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蛙声散文
“开门见青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远去的蛙声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远去的蛙声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远去的蛙声散文
远去的蛙声散文
久住城市的人,向往着绿色的森林、广阔的草原、空旷的田野。森林里那高大的树木、清新的空气、啁啾的鸟声会使你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草原上蓝天飘忽的白云、茸茸的绿草、奔腾的骏马会使你心旷神怡;而我独钟情于空旷的田野、树林中的小村庄,这里可以摆脱城市嘈杂的噪音,摆脱浑身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看,阡陌的田野,欢牛摆着尾巴在悠闲地觅草,懒洋洋地,不时转过头来瞪着躺在草地上暖太阳的牧童;溪水从水沟里潺潺地流过,远处,几只小鸟在牛背上欢蹦乱跳,相互逗乐。
每当我徜徉在田野间,总感觉有阵阵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由远而近,若隐若现。那不是耳熟的乡音,也不是乡间鼓钹锣镫的合奏,那是我久违儿时的“田园交响曲”——蛙群的合鸣声。儿时,田野里的蛙鸣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春耕时节,广袤的田野正当红花草争奇斗妍时,却被无情的犁铧在农田里来回交织翻滚,几天下来,绿的田野、花的田野变成了一片沼泽之国,但正是青蛙撒欢的时候。夜幕来临,青蛙开始拉开合鸣序曲,随着夜色临深,渐次地进入高潮,细听,“呱、呱、呱、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蛙声随风飘过,传到远处小村庄若隐若现的几点油灯的光亮里,声光雾影,好一派迷人的乡间夜色。若是在明月之夜,你只身踱步在田埂上,水波粼粼的田间冒出许多大小不一的蛙头,鼓鼓的眼睛,探头探脑,腮帮子鼓起了泡泡,圆圆的、白白的,此消彼长,仿佛一群调皮的娃儿鼓着腮帮比吹口香糖。暖暖的春风拂着你的脸颊,夹杂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散落在碧波荡漾的田野水面,水波在蛙的鼻间时起时伏,填没了蛙与蛙的间隙。脚步声响起,水田中传来“噗、噗”的声音,响惊的蛙儿从水面霎时钻进了泥巴窝里。徒步田埂,脚底下时而会绊到几只跳蛙,“扑通”一声跃进了水田里。此情此景,最适合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词句。
春雨过后的清晨,田埂上小草湿漉漉的,田埂边的水田里浮起了一团团白似珍珠的蛙卵,几个调皮的孩子用白嫩嫩的双手掬起蛙卵,兴奋地呼叫着同伴。远处青山蒙罩在水雾中,仿佛山变得矮了,雾中传来农夫吆喝耕牛的嗓音,有似蛙鸣,此起彼伏。农俗“三犁三耙,不误农时”,犁耙翻动着土壤,土壤卷起了水波,哗哗地响。午时,万丈阳光铺洒在大地上,山,绿了起来、高起来了,地也更辽阔了,田间水面夹着春风泛起银光,这时,水塘边柳树底下有几只老蛤“窝、窝、窝”断断续续地叫,声音沉闷,在水塘里共振回荡。傍晚,天边挂着的彩霞,也渐渐地方退去,水塘里鱼儿也旗掩鼓息,只是偶尔传来老蛤“窝、窝”的空旷的鸣声。树林中的小村庄冒起了袅袅炊烟,田野间已看不到孩子们嬉戏的身影了,春耕的农夫身背着犁耙,牵着黄牛,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高卷裤腿赤脚走在归家的田垄上……
今年的春耕时节,我带着刚上学的女儿回到阔别已久的乡村老家,一半是探望年近古稀的父母,一半是重温儿时田野里的蛙鸣,但田野已看不到红红绿绿的红花草了。夜间的蛙鸣,也只是蛙的独奏,寥寥几声、稀稀落落,听不到“田园交响曲”式的合鸣。我躺在床上,空气闷闷的,被子也粘粘潮潮的,难以入眠。清晨,习惯迟睡早起的母亲在厨房生火做饭,我悄悄地开了屋门,迈向田野,天灰蒙蒙地,水田里听到的只是“叽叽叽”的虫鸣,没有蛙鸣,水塘里泛着油绿的水面上浮着几个黑白色的废旧塑料瓶袋,随着水波一漾一漾地。田地里见不到孩子的身影,远处的田里有几个农妇的身影,“嗨、嗨”吆喝着黄牛在犁地耙田。偶尔,发现水田里有一窝蛙卵,我小心翼翼地双手掬起,似乎没有儿时那么晶莹透明,浑浑的,卵团也没有原先那么大、那么粘稠。顾视田野,发现远处的山似乎比儿时矮了,也没有儿时那样的绿了……
篇2:远去的蛙声优美散文
远去的蛙声优美散文
一望无垠的田野到处是水汽弥漫,绿色的水稻和绿色的树冠、大路和远山隐现在云雾之中。赤脚的农人赶着拉车的牛奔向自家的田地,树上响着布谷鸟和喜鹊的叫声,田沟里响着乡间最美的青蛙的合唱……这就是我温馨富庶的家园,这就是我如画如诗的家乡。
儿时的我就是在蛙声中度过的。那此起彼伏的蛙声是百听不厌的生命潮声,是久久不散的故乡情结。
我的家在村边的.最北端,一条溪流从山那边流经我家的后边潺潺地流向远方,不远处是一大片肥沃的田地。听奶奶说,婴儿时我躺在摇篮里,听着那“呱呱呱……”的蛙鸣声、潺潺的水流声和母亲哼着的催眠曲甜美地进入梦乡。儿童时期,遇到下雨天的傍晚,我看到青蛙等小生灵争先恐后地从洞穴里,从田野里,从溪流中蹦跳到了我家满地雨水的庭院里,蛙叫蝉鸣等各种动物的声音宛若一曲大合奏,而蛙声最为嘹亮,最为动听,恰似这大合奏中的主旋律。每当这时我就和邻居的小伙伴追逐着我们喜爱的青蛙,偶尔捉到一只两只,我们就将它放在破旧的水缸里,每天捉来小虫放进水缸喂养着……
