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

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

2023-12-19 09:02: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ay16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

篇1: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

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

糅进苗族女性精神与情感的审美特征

苗族图案艺术的载体通常是苗族服饰等生活生产中的物件,而其中的制作工艺基本上自古都是由女性完成。苗族社会中,妇女不但要参与农业生产,也要修习两样本领——女工和歌舞,如果刺绣纺织等做的不美,歌唱的不动听,即使人长得再漂亮再能干农活也会被人瞧不起。苗族社会相比汉族社会,具有更多的母系氏族社会风俗遗存。对女性的“才”要求也似乎比较全面一些。而苗族的歌与舞本身也带有巫术、氏族凝聚与纪念先祖历史的功能,是与苗族服饰等图案艺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构成了一个严格、完善的系统。正因为女性意识在苗族审美观念中的作用如此之大,甚至可以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就有理由从女性审美偏好的角度对苗族图案艺术进行分析。苗族女艺术家通常更专注于点线面与色彩搭配是否合乎规范与美观的搭配,这更加接近艺术创造的本质。由于苗族社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存,苗族妇女对家族事务与艺术传统的影响力是汉族妇女不能比拟的。美丽、温柔、贤惠这些夸赞女性的美好形容词都是男权社会下强加给女性头上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女性身上的心理投射,实际上在苗族社会中的女性由于享有更多的自由,如恋爱的自由与社会地位不似汉族妇女,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被民族传统压抑的汉族女性身上看不到的另一种女性性格,豪爽、像男人一样大碗饮酒,生活中行路高歌......在汉族地区待的时间久了的国人可能会讶异于苗族女子与汉族女子性格上的极大不同——更张扬,更坚毅,能挑起里里外外的一切重担。这些性格特点也反映在了苗族图形艺术中。

1.线

在用线方面,男性艺术家似乎更倾向于利用线来表达坚韧、制造紧张与舒缓的对比,表现张力。而在女性艺术家这里,线是表现圆融和谐的云朵边缘一样的边界线、女性本能的缺乏安全感,一般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能比事业的成功对自己带来更大的成就感。所以作品中通常更加追求和谐而使人愉悦的氛围,而男性绘画中不乏相当纤细敏感的线,比如王冕的梅枝和赵佶的瘦金体,但是其柔韧锐利的侵略性气质是女性艺术中缺乏的。不管在现代中外女画家那里还是在苗族图案中也能体会得到。

2.团块

苗族图案艺术中的人物或动植物形象都通常具有圆弧的外轮廓,具有柔软的形象特征,这固然与刺绣等工具材料的特点有关,但是气氛依然是追求和谐愉悦的、不具有侵略性的,而男性艺术中出现大大小小的团块时,通常是要表现体积对比中饱满的气势。即使表现体积庞大可怖的形象,如龙、狮子等,苗族女艺术家也随心所欲的根据画面要求进行大小与形体的安排,表现应该令人畏惧的形象时,才去的手法并不渲染恐怖,反而让对象具有一种憨拙可爱的气质。

3.重复

重复是平面工艺设计常用的一种基本手法,苗族图案通常都可以视为平面设计性质的`工艺图案,所以惯于使用重复这一基本手段并非异乎寻常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苗族图案中的主要形象中,重复手法使用的极为频繁。这应该说与女性艺术中不突出对比而重视和谐有密切关系。

