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春节习俗礼仪
“hongxu60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茂名春节习俗礼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茂名春节习俗礼仪,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茂名春节习俗礼仪
年例大过年
01 舞狮
舞狮这项节目在年例里同样不会缺席
花车游行
表演队伍由当前年例节的地区选举出大人和小孩等组成,
当游行的队伍经过自家门前时,当家的主人通常会放鞭炮,以示欢迎。
03 俸神
寄托着中国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04 不容错过的戏剧节目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聚在舞台前观看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各种美食轮番轰炸
美味当前,祝你吃不胖。
年例起源
年例,汉族岁时习俗。广东省茂名市全市的特色节日。据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起源
传说一: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各地做年例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元宵节为高峰,清明之后淡去;二是很多地方的年例时都张灯结彩,颇具庙会性质。随着汉唐以后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于是民间便把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等扩大化,每年都热闹地举办一回,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庆——年例;
传说二:年例的兴起与冼夫人有一定关联。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茂名有许多冼夫人庙,在茂名各地的年例游神常能见到“冼夫人”。据了解,生于高州的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族的著名领袖,率兵平定海南540年的兵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对粤西及海南等地有深远的影响。
传说三:做年例是为了驱瘟逐疫。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于是,粤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瘟神十分狡猾,当一个地方驱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驱逐瘟疫。
春节风俗
1、烧炮杖(爆竹)
“爆竹一声除旧岁”,民间在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在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无论大街小巷、乡村农户,鞭炮声齐鸣、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2、拜年
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带上礼物探亲访友相互拜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吉祥如意。长辈则将事先用大红利是封装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3、洗邋遢亦即扫尘
“年二八,洗邋遢”,是茂名家乡人民的口头禅。即在春节前从农历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会选择晴好天气,大小老嫩便会加入大扫除队伍。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纳新”含义,意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地出门。
于是,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农村,家家户户从屋里到屋外的环境卫生,从被褥到厨具的清洗,都会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只见晒场上、篱笆边,铺满一张张或大或小、花团锦簇的被面、床单、窗帘,做籺用的竹筛,那场面洋溢着欢乐,充满着期待。
同时,人们还要在节前十天左右,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准备包括鸡鸭鱼肉、茶酒酱醋、南北炒货、桔子、苹果、柚子、糖果、红黑瓜子、盘桔、鲜花等食品、用品、装饰品,林林总总、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每样都寄托着浓浓吉祥意头。如柚子,在本地乃至广东都有“柚子、柚子,越碌越有”之说。家长还要为小孩子准备一套以上新衣新帽,以备在年初一拜年时穿。
4、贴春联
贴春联又叫贴对联,到年三十或年初一,家家户户便会在自家门楣上贴上寄托着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祝福的大红春联和威武的避邪驱鬼门神画。屋里面的道道过门,还要贴上写着吉祥如意祝福语的春条,寓意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如意吉祥。不过,随着人们的观念转变,门神画已不兴贴了。
篇2:春节的习俗礼仪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篇3:茂名的婚礼传统礼仪
结婚礼仪
一礼:纳采(即今日的“问吉”)。男方家长托媒人传达与女方通婚之意并转送礼品。若女方已许配他人或无意与男方通婚则要买红糖用红纸封上压在男方送来的礼品上退还男方。
二礼:问名(即今日的“过生辰八字贴”)。媒人代男方到女方家长处请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以便和男方八字相合占卜是相合相生还是相冲相克。若是相克则要退还八字庚帖,要放在一把新葵扇上用槟榔压着,喻意请女方重新选择合意的夫郎。
