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Teres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是什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本文是由上传的: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一、当今大众对文化建筑中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
1.崇尚自由与阳光
笼统来讲,当今各式各样的文化建筑中的艺术设计,无论是怎样的造型或者内涵,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人们审美取向的一种反映或者说是一种引领。由于文化建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文化建筑之中,其艺术设计相对于除建筑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有更深的感染力。正是因为文化建筑与人们的关系如此的特殊性,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则更多的反映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取向。
说起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对文化建筑来说,存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的方向依然遵循着社会的主流--自由与阳光。由于我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我国古代的文化建筑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史上的伟大工程。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建筑思想的传承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标准,文化环境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其实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建筑艺术的历史使命。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毕竟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革新,一些传统的建筑思想也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历史潮流与新的审美理念的崭新的审美取向,也就是刚才所说的自由与阳光。
2.审美需求多元化
多元艺术的审美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众需要的是多感官、立体性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性的审美体验;第二,用户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审美体验,而非单一文化风格和艺术风格的体验。如今的审美体验与感知已经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来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多种感官共同协调形成多方面、综合型的审美体验。人是具有很多感知的生物群体,在建筑方面,感知还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共同作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化的工程,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建筑中环境设计,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甚至不同的方位朝向都是对观赏者的视觉刺激,风声、水声、鸟叫声则是对于观赏者听觉的刺激,各式各样的草木、飘香满园的花朵则是通过嗅觉为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加分,这些不同的审美体验通过综合性的方式给人们全方位的新体验,我们可以从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发现,其影响人们审美体验的手段已经越来越近似于自然环境,简单来说,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趋向于自然、淳朴,与大自然融于一体。
二、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
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建筑群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样的,文化建筑为人们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当今我国社会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是我国当今的工作重点。从作用上来说,文化建筑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方面的交流起着积极作用,另外,在特定的文化特色传承的地区,相应的文化建筑更加承载着展现文化传统与调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体来讲,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根本特性
说到根本特性,我们就要从其建筑目的与作用方面进行考虑,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表现在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并逐步深入日常文化当中去,影响人们平时的行为举止以及潜意识的审美观。
(2)文化传递性
在很多建筑身上,都可以代表着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这种影响可以蔓延至全世界为之动容。可以说,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扮演地区或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利用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建筑形式来达到开拓民众眼界,丰富世界文化的作用,推动当前文化的大融合。
(3)与时俱进
简单的说就是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建筑艺术形式变化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会受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元素的影响。比方说,在古代皇家宫殿就强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展现当时的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统治野心。当然,放到现在,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成果,其艺术上的造诣依旧是建筑,包括环境艺术的巅峰之作。从审美学角度,中国传统建筑师世界建筑史上最为伟大的财富。
总结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建筑设计师,其都是要以迎合群众需要为目的来进行建筑艺术环境的构思。每一个文化建筑中的艺术设计都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平台,所以贴近生活的设计会更加的真实。本文从受众对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需求和当代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两个方面从审美角度探讨了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定会为人们开启一片新的天地。
[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篇2:草原文化的审美特征
草原文化的审美特征
特定时空内形成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一定人种的诞生,并进而决定了该种族文化和美学风格的形成.草原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牧民们崇尚自由、力量的审美追求,造就了他们对马的眷恋、酒的'渴慕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作 者:崔占华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刊 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RTV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83-0 关键词:地理环境 草原文化 美学风格篇3:文化视域下的汉语对偶
文化视域下的汉语对偶
对偶,是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语言中只形成了句子的语气、节奏重音的大体平衡,而汉语中的`对偶却可以字字相对,小到词语的内部构造,大到成段连篇,不论是词性对整,还是词义相应.