图案造型的寓意特征

苗族图案造型的特征是建立在原始简笔画的基础上的巫术宗教,以自然形态和稚趣古朴的手法,去表现它的形和内容。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原始造型,比如龙的造型,它是把生活中的鱼、蛇等形象融合在一起,它是心灵的图腾和宗教的需要,在苗族图式造型中,没有至高无上和威严、阴森恐怖的动物造型,却是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风格。是人的思想的寄托和原型,所以苗族图式造型的每一个内容都是有故事和思想的概括与抽离的艺术图式,简言之是含有祖先崇拜、农业意象、生殖崇拜等内容的巫神文化的程式要求。苗族图案艺术与巫术的关系源远流长,任何一个民族的早期美术作品都是与巫术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先有巫术意味与指向,后有美学上的意义。总结起来,苗族图案艺术与巫术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中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关于祖先崇拜,苗族社会的最重要纽带就是亲缘关系,对于祖先的缅怀不仅仅是出于情感观念,更是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环节,比如姜央崇拜和蚩尤崇拜,在苗族图案艺术中出现龙形象中像怀孕一样掏空放置人的形象,不是代表龙把人吃了,而是代表人驯服龙、战胜龙的骑龙形象,而这基本上都是赞颂姜央这一苗族传说中人类祖先的光荣事迹,又如纪念蚩尤的部分,传说蚩尤部落的图腾是龙、鸟与枫香树,而炎黄联军抓住蚩尤后以枫香木作枷锁锁住蚩尤以羞辱三苗,这些图腾纹样在苗族服饰图案中流传至今;其次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殖崇拜与消灾祈福等意象的鬼神信仰,苗族崇拜龙和牛,农业意象是龙主水、牛主力的本体意识功能化、具象化。[2]苗族鬼神不分,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信奉的鬼神数量多不胜数,且每一种都有专门的剪纸神像、祭品、祭祀方式和祷词,而苗族相信鬼神有善恶之分,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就有良好的祈愿消灾效果;再次是有关图腾崇拜的范畴,在苗族人民的图腾形象中,是以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现的,苗族人民对图腾形象的表现是可以多个同时出现的,[3]如苗族图形艺术中经常出现的牛、蝴蝶、龙、鱼等图腾形象,是带有图腾崇拜性质的运用,每一种都可以在以《苗族古歌》为代表的苗族传说中找到,每一种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如蝴蝶和鱼象征多子等;最后是对巫术祭祀活动进行装饰,增加神秘的氛围,最常见的是在例如鼓藏节等苗族重大节日中的装饰运用。

篇2:中、美、日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技术特征论文

中、美、日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技术特征论文

动画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世界各国的动画在谱写着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1美国

19,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1928年动画家华特・迪斯尼凭借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威利号汽船》中的“米老鼠”征服了世界,自此美国逐渐奠定了世界动画大国的地位。美国早期动画幽默、滑稽、搞笑,在角色造型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动画角色以动物为多。包括米老鼠在内,迪斯尼早期动画角色多是可爱的小动物:如小熊维尼和小鹿班比。迪斯尼动画影响了整个美国,从“菲利克斯猫”、“高飞狗”,直到20世纪40、50年代的“兔八哥”、“戴飞鸭”都是证明。塑造动物角色是美国早期动画最鲜明的特点,角色造型上呈现鲜明的可爱风格,曲线被大量运用,造型线条圆润飘逸,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滑稽感,给人们愉悦的感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后期是美国动画发展第一次繁荣时期。人物取代动物成为动画主角。这一时期的迪斯尼俨然是一个“美女制造工厂”,灰姑娘“仙德瑞拉”、睡美人“奥罗拉”等美女角色纷纷登场。动画人物角色的造型则体现卡通写实特征,与生活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形象优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动画又引领了世界动画新的发展方向――电脑动画。动画角色为了适应三维制作的特点,开始出现关节动物或者机器人造型,比如《虫虫特工队》中的蚂蚁和《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角色造型呈现出怪诞化意味,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动物和机器人的造型上,甚至人物造型上也有体现。如“花木兰”,厚嘴唇、小眼睛,虽不丑陋但略显怪异。另外,迪斯尼已经不再塑造像“白雪公主”这样的白皮肤、大眼睛的传统美女,而是更乐于紧跟当下社会的时尚潮流。例如将玛丽莲・梦露的金色长发克隆在“睡美人”和“爱丽斯”身上,还把安徒生童话中小美人鱼的头发染成了茶色。美国善于塑造典型,推出动画明星,从19的恐龙葛蒂到的小马王“斯皮尔特”和怪物“史莱克”,美国为世界动画艺术宝库推出了难以计数的动画明星。美国动画片在世界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领着世界动画片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2日本

1962年手V治虫创作的《铁臂阿童木》,标志着日本动画新纪元的开始。在日本动画早期的“手V时代”,动画角色的造型具有明显的机器人的特点。如“铁臂阿童木”,虽然在脸部造型上还有迪斯尼早期“圆形理论”的影子,但是它的铁臂造型以及服饰都大量借鉴了“超人”元素。在当时,迪斯尼动画正以动物主题影响着世界,但手V治虫却选择了机器人,表现机器人的威力,表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并成功的使之成为日本动画几十年嚼之不厌的话题。70年代的动画角色“机器猫”,充分揉合了科幻元素,是动物和机器人的变形、合体。这只来自22世纪的猫,掀起了一股无法抵挡的旋风,成了千万儿童心目中永恒的经典。