后来到离村较远的中学读书,农忙季节放假回家。冬末春初的时节,我们修挖田埂、插秧苗、长时期的弯腰劳作使腰身感到酸痛和疲乏,那飘逸的蛙声就像大地亲切的耳语,让我们忘掉劳累,憧憬着春的希望。夏天我们在稻田里拔草、施肥,一顶破草帽、旧竹笠挡不住如火的骄阳,那清亮的蛙声就像入怀的清风安慰着我们,于是,我们擦一擦身上的汗水,脑海中闪现出秋天的金黄。稻子在蛙声中成长,我们在蛙声中劳作、生活和憧憬。劳动和幸福在一起,蛙声和丰收紧相连。
最难以忘怀的是夜晚我们抓蛙吃蛙的情景。曾记得有一次,我们约好夜晚到田地里去抓蛙,我们每人一只手拿着加长了的手电筒,一只手拿着捕捉青蛙的网具,腰间背带着一个小箩筐,刚走出村外,远处的蛙鸣声,在稻田的拔节声中高亢嘹亮,走到田间,这边蛙声唱起,那边蛙声应和。我们一边走在田埂上,一边用手电小心翼翼地照来照去,一旦照到青蛙,它就“瞎”了眼,稳稳地趴在地上让我们用捕具网住它。不出一个多小时,每人都装了半箩筐的青蛙,我们满载而归,支起了灶火,烹熟了蛙肉,美吃了一顿乡间丰盛的佳肴。为此,也挨了父亲的一顿咒骂,母亲见此情景,用手摸着我们的头,慈爱地说,农民是爱蛙的,农民真诚地呵护着青蛙,把对青蛙的伤害视为与农民的本色格格不入的二流子行为。我们认错了,我想,我们是农民的儿女,农民的儿女是爱蛙的,蛙声是我们最心醉的童谣和乡谣。我暗暗发誓从此不抓蛙、不吃蛙了。
住进城市之后的我,常常见到田里的青蛙可怜地晃悠在饭店招徕客人的橱窗里,或是躺在餐桌的盘子里,浑身涂满橙红的颜色。我也曾心寒过、愤然过,但终究挡不住香喷喷的蛙肉的诱惑,多次享用过它们健壮肥硕的肉体。
今年春天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与儿时的伙伴喧闹着吃过晚饭之后,不知咋地我竟提出到田间去听取声蛙的要求来,虽然他们都不愿意,但拗不过我的再三请求,还是出于无奈何地同行了。然而,我们走了将近二个小时,却听不到昔日青蛙合唱的乡音了,偶尔只听到了几声清亮而悲壮的蛙鸣,我失望极了。他们告诉我,蛙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不但一些忘了本的农民捉了去换钞票,连城里人也成群结队下乡捉蛙,晚上用铁叉叉,燃了火把照,白天用蚯蚓钓,涨水用丝网网,任青蛙繁殖力再强也将厄运临头,濒临绝种,稻田里的虫任凭什么农药都治不住。听到这些,我真悔怨我的吃蛙丑行了,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不该违背我儿时的誓言。我恨透了那些捕捉青蛙、宰杀青蛙和啖食青蛙的行为。人类对青蛙等造物主造就的生命的肆虐,迟早会受到惩罚的。远去的蛙声,何时才能回复原来如潮的声响呢?
青蛙啊,你从蝌蚪开始,就吞食孑孓,终生堪称害虫的天敌,丰收的使者。你不辞辛劳,昼夜勤捕在苗丛草边,害虫闻声丧胆,秧禾躬身致谢。青蛙是农民的歌手,农民是青蛙的知音,青蛙护卫着良田,田园是青蛙的乐园。青蛙为了人类的生存奉献自己的毕生,而人类的贪婪,却不能善待青蛙,善待像青蛙一样的地球上的生命。我们应该歉疚,我们都应该爱护环境,爱护生态,爱护青蛙,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永驻人间。
篇3:蛙声优美散文
蛙声优美散文
走进田野,抬头仰望夏夜静谧的星空,仰望天空繁星点点耳边却响起一片清脆的声音,一群田园歌唱家在安静的夜晚演奏起一曲曲和谐而热闹的歌曲,夏夜的凉风习习吹来送来了一阵阵稻花的清香,萤火虫打着小灯笼在田野上空轻盈的飞舞……
走进稻田深处悦耳的音乐渐渐清晰的传入我的耳朵里,我停下前进的`脚步细心聆听起这一曲曲优美的音乐,伴随着微风的轻抚稻谷们摇晃着小脑袋跟随音乐的节拍跳起了欢乐的舞蹈。音乐越奏越快,仿佛能感觉到它的心中的呼喊,欢悦,兴奋……田埂上花儿正在精心地装扮着自己露出了因欢快而有些微红的脸颊,它们似乎在等待着激情,一个个已经迫不及待了伸长它们娇嫩的脖子也跟着节奏摆动起来。
边听音乐边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随着风儿的吹送渐渐与音乐接近了,那群音乐家好像乐此不疲的继续演奏着一曲曲不同而又近似相同的音乐。稻谷们好像是跳舞跳累了似的低垂着微微泛红的脸庞跟随着音乐轻轻的摇摆着衣裙,萤火虫也似乎多了起来,手中的小灯笼一闪一闪的像是舞台上的闪光灯照亮了田野间的万物。风儿再次吹起我的发梢和裙角,似乎要把我带到一个更有趣的地方,我仍然陶醉于眼前的“世外桃源”对风儿的邀请被抛之于脑后,只有沉默的风儿送来一曲曲清脆悦耳的音乐使我清醒过来。
我随着美妙的歌声越行越远,音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逐渐在我脑海里生成一幅和谐而又静谧的图画。我跟着越来越大的音乐继续前行,一不小心闯进了这片演奏家的天地。一个泥浴的沼泽,荷叶上蹲着一个伟大的歌唱家,在岸边的草丛上高高的站立着一个小提琴手,在稻谷上还有一位向下俯视的指挥家。这群优美的演奏者丝毫没有察觉到我的到来,我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安详的夜晚便沉默的退出了这只专心的队伍。
抬头仰望星空,银河映入眼帘,低头却见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稻谷低头,风中含有稻香的气息,忽然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点评:此文语言清新优美,意境高远,读着它,我仿佛找到了六十年代家乡农村美丽的景象。亲切、美好!