三礼:纳吉(即今日的“落订”)。若双方八字相生则要派媒人告知女家男方已收下八字帖,再送上粉丝(长久)芝蔴花生糖(恩爱缠绵)、一对鸡(一公一项)、戒指,表示男方承诺以后一定会和女方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四礼:纳征(即今日的“过礼”)。男家向女家交纳财物,包括金银珠宝、钱币、日常用品、食品,过礼的数量越多越贵重、排场越大越豪华女方就越有面子。
五礼:请期(即今日的“过日子帖”)。男方家人将占卜好的宜婚嫁的良辰吉日书贴交予女方,女方家长要用自己的生辰八字和吉日请人占卜是否吉利。若是吉利则请媒婆将用红绳捆在一起的两颗红枣绑在荔枝苗或龙眼苗上交给男方家人,寓意祝亲家早日开枝散叶、子孙满堂。若是日子不吉利则将日子帖交还男方,另择佳期。
六礼:迎亲。结婚之日,男方到女家迎娶。新郎带一对阉鸡,用染料染红头颈,装入贴着红纸的鸡笼,用九尺红绳系着送到女家。新娘的弟弟或男性的同辈或晚辈要抬长桥凳挡在家门口、女性姐妹朋友则挤在门后向新郎讨要开门利是、姐妹钱。新郎进门后要跪下敬甜茶给岳父母,讨要“压路利是”(接亲出门后一路平安、事事顺利)。新娘由媒人公背着,媒婆用红伞遮阳送进大红花轿,花轿要连续三次走一步退一步,以示新娘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留恋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感激亲朋好友来送自己出嫁。新娘带着嫁妆一同上路,向人们显示娘家人的生活富裕。新郎家中堂摆放神位前应放置一个直径由一尺到三尺不等的糖板糕,糕面上撒上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糖粒,取意圆圆满满、早生贵子,越甜越大吉大利。新娘到男家后便要拜堂、互敬交杯酒。只有履行这样一套程序和规范后婚姻才宣告成立。
村地区的风俗:
男家择取吉日,用红纸写出娶亲定日贴送到女家,女家同意则给回帖。于是父母便告知女人如何出嫁之事。自此一个月内,姑娘则深居简出,白天在家听婶嫂教导出嫁礼仪,自己缝制嫁妆衣物。姑娘出嫁前十天或几天的晚上,与相好姐妹在闺房床帐后“哭嫁”。哭嫁内容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赞叹叔伯婶嫂教导之情,三是嘱咐哥、弟、妹勤俭自重,立志做有用之人。
姑娘出嫁前两天,由亲房婶嫂为她整容:先往脸庞、脖子抹上香粉,然后用线力绞下脸上和颈部的毛,再用剃刀整剃眉毛,最后让姑娘从镜中自我观看,满意才算完好。
出嫁之日,花轿临门之时,姑娘的弟妹搬来一条凳拦住大门口,要媒人喝了凳上摆放的两杯酒,给个“封包”(礼钱),才将条凳搬开,让媒人入屋来。这样搬凳拦门,表示不愿姐姐背井离乡的心意。父母收取媒人送来结亲的礼物后,便举行姑娘出嫁仪式。
在供祀祖先神位的堂上,点燃花烛和香火,厅堂放置一张大椅子。出嫁姑娘在闺房穿上红艳衣衫、裙子,着上绣花鞋子袜子,头披长发,用手巾掩住脸庞,由一位“命水好”(生活美满)的妇人背出厅堂,坐在椅上。这妇人便给姑娘梳辫扎髻,此时姑娘向祖先和亲人“哭别”,哭别内容与哭嫁言词大致相似。发髻梳就,插上银簪和发簪饰物,表示已是有夫之妇。富裕人家的“千金”小姐出嫁,发髻还插上金钗、玉簪,满头珠光宝气。
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茂名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意味着男方家有钱,会让女子嫁过去享福。 2、回礼:女方家也会接着回礼,礼物包括槟榔(意味着新郎)。 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7、汤圆: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夫妻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篇4:茂名的传统结婚礼仪
茂名的传统结婚礼仪
一礼:纳采(即今日的“问吉”)。男方家长托媒人传达与女方通婚之意并转送礼品。若女方已许配他人或无意与男方通婚则要买红糖用红纸封上压在男方送来的礼品上退还男方。
二礼:问名(即今日的“过生辰八字贴”)。媒人代男方到女方家长处请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以便和男方八字相合占卜是相合相生还是相冲相克。若是相克则要退还八字庚帖,要放在一把新葵扇上用槟榔压着,喻意请女方重新选择合意的夫郎。
三礼:纳吉(即今日的`“落订”)。若双方八字相生则要派媒人告知女家男方已收下八字帖,再送上粉丝(长久)芝蔴花生糖(恩爱缠绵)、一对鸡(一公一项)、戒指,表示男方承诺以后一定会和女方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四礼:纳征(即今日的“过礼”)。男家向女家交纳财物,包括金银珠宝、钱币、日常用品、食品,过礼的数量越多越贵重、排场越大越豪华女方就越有面子。
五礼:请期(即今日的“过日子帖”)。男方家人将占卜好的宜婚嫁的良辰吉日书贴交予女方,女方家长要用自己的生辰八字和吉日请人占卜是否吉利。若是吉利则请媒婆将用红绳捆在一起的两颗红枣绑在荔枝苗或龙眼苗上交给男方家人,寓意祝亲家早日开枝散叶、子孙满堂。若是日子不吉利则将日子帖交还男方,另择佳期。
六礼:迎亲。结婚之日,男方到女家迎娶。新郎带一对阉鸡,用染料染红头颈,装入贴着红纸的鸡笼,用九尺红绳系着送到女家。新娘的弟弟或男性的同辈或晚辈要抬长桥凳挡在家门口、女性姐妹朋友则挤在门后向新郎讨要开门利是、姐妹钱。新郎进门后要跪下敬甜茶给岳父母,讨要“压路利是”(接亲出门后一路平安、事事顺利)。新娘由媒人公背着,媒婆用红伞遮阳送进大红花轿,花轿要连续三次走一步退一步,以示新娘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留恋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感激亲朋好友来送自己出嫁。新娘带着嫁妆一同上路,向人们显示娘家人的生活富裕。新郎家中堂摆放神位前应放置一个直径由一尺到三尺不等的糖板糕,糕面上撒上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糖粒,取意圆圆满满、早生贵子,越甜越大吉大利。新娘到男家后便要拜堂、互敬交杯酒。只有履行这样一套程序和规范后婚姻才宣告成立。
时至今日,这类繁文缛节已被人们简化,人们注重的不再是结婚的仪式,而是婚姻的实质。建立一个健康、和睦、互敬互爱的婚姻才是今日人们一致追求的。