继手V治虫之后,日本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动画大师宫崎骏。他的作品关注自然,着眼于平凡的人类和周围的世界。“宫崎骏时代”的日本动画,追求一种唯美主义,不仅背景细腻逼真,人物形象也标致靓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带有唯美的模式化的写实造型。如《千与千寻》中的“千寻”和“小白”、《风之谷》中的“娜乌西卡”、《卡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卡尔”……这些人物角色基本都是写实造型,往往是以生活中的人物为模版,并关注服饰等细节造型的趣味性。

宫崎骏“描写简单的人和简单故事”的动画理念和创作风格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日本动画。多数作品着意于表现平凡之中包含的生活真谛,平凡之中也有其他力量所不能取代的尊严。如《灌蓝高手》中的“樱木花道”,独特的红头发,健壮高大的体格,火爆的性格,一个鲜活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却狂热的爱好篮球的中学生形象。再如《樱桃小丸子》中的“小丸子”,典型日本小女孩的齐耳短发、红色小裙子,十分娇小可爱。这些角色造型,都是对平凡人生细致而富有激情的描绘。

3中国

20世纪代,中国动画在万氏三兄弟的带领下开始自己的坎坷之路。万氏兄弟在当时就撰文提出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他们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片。50、6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通过不断实践,使中国动画在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国际动画界享有“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动画从研究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开始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运用本土艺术和造型语言,塑造出无数栩栩如生的动画角色。60年代的动画片《牧笛》、《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角色造型大量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绘画形式,创造了中国独有的水墨动画。除此之外,《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中的角色造型借鉴了民间剪纸艺术和皮影艺术、《阿凡提》、《神笔马良》中的角色造型则采用了木偶形式。中国动画角色的造型大量借鉴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民族化”是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最突出的特点。如“中国学派”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中的角色“孙悟空”,长着一双锐利的金睛火眼,勾象形脸,尖嘴、翻鼻孔,一副活泼俏皮的猴子像。它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造型特点、民间美术传统的对比色,角色造型独特,色彩鲜亮、悦目,具有很强的装饰感。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动画逐渐与世界动画的发展拉开差距。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动画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动画受到强大的冲击。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基石动摇了,大量被动模仿国外动画的角色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出现很多审美折衷化的产物:“蓝猫”、《宝莲灯》、《魔比斯环》、《我为歌狂》等等。这些动画中的角色造型只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单纯模仿,中国的动画设计师如何将中国性格赋予一个美、日的形象?造型背后的文化、精神内容很难揉入形象中贴切的传达,角色难免单薄无灵气。当然,罗列的作品,也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这些动画都只能跟随在被模仿者的身后,面对被一轮轮新鲜首创的动画瓜分之后的观众市场。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动画片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优秀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仅是艺术的化身,还可以带来各种商机。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上,不同国家文化、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角色造型必然呈现不同的风格,其间无可比性,因为每个成功的形象都是根植于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各国精神特色的。只有当这个动画形象最为道地和纯粹,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

[2]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殷俊.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造型[J].装饰,2006(12).

[4] 徐志伟,刘素君.再从动画片《大闹天宫》造型艺术看现代中国动画创作[J].电影评介,2006(14).

篇3:中国古代茶具造型设计审美性思考的论文

中国古代茶具造型设计审美性思考的论文

摘要:伴随品茶文化发展,与之紧密相随的必然是茶具造型设计艺术的发展变化。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古代茶具形成自我风格并且得以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在茶具造型设计上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并且在茶具造型设计艺术上体现着一个朝代的时代主潮与思想。

关键词:古代茶具;造型设计;审美伴

随着中国品茶文化的发展,茶具,除了实用性的价值存在外,其审美性也逐渐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特别是宋元明清,品茶功夫的发展几至顶峰,茶具,却由最初的实用性向更为多样化的审美性发展,在审美层面体现出了更多的长足需求。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这一历史时期文化底蕴的不同,茶具设计的审美风格也在造型设计、材质取用、色彩等方面呈现出不同。

