赁的投资净额有一个固定的.投资回报率,这种方法就是实际利率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比较合理,分摊也较准确。
而租金逾期未能收回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我国规定: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的租金,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
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
我国承租人拖欠租金已成为制约租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严重影响了出租人的资产质量,为真实反映出租人的经营成果,根据谨慎性原则,应对此作出相应规定,这才体现了我国国情。
王世玉、申军学在中国证券期货的08期《租赁会计准则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对新会计准则应用中的几点不足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关于新的准则对于融资租赁标准的界定,建议准则制定部门进一步细化划分标准,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分类时严格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简化未担保余值减值的会计处理,在发生减值时,不再重新计算内含利率,同时根据一致性的原则,可采用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
同时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宣传,规范租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也对加强租赁业的风险防范和培育租赁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研究情况:
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成立后的七八年时间中,FASB花费了它的将近一半的人力资源来研究租赁会计问题。
1976年,FASB出台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3——租赁会计,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然而,虽然FASB后来还制定了9个补充公告,6个解释公告,12个技术公告,以及大量的紧急事项处理意见,FASB No.13依然被公认为没有能够达到其所陈述的目标,因此依然需要对No.13进行重新考虑。
作为对SFAS No.13重新考虑的成果,FASB和其他G4+l成员组织共同推出了租赁会计的两份特别报告。
这两份报告提出了租赁会计的新观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新观点不再区分资本租赁和经营租赁,而是要求承租人将所有租赁引起的权利和义务都确认为资产和负债。
两份报告推出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可以说代表了未来租赁会计的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都花费了很多精力来研究和完善租赁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而在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现行的租赁会计准则仍然暴露了很多的局限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租赁业务也越来越复杂,租赁会计也在发展中不断变化。
本课题就租赁业务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做了深入研究。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分析我国企业租赁业务的现状
2.研究租赁会计现行规定内容和实务上存在的问题
3.完善租赁业务管理的措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首先介绍租赁会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其次诠释了新准则中承租人和出租人租赁的判断标准、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以及承租人和出租人租赁的会计处理,并就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新准则达到向上推动的作用;最后提出如何有效进行租赁会计业务管理和处理的相关对策。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图书馆、期刊资料室、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和经济类网站及政府信息网等,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
2.比较分析法:通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对我国新租赁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关租赁业务的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完善企业租赁会计的措施。
3.实践观察法:利用实习机会,多实践、多观察、多思考,从实践中汲取智慧。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第20周(1月7日-1月11日)选题;
2、第1周(203月4日-3月8日)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
3、第2-10周(年3月9日-5月10日)完成论文一稿;
4、第11周(2014年5月13日-5月17日)完成论文二稿;
5、第13周(2014年5月27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
6、第14周(2014年6月3日-6月7日)论文定稿;
7、第15周(2014年6月10日-6月14日) 准备论文答辩;
8、第16周(2014年6月17日-6月21日)论文答辩和毕业鉴定。
七、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 13.Lease Accounting,
[2]IASA.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17.Accounting for Leases,
[3]曹伟.会计准则导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4
[4]吕春艳,江霞.高级财务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9
[5]王淑敏.金融信托与租赁(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3
[6]张士建,张彪.融资租赁承租人会计判断与政策选择[M].北京:财务与会计,(5)
[7]常勋.高级财务会计(第三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2
[8]罗素清.租赁会计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2
[9]李鲁阳.融资租赁若干问题研究和借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1
[10]王毅.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特色研究[N].武汉:财会月刊,(9)
[11]韩绪军,余苗荣.关于租赁准则中几点不足的探讨,武汉: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1)
[12]杨宗昌,乔旭东.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太原:会计之友,2000(11)
[13]林斌.对租赁准则若干问题探讨.兰州:财会研究,(9)
[14]会计准则编写组.新会计准则[M].北京:财政科学出版社,200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应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
篇15: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以期吸引更多部门、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并通过各种手段,整合相应的工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构建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合力,以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抛砖引玉。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选题,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发表过一些文章,也分析研究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是纵观当代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在从业人员素质、会计准则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且没有得到改善,因此选择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依旧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围绕本选题已做哪些准备工作,计划再做的工作:
已经通过互联网的途径查询了很多需要的资料,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了他们的学术文章,还研读了一些有关会计准则的资料。
计划再通过身边能接触到的互联网信息,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及方法。
计划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1.计划查找大量资料,全面了解会计国际化这个进程。
