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幼儿的历史故事
“阿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适合幼儿的历史故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适合幼儿的历史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适合幼儿的历史故事
【楚庄王用人有术】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他是一位治国有方、用人有术的君主。关于他的用人艺术,有这样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有一年,楚国的军队接连打了几次大胜仗,楚庄王非常高兴,专门在宫中设宴庆功,搞赏功臣将士。宴会上,楚庄王下令将士开怀畅饮,不必拘束,还专门让他的爱妃许姬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
许姬是位绝代美女,她遵照楚庄王的命令,面带笑容地走到每位将士面前敬酒助兴。宴会上,有一个叫唐狡的壮士已喝得酪酌大醉,见许姬飘然如仙地向他走来,以为是天仙下凡。正在此时,宫中蜡烛被一阵来风吹灭了,宫中一片漆黑,唐狡趁此机会,情不自禁地用手去牵许姬的衣服。许姬拼命争脱,并机智地拔下了唐狡头上的帽缨。许姬跑到楚庄王面前娇喘吁吁地说:“有人想趁黑污辱我,我顺手拔下了他的帽缨,您赶快令人点上蜡烛,查明此人,为我雪耻!”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把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大厅里顿时一片寂静,唐狡更是吓得冒出一身冷汗,猛然间从醉酒中清醒过来,追悔莫及,只好等着楚庄王处罚。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诉说,非但没有追究无礼之人的意思,反而以责备的口吻对许姬说:“酒后失礼是人所难免的,我怎么能为此去惩治一位刚从战场上拼杀下来的勇士呢?”说罢,便下令道:“先不要点蜡烛,今日君臣欢宴,不拔去帽缨不能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下来。但是,所有的将士都拔去自己的帽缨,大厅的灯火又明亮起来”。唐狡偷偷擦去头上的冷汗,心里无比感激楚庄王。
几年之后,楚国又与邻国发生战事,楚庄王亲率三军督战。出发前,唐狡请求带百余人做开路先锋。唐狡身先士卒,带领这百余人,以一当十,勇猛拼杀,直杀得敌军望风而逃;楚庄王率领大军紧随其后,长驱直人,大获全胜。
战争结束后,楚庄王决定重赏唐狡。唐狡却说:“我受大王恩典己经很厚了,宴会上我对王妃无礼,大王部恩待不杀,我就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大王的恩典,怎还敢领赏呢!”
楚庄王听后十分感动,深深感受到关爱将士的重要。最后,他还是重重地奖赏了唐狡。
【梅妻鹤子】
林逋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树。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而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毛判判,估价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欢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另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客人、无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钱过生活,绝不多用一文。
他还养了两只白鹤。客人来了,先生就打个忽哨,白鹤立刻飞来,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钱和纸条装在一只袋里,挂到白鹤颈上,让白鹤飞往市里买鱼肉酒菜。那些商贩见白鹤飞来,知道先生来了客人,就按纸条所开货物收钱付货,交白鹤带回。
【才子佳人画为媒】
张灵,字梦晋,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四大才子除他之外还有唐伯虎、祝允明和文徵明,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张灵成年之后,一直不愿结婚,祝允明问他干嘛不找个老婆洗衣做饭,张灵回答道:“难道你认识的女子中,有配得上我张灵的吗?数千年以来,能够称得上才子佳人的,惟有李太白和崔莺莺二人。我虽然不才,可是除了李太白之外,恐怕不作第二人想;而崔莺莺早已逝去了。”
由这番话可知张灵的抱负,以及此人有多么狂了。
一天,张灵独坐读《刘伶传》,边读边饮酒,时而拍案叫绝,没一会儿酒就没了。童子告诉他今天唐伯虎和祝允明在虎丘请客,张灵一听大喜,扮作一个乞丐,光脚蓬头,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左手持《刘伶传》,右手拿着一柄木杖,去酒宴上要饭。
到了虎丘,只见名流如云,贵客云集,张灵每到一桌酒席前就大叫道:“刘伶告饮!”乞讨美酒喝。来到唐伯虎和祝允明所在的可中亭的酒席前,也装模作样地拿着书卷要酒喝。唐伯虎早就知道此人乃张灵,笑着对他说:“你这个乞丐持书行乞,想来能够赋诗,你就写一首悟石轩的绝句吧,如果写得好,就赏你酒喝,要是写得不好,就敲打你的小腿以示惩罚!”
