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
“主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
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
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光有法律的.约束还不行,同时必须有道德的约束.公共权力行使方式必须是理性的和正义的,充分体现道德精神;同时,权力主体的道德能力保证也是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重要因素;从约束的心理过程而言,要经过畏惧感、义务感、羞耻感三个阶段.
作 者:李建华 刘旭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9(4)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公共权力 道德精神 道德心理篇2:论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
论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
【内容提要】在整个政治社会中,权力却与其本质相分离,被阶级所占有,甚至被私人所窃取,被用来为阶级利益服务和用来谋取私利。这就要求权力必须受到制约。而且,权力的道德制约在一切存在权力的地方都有着普遍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公共行政的发展要求探寻一条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共长之路,在行政体制、行政法律和行政道德的互补中,实现行政行为的廉洁、高效。【关 键 词】权力/公共权力/道德制约
一、权力与公共权力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或者说,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必然要运用权力来为“组织”提供保障。尤其在政治社会,权力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关键,因而政治学的研究核心总是放在权力问题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学家都需要对权力的问题发表意见,以致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而且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它区别于包括人的身体在内的一切自然力。因为,一切属于自然界的因素,它的力量就是它本身,它除了它自身之外,是不可能借用、占有和整合出一种超越自己自然能力的力量来的。而人则不同,人的身体等自然的存在物,往往成为一种群体的、社会的力量的承载体。而且,他所承载起的力量几乎是不可度量的。有的时候,个人所能承载起的力量简直是无限的。个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能力,是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受到了社会制度的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的代表,由他掌握的权力所显示出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制度所规范和鼓励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根据它所在的社会制度原则整合出的力量,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个体的力量的系统综合。
人们所关注的权力是政治社会的权力。在非政治社会中也存在着权力,但这种权力在性质上的公共性与其作为功能力量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在政治社会中,情况就不同了,权力的公共性质与其功能力量的作用方向在应然意义上的一致性与其在实际运行中的矛盾对立,造成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即使在政治学家们的眼前,所展现出的也是一个个谜团。所以政治学的研究重心一直是放在权力问题的解析上的。
在应然的意义上,一切权力都是公共权力。尽管权力存在、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但它在自己所适用的范围内是属于公共范畴的。也就是说,权力作为一种组织起来的力量,在其组织范围内是归属于整个组织的,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分有着这种权力。所以,权力必须是服务于整个组织的整体利益的,在组织成员之间利益要求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它应当在矛盾中发现其背后所包含着的那些具有共同性的利益。如果权力发挥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它不仅在组织成员个体的利益要求之间发现共同利益并加以维护之,而且会主动地促进共同利益的生成。同时,作为权力主动性的进一步延伸,它会在组织整体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在促进组织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组织成员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政治社会,应然的设计成为一种空想。现实的情况是:权力丧失了其公共性,被少数人所攫有,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借助权力的力量而把自我凌驾于权力的作用范围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表现为凌驾于社会之上。这就是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就权力的来源来看,它是起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而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分裂为两大对抗阶级,公共意志被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意志所侵蚀、所取缔和取代,从而使权力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一种工具,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但是,为了谋求阶级统治的合法
[1] [2] [3] [4]
篇3:道德的权力和以道德约束权力
道德的权力和以道德约束权力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辅”思想的简明概括。现在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又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这固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不妨借鉴先秦儒家“德治”的某些合理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德治的主要锋芒,是要求执政者“为政以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规范掌权者的行为。本文拟就儒家的德治思想试作新探,并由此论及道德也可以成为一种权力,即社会权力,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国家权力的辅助作用。〔1〕?孔孟的“德治”旨在约束为政者
通常,人们在阐释先秦儒家倡导的“德治”时,多是援引孔子的一句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以此说明儒家的德治,旨在以德化民,以德治民。诚然,孔孟言论中确有此意,但不能说明这是他们主张德治的主导思想。
只要我们全面考察一下孔孟关于德、礼、仁、义等大量言论,就不难发现,他们讲德治,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
孔子要求“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下引皆出《论语》,不另注)“为国以礼”(《先进》)。他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颜渊》),“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约之礼”则“可以弗畔”(《颜渊》),“礼让为国”,则无往不顺(《里仁》),上好礼、义、信,则民莫改不敬服、不用情,如是则四方之民来归(《子路》),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政者正也”(《颜渊》),“苟其身正矣,于从政乎何有?”(《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凡此等等,无不是对为政者而言的。
孟子强调“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他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讲“王道”、行“仁政”。孟子见梁惠王,劝他“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他认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梁惠王上》)。他极力主张”以德服人“(《公孙丑上》),反对暴政。对那些不仁不义,残民以逞的国君,孟子声言”独夫“可诛,暴君当伐。……这些也都更明确地将德治的主要对象指向统治者。
此外,荀子更直接论到以王道约束权力:“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2〕。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荀子。王霸》)“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王霸》)。
至于对老百姓,先秦儒家的观点则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对他们主要是采取孔孟的“先富后教”的方针和“惠民”政策。孔子主张富民,“既富矣,教之。”(《子路》)孟子说:“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否则“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这也就是所以“礼不下庶人”、“小人喻于利”的原由。孔孟讲德治,主要不是向小民施教化,而恰恰是要求统治者“施惠于民”,即所谓“德以施惠。”(《左传。成公六十年》)。?