2.尽可能多的、范围尽可能大研究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学术文章,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3.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出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玉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价值工程. (28)
[2]唐芳.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探讨[J]. 中国市场. 2010(26)
[3]王延祥.试论我国会计国际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1)
[4]徐世伟.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6)
[5]王婉.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03)
[6]王潇明,王成龙,王青.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策略选择[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15)
[7]黄小敏.会计国际化的总体策略[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8]世居文.论我国的会计国际化[J]. 民营科技. (01)
[9]杨勇.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11(05)
[10]李松.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国际商务财会. 2011(04)
篇16: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状况,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无疑是分析程序运用研究最具有经验的。在美国,分析程序时在财务舞弊非常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运用起来的。分析程序最早出现在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SAS)第23号准则说明书里,该说明书将分析程序描述为:“通过调查对财务信息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及对数据和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该公告被1988年为SAS第56号取代,将分析性复核正式命名为分析性程序,并将其定义为:“
对财务及非财务数据之间合理关系的比较和分析做出对财务信息的评价。”SASNO.56认为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
(1)帮助审计人员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
(2)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
(3)指明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4)减少细节审计测试。在审计测试阶段,运用该技术的目的是指明可能的误报及减少细节测试。在审计完成阶段,是评估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指明误报的可能性。
(二)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案件及审计失败案例频频发生,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引起了注册会计师的重视。
我国于颁布的《独立性审计准则第II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与此同时,规定分析性复核的目的: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
还规定了可使用的方法是:简单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在现代审计中,为与时俱进,我国财政部与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新准则为分析程序做了新的定义: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
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它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分析程序的目的为:第一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在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作为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单独或结合其他细节测试,
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三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
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终把握,评价报表仍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以便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新准则规定了可使用方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合理性测试、回归分析法。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中运用审计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成本,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但是没考虑到分析程序本身的存在的缺陷,很有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在阅读了许多学者的建议之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首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分析程序时,明确分析程序适用的范围;其次,在审计的各个阶段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再者,增加注册会计师关于分析程序实务运用及分析程序软件使用等相关的后续教育,并鼓励其多利用除企业之外的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建立行业统计数据资料库及开发相关分析程序的设计软件工具,更好地为注册会计师服务。
(三)选题依据和意义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欺诈案件及审计人员法律诉讼案的频频曝光,审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审计质量,尽可能的地进行大范围的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减少风险,但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着审计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等残酷的现实。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提高审计效率。
而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成本,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因此,许多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了分析程序,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帮助他们既准确又快捷的完成审计任务。
然而,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尚不成熟,比如分析程序软件开发少、注册会计师对复杂分析程序方法运用能力有限及缺乏实务操作性。在此情况下,希望能够在灵活运用分析程序同时,能够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以及个人概括整理来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更好的发挥分析程序降低审计成本及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方案)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分析程序的概述
1.1分析程序的涵义及特征
1.2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的必要性
1.2运用分析程序应考虑的因素及方法
2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
2.1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运用
2.1.1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运用目的
2.1.2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2.2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运用
2.2.1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运用应考虑的因素及目的
2.2.2各业务循环运用分析程序的具体实施方法
2.3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运用