篇4:故乡蛙声散文
故乡蛙声散文
蜗居县城十余载,城市生活纷繁芜杂,喧嚣浮躁,蒸蒸夏日,热浪不已,使我情不自禁地念起恬静淡雅、清新自然、闲情适意的故园。那里有父母含辛劳作的身影,有伙伴成群结队的嬉戏,有乡亲真挚友善的问好,有生我养我的水土,更有夏日蛙声不绝于耳。
炎炎夏日,子夜时分真想侧耳聆听蛙声一片,可惜蜗居小城这不过是一种奢望,是一种怀想,是一种神往。
故园村口古槐旁有一湾水塘,是一段早已淤泥的.池水,我的童年与之息息相关、纠缠牵绊,那里有同伴笑语甜甜,有伙伴戏水嬉闹,更有蛙声连绵成片。
故居的夏夜,皓月千里,晚风习习,乡亲们惯于闲情惬意的纳凉,让清风消除周身的疲倦不堪和仆仆风尘。月夜的我惯于侧卧凉席,在习习清风中小睡酣眠,院外蛙声此起彼伏,声声不息,给幽静的子夜带来一线生机,一种灵性,一段乐声。也不知何时才能归宁消停。而池塘边的蛙声嘹亮雄浑,如鼓声阵阵,蛙声雷动,美其名曰“蛙鼓”。
蛙声混匀交错,或尖利,或高昂,或流连,或清鸣,或亢亮如天籁之音,清婉动人;如交响声乐,此起彼应,这余音波动着朦胧月色,动静呼应,相映成趣,天然一幅夏夜闲逸美妙的水墨丹青,激荡着寥廓苍茫的帷幕,在寂寥无边的天地间滚滚轰鸣、不绝于耳,犹如集齐万架锣鼓,响彻苍穹。时而流连婉转,时而轰鸣雷动,时而清脆雄浑。形成夏夜中最具生机的主旋律,最具共鸣的交响乐,凄切悱恻,缠绵不绝。这是天然的乐声,动人心神,让人不由的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大自然真是包罗万象,天生神韵。就连蛙声都是那么风情万种,妙不可言。
伙伴们在蛙声中渐消稚气,由于生性好奇,对捕蛙兴趣盎然,我在蛙声悦耳中成长,却对河蛙肆意捕杀,正是为了一己之利,忘却善念,杀鸡取卵,或许是年幼无知,童心未泯。但我仍旧触目伤怀,惭愧至极。
青蛙是极具诗意的灵物,古今往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挥斥书豪,赋诗颂吟,国画宗师齐白石就有“蛙声十里出山泉”之真迹墨宝,南宋爱国词宗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连红楼梦中都有“隔巷蛙声听未真”之绝唱。
由此观之,蛙不仅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是极具天赋的灵虫,或是天生百益无害,或是音如天籁,或是生机灵动,或是人类挚友。
蜗居闹市,耳边终日汽笛轰隆,鞭炮振振,嘈杂喧嚣,浮躁纷扰,不免惦念蛙声鸟语,天籁之美。
或是由于人类贪婪肆意捕杀,或是由于农田大肆施肥喷药,或是由于水草渐少河塘干涸,使青蛙剧减,蛙声也渐鸣渐消,如果人类就此与蛙绝别那是一件多么悲悯之事,凡事自有因果,人类一意孤行的同时给自己种下忏悔的苦果。
人类,但愿我们不再一味地盲目自大,人为破坏自然之和谐法则。但愿蛙声鸟语组成的天籁,不至于成为子孙后代无从聆听而成为奢望。人总要在贪心摄取的同时不能忘却生后的日子。
蛙声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天籁,蛙声是伴我童年的一帘幽梦,蛙声是天地间精灵所赋,蛙声是天然赋予它的宿命和尘缘,或许蛙声自有它的心声和夙愿。
愿乡村的夏日,蛙声鼓鼓而不绝,鸟语长鸣而不息。一派祥和恬静,清新闲雅之景长存于世,长存于心,长存于天地间。
篇5:蛙声悠扬散文
蛙声悠扬散文
夏日里的几场大雨,驱走了暑天的热浪。走在乡村的便道上,悠悠的凉风从暑气围裹的空间里挤出来,夹杂着泥土湿润的气息,飘来阵阵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秋作物养花吐蕊的芳一香。深深吸上一口,浑身舒坦,好不惬意。