篇5:春节的作文600字:春节的习俗礼仪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然盛行。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等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相互道贺祝福,祭祖等活动。
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篇6:中秋节礼仪习俗
(一):赏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赏月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三):赏月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四):赏月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五):赏月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国内外中秋送礼习俗
国内中秋送礼习俗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增进感情的好时机,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的馈赠大节。中秋节日馈赠,称为“贺节”、“送节”、“追节”,也称“送节礼”,陕西醴泉称“送秋节”。往往在节前数日甚至月初就开始赶办节礼,相互馈送,路上行人往来如梭。直到今天,中秋节前送节礼的习俗依然盛行,几乎等同于年前送礼贺节。一般送礼要赶在节前,但也有在节后送的,如在甘肃洮州,中秋节后第二天以饼果馈送亲戚。
作为团圆象征的月饼和时鲜的瓜果都是馈赠佳品。其他节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广东东安要送糖饴;在湖南蓝山,亲友间多馈赠鸭;在江苏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鸱、糖饼相馈赠;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馈赠糍饼,取意其圆;福建同安分节前一二日,亲友间互送月饼、番薯、芋魁,中秋时以此祀先和祭神;在台湾嘉义,节前人们互送月饼、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礼习俗颇多,如在江苏地区,必要送礼的有学徒向师父送礼,分家的儿子给父母送礼,女婿要给岳家送礼,书塾学生要给教书先生送过节钱。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亲戚之间互赠节礼。
母家给女儿家送礼,较为普遍的中秋送礼习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携枣糕(用面叠作数层,下大上小,内夹枣)、月饼、梨、柿、石榴等看视女儿,称为“送糕”。在山东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闺女的习俗,节前家家户户买上月饼、鲤鱼之类的礼物,挑担、骑驴、坐车,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闺女。
对于新嫁女,母家送礼更为隆重。在浙江乌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盘或箱盛月饼,送至女儿家,叫做“致秋节”。浙江双林的新妇之母家必备果品、粉圆(意为团圆)相送。在江苏高邮,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儿送节礼,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给已出嫁的女儿送中秋节礼,第一次送节称“送头年”,礼品要丰厚,以中秋粿、月饼为主,再加酒、鸡、鸭。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浆加盐蒸熟)、糖粿(米浆加红糖蒸成)、肉粿(米浆加盐、肥猪肉、葱头油、葱叶等蒸熟)、芋蛋粿(也称槟榔芋粿)等各种,粿圆味美,象征团圆。女儿收下中秋粿和月饼,其它礼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几种礼品为压礼。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块块,分给邻居和亲戚、朋友,叫做“分头年粿”。
有些地方会有要给外孙、外甥送礼的中秋送礼习俗。在福建藤山,凡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饼,附以鲤鱼饼送给外甥孙。在江苏高邮,外婆要在中秋这天送给外孙扎制“宝塔”,直到外孙十岁为止。在福建福鼎,当舅舅的每年中秋节都要送给外甥中秋饼和柚子,有几个外甥就要送几份,直送到外甥16岁为止。
当然,也有女婿要给丈人家送礼的中秋送礼习俗。如在浙江温州,女婿送丈人的礼品,一般是一对鸭子加鱼、肉、豆糕。回盘用三锦、粉干、雪梨。有外孙的,必须加大月饼和“赏月食”。在浙江乐清,中秋这天女婿、外甥、干儿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馈赠礼物,俗称“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节”,礼物有粉干、鱼、肉等。女婿望第一个中秋要有鸭、鱼、肉等六样礼物,其余礼物则以月饼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时还带着丝竹伴奏,饶有情趣。
其他馈赠礼节,如在福建福鼎,当年有父母或长辈过世的人家,过中秋节时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儿或亲戚给家中送来中秋粿和月饼,称为“送孝”。在江苏高邮,此日求婚者多带着雄鸡、鹅、藕、月饼去女家“追节”。这些都是一些很有风情的中秋送礼习俗。
国外中秋送礼习俗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风俗流传在岁月中流转,影响周边的许多国家,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中秋送礼习俗。