作 者:吴建军 作者单位: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9)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4:浅析文化视域下的声乐艺术论文
浅析文化视域下的声乐艺术论文
一、声乐艺术的文化意蕴
(一)声乐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音乐文化就十分繁荣,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声乐体系。声乐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文化的演进,体现出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声乐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声乐艺术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艺术实践中声乐艺术受到文化的支配,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制约,二者的发展是相应的,联系十分紧密。声乐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声乐艺术与音乐艺术。在音乐艺术中,声乐艺术是一种最基本的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从属于音乐艺术。二是声乐艺术与美育。声乐艺术是美育的重要元素,美育属于文化的范畴,声乐教学中,需要通过美育教育打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三是声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我国的社会音乐文化推动大众传媒的发展,在这种语境中群众性艺术活动频繁起来,人们不仅喜欢欣赏声乐作品,更倾向于自己演唱,更多的大众渴望学习歌唱,这也反映出大众音乐文化的需求,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活动在推动大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声乐艺术表演的文化本质
声乐艺术表演的本质是文化,在艺术实践中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每一位歌者都可以对文化做出自己的'描述,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大众在理解声乐艺术发展史时,都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住在声乐艺术表演的高度。当我们面对一首声乐作品时,我们需要从文化中走向作品,在深入了解之后再进一步渗透作品,成功的声乐表演需要建立在歌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声乐表演的文化内涵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审美意识决定声乐表演文化内涵,艺术家不同的审美意识对声乐表演的再创造影响深远。二是想象、联想与声乐表演文化内涵联系紧密,歌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歌词用声音表达出来,还要将作品中多蕴含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三是声乐表演具有文学性,音乐作品是文学的升华。四是声乐表演文化内涵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被打上各自的文化烙印,民族性凸显出重要的创造力,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与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其艺术风格迥异,从声乐作品的表演风格实质来看,就是本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历史的体现。
二、文化对声乐艺术作用
(一)声乐艺术的功能是由文化赋予的
声乐艺术的功能是由所属文化的结构与模式来决定的,并且决定其特点功能的张力,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来看,我国的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乐性,西方的艺术则是纪念性,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其音乐本身较重视情境、情味的表现,不受到任何因素的牵制。古时候的中国,哲人們注重音乐的育人功用和审美功能。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和追寻艺术的生命与灵魂,让音乐表现出人生的情味。西方的音乐艺术从古典到浪漫,不论是什么流派,发展到最后都是更偏重与技巧的变化。
(二)声乐艺术的形式是由文化塑造的
文化造就了民族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民族之间文化存在着差别,差别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的艺术运用“线”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西方的艺术则是运用“体”、“面”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的文化属于时间型的,而西方文化属于空间型的。中国的横线性的旋律思维较为常用,也是中国音乐的最高旨趣。西方音乐重视纵横交错的立体状织体思维,空间型的思维模式,追求块状的音乐效果,因此有效的增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三)声乐艺术的美感是由文化激活的
在艺术实践中音乐形象引发音乐美感,在人们的艺术修养还不足时,就需要通过艺术教育来获得养分,以此来不断引发自身对音乐产生美感。文化必然有助于艺术美感的产生,我国的声乐艺术十分讲究“意美”,将“意美”视为声乐艺术的灵魂。西方的音乐文化则从始至终追求细致和精密。
三、声乐教学的文化内涵
(一)以培养文化人为教学目的
声乐教学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以培养文化人为教学目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声乐教育改革需要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声乐技法在现实中是相互依存的,人文精神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传统民族文化中涵盖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审美方式以及民族音乐表现手段与体制特征等方面,因此人文精神应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成为音乐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二是声乐教学应该培养有文化素养的学生。培养文化人是声乐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受教育者要与时代共呼吸,要具备浓厚的文化意识。
(二)以文化的熏陶为实现途径
声乐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以文化的熏陶为实现途径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艺与技相辅相成。人们通过声乐演唱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歌唱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掌握歌唱的技巧,声音就没有了丰富的色彩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二是声乐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教师是传授课程内容的学者,是善于研究教育规律的教学者,是教学过程中施教的交往者,是调控学生心理不变化因素的决策者,同时也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师应当承担起塑造学生心灵与思想本质的职责,在传播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要系统全面的让学生学习中外音乐文化。三是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生要学会学习,要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审美素质。