忽然,一种声音吸引了我,“呱、呱……”那不是青蛙的叫一声吗?多么熟悉,多么清脆,多么悦耳。顺着蛙鸣走过去,只见村头池塘边鲜一嫩滴翠的绿草丛中,一只只黄|色*、青色*、绿色*、褐色*的青蛙,瞪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匍匐在水面上。有的蛙头上还顶着雨水冲来的柴草。这些小精灵们得到了雨水的滋润,争相鼓噪,亮嗓欢歌,喧闹鸣噪一浪高过一浪,多时连成一片,响在一起,像滚滚而来的.洪流,直入耳际;少时只有一声,如越众而出的独唱;近时激越爽脆,远时舒缓悠扬。说来蛙声算不上清音雅乐,更谈不上美妙绝伦,比蛙声动听的声音多的是。但最让我倾心和难忘的是夏日里悠扬的蛙声,她在我的童年就已打下了记忆的烙印。
她是田园生活中最富有神韵的风情,她是夏季夜空下最动情的交响乐,她是沉浸在我梦境里最优美动人的绝唱。听到蛙声就让人呼吸到了乡土气息,就让人融入了温馨宁静的乡野田园,就让人感觉到吉祥、幸福、安康。蛙声带着乡村的泥味、土腥味,还有禾苗、绿草的清香味,撞开了农家的门槛,激活了农人的心绪,唱出了农民的心声,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唱得心花怒放。如今的农民不再像古人那样只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们将蛙声赋予了一种新的内容,多少代人翘首期盼的新农村正在建设;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正在实现;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即将到来。
蛙声传递着农民们丰收的喜悦,传递着对新农村的赞美,传递着对新生活的热爱。
篇6:描写蛙声的散文
屋的西边是水塘,水塘的那边是水田,水塘和水田里有咕咕呱呱的蛙声。这夏日夜晚的蛙声啊,起起伏伏,长长短短,有的老迈,有的稚嫩,有的粗犷,有的清脆,它越过水岸,穿过院子里的树枝,传到家门前的操场上来了,传到整个村子里来了。
蛙声悠扬。悠扬的蛙声在乡村夏日夜晚的每一个角落里响起,是乡村里最宏大的交响乐。躺在竹凉床上,看着天上的星星,乘着凉,听着蛙声,这场景里的人们该有着怎样的闲情逸致啊。有时走在田埂上,那就如同走进了声音的海洋中一样了。蛙声从身边的稻田里,从远处的夜空里,载浮载沉地,一浪一浪地,漫过来,漫过来,脚在蛙声里潮湿起来,身子在蛙声里凉快起来,思绪在蛙声里清爽起来。就这样踏着蛙声一路走过去,身心轻快,精神轻松,脚步轻捷。夜深了,乡村沉寂了,田里的禾苗在悄悄地生长着,水里的月亮在悠悠地摇晃着,蛙的交响乐仍然在不知倦怠地演奏着,把整修的乡村,把所有的水塘和稻田全都淹没了……
哦,我故乡悠扬的蛙声啊,我已经很有些年头没有听到过了。
朋友的家住在新城区,那是从农田里刚刚开发出来的一片区域,街道两边的房子还连着农田。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晚上坐在窗前,在灯下看书,有一阵阵的蛙声悠悠地传来,真美妙啊。”他感叹着。他也是一个爱听蛙声的人,因为他和我一样是在农田的蛙声里长大的,多少年后再次听到蛙声,乡土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同事的家在城东,依傍着一片水塘。水塘是自然形成的,面积很大,塘里有水藻,塘边有野芦苇,完全还没有人为开发的痕迹。房子的二楼对着水塘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不锈钢的栏杆。晚饭后主人把我们领到平台上休息。一上去我就听到了蛙声,我走近栏杆,斜依着,谛听着。栏杆前面,水塘上方,有月亮悬挂,呈现的是皎洁、宁静和深邃;凉风吹来,可隐约听到苇叶的窸窣声;夜鸟飞过,扇动的翅影掠过水面,惹波心荡漾。“凭栏临风,把明月看了,又听蛙声悠扬。”我吟出不是词的词句来。这真是一个好去处啊!可惜的是这已经成了过去,现在,那房子已经拆了,那自然的水塘正在开发着,那里将建成的是一个公园。按照人的意愿布置的水塘里还会有悠扬的蛙声传出吗?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城里,我还能找到一个能够听到带着水气、土气和自然灵气的蛙声之处吗?