日本的传统中秋节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但现代日本人已经不过中秋节了。那天人们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着喝啤酒,不看月亮,看电视节目。由于传统文化的衰退,年轻人都不知道节日的来源和意义,不管你是什么节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不同的是,中秋节在韩国被称为“秋夕”,是民间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有两天的法定假期,加上周末的时间,就成为含金量不低的“黄金周”了。人们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Day,意为韩国的感恩节,很多人都有互相馈赠礼物的中秋送礼习俗。在韩国,最受欢迎的中秋节礼物是亲手制作的米糕,据说米糕里还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的含义,最能表达中秋一家团圆的气氛。
在一些没有中秋节的国度,他们对于送礼的态度是很自然的。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讲究的中秋送礼习俗。如德国人过圣诞节不兴送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
篇7:美洲国家习俗礼仪
美洲国家习俗礼仪
(1)社交礼仪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2)服饰礼仪
总体而言,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宽松,讲究着状体现个性,是美国人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跟美国人打交道 时,应注意对方在穿着打扮上的下列讲究,免得让对方产生不良印象。
第一、美国人非常注重意服装的'整洁。
第二、拜访美国人时,进了门一定要脱下帽子和外套,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
第三、美国人十分重视着装细节。
第四、在美国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国,一位女士要是随随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脱下自己的鞋子,或者撩动自己裙子的下摆,往往会令人产生成心引诱对方之嫌。
第六、穿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会被美国人视为失礼。
第七、美国人认为,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当众化妆补妆,不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而且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作“见不得阳光的 人”。
(3)餐饮礼仪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主要有以下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4)习俗禁忌
国花:玫瑰
国树:山楂
国鸟:白头雕
国石:蓝宝石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最讨厌的数字:13和3
忌讳:白色百合花不可作为礼物送人
篇8: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篇9: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一、飨燕饮食之礼
1.飨燕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祭祀时使用的祭品)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在寝宫举行,亦有一定之规,燕,通「宴」,为吃喝之宴。
2.饮食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里说的“饮食”也是宴饮,通常专指宗族之内的宴席,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饮食。宗族兄弟合族宴饮,大抵有两种,一种逢祭而宴,一种以时而宴。
飨燕礼
二、冠礼、笄(jī)礼
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故古人重冠礼,行之于宗庙,告于先祖,民族之新生命,已由幼苗而长成,负担继往开来之责任。
冠礼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笄礼
三、射 礼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即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即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即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大射前燕饮依燕礼,纳宾、献宾、酬酢及奏乐歌唱娱宾,宴毕而后射。
投壶之礼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投壶之礼。有人推测投壶乃是射礼的变异,或者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官比耦,因而以投壶代替弯弓,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四、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周礼·地官·乡大夫》说:“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郑玄归纳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仪礼·乡饮酒礼》孔疏)乡饮酒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养老、优老之礼
我国有养老、优老的传统,古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定。《礼记·王制》云:“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这虽是儒家的理想制度,但对历代都有很大影响。