篇5:城市公共文化审美特征探究
城市公共文化审美特征探究
形式美与内涵美的'交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契合、传统美与现代美的汇聚,是公共文化的主要审美特征.准确把握公共文化的审美特征,对于建立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场所,对于举办广大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对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公共文化氛围,对于卓有成效地广泛开展城市公共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陈亮 CHEN Liang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AND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 年,卷(期): “”(2) 分类号:G0 关键词:公共文化 审美特征 形式美 内涵美 静态美 动态美 传统美 现代美篇6:香云纱的文化审美特征论文
香云纱的文化审美特征论文
香云纱采用独具智慧的加工方式,运用天然植物染料,以河涌中的河泥作媒染剂,并以河水清洗织物;加工的对象是天然纤维织物;加工场地是自然生态的河滩、草地;加工能源是阳光,而且生产过程无污染排放,香云纱工艺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因此香云纱被称为绿色环保产品,生态纺织品也毫不为过,在服饰上的运用,彰显其生态自然的传统服饰文化特色。此外,香云纱属于丝绸“纱类”织物,其名称中后词“纱”表织物大类,前词表工艺特征,“香云”谐音“响云”,“响云”意指以此面料制成服饰穿着行动时沙沙作响,以织物的意韵神态为名;再者“香云”是美誉,寄托美好之意,从中国传统审美角度命名,中国人一贯以吉祥、溢美之词,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意。香云纱从名称上亦传达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意蕴。
香云纱地域文化价值内涵
香云纱作为地域性服饰产品,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众多独特之处构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是为地域文化的表征。香云纱(莨绸)作为广东地区特有的天然丝绸产品,英文译名为“gambieredCantongauze”,英文名称中“gambiered”为“被开创”之意;“Canton”为“广东”之意;“gauze”为“薄纱”之意,香云纱英文原意有“始创于广东地区的薄纱”之意,由此显示香云纱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香云纱加工的地域性特征:首先,香云纱加工以桑蚕丝织物为坯绸,而广东丝绸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就有“采桑饲蚕”、“桑蚕织绩”的活动和关于丝织物“广东锦”的记载。广东是我国蚕桑的主要产区之一,素有“粤缎之质密而匀”、“广纱甲天下”的说法[3],特别是香云纱产地佛山地区自古丝绸纺织业较为发达。再者,香云纱加工关键环节,染色“上莨”所用薯莨为岭南地区特有的野生植物,自古就因优异的性能而被用于染色整理织物和皮革。广东佛山地区河涌密布,香云纱二次上染“过乌”所用河泥必是该地区河涌中无污染的河泥。由于传统香云纱加工环境的自然生态性要求,香云纱只出产于岭南地区广东佛山的顺德、南海这一特定区域,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香云纱“上莨”之后晒莨工艺需要足够的日晒强度和相当大的湿度条件,这两项恰是产地的气候特点,传统香云纱依赖地域环境加工生产的独特性,即构成了香云纱加工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香云纱的形成是基于广东地区湿热气候对服饰的特殊需求。经过薯莨涂层处理的香云纱面料,除了具有桑蚕丝织物轻滑、吸湿透气的特性,更有触感清凉,挺爽不贴身,穿着时“流汗不黏身”,凉爽宜人之感;而且由于薯莨胶质物质作用,面料抗皱性增强,易洗、快干,便于保养,适合广东地区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穿用,深受当地人喜爱,并且影响至气候环境与之相似的华南及南洋一带。同时,由于薯莨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有防霉、除菌、除臭等保健功效,面料浸染薯莨之后,服饰在使用过程中,有效药用成分缓慢释放,对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尤为有效。
香云纱丝绸文化审美价值体现
香云纱是运用植物染料、手工染色工艺加工的传统桑蚕丝织物,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丝绸中的一个特色品种类型,具有中国古老丝绸文化的典型表征意义。丝绸织物历史源远流长,早期的织物名称多为单音词,后来就在此词的前面加上许多修饰性的词,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完整的命名规则,这一模式直到今天仍适用。“香云纱”、“莨纱”名称中后词“纱”是丝绸大类名称。纱类织物一般是指丝线细、密度小具有轻薄感的丝织物。古时亦可写作“沙”,《礼记》说“周王后,夫人服以白纱豰为里,谓之素沙”[2],乃是取其孔稀疏能漏沙之意。纱常有低密度平纹,重平组织交梭纱,以及绞经组织形成的小提花的纱织物。香云纱、莨纱命名为“纱”,是因最初加工这类产品,是用有透空的桑蚕丝小提花绞纱织物作坯绸,故而得名。但目前加工香云纱的坯绸早已不限于这类纱织物了,已扩展到电力纺、双绉、素绉缎、提花缎等等各种类型丝绸面料,因而习惯上将除绞纱织物为坯绸加工的香云纱统称为“莨绸”。“莨绸”后词单音词“绸”,亦为丝绸大类名称,“绸”在《说文》中解释为“大丝缯也”,“缯”在古时用作丝织物总称,而现代常用“绸”作丝织物的总称。“绸”普遍认为是质地较为细密,但不过于轻薄的丝织物。在近期制定的莨纱国家标准中,确定“莨绸”为香云纱的正式学名[5]。香云纱的命名蕴含着中国传统丝绸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审美观。香云纱质地精良、风格独特,属于丝绸产品中的高档品种,自然传达出丝绸高品质的、珍贵的材质感,表达了中国丝绸文化的积淀。历史上,丝绸曾作为中国的名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香云纱因产地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早自明代起,经“海上丝绸之路”大规模出口海外,香云纱表征的中国丝绸文化远播海外。中国丝绸,有着新奇、精致、柔和、纤巧和优雅的审美意蕴,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丝绸为代表的服饰产品在世界消费潮流中仍备受青睐,散发出其固有的独特魅力。以香云纱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丝绸在现代的时装流行中活跃起来,充分展示着中国服饰文化的风采。
香云纱服饰文化审美价值体现
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的香云纱,具有独特质感,面料特征成为香云纱服饰审美形式的重要因素,使以其制作的服饰韵味深长,彰显独特神秘的服饰审美价值;香云纱服饰亦成为香云纱服饰文化审美价值的重要载体,香云纱通过服饰传达出一种文化的气息。
1香云纱服饰材质美