1唐朝茶具造型设计审美性分析

唐朝,是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鼎盛黄金历史阶段。尤其是繁盛的盛唐时期,丰富而充足的物质、强大而又自信的国力,将大唐人们的生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时期。因此,唐朝人喝茶,更多地由解渴功能向欣赏品鉴发展。而唐朝人陆羽《茶经》的问世,更是使喝茶这一雅事向着品茶艺术,以及茶具造型审美的方向发展。茶具,在完成其实用性功能的同时,开始关注材质精良与造型的美观。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开放的一个时代,东西方文化,在盛唐得以相互交流,彼此融合。因此,唐朝的茶具造型设计,同样在融入传统审美设计的同时,兼容并蓄地吸纳了外来工艺及文化的特点。从而使大唐的茶具造型设计呈现出了丰满华丽、清新而又博大的审美风格特征。从茶具的直观造型来看,唐朝的茶具设计,壶体线是由曲线与直线相互结合环绕壶体中轴线旋转而成的,茶具肚腹处的曲线弯度很大,茶具底端则与壶口处都用短直的线圈相互呼应。茶具整体轮廓呈现出了曲直结合、以曲线为主的丰满、华贵而又兼具唐朝大唐这个自由奔放时代特有的自信、雍容特点。在茶具的装饰风格方面,造型设计则多以仿生性模拟植物为主要风格。举例来说,将茶壶的外形设计成菱角的形状,壶体之上再装饰有各类草木的叶子、莲花等等,不仅造型风格简朴清新,还呈现出贴近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特征。装饰所选用的底色,则基本是以接近瓷土的暖色系为主,特别是为驰名中外的唐三彩,风格豪放明快,色彩绚丽斑斓,与整个唐朝热烈开放的思想相互呼应,具有独到而又鲜明的时代特征。

2宋代茶具执壶的造型设计审美分析

宋代,是我们人类社会堪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朱熹、郑樵等“格物致知”的思想,对于当时整个时代的社会思想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包括人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体现在日常器物造型与应用方面,就是严谨、笃实而又温润有礼、含蓄内敛。我们都知道,宋代的社会思想以朱熹的“格物致知”为主导,其最为核心所在就是将一个社会外在的那些社会伦理道德,内化为当时整个时代人们的一种自觉,尤其是伴随着宋朝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科技发展迅速时期,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朱熹倡导以人伦道德来规范飞速发展的科技。这一时代思想的制约,在当时器物的造型风格与审美特征上,就表现为平易、典雅而又质朴、清新。正因如此,宋代的茶具造型,也不例外地呈现出如上的时代审美性。相较于唐朝的茶具发展,宋代这个科技的黄金时代,茶具的造型纹理、色彩、装饰等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成就。茶具的风格也更具沉静精巧性。堪称宋代茶具之代表的是执壶。与唐朝的茶具造型相比较,宋代的执壶很明显呈现出了更为精致规范的设计特征。壶颈的加长,使壶体的长与宽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就如一个长颈美人般,壶体呈现出了秀亭端庄的特色。再加上壶体与壶柄线条曲中蕴直、直中有曲,因此,整个执壶看上去给人以规矩中蕴含着变化,变化中又符合规矩的审美感觉,成功地将造型设计的感性与理想相融合在一起。尤其是执壶设计的长柄长流,其形状与位置,很好地把有限的空间融入到了壶体所在的辐射区之内,从而使整个壶体有了一种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相互补充、彼此呼应的悠远空灵之感。而且,由于壶颈的加长,使壶腹的重心向下移动,因此,令观赏者在心理审美层面有了稳定平静的感觉。壶腹则浑圆饱满,从视觉感受上很好地平衡了壶高变化带来的失衡感觉,从而从整个壶体造型设计上给人以比例恰当、造型完美的审美享受。此外,执壶的整体设计还极为充分地利用了点与面的关系,使壶体的面与线主次分明,相辅相成。更为重要的是宋代执壶的长柄与长流的造型设计,从视觉享受上令人感受到极为强烈的长袖善舞的律动,所以,同唐朝的茶具相比较,宋代的执壶有了更为灵动的审美享受。从装饰性的.层面来看,宋代的茶具呈现出了更为多样化的特征。仅就装饰性的方法手段来看,就有印花、刻花、雕花等多种样式。从茶具装饰的题材层面来看,在唐朝以植物为主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花鸟鱼虫的内容,不仅线条更为流畅,而且其纹样也更加秀丽多姿,呈现出了典雅、清新的设计风格。宋代茶具所用的釉色,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不过,仍然同中国历史上的这个朝代的时代思想紧密相连,更多的具有宁静淡雅的冷色系特性,纯净类玉,晶莹雅致,极类中国人所追求的国民思想品性。