2.3.1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运用应考虑的因素及目的
2.3.2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具体实施方法
3分析程序在A公司的运用
4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5总结
(二)基本思路
随着审计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分析程序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
首先对分析程序总体以及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和总体复核阶段三个阶段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然后,以A公司为分析程序运用对象,以趋势分析法和和比率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将上述的理论分析运用于实际;最后,针对分析程序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对运用主体要求高及只能提高间接证据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审计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分析程序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
首先对分析程序总体以及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和总体复核阶段三个阶段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然后,以A公司为分析程序运用对象,以趋势分析法和和比率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将上述的理论分析运用于实际;最后,针对分析程序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适用范围有限、对运用主体要求高及只能提高间接证据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一)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经验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新准则下我国分析程序在财务报审计中运用具体情况做出分析。
2、数据分析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经济学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对本文而言,在探讨新准则分析程序在财务报审计中运用,必须适当地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问题显得明确和清晰。
(二)进度安排
序号 任务计划 具体工作安排 时间安排
1 论文选题 ①老师分专业出选题 9月17日——22日
②分专业对老师出的选题进行审核 10月7日——8日
③10月9日后网上公布选题、学生确定选题并按班级上交汇总选题意向统计表 10月9日——15日(周五必须提交统计汇总表)
④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分专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等相关讲座 10月15日——25日
⑤公布最终的论文选题及指导老师 10月26日
2 下达任务书收集并阅读资料 老师下达论文写作的任务书、学生收集并阅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2篇与论文相关的外文 10月27日——11月初
3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写作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写作 11月1日——12月9日
4 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 12月10日——13日
5 论文写作及指导 有论文初稿 12月14日——1月15日
6 论文答辩 分批次进行论文答辩 3月——5月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Susan B.Hughes,James F.Sander,Scott D.Higgs,Chares P.Cullina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entry-level auditors’ ablities to perform analytical procedur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18):29~43
篇17: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 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篇18: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独立学院办学层次具有特殊性,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强,着重培养学生对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步入会计工作岗位做好技术储备。本文研究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而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为例研究如何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
0引言
独立学院和公办高校在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一定区别,其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独立学院更多强调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取代手工来进行会计处理,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这项实用技能。独立学院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安排适应本校的电算化教学非常重要。
1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较多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1)演示教学法。这一方法是独立学院采用最广的,即教师借助多媒体讲解和操作演示,学生一边观摩,一边操作,全程基本跟着老师的进度进行。
(2)案例教学法。它是通过模拟一个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运用具体数据进行练习,尽可能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企业会计处理的流程以及如何用会计电算化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任务驱动法。它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一个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老师的地位被弱化,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中心地位。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演示教学法加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改进。首先,教师演示程度过高。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一步步操作,不能真正提高学生操作积极性,而且存在老师演示时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自己练习时无从下手,导致一个知识点不断重复的问题。其次,上机操作组织方式不合理。我院会计电算化上机只采用混岗方式,即账套主管、制单员、出纳这些角色都由学生自己来充当,操作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操作员,使学生感到混乱,也无法很好地体现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会计岗位分工与内部牵制制度。再次,缺乏全面系统的案例。目前可应用的案例比较碎片化,不能很好满足单项和综合实训时对资料的要求,学生很难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企业财务处理流程的概念。最后,考核方式不能很好体现培养目标。我院目前采取的是学生上交平时操作的账套和期末进行笔试的考核方式。平时账套存在抄袭蒙混过关的情况,最终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也不能体现出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情况,这与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
3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3.1将演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对基本理论和主干操作需要教师来讲授和操作演示,借助案例和情境对抽象的理论进行讲述,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演示完基本和主干部分,其他的模块老师可以放手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自主去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集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统一讲解演示,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2采用团队分岗和个人混岗结合的实践组织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先采用分岗实践,以3-4人为一组,分角色扮演账套主管、出纳和制单员的角色,角色要注意轮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工完成单模块操作中的相应任务,在综合阶段让学生进行混岗实践。两种方式相结合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提高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3.3总结设计全面系统的案例