香云纱以桑蚕丝织物为坯绸,因而具有丝绸的内在材质美感,更为突出的'特征是与普通丝绸迥异的外在质感效果,主要缘于香云纱加工工艺中的晒莨和过乌形成的涂层物质作用;加之织物经薯莨汁液的反复多次浸泡,结构变得相当紧密,进一步获得增重的效果[6],从而增强了面料的强度和耐磨性,使柔软的桑蚕丝坯绸变得硬挺,形成香云纱特有的挺爽质感。再者,香云纱服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面料会不断经受摩擦、挤压作用,涂层物质随之逐渐剥落,面料表面会渐渐形成一种类似于蜡染的龟裂的“冰纹”肌理,呈现出自然、神秘的风格特征。此外,随穿用时间延长,洗涤次数增加,涂层逐渐润涨,不断发生变化,手感越来越柔软,颜色更加柔和,纹理更加细腻,香云纱正有所谓“越穿越美”之说。随着穿用过程的面料变化,香云纱服饰穿着体现了一种自然独特的审美韵味。
2香云纱色彩的服饰审美意蕴
香云纱面料双面异色,正面色深,乌黑亮泽,色彩凝重沉静,表达出含蓄与优雅的意蕴;背面色浅,为棕黄或棕红色,自然朴实,传达出质朴、古雅的气息。其正反面色泽深浅对比,视觉冲击感强;同时棕与黑稳重和谐,蕴含高雅,透露出幽然深远的审美意味。香云纱的基色是背面的棕黄或棕红色,经薯莨反复多次上染,由表及里,棕色逐渐加深;而正面是经河泥涂覆与薯莨单宁反应生成的黑色涂层物质。面料正面的黑色并非纯粹的黑,其实是如水墨画般的墨色;又因黑色涂层较薄,在正面暗沉的黑中隐隐显出背面的棕黄或棕红色,使色彩更具灵动之感,蕴含丰富的层次和变化。同时,在胶质的涂层物质作用下,使面料表面略带皮质感,显出金属般的光泽[6],凸显神秘感,透出时尚气息,使香云纱在服饰上的应用彰显另类、个性、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审美韵味。
3香云纱服饰文化表征
现今中国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之下,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现代人服饰审美素养不断提高,服饰文化欣赏能力不断提升。再者,中国经济经几十年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高端服饰产品需求旺盛。因此作为高档丝绸产品的香云纱在现代服饰市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地域性民族服饰产品的新奇感,民族的记忆,历史的回味,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香云纱服饰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以独特的服饰艺术审美价值体现了现代人较高层次的服饰审美心理需求。同时,香云纱作为传统丝绸面料,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隐含着凝厚含蓄的大气和深藏不露的典雅,主要表现为含蓄,即一种内蕴丰富,不张扬的美,通过服饰产品传达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服饰文化审美价值观。
香云纱服饰文化传承保护的现实意义
香云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独特文化艺术审美价值,但在现代追求高效率的工业化时代,手工香云纱生产仍沿用地方独创传统手工艺加工,这种生产方式的生存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作为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尚的流行有着周期性的规律,市场追逐的时尚热点是此起彼伏的,香云纱服饰在时装市场上的热度也会逐渐减退,但作为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意义却是恒久远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对于香云纱的认识,要突破限于服饰商业产品的价值认识,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对其文化价值的发掘和认识。喧嚣的商业市场终究会归于平静,针对某一具体服饰流行的一时性、短暂性而言,服饰文化流传才具有生命力。
篇7: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而在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因心理发展以及青春叛逆期的因素,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最不稳定。因此,本文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对我国社会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映射。虽然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是却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小学生这个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期,一板一眼的说教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审美疲劳,降低学生心理素质,给心理教育带来阻力。因此,重塑学生心理审美和价值观的方式就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
二、教育心理学以及审美体验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分支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科学产物,是能够有效帮助学校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目的,多角度分析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变化规律。这种分析学生心理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来制约一些对学生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护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心理学的活动过程就是通过对個体的心理以及观念的变化进行记录,从而分析出能够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因素。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现代美术教育当中,审美教育是让学生能够在精神愉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教育方式,对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心理教育活动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的开展主要分为“教”和“学”两个部分,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对学生教育产生的心理规律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发展将学生学习分为认知性学习和技能类学习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中认知性学习又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学习和理解学习两种,而这两种学习状况下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对机械学习的理解,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事物进行机械性记忆,第二种是具有目的性的机械学习,如学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唐诗、乘法口诀等。