张灵援笔立就,只见写的是:“胜迹天成说虎丘,可中亭畔足酣游。吟诗岂让生公法,顽石如何不点头。”写完,张灵把笔朝地上一扔,说道:“好诗啊好诗!掷地作金石声!”唐伯虎看了一遍,大笑不已,遂邀请张灵同席而饮。围观者如堵。张灵大醉,拂衣而起,拿着书长揖道:“刘伶谢饮!”也不同众人作别,扬长而去。
唐伯虎对祝允明说:“今日我辈此举,不减晋人风流,干脆我画一张《张灵行乞图》,你来题跋,也是一桩千秋佳话。”于是当世两大名家合作,绘成一幅图文俱佳的名作。
众人叹赏品玩之际,忽然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官员叫崔文博的,上前表达仰慕之情,询问图中行乞者是谁,并请求借这张图回去细细赏玩,唐伯虎和祝允明慷慨答允。
崔文博回到停船的岸边,发现船不见了,喊了几声才移过来。原来崔文博有一个女儿叫崔素琼,才貌绝世,父亲出船后,听见人声鼎沸,崔素琼很好奇,打开窗户往外看,刚好劈头遇见一位相貌不俗的乞丐,两人熟视良久,乞丐忽然登上船头,长跪不起,口称“张灵求见”,屡次让他走就是不走,后来还是张灵的童子赶来,把他架出船外。因此崔素琼命移舟避之。父亲回来后,拿出图,父女二人细细赏玩,崔素琼这才知道刚才那个乞丐原来就是画中人张灵!叹息道:“此乃真风流才子也!”于是崔素琼将图收藏进了自己的行囊之中。
第二天,崔文博本来准备拜访唐伯虎、祝允明和张灵三人,不料突患重病,只好开船返回家乡。
张灵自从见了崔素琼的花容月貌之后,念念不忘,可是遍寻不得。这天来到唐伯虎家,刚好封地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派使者邀请唐伯虎去宁王府盘桓,张灵赶紧对唐伯虎说:“正好我有事相求,那天我在虎丘遇见的绝世美眉就是南昌人,请您一定为我寻访到她!这是开天辟地第一要紧事!千万别忘了!”唐伯虎欣然答允。
其实朱宸濠早就想起兵反对朝廷了,这次邀请唐伯虎,一是拉拢人才,二是想请唐伯虎画《十美图》献给皇帝,以博取皇上的欢心。宁王府中已经寻访到了九个美人,还差一个。唐伯虎先画成了《九美图》,朱宸濠一见之下大喜,盛宴款待。席间,有一个下属季生,看了《九美图》后说:“十美缺一,我愿意推荐一人,凑齐十美之数。”于是将随身携带的图献上,图中之人,赫然竟是崔素琼!原来崔家父女返回南昌后,刚好季生丧偶,久闻崔素琼才貌双全,托人做媒,哪里知道崔素琼一颗芳心早已萦绕在了张灵身上,当然拒绝。季生衔恨在心,找到画师画了一幅崔素琼的画像,要假宁王之手报复。
朱宸濠一见,叹道:“此真国色矣!”立刻命季生前往游说崔家父女。崔家父女当然竭力推辞,无奈朱宸濠何等势力,哪里推辞得掉?崔素琼自杀不得,长叹一声:“命也,夫复何言!”于是取出《张灵行乞图》,在上面题诗一首:“才子风流第一人,愿随行乞乐清贫。入宫只恐无红叶,临别题诗当会真。”对父亲说:“请您见到张灵的时候,把这张图给他,让他知道世上有一个叫崔素琼的痴情女子!”然后与父亲洒泪而别,进了宁王府。
朱宸濠见到崔素琼,惊为天人,称她为十美之冠,让唐伯虎补齐《十美图》。画完之后,崔素琼得知唐伯虎正在宁王府中,伺机给他写了一封密函,述说始末。唐伯虎看到之后大惊,这才知道原来此女即张灵委托自己寻访的女子!急忙拜访崔文博,要回自己所画的《张灵行乞图》,返回宁王府,准备相机营救。不料十美早已上路。唐伯虎愧悔交加,说:“如今事情已经无可挽回,我居然绘图进献,岂非千古罪人!有何面目见我的好朋友啊!”加上朱宸濠此时反迹已现,唐伯虎于是装疯卖傻,朱宸濠只好放他回去。
回去之后,张灵已经重病卧床,但是一听说唐伯虎回来了,撑着病体下床,向唐伯虎询问寻访的情况。唐伯虎拿出自己暗中临摹藏下的崔素琼画像,张灵一见,焚香祷告,说这是天上之人啊。听说崔素琼已经入宫,不由得抚图痛哭。唐伯虎又取出《张灵行乞图》,看到上面崔素琼的题诗,张灵大叫道:“佳人崔素琼!”呕血不止,三日后,张灵已是弥留,临死前嘱咐唐伯虎:“我死后,请以此图殉葬。”索笔留下了最后的遗嘱:“张灵,字梦晋,风流放诞人也,以情死。”掷笔而逝。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朱宸濠起兵后不久就兵败被擒,皇上下诏说十美乃逆贼所献,统统遣返原籍。回到南昌后,崔素琼发现父亲已死,办完丧事后,前往苏州拜访唐伯虎。唐伯虎把前前后后的详情一一相告,崔素琼痛哭一番,约唐伯虎第二天陪同自己前去祭墓。
第二天,在张灵的墓前,崔素琼一边读着张灵的遗稿一边饮酒,读一首喝一杯,大叫:“张灵才子!”一呼一哭,哭罢又读,往复不休。睹此人间悲剧,唐伯虎耳不忍听,掩泪回到舟中。良久良久,唐伯虎回到墓前,发现崔素琼在墓台旁边自缢而死。唐伯虎大惊,跪拜道:“大难!大难!我唐寅今日得见奇人奇事矣!”于是将两人同穴合葬,在墓碑上写道:“明才子张梦晋、佳人崔素琼合葬之墓。”
此后,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篇2:幼儿经典历史故事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诗题字,以风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传下旨意,要到灵隐寺随喜。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过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敲法器,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迎进了灵隐寺。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了一遍。康熙皇帝看见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茵茵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素宴。