孔孟企望以德来约束君王权力,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处于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战国乱世,诸侯争夺兼并,滥施威权,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孔孟基于民本思想,劝君王克己以“拯民于水火”,施仁政以收拾民心,实行王道以巩固统治。当然,这在当时群雄争霸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被视为迂阔之论;完全以德治,也是行不通的。他们游说诸侯不能不以失败告终。但这不并等于其“为政以德”、以道德约束王权的思想完全不足取。后世改朝换代之初,开国君主一般能吸取前朝权力腐败的教训,自觉以德律己,“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唐太宗,《贞观政要。仁义》),贤臣也不时以此进谏帝王,尚不失孔孟之遗风。历代的“官箴”也是用来告诫官吏“为吏之道”,如《百官箴》《臣轨》《政训》《为政九要》《御制官箴》等等,主要是讲为官应恪守的政治道德准则,以忠信仁爱、清正廉明、勤政敬业等等道德规范来约束各级官吏权力的专横。
当然,汉唐以后,天下一统,德法兼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义》)。“德治”除保留了某些约束帝王的内容外,重心已转移到以“三纲五常”教化小民,防民犯上作乱。宋明清代,更以礼教“吃人”,已渐失孔孟之初衷。
总的说来,孔孟德治着眼点在抑制王权,保民惠民;比之法家法治的严刑峻法、“以力服人”(《商君书。开塞》),矛头主要是对付臣民,不是抑制,而是以法、术、势扩张君王的统治权力,则儒家的统治策略要比法家开明得多。
关于孔孟主张对统治权力“约之以
[1] [2] [3] [4]
篇4:论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论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行政道德责任是公务员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责任型政府必须研究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从行政道德的`实现角度看,行政良心是实现行政道德责任的自律机制,行政名誉则是其他律机制.
作 者:李鹏飞 作者单位:云南行政学院,昆明,650111 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 关键词:行政道德责任 行政良心 行政名誉 机制篇5:论公司激励约束机制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公司激励约束机制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公司在激励约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激励约束形式结构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激励约束措施针对性差,只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注重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公司激励约束;全体员工参与;方案实施计划
一、积极营造支持组织结构的大环境
(一)最高管理层的支持
成功的变革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领导者身负组织领导的重任,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的成效,更影响到下属和组织群体的发挥,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和绩效。
高层领导是企业资源有力的调遣者,其可运用法定职权,对组织资源进行调动来满足变革的需要。高层领导不但是变革的倡导者,还是变革最有力的推动者,同时,高层领导对变革的关注和身体力行,也有利于使员工树立变革的信心,鼓舞士气。因此,高层管理者应该明确变革目标,表明变革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并在最高管理层达成一致。
(二)全体员工参与组织变革
只有在得到大多数员工赞同和支持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否则会招致变革的失败。集团领导层要做好变革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让员工明确变革的意义、目的和预期效果,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以获得更多的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变革中来。
二、制定完善的方案实施计划
(一)确定组织结构
变革参数预测整个方案实施的时间跨度、整个实施过程需要支付的成本、实施存在的风险、员工对此次改革的耐受力等,据此做好方案推行的整体计划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确定方案实施的关键点
管理层应当对现存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确定问题的范围程度和变革的关键点。与相关利益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变革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制定适宜的`措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并使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推动集团结构的变革。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员工对企业目前的生存困境加深了解,建立员工的危机意识,认同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制定方案实施计划
为有效降低整个方案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需要制订缜密的行动计划,对各个层面的组结构调整、人员调整,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的完善都要做出安排,明确任务目标、责任、任务完成时间等,层层推进,保障方案实施工作能够按计划,有序地推行。
(四)设立机构改革领导小组
组织结构变革的成功必须由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引导和推动。通过建立独立的再造团、任务组,可以集中精力于创新和实施。授予独立团队较大的权力,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调整等重大的决策。可以设立任务组,负责沟通、培训、实施、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实施其它变革需要的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
(一)激励方式应多样化
激励理论内容的深化是随着企业所有制存在的形式不断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两种典型的形态是欧美模式和日本模式,日本模式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从业员工主权型”。对企业内雇员的激励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即终生雇佣制、年功工资制和企业内部考评晋升制。无论是对雇员还是对经理,都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性”和“合作性动机”这一激励机制。企业管理激励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是两种激励模式的融合。将“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结合起来,既强调市场竞争的外部激励作用又强调企业文化与内部协作等激励的作用。
当前,企业激励机制设计应该强调物质激励(如报酬)的作用,同时还应该采用高层次的激励(如声誉)去挖掘经理级员工努力工作的潜力。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经理级员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其行为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经营者选择权应该下放到企业
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过去一直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无论是从提高资产经营效益还是从拥有经营者的信息优势方面,这种任命都存在许多缺陷。根据证券设计理论的选择机制,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权力应该交给那些最关心国有资产收益的人。在目前企业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把企业发展与职工的就业和福利等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职工更关心经理的选择,因此,将经理的选择权从主管部门下放到企业,让企业收益的直接受益者选择经理,会更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企业职工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因自己的切身体验而感受较深,形成对经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而选择出的经理人员更能代表整体职工利益。经理选择权的下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部人控制,这一新产生的问题导致的效率损失要小得多。