举个例子: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美术绘画的专业知识,其中就有关于不同的绘画体系具有不同特性的知识点。学生在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绘画的特性进行记忆的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往往要比死记硬背更加轻松。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忆,但是其内涵和性质却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记忆会相对深刻,持久保持,但是后者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两种记忆的结果,也可能会导致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不同。前者因为学习效果良好,因此在学习上更加具有主动性,乐于学习;而后者因学习效果不佳,会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当中,最终可能会厌恶学习。当这种学习被运用到美术教育当中的时候,可以使用在对绘画的'种类的认知上。比如教师对学生讲述油画、中国画、版画等的区别,这种认知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如果教师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机械地学习,这将失去学习中国画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即使学生可以绘画出中国画,也仅仅是学到了绘画技巧,并没有领会到中国画的神韵。
如果教师采用理解学习的认知方法,对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进行引导,将中国画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工具到作品一一进行讲解和展现,将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画和中国画所要表现的中国气节和精神的理解。对中国画的讲解可以从中国绘画中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开始,国画是以毛笔线条的技法绘画而成,也可以是通过书法篆刻等技术结合,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师在对这些中国画原始符号进行教导以及演示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含义,同时利用美术教育能将具体事物形象化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如此便能真正落实美术教育在我国现代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审美情感体验活动的心理学条件
审美活动其实就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判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这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人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外界或内在的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样也和这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种影响效果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
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审美,审美对象可以是一片风景、一盘菜肴、一位美女等,当这些对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时,人们在心理上和思维上都会下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虽然这种审美层次较浅,但同样也是在检验着人们的审美水平。因此,审美活动的内涵会因心理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审美过程是人们对于事物真、善、美的一种心理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因每个人的个体素质而产生差异。如果个人对文化艺术的认知积累不够,就会造成所谓的“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现象。在美术教育当中,美术作品往往是曲高和寡,学生如果缺乏审美认知以及专业知识,就很难正确解读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当代教学当中,美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提供相应的审美教育,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库进行填充,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五、美术教育下心理教育动机以及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外来因素的推动,将美术教育与教育心理学进行结合,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心理教育体现出当下美术教育体系的活性,为学生学习美术教育注入动机,并且这种动机必须具有激活性、指向性和强化性。在当代的教育当中,所谓的学习动机,往往就是指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而在我国,美术一直都被当作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类似于小说、画展、音乐、舞蹈等等,都是通过审美动机而推动人们的行为。学生通过美术艺术能够更加深刻地进行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高度,同时,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身心会获得一定的愉悦,从而增加学生对审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审美的主观意识,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扩展奠定基础。
审美体验有正向和负向两种,但是由于人们审美认知的缺乏,也时常出现把假、恶、丑当作是真、善、美的现象,出现这类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了错误的审美观点。教师作为学生审美观点的引导者,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加正确的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又包括了悲剧的体验,没有“悲”,從何体现“美”?因此,这种体验在人们的审美体验当中具有重要意义。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同样也是属于艺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将人们痛苦的情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去进行审美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美术教育当中,人们通过对美术的审美欣赏,获取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愉悦,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即是审美体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育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审美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环境、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以及认知,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等消极观念的出现。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审美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理论,对学生产生的审美活动因势利导,比如说在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美术展览、分析美术作品或观看影视作品后写出相应的观后感,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交流活动等。
六、结语
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下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审美体验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教育心理学与美术教育进行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辨识社会中的事物,丰富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得我国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运用美术教育的形象性以及感染力,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及心理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现代美术教育肩负的使命。
篇8:探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论文
探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论文
一 积极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 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二 大数据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2016 届、2017 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 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二) 调查对象分析
2016 年1 月至2016 年6 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16 届、2017 届毕业生1200 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 份,有效率91%。其中1092 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 人,女生513 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 人,非江苏籍211 人,分别占比80.68% 和19.32%;城镇户口646 人,农村户口446 人,分别占比59.16% 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 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认知层面分析。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 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 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 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 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 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 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 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 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 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 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 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 情感层面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1)焦虑。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 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 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 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 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2)自卑与自负并存。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 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3)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3. 意志层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1)挫折应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 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 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 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 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2)缺乏恒心。本次调查,特别在2015 年6 月选取了230 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15 年9 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 人;2015年11 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 人;2015 年12 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 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 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 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3)惰性。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 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 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 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 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 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三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一) 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 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 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是什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