皇帝摆筵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行不行?”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话茬:“皇上酒兴正浓,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他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有了数,便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万岁,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上,请您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醒了一半,便稀里糊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一看,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了“云林禅寺”?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叫它‘云林寺’有什么不对啊?”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工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镌刻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账,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幼儿经典历史故事]
篇3:幼儿历史故事
幼儿历史故事1:吴下阿蒙的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
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幼儿历史故事2:得陇望蜀的故事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
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
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
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甘谷)。一年后,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
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
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幼儿历史故事3:断头将军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制定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于是派关羽留守荆州,其余所有人马往西川进发。
诸葛亮命张飞率领一万精兵从大路进取巴州雄城。张飞临行前,诸葛亮嘱咐他说:“西川豪杰云集,你切记不可轻敌啊!而且一路上要约束士兵,不可骚扰老百姓。”
张飞领取了命令,率军向西开往雄城。张飞勇猛善战,一路所向披靡,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径直到达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名叫严颜。此人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仍精力过人。他知道张飞很厉害,而自己的兵马却很少,于是不得不下令士兵坚守城池,不出来应战。
张飞见严颜既不肯投降,又不肯出城应战,急得是暴跳如雷。天天命人去城门前挑战,可是严颜就是不出城门半步。
张飞虽说是个出了名的猛将,脾气暴躁,向来缺少计谋,可也总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他见严颜死守城池就是不出城应战,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他让一名士兵乔装成自己的模样,带领一队人马在夜间从小路攻城,并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让严颜知道。而自己则在营中留守,布下埋伏,等严颜来劫营。
严颜果然上当了,他截获消息后,便带人马到张飞的营寨来劫营,结果被张飞生擒。
张飞攻占了巴郡,命手下把严颜押上来。张飞大声喝道:“大将军到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
严颜毫不畏惧,正言道:“你们毫无道理,侵占我们的州郡还要我们投降。没门!我们巴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更加愤怒了,便命令士兵将严颜拖出去斩首。严颜面对死亡,面不改色,冷笑着对张飞说:“砍头尽管砍就是了,发什么火呀!”