3明清茶具造型风格审美性分析

历史的思想传承,在器物造型设计方面有着很好的体现。我国的明朝,在器物的造型设计层面就呈现出了极为鲜明而又强烈的时代思潮。总体上来说,明朝器物的造型设计风格与审美标准,可谓是两宋风格的延续。不过,又在宋代风格的基础上,有了更加充分而长足的发展。相对于严谨的宋代来说,明朝在王守仁“心学”的倡导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发展。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时代思潮,使得明朝的审美对宋代形成了很大的抵制,对于整个时代的思想起到了很好地解放作用。特别是在当时鸿儒王守仁所倡导的“心学”的引导下,禅宗色彩更为浓厚,因此,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泼轻松起来,而且,人们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修养。这样,明朝的装饰风格就向着秀丽典雅的方向发展。清朝,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一个封建王朝集大成者的历史时期。“康乾盛世’,使中国的封建王朝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巅峰时期,各种工艺品的技术,在康乾盛世融合各个朝代的精华而达到高峰,历史上各个朝代出现过的工艺品技术,在清朝这一最后的封建王朝融会贯通。但是,若我们仅只是简单地将工艺技能同艺术设计画了等号,那就不仅仅呈现出了我们在审美趣味层面的苍白匮乏,同时,还在表明着我们对于文化传承理解认识的式微。明清两代,茶具的主要产地是景德镇,从材质来看,都是以瓷为主。在这两个时代,茶具的生产,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民窑,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生产的茶具种类丰富多样,造型设计多姿多彩。其工艺设计、釉彩乃至于茶具器形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特性。与之前的朝代相比较,明清时期茶具的设计,由于根据品茶需要,不仅有早已有之的用来泡茶的小型壶具,还出现了用来煮茶的提梁茶壶,壶型设计与饮茶的现实需要相结合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过,同前两个朝代比较,明朝的茶具造型设计则变得简练流畅,比例更为匀称,很具中国气派的大度雍容。特别是明朝茶具极为浓重的装饰美,根本就是其他朝代所无法及的。尤其是我们后代所熟知的明青花瓷,素以“风格质朴、纯净雅致”而著称,从而成为明代茶具设计的主流装饰。而宣德年间青花瓷之装饰的浑厚淳朴,成化年间青花瓷之装饰的典雅清新,嘉靖年间青花瓷之装饰的逸趣,万历年间青花瓷之装饰的秀雅端庄,真正是风格多样,万紫千红,各具神采。若是从明清茶具的色彩运用层面来看,明朝的茶具色彩,则多以饱和明快的色彩为主,艳丽但是又不给人以俗气之感,稳重中又不失活泼轻快。用来作为装饰的主题内容,相较于前几个朝代来说,则更为丰富,更加多样。装饰的题材不仅有虫鸟花鱼,更融入了云龙、野兽、海水、人物等内容,将明朝这个以人为主、崇尚自然的时代特征较为鲜明地在器具装饰主题中表现出来。从整个明朝茶具的造型设计来看,无论是器具造型还是纹样描绘,都已经形成了这一时代较为独特的程式化、样式化、图案化的模式,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装饰效果与审美价值。清朝在明朝饮茶习俗的基础上,向着世俗民间的文化方向发展。清朝的茶具造型也呈现出了世俗化发展的风格设计。在清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称之为集大成的封建朝代,茶具设计几乎是以模仿为主,属于自己这一朝代的独特的造型设计相当匮乏。但是,清朝人又有着奇巧多变的审美追求,因此,表现在茶具的造型审美设计层面,就是色彩以古彩、珐琅彩等华丽美艳的釉彩为主,可谓艳俗华丽。装饰则倡导华贵繁缛,茶具的制作则必须精致细腻,从而形成了一种贵族化的审美风格。可惜这一时期的茶具因为过于追求繁文缛节而有失清理典雅,导致了艳俗风格盛行,而审美艺术的品韵风格则稍显不足。