想听蛙声。
篇7:描写蛙声的散文
故乡的夏夜,宛若一首朦胧的长诗,扑朔迷离,又像一个传奇的童话,诡秘斑斓。如水的月光亲吻着连绵的山峦、茂密的丛林、欢快的小河、宁静的房屋,一切都那么意韵悠深,一切都那么温馨醉人。漫步在家门前蜿蜒的小路上,满怀逃离闹市喧嚣嘈杂的静谧和惬意,聆听曾经点缀出童年色彩的蛙声,遥望回荡在澄澈夜空中那支流动的音符,重温珍藏在心底那段最甜蜜最美好的光影,实在是一种销魂落魄的悠然自得。
这就是乡村的月夜,也是乡村的夏夜。
调皮的星星在湛蓝的苍穹眨着明亮的眼睛,多情的柔风偷偷地撩拨着花草树木漂亮的裙裾,也抚摸着我的飘飘长发与湿润的肌肤。恬静中写意着和谐,淡雅中流淌着诗意,如此曼妙的夜色,谁又能说不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自然大舞台呢?我正准备驻足寻找舞台中的主角,突然,感觉耳边萦绕着串串明快的蛙声,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恢弘,时而委婉清纯,酷似一曲饱含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交响,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名流大师合奏的高雅,但它不加修饰的原声演唱带给人的乡村野趣,田园风情,再权威的音乐大家,也无法抵达的境界。借着明亮的月光,我想一睹这些歌手的芳容,循声走近草丛,走近河畔,可一只蛙影都没发现,但我并不觉得失望,反而有种意外的欣喜,如果人也能像蛙独隐一隅,不在意自己是谁,只在意为的是谁,生活中还会有世态炎凉?还会有名利权誉的纷争吗?我不忍心再去打扰这些痴情的歌者,与月亮,与星星,与身边所有的朋友一起静静聆听,一起沉沉陶醉,一起乘歌而飞……
月色盈盈,蛙声袅袅,时光瞬间穿越千年,轮回在词光溢彩的大宋王朝,我与“鬼才”赵师秀邂逅于黄梅时节的雨夜,分享“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安祥,感受虫歌唱透绿窗纱的曼妙。我与辛弃疾相约在稻花吐芳的田野,饱览着“听取蛙声一片”的狂喜,憧憬金秋送爽时的丰年盛景。驾着时光的羽翼继续穿越时空,徜徉于墨香飘逸的盛唐诗坛,欣赏“蛙声作管弦”“只把蛙声鼓吹同”的绝妙和鸣;放情“蛙声篱落下”,“黄昏烟雨乱蛙声”的天籁绝响。蛙歌曾经醉古人,今人同样醉蛙鸣。人民艺术家老舍爱蛙至深,竟然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命题,请齐白石作画,齐老自然懂得老舍的用意,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构思,一幅令人叫绝的蛙图脱颖而出:远山映衬下,山间的乱石中泻出上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画蛙却未见蛙墨,真的是没蛙吗?贪玩的小蝌蚪也许在戏水中忘记了妈妈,远处的岸边,蛙妈妈不是正鼓腮“呱呱呱——呱呱呱”地呼唤自己的孩子吗?从音韵美到母爱美,两位艺术巨匠琴瑟共鸣,他们对蛙声会是怎样的感激呢?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农耕史,那么,蛙声便是这农耕史中的一个亮点章节了吧!
一阵清风如少女的纤纤素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本能地还原回最真实的自己,此起彼伏的蛙歌由远而近,由近而远,袅袅娜娜、层层叠叠,笼罩了银色的村庄,笼罩了恬静的夏夜,也笼罩了我的心、我的情。知觉告诉我,绵延的山峦因了蛙鸣愈显静默了,活泼的小溪因了蛙鸣愈加欢欣了,碧绿的田野因了蛙鸣倍感丰厚了。河畔月光下一块光哒哒的`沙石仿佛是早已为我准备好的玉座,我缩身坐下来,把整个儿自己浸泡在潮起潮落的蛙声里。此时此刻,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在观赏一场宏大精彩的音乐会,音韵的谐和柔美,节奏的明快规律,也只有蛙这样的演奏家才能所为。思绪在蛙歌里流淌,似乎自己也变成一只青蛙了,没有滚滚红尘的濡染,没有物欲横流的诱惑,没有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的忧虑。
近日回故乡探望老妈,一条清澈见底、明如缎带的小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的乱石纵横、泥沙淤积、杂草丛生裸露的河床。我的心顿时感到凝固了,原来,小河也有年终寿尽的一天,她的离去,故乡失去多少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那美好的过往难道就此成为永远的追忆吗?远远望见一个小男孩在河岸的杨树下摆弄着什么,待车子走近我细细端详,巴掌大的水沆里聚着一群小蝌蚪,孩子正往装了水的玻璃瓶捕捞呢。我想制止他放这些小生灵一条生路,可转念一想,生路在哪里?干涸的沙石,酷热的骄阳,成蛙的美梦还会变为现实吗?悲哉!
篇8:描写蛙声的散文
“嘎嘎嘎”一阵清脆的声音划破夜空,在小河的一角,零星的灯光投射在漆黑的水面上,偶有几许掠影在上面留下些许水花,给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几多热闹,池塘上的蛙开始热闹起来啦!