张飞见严颜视死如归,是真英雄,心中顿时起了敬佩之心,而那股怒火也消然无存了。他赶紧走到严颜面前,亲自为严颜解去了身上的绳索,并将严颜扶到了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说:“老英雄真是豪杰之士!刚才我对您多有冒犯,还请老英雄恕罪!”
严颜见张飞也是个耿直重义气的血性汉子,也很感动,便归顺了张飞。
篇4:幼儿历史故事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
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
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
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甘谷)。一年后,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
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
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篇5:幼儿历史小故事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篇6:幼儿小故事历史故事
燕昭王是个很贤明的君主,他在历史舞台上出现是因为他招贤纳士而出名。史记上曾经有过记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记载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唐代诗人陈子昂曾经作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也说明了燕昭王用重金聘用苏秦的故事。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他的故事源于燕国的内乱,这一件事彻底改变了燕昭王的宿命。
燕国的**实在是燕昭王的父亲的一时糊涂,燕昭王的父亲听信了奸臣的话,想要将自己的皇位传给相国之子,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随即发生大乱。
齐国打着为燕国平定的口号就进入燕国,实际上却是做着偷鸡摸狗的事,齐国进去了燕国后就肆意掠夺。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和哥哥太子平死于这场战乱中,燕国被齐国洗劫一空,燕国差点被灭掉。
燕昭王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本来是在其他国家当人质,在太子平死后,将燕昭王迎回了燕国。
由于燕国的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和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在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了他,拥立公子职当燕王,秦燕结盟形成。燕昭王在赵国赵武灵王的扶持下,继承了燕国的王位,上台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后,便积极寻求燕国的出路。在经历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孝公的招贤纳士之后,经历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之后,燕昭王从这些事例中有所借鉴和吸收,燕昭王也想效仿秦孝公进行招贤纳士,而在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初燕国受到齐国的羞辱,燕昭王一心想要复兴燕国。招贤纳士,是他的第一个复兴计划。
这个计划是他在学习秦孝公,当年秦孝公就是凭借着这个招贤令得到了张仪这个人才,燕昭王也希望能够有所收获,于是也张贴出招贤的命令,但是却收效甚微。
燕昭王便在天下征集有才之士,久久没有得到回音,燕昭王便去找郭隗,郭隗向燕昭王讲述了千金市马骨的故事,提出燕昭王要以诚心对待贤才,燕昭王听说之后,立刻就在郭隗的指导下,修筑了黄金台,招揽天下的士人,并且请郭隗到他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居住,燕昭王每天都会恭敬地去请教郭隗,就像一个恭敬的学生一样。最后,天下贤才都因此而来到了燕国,一时之间,燕国就成为了人才高地。
再谈另一个人乐毅,他的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因此,他是燕昭王的得力干将。帮助燕昭王振兴燕国。乐毅本来是魏国的将领,奉魏昭王之命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燕昭王不仅在物质上对乐毅极大满足,在精神上也让乐毅得到满足,让乐毅深受感动,最后答应为燕国卖力,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燕昭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可以说将燕国推上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前279燕昭襄王去世,推测燕昭王应该是正常死亡。
【适合幼儿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1.幼儿历史小故事
3.适合幼儿的小故事
6.秦朝历史故事
7.杨贵妃历史故事
8.历史预言故事
10.幼儿益智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