4结束语

古代茶具的造型设计发展变化,是伴随着我国古代品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然,一个时代的茶具造型设计审美风格的变化,受到这一时代很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但起主导性的仍然是时代的审美趣味,作用在茶具上,就形成了一个朝代独有的造型设计审美韵味。在茶具造型设计审美层面的变化发展上,还深蕴着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审美追求。尽管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属于这一时代的审美特性,但是,在品茶以及茶具造型设计上,却都体现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崇敬。我国的古代茶具造型艺术设计,是我们前辈对于中国艺术创造优秀思想的很大体现,特别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在茶具造型艺术设计上也得以充分的呈现,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质朴自然的审美趣味与特征,通过茶具造型设计的审美变迁,很好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赵燕燕,郭丹英,姚晓燕.中国茶具百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

[2]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老茶具典藏图鉴[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

篇4: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文化阐释和审美意境论文

一、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造型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新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发生阐变,而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则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国所独自拥有的,也是中华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延其“意”,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背后的“意”是人们遵循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前人还是后代人,都对所有美好的事物存在着向往,因而传统造型元素背后所表达的吉祥情味同样适合运用在现代当代设计中来,适用于传达当代人的审美理念。传其“神”对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一种浅层次的创造和升华,而一种新的民族传统造型方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去摆脱客观的束缚,进入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吸收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精华、充分理解当代西方的各种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寻找传统与当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具有当代语境的中国造型风格,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国本民族的,同时又能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同的造型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当代社会的进步对于传统造型元素再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这也同样给中国的传统造型元素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因为,新的观念思维方式,为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的空间,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传统造型元素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意象相生的审美意境

意境概念是我国传统艺术特有的一种理论,它蕴含着中国的古典哲学,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一种可视的视觉符号,反映在画面上的一种折射。早期的意境主要出现在山水画中,早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道家思想与玄学思想的影响,山水画从开始的制图阶段发展到对景抒情的阶段,面对着客观物象画家们开始了对实景的写生与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俊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朝美术理论家美术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意境在画面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出来。文人画家特有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使传统绘画的表现重心由侧重客观物象的写生转向对主观精神的重视。文人画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意境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画的创作在心理认知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个是对客观物体的如实再现,一个是对主观感情的表达。二者的结合构成予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这是“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完美体现,它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完美的结合起来。意境的构成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基础,古代艺术家在空间景象的基础之上,将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完美结合起来。创作出的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人才气悟性修养的体现,同时他给同样具有相同的民族认知心理结构的观赏者以感情上的共鸣。为了克服造型艺术具有瞬间性和静态感带来的局限,中国传统画家在构图、透视等方面的天才性发挥使画面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对疏密、虚实、黑白、强弱的精心运用,不光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愉悦,同时在心理上也给了欣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就这个层面而言,意境的形成是由艺术创造者及欣赏者共同产生作用,上是由创作和欣赏共同发生作用产生的。创作者在画面中将无限转会为无限,而欣赏者面对有限的画面可以产生无限的艺术表现空间。这种通过形象与想象相结合产生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一个显著标志。

意境通俗来讲就是画家面对着客观物象进行写生,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使后世欣赏者能够体会到他的真情实感。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是通过画面的构图与笔墨的变化而实现的。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其中的“实”指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象,“虚”指的是画家的主观情感,虚境与实境的相结合就是虚实相生的结构原理。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在我国古典哲学中被称作是“天人合一”,它讲求人的内心,与大自然是同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讲艺术意境是一种心理遐想,这种心理遐想具有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的特点。

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元素在现代当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当代新的传统造型方式,我们应该在理解其根源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取其“形”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对传统造型元素的再升华,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的过程是在理解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理念的基础上,以当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元素中的一些特点加以修造、提纯和升华,使其具有当代特色。