优老是指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往往由国家颁布律令加以施行。如在田役方面,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中可免除一名男丁的田役;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田役。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定车辆、行人见到老人要主动让路躲避。在刑律方面,规定70以上不得为奴,80、90虽然有罪,亦不加刑。北魏时,还有为高年老人授名誉官职的办法,也表示了一种恭敬之意。礼经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优老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代天德三年,沂州一名男子犯罪应处以死刑,但家中老母有病而别无侍奉之人,海陵王特准免于一死,命在家奉养老母。这是“独子留养”制度之始,后来定为法令,历代多沿用其例。
历代养老、优老的法令和规定,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方面。
六、帝王庆贺之礼
1.帝王即位改元
《尚书》之《顾命》、《康诰》篇写到周成王死后,康王告殡宫而即位的典仪,这是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帝王即位礼的记载。与即位相关的是“纪元”。
新君改元,自有肇兴代终之义,第一年称为元年。我国历史有可靠元记载的是西周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年。后代帝王在位期间改元,往往因为有某种祥瑞或灾异,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事件。
2.朝礼
朝礼是帝王与大臣上朝办理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朝之所以称为朝,因为通常都是在清晨入宫廷理事。《孟子·公孙丑》云:“朝将视朝。”《诗经·齐风·鸡鸣》云:“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之君臣鸡鸣天明之时入朝,而未明之时即已起身上路。群臣俟君王临朝,拜揖行礼,王答礼,就位,然后听事理政。事毕,退朝入路寝。群臣各自回到各自的治事之所。
3.朝贺之礼
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除此之外又有大朝,又有节日庆贺,礼仪规格皆高于常朝,故朝贺之礼另有一套礼规。
唐代元旦、冬至两大朝会,合称“正至”。元旦朝会,由皇太子献寿,中书令奏诸州上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国贡献,百官上殿高呼万岁。乐舞有“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朝贺毕,皇帝宴飨群臣。
朝贺
4.千秋万寿节
帝王诞辰称为“千秋节”或“万寿节”,庆贺典礼始于唐玄宗。上古有祝寿之词,但无庆贺生日之活动唐玄宗时,宰相率群臣上表称贺,要求将玄宗生日定为“千秋节”,置酒张乐,大宴百僚。玄宗登花萼楼受贺,全国放假三天。晚唐诸帝过生日多邀集沙门、道士讲论祈福,也没有举行朝贺之礼仪。
唐、宋时,每一皇帝诞辰往往各立节日名称,如唐玄宗生日称“千秋节”;肃宗生日称“天成地平节”;五代后唐庄宗生日称“万寿节”;宋真宗生日称“承天节”;仁宗生日称“乾元节”……元代则一般统称“天寿节”或“圣诞节”;明、清称“万寿节”。
可列入“嘉礼”的典礼制度还有许多,如“尊亲礼”,皇帝追尊已故的先祖父考,给他们加上种.种尊号,或者给禅位的太上皇,给皇太后、太皇太后加上种.种尊号、徽号;又如“巡狩礼”,帝王巡行天下,察吏治,观民风等等。
礼者,履也、体也。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即民族、国家、社会、家族等人群之秩序。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有着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故而回归民族文化传统,无疑将增添我中华民族屹立风雨的底气,给浮躁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注入一股雅正的新风。
诚然,如今时代不同,对古人追求的礼仪不需要完全生搬硬套,然而按照礼的,恭敬而恰如其分地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便是一种可贵的传承,衷心希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扬,国家昌盛繁荣,民风淳朴温良。
篇10: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那它有哪些规范的礼仪姿态呢?
礼仪姿态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
1: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此手势又叫“拱”)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王者对揖”、“时揖”、“平揖” ;
2: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低于胸口直身行礼,此乃“土揖”、“下揖“ 上位者还礼;
3: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最适合向长辈行礼;
4:以此手势直身举手过额,此乃”帝揖”,过去为祭祀用礼,后来被用来向皇室和宰相行礼;
5:双手抱拳(注意 只有这个才是两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武者专用。
常见的手法就这五种当然还有”侧揖“ 、“旁三揖”、“旅揖”。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有义务去传承这样优秀的文化,展现我们“礼仪之邦”的魅力!
【茂名春节习俗礼仪】相关文章:
1.鄂伦春族习俗礼仪
2.各族礼仪习俗
3.雷州春节习俗
4.春节民族习俗
5.陕西春节习俗
6.春节习俗作文
7.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8.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9.国外新年习俗礼仪
10.加纳文化习俗礼仪






文档为doc格式