这是我所记忆中入夏后的第一声蛙声,声音浑厚而有穿透力,在矮矮的堤坝围成的小河里,很少能看到杂草,路旁的小树整齐划一的排列在两端,随着风的吹拂,偶尔也有两三片枝叶随风而落入水中,而夏的到来,无疑让炙热的阳光更加的肆无忌惮,小河里的水位也开始渐渐的降低,清晰可见的鱼儿依然乐此不疲的在水中欢快的游着,蝌蚪似乎也是成群结队的相伴着。
水中的杂草倒是愈加茂盛,但很显然成为了鱼儿的去处。有时手拾一粒石子向水草茂盛处掷去,成群的鱼儿顿时咻的一声从里面向四方游开去,平静的水面顿时激起一层层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很是美丽。而这样的恶作剧,有时不禁让人产生些许童稚,不过鱼儿还是照样的水中畅游。
天渐渐黑了下来,夜晚的天气相比白天有了些许的凉爽。但小河上可见到的景象已经所剩无几。灯光波及处还能看到水花的影子,但不多,整个水面投影着路旁璀璨的灯光,不时的在水里招摇。我起身拿了手电筒,顺着河道匍匐前进,跟着灯光投及处而变得越来越兴奋。
突然,一阵急促的声响从我的耳边响起,我兴奋的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但目之视处是一片漆黑的夜景,我赶紧拿出手中的电筒向那声音发出的地方照去,但湖面仍然没有半丝动静。仔细聆听了会,我便向着那方向走去,但光所触及的地方依然有限,一个踉跄,我差点摔倒,索性反应及时,避免了跌落水面的尴尬窘境。
顺着河道继续往前走,刚要到达原先既定的目的地时,蛙声愈加变得响亮起来,我刚要拿起手电筒看个究竟,一米开外,一只青蛙顿时朝着灯光的方向跳跃起来,灯光刚跟上去的瞬间,便叮咚一声落入了水中,好似轻快,敏捷。正当我赞叹蛙的机智的同时,我的脚上开始有了轻微的动静,拿出手电筒查看了下,一只青蛙正惬意的停歇在我的脚上,两眼目视着前方,好像一个跳水运动员,顷刻间便要跃入水中。我小心翼翼的准备弯下身子仔细观察时,那蛙一个起跳,纵身一跃,便扎入水中,不见踪影,等到灯光照着水面时,只剩水花荡漾开来激起一层层波纹的水面。
蛙逃的真快!我看着小河的一角,希望从中看出点端倪来,但正如我最初的想法,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每种生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而它们想要的也许也是更多的自由与安静的生活,像鱼儿,像蛙一样。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回到房间,窗外的灯光依然照耀着小河,蛙声还是如此的响亮、清澈、透明,它穿过泥土、玻璃、围墙,到达每一座乡村、每一个城市,告诉人们夏来啦!
篇9:蛙声的优美散文
蛙声的优美散文
住在小小的城市,也居然长久没有听到过蛙鸣了。这个初夏的季节,在故乡的田畦、草塘,早应是“听取蛙声一片”了的。
蹲在一片覆在水面的绿荷叶上,珍珠子莹亮亮地在四周滚动,旁边是一杆红荷花,红樱枪般地挺出水面,仿佛就一下子刺中了飞过来的一只黑蜻蜓――这大概就是蛙图的经典了。但少年的我们并不明了这诗情与画意,看见它两只眼睛大大地瞪着人,两个白球悬在嘴角,泡泡糖似的一鼓一瘪的,就要叫嚷一声,或拣个土坷垃扔过去,把它赶下水。现在想来就后悔当年,没有静下心,停住脚,默默地听,细细地看,竟要恶作剧。城市里的孩子只有“忍者神龟”、“机器猫”看了,蛙声对他们来说,已成为珍邮,不可找寻!
蛙很单纯,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挪动身子来看。虽然人喻它是“田间卫士”,我却不用“警惕”来说它,因为我们用绳子拴一点点白棉团钓它,它也上当,偶有在空中醒悟过来松开口的,又难免露出童话《天鹅与蛙》的乖来。淘气的'是蛙鸣:一只蛙的鸣叫,咕呱咕呱,这还只是独唱与独奏;几只、十几只地,或者说几百只地守伏在绿色下,咕咕呱呱地合唱,这就是蛙鸣的经典了。古人说蛙潮阵阵,极是。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月夜,故乡的田园,总是在这样的音乐中,由鹅黄变油绿,由翠绿欲滴变金灿灿沉甸甸。一阵蛙的齐唱,又一阵,两部轮唱,此起彼伏的,就是多部轮唱了。冷不丁的静下小小的片刻,便总有领唱的,一两只声音,很亮相地站出来,并不扭捏。有时水鸡子的“噔噔”声插进来,有时蟋蟀们的“唧唧”声插进来,那简直就成了特好的专业“配器”,美妙到精彩处。记得当时的我们还顽皮地“好有一比”――“这不就是我们班里的早读吗?”
相传宋代书画大家米芾贬官无为县时,在城西择荒泽掘池建亭,理政之余吟诗作画,因厌蛙声相扰,便书一“止”字裹砚投之,蛙声遂噤。瞧,蛙能识字呢!可见,蛙鸣确实淘气。那亭因“投砚”而名,那池呢?蛙鸣一息,水就黑了。今人谓之污染,而米先生却得意墨更多了。好在我们的老师却不向我们“投砚”,一味地在“蛙”群中徜徉,甚或浮在更嘹亮的“蛙鸣”里呢。
有人从古陶片上的蛙形纹,得出蛙是人类最早的图腾的推论。想想祖先们细看蛙的跳跃,聆听蛙的奏鸣,那也是一种诗意。原来,听蛙之鸣,赏蛙之形,已有悠久的历史。一个我们引为自豪的伟人,在认真地聆听过蛙声后,以他青春理想的纯真,喷出一股异响的激情:“我不先开口,那个敢做声!”这是题为《蛙》中的诗句,评论者竟从中咀嚼出了“王者之气”!乡村里的、水泽里的蛙,庙堂之上、万人之上的王,有怎样联系?又怎样跨越?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不又是一块蛙形的陶片么?
现在的城市太喧嚣了,城里人也一日比一日浮躁,我想这是不是因为蛙声太遥远了?好在故乡年年有蛙鸣。此时,该是一阵咕咕咕咕咕,而后又一阵呱呱呱呱呱,再又一阵咕呱咕呱咕呱的,家园在蛙声的摇床里头,晃摇出韵律来……唉,这一切,只有我们乡下的亲人在独享啊!