收集教学资料,包括教材的案例和手工实验的会计资料,形成涵盖教学知识点,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几套案例。把手工会计的案例和财务软件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验到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在实践中还可以让学生分团队设计案例,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设计的案例进行评比,优秀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共享。
3.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现在专业的财务软件公司都开发了比较成熟的考试系统,所以我们教学的考试也可以采用上机操作考试的方式,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抄袭现象,体现每位同学的真正学习情况。此外,还要注重学生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心得。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考核,能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任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把多种教学法灵活应用,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双赢。
篇19: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完善财务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就需要使用一定的控制手段,去规范的操作,在学生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有效的控制。恰当的使用财务控制手段能够让高校的费用管理更加健全,进而做到有效利用。基于此,本文对财务控制手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财务控制在高校学生管理收费以前的应用
(一)收费管理制度的建设
高校收费所涉及到的制度主要从交费和收费两个方面来分析,在缴费方面主要规范了学生的缴费方式、缴费时间、缴费数据的管理,以及一些学生特殊情况的缴费情况,例如,休学或退学的发生、退费和延缓缴费现象的出现等等,这些都需要作出较为详尽的说明。在学籍管理条例中,明确一条原则,即先交费后注册。在收费方面,高校应该在各个部门和院系联系的过程中,确定每一个部门和院系在收费时的岗位责任,相互之间相互配合,努力沟通,才能有效实现互相合作的目的,创建收费的良好局面。
(二)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高校的工作在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进行,收费管理亦是如此。校园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能够对校园中的各项信息起到传递的作用。在学生管理和收费方面,网络的支持可以让信息实现共享,学校的领导和每一个院系都拥有自己的权利去查询学生的缴费情况,并且教务系统和学生的管理之间能够实现实时的对接,从信息的传递中,查看缴费的最新情况。其次,利用银行网路,让批量代购费用得以实现自动化。目前,各个银行都有开通网上银行的业务,由此让学校可以实现在线收费的目的。学生只需要通过网上银行去提交自己的收款指令,那么就可以随时随地将学费交给学校,学校也能由此完成扣费的任务。很多在线的批量扣费能够让学校和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局限,然后在任意时间内进行批量化的缴费扣费也更加便捷,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收费的工作效率,有利于高校的资金回笼,提升了资金的有效运用性。
二、财务控制在高校学生管理收费过程中的应用
(一)多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
在高校的收费管理开始以前,所定制的各项规章制度需要全面的落实,前文提到过先交费后注册是有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伴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若是使用滞后的技术管理手段则有碍于学校的发展,并且注册和学生缴费情况不存在关联也属于高校管理过程中的缺失,造成学生即使不交费也能去注册,并且获取自己的学籍,使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有所降低了。但是,使用网络信息能够让学校的教务系统对学生的缴费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按照缴费情况自动的完成注册工作,这样,没有缴费的同学就不能进行注册,由此网上选课也受到阻碍,失去学习的机会,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时的学位认定。在这种连续性的环环相扣的控制下,计算机和信息共同实现了对学生缴费情况的管理,并且让高校的收费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由此可见,学籍注册和学生缴费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在这个环节上加强分析和研究,才能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收费情况变得更加主动。
(二)其他控制措施在学生管理和财务方面的使用
在对一些在以科研任务为主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控制方式是限制学生对学校资源的使用情况。如果某些学生欠费,那么在这些费用没有结清之前,校园卡就不能正常使用,也就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资源。例如,学生不能自由的进出图书馆、不能借阅图书以及不能有效的享受学校的其他服务等等。
(三)通报制度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是对学生各项费用进行收缴和管理的主要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的纽带连接作用,扮演桥梁的角色。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每一个院系中学生工作领导的作用进行集中的会议研究,然后使每一个季度中都有学生欠费和缴费的详细说明和资料,让院系领导对学生缴费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是研究生欠费,那么就要从导师为突破口,通过向导师发出信函的方式,让研究生在导师的教导下结清自己的欠款。
三、财务控制手段在学生管理过程之后的应用
所谓的过程后控制也就是让各个部门做好监督的工作,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以此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上文所叙述的通报制度能够让各个院系的领导对自己学生的欠费情况进行了解,以此获取一些贫困学生的信息,然后对这些学生予以一定的补助和帮助,使他们在学校工学的帮助下缴清自己的欠费,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开启绿色通道,将有困难的学生都纳入到贫困生的管理体系中。学生收费系统可以智能的通过读取学生的工学信息,对这些学生作出特殊的标记,然后进行分类别的管理。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基本是对学生的欠费情况进行简单的通报,以收清费用为基本目标,但是经过人性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更加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增加了信息反馈的各项内容,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欠费情况进行统计,并且还能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在学期期末下发学生的欠费名单时,要求欠费记录的院系在固定的工作日之内返还学生的具体欠费信息,标注欠费的原因和欠费的学生是否已经采取过一定的措施去规劝学生清理欠费。这样的做法主要是加强高校的财务部门和各个院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有效的减少各种恶意拖欠费用现象的发生,并且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欠费加以认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减少欠费问题的发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高校的财务控制角度出发对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收缴费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之所以选择三个步骤进行财务控制手段的使用,是为了让这几部分之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让学校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使收费缴费工作也更加规范,并且各项财务控制手段的使用也更加完善,大大的提升了高校的财务控制与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0.排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