篇5: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论文

1基本概念

(1)“平面设计”是从英文“grahpicdesign”翻译而来的,美国人WilliamAddisonDwiggins在1922年最早提出并采用。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平面设计”才成被国际设计界认可,中文也翻译成“视觉传达设计”或者“平面设计”。所有二维空间中的,非影视的设计活动都基本属于平面设计的内容。它是把平面上的几个基本元素,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灯等以符号传达的方式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批量生产的印刷品,使之具有进行准确的视觉传达的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理满足。①(2)审美意识是一种感知能力,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种审美心理特征。在远古时代,人们从只求饱暖、有衣蔽体,到了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人们希望的不是果腹而是“美食且有文化”、希望的不是仅仅能够遮体的衣服而是有各种各样款式和材质的衣服甚至是高级私人定制成衣以区别于他人,这就体现出了随着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普罗大众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巨大的飞跃式变迁。

篇6: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论文

2.1审美意识有极强的时代性

时代性即时代精神,与时代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唐代人以胖为美,发展到现代,人们渴求的是身材苗条,所以各种健身房、私人教练、减肥产品应运而生。上个世纪流行过的喇叭裤畅销于全民“斯迪克”时代、朋克装风靡于滚石那批乐队的“摇滚时代”,过时几十年后又会因社会文化的发展重新流行起来。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会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相应的审美意识,而满足于人们审美需要、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风格随之产生。

2.2平面设计风格的时代性

每个时代的人们又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品味,因此便有了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正如德卢西奥*迈耶所说:“现代的设计不必受制于古典的准则和传统的构图,而是以空间和节奏通过各种形式和尺寸的单元砌叠、块面的组合进行大量实验,但始终是与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相结合,并且是满足审美要求的`”。②

3平面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特征

3.1图形

点、线、面是平面设计构图的基本要素。点在几何学上是一种看不见的实体,在物质内容层面上,它则相当于零。康定斯基认为:“从内在性的角度看,点是最简洁的形态。”③也正是因为它的零起点,成就了其作为平面设计中第一要素的地位。线是由外力推动点的运动而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牵引,彰显出它的生命意义。从几何学角度来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而无数条线条又组合成了面。

3.2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载体,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变迁,饱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文字来进行信息标注与说明,图文结合就能较准确传达出设计者的意图,增强平面设计的说服力、感染力、直观性。

3.3色彩

色彩语言相当丰富,它在生成鲜明的视觉效果基础之上,能通过不同的配色来营造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在平面设计中,在调节色彩明暗度的基础上来表达喜怒哀乐;在对色相、明度、饱和度三者的搭配中,对形象的阐释人的情感,让人在眉眼之间领略到那种震撼的力量,让人收到其中蕴含的意蕴。因此,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塑造美、传递美的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同时,色彩还是文化、宗教、人们传统审美观长期沉淀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传承历史、发扬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就决定了色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篇7: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论文

4.1人性化

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要抓住消费者眼球就要更多的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感受。人性化设计就体现出了对消费者的尊重和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让设计能够使人和物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人性化也可以理解为实用性,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理应更多的注重人的情感和体验。

4.2个性化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供支配费用增高后,人们逐渐不满足现代主义单调的设计,开始偏好个性化,希望能体现个人性格特征,呈现自己的品味,因此,后现代主义的个性化设计开始占据市场。托马斯*哈弗在《设计》里提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新特点:“有意识地放弃功能主义,实验性的作品,自己生产和发行,小系列或单件作品,风格的混合,不同寻常的材料运用,国际化的感觉,来自亚文化的影响,嘲笑和机智的,富有挑战的,超越了艺术和设计之间的界限,而且是设计师小组合作的结果”。

4.3环保化

随着全球变暖等诸多严重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愈来愈关注生态环境,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应运而生了许多环保化的设计,也称作绿色设计、生态化设计。比如改变包装袋的材质,多采用可回收的材料以减少污染以及追求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少用繁复的材料堆砌都体现出了如今平面设计的环保化趋势。

注释:

①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第127页.

③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相关文章:

1.美声唱法审美特征论论文

2.中、美、日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技术特征论文

3.特征造型技术在CAD中的应用讨论

4.城市公共文化审美特征探究

5.壁画艺术观念与审美特征

6.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7.审美心理学视域下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8.审美有效教学论文

9.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10.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论文

下载word文档
《苗族图式中造型的审美特征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