篇10: 听取蛙声一片散文
听取蛙声一片散文
万物,应该都已经沉入梦乡了吧?只有窗外的车声和池塘里的蛙声还在相互辉映着。本想关上这扇窗子,可是关上了它,便吹不到那凉爽的晚风了。我想,即使关上了这扇窗户,也还是会听到车声,而那倍感亲切一片蛙声便也会听得不真切了。
我喜欢这睡梦中的蛙声,仿佛每个夜晚,都能回到儿时的故乡。躺在麦田边上的草垛旁边,同样是幸福的梦着,也在静静地等待着一场收获的喜悦。而这场梦,我通常是不愿醒来的。大抵是因为夏天太炎热,阳光太强,所以我才不愿意睁开眼睛吧。其实,在父亲起床开始农忙的时候,我的意识就已经跟着清醒了。只是我还在等待着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母亲喊一声起床了的时候,我才渐渐的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母亲已经从家里带来了热腾腾的早饭,而不久后,便会看到父亲从热辣辣的太阳下面走到树荫下,端起饭碗……通常在这个时候,他都会长篇大论地跟我讲一些不要学坏之类的大道理,会声情并茂,告诉我说谁家的孩子因为偷了谁的车而被关进了派出所、谁家的孩子因为独自在外面跑而失踪、谁家的孩子因为喜欢玩水而溺死等等。这样的情节对我造成了一种坏人不会长久、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好奇害死猫等的印象。虽然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但只进了小学一年级一天的父亲却能够讲得绘声绘色,这一直是我最敬佩父亲的一点。这天他什么也没有讲,可能是夏天太炎热,又正值农忙吧。
农忙的意义,就在于农民一直都很忙。进入芒种以后,就是收割、收割结束后,就要开始翻土播种下一季的农作物。我们那里以小麦、大豆为主,玉米、棉花、绿豆等其它农作物为辅。但无论是哪种,都需要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劳动者的细心呵护。很多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而我要说,民以土为天。农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农民与土地之间,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我的父亲和其他的农民一样,从春天的时候,他就开始犯愁,一直愁到下一个春天。几乎每天清晨,他都会往农田里跑一趟,仔仔细细地检查一下有没有害虫、杂草、缺肥生病之类。除此之外,和其他农民一样,他关注的更多的`就是天气了。一直以来,天气都是农民们心里最大的一道阴影!干旱了,就意味着颗粒无收,洪涝了,也预示着饥荒来临……因此在干旱时,很多家庭宁愿自己家少用水,也要优先灌溉庄稼。有些有抽水机的家庭便会借着这个机会发一笔小小的横财。而洪涝的时候,许多的农民就真的没办法了,家乡的水利建设并不是很好,而住在下游的不负责任的村庄,经常会干一些故意堵水的勾当。
每次洪涝总会有人死去。这也正是父亲跟我讲那些道理的意义,父亲的解释通常是水里有水鬼,父亲说,在他们那个时代经常能看到鬼,看到最多的,也就是水鬼。父亲所说的水鬼一般都潜伏在水底,一旦出现,通常是脸朝上,闭着眼漂浮在水面上,水鬼会在你下水的时候拖住你的脚,直到把你拖入水底。父亲说,水鬼喜欢把小孩子拖下水,并不是要害死小孩子,而是想让小孩子陪它玩,小孩子被淹死后,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水鬼……从小到大,家乡的洪灾我也经历了数次,但从未见过水鬼的影子,水鬼,也就成为了一个模糊的印象,永远的封存在了我的记忆里。有一天我好奇的问父亲,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看见过鬼?父亲的回答饶有趣味:因为现在人多了,鬼都不敢出来了。
跟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少了,而在外面的那么多年,也让我的身上多少脱去了一些农民的气息。但我始终是一个农民,因为我坚信,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一切。而最令我感叹的,就是无情流逝的时光吧,父母渐渐地老了,而我们,也终有一天会老去,在依然贫穷,不能给家里太多帮助的年纪,我想我们能给的最大的礼物,就是多一些关怀和问候吧。
虽然还是一片蛙声,但这跟家乡的蛙声相比,却相差甚远!家乡的蛙声里能听到童年的欢快,收获的喜悦,而这里的蛙声,却听到了太多的伤感!