(三)发挥隐性激励机制的作用
西方经济效用理论表明,金钱的边际效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劳动与工资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表明,对于较高的工资率来说,收入效应可能超过替代效应,从而工资的增加反而会使劳动供给下降。这些理论表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对于已经具有很高收人的经理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对经理能够产生很大的一类激励被认为是经理的权力、地位和声誉等隐性激励,而权力是核心,因为权力的失去不仅意味着收入的迅速减少(尤其是职位消费的减少),同时还导致社会地位和个人声誉的下降。经营业绩良好的经理在获得高收入回报的同时,也找到了对自我价值的尊重。
参考文献:
[1]顾颖.经理人薪酬制度对管理层激励制度的探索[J].经济师,,(1).人财力税资金源融
篇6:从经济到道德的中介机制-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从经济到道德的中介机制-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经济人”是一种关于人的普遍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的人性假设.它在经济活动具有道德属性,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而同时它也有一定道德限度,制度伦理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道德的“经济人”的.最终实现还必须经过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作 者:成立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6(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经济人” 道德 制度伦理 他律 自律篇7:“控权论”与“公共权力说”产生的经济学基础-两大法系行政法治理论经济学渊
“控权论”与“公共权力说”产生的经济学基础-两大法系行政法治理论经济学渊源之比较
一、引言十七至十九世纪是资产阶级夺取并巩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尚未摆脱封建统治阴影的笼罩,深感丧失自由和财产的恐惧。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仍要坚持与封建主阶级进行斗争,以肃清封建残余,防止封建复辟;在哲学上,资产阶级要以“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驳斥“君权神授”的神话,以迷惑无产阶级,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地位;在经济学上,资产阶级则必须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取代维护封建主阶级利益的,以国家干预主义为宗旨的重商主义学说。总之,资产阶级要求取消一切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措施和政策,论证并实现经济自由,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深信“最好的政府,最少的管理”。这使得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国无不围绕“行政权力”构建本国的行政法制度。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行政法作为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得以产生,并且英美法系国家形成了“控权论”1,而“公共权力说”则在大陆法系国家诞生。本文拟以西方经济学为视角,阐释“控权论”与“公共权力说”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它们演进的轨迹,以触摸西方行政法治理论的历史脉络,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发展规律。
二、 从重商主义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控权论”的产生
作为一种行政法治理论,“控权论”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法学界,并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行政法理论。该论认为,行政法是一种控制行政权的程序和方法的法。也就是说,行政法是行政程序法,是有关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委任立法等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以及通过立法和判例建立起来的要求行政机关遵守的程序规则。行政法是控权法,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用来控制行政权,防止行政权滥用和行政专横,防止行政权侵犯立法权和司法权,以及当行政权被滥用时予以补救,从而保障个人自由的程序和方法的法。行政机关及其享有的行政权,对公民及其享有权利并不具有固有的优越性。2总之,“行政法是管理行政机关的法,而不是由行政机关制定的法。”3“控权论”的.产生有其法制基础、政治基础和哲学基础,也有其经济学基础。我们认为,“控权论”产生的经济学基础这一问题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学理论为“控权论”提供了怎样的思想基础。对此,行政法学界已经取得了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推崇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了“控权论”的产生。4 第二个方面是为什么“控权论”能够在英国产生,而“公共权力说”则只能在法国产生,在经济学理论上能否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对此,学者们亦有所认识。例如李娟博士在《行政法控权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控权论”在英国,而没有在法国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差异,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具有不同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若干特点。”5但在该书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却并未深入和系统。我们认为,只有对英国封建社会晚期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学说的产生、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才能深刻认识“控权论”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开始的。6 马克思曾断言:“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即是重商主义。” 7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初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最为重要的时期。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限制了商业资本的活动,威胁着商业交易的安全,因此商业资本家坚决支持国王加强力量,消除割据,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商业活动能够在国内市场上顺利进行,并使他们能够以封建国家的武装力量为后盾建立殖民地,以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同时,国王为了维持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需要大量货币,因而也关心加强商业资本的力量。这使
[1] [2] [3]
【论公共权力滥用的道德约束机制】相关文章:
2.论道德
3.论道德理性
4.论道德秩序
5.道德经济论
8.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10.论道德与信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