篇11:远去的榨油声散文
远去的榨油声散文
“嘭,嘭——”
一阵间隔而持续的榨油声,从山那边传过来,遥远而沉闷。虽只一山之隔,却是横亘两县。
这是湖南偏远地区的两个县。山那边是邵阳,山这边是新宁。山那边是母亲的娘家,山这边是我的祖籍。
当年,母亲从山那边嫁过来,正是“大食堂”前后,与母亲一同嫁过来的还有好几位姑娘,她们都是邻村相识的姐妹,而且都是同一个姓,几乎都还挂着点亲。
她们一同嫁过来的原因很简单,但也很荒唐。用她们当年自己的话说,因为山那边地多,太辛苦;而山这边地少,便轻松。因为当时都是吃“食堂”,做多做少都一样吃。
谁知道,她们嫁过来以后,食堂便解散了。于是,在后来的以队为单位的分配制度下,当她们生下一茬又一茬儿女时,她们便备尝了饥荒与艰苦。于是,山那边的娘家,便成了她们每年青黄不接时外借的去处。她们也后悔她们当年外嫁时选错了地方。
当然,她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粮食。每年过年前,她们还要从山那边的娘家,捎回来一两坛茶油。山那边地阔人稀,山林也宽,山上都种着油茶。而山这边,便只能在山地里种些油菜了。
茶油比菜油好吃,炒菜也香。尤其是每年过年,山里人都要炸几锅油炸豆腐。那茶油炸的豆腐又脆又香,成色也好,黄橙橙的,从不变黑,而且不易霉变,耐收藏。但菜油炸的豆腐就不一样,总是炸不透亮。
那时候的菜油或茶油,都是古老的油榨坊榨的。我们这边没油榨坊,不知道那菜籽是送去哪里榨的,我小时候并不知道。但我母亲的娘家,她们队上就有一个自个儿的油榨坊。也许那油榨坊还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我对那油榨坊的记忆,也就停留在三五岁,后来便再没有见过了。现在回想起来,也已经不太清晰。
小时候被父亲带去外祖父家拜年,间或也会跟了父亲去看榨油。那榨油坊修在远离村子的一个单独的地方,中间一个圆圆的大碾盘,碾盘边上是很深的碾槽,碾槽里撒上炒熟的菜籽或茶籽,然后压上碾子套上牛,赶着牛绕着碾盘不停地转圈。等茶籽或菜籽碾碎了,然后盘成油饼,把油饼塞进饼槽里,然后加上塞,一个又一个的加,然后两个或三个人推着一个悬挂着的大石墩,一下又一下地撞击挤压的塞子。然后就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嘭嘭”声。
然后,油就被榨出来了,汩汩地流进油槽。直等到油完全沥干,然后才停止加塞,取下油饼。菜籽的叫菜饼,茶籽的叫茶饼。我们那地方又叫菜枯和茶枯
菜枯和茶枯都是不错的肥料。但茶枯还能作农药杀虫、作诱饵捕鱼、当肥皂洗衣服。据说,茶枯里含有去污力很强的皂角素,可以清洗掉衣服上不易洗去的污渍。冬天里天寒,山里人还用茶枯烧了当木炭御寒。把茶枯扔进火炉里烧透,然后夹出来,放进火盘里,那茶枯烧得红红的,既不灭又无烟,比木炭还耐燃。每年冬天,母亲回娘家时,总会从外祖父家捎回一些茶枯。
但在我孩时的记忆里,让我感兴趣的似乎并不是这些。我更感兴趣的,是我稍大些后,父亲或外祖父会把我带到他村前的茶林里,采树上的“茶舌”(有些地方叫“茶耳”)或“茶泡”。这“茶舌”或“茶泡”,我家中山上的野油茶树上也会有,只是那野油茶树,一直没长成这么高,也没这么大。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牛赶到村后的山上。初春季节,树木经风一吹纷纷绽放新芽,山里人都叫“冻树木芽”。许是经不住春寒的料峭,那油茶树初发的新叶,有些便被冻成厚厚的“茶舌”。那茶舌开始时是红色,吃起来有点苦涩。但等成熟后,脱掉了那层红色的皮,便变成了白色,吃起来甜甜的,很有水分。小时候,我们都特别爱吃,所以印象就特别深刻。
还有就是茶泡,长成桃子或茶果的形状,但里面是空的,开始时表皮也是红色,等红色的皮脱去了,便成白色。这茶泡比茶舌更好吃,据说是茶花花果的变异。但我屋后山上的野油茶树,许是树太小,于是就很少长出茶泡。只有外公家队上的茶林里,才能经常摘到茶泡。
有时候,母亲春种时回娘家送节,便会从娘家山上的茶林里摘回些茶泡带回家。我们吃了就格外惦念。
春暖花开时节,看着山上那开得洁白的茶花,我们就觉得格外亲切。有时候早晨进山,看着那雾岚渐渐退去,树叶或花瓣上的露水纷纷滴落。当蜜蜂在花叶间飞来飞去,有时候停留在那花蕊上不肯离去,我们就觉得那花露一定格外甜蜜。于是从山下的地里拔了那刚抽穗的麦秸掐了,一头塞进油茶花里,一头含在嘴里,学了那蜜蜂的样子慢慢吮吸。果然,那花露便格外地甜。
油茶是再生树种,往往砍了以后就会从树蔸里长出再生的新芽。
不管是外公家门前队上的油茶林,还是我屋后那长了又砍、砍了又长、一直没长到人头高、也从未挂过果的油茶树,它们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深刻。
小时候看过一些写到有关于茶花的文章,我看了后一直感到奇怪,为什么那里面一直只提到茶花,却从未提到茶果或茶子。我于是便怀疑那书中说到的茶花,是否跟我见过的油茶花是同一物种,我甚至怀疑这是我乡下方言的名称。我于是翻看过许多资料,一直没能得到明确的区分。日前有人告诉我,说人们通常提到的茶花,指的是山茶花,是观赏类树种,而油茶,只是山茶的一种。我听了这让我仍然感到有点模糊的概念,但我仍然在心里对自己说:也许油茶是山茶里唯一能挂果的一种吧。
这些年,常常听人说,茶油的价值越来越高,茶油的营养价值仅次于橄榄油。我于是每次去市场或超市,便总想找到一瓶茶油,找回我孩时熟悉的味道。但我一直没能找到。
“嘭——嘭——”
那遥远而沉闷的榨油声,已经远去。但人们对茶林、茶果、茶油、茶饼、茶花、茶舌与茶泡的喜爱,一直没变。
【远去的蛙声散文】相关文章:
2.夏夜蛙声小学作文
3.想起一声蛙声作文
5.远去的大场散文
6.远去的端午散文
7.远去的童谣散文
8.远去的流年散文
9.远去的童梦散文
10.远去的儿时京城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